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 ※        ≡≡≡ 新 ≡ 语 ≡ 丝 ≡≡≡      |络| ※          (NEW THREADS)        |与| ※                               |文| ※           1999/12(增刊)         |学|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今年十二月份增刊《网络与文学》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版。※ ※                                 ※ ※   本刊家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www.xys2.org          ※ ※            ◆赞◆助◆单◆位◆            ※ ※   汉林网上书城:www.hanlin.com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roserv.org    ※ ※                                 ※ ※※※※※※※※※※※※※※※※※※※※※※※※※※※※※※※※※※※ “网络与文学”增刊 【漫谈】 萧 为:海市蜃楼与“网络文学” 张远山:今天还有谁在读书 方舟子:网络化的文学 笨 狸:网络文学商业化 吴 过:网络:文学的双刃剑 【纵横】 笨 狸:回眸互联网——断章 方舟子:网上“金学”纵横 【权益】 萧 为:文化的缺席--作家vs网络之我见 吴 过:谁来保护网络写手? 【批评】 吴 过:桃子还没有熟 方舟子:网文原来有“盟主” 方舟子:网文原来有“中心” ※※※※※※※※※※※※※※※※※※※※※※※※※※※※※※※※※※※ 海市蜃楼与“网络文学” ·萧为· 开场白 大家知道,海市蜃楼是一种虚拟现实。我曾在去敦煌的途中亲见这种大自然 的奇观。从典型化的意义讲,文学也是一种虚拟现实,或者虚拟的非现实。 网络当然是虚拟现实。网络技术的最大神奇,就是基本上克服了空间概念, 既可以使相隔万里之人如在目前,又可以使独处荒郊之人坐拥闹市,这是其虚拟 的一面。网上交流的实时性、交互性和包容性,则提供了其现实的一面。只是在 今天,网络对于懂得利用的人说来,已经无所不及,要啥有啥了。但是对于毫无 所知的的人,它还啥也不是,甚至不如一张免费广告。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立论,是信息存储构成了人类历史,是信息传递组成了人 类社会。那么,基于历史和社会的文学幽灵,在网络的时代里应该如何存在呢? 这也许用得着莎士比亚的一句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这的确是个疑问。--《哈姆雷特》) 网络文学:“网络”还是“网罗”? 今年七月,惯于捕捉名人新闻的报刊纷纷发表了一则消息,说是六名作家状 告一家网络公司“侵权”,为此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专访。尽管各路专家都在振振 有辞地发表高论,但是法院方面却非常谨慎地低调审理,目前还没有判决云。九 月的新闻,则是网络公司控告一家报纸的“侵权”。虽说现而今有点名头的人, 恨不得上公厕抢墩坑儿都要打一把官司,但在下这番关于“网络文学”的议论, 还就得打这桩官司谈起。 “网络”打呱呱落地,也就三十年功夫,当初也没觉着咋,所以发明时连光 屁股照片也没想到该要拍上一张。但是对于世界而言,基于英文的个人电脑(P C)和网络技术的发明,毕竟是比好莱坞电影和可口可乐更具影响力和冲击力的 美国玩意儿,于是很快产生了cyber culture(网络文化,在英文中,cyber 这个词根的意思泛指计算机,音译为“赛博”),cyber space(网络空间,出 自威廉·吉卜森(William Gibson)的小说《燃烧的铬(Burning Chrome)》), cyber punk(网络崩客),等等现象。自从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宣布“信息高速公 路”计划以后,网络的行市和人气骤然飙升,成了怎么估价都不过分的东西,尤 其是最近公布的四十岁以下的世界级新富翁,几乎个个都是靠网络赚钱的高手。 诺基亚(Nokia)本来是一家芬兰的老牌造纸商,1991年改业移动通讯 后,股票增值两千多倍,目前正在进入移动网络时代。这就是产业换代的一个缩 影。 但毕竟一口气吹不成个大胖子,尤其是网络迅速抢滩,登陆飞跃发展的中国 以后,网上的中文信息(台港翻译为“资讯”)还少得可怜,于是从传统媒体上 攫取现成的资料,就成为全球中文网站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于是“网络”暂时变 成了“网罗”,最初的“网络文学”,其实也就是“网罗”来的文学作品。这种 状况固然有培育市场,吸引网民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经过两岸三地,包括新加坡 和海外华人的共同努力,破除了西方偏见,使中文的信息化技术迅速完成以后, 抵御英文的网上霸权,确立中文在全球的网络地位密切相关。这其实和我们国家 要不惜一切,派人先期到南、北极甚至月球建站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中国人和 中华文化的长足发展,迅速抢占未来的全球化战略空间。我认为原其初始,“网 罗”之举实出无奈,无可厚非。 据汪小熙《因特网与文学研究》一文统计:“通过‘东方网景’搜索引擎在 使用‘国标码’的所有‘中文网站’中查询,与文学相关的网站有250个左右, 如果加上使用‘大五码’的网站,则至少可达350个。”其中被推为“十大文 学靓站”的就有《清韵书院》、《国风》、《新语丝》、《橄榄树》、《风林火 山》、《太阳升》、《因特中文网》、《嘉星文学网》、《女作家文库》、《全 景中文图书》等家。以我看来,还应包括进去《黄金书屋》、《亦凡书库》等数 家。这里说的网站和电子刊物大多是海外华人建立的,近水楼台,由于技术和资 费的优势,读者也多是海外人士。据赵毅衡1999年2月23日在BBC节目 中介绍,“最‘销行’的《华夏文摘》,据说每天有七八万人次访读网站,那样 的话,普及面就超过国内外任何传统印刷刊物。” 这种网站或站点其实不难设立,它们的信息源大部分来自电脑时代的另一个 产品--光盘库。光盘库里已经有现成的数千种光盘书籍,这是出版商和盗版商 连手经营的成果。其实不管是在中关村还是边远小城,买盘盗版光碟(事实上这 也是目前最活跃的地下产业之一)所花的钱,决不会比网上阅读或下载读物的费 用高。应该说,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可能是世界上最差劲的了。虽说有 号称世界大型的国家数字化图书馆的种种说法,但是查个《论语》恐怕也得去私 人或商业网上寻找。盗版书籍光盘存在的合理性,也许正在这里。真正构成侵犯 作家合法权益的,首先当数盗版光盘。只是这些盗版者是“行商”,既抓不着和 尚又找不到庙,不象网站那样属于“坐贾”,一抓一个准,所以拿他们打官司, 也是杀鸡儆猴的意思。只是据明白人儿说,虽然“网络传播权也是著作权的一种 的说法更站得住脚”,可是“目前我国无一部法律专门规范网络”。最近海淀法 院已做出了有利于原告的一审判决,这是事先料到的。只是赔偿数额之大,令人 想到两个前景:一是成名作家尽可以带着大兜子,和律师们一起找网站割茬,肯 定比他们在传统媒体上斩获要多得多;二是下载作品的网站会赔得连裤子都穿不 上。至于中国文化的战略利益,究竟会因此案宣判受到多大损害,目前尚难预料。 这些作家中,有我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他们的为人和创作旨趣似乎大不 相同,却如此同仇敌忾,自有值得他们奋争的经济原因和其他理由。当前被侵权 最多的金庸,不过口头授意《新语丝》从他的电子文库中,撤掉他的全部作品, 而两位当今的“另类”作家,一位是钱锺书,他早就授权建立自己作品的网站 (http://www.rol.cn.net/art/qzs/),只是《管锥编》文本毕竟难以输校对, 而兼职版主又忙于他务,所以迟迟未建完整。另一位是王朔,他索性把网上转载 的作品搜集起来,在国中网(http://wangshuo.cww.com)上建立了个人网站, “顽主”又过了把当“版主”的瘾。这使我想起早年图书版权页上的两种声明: 一种是“版权所有,不得翻印”;另一种是“版权所有,欢迎翻印”。其间指向 的市场和非市场之别,大可玩味。 网上联姻:嫁接还是拼合? 网上“网罗”来的文学,并没有改变传统市场的格局--如果把光盘也算作 传统的话。但是网络改变了传送的渠道。尽管由于中国电信高得离谱的上网费用, 和慢得出奇的上网速度,把多数电脑拥有或可能拥有者拒之门外,以致网络便捷 的传输方式,尚不足以动摇或威胁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但它毕竟在黑屋子里打 开了一扇窗,掀开屋顶也只是早晚的问题了。近年倒是报刊经常从网上攫取信息, 因为那更“鲜活”,也更省事儿。好听点的做法是开辟个“网络园地”之类的专 栏,附上网址及网站名称;隐蔽的则是下载刊发,装着不知道网上已然发布过。 这也引发了官司,而且还有希望成为越来越多著作权案的引发点。这是后话,暂 且不提。 既然网络作为新型的传输渠道,影响将会是全方位,具有颠覆性的,那么文 学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的产品,不可能,更不应该拒绝这种变化,尤其是文学市场 极度“低迷”的现在。不仅动辄数百万印数,让全国人民争看一本书的“黄金时 代”已然去不复返,就连“一本书主义”,写本小说或吟两句诗歌,就可以终身 享受几级作家的快活时光,也都变为“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的梦幻了。 但是现在中国的“专业作家”,具体说就是占着“作协”大大小小的位子, 领着一二三级公家薪水,把持着国家出资刊物的一把子人,组成了中国的现实 “文坛”。这个文坛上除去三十年代的一茬,建国五十年实际上只产生了两代半 作家:文革前一代、文革后一代半(“半”指目前以“签约”形式,力图进入 “专业”作家的一批“准职业”人士)。另类作家是钱锺书和王朔,他们的共同 特点是和作协组织没啥关系。围绕这个文坛的是大大小小的出版社、报刊和传统 媒体,组成了现实的“文化市场”。它们和作家同出一门,血脉相承,结成了天 然的利益共同体。无论是出于适应有关出版规则法律的资格需要,还是维护传统 媒体的垄断性市场地位,作家和出版、发行商都得并着膀子干。 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除了必要或不那么必要的审查制度形成的居高临下外, 还有编辑明白或不那么明白的“雄关漫道真如铁”。编辑也分几级,大抵具有与 作协制度共同的价值标准、联系方式和思维特色,只是更多了点官气或商气,这 有效地防止了文学新人和新作的自然涌现。所以翻开大小报章的副刊,都是那么 老几位在迎风洒泪,对月长吁,闲话张长,平章李短。本来应当反映社会变化最 活跃的“文坛”,却依然“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们不必 历数有多少作家作品曾经或者正在编辑那里备受冷遇、挫折和失败,那一定不会 比官司中的冤案少。只是文学没有法则,因而更无公道。 英国作家奥威尔曾写过一部科技政治幻想小说《1984》,其中一个叫老 大哥(Big Old Brother)的家伙,通过传播技术取得了政治独裁的权力。我们 该记得,在国家控制的大型计算机正在向无所不能发展时,乔布斯等发明的个人 电脑,就是向计算机大型化具有的垄断性进行挑战,这最终改变了计算机的发展 方向。