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1999/01 (第六十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家页:www.xys.org              ※ ※                                 ※ ※            ◆赞◆助◆单◆位◆            ※ ※   汉林网上书城:www.hanlin.com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roserv.org    ※ ※                                 ※ ※※※※※※※※※※※※※※※※※※※※※※※※※※※※※※※※※※※                  § 笨 狸:卷首诗          §     梦及末日                  § 【中文网1998年十大新闻】   §     ·笨 狸·                  § 【网讯】             § 一块墓碑就真的那么重要                  § 当乌鸦撕开皮肉 【牛肆】             § 除了腐臭之外 木 木:诗人朱自清        § 还有其他比尸蛆更为庄严的东西吗 少 君:人生自白──演员     § 整装待发 肖 毛:永远永远         § 可是我那轮在水中扭曲挣扎的明月呢 沈 方:村上春树是谁       § 喝我的血吧                  § 因为梦业已发酵 【丝露集】            § 子 川:想起那些日子       § 有时候 方 笛:男人           § 一生比唐末深宫中的一声叹息还轻、 野 树:怪梦           §   还短                  § 而此刻,梦比几万次征战中 【网里乾坤】           § 留下的白骨更重、更多 长 江:乱世之恋(续完)     § 方舟子:美国电影史话(连载)   § 最后一只蟑螂在我胸前倒毙之际                  § 月在酩酊中扑下捞我 【网萃】             § 风停止处 新语丝之友:评四库全书光盘    § 沙漠依然涟漪                  §                  § (寄自中国大陆) ∽∽∽∽∽∽∽∽∽∽∽∽∽∽∽∽∽∽∽∽∽∽∽∽∽∽∽∽∽∽∽∽∽∽∽        中 文 网 1998 年 十 大 新 闻 一、中国大陆互联网用户突破百万大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7月10日公 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六月底,中国因特网用户数已达117.5万。据估 计在年底突破150万。 二、中国政府加强对互联网络的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 网管理暂行规定实行办法》于3月6日发布实施,公安部门、地方政府也制定了 相应的条例。上海一名电脑软体公司经理因为向美国一家民运电子杂志提供三万 个中国大陆电子邮件地址,被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三、政治性黑客事件在国际网络出现。七、八月间,中国黑客打入印尼的一些网 站以抗议印尼华人在印尼受到的迫害,印尼黑客反击报复。中国人权研究会与中 国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创办的“中国人权”网页,在十月下旬刚刚开通,就 被国际黑客组织“地下军团”打入,同时被袭击的还有“中国西藏”网页。 四、经济性黑客事件在中国网络出现。中国公安机关破获了多起互联网犯罪案。 上海的一名杨姓研究生因为侵入上海某信息网的服务器,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 统”的罪名被逮,为中国第一起以该罪名侦查批捕的刑事犯罪案件。一对郝姓兄 弟被指控侵入江苏一家银行的网络系统窃取人民币二十六万元,被一审判处死刑, 为中国第一起黑客抢劫银行案。 五、网上贸易在中国大陆兴起。中国银行试办网上银行业务,在3月6日进行了 中国第一笔互联网交易。深圳天虹商场和上海亿祥购物商场建立了中国首批网络 百货商场。国内数十家书店也纷纷推出了在网上卖书项目。 六、网上文化教育在中国大陆风行。北京、上海、南京、辽宁等国内最大的图书 馆纷纷上网,为读者提供检索、借阅、线上阅读服务。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创办 了中国首批网上大学。 七、海外非赢利性中文网站自谋生路。三月份起,由新语丝领头,海外一些大型 的非赢利性中文网站纷纷以刊登广告等方式支持运作费用,告别了完全依赖大学、 公司的赞助和个人捐款的历史。 八、网络版权问题引人关注。一年之内,海内外出现了数十家大大小小的中文电 子书库,大量的当代文学作品未经授权就被全文送上网络,一些专业作家对此表 示不满和忧虑。金庸作品的版权代理人要求在网络上停止传播金庸小说。 九、中国网民意识抬头。十一月间湖南的一名网络用户和十二月间南京大学一名 学生在个人主页上号召中国互联网络用户集体抗议电信部门的垄断和高额收费, 反响热烈。 十、国外公司、机构渗入中文网络。Yahoo!、AltaVista建立了 中文网页搜寻引擎。梵蒂冈、联合国先后开辟了中文网页。 【网讯】∽∽∽∽∽∽∽∽∽∽∽∽∽∽∽∽∽∽∽∽∽∽∽∽∽∽∽∽∽∽∽ ★ 新语丝社在近日选举了新的理事会和工作人员。方是民(方舟子)、王亦歌 (亦歌)、张朝晖(阿飞)、顾平(古平)、谢南地(杏儿)为理事,廖毅(阿 毅)为名誉理事,方是民为社长,顾平为分管财务的副社长兼司库,谢南地为分 管技术的副社长,高炜为分管公关的副社长,王亦歌为秘书长。新的编委会由阿 飞、笨狸、方舟子、赋格、古平、虎子、唐郎、一华、亦歌、应帆组成。 ★ 由新语丝代管的“中华性学大观”网页开通。该网页旨在向成年人普及科学、 健康、人道、严肃的性知识,首批收录了两百来篇由专家学者撰写、推荐的学术、 普及文章。该网页在:www.xys.org/~xingxue/ ★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全国城镇居民有11.89% 的家庭拥有电脑,北京市为22.39%。全国城镇居民有电脑的家庭中,已有 20.42%的家庭电脑上了互联网,北京市为26.7%。 ★ 中国国家信息部门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政府上网工程”。到2000年,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将设 有站点。 ★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创建的“今日作家国际互联网站”近日正式开通。 这是中国首家专门展现当代中国文坛的网站,包括各类文坛信息、创作动态、作 家近况、出版合同及拍卖意向等。网址为:www.jrzj.com.cn ★ 中国国家文物局于日前正式开通了“中国文物”网站,分为“国家文物局机 关信息区”、“中国文物事业信息区”和“文博动态信息区”三大部分,提供了 大量有关中国文物保护、管理的资料。网页在:www.nach.gov.cn ★ 去年年底,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我国第一个专门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计算 机信息服务网络--“中青网”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通仪式。其网址为: www.cycnet.com.cn ★ 由共青团中央、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发起的“中国少年儿 童信息服务网”日前在上海正式开通,这是中国公众多媒体网上唯一的少年儿童 网络,目前已开设了每日报刊、课程辅导、科技育英、校园正点等十五个栏目。 ★ 新年前夕,浙江大学远程教育首届新生开学仪式在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和台 州同时举行。六百名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本科生通过浙江科研教育网,开始 了实时、双向、交互式远程大学教育。 ★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根据文渊阁版本未经加工 的影印版扫描制作而成,共153张光盘。 ★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5周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大型多媒体 只读光盘《毛泽东》,收入了毛泽东著作集20卷,两千多幅手迹,三千余幅照 片和影视资料等。 ★ 北京市政府在互联网上建立的中心网站“首都之窗”正式开通,以此为起点, 北京市将启动一系列政府上网工程。网址为:www.beijing.gov.cn ★ 由北京市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同研制开发的北京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去年年底在因特网上开通,提供了北京地区所有普通高 校、科研机构每年6万多名毕业生的有关数据。 ★ 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在中文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成功蒙 古文视窗操作系统,最近在呼和浩特通过了技术鉴定。 ★ 于去年九月下旬开始的中国首届青少年国际互联网络知识大赛十二月十七日 在北京结束。此次大赛共有二十七支代表队参赛,北京代表队获得大赛的金奖, 安徽、香港获得银奖,江西、上海、江苏获得铜奖。 ★ 今年年初起,上海街头出现了数百个电脑亭,居民可以在那里联上上海社区 网,查询、使用所在区域的各种社区信息、服务。 ★ 12月24日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国首例使用遥控发射装置,侵 入银行电脑盗窃26万元巨款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郝景龙、郝景文犯盗窃 罪被判处死刑,并各处没收财产4万元。