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舟子回国演讲纪要 以下根据文木的报导。   2000年9月底,方舟子回国探亲的消息传出,国内许多人都希望能够与 他见一面。特别是一些媒体,长期为方舟子发稿,但从未见过方,绝对不会错过 这个机会。方在网上是一位从不妥协的斗士,但在网下从各方面均看不出他有多 凶,相反倒是很平和。   2000年10月20日下午方舟子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邀请,在北京 理工大学新教学楼二层大教室为大家做了一场报告“网络文化与科学精神”。听 众中有相当部份来自校外单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中华读书报》、《科学时报》、《中国青年报》、《合作时报》、《生活时报》、 《中华新闻报》等都有记者专程赶来。   方舟子重点讲述了他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他认为某种声称是否属于科学,要 看两个方面,一个逻辑上是否自洽,另一个是要看是否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这两 者缺一不可。方还特别讲到当前科技发展与科学传播面临四大“敌人”:1)科 技界浮夸风。2)人文学界对科学的敌视。这种态度是无知加恐惧的结果。国内 人文学界受西方国家“学院左派”的影响,对科学采取了敌视的态度。3)新闻 界的“猎奇”式观念与操作。中国的主流媒体抵挡不住各种伪科学与反科学的诱 惑。在中国,大报与小报不分。4)各行各业从上到下对宗教、迷信的热衷。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种种伪科学、反科学也都搬到网上宣传自己。方舟子说 目前网上宣传科学理性、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网站太少,内容也不够丰富。   在方的报告开始之前,司马南应邀做了精彩的发言。最后北京理工大学苏青 社长作了总结。报告后还邀请方舟子等讨论一套生命科学科普丛书的写作进展, 此丛书预计明年春夏之际推出。另据悉,方还为上海一家科技类出版社策划了一 套6本生物科普译丛。   在随后的几天内,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和记者与方舟子见了面。以前大家只是 在网上与方有若干联系。这些人包括郭正谊(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长)、 苏青(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方舟在线》责任编辑)、刘华杰(北京大学 哲学系副教授)、刘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孔昭君(北京理工大学国民 经济动员中心教授)、司马南、申振钰(《科学与无神论》杂志副总编)、马惠 娣(《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主任)、王洪波(《中华读书报》科技版编辑)、 刘向阳(《中国青年报·数字青年》主编)、陶世龙(中国地质大学,五柳村网 站主办人)、林自新(《科技日报》原社长)、杨虚杰(《科学时报》读书版主 编)、胡亚东(中科院化学所原所长)、陈祖甲(《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庆 承瑞(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何祚庥夫人)、何祚庥(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李建 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等。   2000年10月23日晚7时,方舟子应北京大学博士生联谊会邀请,在 北京大学三教105室为同学们做“因特网对中国的影响:兼谈《新语丝》网站 与科学文化传播”讲座,受到北大同学的热烈欢迎。清华大学赵南元教授等特地 赶来与方舟子相见。   方首先说,主办者所出题目太大,他只能讲其中的一小部份。方结合自己创 办并维护《新语丝》网站的经验,列举了因特网传播信息的若干特点。他特别强 调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必须过理性化一关。