◆           文化世家与学术名门 ──《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读后 ·郑艺· 民国以来的中国学术史,“文化世家”与“学术名门”这两个同样有趣而重 要的文化现象,是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家学渊源、私家授徒到现代学校教育和学术 传承的转换过程中的两个精彩的文本。“文化世家”以家族文化为纽带,黄兴涛 主编的“文化名门世家丛书”就包括“新会梁氏”、“义宁陈氏”、“常熟翁氏” 和“德清俞氏”四种。长江文艺出版社刚刚推向市场的“中国近现代文化世家书 系”也推出了俞氏、翁氏、冯氏和钱氏四个文化家族。“学术名门”则是以学术 传承为血脉。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个学坛明星,会发现他们 往往是与学术大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学术师承圈”。比如胡适,他 用那“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学术思想,将衣钵传给了傅斯年、顾颉刚、吴 晗、罗尔纲、唐德刚等现代中国的史学大家;顾颉刚呢,他1923年提出的 “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浸染了一代学人,罗根泽、刘节、杨宽等学者,甚至 老一辈的吕思勉先生都纷纷加入疑古辨伪的行列,这就是蜚声士林的古史辨派。 他更善于识拔奖掖青年学子,于是培养出了谭其骧、何定生、童书业、杨向奎、 朱士嘉等学者;如今,顾颉刚的弟子们又各自带出了自己的学生,支撑着当今的 中国史坛。顾门弟子葛剑雄最近在接收采访,谈到其业师谭其骧时不无自信地说: “谭先生在世时经常对我们说,他希望我们能超过他,……在某些领域,我的工 作应该说已超过或者发展了谭先生的工作,我们这些学生现在在整体上应该说已 超过了谭先生的学问。”(薛原《谨记嘱托,聚薪传火──记历史地理学家葛剑 雄》,载《书与人》2000年6期)显然,这样的学术师承圈也应该纳入学术 史研究的视野。 梳理学术师承圈对于学术史研究的意义,一方面,有益于彰显学术大师们在 学术地图上所占的比例与地位,给他们带来荣耀。胡适曾致信罗尔纲说,其《师 门五年记》带给他的荣耀,比他得到35个名誉博士还要光荣。王学典和孙廷杰 合著的《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版)也以大量 的资料佐证“在民国的史学界……长期坐第一把交椅的是顾颉刚”的图景。 可事实上,在不同的学派手里,学术地图的边界毕竟是不确定的。因而,梳 理学术师承圈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启迪后学者,彰显先贤们的治学方法、道 德品性和人格精神,展示学术文化是如何在一代代学人手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再现一幅幅师友切磋乐趣的生动图画。《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就是这样一部著 作。它首先叙顾颉刚的学术成就、影响和品格,次及他的育才之方,然后以何定 生、谭其骧、童书业和杨向奎四位弟子为个案,具体再现学术授受的情形及顾氏 师友间的一些是非恩怨。于是我们发现,学术的传承,首先靠的是学术大师,他 们以传播学术为己任,他们不仅是学问家,更是教育家。当时北平学术界有三大 “老板”:胡适、傅斯年和顾颉刚。因为他们不啻有钱和学问,他们更善于奖拔 诱掖青年学人。由是关照今日的教育界,我们会深叹当今中国何等缺乏像顾颉刚 这样作为学问家的教育家,何等缺乏像谭其骧、童书业等这样尊师好学的好学生。 《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带给顾颉刚的荣耀,不是他在古史学界、民俗学界、历 史地理学界等领域的学术权威形象,而是再现了他在培育学术传人方面“前有章 太炎、胡适,后无来者”的学术领袖和精神贵族的地位。 当然,学术的传承也不仅仅是学术大师们的事情。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在连 一张书桌都放不下的战乱年代,因为共同的学术追求而走到了一起,建立了可歌 可泣的师生感情。然而,顾颉刚与何定生、谭其骧、杨向奎、童书业等弟子的感 情分裂,更多的还是因为学术以外的事,真是让人低徊叹惜。据蒋天枢回忆,史 学大师陈寅恪在“文革”时曾要助手为他作学传,助手迫于形势,只能违心地说 “都已忘了”,陈听后说,“忘了好,免得中毒。”确实,“20世纪的中国学 人面临的生存压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脆弱人格所能承受的限度。”相比之下, 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是幸运的。王学典在《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的“后记”中 说:“深入浅出、轻松散淡、雅俗共赏,是本书追求的风格。与这一点相关,本 书不是着眼于学术问题的探讨本身,而是致力于学术背后师生关系的挖掘。”诚 然,本书实为一本学术史的优秀普及读物,读来十分亲切。该书每章前有“要点 提示”,后有“本章引用及参考资料”。五、六十幅珍贵的历史黑白图片,再现 了一代大师的昔日风采,使其图文并茂、形神俱佳。 (寄自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