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德语、西班牙语以及汉语普通话和广州话五种语 言广播及文字稿从去年年底起正式送上国际互联网,为海外听众提供了一种新的 收听及阅览形式。网址为:www.cri.com.cn。 ★ 拥有二十四名成员的国际黑客组织“地下军团”在12月29日对中国和伊 拉克宣战。在国际计算机安全组织的谴责下,又宣布停战。 ★ 瑞士Swatch表厂近日在其总部所在地瑞士比尔举行新闻发布会,推出 他们设定的全球统一的“因特网时间”,将每天等分成1000比特,实际每比 特等于正常时间1·44分钟。比尔冬令时间的零点为因特网的零比特。“因特 网时间”将正式出现在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等与奥运会有关的计时设施上。 ★ 美国洛杉矶的一个联邦法庭判决一家色情网站赔偿女演员Alyssa Milano二 十三万美元,因为该网站未经许可刊登了她的裸体照片。 ★ 日本警察厅最近成立了十三支专门对付电脑黑客的特别调查队,另成立两队 专门对付与电脑有关的恐怖活动。日本警方计划从今年四月起的新年度内,拨款 十九亿五千万日圆作为上述措施的经费。 ★ 最近有调查显示,伊拉克至今没有任何互联网系统和服务。不仅是因为联合 国的制裁而使计算机遭到禁止,而且该国的电话线路自1991年海湾战争被摧 毁以来至今未能完全修复。目前位于纽约的一个伊拉克政府的网站是该国唯一的 一个官方网站。 【牛肆】∽∽∽∽∽∽∽∽∽∽∽∽∽∽∽∽∽∽∽∽∽∽∽∽∽∽∽∽∽∽∽ ◆          诗 人 朱 自 清          --为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作             ·木 木·   我是很偶然地才听到这个消息的。到了信息发达可以视通万里的美国,人却 是越来越孤陋了,每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驰,又每日迷失在它的浩繁与庸滥之 中。知道克林顿丑闻,加州竞选州长,某某人买了新车,系主任某某日要请大家 吃饭,却单单不知道朱自清先生的百年诞辰了。真似乎是学越上越糊涂了,看着 周围的中国人忙于生计,谈论驾照,签证和绿卡,真不知道几个人还记得那位饿 死不食救济大米清瘦的自清先生。   记得自清先生的塑像布置在了荷花池的旁边,有田田的叶子和脉脉的流水, 有舞柳青松,石亭幽径,静心人可以去那里听鸟声。春天可以到后面的高岗上看 粉色桃花或白色的桃花。先生在这里应该可以得到安宁吧。先生像的对面是一栋 小屋,上面写着水木清华四个大字。门厅的两侧白色的柱子上是一幅墨写的雅致 的小楷楹联:   槛外天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景   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它的文字未必是高明的。可是这淡淡的句子所向往的地方恰是适合先生这样 风骨的人徘徊其间的。而那些时髦男女名流雅士只怕都未必有资格去分得其中的 清趣。名如其人,我没有见过能比得上先生的--“自清”两个字也正足以作为 先生人格的写照吧。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读到《绿》这篇文字。也不知道作者,只 是觉得字字清新,让人幻想要住到里面去,敞开怀抱去迎接飞溅的水花,点点的 白梅。先生笔下的绿,字里行间也都带着阳光和温情,很让人感味得到温暖明亮 而美好的似乎是古代的诗歌般的教化。“如沐春风”恰足以形容先生在学童的心 里播下的纯美而清明了。   从先生的文字和友人评价先生的文字中都可以感受得到先生的质朴和温和。 我想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先生真正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诗人素质的。先生于古典 文化有精深独到的研究,而先生本身在新文艺创作中也能够把这样的素质发而为 白话文章诗歌,其朴素流畅与自然与今天第一流的白话文作者相比也并无生硬之 感,此外还添了一种诗的蕴籍。平白的文字中可以见出诗的情调,应该是先生为 文的独到之处,大概也是先生为人的独到之处吧。   离先生塑像不远,修竹环绕之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塑像。闻一多先生的塑像 用的是赤色的岩石,象热烈的火焰,朱自清先生塑像是白色的岩石,似纯净的冰 雪。二者迥然不同。闻先生的塑像旁边一块赤色的岩石上,刻着这样的字样:诗 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而这一段话恰恰可以说是两个 真实的人人生共同的写照吧。君子和而不同,两位风格迥异的诗人和学者在这里 应是达到了鲜明的统一。   自清先生闻名于读者的是他风格独具的散文,可是我眼中先生与那些雕琢文 字的显示睿智或聪明的美文作家确是大有不同的。先生的文字从不是要力求去实 现些什么,不是要证明自己的高明,而仅仅是简单真实地写出来而已,而这简单 与真实正是先生金子一般高贵的文心。荷塘的月色,今夜的我是无缘领略了,我 也正深悔在清华的时候没能多去几次,多望几眼,让呼吸凝在那满塘微凝的荷香 里,让眼睛和心灵游荡在那银色的流水月光之间啊。然而先生的像此刻还是一如 往日地伫立在那月光下的水边吧。   客居台湾的余光中先生是海内知名的文学大家。然而他对于自清先生也竟不 能作到知情二字。余先生曾有长文,认为自清先生的文章不够奇丽曲折,难称散 文大家,又说先生的修辞太多明喻,并不足取。却不知先生的平白的文字之中, 却是无痕地含化了厚重精深的古典。举重若轻,自然不需出语惊人;真情灌注, 仅有明喻亦何尝不能动人心魄?倒是余先生自己,常常有些北京烤鸭加上生菜沙 拉的东西,倒也是兼收并蓄了,却终究不免皮相凑泊之讥。   先生一生,用情最是专深。读过《荷塘月色》的朋友,在赏鉴那月光,荷叶, 象瞌睡人眼的路灯,淡淡的幽香交织成的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的同时,若是细心应 该也感悟到先生对妻子对家人的深情吧;读过先生《背影》的人,应该也不会忘 却那月台相送的场景;而读过先生《儿女》的朋友,谁又会忘却那自责的父亲不 觉流露出的拳拳之情呢?这些虽然平凡的人间刹那比之廊桥遗梦的悱恻缠绵,比 之泰坦尼克号上的华丽的水晶之恋爱,又哪里会有丝毫的逊色呢?   先生一生诚挚温和。临到最后却显示出一个中国文人清刚不折的人格与气节 来。这又和闻先生遥相呼应。这里面的舍生取义与浩然正气,亢然可以为天下之 师。鲁迅先生的激烈与热诚,早已成了一个时代的旗帜,成为民族的精魂了。然 而我们如何可以忘却那位沉着清淡地游于绿游于春游于梅雨潭下刚朵拉船上的诗 人,那个味尽了人生三味,仍旧一颗素心,还带着那一番风骨徘徊于月色荷影间 的诗人,那个谦和慎独然而气节直向竟可以以身赴死的烈士!   我作网络的游民,荒唐地虚度了许多的时日,到今天知道自清先生的百年诞 辰,也骤然觉得心灵的震动。景仰先生遗风,我也正足自愧于我自己的学力不足 和浅尝辙止,亦惭愧于我们今天所谓商品时代人心的虚浮。时有流弊,堪愧前贤。 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拿出些更多可以让我们无愧于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的东西 吧。让灯红酒绿之外,多几个素心人! 谨以此文纪念朱自清先生。 (1998年太平洋时区11月8日夜12:33寄自美国) (编者按:“新语丝电子文库·朱自清专辑”收有朱自清散文三十篇) ◆             人生自白--演员                ·少 君·   我在今年的电影学院招生初试中,经朋友的介绍与她认识。她身高一米七多, 才二十岁,一个诱人的年龄。她的美丽在于她有着白嫩的皮肤和一双迷人的大眼 睛,当我们在保利大厦俱乐部一起游泳时,她性感而健美的身材在水中显得更加 动人,胸前荡漾开的水纹和腹部所展现的线条,坦露着女性的全部魅力。她见我 呆呆地望着她,便用一种很美的姿式游过来,甩了甩脸上的水珠说:   我想男人大概都是想看女人不穿衣服的样子,其实并不是想欣赏,而是想搂 过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我第一次试镜头时,那个矮矮的导演就叫我脱衣服,说是 看体型,我说我又不是来应征裸体模特,而是演一个村姑,看体型干什么?结果 就再没看见过那个导演。那时我好想当演员,我当时在一个煤店做收款员,由于 我长得很白,在那黑漆漆的世界倍受人们关注,常常莫名其妙地就被人说东说西 的。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我非常想离开那个地方。但我没有路子,有的仅仅就 是美丽的白。我从没有想过自己真的能当演员上银幕,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换 个工作。我由于长相,在煤店成为同事和顾客们议论的话题,有些好心人还直为 我惋惜,说电视上的丫头没几个比我长得好看的,导演大概都是砸歪的蜂窝煤-- 没有好眼儿。我在那个环境中,知道认命,也知道自己很渺小,只是觉得自己很 年青,期望生活有所变化。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是出乎人们预料的。有一天来了一个买煤的,长得满 精神的,四十多岁,自称是电视台的摄影师,要我去他的摄影棚试镜头。同事们 不信,质问他哪有当摄影师的还用烧煤的,他解释说因家里装修,刚刚借了附近 一间平房暂住,看到我正好符合一个角色的要求。他走后,有人马上就按着他留 下的名片上的电话查了一下,得到确认后,煤店的经理从隔壁的烟酒店买来些花 生和酒,还认真地为我庆祝了一番,他们都希望我能成功。   他果然很讲信用,几天后亲自开车来接我。但他没有把我领到电视台,而是 带到他那刚装修好的家里,说剧本需要一个风流的村姑,我太正经了,要给我照 几张像片,以便化妆师造型。我觉得他是专业,应该没错。进了他的家,房间布 置得井井有条,尤其是一间会客室兼摄影室装饰得比照像馆还讲究。我是第一次 走进这种风格和层次的人家,一种新奇和雅致的感觉,使我为自己所生活的环境 悲哀,也许就从这一刻起,我要当演员的决心就下定了。在整整一个下午的照像 过程中,他显得很规矩,尽管当时我在心理上还不能适应一些半裸的姿式,但一 想到他是专业摄影师,或许有他的道理。所以,那天我听从了他的全部摆布,照 了很多像片,最后他提出了我认为是非份的要求,我拒绝了。他不但没生气,还 笑着对我说:“你的长相对男人很有诱惑力,我相信将来你真的成为一个演员时, 会认为我是最正经的一个男人。”   第二天,他就把我带到电视台,并介绍给导演。那导演先打量一下我之后, 就借口要和我“说戏”支走了他。那个矮矮黑黑的导演一脸色迷迷的样子,把我 带进摄影棚就叫我脱衣服,还不时地在我身上乱摸。