基于PC技术的英特网横空出世,具有同样的革命性质。何必再俯仰传统 媒体的鼻息,死缠烂磨,用热脸去贴冷屁股,楞管小辫子编辑叫“老师”呢?无 论是“愤怒出诗人”的西方理论,还是抑郁之气,不吐不快,发奋之作的中土故 典,都说文学是情感,是天籁,是心理学称作“宣泄”,哲学谓之“彼岸”的东 西。有感而发,有为而作,不必顾忌或迎合传统媒体代表的“主流”观念、潮流。 在本质意义上,文学在网络上都可望获得再生。 比如诗歌,这是最具个性,最富激情,也是最需要交流的个人化创作。然而 当代诗坛沉寂已久,我曾应邀为一位诗人的集子写序,其中谈到“诗为天籁。随 着第一声人的呐喊,穿透了万古蒙昧的洪荒与苍穹,就诞生了诗。其实诗的意境 早已先于人类而存在,只不过人类能够把对自然的不同感知纪录下来,并且流传 不绝。几乎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纪录都起源于诗和画,这不是偶然的。焉知百 鸟啼鸣,万兽呜喑,花发五彩,木逞千姿,不同样是对自然的赞叹讴歌呢?只不 过它们没有手段,把内心的慨叹纪录下来,流传后世而已。”“近些年来,素以 ‘诗礼之邦’著称的神州,诗歌迅速‘滑坡’,‘低迷’到难以置信的地步,仿 佛一个没有穷尽的‘熊市’。其间原因固然可以罗列很多,但我总以为睽隔自然, 趋于功利是主要因素。在都市的水泥森林中,上班、炒股、撮麻、陪读、婚外情, 加之商海中钩心斗角,人际间尔虞我诈,几乎榨干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感,也因 此迷失了自我。仅仅是亲近和欣赏一下自然,也演变成为迹近奢侈的‘旅游’消 费。流行歌曲产业中如果还残留着‘诗’的一丝丝影子,也鼓噪着‘先富起来’ 的宣泄,和渴望着‘脱贫致富’的苦闷和无奈。‘富裕’和诗歌,似乎成了一对 生死冤家,证实着先哲‘文穷而后工’并非妄言。‘现代化’的进程,果然是诗 歌的屠宰场吗?”在另一篇序言中,我还说“诗歌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最本 原而且最本真的艺术。它铭刻着人类的理性与情感,睿智与思索,想象与呐喊, 坎坷与坦途。有人预言,今后艺术将成为人类的上帝。如果没有‘彼岸’上帝的 话,我想是的。” 免费阅读的特点,使目前网上文坛不提钱财,而为计较稿酬版税的“专业” 作家所回避。这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激活了文学的原创力,其中最为抢眼的,是复 活了始终难以“市场化”的诗歌,网上文学刊物大抵因诗歌而起。也据汪小熙介 绍,网上既有象“蓝亭诗苑(www.sas.upenn.edu/~nieting),一个爱诗的girl 的个人主页……病孩子(http://sickbady.yaah.net)是广州几个网上文学爱好 者们建设的一个集文学、摄影、诗歌为一体的创作天地”,也有如“新创世纪诗 歌(www.zhanjiang.gd.cn)包括现代诗歌创作、诗歌网上刊物、诗歌网络联盟、 诗人数量、诗歌文学电子公告等等。”实际上网上诗作的数量相当多,恐怕已经 超过了同期传统媒体发表数的总和。如果把海外华人网站的诗歌,以及《新语丝》 等录入中国古典诗集的不懈努力包括进去,则成果更为突出。 文学是生命的倾诉,文学始于交流,网络发布技术的实时性和交互性特点, 尤易在虚拟环境中,营造出如无名诗人辈出的“诗经时代”,如唐诗宋词,或俄 罗斯十九世纪的沙龙的氛围,与诗歌的创作规律天然契合,融汇无间。他们既可 以在自个儿一壁厢浅吟低唱,孤芳自赏,也可以两人对谈,如琢如磨,尤宜三五 同道酒酣耳热,挥斥方遒,自然也不妨群雄聚会,华山论剑。这种创作和发布上 的民主、平等和自由之风,谁说不能复兴诗歌的黄金时代呢?尽管我们还不敢据 现有的网上诗作,恭维“诗歌的第X个复兴已然出现”,但是激活诗歌,也就激 活了文学的原生态,激活了文学的原始基因,使诗歌与现代技术妙合无垠,跟上 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目前网上文学的游记类和幽默类散文也值得一读。它们在个人化、随意性和 毫无功利心方面,本来是诗歌的近亲。《新浪》开辟有“新旅人”专栏,集文学 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文笔清新活泼,叙事迭宕多姿,传述细致亲切,早已超过了 过气“名家”和“老装”学者。幽默是本能,是纾缓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及人际关 系紧张感的良方。一篇轻松俳文,几句绝妙隽语,描绘世象变迁,凸现尴尬两难, “当下”处境,自嘲嘲人,都在网上转贴,甚至一贴再贴。所以赵毅衡认为: “尽管有那么多困难,网上文学的质量,一直使我惊喜:远远比一般报刊的副刊 强。肆无忌惮的形式实验,汪洋恣肆的笑骂讽嘲,形形色色,多姿多态,那种自 由度正是摆脱了主流文学样式的种种的约束。” 正如工业化出现了“摩登时代”和“套中人”,都市化进程产生了无数个 “办公室发生的故事”或“编辑部的故事”一样,网络化进程的紧张感与冲突, 也产生着自己的故事和人物。据介绍在美国的网络文学中,“Cyber punk是指一 些以电脑网络为背景的小说,进而也指和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有类似特征的那一类 人。它们的特点是以电脑等媒体为背景,大致的故事结构总是发生在一个大的比 较专制的政府部门或者公司里,这些地方往往与网络,电脑等有很强的联系。由 于压力的巨大,人往往成为了机器的一部分而变得机械。这是‘cyber punk’的 ‘cyber’一面。然而总有一些人不甘心如此,这些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些 人希望拥有自由。Cyber punk的故事就讲述这些人如何利用高技术来达到自己的 目的。这是‘cyber punk’的‘punk’一面。这些Cyber punk的主人公还可以更 加细化……Hackers是计算机领域的精灵,他们熟知电脑网络原理,喜欢做一些 比较奇妙的事。他们寻找系统漏洞,但是不破坏系统。这一群人不会利用这些技 术来获得非法的利益。Crackers则是一群以破坏别人的系统为爱好的人,他们或 者为了获得某些好处,或者仅仅为了破坏而发起攻击。Cracker与Hacker的区别 就在于是否使别人受到损失。打个比方就好比武林邪派人物和正派人物。Phreakers 则工作于电话网络,工作内容与Cracker类似。最典型的就是想办法如何打电话 不付钱。Cypher punk则致力于软件的加密解密部分,他们相信可以使用一个优 秀的加密算法来达到保护私人信息的目的,进而可以保护系统免受攻击。Cyber punk和生活中的旁克一族在思想表现上有些类似,都反传统,但是Cyber punk 集中致力于技术领域,对生活的其它方面,如服饰等却没有很鲜明的标新立异。 他们的punk思维是通过他们在技术上的行为表现出来的。” 市场原本势利眼。端赖市场的文学,如标榜“纪实”,夸示“揭密”,或者 通俗文学的三把杀手锏--武侠、侦探和言情的作品,目前还专注于传统的出版 媒体。网上虽也看得见个人展示,但创作“投入”与发表“产出”之间的巨大差 距,尚不能够维持最简单的再生产,这也是“网络文学”的声势尚不足以震动舆 论视听,不得不退求“网罗”的重要原因。但是,凡事“照例”有例外,据《新 语丝》1999年8月号报道,“有‘网上爱情经典’之誉的、由台湾成功大学 水利工程博士班学生蔡智恒(痞子蔡)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网络小说网络小说《第 一次的亲密接触》,即将由台湾导演金国钊搬上银幕。该片的女主角‘轻舞飞扬’ 的扮演者,将由网友在网上公开投票选出。”在网络中,眼下已形成了一支不容 忽视的民间写作力量,比如蓝芸珊、方舟子、散宜生、图雅、百合、宁财神、邢 育森、李寻欢等,依我看,他们不仅来自从地域上更广阔的世界,也是来自更为 广阔的精神空间。 和讯中金网1999年9月16日报道说,“据统计,去年年底我国网上用 户数为200万。而到今年6月,网上用户数已猛增至400万。专家认为,我 国互联网事业将进入整体盈利期。”这使我想到,如果在渡过初期创业的窘境, 有实力有见识的网站业主能够看准作品,“签约”网上作家,进行文学产品的上 游操作,在适当宣传之后“闪亮登场”,并代理传统媒体的转载权和影视作品的 改编权,那不仅能报“二、三媒体”(这里我把“纸前”时代如岩石、泥版、龟 甲、钟鼎等算作“第一媒体”,纸为第二媒体,胶片电磁纪录传输为第三媒体, 数字传输即网络为第四媒体)当初嫉恨轻蔑的胯下之辱,而且可能从中国文坛的 体制怪圈突围,冲破文学市场化的瓶颈地带,为中国文坛带来更多生机,更大活 力,更广市场,同时也使“第四媒体”的大蠹傲然飘扬,先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 再作从容问鼎中原之计。 回到本题,“换”过“笔”的作家们,错把电脑录入当作了“信息化”,却 并不了解网络,甚至有些人把网站看成小报那样鬼鬼祟祟,见不得天日的东西, 以为作品收入网站,有如“鲜花插在牛粪上”,远不如纸媒体出版物那样精美, 踏实、沉甸甸地透着份量。也有人以为弄台电脑就一步跨进了“信息时代”,敲 打键盘或者请人照稿录入,发表在网络上,就是“网络文学”了。尽管网络对传 统媒体具有包容的特性,以致在相当一时期内,会允许这种混合现象存在。但是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化进程,“文学”和“网络”的物理性拼合,就会发生生 物性的嫁接变化,发布方式和技术反过来会影响创作方式和思维,出现新的文本, 新的样式,新的品种。谓予不信,请听下回。 文学创作:“换笔”还是“换脑筋”? 1992年中国政坛出现的最重要词汇,是“换班子不如换脑筋”。稍后又 造出“作家换笔”的媒体新闻。所谓“换笔”就是改用电脑输入,本为电脑商家 为促销制造的新闻,但也确有一批作家赶上了潮流,且胜任愉快。也有一些又回 去找“纸笔亲和”的感觉去了,还有人惦记着“手稿”要藏诸博物馆,以便千秋 万代都能瞻仰到他的“手泽”,就更不愿意放弃手写“稿本”,哪怕字写得像蜘 蛛爬。作家和大夫的字儿,大抵都是令人头痛的东西,大抵! 网商曾循故路,向文坛的达官闻人们赠送了每月30小时的免费上网时间, 可惜他们错抛了媚眼。不知是“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太虚,不如搬台电脑实在, 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即使“换笔”的作家,对上网的兴趣热情也不很高,《中华 读书报》一则报道说:“在中国作协、《作家通讯》和《微电脑世界》联合举办 的‘数字化时代给文学带来什么’的活动中,100多位作家出席,其中只有2 人上网,还有几位曾经在网上遛达过。网络对多数作家是‘如雷灌耳、视之无物’。 他们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文学秩序的格式。”我认识的几位“受赠作家”,网 时都让孩子们“冲浪”玩儿了。 目前已经出现的基于网络技术的实时性、交互性和包容性三大特点的新文体, 有文字、声音和图像按照非线性链接的“超文本小说”(hypertext fiction)、 由多人接力参与的,网上即时性创作的“合作小说”(collaborative fiction) 或称“接力小说”,“接龙小说”、在网上作者与读者互动完成的“交互小说” (interactive fiction)或称“互动小说”、编制故事框架,提出若干问题, 留给小读者以想像空间填写的“填空图书”,以及运用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手段 创作“多媒体小说”(multimedia fiction)等等。我想随着今后CCD技术的 发展,纯数码家用摄像机出现和图形压缩解码技术完善后,目前走红的电影电视 人,也会感到网上原创作品的威胁,不独诗人作家而已。 