科学是讲理性的,而宗教是非理性的。 有人声称宗教也讲理性,这是不对的。他说,中国的主流媒体应当与科学界保持 一致,要避免猎奇性的报导。   方举例说,刚才到北大南门地下室的“风入松”书店随便走走,竟然看到甘 肃科技出版社出版的“UFO探索丛书”、丹尼肯的书放在“科普”专柜上出售, 说明书店管理人员无法区分真正的科普与伪科普,风入松尚且如此,全国其他书 店可想而知。有趣的是,方在“风入松”还看到一本伪科学书的作者是“方舟”。 方说,在国外,新时代宗教一类书也很多,也有不少人买,但在书店中它们是单 独摆放的,有时放在宗教一类中,不会与科普书混放,这样读者可以各取所需, 书店不会误导读者。近年来,国内引进了不少伪科普书,有些是无意识的,只因 缺少判断力,又没有听取专家的意见,遂造成极坏的影响。看来,出版单位只凭 好的动机是不行的,还要有理性精神、有判断力,要随时请教专家学者。据悉, 丹尼肯的书曾被评为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但他的《众神之车》在 国内竟然有多个译本,去年还有另一本编译的伪科学书也用了“众神之车”的名 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印数1万),看来这类书很有市 场。   方还用一部份时间介绍了不久前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的警惕现代“克莱 登”文凭的文章。最近方在网上揭露“基因皇后”陈晓宁新闻报导失实,又揭露 南开大学教授杨池明的身份等等,引起网上网下人们的广泛注意。方说,没有网 络,他的揭露工作很难进行,因此网络是开展舆论监督的一种极好的工具。但方 补充,他不赞成利用网络监督官场腐败问题,认为很难取得证据,容易未经审判 就冤枉好人。   同学们对方提出许多问题,方的回答基本上令人满意。有同学不同意方的意 见,认为在当前情况下,网络监督应当涉及腐败问题。有一位女同学问方的网站 为何对鲁迅与周作人不太平等,即不太重视周作人。方回答说他更喜欢鲁迅。有 一人问到北大陈副校长“抄袭”案及恐龙蛋事件,方有些犹豫。听众坚持让他讲, 方才作了坦率说明。他认为有关这两件事的报导都冤枉了陈章良。他从自己了解 的情况分析说,在那篇被指控抄袭的文章中,陈的署名列倒数第二,按学术界惯 例,陈对那篇文章所承担的责任应当最小。另外那篇论文文字虽有抄袭,但数据 是自己做的,只能说明中国科研人员英语表达有困难。从分子古生物学的角度看, 对恐龙蛋的研究也属于正常的科学研究,陈在国际不是第一个做的,犹他大学早 有人做过从恐龙化石克隆基因的实验。当然对于用PCR方法所克隆的基因是否 是外源污染所致,学界有一些争论。方说,这些争论是正常的,不能说做这种研 究就是搞伪科学。   北大同学与理工大同学一样,又提到《新语丝》网站能否商业化的问题,以 及此网站目前靠什么经费维持,是否有“烧钱”的问题。方说,不会商业化;维 护费用靠一些固定的广告就够了,而且还有一些剩余,剩余部份用于给《新语丝》 杂志发稿费。最后一位同学问到美国是否有新闻检查现象,方说没有,自己的网 站发表什么文章从来没有官方干预,而一些同学竟不大相信。 11月9日上午,方舟子应邀在“2000中国国际科普论坛”学术会议做 “互联网对中国科学普及的影响”的报告,并获大会优秀论文奖。10日上午, 方舟子到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为什么达尔文是千年第一人?--达尔文主义的哲 学、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讲座。12日下午方舟子应邀参观杨焕明教授主持的华 大基因组中心,辩论基因伦理的问题。13日下午方舟子应邀旁听中国反邪教协 会成立大会。 有关中国反伪科学的先驱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于光远的名字到底能 否出现在“中国反邪教协会”名誉理事名单中,13日晚还让一些人费了不少周 折。结果当然是“可以”,因为最后有关部门澄清,没有任何人说过于光远的名 字不可以出现。新闻界的“无中生有”谣言(如说某人的名字不出现在媒体之类), 就像伪科学一样,传来传去,却拿不到台面。当中国科普所研究员郭正谊在于光 远家中向他简单叙述昨天晚上的故事时,于老微微一笑,显得很平和。于老说: “我已经习惯了。” 14日上午,郭正谊陪同方舟子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方舟在线》 编辑苏青等,在北京的史家胡同拜访德高望重的于光远先生。