我平生第一次被一个男人这 样非礼,一生气就大声嚷嚷道:“你不是让我演村姑吗?又不是裸体模特,脱衣 服看体型干什么?”大概,那导演从来没被女人这样拒绝过,一脸怒气地转身就 走,把我一个人撂在了摄影棚里。我呆呆地待在那里,想到如果当不成演员,又 要回到那个煤店,而且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地议论我。在我胡思乱想之际,那个摄 影师来了,他说:“你不是想当演员吗?当演员必须过男人这一关。导演回家去 了,他不会再找你。现在另外还有个剧组要人,去不去?你自己考虑。”说完他 把我领到一间暗房里,打开一台录相机说是让我边看边想,他先出去一下。录相 机放的是一盘黄色三级片,我一个人坐在那越看脸越红,就在我浑身上下地发烧 的时候,他进来了,一声不吭地脱光了我的衣服,那动作熟练极了,好像他事先 知道我绝对不会反抗似的……     我最后终于进了另外一个电视剧摄制组,当了一名小配角,紧接着又有两个 副导演加入帮助我脱离煤店的调动中,比那摄影师还卖力。当然,这些都是有条 件的。后来所遇到的导演、编剧、制片主任和摄影,确实正如那个把我领入影视 界的摄影师所言,都是一帮色魔。他们有的连培养情绪的过程都没有,一见面就 提出上床,有的干脆就是强奸。但在这个圈子里,你说导演强奸你,根本没人会 相信你。有多少女孩想和导演睡觉还没机会呢,在摄制组里,女演员在导演面前 争宠,如同过去皇宫里的妃子在皇帝面前争“幸”一样,外人看起来别说多恶心 了,但圈里人就吃这套。因为导演在摄制组里就是皇帝,他能在一夜之间把你从 跑龙套的变成主角,也能把主角变成场记。你讨他的喜欢,你的形像就会在片子 里多几个镜头,对你能否接到下一个剧本举足轻重。若导演已经有了宠妃,你就 要找摄影师、制片主任或编剧睡,因为他们多少会影响导演分镜头剧本的构成, 使你的美丽形像,在观众眼前多闪几秒。这就是交易,赤裸裸的人体艺术的交换。     我后来看透了,索性经常搞些恶作剧,有时答应了摄影师,晚上却进了导演 的房间,或是拿出一副春心萌动但却害羞胆怯的样子,撩得编剧、导演神魂颠倒, 然后睡到制片主任的床上。搞得这些臭男人原形毕露,争风吃醋,有时甚至大打 出手。经一些小报和杂志登出去后,我的名声反而越来越大,找我拍片子的人也 越来越多。这就是影视界的所谓“刘晓庆效应”,就是说,女演员的风流韵事越 多,名声也就越大。这也难怪,导演床上出明星,已是中国影视界的一条定律。 历史上既然有靠色相来谋取生存的花界,今天便有靠玉体来出名争利的影视界, 只是摄制组的现代化要比起祖先的戏班子玩得直接得多。目前的几个红遍海内外 的女明星,都是靠这种方法出名的。     你说为什么没人管?谁管?一进剧组,几乎所有的制片主任都会宣布:只要 你们把片子拍好,我一不堵弟兄们的财路,二不堵弟兄们的色路。这不明摆着怂 恿他们采花吗?你想摄制组里的女的有哪个能逃得过?而且一个剧组里的人哪来 的都有,互相之间什么话都说得出口,就是不谈自己的历史和家庭,谁也不了解 谁,有的真爱起来,并爱得难解难分时,才知道一方或双方都已经结了婚。就是 上面派下一个党委书记,你能管什么?难道规定晚上几点钟,男女演员都回自己 房间睡觉?不准他们半夜跳舞、打牌、聊天、看录相?你就是限制了,谁会听你 的,真听了,那还拍什么戏?人早走光了。他们是演员,真戏假做,假戏真做, 谁看得出来?一伙壮男秀女聚在一起,吃喝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干那种事好比 干柴烈火,谁禁得住?有一次一个地方电影厂派了一个老干部做制片,对演员的 作息要求严了一点,导演当着许多人的面数落他,说他多管闲事,没学好历史, 朱熹提倡理学大讲三纲五常,到处树贞节牌坊,表彰节妇烈女不可谓不严,但结 果是宋代娼妓最多,文人墨客普遍流行“刻部稿、封个号、讨个小”,靡风日盛。 今天都快二零零零年啦,新思想新思潮日新月异,男的以女人多自豪,女的以风 流为荣,你去做那旧道德的卫道士干吗?当时那老头脸上还挂不住,一红一白的。 不到半个月,就和管服装的那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好上了。你说这演艺界的离 婚官司能不多吗?   现在的电影电视剧的质量越来越差,但床上戏的镜头越来越多,这不仅说明 了影视界的堕落,也说明观众的口味日趋低级,这大概是商品化社会发展的必经 之路吧。现在有很多女演员嫌跟导演上床赚得不够多,干脆下海做买卖去了,有 的号称拥资几亿,有的成片盖房子做房地产,哪来的钱?她们在卖什么?不用说 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怜的是这世界仍然有无数美丽的姑娘,在幻想着能够通 过摄影机的镜头,攀上银屏成为闪烁的明星,却不知有多少色魔在等待着她们。 我都二十岁了,睡过的男人有二打,但还没真正爱过一个男人,想起来觉得好悲 哀,真想大哭一场。真的,不骗你。我知道,我现在真的在你面前哭起来,你也 不相信,因为我是演员,对不对? (寄自美国) ◆            永 远 永 远                --评兰迪·特拉维斯和他的歌                ·肖 毛·   早就想写出对兰迪·特拉维斯(Randy Travis)的歌的感受了,可是这个愿 望却被搁浅了很多年,象是从来挤不出时间来似的。为什么?这些年的时间都用 到什么地方去了?谈这个问题前,我想分两段谈谈我这十年里的心路历程。前五 年里,握住电机厂这块“鸡肋”后,有意义的时间大都被消耗到无止境的期望中 去了,这中间除了默默的期待我几乎不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去思想,去做那些我认 为有意义的事(除了时断时续的写作)。   我为什么期望,我期望什么?我问过庄子,问过李白,问过张岱,问过周作 人,问过沈从文;也问过萨特,问过约瑟夫·海勒,问过福克纳,问过米兰·昆 德拉,可是他们却异口同声地告诉我:“我们自己已经够烦的了,哪顾得上你?” 于是我只好试图从别的途径寻找帮助。从夏天傍晚的第一抹晚霞里,从初冬的第 一片雪花里,从不能眠的夜里的第一句梦呓中,我都寻得过希望,可是它们最后 都像凌晨里的最后一点星光,将熄的烛火般挣扎了几下后还是渐渐隐去了。终于, 我放弃了所有的期待,转而从音乐中寻求慰籍--在五年后。   特拉维斯的歌就于那时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了。在一个沉闷的夏天,我在南岗 的一家磁带摊上随意买了盘特拉维斯的走私磁带“Always and forever”(总是 和永远),当时并不知道他与他的歌。可当我回家听了一遍后,他的名字和歌就 被我深深的记住了。从此,我一直着力寻找他的歌,至今只寻得了他的四盒磁带, 两张CD,且都是走私版的。看来,特拉维斯在中国听众的眼里真的是不足一提 了。但我却真的喜爱他的歌。   为什么他的歌这么吸引我?只要你与我有同感,那么听一首他的歌就知道了。 那如怨如慕的小提琴声的回旋,那若隐若无的鼓声的震荡,那余音不绝的口琴的 倾诉,那深沉的电声吉他里荡出的节奏,那深情款款的演唱,竟然可以那般完美 地交融到一起,并给我一种回归自我,荣辱皆忘,把酒临风的畅快感。在他的 “Always and forever”中,几乎每一首歌都能给我这种感受。   在这人欲横流的社会里,他的歌声无疑是一股令我期待得太久的、最清新的 蕙风。从此,在我周围的人眼里泛出惨白的时候,在那些自诩为巨人的跳梁小丑 们于我眼前晃来晃去的时候,在我不小心捅破了人情这张白纸的时候,在数不清 的政客们在电视里猴子般蹦上蹿下的时候,在目睹了太多的鸱鸟们向同一块腐肉 扑去的时候,我都会厌恶地躲开,习惯地躲到特拉维斯的歌声里去。   在我一遍又一遍地听着特拉维斯的歌,与特拉维斯一起吟咏永恒的爱情、感 怀自然与人生、用音乐去抚触岁月之手曾在我们额上刻出的忧伤印痕的时候,我 的心境是怎样的平和呀。所以,为了感谢特拉维斯的歌给我的慰藉,我常想把对 他的歌的感受写下来,可试了几次还是作罢:这歌声是只能用心来感受的,言辞 又怎么能表达得清?故此这个念头五年来一次次被压在我心底,这才是我过去一 直没能写这些文字的原因。   而当此刻特拉维斯的歌声又一次在耳畔响起的时候,我忽然决定现在就写点 儿什么。   有人说过:“兰迪·特拉维斯的嗓音里有种乔治·琼斯(George Jones)的 醇味儿,他的歌都像来自乡村街巷和酒吧,牧场和溪边,有种地道的乡村味儿。” 这话不错,但特拉维斯的特色决不仅仅在他的嗓音,他的歌词内容,他的演唱风 格上。多年来,特拉维斯的声线、歌曲的内涵始终如一。他总是用那种不疾不徐 的声音时而忧伤时而奔放地吟唱着生与死,爱与永恒,从未被潮流淹没过,也从 未超越过自己所创造出的潮流。所以有人听了几首他的歌后也许会觉得厌烦,不 够时髦。可我不。   特拉维斯的歌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因为他始终是用心而不是光用嘴来演唱, 用自己的体味打动听众而不是用编造的煽情故事骗取廉价的同情。特拉维斯的每 一首歌都是他最珍贵的人生日记,所以每听一次特拉维斯的歌,就是和特拉维斯 在一起品味人生,咀嚼曾经属于你和特拉维斯的人生滋味。他的歌声,能让你拾 取起回忆的珠贝,再次为年少轻狂而惋惜,反复地回味起那个不知愁滋味的年纪, 永恒地停留在昨天的欢愉里,这一切都会使人得到莫大的慰籍,拥有敢蔑视今天、 以及明天的勇气:既然昔日曾经拥有,又何必怕明天会一无所有?写到这里,我 忽然想起泰戈尔的《飞鸟集》中的一句诗:“当我死时,世界呀,请在你的沉默 中,替我留着‘我已经爱过了’这句话吧。”确实,从兰迪·特拉维斯的歌里, 不但可以找到兰迪对世界的爱,也可重拾起我们曾有过的爱,让我们不再有遗憾。   我这样评价特拉维斯,是把他当作朋友来评价,决不是把他当作什么歌坛偶 像来崇拜。因为四十岁的特拉维斯早已过了偶像歌手的年纪,我也已经不再青春。 何况,我从没有过什么偶像,只有过朋友和陌路。顺便说一句,我们中国人心中 的偶像已经太多太多,朋友却太少,那是因为我们多有着狡猾与怯懦的天性遗传, 这天性令我们相互间不敢信任,少有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而孑然独立在纷乱的世俗潮流的外面,执着在悠长的口琴与低沉的吉他交织 出的乐音里,永恒地吟咏着爱与生的主题,不论世事变迁都初衷不改的特拉维斯 就是我最好的朋友,他的歌声也仿佛是我的歌声,是每一个追求永恒的人的心声。   此际,室内又是夜阑人静,窗外又是人雪俱寂。在如豆的篝灯下,默默地又 燃起一根纸烟的我,完全没有了日里的失落与骚动,因为特拉维斯的歌声正在我 的脑海中萦回,那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那首“Forever and ever, amen”(永远 永远,阿门)。 (寄自中国大陆) ◆             村上春树是谁                ·沈 方·   “机身完全停稳后,旅客解开安全带,从行李架中取出皮包和上衣等物。而 我,仿佛依然置身于那片草地之中,呼吸着草的芬芳,感受着风的轻柔,谛听鸟 的鸣啭。