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珍奥核酸”的法律威胁 ·方舟子· 恶人往往威胁要先告状,而且也真的会诉诸行动。不幸的是,中国的法律缺 乏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恶人还真可能得逞,特别是当恶人有钱有势与贪官污 吏和骗子“专家”相互勾结的时候。这就使得在中国打击伪科学更为困难,比如 以前的“水变油”骗局和邱氏鼠药案,揭发者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科学家甚至 被告上法庭,而法庭居然还判他们败诉。现在“珍奥核酸”也威胁要告转发揭露 “核酸营养”这一骗局的文章,给一些网站(我知道的有“搜狐”、“凯迪”) 寄去了最后通牒。他们倒是没有跟我联系,大概知道吓不了我。不过新语丝国内 版网站有可能被封,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一旦被封,我们将启动xys3,x ys4,…… 下面我先驳斥这份最后通牒的一些不实之词,然后再跟这个律师事务所探讨 一下法律问题。 “我国全国性专业学术机构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科技发展中心的意见亦表明: 人体核酸主要来源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从头合成,但由于我们日常饮食结构缺 乏足够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加之肠胃消化功能及肝脏代谢功能的个体差异及健康 状况,会部分影响食物核酸的消化吸收及从头合成;新生及年轻组织的内源性核 酸从头合成比例较大,而增龄、衰老组织和能量代谢障碍时补救合成的比例增大, 摄取一定的核酸及寡核苷酸通过补救合成方式可有利于改善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 肝功能降低而引起的核酸营养缺乏症;日常生活中适量补充外源性核酸制品有益 于健康。” 从名称上看,“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科技发展中心”似乎是个行业机构,而非 科研机构。而且这个意见,是否经过了正常程序,在理事、会员中进行过表决? 还是个别人盗用这个学会的名义?由哪几位专家做出该鉴定,敢不敢签上自己的 名字以示负责?保健必须有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医学的依据,因此生理学、生物 化学和医学方面的专家意见更为重要。当这个“科技发展中心”违背生物医学常 识,声称存在“核酸营养缺乏症”、“日常生活中适量补充外源性核酸制品有益 于健康”时,请问是根据国际学术刊物上的哪些论文做出的? “人体是否需要补充核酸,是生命科学的一个课题,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证 明,核酸在营养学和药理上的功能和用途是世界公认的。当然,不排除个别科学 家对此仍有不同意,但这种意见充其量仅仅是一种观点,并不能成为一种最终的、 科学的定论。” 好一个“世界公认”!请问世界上哪一个权威学术机构如此认为?那一本生 物医学的权威教科书如此介绍?又有哪一份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的综述如此评价? 我们所知道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署(FDA)这 两个权威机构都明确表示,核酸不是营养物,不存在核酸缺乏症,人体无需补充 核酸。 “以‘珍奥核酸’为代表的十余个核酸产品的上市,均通过了严格规范的审 批程序。这些产品由数以万计的消费者服用,被证明确有明显的保健效果。” 通过了审批程序,获得卫生部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只表明这些核酸产品在 法律上可以在中国销售,不是非法产品,却丝毫也不意味着它们的功效就有科学 的依据,更不意味着对它们就可以胡乱吹嘘。负责审批的官员、专家可以被收买, 报批的材料也可以伪造,这些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所谓的“保健效果”是由哪 个没有利益关系的机构做的调查?发表在哪份学术刊物上?是否做过了安慰剂对 照以排除这不是安慰剂效应? “有关大连珍奥核酸信息,这些信息称大连珍奥及其核酸产品‘无耻’、 ‘大骗局’、‘赤裸裸的商业大骗局,而且是一个打着保健的招牌却可能危害身 体健康的大骗局’等等。大连珍奥认为,该等针对大连珍奥的评议缺乏有关的事 实及法律依据,评议以极具侮辱性的词语,严重侵犯了大连珍奥的名誉权。” 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骗局,指出那是一个骗局,这不叫侵犯了名誉权, 正如我们抓住了骗子,就称他们为骗子,以引起公众的注意,也不叫侵犯了名誉 权。“骗局”、“骗子”的叫法本身并不犯法,这是公民的言论自由,只有是在 没有证据而乱诬蔑的时候,才是侵犯了名誉权。何况“核酸营养”是个骗局,这 是美国法庭在1981年就已认定的,并非我们的发明。 倒是“珍奥核酸”所作所为,很可能已违反了中国法律。中国的消费者完全 可以控告他们做不实的广告欺骗消费者。“珍奥核酸”在做广告时打出38位诺 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头像,也是一种损害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名义的侵权行为。 我们将一一通知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人有的已去世,有的已退休,联系起 来很不方便,但也已有三位(David Baltimore, Paul Berg, Werner Arber)答 复说,他们从来就没有允许“珍奥核酸”使用其名义和肖像,他们不认为核酸有 营养价值。如果他们要追究“珍奥核酸”的法律责任,“珍奥核酸”那才叫吃不 了兜着走,看谁吓唬谁! 最后,我声明一下:如果有哪家报刊、网站、出版社因为揭露“核酸营养” 骗局而被起诉,或者如果有哪位中国的消费者控告生产“核酸营养品”的厂商欺 诈,我都愿意回国出庭作证。 20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