人类的信息传播曾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金字塔结构”,即是由单一 的权威发布源负责传播,而大众被动地接收;第二是“梯形结构”,由多种媒体 发布,受众可以选择接收;第三是“网络结构”,即发布者和接收者可以互动, 灵活地变换角色。通过公共系统实现“点对点”(包括一点对多点和多点对一点) 的实时交流,使每一个读者都成为潜在的交流对象,也在根本上改变着人际交流 的概念。自古慨叹“知音难寻”的个人化创作,不难在网上觅得锺子期,就连着 眼于大众的社会化创作,也寻找到激发读者兴趣的新形式和新热点。正如汪小熙 所说:“超文本小说、交互小说等网上文学体裁的着眼点在于读者、观众的高度 参与、自由发挥与即兴创造。过去由于物质和技术的限制而受到阻扼的人的意志 和欲望,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可以畅通无阻地宣泄出来了。过去,作者就是 上帝,而读者只能享受有限的、变相的自由,如今,读者纷纷解脱了束缚,开始 享受泛文化意义上的‘交互性’,进入自由创造和参与领域。网络成就了无数有 创新力、文学才华和写作欲望的人们。文学体裁的这种变化,象征着文学从非交 互性逐步走向交互性的历程,而交互性一直是它努力的一个目标。” 技术工具一向为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所利用,但反过来它也影响着文学创作 和文化传播。《诗经》合辙押韵,短小精悍的口传特点,显然是契刻时代的产物。 毛笔发明以后,书简的写作变得容易了,于是有《史记》和汉赋长篇的出现。纸 张普及,连篇累牍的佛经和洋洋洒洒的诗文骤然增多,促成了唐诗宋词一挥可就 的潇洒,于是出现灿若河汉的系列文学名家。至于印刷术带来的传播革命,对于 整个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则培根和马克思早已悬有宏论,不劳在下聒絮。略通 一点文学史者,都能明白其中关联。以为作家创作只须“换笔”而勿须“换脑筋”, 显然是一种极其短视的见解。 网络技术最重要的成就,也许是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对于文学 网站而言,最大的困惑也在于如何给当前的“专业作家”付酬,合法地实现“资 源共享”。海淀法院判决后,这个前景恐怕还得推后若干时日。如果这个判决的 “著作权”概念延伸到公共领域,比如气象预报、航班、列车的实时信息,汇率 股市变化等等,都要由特定机构发布,而这些政府机构工作热情和效率又极其低 下的话,那么收到损害的恐怕就不止刚刚起步的国内网站业,而是广大网民了。 鉴于教育体制的分割,我国当代习文者鲜有熟悉和关怀技术进程的,所以写 不出“科普”作品,和科技含量极高的侦探推理小说,甚至也写不好想象力丰富 的少儿读物;而宣传体制的特殊性,又使传统体制内的“专业作家”和媒体受到 足够的保护,而不思进取。所以“换笔”易,“换脑筋”难。我们有理由相信, “换脑筋”的过程决非象政坛那样,可以一蹴而就的。这里面既有知识更新和知 识结构的调整,又有技术发展和市场化压力的催迫。适应“无纸传播”时代的新 文学,也许要在“两代半”以后成长起来的作家,才足以担当此任了。 目前对网上原创文学的批评,多半集中在游戏化,“内容粗糙、杂乱、不规 范、良莠不分等方面”。须知文艺的来源的诸种假说中,“游戏说”、“冲动说” 本为两大家,一点不比“反映论”的拥护者少。这些充满假“贵族”气和仿“精 英”口吻的轻蔑批评,不过说明网上文学还处在“自在”阶段,无拘无束地成长。 多年前曾在荣宝斋见到启功先生书写的一幅中堂,道是“唐前的诗是长出来的, 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后的诗是仿出来的。”不言而喻,文学的 青春期,注重的是“长”和“嚷”,而不在“讲”和“仿”。一位自称“网虫” 的作者在互联网上发表感慨说:“混沌无序的网络文学现状,就像神话中的创世 纪一样,虽然混沌无序,然而却是一个充满无限生机的广阔世界,它的发展空间 是十分乐观的。”(《易维IT评论周刊》吴过《从王蒙等人打官司说起》) “网上侵权案”原告律师有一段颇有意思辩护词,大意是“如果允许网上下 载作品,会伤害作家的创作热情,从而导致网上作品的枯竭。”我以为,只须在 “作家”前面加上“传统意义上的”几个字,这位律师的话大体成立。可惜他太 自负了,网络几乎无限的的容载量,今后还会端赖这老几位甚至几千位“传统” 作家吗?这些“传统”作家的创造力,还能满足网络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吗?基 于机电技术的电影,基于电子及其传播技术的电视,都以其多媒体综合性的特点, 使读者冷落了作家。而基于微电子及其传输技术的网络,已经开始了席卷过往, 包举宇内的汹涌浪潮。文学本来就是一头无头无尾,流淌着前进的怪物。任何给 文学定义的企图,都证明是过去时的努力。所谓“作家”,不过是某一时段依附 在这怪物上的活人。网络也是一头怪物,它无边无涯,有始无终,容纳百川,涵 育万物。两个怪物交会,在“后纸张”时代会造成什么样的阅读奇迹,我们将拭 目以待。 作为自然界的虚拟现实,海市蜃楼所以神妙迷人,正在于它总是出现在意想 不到的地方,又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恰如哲学所谓“彼岸”。好的文学作品亦 复如是。网络作为技术上的虚拟现实,我们希望能在意想得到的地方,看到更多 的,更加神妙迷人的“彼岸”,来敦促人类不断提升。 今天还有谁在读书 ·张远山· 想起一个从前的笑话。大学生在中山装的左胸袋上,插两支钢笔;中学生在 学生装的左胸袋上,插一支钢笔,小学生的服装没有胸袋,不插钢笔。问:那么 插三支钢笔的应该是教授喽?答曰:不是,那是修钢笔的。由此进一步想到,五 六十年代,大学文化的看书,中学文化的看杂志,小学文化的看报纸。到了七八 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大学文化的看杂志,中学文化的看报纸,小学文化的看 电视。到了九十年代,“现在不一样了”──广告如是说。于是大学文化的看报 纸,中学文化的看电视,小学文化的什么也不看。干什么呢?打麻将、唱卡拉 OK、打保龄球、开卡丁车……由此可以发现,这些年来文化市场各种花样翻新 的时髦玩法,主要是为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开发的。 这是一个每下愈况的不可逆过程。九斤老太说,一代不如一代。其实以上说 法还是比较乐观的。更真实的情况似乎是,不管什么文化程度,现在都看电视。 小学文化的看电视连续剧,中学文化的看体育比赛,大学文化的看一种特殊的电 视──电脑。电脑网络上什么都有,“书”也有,“杂志”也有,“报纸”也 有。北京人现在流行一句话,有什么也别有病,没什么也别没钱。大概还可以加 上一句,看什么也别看书。以上的时间单元是十年,如果把这一单元放大一百 倍,就会发现,随着此刻所在的一千年即将成为过去,印刷的书籍也正在成为过 去。基督教有一千至福年之说,我想借用这一时间单元,看一看过去的三个千年 和即将到来的一个千年中书籍的命运。耶稣诞生前的一千年,是口传文化的全盛 时代──史称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荷马、孔子、佛陀、苏格拉底、耶稣这五位 述而不作的文化宗师,就是这一传统的最后传人──尽管那时已经有了文字。他 们没写而由其弟子记述的那些“如是我闻”的真正大书,成为此后两千年各大文 化的柱石。不妨称这一千年为“书籍的黄金时代”。耶稣诞生后的一千年,是抄 写书籍的全盛时代。这一千年科学与文化的成就都相当有限,故谓之中世纪,但 它为下一个千年纪的文化昌盛做了充份的准备。那一千年没有为後人留下多少真 正有价值的书,大部份都是可有可无的。那一千年抄得最多的还是前一千年的那 些大书。但这未必是不幸,因为没有一流作品,使他们能够继续珍视前一千年留 下的经典。所以不妨称这一千年为“书籍的白银时代”。而此后的一千年,也就 是我们正在与之告别的一千年,是印刷书籍的全盛时代。任何天才都有机会把自 己的作品印刷出来传给後人。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 斯、法国的拉伯雷、德国的歌德、俄国的普希金、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曹雪 芹,都产生于这一千年。各国的科学文化巨匠还有许多,仅举一位杰出文学家作 为代表。这一千年应该说是相当伟大的,人类恢复并超越了黄金时代或曰轴心时 代的传统,因此被称为文艺复兴。不妨称这一千年,为“书籍的青铜时代”。但 在杰作层出不穷的同时,印刷工业和商业性写作也炮制出无穷无尽的印刷垃圾, 这些印刷垃圾比称为“垃圾食品”的麦当劳更为有害。人们吃麦当劳不是因为它 比法国大餐和中国美食好吃,而是因为廉价方便而又不太难吃,然而印刷垃圾却 败坏了人们的精神肠胃,许多读者竟认为这些印刷垃圾比莎士比亚更令人愉快。 因此书籍终于走到了它的末日。 接下去的一千年,印刷书籍虽然未必会消失,但没落似乎是难以避免的。所 以那将是“书籍的黑铁时代”。上文提到的中间那两个千年,书籍都具有书籍的 标准形式──或手抄或印刷的纸本。而与第一个千年尚未具备书籍的标准形式相 似而且对称,未来的一千年,书籍将会失去其标准形式,变成无纸的电子读物。 “读物”这一词是在电脑产生之前就有的,它原来是指徒具书籍的形式而又有辱 这一形式的消遣性、通俗类书籍。现在,把电子书籍称为读物真是再恰当不过。 电子读物实在不太配称为书籍,它只是一种打发无聊的精神麻将,而且这种“电 子读物”对人们的吸引力,还及不上电子宠物对他们的吸引力。因此,古典的读 书正在迅速地变成极少数落伍者(比如本文作者)对过去文化的一种怀旧性凭吊, 如同现代人倾听编钟演奏的雅乐一样──变成依稀难辨、难得一闻的远古回声。 所以我要问,今天还有谁在读书?明天还有谁会看书? 网络化的文学 ·方舟子· 据说现在网络题材是图书出版的一个热点。河北一家出版社即将出一套网络 文学的丛书,别的出版社也有在筹划中的。这些所谓的“网络文学”,除了是首 先在网络上发表之外,在形式上与常规文学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将之下载、印 刷,也不会有任何的磨损。它们不过是利用了网络做为发表场所而已,在创作中 并未结合网络的特点。 真正利用了网络的特点,与之密不可分的文学,我们不妨称之为网络化的文 学。这样的文学如果印刷出版,即丧失了部分创作,要完整地欣赏它,只能在网 上。网络可资利用的特点有二:一是开放性,二是多媒体性。我们先来看看开放 性。常规的文学作品一经印刷发行,就已定型,广大读者读到的也只有同一个版 本,要等到再版时才可能进行修改。但是网络上的创作却是随时可以更动的,可 以永远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可以有“互动性”,根据不同的日期、针对不同的 读者提供不同的版本,也可以由众人集体创作。“泥潭游戏”(MUD)其实就 颇象一部永远在变动、永远未完全、具有互动性和集体创作的小说,但是我并未 见到有人从事具有“泥潭游戏”特点的小说创作。在中文网络上做过实验的,我 只见过众人接龙创作小说。小说接龙据说以前也曾经在报纸上实验过,但毕竟不 如网络上的方便、及时、广泛。这其实只要利用电子邮件就可以做到了,并不需 要建立特别的网站。比如“新语丝之友”电子邮件通讯组在一九九六年年初成立 时,就接龙创作过几回《红楼别传》,一起作贱《红楼梦》,以后在那里也接龙 创作过一篇没完成的爱情小说。“小说接龙”也是国内BBS上常见的栏目。利 用网站进行小说接龙、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激流》上的“守门”,似乎是一部 武打小说。这部小说有一个主线条,由三个人主笔各写三个主要角色,但是又欢 迎所有的人在任何段落任何地方开始联手。