那是1969年的秋天,我快满20岁的时侯……”一个使读者心灵震 颤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1990年,我有机会去了千岛湖,途经杭州在书店里买了一本书。封面上 是一幅低调女子照片,印了三排小字“印数三百万册的日本青春小说佳作,百分 之百的纯情,百分之百的坦率,令少男少女倾倒,令痴心读者沉醉”。鲜红的书 名《挪威的森林》十分醒目。这样一本书,显得有些夸张。那时,我不知道作者 村上春树是谁,是出于好奇而买了这本书。读了著名翻译家李德纯的译本序,才 知道村上春树是日本著名的都市文学作家。我是在千岛湖的游船上开始读这个故 事的。伴着旖旎的湖光山色,沉浸在小说主人公渡边、直子、小林绿子爱和死的 感伤故事中。我承认,我被一种青春幽思俘虏了。以后又读了第二遍、第三遍, 我几乎成了一个村上春树迷。由林少华先生翻译,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村上春树的 作品,我全都买了。有《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跳!跳!跳!》(又名《青 春的舞步》)、《象的失踪》。最近译林出版社又出版了《奇鸟行状录》,这是 村上春树1994年出版的新作,日文书名原义是《拧发条鸟年代记》。村上春 树的其它众多作品,一直无缘见识,据我所知大陆出版社还没有介绍进来。其实, 《世界文学》杂志在1988年第6期介绍过村上春树,并刊登了《穷伯母的故 事》和《大象失踪》两个短篇。这是我翻阅旧杂志找到的,当年没有注意。另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一套当代外国新潮小说,其中都市文化小 说一卷,选了村上春树的一个短篇《盲柳和睡女》。从有关资料看,港、台地区 对村上春树的翻译、介绍比较全面,出过《村上春树作品集》。   今年初,从国际互联网上获悉,网络上竟然有数家村上春树迷和有关村上春 树的网址。在这些特色各异的网站中,要数“村上朝日堂”最出色。提供了丰富 的资源空间,除了作品和评论,读者还可以和作者进行精神交谈,这比单纯的阅 读更有意义。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出生于日本京都,不久全家到兵库县定居。 学生时代,沉迷于英美文学,尤其对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推崇备至,曾翻译过 卡佛的全集。27岁那年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和夫人阳子在东京开了一家爵士酒 吧。一边经营酒吧,晚上则趴在厨房的桌子上写作。1979年,他以《听风的 歌》获得“群像新人文学奖”,遂一举成名。这一年,村上春树30岁。爵士酒 吧经营了七年,卖掉之后,村上春树搬迁到千叶县居住,成为专业作家。村上春 树可说是一个多产作家,1979年至今,一共出版了四十多部作品。写作节奏 通常是长篇、短篇交替进行。   村上春树的性格执着而单纯,生活简朴而有规律。他几乎不与文坛交往,不 爱热闹、不爱上电视,钟爱爵士乐、猫和马拉松,和夫人过着恬淡的生活,自称 是个“爱妻家”。   村上春树的作品,用字简洁、行文流畅。乍看很浅显,但他的对白和比喻却 相当抽象,让读者不得不深思一番。例如“你二十岁的时侯在做什么?”“拼命 想女孩啊。”“你跟她后来怎么样了?”“分开了啊。”“过得幸福吗?”“从 远处看话,大部份的东西看起来都很美。”又如“每次想起你,就想起高中学校 的走廊,不晓得为什么?”“因为人的本质是复合性的。”他还喜欢用数字来表 达、形容,如“我那时二十八岁,结婚以来六年的岁月已经流逝,六年里我埋葬 了三只猫。”大量的时尚资讯、人名、商品名出现在他的书中,“雨极其安静地 下着……象克劳德·里路的电影上经常下的那种雨”。在这些看似轻松的文字后 面,暗藏了现代人的无奈与哀愁,是一种彻悟后的自我解脱。他笔下的人物时常 是“自省型”的人。《奇鸟行状录》中的冈田亨和妻子因蓝色面纸和花纹卫生纸 和青椒炒牛肉而发生争执,这些无聊的小事,在冈田亨看来是很严重的大事。就 产生了无边无际的思考。小说中人物总是什么“重要事情”也不做,只是悠闲地 做些家务事。《奇鸟行状录》中的冈田亨在失业期间,就很欣然地在家做“家庭 主夫”。做饭、洗衣、买菜、游泳等,烦琐家务小事变成了很优雅的事情。由此 反衬出现代人生活的无意义。   “梦中的海豚旅馆歪歪斜斜,十分细长,细长得甚至不象旅馆,倒象座带顶 的大桥。那细长细长的大桥从太古绵延到宇宙的尽头,而我就出现在那里。有人 在那,哭泣。在为我哭泣。旅馆本身就包括了我,我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它的脉搏 和体温。在梦中,我就是海豚旅馆的一部份。”在《跳!跳!跳!》中有这样一 段文字。这种听到另一个世界的声音的现象,近乎是精神病学上的幻听。村上春 树的小说世界,在现实性的叙述中设置了虚构的奇想,用一些真实的,甚至可能 显得琐碎的细节安装起来。从某种角度来看,村上春树的小说是现代的都市童话。 当代的童话,早已不是王子公主、小熊小猫的世界了。这也是一种继承和发展。 村上春树的引人注目和“村上春树迷”现象,说明艺术要有天真的一面。艺术是 无论如何不能象科学一样成熟的,艺术的成熟也是一个老化的过程。   如果要出门旅行,带上一本村上春树的小说读读,是引人入胜的特别享受。 当然,阅读村上春树需要一点耐心,当你一旦进入村上春树的世界,也就进入了 一个独特的、令你无法抗拒的空间。而这个空间,要靠你自己去体会。 (寄自中国大陆) 【丝露集】∽∽∽∽∽∽∽∽∽∽∽∽∽∽∽∽∽∽∽∽∽∽∽∽∽∽∽∽∽∽ ◆          想 起 那 些 日 子 ·子川· 后来,我经常想起在农村的那些日子。想起那些日子,已经感觉不到那岁月 的漫长,虽然那是整整十年光阴,是我一生中最金贵的一段岁月。想起那些日子, 我有时会哑然失笑,不知道的人看到我陡然地傻笑,以为我大脑有毛病。其实, 我大脑一点毛病也没有。我只是一个俗人。当年插队的时候,我就不像其他知青 那样,身上有一种区别于农民的特质,尤其是那些大城市的知青。大城市的知青 与我们不同,他们见多识广,去的地方又主要是边境,比如北国南疆,比如北大 荒。他们的打的旗号也不同,叫兵团,像部队一样。 而我所在的城市是个小县城,全县六七十万人口,城镇人口占十分之一还不 到,其余都是农业人口。让我们下乡插队,只是为让占十分之一还不到的城镇人 口更少一些,而让占十分之九以上的农业人口更多一些,并且这种多少的增减, 在数字比例上也是微不足道的。我说这话的意思,是想说明我所在城市与农村其 实很接近。也许正是这么个原因,下放农村后不久,我身上的城市人的自我感觉 很快就消失了。到农村的第三、四个年头,我就觉得自己与纯粹的农民已经没什 么差别。 这当然是一厢情愿的事,不管我怎样脱胎换骨,农民们并不把我看作是纯粹 的农民。比如,我曾经不止一次想在农村里找一个合适的村姑作为对象,然后, 像正宗农民那样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自此,子子孙孙当一个地道的农民。我的 这一美好的愿望并不为当地农民所接受。当地农民都很狡黠,他们对距离他们并 不遥远的城市一点也不陌生,对城上人的德性也大体了解一二。所以,我只能眼 看着身边那些稍许像点样的乡村女孩,一个个从我的身边飞走。她们最终成了纯 粹农家的媳妇,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嫁给我,或者说她们的父母谁也不愿意自己的 女儿嫁我这样的人。她们父母的观点:要么城里人,要么乡下人。像我这样,既 不是城上人,也不是农村人,或者说,既是城里人,又是乡下人,就被认为不妥。 因为他们很清楚,作为城里人我身上并没有城里人的长处,比如有定量户口,到 月有地方给发粮票,比如有固定工作,到月有单位给发薪水;作为农村人我却保 留了城里人的许多弱点,比如要面子,干不了重活计,用他们话说是“文不似个 秀才武不似个兵”。在他们的眼里,我有点像那种三尾儿蟋蟀。人们都知道,蟋 蟀要么二尾要么独尾,三尾就不对了,三尾的浑名叫“油葫芦”,即不公不母不 伦不类的意思。 可三尾子也是个生物呀,所以,在农村的最后几年里,我常常梦到娶媳妇的 事。城市女孩固然不会嫁给我,退而求其次罢,农村女孩也不肯嫁给我,虽然我 迫切希望娶个媳妇回家过日子。到后来,农村里跟我差不多大、长得又能看得下 去的女孩,差不多已经嫁光了,因为乡下论婚嫁年龄普遍比城里小。除了以上两 种女孩,再有便是与我一样下放的女孩,或者叫女知青。“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这些女孩子对与她们处境相同的男知青,比如我,理应多出一 分顾眄之情吧。可她们不。她们也有她们的难处。一般来说,女孩子比男孩的眼 界要高出不少,所谓“女攀高亲”说的就是这层意思。所以,当我念念中想娶一 个农村女孩做媳妇的时候,她们却大都对农村少年关闭她们的少女之门。她们扫 瞄我的目光,显然也是那种不屑一顾的神情。虽然她们知道我们并不比她们特别 差,问题是她们需要的我们必须高出她们一头。当然,以她们的抱负,大约总得 嫁个城里人才好,才符合规律。问题是城里人也不呆,虽说你曾经是城里人,如 今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农村户口。那年头,农村户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事情,特 别是女性,按照我们的户藉管理规定,小孩的户口从来都是随母亲。所以,城里 人在找对象,特别要先摸清女方的户口,而拒绝女方介绍人的理由,常常只须道 出这么个顺口溜:(这姑娘)丑倒不丑,(可惜是个)农村户口。人家也就知难 而退了。 当我在农村呆足了十年以后,回到城市,才发现所见到的女知青姐妹们大都 没有结婚。这样一大批刚刚回到城市的知识青年,又多了另一个名号:大龄青年。 所幸这些大龄青年,倒也没有成为多大的社会问题,当她们到了城市以后,都以 短跑的速度结了婚,并且在差不多时间里突击抱上孩子,弄得那些接受她们的工 厂,一肚子的牢骚怪话,说:真倒霉!好不容易招一个工人,什么用场还没有派, 得先给她配房子、歇产假,难道我们前世里欠了她们不成! (寄自中国大陆) ◆             男   人 ·方 笛· 慧比那些留守女士要幸运,她是与丈夫一同来美国的,没有受那份离别之苦。 初到异国,举目无亲,漂泊的日子从此开始了。第二天丈夫上班后,慧一个人留 在家里。租住的公寓干净整洁,没有一件家俱。慧坐在地毯上,守着空荡荡的屋 子发呆。未来就象那四壁的墙,苍白地矗立着。慧的心里一片茫然。 能够与张玲家做邻居,慧觉得庆幸。张玲的丈夫江海在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 她在家做饭带孩子。夫妻俩个都是热心肠的人,结交了不少朋友。仿佛是独行在 沙漠里的人遇到了自己的同类,慧不由自主地与张玲亲近起来。