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彩斑斓的比特蝴蝶                ·金振邦·   随着网络和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经成为网络世 界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由于网络文学的独特性、前沿性和复杂性,它那扑朔迷离 的形态,在人们的眼中仍似雾里看花。         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文学呢?首先需要进行文化空间的定位。我们知道,文 学是用语言塑造形像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也称语言 艺术。它不同于科学之处在于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上,前者通过具体形像及形像 体系,后者则形成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则认为,文学与 非文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篇章结构的独特表现,对语言媒介的领悟和采用,不求 实用的目的,以及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等。而网络文学则是指运用网络这个 新的媒介和载体,来创作、传播和阅读,以文字为主要形态的新的文学形式。也 可以说是生存于网络这个信息媒体上的文学形态。它不仅指运用网络的多媒体技 术和超文本手段创作的作品,同时也包括传统文学作品的网络化形态。传统文学 作品一旦网络化,其文学的艺术功能、社会价值和接受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网络文学是文学与电脑网络技术杂交、联姻的产物。它不断地侵蚀、浸润其他学 科的边界,拓展着文学新的生存空间。网络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更新、重构 与超越,并将最终取代传统文学的主体地位。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着重大的差别。它根源于两者信息媒体的不同。前者 属于比特形态,后者属于原子形态。信息媒体由电子化的比特取代传统的原子形 态,是社会的一场重大革命。比特具有完全不同于原子的性质:比特没有颜色、 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是信息的最小单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是数字化 计算中的基本粒子。比特可无限复制,超越时空障碍,不存在任何边界和疆域。 它是一种新的“DNA”突变基因,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核, 并创造出全新的观念和社会。电脑网络是信息时代全新观念的基石和生发点。莱 茵戈德的《思想工具》对信息革命作了形像比喻:毛毛虫要蜕变为蝴蝶之前,须 经历独特的生理变化。成虫细胞和毛毛虫细胞几乎完全不同,它们在蛹体里制造 菌体。毛毛虫的细胞随之死亡,新生菌群连接起来形成了蝴蝶的身体构造。人类 接纳新知的过程和蛹蜕变为蝴蝶的变化极为相似。事实上,希腊文中,蝴蝶和灵 魂都被称为“psyche”。网络文学就是从传统文学这个“蛹体”中飞出来 的一只缤纷灿烂的“蝴蝶”。   那么,网络文学具有哪些鲜明的艺术和美学特徵呢?               文学边界的模糊性   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的相互交融和渗透。它们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只 有一条宽窄不等、昏暗模糊的地带。传统文学一旦上网,就改变了本身的性质, 具有了网络文学的色彩;网络文学下载到传统的刊物上,那就是传统文学的形态。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网络文学同其他艺术形式和电脑技术的渗透和结合。网络文学可以和音 乐、绘画、摄影、排版以及网络上的超文本技术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极富表现力 和感染力的崭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仍然是以语言媒介为主体,有的可以配上 背景音乐,有的可以配上照片和图画,同时美观的字体、符号,艺术的排版和构 图,从而大大增强了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超文本的技术,使网络文学的艺术形 像呈现立体的叠合,并为读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网络文学的作者超越了传统文学专业作家的圈子。由于网络提供了平等 的文本发表机会,许多人从未意识到的文学天赋和创作潜能,为网络所激活,并 得到了空前的才华展示和能量释放。网络文学已不是专业作家的专利权了,人人 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文学的作者。              形像手段的多样性   传统文学塑造形像主要依靠文字的单媒体,读者通过文字符号去进行艺术的 想象和再创造。而网络文学是采用包含文字在内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文学形像的塑 造。它意味着人们可以同时使用几种感觉通道,而且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自由选 择感觉通道。它以电脑技术为基础,实现了不同媒体的新的艺术综合。美国尼葛 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认为:“多媒体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 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 “技术和人文科学、科学和艺术、右脑和左脑之间,都有着公认的明显差异。多 媒体可能像有些学科──比如建筑学──一样,在这些领域之间架起桥梁。”就 网络文学而言,所谓多媒体是以文字媒体为主,包括声音媒体和图像媒体(图形、 图像、动画、视频)。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完善的信息交互、转换和融合。   多媒体手段也有它的不足。多种媒体的通道有时会相互妨碍。而且多媒体留 下的想象空间极为有限。多媒体的表现方式过于具体,难于找到想象力挥洒的空 间。相反,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使读者能够从想象和经验中衍生出丰富的 意义。阅读小说时,是读者赋予它形像、声音、颜色和动感。要真正感受和领会 “数字化”的意义,同样需要个人经验的延伸。   多媒体作品如果越生动、形像、具体,其创造想象的空间就越小。在这个含 义上说,传统文学媒介能通过意象和比喻等手段,充份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想象, 而网络文学作品就略逊一筹。然而,网络文学的超文本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又弥 补了它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              情节叙述的非线性   传统文学作品在情节的叙述上,本质上是线性的。它显著的特点是情节叙述 的顺序性。它不仅指作品情节的发展有着明确的先后次序,情节线索和脉络清晰, 而且还包括某些时空颠倒的情节叙述,甚至没有时空顺序的意识流片段叙述。不 管属于上述那种情况,这类作品印刷在报刊或书籍上以后,其情节叙述的顺序是 固化的、线性的。人们在阅读作品时只能按照固定的线性顺序一页页读下去。而 网络文学作品的情节叙述顺序,是一种非线性的、待组合的形态。它采用网状结 构组织块状信息,没有固定顺序,就像是一个全息的、多维的、几重时空的重叠。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知识结构、功利目的,对情节进行独 特的非线性的重新组合。因为人类思维是一种网络结构,它存在着多种路径,不 同的联想导致不同的检索路径。              作品结构的开放性   传统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封闭的,它们自我完足、彼此无关。读者在阅读一部 作品时,无法调用另一部作品的信息,更不能将后者的信息纳入到当下阅读的作 品结构中来。