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商业炒作而不是科学研究              ──评“陈晓宁事件”                ·方舟子·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各主要媒体都用显要位置报导了“华裔美国科学家陈晓 宁教授将世界三大基因库搬到祖国”的“爱国壮举”。这里所谓“基因库”,其 实是“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其建造技术已相当成熟,在世界各国 分子遗传学实验室普遍使用。如果中国目前还没有这种文库,那么能从国外带回 去,当然对中国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和应用会有一些帮助。但是,令我不解的是, 为什么这个并不属于她所在的实验室所有,同等产品用几千美元就可以在国际市 场上买到的文库,却被报导成了“目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价值无法估量”、陈 女士将它带到中国“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掌握最顶级基因技术的又一个 国家”,而一位在国际遗传学界默默无闻、连博士学位都没有、既没有培养研究 生资格也无权领导课题研究的技术人员,却成了“基因皇后”、“世界生物科学 界顶级人物”?看了丁文亚《陈晓宁带基因库回国是商业炒作还是科学研究》 (《北京晚报》2000年8月24日)一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由陈晓 宁女士的丈夫汪海涛先生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刚刚成立的北京博宁基因工 程科技有限公司所一手操作的商业炒作。该公司将把这些“基因库”用于商业用 途,并计划在香港上市。在陈女士到中国之前,北京各大媒体均已经从该公司接 到消息,并附有详细的“背景资料”。显然,各大媒体也都是根据当事人提供的 这些“背景资料”做报导的,难怪如此异口同声地夸大其词。陈女士回国后也巧 妙地做了配合,鼓励记者“对此怎么宣传都不为过”,虽然也说对她个人则“不 要过份”宣传,但在介绍自己的成就时,却多不实之词。比如,她说:“美国每 年要开一次遗传学年会,国际上研究分子遗传的学者都会向大会投稿,但是录取 率很低,我的论文从1993年开始经常被选上,今年10月的年会还有我的发 言。”(《访谈:把三大基因库带回国的女科学家陈晓宁》,《北京晨报》20 00年8月26日)而事实上,美国人类遗传学年会对论文几乎是来者不拒的, 今年10月份的年会就已接受了2000多篇论文,而象陈女士那样要在会上做 10分钟小组发言的,多达270多人。可以说,在中国留美学者中,陈女士并 不突出,甚至低于平均水平。   从访谈看,陈女士回国创业的目的,是要做产前“基因检测”,防止“畸形 孩子出生”,这种“优生学”在美国受到很大限制,在中国倒确实可以通行无阻。 但是她在学术上有错误认识。她说:“它(基因库)是一个个正常、标准的片段, 可以用这个片段来对比病人的基因,如果发现病人的这段基因正好和正常的不同, 有缺陷,就说明他的基因确实有问题。”这是完全忽视了人类基因多态性的错误 说法。她的那个“基因库”再大,也不可能包括人类所有基因的正常多态性,绝 不能以之为标准,更不能认定如果跟它有不同就等于有缺陷。以如此错误的认识 从事人命关天的工作,实在可怕。她担心的是“一旦弄错了,很可能就是一个畸 形孩子出生”,而我更担心的是一旦弄错了,很可能就是一个正常孩子被禁止生 下来!我倒是希望她真的只是炒作一番说说而已。   人类正在进入基因时代,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已开始广泛应用于商业,类似的 商业炒作以后也必然会越来越多。诚然,我们不能强求记者都具有分子遗传学的 知识、有辨别学术真假的能力。但是,一次并不高明的炒作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 成功,却反映了国内记者的新闻素质普遍低下。关键的一点,不能轻信与当事人 有利害关系的消息来源,也就是不能轻信由陈女士的丈夫所提供的“背景资料”, 而应该在发布新闻之前先向专家们求证,甚至向更能了解真相的国外中国学者求 证。在互联网的时代,这是只要一个电子邮件就能解决的。这种误导公众的商业 炒作,是中国的特色,而绝不是如《北京晚报》的报导所说的由国外带回的“新 的运作模式的样板”。   国内的专家不是不知道实情。《北京晚报》的那篇报导就说“不少学者对此 反应冷淡”,但是,光是消极的“反应冷淡”是不够的。中国的科学家应该积极 地、大胆地站出来告诉公众真相。 20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