张玲也是热情的, 她带着慧采购生活的日常用品,还耐心地介绍在美国生活的经验。在陌生的异地 遇着这样好心肠的人,慧的心里便有了份温暖,闲来更是频繁地往张玲家跑了。 张玲家是热闹的。慧常能遇着张玲忙碌地招待客人,电话也时时地响起。比 较之下,慧便觉出自家的冷清。在张玲忙碌地晃动着的身影和她不间断的话语中, 慧认识了不少中国人。也就是在那时,慧认识了王刚。 那天,慧又闲得无聊,便锁上门,溜溜达达地往张玲家去了。远远地,就见 江海与另一个高大结实的男人在捣鼓张玲的那辆红色跑车。近得前来,江海招呼 着慧,笑着指着那男人道:“慧,介绍一下,这位是你的北京老乡,叫王刚。” 那王刚的一双油腻的手悬着,没伸过来,只冲着慧点着头微微地笑了笑。那笑甚 是腼腆,还伴了轻微的扭捏,与他的塔一般的身材及黑红的面庞极不相称。慧当 即在心里暗暗地笑了一下。 在慧与张玲闲聊的时候,王刚与江海已将车修好了。江海夫妇便请王刚留下 来吃晚饭。王刚推辞着要走,说昨天风雨太大,哪段哪段路的树都被刮倒了,还 是趁天没黑赶回家去好。虽然江海夫妇热情挽留,但他还是走了,没有留下来吃 饭。后来,每次提起或见到王刚,慧都隐隐地感觉着一场风雨或车祸什么的。是 稍纵即逝的念头,偶尔抓住了,仔细地想想,便知是与王刚无关的。但这念头竟 驱赶不掉,似乎风雨或车祸是伴着王刚或与王刚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以后的日子,慧还是时时地找张玲聊天。说是聊天,其实慧并不经常插话。 她天生的不爱讲话,总是听别人说或是独自静静地发呆,东想西想些漫无边际的 事情。张玲是喜欢讲话的,顺着自己的思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说。慧坐在 沙发里静静地听。张玲的女儿曼儿也在一边静悄悄地玩。她很安静,有一双大而 忧郁的眼睛,不象她母亲那样待人热情,快言快语。 张玲聊着聊着便提起了王刚。“王刚挺可怜的,离婚好几年了,一个人孤单 单地过日子。”慧听罢心里一惊,散漫的思绪便也收了回来,专心致志地听张玲 讲下去。“离婚的人真是寂寞,他要常常打电话找江海聊天的。电话挂断不久, 又拨过来一个,说是要补充说明一个问题。其实他那心思不用猜也知道,一个人 孤单单地打发时间不容易,他需要找个人说说话的。在国外,家庭太重要了。噢, 你认识有合适的吗?给王刚介绍一个。他才四十出头,现在在一家计算机公司工 作,薪水不薄,绿卡也有,各方面条件都不错。” 慧专心地听张玲讲,一直没插话。她很想知道王刚离婚的原因,想问问她, 但又担心问得唐突,终是忍下了。“立时就想也想不出,待以后想起了再告诉你 吧。”慧答道。 “其实,给别人介绍对象是件麻烦事。两个人过得好了,并不觉得是媒人的 功劳,人家会认为那是上天的安排,迟早会碰到一起的;过得不好呢,就又三天 两头地找媒人,诉委屈……”张玲絮叨着将话题扯到别处去了。但是,慧的心思 还留在王刚离婚的事情上,猜测着各种可能性。张玲后面的话便似被风吹着,在 慧的耳边飘来荡去的,没装进慧的心里。 此后,慧见着王刚,心里便要生出好奇和怜悯,又唯恐王刚识破了自己的心 思,便不敢正视他,眼神躲躲闪闪的,说些漫无边际的无关紧要的话。但是,慧 发现王刚是坦然的,他的目光平静安祥,象一座山。 慧也曾见王刚带着儿子来张玲家玩。那男孩十一、二岁,长得象他的父亲, 胖胖的,很魁梧,总是一副无忧无虑快乐的样子。吃饱了,玩得累了,就在张玲 家睡着了。待到要回家时,王刚不忍唤醒儿子,就将他背在背上,轻轻地慢慢地 走下楼梯。纵是王刚有塔一般结实的身体,走到车边也累得有些喘了。但他仍是 小心翼翼地将熟睡中的儿子放进车里,然后擦着头上的汗与江海夫妇、慧道别, 小心地开着车走了。 来美半年后,慧找到了工作,也开始上班了。不久,江海夫妇搬到了另外一 个住宅区,慧便很少与张玲见面了。偶尔地,慧也约了张玲一起去逛商店,买些 日用品、衣服之类的。溜溜达达闲逛时,俩个人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话题就 又扯到王刚身上。“俩口子的事情外人说不清的。只知道是个美国小伙子拼命地 追求王刚太太,离婚后她便嫁给了那个美国人。孩子跟了母亲,王刚有探视权。 王刚舍不得那孩子的,现在还在打官司呢!”张玲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人在 异地他乡,婚姻实在是太重要了。远离故土,身边没有亲人,只有夫妻俩个能互 相安慰,互相扶持。家庭破碎了,确是可悲的事情。王刚一次次地给江海打电话, 不知他一个人在家有多寂寞呢!”慧点点头,没有说话。 在平淡的忙碌中,日子纷纷地去了。自从江海夫妇搬走,慧就很少见到王刚 了。偶尔地在商店里碰到他,照例是笑笑,点着头打招呼。慧注意到他的购物车 上堆的都是速冻食品。 但是,在普寿堂中医诊所碰到王刚,却使慧感到意外。慧有胃痛的老毛病, 并不是让人不能忍受的剧烈的痛,只是隐隐的时有时无的但又使人不能忘记的隐 痛。慧忍了几天,周末了便到普寿堂买药。看到王刚的刹那,慧有些不能相信自 己的眼睛:六月的天,王刚戴着帽子,未被帽子遮住的地方仅见稀稀疏疏的几根 头发。他的脸不似原来那般黑,有些灰白,眼皮也有些浮肿。仍然是塔般高大的 男人,却是独自无力地斜靠在廊下的柱子上,显得落寞,疲惫。阳光悄无声息地 落下来,空气里没有一丝风。王刚也静静地垂着眼,许久不动一动。 他是来抓中药的。慧就猜着他必是患了内分泌紊乱的病,否则头发不会掉得 那么厉害。慧原本想问候一下他,但想到内分泌紊乱与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有直 接的关系,怕会使他想起自己破碎的婚姻,也就忍住了,只是闲扯了几句无关紧 要的话。 普寿堂的老板是个台湾人,医生是从国内聘过来的。因为诊所不赚钱,台湾 人就考虑卖掉它。医生刚来半年,对美国的情况不熟,便有些发急,将自己的难 处絮絮叨叨地讲给病人听。慧与另外两个病人围住那医生,安慰他,并试图出些 好主意。 “我是没什么办法了,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也罢,大不了就回中国呗!” 医生垂头丧气地说,脸色极难看。 “找找职业介绍所吧,我见报纸上有职业介绍所做的广告。”慧说。 “最好不要找职业介绍所。”不知什么时候王刚走了进来,“有些职业介绍 所很骗人的,花了钱,幸许还上了当。”王刚的声音低沉,却不慌不忙,很平静。 他的眼睛有些暗淡,但悠远深邃,慧看不到底。 接着,王刚又出了几个主意。慧对找工作不在行,就没了话说,呆呆地又站 了会子,便挥挥手告辞了。开车门时,慧回头看了一眼,见王刚还在与那医生说 着话,胳臂抱在胸前,身子斜靠在墙上。 后来,慧与张玲在电话里闲聊,慧便说:“我在普寿堂碰到王刚了。他变得 很厉害,头发都快掉光了,我几乎认不出他了。” 张玲接道:“还说呢,那天我带着曼儿去一家饭店吃饭,见一个西装革履的 戴帽子的人也在那里用餐,极象王刚。但王刚是很少穿得这么正规的,也不戴帽 子。我怕认错了人,出了门找最佳位置透过落地玻璃窗仔细地盯着看,才认清了 就是他。他的确变化很大,连我都快认不出了。嗯,对了,他近来运气不错,老 板又给他提了职称,长了工资。”张玲一口气将话讲完。两个人又扯了些家常, 慧便渐渐地将王刚掉头发的事忘了。 日子照旧是不慌不忙地过着,没有太多的欢喜,也没有太大的悲伤。然而临 到感恩节时,慧收到一个Email,却将她惊得有些失了魂。那Email上 说王刚死了,死于肺癌。定定神,慧将心思一转,便觉得不会是自己认识的那个 王刚。这世界上同名同姓的人很多,王刚这个名字太普通了,用的人也必定不会 少。 但是,慧还是给张玲挂了电话,希望通过张玲将自己心底里最后的一丝疑惑 也排除掉。然而,张玲说的话却使慧看到一座坚实的塔轰地倒塌了。不,没有响 声,是默默地塌陷了。 “我们都不知道他得了肺癌。”张玲的声音从电话另一端传来,“王刚在这 里呆的时间长,有不少朋友。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患了癌症。我也不知道的, 只感觉他最近有些没精神。中秋节时,我们请他吃饭,他吃了不少饺子,没怎么 说话,他原本话就不多的。只是临走时,他要江海将他放在地上的包提起来放到 车上,并解释说他的腰扭了,弯腰不方便。当时,我也没觉出异常。现在想来, 怕是在那时他就已经疲乏到极点了。江海后来告诉我说其实那包并不重,但他却 提不动。” 慧听着,便想到他的头发。原来他患的不是内分泌紊乱,而是因为治疗癌症, 化疗引起的副作用使得他的头发快掉光了。慧心里很乱,有悲哀慢慢地从心底生 出来。她怨着生命的脆弱,又有一些零零星星的有关王刚的回忆,那风雨和车祸 的念头也不时地搀杂进来。所有的这一切一股脑地挤进慧的脑子里,混乱地搅在 一起,理不清头绪,慧不由地发起呆来。 “他是自己开车去医院的。住进医院,医生就用了冬眠疗法,以缓解他的痛 与咳嗽,维持些时间,等待他的家属。王刚一睡下,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是他的儿子去医院看他,然后告诉了他的同学,就是赵莉的儿子,赵莉你 认识吧?说他父亲得了肺癌,已经快死了。赵莉的儿子告诉了赵莉,这样大家才 知道这件事。我和江海也去了医院。唉,那种凄凉是说不出的。他一个人孤伶伶 地躺在病床上,一直昏睡着,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光线很暗,幽幽地照着。他的 脸浮肿,苍白。最后,就昏睡着断了气,没留下一句话,倒是流了两串眼泪。 “我们在医院里碰到了他公司里的同事。他的同事告诉我们,这几个月来, 他不停地咳嗽,对同事只说是气管炎又犯了,没什么大病。最近这三个星期,他 咳得撕心裂肺,一天工作八个小时,有六个小时都在咳。神情也是恍惚的。他倒 是一直坐在计算机前,很少走动,也不太讲话。老板和同事都不知他患了肺癌。” “他为什么不将自己患病的事情告诉朋友们呢?至少会得到些照顾和安慰的。” 慧插话道。 “谁知道呢?不过,即便他告诉了大家,又能怎么样呢?初时,朋友们会安 慰照顾他,但那只是暂时的。在美国,每个人的社会压力都不小,拿不出更多的 时间和精力,王刚还是要靠自己工作挣钱的。况且,如果他的老板知道他患了癌 症,他的工作也早就丢了。”张玲无可奈何地说。“噢,下周二要在中国教堂给 他开追悼会,你去吗?”张玲问。 慧放下电话,蜷在沙发里愣愣地发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 踪了。他是自己开车将自己送进医院,送向死亡的,没有孩子,没有亲人在身边。 有的,是身在异国的漂泊;是满心的孤独和寂寞;是被病魔摧残的孱弱的躯体。 有疼痛的感觉从慧的心里划过,她隐隐地觉着生命是那么的无意义,似那飘浮的 透明的空气,伸手抓一把,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握不住。慧没去参加王 刚的葬礼。 日子并不因慧的心情沉重而放慢脚步,转瞬就到了感恩节。人们纷纷涌向商 场购物。在超市,慧又碰到了张玲。张玲开口便提起了王刚的追悼会,也许这一 段时间,她已经习惯于向别人述说这件事。 “你能想得到么,是朋友们捐钱为王刚料理的后事。