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后现代的针眼里看网络文学                ·白瑞兹·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西方社会和文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进入到 “后现代”时期;西方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的第一次高峰在是上世纪60-7 0年代间出现的。而网络技术的产生,也正好是在这一时期。网络是伴随着西方 社会、文化、技术的“后现代化”而萌芽、成长和壮大起来的,网络自身就打着 后现代的深深的烙印,有着后现代的一些鲜明特征。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开放 性”与“互动性”等特征,而“开放”、“互动”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经常出现 的高频词。可以说,“开放性”、“互动性”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本特征,也是 网络技术的基本特性,它同样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文学的基本特性。我们 可以这样说,网络是后现代的技术,而网络文学则是后现代的文学。   现代主义对精确概念的热衷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对网络文学的认识,很多人 痴迷于对网络文学定义的探讨。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至少有过两次对网络文学概 念进行定义的高潮,一次是“网易”和“榕树下”两家举办网络文学大赛期间, 另一次是最近由“网易”“文化频道”开展的“给网络文学下个定义”活动。当 然,至今不会有人作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道理很简单,网络文学本是后现代 的产物,“网络文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后现代的“拼贴”的特点,有着后现代 “无中心”、“不确定”的特点。对网络文学要用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理解。   现代主义艺术追求艺术的“纯粹性”,艺术与非艺术有着严格的界定。而后 现代艺术则全力消解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将艺术与日常生活混杂起来。上世纪 初,后现代主义的先驱者杜桑就开始使用“现成物”充当艺术品,开创了后现代 装置艺术的先河。此后,后现代艺术表现出随意性、未完成性和偶然性,直接使 用“现成物”充当艺术语言,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和用品,甚至是废弃物或垃 圾都成为了艺术语言。作为后现代艺术的网络文学,在结构上,在语言上,在题 材上,在技术上,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随意性、未完成性和偶然性的后现代特征。 小说结构松散,语言聊天口语化,立意简单,有的作品有始无终,处于永远的末 完成状态。相当多的作品呈现出生活原生态的状态。网络聊天室的对话记录,用 电子邮件写作的情书以及BBS上片言只语,这些网络上的“现成物”都被原封 不动地搬到了作品中,与后现代的造型艺术拿生活日用品做成的艺术作品在手法 上是完全一致的。   现代主义艺术家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就是各种艺术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 征和条件,并精心为各门艺术之间确定了严格的“边界”。但到了后现代艺术那 里,艺术内部的“分化”被消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混杂和拼 贴。前面提到过,网络文学这个名词本身,就带有后现代的“拼接”(collage) 的味道,将“网络”和“文学”拼接在一起。在网络文学中有一类称为“网络体 文学”的作品,就是将网络技术和文学进行嫁接的结果,如多媒体小说、超文本 诗等,这些作品将文学的描述与网络的超文本技术,与动画、音乐进行拼接,从 而产生了是文学又不是文学的艺术形式。这种实验在后现代艺术中早就有所表现, 有意打破现代主义艺术家所恪守的各种艺术门类的规则和范式,将各种不同的艺 术混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混杂的非类型的大杂烩。五十年代黑山学院的后现 代艺术家发明的“偶发艺术”,就是消平艺术门类界限的实验。随着网络技术的 发展,将网络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拼接”的后现代实验将会越来越多。   现代主义艺术走的是“精英文化”的路子,由此造成了艺术家与欣赏者关系 的疏远,从而形成了现代主义时期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二元对立的文化结构。后 现代主义对现代艺术中形成的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两极分化进行了彻底的削平。 后现代主义学者将这种去分化形像在描述为“跨越边界--填平鸿沟”(Cross the border--Close the gap)。正如杰姆逊所说“十九世纪,文化还被理解 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者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 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后现代主义在破除现代主义形成的“高雅”与 “通俗”、“精英”与“大众”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结构后,确立了以大众文化 为主潮的一元文化。无论是古典式的贵族文化,还是现代性的精英文化,在后现 代时期,都将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在后现代的网络文学中,精英文学与大众 文学的分化被填平。网络文学是以大众文化为主潮的文学,以一群精英作家为中 心、为本位进行运转的传统文学运行方式在网络上将找不到市场。在网络文学中, 后现代主义学者所说的“格雷欣法则”时时在起作用。所谓“格雷欣法则”就是 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格雷欣法则”在网络文 学论坛上的效应是最为明显的。一篇受到欢迎的原创作品很快就会受到新贴上的 质量不高的贴子的排挤,在一个与它的生命周期不相适应的时段里,不可避免地 从显示屏的当前页挤出去。网络文学的无中心、无主体的后现代特征再次显示了 出来。   后现代艺术在弥合现代主义时期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鸿沟的同时,也完全改 变了艺术与大众的对立关系;欣赏者与创作者的关系,由原来静态的介入发展成 为双向互动的关系。正如美国艺术家波莱蒂所说:“观众的参与对作品来说是不 可或缺的,把‘观众’(这个词在这里不再有效)从被动的目击者变成合作的创 造者(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文学的互动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实践。 BBS上创读双方对文本的解读,使得网络文学的读者由“被动的目击者”,摇 身一变而成为作品“合作的创造者”。在互联网上集体创作的互动小说,更使创 作者与欣赏者的区分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