这样,就不只是一条龙的接龙,而是 错综复杂的网络状结构了。这个结构复杂到需要编写一个“守门结构图”为读者 导航。但是在写了二十节之后,大家就对之失去了兴趣,看样子也不过才起了个 头。至于其写作水平如何,恕我无法评论,因为对这种折磨读者的思路的实验小 说我向来是不读的,给我两百块大洋也不读。 相比之下,中文网络文学创作对多媒体的利用则几近于零。固然,许多中文 文学网站也会加上插图、动画或音乐,但那只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并非不可分割 的创作部分。即使是装帧较有艺术特色的文学网站“黑白世界”、“涩橘子的世 界”,对图片的利用也仅仅是装帧,利用印刷也未必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妙 缪庙”倒是充分利用了图片、动画和声响进行创作,而无法被印刷所再现。但是, 这个网站虽然自称“具象诗”,而其实已无多少文学性可言,应该归入网络艺术 了。除了增强艺术表现力之外,多媒体对某些文学题材也是颇具有实用价值的, 比如对游记而言,相片、音乐、电影都可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在一九九五年创办 的以游记为主要内容的海外刊物《大千世界》,虽然号称是多媒体刊物,而其实 也只限于文字和相片。这份刊物本来是最有可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但是在 一九九七年由于内部纠纷而停办,到现在则是连存档处都没有了。国内也曾经出 现过一个类似内容的网站《一角》,现在也无法连上。可见如果要字、图、声面 面俱到地进行创作,是很难持之以恒的。 事实上,开放性也罢,多媒体也罢,都是文学创作的另类,只具有实验意义, 并不具有多大的欣赏意义,或者说,它们对创作者的价值远比读者大。这也就注 定了它们只能是某个人的一时心血来潮,而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所以,它们的 萧条也就不足为怪。所谓“网络化的文学”也就只能是网络文学中被忽略的一个 变种,如果有人要对之大力提倡,恐怕也只能是徒劳的。毕竟,对文学而言,个 性化的文字才是最根本的。 网站: “守门”:http://www.nease.net/~banly/sm/index.htm “黑白故事”:http://www.nease.net/~xtz/ “涩橘子的世界”:http://www.sinologic.com/persimmon/ “妙缪妙”:http://www.sinologic.com/webart/ 1999.10.3. 网络文学商业化 ·笨狸· 不是为了文化,也不是为了商业,没有这些目的的网络文学最终构成了网络 文化根基和网络商业的导向。这是一种宿命?就像生下来的人不是为了死,最后, 却都免不了一死。死的概念影响了生的过程,而文化和商业对于网络文学,同样 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却互相纠缠不休的。 网络上的文学作品其目的是非名利的,甚至,多时只是一种电子行为的借替 而已。可是,人类行为的意识目的和实际结果往往无法一致。当众多的网络作者 发现自己的作品被无限度地转抄、归类、拆分的时候,出现了太多背离作者本意 的阅读结果,正当作者为了难以表达而苦恼时,有可能名和利都在此刻双双降临 到他的头上。这或者是让作者啼笑皆非的结果,却也是事实的结果。 纵观文学史,靠写作而富有者并不多,更有很多艺术家因为贫穷而死,可是 死后其作品却被人挖掘出惊人的商业价值。文化和商业的关系,大抵如此,就是 文化本身并没有商业上的诉求,而一旦文化被商业看上,文化可以为商业带来难 以计算的利润。为此不平的文化人就尝试过自我操作,比如金庸就是这样一个成 功的例子,用自己堪称巨著的武侠小说来促销自己的《明报》,可是在这里出现 了一个奇怪的事情,这些为《明报》促销的武侠小说固然达到了其目的,让查董 事长成为了亿万富翁,不过其扬名海内外的却不是因为《明报》,而是这些“有 水井处有金庸”的武侠小说。所以,其实文化和商业并没有矛盾之处,只是我们 的传统价值体系本身有矛盾,是我们的商业态度有矛盾。 只有更好的文化作品才可以作为更有价值的商业资源,如果多考虑了商业结 果,那么应该把作品完成得更好而不是像有些人一样以为商业化的文化就是粗糙 的。这是对商业生产的误解,这种误解也导致了我们的商业产品都是粗糙和劣质 的,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总是处于国际的“发展中”阶段。 文学作品的好坏与是否商业化创作无关,而在作者本身。好的作者就算出于 商业化考虑,像金庸那样也能写出传世的佳构。而反观沉蛰了七年之久的王朔, 其不很商业化的《看上去很美》一书,却变得不如之前的“很商业化”的作品了。 在网络上创作,商业化是极为容易并且机会更多的。比如为了宣传某一事件, 网络提供了没有任何媒体可以比拟的容纳空间,诗歌、评论、小说、散文等等体 裁可以就一个事件而同时在网络上推出。比如一个业余创作的作品可以在很快的 时间内得到足够多的媒体的关注,从而出版、结集。但是,并不是因为这样就降 低了网络作品的规格和品位,反而,由于同题材作品的选择面在网络上是更大的, 自然,其商业化的可能性面对着众多的竞争者自然变得更少。所以,商业化的网 络发布过程造就了一个优劣作品之间短兵相接的直接竞争,这对于出版物质量的 控制来说,无疑是好事。 有人说文化是必须寂寞的,比如钱钟书所说那是“荒江野老屋二三素心人” 的事情,如果求诸于俗世就必定成为俗学。或者极端如艾略特那样办一个杂志, 宣称订户超过两千人就不干。这从创作的心态和环境来说确实如此,但是,如果 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源可以提供寂寞的时间和空间,寂寞从何而来?商业化 其实并不是人的商业化,而是对作品的商业化操作。寂寞中创作出来的文化作品, 其结果应该是可以卖出去来保证这种“得以”寂寞的物资基础。一种作品一旦放 到网络上,就是希望被更多的人阅读,而在网络经济中看来,更多人的阅读就是 一种商业收益,是一种注意力的收获。不管作品的目的是传播美感还是传播思想, 越多的人愿意去阅读,就意味着其价值越高,无论是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或者商 业价值,莫不如是。 在一个网络文学的网站上,这种商业化也很有文化色彩,“今日作家”是一 个作协办起来的网站,(网址是:http://www.jrzj.com.cn/)其最大特点,是 替作家拍卖书稿。直接把书稿拿出来拍卖是好事情,在网络这种大众性的范围内 拿出来拍卖更有意义。到写此稿为止,网站上已经有214位作家的三百多部作 品在进行公开拍卖。这是文化突破自身道德矛盾而出现的一种进步,是使作品更 贴近生活、更容易得到公共标准价值观审核。 有意思的是,为了数一数文稿拍卖中的作家人数,刚刚上去“今日作家”的 网站,发现其正在介绍一个颇具商业化意识的作家,其行为值得在这个题目中做 出评述。 “今日作家”中有一个栏目叫做“星星闪烁”,为的是介绍一些作家,本期 介绍的是田雁宁,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理事。如果你觉得陌 生的话,他有过另外一个笔名--雪米莉,专门写给“适应文盲众多的一个国度 上的消费层面”看的通俗作品,其作品很粗糙,却因为市场定位的问题,写得很 快,十八天就可以写一部小说出来,结果赚到了所谓“原始积累”的金钱。现在 呢,“他转而开始注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积累”了,这是否意味着他的商业化过 程结束了呢?不是的,这只不过意味着他改变了自己作品的市场定位而已。众所 周知,我国目前的平均国民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所以定位在较低文化水平市场 的作品必须更通俗化或者庸俗化,才可以在销量上达到一定的赢利水平。但是, 随着社会总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品位也跟着提高,在这个基础上的商业 文化也必须跟着水涨船高,否则,只能失去市场。 我们的文化与商业之间的矛盾价值观就是源自于此,正如市场购买力低下的 时候,必须开发低成本的廉价商品一样,在文化鉴赏能力低下的国家,文化商业 化也在某一角度上有低成本、低质量控制的现象。所以,社会文人们才会一看到 商业化就有了劣质的印象。 但是到了网络,市场的消费群体已经不再是鉴赏能力低下、受教育程度低下 的大众群体,目前在我国而言,能够在网络上品味文化、创作作品的人一般都有 一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教育背景,那么面对着这样的消费群体,文化的商业化 不但不能够是低劣的,反而必须更为精美和慎重才不会因之受到读者的笑话。比 如把雪米莉之类的作品放上网络,我看对之感兴趣的人一定不多,其能吸引的网 络注意力也注定很少。所以,我看田雁宁确实是一个高手,是一个对市场非常敏 感的高手。他获得过“全国短篇小说奖、两届青年文学奖、两届四川优秀作品奖” 这些证明其写作才华的奖,却没有像一些作家一样躲在家里,为写作而写作。其 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方面已经可以先打上一个折扣了。 面向不同受众群体,用不同的态度对待写作,用不同的作品去为自己赚更多 的钱应该被多数网络作者视为宗旨。能够在网络上得到商业化的作品,就是说其 作品能够在网络上收到注意,而网络注意力的获取并不是易事,我们看调查可以 知道有超过一半的网络用户其学历在本科和以上,要让这样的群体接受作品,或 者不是被清高的学者所鄙夷的一个“商业化”字眼所能做到的。 网络:文学的双刃剑 ·吴过· 网络这一媒体有其特殊性,对于爱好文学的网络写手来说,网络给了他们一 个自由空间:没有编辑审稿,没有退稿,没有邮寄稿件的麻烦,只需点击一下信 箱,你的稿子就能在网络中迅速传播。事实上,正是由于网络媒体的这种特殊性, 许多优秀的贴子在网上不径而走,在网人心中荡漾起阵阵涟漪,后来那些贴子被 人标上了“网络原创文学”的标签,存放在各个文学网站、BBS和无数个人主 页中,成为当代文学园地中的一个新品种。 网人原创文学崛起的时间太短,即使从网络在中国兴起时算起,也才三四年 时间,何况网络刚刚兴起那阵,更多的网人沉浸在走进新天地的喜悦中,他们把 时间、精力和智慧更多地交给了聊天室、BBS,在那些日子,即使到了凌晨三 四点钟,聊天室里依然充满了甜蜜的絮语,以及某一颗焦灼心灵的苦苦等候;而 在砖头横飞的BBS站点,经常能见到智慧有趣的文字散布在一些贴子中,像夜 空中划过的流星那般耀眼,也许那已是网络文学的雏形。 网络文学发展到了今天,网上的网络写手日益增多,大量“网人原创”如雨 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已有不少网络写手从不自觉转变到了自觉,由当初的兴之所 至偶尔写写,到现在的把网络写作当作一门正经事在做,这种自觉类型的网络写 手多了,相信网人原创文学在质量上会出现一个飞跃(当然需要一些时间)。 另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常在传统媒体中露面的作家——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出 生的新生代作家,以他们对新生事物特有的敏感,意识到网络对于文学的意义, 也开始活跃在网路上,这些身影的出现,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有着另一种积极的意 义。