他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 都给律师拿走了。离婚八年,他与前妻打了八年官司,为了儿子能回到他身边。” “这么多年,朋友们也没去过他的家。为了料理他的后事,第一次去了。唉, 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呀!只有一个床垫子,一台计算机,四壁空空的没有别的家俱。 他来美国十多年了,又是搞计算机的,最后竟过的是这样的日子。” “王刚是很爱他的儿子的。他死时,手上有伤,裹着一团沙布,我一直疑惑 这件事。在追悼会上,王刚的儿子小声告诉了我。原来是王刚临去医院前,为了 多跟儿子呆一会儿,在不是节假日的时间去看他,想最后带他出去走走。但那个 美国人坚决不让王刚领走孩子,还取出枪来恐吓威胁他。前妻怕那美国人真开枪, 慌忙关了门。不料王刚的手没有及时抽出来,被门碾伤了。唉,他心里的这许多 苦竟然从没对我们提起过。手上带着伤,他就这样走了。然而,他心里深深的伤 痛又有谁能知道呢?”张玲叹息着。 这时,曼儿泪流满面地跑了过来。原来她自己一路玩着,在货架间迷了方向, 找不到妈妈,急得哭了。张玲赶忙哄着女儿,牵着曼儿的手购物去了。临走时回 头告诉慧:“我们还凑了些钱寄给了他的父母。明知道那点钱帮不了他们什么忙, 但也是一点心意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不知道有多么悲伤呢!” 慧别过张玲,推着购物车在琳琅满目的货架间茫然地走来走去,不知道自己 要找什么。待看到那涂了蜡的胖墩墩的黄瓜,粗大的芹菜,慧心里便生出了厌烦, 匆匆地付过款,走出了商店。 坐在车里,慧久久未动。暮色渐渐地沉了,远处水塔上的灯无声地闪着,背 后是黑蓝的天空。慧又想起了王刚的眼睛,沉稳安祥,象一座山。是的,其实所 有的事情他都明白,了然于胸,他在独自地承受。面对没有办法改变的命运,他 坦然地接受了。他是好好地活过的,是真正的男人。 但是,男人就只能这样沉重地活么?远处的水塔静静地矗立着,无言;水塔 上的灯默默地闪着,无语。慧茫然。 (寄自美国) ◆     怪 梦      ·野 树·   光闪闪的镜子对着摆,   长相望的情人天和海。   一样蓝的皮肤连成片,   没有底的胸怀全敞开。   我梦见了碧海抚青天,   我梦见了青天吻碧海。   纵情笑哇笑它三百年,   杀我头也不把眼睁开。   明晃晃的钢刀来回甩,   红了眼的仇人天和海。   划破天的电鞭连声吼,   吓死人的浪峰排队来。   我看见了海怪撞天妖,   我看见了天妖咬海怪。   放声哭哇哭得眼冒血,   一滴滴的血泪汇成海。   苦巴巴的奴才比谁呆,   睡不醒的死人天和海。   土黄色的海面添皱纹,   哭丧脸的天空堆铅块。   我望见了美梦在招手,   我望见了新的天和海。   拼命游哇游到游不动,   插翅飞呀飞向云天外。 (寄自中国大陆) 【网里乾坤】∽∽∽∽∽∽∽∽∽∽∽∽∽∽∽∽∽∽∽∽∽∽∽∽∽∽∽∽∽ ◆              乱世之恋(续)          ──女作家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罗曼史                ·长 江· 三、蜜月情事   1944年4月,张爱玲发表了一篇题为《爱》的散文,阐述了这样一种爱 情: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 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 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很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 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 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 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 春天的晚上,在后门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 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这篇短文章空灵飘忽,不着斧痕,描述了张爱玲理想中的爱情观。据说这个 故事还是从胡兰成那里听来的,故事中的女孩即胡兰成发妻的庶母!   胡兰成当时在南京任职,张爱玲就常常给他写信。张爱玲本不是个缠绵悱恻 的人,但这次也生出离情别绪来,她对胡兰成恋恋不舍地说:“你说没有离愁, 我想我也是的,可是上回你去南京,我竟要感伤了!”她还在一封信中说:“我 想过,你将来就只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   张爱玲不想他们的关系将来会怎样,不问自己的名份,也不在意胡兰成已有 妻室,挟妓狎玩,“欲仙欲死”地享受这爱的甘霖,──她得到了那种“于千万 人之中遇见唯一爱人”的欢乐,得到了千万年之中守得真爱一刻的永恒。所以她 很满足。   爱情的力量使胡兰成由从前的郁郁寡欢变得爱说爱笑,有时还爱唱两嗓子。 胡兰成每次回上海,先去看张爱玲,踏进房门就喊:“我回来了。”仿佛这里就 是他的家,他的归宿。   每次回来,胡兰成都要在上海住上八九天,晨出夜归只看张爱玲,两人伴在 房里,总有说不完的话。   这时,事情起了变化:胡兰成用情不专,放纵情欲,他的妻子英娣提出与他 离婚。胡兰成十分痛苦,在张爱玲面前流泪说:“张爱玲,我是不是太坏了,连 做一个丈夫都不配?连太太都离我而去……。”   张爱玲安慰他说:“在这个乱世,做一个女人难,人来人去是不定的,什么 都靠不住,何必为把握不住的事情难过呢?”   几天后。回到南京的胡兰成给张爱玲写了一封求婚信:   爱玲:   自从一年前我在南京看到你登在《天地》上的两篇文章,我就有一种奇特的   感觉:你就是我在茫茫人海中所要寻觅的人!及至见了第一面,我更感到我   俩的缘份是前世定了的。爱玲,这世上懂得你的只有我,懂得我的也只有你。   在我们相知相伴的日子里,我一直把这份对你的情义放在心底,不敢稍稍放   纵感情的姜绳,生怕伤害了你。因为英娣还在呀!我是早就把你的家当成了   自己的家的,英娣已经使我失去了一个家,你不会再使我失去最后一个家   吧?!你说见了我,你变得很低很低,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呢!我本自视聪明,   恃才傲物惯了的,在你面前,我只是感到自己寒伧,象一头又大又笨的俗物,   一堆贾宝玉所说的污泥。   在这世上,一般的女子我只会跟她们厮混,跟她们逢场作戏,而让我顶礼膜   拜的却只有你。张爱玲,接纳我吧……   张爱玲给胡兰成回信,却是一张空白信笺,胡兰成匆匆赶回上海,眼睛里满 是问号。   张爱玲说:“我给你寄张白纸,好让你在上面写满你想写的字。”   他们结婚了。胡兰成担心时局不稳会连累张爱玲,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没有 办理任何法律手续,只写下一纸婚书: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前两句是张爱玲写的,后两句是胡兰成所撰,证婚人是张爱玲的好友炎樱。 这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3岁。   新婚蜜月,“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人整日守在房里,燕语昵哝, 男欢女爱,有时两人并枕躺在床上说体己话,有时面面相偎含情而视,有时说古 论今谈天说地,张爱玲常有妙语连珠令胡兰成刮目而视。   张爱玲古典文学功底深厚,读小说心细如发,那些躲在套语滥调里的传神字 句,她常常脱口而出。一次,张爱玲和胡兰成躲在深闺里谈论小说的语言,张爱 玲说:“《金瓶梅》里写孟玉楼‘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这‘淹 然’二字就用得好!”胡兰成要张爱玲说“什么是‘淹然’”,张爱玲答:“有 人虽见怎样的好东西亦滴水不入,有人却象丝棉蘸了胭脂,即刻渗开的一塌糊涂, 这便是‘淹然’呀。”   谈张爱玲的朋友苏青,张爱玲品评说:“苏青的美是一个俊字,有人说她世 俗,其实是俊俏。她的脸好像喜事人家新蒸的雪白馒头,上面点有胭脂。”   张爱玲悟性颇高,常有与人不同的感觉。胡兰成为张爱玲读诗。读《诗经》 中大雅章,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的诗句,张爱玲说:“啊,真真的是大旱 年岁!”   读到《古诗十九首》中“燕赵有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衣裳,当户理清 曲”时,张爱玲说:“真是贞洁,那是妓女呀!”   再读《子夜歌》“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张爱玲叹息道:“这端然真 好,而她亦真是爱他!”   读到《乐府》中一首诗:“夫婿从门来,斜倚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 自见。石见何磊磊,远行不如归。”张爱玲笑:“这‘眄’字用得好。”胡兰成 不明白是一种什么样子,张爱玲解释说:“就是上海话‘眼睛瞄发瞄发’,不是 极有风情么。”还说:“这样困苦还能在夫婿面前撒娇,他们亦是真爱的!”   胡兰成不禁叹道:“自己平常看的东西以为懂了,其实竟未觉得。”   一日两人并坐看《诗经》,这里也是“既见君子”,那里也是“邂逅相见”, 张爱玲就说:“怎么这样容易就见着了!”   张爱玲又说:“西洋人有一种阻隔,象月光下一只蝴蝶停在带着白手套的手 背上,真是让人隔得难受。”   一日午后,两人上街,张爱玲穿了件桃红色的单旗袍,胡兰成说“好看”, 张爱玲道:“桃红色的颜色闻得见香气。”   张爱玲偷看书房里的胡兰成,这样写到:“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间里有金 沙金粉埋的宁静,外面风雨琳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胡兰成促狭地要张爱玲描述他们夫妻亲热,张爱玲正色说:“你象一只小鹿 在溪里吃水。”   谈到姓氏,张爱玲亦有妙论:“姓崔好,姓黄亦好,《红楼梦》里有个黄金 莺,真是非常好的文章,而且是写的她与藕官在河边柳萌下编花蓝儿,就更见其 好。”又说,“羌好。羯很恶,面孔黑黑的。氐有股气味。鲜卑黄胡子。羌字象 只小山羊走路,头上两只角。”