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酸营养”采访阴谋:关于《成都商报》伪造采访的声明 ·方舟子· 2月26日,《成都商报》的两名记者白雪飞和韩命军从baixuefei@elong.com 给我写了一封电子邮件,称:“方先生:在网上读到你的大作,很钦佩。今日我 们将做一个关于‘核酸’争论的专版,希望能采访你。”并留了两个手机号码: 13708080843,13908215600。我见他们说得诚恳,便请 他们把想采访的问题发过来。我看了他们的问题,有“您认为核酸基因食品是又 一个商业骗局,您是怎么发现的?依据有哪些?”等,觉得回答了有助于国内消 费者了解真相,就详细地做了回答。今天见到一位网友说《成都商报》发表报道 暗示我们对“核酸营养”的揭露实际上是一个国际阴谋,并说看了上面我的问答, 的确给人这个印象。他问过一位读者的观感,说是:“人怎么一出国就变坏了, 还要来破坏自己祖国的产业,都不知道得了什么好处。”我大吃一惊,无奈今天 不知为何一直连不上国内的网站,向这两位记者要刊发稿,也不被理睬。蒙一位 国内网友将《成都商报》的这个“核酸专版”(见2001年2月28日)寄来, 看完了才发现原来是个采访骗局。 这个专版,以“成都珍奥:销量下降”开头,以“核酸论战真的会是一场阴 谋吗?”结束,看完了全文,不明就里的读者恐怕真会觉得是一场阴谋,而方舟 子就是这场阴谋的制造者或至少是同谋。对我的“采访”夹在中间,题目是《方 舟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我引发了“核酸风波”》,用的是“我”的口气,而事 实上我从来没有说过“我引发了核酸风波”这种让人觉得是在蓄谋闹事的话。文 章引言称: “经过记者多方努力,核酸风波的始作俑者方舟子终于浮出水面。据说,一 年前他因率先指责市场上某畅销保健品虚假宣传而名声大噪,现在又剑指核酸, 引发学术界和保健品界的更大风波。这其间到底有何联系?方舟子何许人?昨 日本报记者对远在美国的方舟子进行了采访。” “始作俑者”是贬义词,《南方周末》的报道中用了这么个词,明显是误用, 我已指出过了,而《成都商报》再用这个词,却绝对不是误用:“经过记者多方 努力,核酸风波的始作俑者方舟子终于浮出水面。”这句话想告诉读者的是:方 舟子一直躲在水底下策划阴谋,记者好不容易才把他抓出来了。我的身份一直是 公开的,我的电子邮件地址在网站上一找就着,不知记者都经过了什么样的可怜 兮兮的“多方努力”才给我发了电子邮件?“据说,一年前他因率先指责市场上 某畅销保健品虚假宣传而名声大噪,现在又剑指核酸,引发学术界和保健品界的 更大风波。这其间到底有何联系?”这两句话想告诉读者的是,方舟子历来在别 有用心地(请注意“这其间到底有何联系”这一问)打击国内的保健品,有商业 意图,至少也是借此出名。我的确在一年多前揭露过所谓“脑白金”保健品,但 那次揭露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我在国内“名声大躁”,先是因为批判法轮功, 后是因为揭露“基因皇后”陈晓宁,请问这和保健品有什么联系? 我们再来看具体问题。那些有助于读者了解“核酸营养”骗局真相的问答统 统不见了,剩下的问答,或者是断章取义,或者干脆就是捏造的。 记:您是如何注意到核酸营养品的? 方:去年10月回国时,“核酸营养”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年1月5日, 我在某报读到一篇文章《让生命核酸造福人类》,称“××核酸”是“不老 仙丹”,我当即撰文加以驳斥,以后又写了多篇文章进一步剖析。 记者没有问过我这个问题。与此能扯得上边的问答是: 问:您认为核酸基因食品是又一个商业骗局,您是怎么发现的?依据有哪些? 答:“核酸营养”最初引起我的注意,是我在去年10月间回国时,有一名记者 问起我对此事的看法。我回美国后,才开始留意国内这方面的报道。今年1月5 日,我在《光明日报》见到一篇宣传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崔秀云的文章《让生命核 酸造福人类》,其中崔教授吹嘘她“发明”的“生命核酸”是“不老仙丹”,我 当即写了一篇《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加以驳斥,以后又陆续写了 《为什么说“核酸营养品”是商业骗局?》、《再说“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 局》、《美国的假保健食品在中国热销》等文章进一步剖析。其中《美国的假保 健食品在中国热销》刊登在《环球杂志》(半月刊)今年第4期,应是国内传统 媒体最早披露此事的。 我在查资料时发现美国法庭在1981年已连续四次判决所谓核酸营养品是 通过不实广告骗取钱财的骗局。中国现在的“核酸营养”热和20年前的美国并 无区别,因此也可说是一个旧骗局。要判定“核酸营养”是个骗局,并不需要高 深的知识,只要有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即可。学过生物化学的人都知道:一、核 酸做为一种生物大分子,不可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做为一种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 外源核酸也不应该被人体直接吸收,否则人体的遗传信息将会混乱。人体细胞中 的核酸全都是利用细胞中已有的小分子一步一步自我合成的。二、食物中的核酸 都将在消化道中被水解、降解成小分子再被吸收,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参与核酸合 成,大部分被降解成废物排出体外。