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两方面的,网络对于文学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给 文学带来了自由、宽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懒于思考、一挞而 蹴、鱼龙混杂、文字垃圾。正是由于网络方便、快捷、宽容等诸多特征,从某种 意义上说,网络文化变成了速食文化、快餐文化,网人们随取随用,就像对待一 块餐巾纸那样,用过了轻轻扔掉便是。 用“浩如烟海”一词形容网络中密集的信息量,一点也不算过份。以网为家 的网络写手在网路上倘佯,往往会眼花缭乱,这个时候,要保持宁静的写作心态, 并不那么容易——何况我们本来就处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中 那些看上去很迷人的诱惑,对于网络写手也许是个陷阱,随波逐流毕竟是件轻松 的事儿,文学失去了特立独行的思考,很可能变成先生太太们的玩物,如果说网 络是文学的双刃剑,其“快餐心态”便极有可能构成对文学的伤害。 阿根廷有位作家叫博尔赫斯,他后半生整天泡在图书馆,与书为伴,在人类 精神世界的迷宫中穿行徘徊,所接受的信息量是极其丰富的。但是这位大师没有 在迷宫中迷失,而是展开他那神奇、怪谲的幻想的翅膀,在文学的天地间高高翱 翔,他的身影是孤独的,可他那些来自内心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博尔赫斯被称作 “为作家写作的作家”,永远受人景仰。 英年早逝的中国作家王小波,是最早上网的那一批网虫中的一员,他在美国 呆过,英文底子按说不错,网络中对写作者构成诱惑的那些东西,对他也会构成 诱惑。但是王小波同样没有在网络中迷失,他把写作的标高定位在另一个高度上, 从卡尔维诺、奥威尔、杜拉斯等文学大师身上吸取养分,默默写作。王小波没有 追求一时的热闹,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沿着“落满了蓝蜻蜓的花径”,走进了 一个“诗意的世界”,在那里构筑他自己的精神家园。 用博尔赫斯和王小波这样两把尺子来要求网络文学,显然过于苛刻,必须说 明的是,笔者写作此文并不是想拔苗助长,让所有网络写手都像博尔赫斯、王小 波那样写作,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网络文学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参 天大树和小花小草都应该有各自生存的空间,只要有真情实感,尽管娓娓道来, 真诚的文字在网路上一定能找到知音,即使对于那些热衷于用假嗓子唱歌的写作 者,网络往往也待以宽容。但是博尔赫斯、王小波这样两把尺子毕竟是有意义的, 它的意义在于提醒网络写手,在面对网络中那些喧哗与骚动时,请稍安勿躁,真 正优秀的心血文字不是在随波逐流中所能产生的。 网络是博大的,当你打开电脑,连接上网,你面对的就是一个几乎等于无穷 大的世界。对于想有所作为的网络写手来说,网络会给他带来自由,带来一个全 新的天地,同样也得提防这把双刃剑可能带来的伤害。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分, 万籁俱寂,你想起身边一个个生命的来龙去脉,独自面对灵魂中的一声声叩问, 才会猛地惊醒。 回眸互联网——断章 ·笨狸· 世纪交替,原本就是一天过了又一天而已,因为历法的缘故,倒显得有些特 别。但是年终总结之类的事情也算人之常情,借着这些不特别的特别日子,对自 己的互联网之旅做一番简单的回顾,也算比较有意思的吧。世人有日记、周记, 没有听说过有月记年记的,如果有世纪之记,大概最多也就留下这么一篇而已。 一、青萍之末 网易公司在1997年开办的第一个国内个人主页服务,可以说是一个里程 碑,从此形成了国内的中文网。在此之前,除了海外的ACT和几个中文网络刊 物外,我们可以阅读的中文信息很少。当时南方的中文网络资源建设倒是比较 早,比如飞捷、万用网之类,都是深圳的公司。北方的除了几个大学,就只有四 通利方的体育论坛最有人气。 这一阶段的国内互联网是自发而又无序,自由而又技术化的。 基本上,国内还没有一个公司专业地想要在这个领域大展拳脚,除了接入服 务商,也没有什么公司有其他的利润来源。所以大家享受的都是国外的服务,比 如post1的免费邮件,比如geocities的个人主页空间。可就算做个人主页,也没 有想到要招徕客人。我自己所建立的第一个个人主页,不外也是把自己收集的一 些网址集中起来,粗略分类以方便自己使用而已。 但是,这一个阶段的网络交往是非常愉快的,我真正体会到网络上藏龙卧虎 这一说法到底意味着什么,也真正领略了自由、无私的网络精神。 可是,毕竟这一阶段互联网上的中文信息还是太少,比不得CFIDONET吸引人, 而且无论是哪一个热闹的新闻组或者BBS,都无法在人数上、质量上和CFIDO 相比。我敢说,就国内的互联网发展来说,1997年以前,是CFIDO在为互联 网培养人才、积累人气以及形成规则。没有CFIDO的积累,国内互联网无法那么 快就发展起来,也无法一下子出现那么多成熟的网络用户。 但是,由于CFIDONET BBS本身技术、文化上的局限,随着网易开通个人主页 服务,众多的网络人成为双栖者。一方面继续留在CFIDO“飙信”,一边也探出 头呼吸着互联网的新鲜空气。一时间,国内有了自己的互联网部落。为商业化的 网络发展阶段打下了基础。 二、江湖 搜狐的声名鹊起为国内互联网的第二发展阶段揭开序幕,此时,海外投资开 始进入国内网络市场,大家拼命调配着有限的资金进行“圈地”战。各种花里胡 哨的网络营销概念得以流行,各种商业模式都在小心翼翼地进行市场蚕食。这个 阶段,是国内网络商业化的低成本扩张阶段。是海外资本开始入侵国内网络界的 尝试,也是IT业界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站的开端。 由于商业炒作的原因,互联网的事情开始出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媒 体不论是否专业,也不管是否在行,都乱七八糟地对网络进行奇谈怪论式的报道。 于是用户开始泛网络化,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这个时候的互联网不比开始时吸引人,可是也形成了一个金矿。所谓一得一 失,在商业炒作的勤力劳作下,网络人文精神逐渐失色,商业范围慢慢形成,资 金对建设的投入也正规化、企业化起来。一个精神乌托邦已经现实化,成为虚拟 的市井小镇。 面对这种商业化进程,我自己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面高兴着互联网深入人 心,开始得以普及,一面也为各种丑态百出的商业行为而感到愤怒。所以开始脱 离了无忧无虑寻师访友的网络生活,就自己的思索开始写一些纯属有话要说的小 文章,溶入了网络之中,从玩网的人群中分化出来,进入到织网的阶段。可是毕 竟人微力薄,无法起到什么作用。 所以,就国内网络自身的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商业化基础阶段,就 我自己而言,却不是一个快乐的阶段。无法再像开始那样自由自在地玩了,多了 一种多余的,杞人忧天式的责任感。我知道,我一定是误解了一些什么,或者是 想不通一些什么。 是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自然也应该有我这样的呆鸟。 三、人间 国中网的上市和8848网站的成功揭开了国内互联网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里,投资获得了收益,金钱很耀眼地成为实在的东西落入少数人的腰包。 然后大家疯了。 我现在每天收到30多封关于网络赚钱的垃圾信,不说别的,就光是这样的 事情,已经够让人恼火了,要知道,现在的垃圾信已经难以防御了,过滤掉一批 名单,又出现了新的一批名单。我知道天底下的笨蛋是够多了,可是只有现在, 我才知道笨蛋本来是不多的,一旦听到钱响的声音,不笨的人也变得笨了。钱是 一种奇怪的东西,它的声音会是聪明人变笨,也会让笨人显得聪明,这是一条屡 试不爽的定理。 现在的个人主页已经不叫个人主页了,到处挂满了叮叮当当的广告牌,一进 去就弹出至少三个的窗口。不管你是否觉得讨厌,只要骗得一次浏览,财迷们就 已经心满意足了。我不知道,如果我当时一上网就看到这些财迷,我是否还会想 今天这样迷着网络。我只知道,这些无知得可怜的垃圾信迷们一边为他人做着嫁 衣裳,一边为自己的网络声誉挖好了一个坟墓。 互联网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网络,网络人也不是原来的那批朋友。很落寞地 这样过这着,我想,是否已经有了一种叫做网络代沟的东西? 相互帮忙被无聊地相互“掐架”所代替,智慧的争论被无厘头的谩骂所代替, 网友的默契被名利争夺所代替,通道被垃圾信所占据……可是,我知道,如果互 联网真正成熟,就必须是这样。因为,依然由人所组成的互联网不是桃花源,成 熟的网络社会就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缩影。而人类社会如果不是这么丑怪的,那就 不是现实了。 我想,当互联网成熟以后,另外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会是什么? 网上“金学”纵横 ·方舟子· 网络有点象江湖,网虫有如侠客,挂着绰号、蒙着面具到处吵吵闹闹,一言 不合刀枪相见--当然,唇枪舌剑而已。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深刻刻画了江湖众 生相的金庸小说成了中文网人的最爱(原谅我用了一句京城人不屑的港台腔)。 金庸在中文网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恐怕除了鲁迅之外,无人能及。柏杨有云: 不读鲁迅的文章和金庸的小说,是人生的两大遗憾。这句话,一定能获绝大多数 网人的赞同。王朔却要口无遮拦胡批金庸,风闻下一步还要拿鲁迅开刀,自然而 然地,也就在网上激起“民愤”。有报道说金庸迷和王朔迷为此在网上开战。其 实,网上王朔迷即使有的话,也是游兵散勇,远不如金庸迷们多如过江之鲫,且 众志成城,对王朔展开的是大兵团的围剿。王朔在网上本来颇有口碑,其小说语 言的诙谐、放肆很合网虫的胃口,其网上读者可说仅次于金庸。而且他又明确表 示对把他的小说送上网不予追究,不象“六作家”为了几千块钱的版权打官司成 为网上公敌。这回王朔却因言罹祸,成了过网老鼠人人喊打,在文学史和网络史 上都可谓史无前例。如果这就是王朔所追求的“第一”,倒也如愿以偿了。 中文网上虽然鲁、金齐名,但鲁迅作品毕竟属阳春白雪,一般人都对之敬而 远之,不敢胡乱开牙。而金庸的作品,你说它下里巴人也罢,雅俗共赏也罢,总 之让一般人觉得亲切,个个都可以聊上几句。因此之故,金学成了网上的显学。 有红学家说,只有《红楼梦》研究可称红学,其他都不准称学。网人最看不惯的 就是这种假正经的霸主,他不让叫的,我们偏叫。所以早在一九九三年,金学之 名就已在网上叫开了。当然,这个金学是研究金庸著作的,不是研究《金瓶梅》 的。 要研究金学,当然离不开金著。对曾经是中文网络的唯一网民的海外中国留 学生来说,要能有一套金著在手头随时翻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恐怕没有几 个人愿意在出国行李中塞上沉重的三十六册金庸作品集。即使当地有中文书店, 一套金庸作品集也是非常昂贵的,抵得上一个月的饭钱了。学校的图书馆即使收 藏了金庸作品,也很难借到。因此,对海外中文网人来说,更觉得有必要让金庸 作品电子化,在网上流通。最早从事这项工作的是一位叫诸葛不亮的早期网人。 他买到了一本盗版的《天龙八部》,缺了十几页,便借了一本完整的版本,权当 打字练习,将这十几页输入了计算机,在一九九三年五月间陆续张贴到新闻组 alt.chinese.text (ACT)。差不多同时,有一位台湾的网友也贴了《倚天屠龙 记》的第一回。