还说,‘牛叫是好听,马叫也好听,马叫象风……”   胡兰成最后只得将手一合,又喜又恼无可奈何地说:“这书里的句子象是街 上的行人,只与你打招呼,我倒真象是乡下人来上海,端得只有看的份了!”   1945年初夏的一天傍晚,张爱玲和胡兰成站在阳台上,眺望晚烟里雾霭 沉沉的大上海,心底升出一种郁郁苍苍的悲凉之感。   上海市区的高楼大厦在夜幕中微微起伏,虽没有山峦却也象层峦叠嶂。   张爱玲联想起这个时代许多人的命运,也联想起自己的命运,不由嗟喟道: “这真是一个乱世呵!”   随着时局的变化,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汪伪政权也如枯木 朽枝,岌岌可危。   胡兰成深感时局动荡,说不定哪日汪伪政权就要垮台,此时西天的一抹晚霞 更增添了这种凄凉的情调,遥想未来不免有些感伤迷惘,便对张爱玲说:“时局 可能要翻,来日大难,在劫难逃,汉乐府中有一首诗,‘来日大难,口燥舌干, 今日相乐,皆当欢喜。’想不到古人这几句平常又平常的诗句,竟是我们此时处 境的真切写照了!爱玲,恐怕我们夫妻真的要‘大难来时各自飞’了。”   张爱玲望着这个嬴弱的男人,心中掠过一丝苍凉,苦笑着说:“能过一时是 一时,不要想那么多吧,兰成。”   胡兰成又说:“如果那一天来临,我必能逃得过,惟头两年里要改名换姓, 将来与你虽隔了银河也必定找得见。”   张爱玲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又或叫张招,天涯海角有我在牵你 招你。”   张爱玲是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她和胡兰成的姻缘自然在社会上引起各种传 言,但张爱玲觉得,她看上的是胡兰成这个人,至于他的政治立场,她是不过问 的。   这年秋天,《杂志》社组织了一次纳凉晚会。《杂志》是日本人扶持的一份 文学刊物,自然邀请了“东亚明星”李香兰,同时也邀请了张爱玲。在纳凉晚会 上,张爱玲双目低垂,落落寡合,与那些汉奸文人根本就无话可谈,但碍于《杂 志》是老主顾,无法拒绝罢了。   李香兰台上台下均是一副故作天真的纯情派头,常做出一副小鸟依人状,这 次得知静默不语的张爱玲比自己年纪还小时,不禁自言自语地感叹:“比我还小 呀!”   张爱玲本来就和这些人没话好说,便顺口抢白说:“象是您,就是到了三十 岁,一定还象个小女孩那样活泼吧!”   李香兰自讨没趣,只好转移话题说:“也是啊,这些年老演浅薄的纯情戏实 在没多大意思,我倒想演点不平凡的激情戏!”   《杂志》主编陈彬〔龠禾〕早就对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绯闻心存好奇,此时不 失时机地接口说:“假定请张小姐以你一年来的生活经验写一个电影剧本,而以 李小姐作主角,这个女主角该是怎样一个人物?”   张爱玲淡淡地说:“这样一个本子,恐怕与李小姐是不相宜的。” 陈彬〔龠禾〕不甘心放过这个话题,步步进逼地问:“最近小报上纷传您的 恋爱故事,请问张小姐,你的恋爱观是怎样的?”   张爱玲对陈彬〔龠禾〕刨根问底地窥探自己的私生活很反感,正色说:“就 是我有什么看法,也舍不得轻易告诉您吧?我是个职业文人,而且向来是惜墨如 金的,这样随便说掉了,岂不损失太大了么?”               四、肠断温州   1945年抗战胜利后,汪伪集团的成员作为民族的罪人被通缉,胡兰成潜 逃到浙江温州,他确实改了名字,冒称是张佩伦的后裔,不过不叫“张牵”,也 不叫“张招”,而叫张嘉仪。   胡兰成本不是一个能自制的人,尤其在感情方面,加之带罪潜逃、四处通缉 的处境,他再也不能企盼“现世安稳”,更不知何时能再见到张爱玲,逃亡中遇 到一个在桑蚕学校读书的女子,名叫范秀美,后来又受其掩护,隐居在她家里, 这个从生活底层爬出来的人急切地想要抓住一点实在的东西,于是便与之同居。   1946年2月,张爱玲探得胡兰成潜藏的地址,冒着初春料峭的寒风,过 诸暨,走丽水,远去温州寻夫。及至见了胡兰成,张爱玲幽幽地说:“我从诸暨 丽水来,路上想着这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住在那里, 这温州城就含有宝珠在放光。”   夫妻一场患难相从,千里迢迢特意来看夫婿,按说胡兰成应感动不已,但这 个铁石心肠的人,竟粗声粗气地吼:“你来这里做什么?还不快回去!”   在来温州之前,张爱玲已听说胡兰成与范秀美同居的事,她宽容地想:一个 身处险境的男人,远在外地寻找些安慰是难免的,何况秀美曾掩过兰成,乱世际 遇在一起,也只是权宜之计。并未因此责备他,相反,也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 对胡兰成和秀美的婚事,张爱玲对范秀美还有一种同命相怜之情。初见范秀美, 张爱玲甚至说:“范先生真是生得美的,她的脸好像中亚西亚人的脸,是汉民族 西来的本色的美。”   胡兰成对她到来的迁怒,张爱玲觉得也许是因为局势动荡,前程未卜,但又 觉得不对,这次相见,胡兰成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生分之感。   其实,当时的胡兰成正心事重重地挂念着一个叫小周的女子。1944年 11月,胡兰成一次到武汉时出差,住在同僚借住的汉阳医院时认识的。医院里 有个周训德小姐,年方十七,长得端庄美丽,生性多情的风流才子胡兰成自然就 起了绮念,每日到病房里与其说笑厮混,从有意无意、似真似假的轻言撩拨到动 手动脚的轻佻之举,直如张爱玲笔下的花花大少乔琪乔(《第一炉香》)、范柳 原(《倾城之恋》)的伎俩,很快使年幼无知的小周堕入情网。他要小周送他照 片,又要她题字,小周似嗔似真地题了一首《乐府》中诗:“春江水沈沈,上有 双竹林,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   胡兰成仰慕张爱玲的“横绝四海”,但也喜欢小周的本色天真,早在上海时 就曾两次对张爱玲谈到他和小周的事,当时张爱玲虽不悦,只觉得是萍水姻缘, 一夜风流,倒也未予理睬,后来势态竟发展至谈婚论嫁,而非胡兰成自己辩白的 “逢场作戏”,当时身在武汉的周训德,因受胡兰成牵连,已被以涉嫌汉奸罪逮 捕。消息传到胡兰成耳朵,痛苦难以自抑,他想去投案自首,以救出狱中的小周。 此时张爱玲突然出现,自然是胡兰成没有料到的。   张爱玲住在温州城中公园旁的一家旅馆里,胡兰成白天去陪张爱玲,晚上去 陪范秀美。在温州,这一个男人和两个女子,有时一起上街,有时一起在旅馆里 抱头痛哭。用胡兰成的话说,“因为都是好人的世界”,相处倒也融洽。   一日,张爱玲又说起范秀美长得好,要给秀美画像。范秀美端坐着,张爱玲 走笔如飞,胡兰成在旁边看,三个人兴味十足。眨眼就勾出了脸庞儿,画出眉眼 和鼻子,正待画眼角,却突然停住了,一脸的凄然和委屈,只推身体不舒服,再 也不肯画下去。   范秀美走了之后,胡兰成很纳闷地问:“这样的神来之笔,为什么不画了。”   张爱玲说:“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眼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看 上去竟似有夫妻相,难道这就是前世姻缘。心里不由一阵惊动,就再也画不下去。”   那天晚上,胡兰成依旧做着他那数美并陈的梦,他仍旧想保持目前的格局, 即名份上有张爱玲,意念中有周训德,现实中有范秀美,只不过要将这种局势让 张爱玲知道。他将他记述他和小周交往的一篇《武汉记》拿出来让张爱玲看,张 爱玲只翻了几页,就丢在桌上,说: “看不下去!”   胡兰成又将他想去武汉自首,以此营救狱中的小周的想法告诉了张爱玲,张 爱玲感到委屈。张爱玲说:“你说最好的东西是不可选择的,我完全懂得。你与 我结婚时,婚贴下写下‘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你何曾给我安稳?在我和小 周之间,还是要你做出选择。你说我无理也罢。”   胡兰成辩解:“我和你是仙境中的爱,而与小周、秀美是尘境中的爱。”并 说:“我待你,天上地下,没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 周。人生迢迢如岁月,但是无嫌猜,按不上取舍的话。昔人说修边幅,人生的烂 漫与庄严,实在是连修边幅这样的余事末节,亦如天命一般不可移易。”还说待 张爱玲如己,待小周如客,克己而待客,宁可委屈张爱玲,不愿委屈小周。   最后张爱玲伤感地说:“我要你选择,你到底不肯。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 虽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尘境中的爱情击碎了仙 境中的爱情,剩下的只有悲伤和痛苦,张爱玲的心灵再也承受不了这样沉重的打 击。张爱玲遇到了胡兰成,由相知到相爱,由情人到伴侣,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 过去。   见胡兰成不愿舍弃小周,又越看秀美越像胡兰成,张爱玲的心碎了,张爱玲 绝望了,她本能地意识到:在胡兰成心目中,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于是,她 决心回上海。   第二天,本拟与丈夫同甘共苦的张爱玲,带着满腔哀怨踏上归途。胡兰成去 送张爱玲。   那天,天上飘着些微雨,地上吹着些微风,张爱玲想起一年前和胡兰成初次 相逢的那个黄昏,不由黯然神伤。   胡兰成伫立岸上,看张爱玲一个人孤零零地登船远去。天公应知离情,更着 阵阵春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如歌如梦。雨水和泪水 把昔日烈焰浇泼殆尽,把欲仙欲死的爱境荡涤一空,把一代才女的爱之繁花打落 得残红遍地。   这是张爱玲唯一的爱,也是永生难忘的爱。随着这爱的破灭,张爱玲凋零了, 枯萎了,枯萎的不只是青春和爱情,还有她的文采和才情。这来自心灵的创伤和 巨痛不禁影响了她的生活,而且影响了她的创作,──在很长一个时期,她没有 再写东西,而且从此她再也没有写出象先前那样富有灵气和才情的作品,令人惋 息不已。   过了几日,张爱玲寄了些钱来,亦有信来:“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 我一人在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涛涛黄浪,伫立涕泣久之……。你没有钱用, 我怎么都要节省,帮你度过难关的。今既知道你在那边的生活程度,我也有个打 算了,不要为我忧念。”痴心若此,令天下男女为之动容,为之掩面。               五、花开花落   这份令人刻骨铭心的爱,虽然苦涩不堪,纵有千般委屈,毕竟一时难以割舍。 回到上海之后,张爱玲仍没有间断和胡兰成的联系,经常寄来稿费,补贴胡兰成 的生活之需。   张爱玲回上海后,抓汉奸的风气渐渐过去,胡兰成又做起“东山再起”的美 梦。