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超文本却超越了个别作品的局限,从而使众多 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结构系统。超文本是含有热单词、热短语或热图形的文本, 是一种互联程度很高的文字叙述。它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信息,结点与结点之间通 过链加以连接,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信息空间完全不受传统书籍物理 三维空间的限制,要表达一个构想或一连串想法,可以通过一组多维指针,来进 一步引申或辩明。读者可以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份,也可以完全不予理睬。超 文本可以想象成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结构和信息。各种观念都 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超文本的这种全息辐射功能,使 得网络文学的结构处于一种动态的、无限的开放状态。网络文学的这种开放性结 构,使作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使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成为可 能。   然而,传统文学文本和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互补结构, 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传统文本的结构在人类心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 助于提高和训练人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超文本结构虽然能增强人们的发散性想象 思维,有助于开拓思路,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但却会削弱定向性的思考深度。              创作形态的流动性   电脑网络上充满了信息流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静止不变的固化信息。 因此,网络文学也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其表现形态呈现为一种灵活多变的格局。 就文本自身来说,传统文学属于一种单维平面、自足封闭性结构。尽管作者有时 留下了情节空白,提供了艺术想象的天地,但它仍属扁平的静态结构,缺乏厚度 感和立体的延展性。其信息的流动有终极的边界。网络文学,尤其是它的超文本 形态,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开放性结构,它处于多个维面的交叉点上,向多重时 空辐射和伸展,具有无限大的结构空白和读者参与创造的浩瀚空间。它有着众多 的交互式开放节点,可以伸向其他任何地方的相关文本。它的解读还允许自由选 择的节点放大,从而使电子文本的结构呈现为个性化的变化格局。网络文学可以 进行网络化或接力式的集体创作,任何一个作者都可以变动文本的结构,改写其 中的情节和结局。集体创作的电子文本,总是处于动态之中,不会有终极的形态。 网络将更加重视文学作品形成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展现其最后的成品。              美学欣赏的交互性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只有在读者的美学欣赏中,才能得到比较完 整和完美的实现。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常常是单向度的。读者虽然具有充 份的艺术想象和创造空间,但对另一极即作者和作品,无法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 不能改变原创作品的形态。而网络文学的欣赏却是双向度的,它能在不同程度上 实现美学欣赏的交互性。尤其是网络文学的超文本,使作品的作者和读者相互沟 通。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作品进行解说,回答读者的提问,并提供作品的文 化背景和创作动机。读者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 结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              文学资源的共享性   电脑网络的重要价值或特点,就在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网络文学作品 也是为网络成员所共享。作者将从网络上得到回报的,不是经济上的利益,而是 作品的影响力和声誉度。网络作品没有版权、版权观念不适用于网络、作品不可 更改的说法已成为历史。换一个说法,也就是作者的权利在网络上将逐渐趋于淡 化。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经原创作者同意而上网的作品;二是作者在网络上创 作的作品,它们都为网络成员所共享。作者和读者的界线越来越变得模糊不清。 作为一个网络成员,不仅应该具有无偿奉献信息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享有免费 获取信息的权利和待遇。目前国内出现的几起关于网络传播传统文学作品侵权的 官司,就可以看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观念或实际上的冲突。 一种带有地域性质的著作权法,能否适用或处理无国界的网络上“著作权”问题, 看来是有困难的。但在一些基本原则上有相通之处。我们一方面要保护作者的权 益,一方面又要能促进网络发展和信息流通。著作权的实质是保护作者在经济等 方面的利益。在网络上传播他人的作品,需要徵得作者的同意,同时每一个作者 也有义务向网络无偿提供信息。当然,在网络上使用他人的作品,也必须维护原 作者的署名权,这是最基本的原则。网络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整合和提升,体现 了现实社会的深刻变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规则。 在网络规则中起作用的不是特定的地域性法律和制度,常常是人们公认的道德、 良知和正义。   网络文学是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它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向我 们展示出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虽然现在网络上存在着许多无序的现象,如黑客、 黄色信息、电脑病毒、电脑刑事犯罪、电子邮件炸弹等等,其中也包括网络文学 中的版权纠纷、剽窃他人创作成果、散发垃圾信息等现象。然而,无序常常是有 序的根源,有序从无序中产生。事物的发展经常是从无序到有序。比利时伊普里 戈金在《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8 月)中认为:“在所有层次上,无论是宏观的物理学的层次、涨落的层次或微观 的层次,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非平衡使‘有序从混沌中产生’。”他还引用皮尔 斯的话说,“力从长远看来是耗散的;机遇从长远看来是聚集的。能量按正规的 自然规律耗散着,也正是按这些规律,伴随着越来越有利于它靠机遇而重新聚集 的环境条件。”现实世界的绝大部份不是有序的、稳定的和平衡的,而是充满着 变化、无序、多样性和过程的沸腾世界。有序和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的 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熵不仅向着无组织性滑去,在某些条 件下它本身会成为有序的根源。至少在非平衡条件下,熵不会削弱而是会产生有 序和组织──进而会产生革命。非平衡可能成为有序的源泉。因此,网络文学将 从现在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系统,从而展示出一个像蝴蝶般五彩斑斓的网络文学 新世界。 (寄自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