这些就是金庸作品电子化的滥觞了。以后也有人断断续续地零星 输入金著的一些章节,比如《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的几回。在一九九五 年,有人完整地输入了《神雕侠侣》,成了网上第一部完整的金著。之后,BB S在台湾、大陆兴起,每个BBS都有一个武侠版,经常有人在那里张贴金著的 个别章节,与海外网人一起,组成了一支输入大军。到了一九九七年底,已有一 半以上的金著被送上了网。这时候出现的一件事使得金著上网工程迅速完工,并 且也使得前面的工作几乎全都被淘汰。就在那一年年底,国内一家公司出版了一 套名为“家庭藏书”的光盘,其中有一张收录了三联书店出的三十六册《金庸作 品集》。这套光盘的出版是否经过了原出版社的许可且不去管他,总之,它马上 被转成了国标码,张贴到了网上去。这个版本几乎没有错别字,原来大家辛辛苦 苦输入的版本当然也就被取代了。但它也不是完善的,由于采用程序自动转码和 排版,有不少错行、错段,也有一些缺行,不过并不影响阅读。 这套金庸全集迅速在网上传播开去,各个中文电子文库都收藏了一套,也冒 出了不少金庸全集的站点。事实上只要你愿意,谁都可以马上建一个金庸全集站 点。金庸著作在香港的版权拥有者明河社为此发表了一个声明,禁止在网上传播 金庸小说,否则将采取法律行动云云。虽然明河社的版权拥有范围大概只限于香 港,无法管到其他地区;而且在此之前我曾请人询问过金庸对网络版权的看法, 他回答说目前暂不考虑,但为了尊重金庸的版权,新语丝电子文库等少数站点还 是马上取下了金庸小说集。大多数的网站对此声明置若罔闻,金庸小说集仍然在 网上到处可以读到,而且这些网站都差不多,连那个做为小说集目录的“飞雪连 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字体都一模一样。这些网站因为有违法之嫌, 所以就不在这里介绍了。 在发表版权声明的同时,明河社还建了个金庸站点,摆出了搞一个官方金庸 网页的架式。不过这个站点到现在也基本上是空的。除了发过这个声明,明河社 对网上金学毫无影响。网上金学研究完全是网民自发的。在一九九三年中文网络 ACT诞生之日起,对金庸作品的评论也就开始了,成了网上经久不衰的一个话 题。在这一年的十一月间,中文网元老图雅倡议授予金庸诺贝尔文学奖,把网上 金学研究推向了第一个高潮。这份倡议书经我润色、定稿,寄给了《明报》,不 过并没有登出来。但此事后来影响颇为深远,几年来在网上、媒体上一再被提 起,乃至在金庸就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时,还有记者问他对此事的看法(金庸 自然说自己不配)。我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步骤还是知道的,对诺贝尔文学 奖的份量也并不看重,这么做开玩笑的成分居多,一则为当时在正统文坛上还不 受重视的金庸喊一嗓子,二则为网众添个乐子,多个话题。此事在当时如预料的 得到了绝大多数网人的拥护,当然也有个别反对的。其中反对最力的,是一位网 名灰人、人在英国的网民:“金作集中国文化之糟粕,不折不扣的大酱缸。金书 所宣扬的都是那些游手好闲之辈的所谓英雄传奇,读后使人不求上进。金的全部 作品都充满着形形色色的格斗、凶杀与复仇。……金庸的小说只会使中国和中国 人民以一个面目可憎的形象展现于世界民族之林。会使人误以为中国是一个是非 之地,中国人是一个好斗的民族,是野蛮的民族,是好结伙生事的民族。这严重 损害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现在再来重温这些大批判,真让人怀疑王朔的那篇 《我看金庸》就是从那儿抄来的。 中文网早期评论金庸的一些文章以及争论,后来由我编成一期“金庸专辑”, 做为《新语丝》第一期增刊,在一九九四年三月发行。在一九九七年十月,由唐 郎编辑,《新语丝》又出了一期“金著评论”增刊。《新语丝》自创建以来就一 直是网上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基地,除了这两期增刊,在正刊中也刊载过不少评 论金庸的文章,包括东邪、筋斗云等人的系列评论。这一些,都可以说是网上金 学的代表作了。新语丝电子文库在应明河社的要求删去金庸小说集后,就改为收 藏评论金庸的文章。目前其“金庸专辑”已收藏了一百多篇评论,其中大部分是 网人较为正式的作品。 新语丝的作者、读者主要来自大陆,它的金庸专辑基本上代表的是网上大陆 的金学水平。港台的网上金学也毫不逊色,而且颇具港台娱乐风味。由金庸著作 台湾版权的拥有者远流公司支持的“金庸茶馆”可算是网上台湾金学的代表。该 网站在一九九六年八月开通,是一个包括论坛、聊天室、文库、线上购书等多方 面内容的金迷网络社区。它曾经搞过“金庸世界公民投票”,号称是要“调查全 球华人的金庸情结”。也曾经筹划过“茶馆找碴”,让金迷将自己发现的金书中 的误笔、疑惑提出来,作为金庸以后修改小说的参考。一九九八年十一月,金庸 到台湾参加“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金庸茶馆又组织了一次“夜探金庸茶馆-- 金庸答客问”,将金迷们通过网络聊天室提出的问题即时向请金庸回答,该节目 同时由网络和卫星电视直播,据说是开了现场节目开放网络发问的先河。 专门收集金庸相片和金著插图、漫画的“金庸相馆”网站,也做了一个“金 庸网环”,收集与金庸有关的链接。据其统计,现在万维网上以金庸为主题的网 页,已达到了187个。这个统计肯定是不完全的,而且金庸网页的数目也肯定 一直在增加。有华人处就有金庸,有网络处也有金庸。 网站: 新语丝(国内版)金庸专辑:http://www.xys2.org/pages2/Jin-Yong.html 金庸茶馆http://jinyong.ylib.com.tw/ 明河社金庸网页:http://www.jinyong.com 金庸相馆http://www.geocities.com/Tokyo/Pagoda/2331/index_gb.html 1999.12.3. 文化的缺席 --作家vs网络之我见 ·萧为· 最近海淀法院判决了一桩“六大作家状告网站侵权案”的官司,大作家是名 人,名人打官司自有新闻媒体炒作,所以事前也沸沸扬扬,闹腾了一阵。结果是 明确的:作家们收获颇丰,网络商一败涂地。虽然被告对此判决上诉与否还等下 文,但已有中文网站未雨绸缪,撤下了文学栏目,我相信,所有与“北京在线” 情况类似的网商,私下都在算一笔帐:如果应诉,我该赔偿多少钱?奇怪的是宣 判后的媒体报道“舆论”颇为“一律”,有标题曰“六大作家赢在何处”,我读 罢不知所云,却生出另外一些想法:判决时忽略了什么? 除了双方律师照例唇枪舌剑的辩论外,得承认,法庭的宣判是相当慎重的, 甚至措辞也有点咬文嚼字:“作品的数字化是依靠计算机技术把一定形式的文字、 数值、图像、声音等表现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成二进制数字编码的技术。 这种转换行为本身并不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独创性。”我以为这里忽略了一个 关键词语--中文,因而判决忽略了中文网络的文化战略利益。这场事关重大的 宣判中,有法理和技术的声音都还清晰,但是文化缺席。 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在美国出现的基于英文的计算机技术,确立了英文 在IT行业内的文化霸权地位,因为所有的编码和编程,都是用英文书写和开发 的。而基于英文的网络技术出现,则加强了英文的“文化入侵者”地位,英文随 着网络传输,已经到了流转全球,无所不至的地步。这对欧洲的法文、德文造成 的冲击,至今犹未平复,更不用说古老的东方汉字了。西人一向认为汉字是中华 民族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最近还有一位旅美华人学者张飞立(Philip ZHANG)在电子刊物和《光明日报》上连续发表长篇文章,论证汉字在信息技术 上的“整体效率低下”,并再次引起争论。可见汉字信息化技术的进程引发的文 化战略争论,自“五四”前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不妨回顾中文信息化的艰难历程。当今中国IT业的先驱者们当能记忆 犹新。从国家确立国标码(GB)的信息代码符标准,不管是靠中文出版系统发 家的北大方正,还是赖“联想汉卡”跻身龙头的联想集团;不管是在中文办公软 件上与微软争胜的金山,还是让中文输入速度创造了全球纪录的王码,包括海外 华人开发的BIG5码的“仓颉”、“倚天”等汉字系统,等等。中文信息开发 自有技术,经历了从汉化软件到中文软件,再到建立中文信息资料库的漫长征程。 这不仅是整个中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技术基础,而且再次成为使汉字作为构筑 中华民族心理长城的必要手段。这不仅对拓展“大中华”概念下的全球经济一体 化具有战略意义,也使分散在全球的五千万海外华人拥有网上阅读交流的自由空 间,还使中国的“政府上网工程”具有启动的技术条件。遗憾的是,那些为中文 信息技术共同奋斗过的中国IT行业的大哥或大哥大们,这次却在隔岸观火。 当网络迅速抢滩,在飞跃发展的中国登陆时,网上的中文信息(台港翻译为 “资讯”)简直少得可怜,于是从传统媒体上攫取现成的资料,就成为全球中文 网站不得不作出的选择。1995年在哈尔滨开会,偶然遇见一位台湾记者,他 最关心的就是网络传输上如何尽快地建立中文空间,这需要两岸三地,包括新加 坡和海外华人的共同努力。要迅速支撑起网络上的中文空间,必须大量输入登载 汉语汉字信息。文学作为语言文字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具有特殊的亲和力,自然 是在入选之列。北大一个教师曾用“海量作品数据”形容网络需求之大,其实这 还不够,因为网络技术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阅读空间,以“无边无涯”来形容, 可能更为贴切。于是“网络”变成了“网罗”,这些作品泰半来自电子读物光盘, 此外还有网虫中的文学爱好者录入上载的,难免良莠不齐。好比要在南极或月球 上建立中国人的空间,需要源源不绝的填充物一样。这是一场技术战争,也是一 场文化战争。早期的华文网站,无论是GB码还是BIG5码的,几乎都建有文 学类栏目,几乎都“网罗”有成名作家的作品,对这类现象可用四句话评价:原 出无奈,无可厚非,功不可没,下不为例。 据报载,被侵权的毕作家针对被告律师强调“作品数字化”打了一个比方: “我的手稿是手写的,那通过印刷工人印刷后变成了铅字就成了印刷工人的作品 了吗?”此话并不全对。印刷术发明后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承载着传播宗教和 文化的责任,别说佛没要过稿费版税,就连翻译家罗摩鸠什或玄奘也没收取过好 处。这使印刷术得以不断改进、成熟,并从中文印刷传播西方,最终导致整个人 类的知识进步,印刷业的贡献并不比作家少。今天作家尽可以用轻蔑的口吻谈论 印刷“手民”,但中国发明的印刷术早被公认为人类最有价值的发明之一,它的 成就和意义超过任何一位作家。毕作家有空不妨了解一下印刷史,它会告诉使你 作品赖以传播的技术,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成熟的。 网站“网罗”文学作品,固然有培育市场,吸引网民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 文信息化技术完成以后,迅速建立和尽量扩大网络的中文阅读空间,抵御网上的 英文霸权,确立中文在全球网络的战略地位和未来空间密切相关,都是为了中国 人和中华文化的长足发展。其实和国家要不惜一切,到南、北极甚至以后在月球 建站是一个道理。