三、核酸、核苷酸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食物之 中,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问题。即使食用的核酸太少,也不会影响人体 细胞中核酸的合成,因为核苷酸有别的合成途径,可以用别的分子从头合成,也 可以回收利用体内核酸的降解物。因此在医学上不存在“核酸缺乏症”。四、没 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补充核酸有益健康,相反地,食用核酸过多有害无益,核 酸的代谢产物之一是尿酸,尿酸分泌过多,有导致痛风、肾结石的危险。 记:您的观点披露以后,业界震动很大,在学术领域出现了截然相反的 两派意见,您怎么看所谓的“核酸风波”? 方:目前发生的这场争论,是商业利益之争。 读者看了这个问答,恐怕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商业利益之争”,方舟 子出于自己的商业利益才批判“核酸营养”。这个问答是捏造出来的。他们从来 没有这么问,我也没有这么答。与此有关的一个问答是: 问:您的观点披露以后,业界震动很大。在学术领域,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派意 见,您认为这仅仅是学术之争,还是有商业背景? 答:核酸没有营养价值,这是举世公认的,国际权威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和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署都这么认为。因此,目前发生在中国的这场争论,并不是 学术争论,而是揭露和维护商业骗局之争。据我所知,国内那些支持“核酸营养” 的所谓专家,都与生产核酸营养品的厂家有利益关系。 记: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梅地亚会议”意味着核酸风波已了结, 专家的结论实际上是给核酸正名,对此,您还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吗? 方:如果“核酸营养”能够成立,是一个可以改写生物化学教科书的重 大发现,应该获得世界同行的公认。但目前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个问题原来倒是有,但是我却不是这么答。这个回答给人的印象是方舟子 毫不讲理地不承认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而事实上,我的回答是: 答:我上面已说过,这些所谓专家,都与生产核酸营养品的厂家有利益关系。比 如主持“上海会议”的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乔宾福教授,就是“珍奥核酸” 的技术顾问。因此,这种出于维护厂家利益的所谓结论,是靠不住的。这是中国 学术界的耻辱。如果“核酸营养”能够成立,是一个可以改写生物化学教科书的 重大发现,应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获得世界同行的公认才能算数。靠 开一次自己人参加的会议就想结束风波,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从报刊披露的这 些专家的言论看,他们的学术水平之低,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有的连基本的生物 化学常识都没有。比如他们把核酸的补救合成说成是主要利用食物中核酸降解物, 就是贻笑大方之谈。所谓补救合成,更准确的译法是回收合成,是对人体细胞中 已有核酸的降解物的重新利用。 记:几天前,××核酸生产企业委托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就网站登载核 酸基因食品的文章发了一封律师信,您对此有何看法? 方:我曾一一驳斥这封信。他们只是试图扼杀批评而已。 这也与原来的问答出入很大。原来的问答是: 问:几天前,珍奥委托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给三思言论网站发了一封声明,对该 网站登载核酸基因食品的文章表示抗议,这是否是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一场战斗? 答:据我所知,他们向转发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各个国内网站都寄去了威胁 信,除了三思言论,还有搜狐、凯迪等网站。这封威胁信漏洞百出,我曾一一加 以驳斥。他们只是试图用威胁扼杀批评,算不上什么战斗。倒是以后的“核酸营 养专家”们先后举行“研讨会”、“听证会”,为“核酸营养”鸣冤叫屈,对抗 国际权威机构的结论和以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国际权威人士的批评,那 才可算是一场战斗。 “核酸营养”骗局的鼓吹者在理屈词穷之时,耍起了“爱国主义”的花招, 暗示这是一场试图打垮民族产业的国际阴谋,《成都商报》的这两位无耻的记者 就给读者这么个“悬念”(原文小标题): “核酸论争是近年来继深海鱼油、脑黄金、脑白金等保健品论战后的又一场 学术大争论。而由于其牵涉到巨大商业利益,更加引人关注猜测。   “核酸论战真的会是一场阴谋吗?” 需要有何等阴暗的心理、阴险的用心或多高的酬金才会炮制、鼓吹这样的阴 谋论试图帮助骗子继续欺骗消费者,这倒是一个“悬念”。《成都商报》的这两 名记者对我玩了一次采访阴谋,却是没有悬念的。 20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