于与方,一位是反 伪科学老将,一位是反伪科学新秀,双方早就希望能够彼此见一面。不过,方舟 子从到北京那一天起,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就将返回美国,今天则是拜访于老的 最后机会了。 不过,于光远与方舟子首先谈到还不是一般的伪科学,而是1956年的 “青岛遗传学座谈会”。不久前,方舟子在《新语丝》杂志今年第5期和《书屋》 今年第11期上撰写了一篇文章《从“绝不退却”到“百家争鸣”》,对那段历 史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评论。于老说:“你来,我很愿意与你讨论,要写一篇‘喜 读方舟子文章’的文章。”于老身体很好,也很健谈,简单回顾了当年青岛遗传 学会议的前后经过。 在谈话中,于老说,在批胡风之后,有关部门进行了一点反思,在中南海中 宣部主持工作的陆定一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这并不反映领导者观念 上有了根本的变化。主要原因恐怕是对苏共搞个人迷信那些东西不感兴趣,想做 出另一番姿态。当时康生从德国回来,带回一些关于遗传学的不同意见。陆定一 有一天把于光远叫去,提出想找一个题目来贯彻百家争鸣方针。陆定一说遗传学 是最合适的题目,让于介入、组织。于光远回到科学处,向有关部门布置青岛遗 传学会议。那次会议依照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速记的办法,请了四个人对每天上 午的发言作详细记录,但下午的非正式讨论不作记录。于说,青岛会议的基调是 百家争鸣,还没有专门考虑伪科学的问题,现在看来是不够的,但当时能够打破 学术垄断已属不易。于说:“那时还没有关于伪科学的认识。”于光远回忆说, 他这个人批判别人不狠,斗争性不强,也导致有关部门不提拔他。于光远说: “陆定一在怀仁堂的演讲指出在学术问题上不能做盖子,不能阻碍学术发展。陆 定一这个人很好,只是有些‘左’。批判胡风时他是组长,他对周扬也不满意。” 关于遗传问题,于光远也坦率地说,他一直不相信外界对遗传一点影响也没 有的观点。“外在到内在的转化问题,我还没有搞清楚。外界对内界的影响还没 有彻底搞明白。”于老回忆说:“在八大时,人们一般不讲毛泽东思想,毛也想 做一位开明君主。但是放开一点后,就不得了了。那时还不是‘引蛇出洞’,因 为还犯不上拿人格做试验,那时确实想解放思想。我们党有一段时间是很好的, 但不彻底,认识也不够。没办法,就那么一点水平。”方舟子插话说:“我主要 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于说:“你在科学和方法论上见长,我则对党史熟悉, 这也是我很愿意见你的原因。”方肯定地说:“青岛遗传学会议在历史上确实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 于老补充说,他与某科学家的争论不属于百家争鸣。“他的东西都是什么? 我们没有共同基础。他刚回来时,我们很好。他有一个好习惯,文章后有reference (参考文献),一些不出名的年轻人写的文章他也引用,这是很好的。当时我有 问题也经常找他。但后来,他由科学家变成了政客,由内行变成了外行,(搞的 东西)由真科学变成了伪科学。”于光远还提到他以前经常讲的一段:“我年轻 时读过汤普森写的《科学大纲》,那书很全很好,但最后一章是讲灵学,我不理 解,也很气愤。” 于与方的谈话自然转到网络。于老从80多岁起用上了计算机,亲自上机写 稿子,但目前他本人还没有上网。方舟子打开于老的机器,发现于老的计算机已 经配置了上网组件,当场拨号联网到“新语丝”国内版网站,向于老展示了新语 丝网站的主要栏目和文章。于老看得很认真,并打听起来网络过滤在技术上是怎 么回事。于老一直接追问到底是什么“物质”在控制着网络能否接通,那个东西 在哪,过滤在技术上是怎么实现的。后来他终于弄明白,那只是一种权力。当在 场的人解释说,所有屏蔽最终都是无用的、只能使网络速度慢下来时,于老叹息 道:“政治权力与现代化作斗争,是要失败的。” 于老说到高兴处,让老伴取出两部新书《我的故事》和《任仲夷点评于光远 超短文》赠送大家,并签名留念。于老颇有感触地讲:“我是以老卖老,以癌卖 癌。人老了,就要说真话,莫辜负了满头白发。有人不是说‘能吃能睡能骂人’ 身体好吗!当然了,我是平等地骂,你也可以骂我吗。你暗地里骂,我则明面上 骂。我很乐观,整我我还高兴。” 末了,于老以自己的两句格言送大家:“1)时间是进步的同盟军。2)世 界真奇妙,后来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