讨论这宗案例时,法学家们常常提到“利益平衡”的原则,如 果我们注意到“网络经济”是这次《财富》论坛的热门话题,“网络富豪”是当 今世界上最受瞩目的群体。明乎此,则中文网络的整体利益,对全球中国人未来 的发展的意义不言自明。 我当然主张保护六位大作家的著作权,而且承认他们也在建立网络中文空间 上做出了几乎是“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个人更欣赏另外三位作家的态度:一位 是钱锺书,他授权建立了自己作品的网站;第二位是王朔,听说他把被“网罗” 的作品收集起来,索性在国中网建立了自己的主页。第三位是被“一网打尽”的 金庸,只是通知最早一家网上电子文库删除自己的全集。这使我想起早年图书版 权页上的两种声明:一种是“版权所有,不得翻印”;另一种是“版权所有,欢 迎翻印”。后一种做法不仅在文化传承上极有意义,而且是促成中国印刷技术顺 利发展的关键。 谁来保护网络写手? ·吴过·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网络的普及,大批写手在网路上迅速成长起来,象 滚雪球一样,这支网络写手的队伍越来越大。确实是可喜可贺的现象——虽然其 间有些芜杂,但大浪淘沙,经过创世纪般的混沌之后,尘埃落定,会进入良好的 秩序。 从某种意义上说,眼下的一团混沌,恰恰代表着网络文学发展初期特有的兴 盛。相对于传统文学媒体一天天惊呼发行量下降、作家缺乏原动力的现象而言, 网络文学却象新诞生的生命,既顽强生长又惹人喜爱,这与网络写手对写作所执 的非功利(或者说功利色彩不重)态度有关。 但是一枚铜币有正反两面,看到明媚阳光的同时,也须看到夜晚的阴影。有 一个问题:在如今还呈混乱状的网络中,谁来保护网络写手? 有个叫施彤宇的网络写手(网名TomShi),发表在《信息产业报》上的一篇 文章半年后被《电脑日报》登载,内容一字未改,甚至连错别字都与原文相同, 而事先也没给作者任何通知。按理说,《电脑日报》从一开始就站在了被告席上, 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施彤宇给《电脑日报》编辑先生去信后,那边回话了: “谢谢您对《电脑日报》的长期关注!由于不知您是那个国家的名家,所以请您 能报来一个中国的汉字名字,这样便于交流沟通。”如此调侃,很是好玩,施彤 宇回信说,我不是名家,我是施彤宇。那边的下一封回信更有意思:“现在是夏 天,加之京城人多车挤,想必火气有些大。不过火大伤身,还是清静一些为好。 如果要比火气的话,我们这些李逵的后人们,恐怕也是挺大的。”偷窃了东西被 人发现,反过来要对房主拳脚威胁,施彤宇忍无可忍,写了篇《面对卑鄙》的文 章,在对《电脑日报》进行一番口诛笔伐后,文章结尾只能以自嘲的口吻说: “希望能有朝一日看到卑鄙者的报应——尽管这奢望根本就十分渺茫。” 碰上这样的事,真是让人气恼。更让人气恼的是这种事在网路上经常发生, 有的甚至比这更惨。如果传统媒体登载了网络写手的文章,作为写手,不知道也 罢,因为他在写作之初根本没想着去混那点儿稿费,问题是网络写手万一知道了, 而且向那家报社杂志社去封电子信件,往往也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不知是对方的 电子信箱有毛病,还是人有毛病,总之毫无半点礼貌可言。过去的皇帝看过了折 子,还会写上“览”、“知道了”一类的御批呢。 碰上这样的事,网络写手只能满脸苦笑。打官司,为区区几十块钱犯得着吗? 理解的人会报于同情,不理解的也许会骂一声“见钱眼开”。再说,网络写手也 不是王蒙那样的名人,人家几篇文章被网站收录了,一声说打官司,好多律师和 记者都来捧场,说官司非打不可,保证一打就赢。显然,网络写手面对藏身于网 络背后的那些个不讲理的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他们既没有讲理的资格,也没 有讲理的场合,同时还没有讲理的时间。 网络写手面对的不公平何止这些!君不见,在眼下大多数网站中,网络写手 的署名问题远远没能解决好。在网络中,写手目前唯一能保护自己的手段,就是 “署名权”了,然而这个问题始终没得到众多网站的高度重视,网络写手的署名, 在文章目录上往往没有,只能在文章内页中才能见到,有的则署名“佚名”,还 有的干脆连“佚名”二字也没有。对此现象,大多数网虫习以为常,甚至有的网 络写手也已习以为常,他们心中认为,反正是游戏之作,何必认真。说多了,还 怕被戴顶“名利思想作怪”的帽子呢。网络写手最基本的一个权利——署名权, 就这样被不知不觉给剥夺了。 网络写手面对的另一个威胁,来自文坛的一些“二传手”们。没有网络之前, 他们可以凭借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弄来天南海北的报刊,施展裁剪功夫,做成 锦绣文章,然后寄往报社杂志社,换得“润笔”,虽说不多,但日积月累,银子 的收获也颇丰盛。有了网络,事情更好办,只要上网,网站里什么样的文章都有, 鸡鸭肉鱼,请君随意品尝,尽管放心瓢窃就是。何况古人也教导说:“天下文章 一大抄”,不抄白不抄。 “二传手”们还有个便利之处,他们象寄生虫般依附于传统媒体,有的是编 辑部的常客,有的是编辑先生的小舅子,他们抄剪的“文章”,总能顺利通过, 因为传统媒体对网络实在太过陌生。只是苦煞了那些网络写手,他们一点也不知 道自己的文章经过改头换面后,会出现在某个边城的报刊上,即使偶尔知道了, 看着那些面目全非的文章,也无话可说。网络写手针对某篇剽窃文章,完全可以 振振有词地说:那支胳膊是我的!那半条大腿是我的!但那根本就是辩不清的道 理,何况网路上的人都那么匆忙,谁有时间和心情听你那点祥林嫂似的唠叨? 面对种种不公平的写作环境,网络写手们心态都很平静。客观地说,在中国 率先进入网络的那一拨人,对世事还能看得穿,即使是荒诞变形了的世事,他们 往往也会报之以宽容的一笑。取这种潇洒姿势的网络写手,网路上比比皆是。 举一个例子:“大唐中文”书库连载东方龙吟先生的文侠小说《东方怪杰》 三部曲,引起一定反响,中国青年报记者李黎通过e-mail采访作者,问他对目前 网上版权保护问题有什么看法。他这部势头不错的“文侠小说”先在网上发表, 如果还未出版,便被盗版,他将怎么办?东方龙吟很潇洒地回答:“好的东西不 怕盗版。世界上被盗版最多的,西方是微软,中国是金庸。金庸和微软垮了吗? ‘文侠小说’刚刚发韧,在传统出版领域,一时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认识到其价值, 而在网上,好的东西会不胫而走。只要他帮我传播,我就高兴。被拷贝,被存储, 被打印,甚至被盗──被做在光盘的‘书籍宝库’之中,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对文学与网络的关系有这种认识,同那些状告网站侵权的作家相比,是另一 种境界。当然不是说这种心态就比那些告状的作家高明多少,在此只是列举一个 事实,说明世界上至少还存在另一种类型的写手。即使是姿态很潇洒的东方龙吟 先生,也有需要保护的时候,当“有的网友来函警告说,有人已准备从网上下载 这本书,先在二渠道印发”时,东方龙吟先生赶紧在“大唐中文”书库首页位置 发布《关于〈东方怪杰〉的版权声明》,声称“本人正告:网上发表的为‘BETA’ 版,正式出版时会有较大修改,请个别人不要动此心机。”同时又以无可奈何的、 近乎于乞求的语调补充说:“目前互联网的版权问题很脆弱,请网友们多多珍惜, 以便将来有更多的好作品能在网上发表,让大家先睹为快。” 东方龙吟以文侠小说连裁的形式,已在优秀的网络写手中间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境况竟至如此,那些今天还是虾兵蟹将的网络写手,其境况更不用说了。 谁来保护网络写手?确实是网络中人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网络写手在从事写作时,面对的不仅仅是写作本身,还必须 面对写作以外的诸多干扰,比如面对冷漠,面对无礼,面对“二传手”……想到 网络写手竟会面对那么多卑鄙,笔者不禁要愤而弃笔!转念一想,如今已是网络 时代,笔者是在用电脑键盘敲字,万一因生气敲坏了键盘,还得自己掏腰包再去 买,损了夫人又折兵,这样的蚀本生意,笔者不愿去做。于是只好摸摸下巴,面 对荧屏独自露出一丝苦笑。 桃子还没有熟 ·吴过· 晴天一声霹雳响,网易要发网络文学奖了,而且是“中国网络文学奖”,分 金银铜三六九等,网易许诺说:获奖者将获得赠送8MB网易邮箱的殊荣,能在 网易显著位置刊登照片和简历,云云。遗憾的是网易的评奖不仅没能招引来喝彩, 反倒激起了网络中的嘘声一片,那些个网络写手怎么了,白白送给他们成名赚钱 的机会,怎么竟然没有多少人买账? 看看网易是准备如何进行评奖的,也许能找到答案。在网易为这次评奖专门 制作的主页上,一篇标题为《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为中国文学加油!》的文章 中赫然写道:“网络汉语文学发源于北美……但中国网络文学的真正兴起,源于 1997年网易公司免费个人主页空间提供的广大天地,从此,网络汉语文学回 到了它辽阔深厚的母体,蓬勃地壮大起来。也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网易成为了 中国网络文学的盟主。”评奖之前,先给自己编一顶“盟主”的桂冠戴上,可惜 那顶桂冠有点大,谁戴了也不太合适,左看右看,怎么看都有点沐猴而冠的滑稽 味。 而评委的一长串作家名单中,王蒙、刘震云、张抗抗三位,不由得让人想起 前不久状告北京在线侵权的那场网络官司。谁也不能说那些作家不优秀,比如早 期的王蒙,今天仍活跃着的刘震云,都是笔者所钦佩的,但在这件事情上,他们 确实伤了许多网友的心。也许网易邀请他们的原因正是看中了那场网络官司的知 名度,但是问题恰恰如同一些网友在BBS的贴子中所说的:这样的炒作对网络 文学有何意义?凭那些对网络文学几乎一无所知的作家当评委,既伤害了网友的 感情,又难于评出真正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 对网易称自己为网络文学盟主的作法,有的网友气愤地指出:既是无知也是 无耻。网友的这种感情是可以理解的。网络文学还处在初创阶段,还比较幼稚, 但即使是这种幼稚,也是众多网络写手和文学网站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的,在 网络原创文学的建设上,海外的新语丝、花招、文学城,国内的榕树下、黄金书 屋、书路、北京青年报BBS、侠客岛、原创作动力文库等,不知该付出了比网 易多多少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网络原创文学的声名上也比网易有影响,网易真 够大胆的,总想着登高一呼,就能获得万众响应,这实在只是件一厢情愿的事情。 勿庸讳言,初创阶段的网络文学需要更多有心人做实际工作,换句话说,桃 子还没有熟,现在更需要的是浇水培土,却有人迫不及待地摘桃子,这样的做法 只能让人摇头,有个网友说得好:“网易的这个作法,将会成为网络文学的耻辱, 成为网络文学今后回忆起来的一块痛。”因为这样的评奖,由于评委们对网络文 学缺乏了解,很有可能评出些中学生作文似的“网络作品”,一方面会让网络以 外的人们对网络文学看得轻薄,从而产生网络文学不过是游戏文字的误解;另一 方面对网络写手也是错误的引导,让大多数网络写手去追逐热闹,失去网络文学 应该具有的更多追求。 在网络文学的园地上,有大量抒发个人情感的网文,写写风花雪月、儿女情 长,写写生活中的得意和失意,是很正常的,但是网络文学决不能仅仅只停留在 这个水平上,它应当珍惜网络所带来的开放、自由、宽容等优势,开一个时代的 先声,甚或造就一个新文化运动,像二三十年代那样,产生网络中的鲁迅、郭沫 若、巴金,也并非不可能。网络文学有它自身的抱负和理想,它不应该、也决不 会是主流文学之外的小杂碎、小摆设,现在的网络文学,需要的是一份沉静,需 要的是默默无闻的耕耘,需要的是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拓荒者,而不是那种人为 炒作的轰轰烈烈的热闹,如果真正有心于网络文学建设的话,与其热衷于这种无 聊的炒作,不如踏踏实实做点扎实的事。 网文原来有“盟主” ·方舟子· 最近在国内歇了一个月,对国内网络的风云反倒闭塞了。都是因为国内上网 费用太高,只敢用来收发电子邮件和更新管理的网站,哪敢到处转悠打探?回美 国后才抓紧恶补了一个月来的中国网络新闻。不补不打紧,一补真恶心,才发现 中国网络文学原来早已有了盟主,而在下既然被人称为“网络作家”,想必也早 已稀里糊涂成了盟主手下的一喽罗了。不信请看网易发布的告示《网易中国网络 文学奖:为中国文学加油!》: “网络汉语文学发源于北美,起因于当地网络的领先优势和游离于汉语母体 的游子的强烈依恋。但中国网络文学的真正兴起,源于1997年网易公司免费 个人主页空间提供的广大天地,从此,网络汉语文学回到了它辽阔深厚的母体, 蓬勃地壮大起来。也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网易成为了中国网络文学的盟主。” 既然自封为盟主,别人自然要问一下盟主大人有何德何能?据说是因为“网 易公司免费个人主页空间提供的广大天地”。依此类推,免费为个人主页空间提 供了更广大天地的“地球城”(Geocities)想必就是世界网络文学的盟主了; 再推下去,为《人民文学》提供办公楼的建筑公司想必也可以自称是中国正统文 学的盟主,甚至,为金庸提供住宿的宾馆也可以自称是武林盟主了。当然,这样 的逻辑只有强盗才敢厚着脸皮一用。在非强盗看来,一个机构若要来争当文坛盟 主,还需要拿出货色来,让人看看它究竟主办、出版过什么样的刊物。可惜在这 方面网易公司实在是乏善可陈。它宣告海外中文网络文学已被国内网络文学所取 代,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谈;国内至今还没有哪一份网络刊物的创作水平和编辑质 量可与《新语丝》、《橄榄树》、《花招》这些老牌的海外网络刊物相比的。即 使是在国内绽露头角的《榕树下》、《六朝评论》等新秀,也与网易公司没有任 何的关系。老实说,我不知道网易主办过什么文学创作网刊。它主办的网易电子 杂志,不过是一份东抄西凑的网络文摘,连纯粹的原创杂志都算不上。凭这么份 大杂烩就要以盟主自居号令天下,也未免太欺天下无人了。 盟主也者,不过是纸糊的厨师帽。要在网络上混,本来也离不开炒作,只不 过这样的炒作未免太廉价,廉价到以“中国最强大的功能性服务平台”身份创办 “文学奖”,却一毛不拔,对获奖者只奖给“注意力”,据说这是非赢利活动, 所以不给奖金(只答应以后“视《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获奖作品文集》的发行情 况向原作者支付一定的稿酬”)。为此获得最多的“注意力”的自然还是网易公 司自己。不是说现在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眼球就是财富”吗?怎么“注意 力”对商业公司而言就没了利了?如果《文集》“发行情况”良好,得来的“利” 又将转给哪个非赢利机构呢? 真是有什么样的厨师就能召来什么样的食客。据说共收到了三千多篇参赛稿 件,这个数目,恐怕是大大超过了两年来网易收到的原创文学来稿了,盟主的地 位也就更加不可动摇。不过,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那些挖空心思要当武林 盟主的野心家,其结局都不怎么美妙。也不只是小说上如此,在海外的中文网络, 三年前也曾经有商业公司妄想当盟主,一度搞得刀光剑影颇为吓人,最后跌下了 擂台的还是始作俑者。要当盟主,靠的不是一顶纸糊的桂冠,而是扎扎实实的真 功夫;而真功夫,并不是花几天的时间就可以吹出来的。更何况在最为民主化的 网络世界,想当盟主注定只是痴心妄想,不管你的功夫多么深厚。 (后记:这篇评论,是十一月中就写好的。因为批评的是国内网络的现象,所以 就想先给国内报刊发表。国内有一家已几次来约过网络评论方面的稿件,就先寄 去,马上答复说怕得罪人,不敢登。我当然不想去强人所难,想起国内有一家以 不怕得罪人闻名的报纸也是来约过稿的,就寄去,答复倒是挺爽快:定在十二月 份登出,并特地吩咐不要再给别的报刊。等了近一个月,都不见登出,发函问了 几次,也都无回音。现在总算得到答复,说是已无时效性,决定不登了。既然如 此,当初答应了干什么呢?已拖了近一个月把时效性都拖没了,现在再改给其他 报刊,想必更无时效性。我又不是要专门地跟某一家商业公司为难,还没有哪一 家公司重要到让我需要浪费时间专门去跟它为难,除非它先来惹我。我批评的是 一种盟主心态,这种批评,不要说过一个月两个月,即使再过一年两年,乃至十 年八载,都是有时效性的。一个“盟主”过时了,还会有新的盟主冒出来。被耍 了这么一遭,却也明白中国网文虽然没有盟主,中国网络却已经有了得罪不起、 批评不得的商业盟主了。贪官污吏批批无妨,更何况可以增加发行量,但能带来 广告收入的财神爷却是碰不得的。1999·12·11) 网文原来有“中心” ·方舟子· 因为我经常写些网站评点的文章的缘故,可能会给人一个印象,以为我经常 泡中文网站。其实除了象“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这几个算是与我有点关 系的网站,其他的中文网站,如果不是有特别的原因,我平时是极少去的,原因 很简单:没时间。比如说“著名”的“清韵书院”,从它开办到现在,我就只去 过几次:一次是1998年年初它刚办起来的时候,收到了封广告,就去看了一 下(当时广告信还不多,所以还能顺手去看。现在则每天都要收到十几封网站广 告,看都不看就删了),还公开称赞过它设计得不错。一次是见到笨狸评点“清 韵书院”,就再去看一下。再有就是其主编来函要求转载我的《中文网络纵横谈》 系列时,也去看了一下。前后比较,觉得其设计越改越俗,而内容却没有增加什 么值得注意的东西。几篇名家文选,本是用文本输入的,却偏要转换成图象供取 阅,是怕被人转载吧?未免太小气了。 近日有一批网痞约好了到新语丝的“读书论坛”上捣乱,有人揭发说是清韵 书院的主办人在背后指使。对这种网上传闻,我历来是不轻信的,不过也借机再 探清韵书院。看到其“话说中文网站”论坛上新登了一篇《软件沙龙“创业投资 论坛”会议辑要》,是独立投资主办清韵书院的西安恩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技 术总监陈健博士(笔名“老夫”)在某次会议上的讲话提纲,里面有几句话颇值 得玩味:“《清韵书院》一直坚持在文化领域的辛勤耕耘,并在文化领域的许多 方面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代表性站点之一。例如在文学方面,《清韵书院》一直是 明确发展网络原创这个方向。目前《清韵书院》被公认为中文网上最集中和有领 导地位的原创中心之一。”其自居“代表性”、“最集中”、“领导地位”、 “中心”的神态,很是维妙维肖。也许“自居”一语让人觉得有点语病,人家不 是说了“被公认”吗?可惜我不知道这“公认”是怎么来的,经过了什么样的民 意测验,由哪家权威的民意机构所授予的,所以只好还是说它自居。这样的“领 导中心”,恐怕没有第二个敢自居的,所以虽然很谦虚地自称“之一”,却几乎 等于是“唯一”了。 笨狸以前评论清韵书院说:“这个站点整体气氛给人以一种病态的感觉:自 我感觉良好而又造作,没有什么实力。”我当时读了,觉得未免把板子打得太重。 现在回头再看,却只能承认的确是一针见血。再往下看了几篇陈博士以老夫笔名 讲的“网史”,才知道原来此陈健非彼陈健,乃是CND每年周庆都要列出来的 骨干成员之一,1994年就在参与编辑《华夏文摘》了,资格不可谓不老。这 种自恋,想必也就是编每期都挂着“全球首份中文电脑期刊”的招牌吓唬读者的 《华夏文摘》编出来的文化遗传了。他的一篇《中文互联网外史》,实际上乃是 CND、《华夏文摘》的创业史,所以写到了1993年就嘎然而止,而不往下 写的原因却很是奇怪,说是“从一九九四年后,网上的中文就开始基本上是基于 WEB了。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情形。”事实上,在一九九四年的万维网上, 中文网站还屈指可数。《华夏文摘》自称“又创了一个第一”开设万维网版时, 已是1994年7月份的事。到1995年,中文万维网网站多出了一些,但仍 然很少,读的人也不多,原因是海外留学生大部分没有用于阅读中文万维网的相 应软件。在1994、1995年这两年,却正是新闻组ACT最辉煌的时期, 网上的中文,仍然是基本上基于ACT的。到了1996年,ACT开始出现败 像了,国内开始有了BBS,华通等最早的一批中文万维网论坛也才开始陆续出 现,但仍然比不过ACT。一直要到1997年,才可以说“网上的中文就开始 基本上是基于Web了。”而“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情形”却还未必。 从1994年起,《华夏文摘》的确是一年不如一年。只不过这原因,并不 是因为万维网的兴起,而是因为《新语丝》等新兴中文电子刊物陆续出现而抢去 了《华夏文摘》的读者,《华夏文摘》的垄断地位从此被打倒,而且因为其政治 倾向过于明显,而被越来越多的老读者所抛弃。“老夫”时当此巨变,不会不知 道其中奥秘,不愿继续讲《华夏文摘》的败落史,想把其他中文电子刊物从历史 上抹去,情有可原,却又何必编出个“Web”的胡话蒙人呢? 即使是在1994年以前,《华夏文摘》也绝对不是什么中文网上的“原创 中心”,中文网的真正中心在当时是ACT,在1994年以后的两、三年间, ACT也一直保持着中心地位。在1996年起ACT开始衰败之后,中文网上 就再也没有哪个地方可以算得上是原创中心了。中文网的大一统早已土崩瓦解, 只有自恋得近于病态者才敢于以最集中且居于领导地位的原创中心自居。 但在轻视实干而热衷炒作的中国网络行业,勇于自恋却是发财之道。在这份 讲话提纲中,陈博士就说得很坦率:“清韵书院是品牌,但不必是商场”、“( 清韵书院)为恩科带来了巨大的间接收入”、“在今后两年中逐渐坚强并开始进 行商务”,已经带来了巨大的间接收入的“原创中心”以后再变成“商务中心” 想必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据说人类的活动,都离不开名、利二字。古人名、利不可得兼,今人则可以 做到名利双收,只不过这些“名”都是干出来的口碑,而不是靠自己吹出来的。 靠自吹自擂的虚名也能得实利,则可以说是中国网人的一大发现,此所以今日的 中国网文既有“盟主”,又有“领导中心”也。 1999.12.19. ※※※※※※※※※※※※※※※※※※※※※※※※※※※※※※※※※※※ 本期编辑:笨狸、方舟子 本期校对:方舟子 审稿:  阿飞、赋格、古平、虎子、唐郎、杏儿、一华、亦歌、应帆 技术支持:东风不败、时空、杏儿 联系人: 方舟子(fang@xys.org,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 联系地址:New Threads Chinese, P.O.Box 26194, San Diego, CA 92196, USA 发  行: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WWW: http://www.xys.org(http://207.152.99.201)      ftp: xys.org/pub/ 订阅GB(HZ或uuencodeGB版)《新语丝》,寄majordomo@xys.org 空标题,内容写subscribe xys-gb(xys-hz, xys-uu)your_email_address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majordomo@xys.org 内容写subscribe xys-friends your-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