当时的文化名人梁漱溟在四川北碚办了一家勉仁书院,经常在一份《观察》 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学人中间颇有影响。胡兰成便写信与梁漱溟论学,因胡兰成 用的是化名,梁漱溟不知他的真实身份,但对胡兰成的观点大为赏识,当即回信 说:“几十年的老友中,未有针砭漱溟之切如先生者。”从此,胡兰成在当地名 气渐大,而且经当地名流介绍,在温州中学谋到了一份教书的差事。胡兰成洋洋 得意,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汉奸身份,志得意满地给张爱玲写信述及自己的心 境,最后还忘不了提一句“时有村妇来灯下坐语”。   张爱玲看到处境渐已好转后的胡兰成又故态复萌,一副浮浪文人相,感到越 来越陌生,不愿意再答理他。   也许是山水相阻使两人越来越难以沟通,隔阂越来越深,也许张爱玲有意躲 避这份绝望的爱情,总之,张爱玲觉得“渐渐地不认识你了”,与胡兰成的书信 也日渐稀疏。1947年6月10日,张爱玲终于下决心给胡兰成发出“哀的美 敦书”:“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 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再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了。”   随信还寄来了她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费30万元给胡 兰成,供胡兰成生活之需。从此绝了音讯。   “我自将萎谢了”,“我已经不喜欢你了”,这嗟喟中多少悲伤,多少次灵 魂的搏斗,内心的纠缠,使张爱玲不得不无可奈何地选择了诀绝。   这次裂变给张爱玲带来的创痛是巨大的,以致于许多年以后,在张爱玲短篇 小说《五四轶事》里,依然还能找到这段感情生活留下的影子。故事写的是杭州 某中学教师罗文涛十二年间的爱情婚姻生经历:罗文涛原在乡下有妻子,却在杭 州与范小姐自由恋爱,闹了六年还未离婚,范小姐成了老小姐。后来离婚成功, 罗文涛赌气娶了本城最漂亮的王小姐。罗范后来在西湖边上故地重逢,旧情萌发, 罗文涛再次闹离婚,历经五年,家产荡尽,终于和范小姐结婚,并在西湖边上置 屋居住,但先前钟爱的女性现在成了平凡的妇人。罗文涛再把王小姐接来同住, 罗氏家族又说,既然可以把王小姐接回家,何不也把第一个乡下夫人接回家。从 此人们经常看到罗文涛和三个妻子同游西湖。这篇小说的副题是:“罗文涛三美 团圆”。   1955年11月,一代才女张爱玲拎着两只笨重的皮箱,走过罗湖桥头, 带着心灵的创伤,告别了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清算汉奸,胡兰成在国内混不下去,只得灰溜溜逃 亡日本,暂借东京一家杂货铺栖身,后结识了汉奸吴四宝的遗孀佘爱珍,与之姘 居,过起醉死梦生的潦倒生活。晚年胡兰成移居台湾重操旧业,在台湾中国文化 学院教书。   后来胡兰成知道张爱玲去了美国,便借他的自传《今生今世》出版之际,向 张爱玲百般挑逗,暗送秋波,指望重修旧好。张爱玲回信说:   兰成:   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我因为实在无法   找到你的旧作参考,所以冒失向你借,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   《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在这里预   选道谢,不另写信了。                            爱玲   不知当年胡兰成对美丽多才的张爱玲始乱终弃出于什么难言的苦衷,但许多 年以后,胡兰成晚年回忆起与张爱玲在一起的无数美好的时光,引用了李商隐的 两句诗,表达了他无限懊悔和感伤的情怀: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1998.9.18 定稿 (续完) (寄自clover@tonghua.com.cn) ◆            美 国 电 影 史 话(连载) ·方舟子· 十三、希区柯克的后窗   象《公民凯恩》这样得到评论家的一致推崇,在普通观众中却没有市场的作 品,在电影史上屡见不鲜。能够在评论家和普通观众中两面讨好,真正做到雅俗 共赏的导演屈指可数,最突出的,莫过于两位英国人卓别林和希区柯克了。但是 卓别林的魅力,主要有赖于他的表演,而希区柯克才是真正依靠导演技巧所向披 靡的。卓别林的事业是在美国建立的,但是当希区柯克在1939年移居美国的 时候,他已有了十五年的导演历史,早就功成名就了。希区柯克并非美国制片厂 制度的产物,而是德国表现主义流派、苏联蒙太奇技巧和英国电影工业相结合的 结晶。还在英国时希区柯克就已拍出了象《讹诈》(1929)、《39级台阶 》(1935)这样的杰作。   希区柯克的这些英国电影在美国也很受欢迎,席尔兹尼科因此把他请到好莱 坞来。他的第一部美国电影《吕贝卡》(一译《蝴蝶梦》)虽然在商业上非常成 功,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可谓名利双收,但是希区柯克本人却对它很不 满意,尤其不满的是制片厂所强加给他的演员阵容。这部电影,也是希区柯克的 电影中比较平庸的一部。在四十年代,希区柯克基本上都在为席尔兹尼科拍片, 在制片厂制度的约束下,他的电影的水平参差不齐。他在1943年出品的《疑 影》是他在美国的第一部杰作,《臭名昭著》也算得上是他的佳作,但他在这个 时期的电影大部份是劣作。到了五十年代,他彻底摆脱了制片厂的控制,独立制 片,他的创作生涯才进入了顶峰时期,一连串伟大的电影相继问世:《后窗》( 1954)、《晕眩》(1958)、《西北向北》(一译《谍海疑云》)(1 959)。这几部电影,一再被推选为历来最佳影片。到了1960年,希区柯 克已成为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电影导演,“希区柯克电影”成了惊险片的标准,有 了一大堆模仿者,他自己却决定开拓新领域,推出了恐怖片《精神变态者》。让 他的影迷们都大吃一惊的是,这部电影不象是“希区柯克电影”,缺少黑色幽默, 却有前所未有的血淋淋的暴力镜头。这部得到评论家一致推崇、被许多人认为代 表着希区柯克的最高成就的电影,也是希区柯克在票房上最成功的电影,花费了 八十万美元,首轮放映就收入了一千五百万美元。接下去他拍了怪异的科幻片《 群鸟》(1963),但整个六十年代他的成绩平平。到了七十年代,他重放异 彩,在七十七岁时导演了最后一部电影《家庭阴谋》(1976),再次显示了 他的非凡的洞察力,为他的导演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英国时期的电影已经确立了希区柯克的风格:细致深刻的心理刻划,讽刺性 的幽默,当然,还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格里菲斯开创的通过细节特写和有机剪辑 制作紧张气氛、操纵观众情绪的技巧,到了希区柯克手里,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 境界,他也洋洋自得地给自己加上了“悬念大师”的桂冠。希区柯克从来就不认 为电影应该只是一种娱乐性的商品,但是他也相信电影必须要能吸引观众,一名 导演如果失去了观众,也就无法获得生存。悬念,就是希区柯克招徕观众的法宝 。希区柯克自称是在拍“纯电影”,反对在他的电影中挖掘深意,所担心的,恐 怕就是一旦他的电影被贴上了“深刻”的标签,就会吓跑了普通观众。希区柯克 在接受采访时曾经如此讥讽那些要在他的电影中寻找象征意义的评论家: “在《西北向北》中没有任何象征。哦,对了!有一个。那就是最后一个镜 头。在格兰特(男主角)和伊娃-玛丽·圣(女主角)的爱情戏之后,火车进了 隧洞。它是阳具的象征。但是不要告诉任何人。”   但是希区柯克所贡献给电影艺术的,绝对不仅仅是纯电影的技巧。就像他的 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有多重人格一样,希区柯克的电影人格也是多重的。他是悬念 大师,也是心理大师,更是电影中的哲学大师。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如此深刻地 洞察到人生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在精心设计的技巧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在 严厉的天主教家教之下饱受压抑的灵魂。希区柯克的电影,是生与死、罪与罚、 理性与疯狂、纯真与诱惑、压制与抗争的矛盾统一体,是一首首直指阴暗人心的 诗。   如果说希区柯克的英国电影和美国电影有什么重大区别的话,那就是在美国 电影中,他更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愤世嫉俗的人生观。他想要告诉人们的似乎是 ,在美国人正常的表面之下,暗藏着最惊人的政治腐败、道德沦丧、心理异常和 性变态。在希区柯克看来,在美国生活中,最有趣然而也是最可怕的是人们对平 庸的心满意足。但是这种平庸的生活实质上是最不正常的,其中的一个标志就是 美国人对看电影的热衷,而这实际上体现了美国人的窥视狂倾向。窥视狂成了希 区柯克五十年代电影的一个主题,在《后窗》一片中得到了最为彻底的表现。   《后窗》粗看似乎只是一部平常的侦探片。专业摄影师杰弗里斯因为摔断了 一条腿,整个夏天都呆在家中养伤,透过后窗观察邻居们的活动打发时间。有一 天,他注意到一位总是唠唠叨叨的妇女突然失踪了。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试探、 推理,他认定她的丈夫是杀害她的凶手。   这一部电影,实际上是“看电影”的寓言。当杰弗里斯拉开公寓后窗的窗帘 ,也就预告着一部电影的上演。坐在轮椅上的杰弗里斯也就是一名电影观众。他 对窗外情景的体验,也就是一名电影观众的体验:身体被固定着,对窗外(电影 上)发生的一切都无能为力加以干涉,只能观看、评论、推测、同情、兴奋。做 为一位“影迷”,窗外发生的一切要比女朋友来访更令他感兴趣。后来他的女朋 友也参与了窥视活动,也变成了影迷了,两个一起“看电影”反而要比两个人单 独呆在房间中更有吸引力,更能共享性兴奋。   在拍摄整部电影时,摄影机始终位于杰弗里斯的公寓中,从来没有移到公寓 之外,所有的情节都是通过杰弗里斯的观察交代的。只有一个例外:当杰弗里斯 睡着的时候,我们看到谋杀犯带着一位女人离开公寓。这个例外既制造了悬念( 那位女人有可能就是谋杀犯的妻子,杰弗里斯的推理错了),对于影片的寓意也 非常重要:杰弗里斯做为一名“电影观众”,有可能被电影上的表面现象所误导 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对这种窥视行为的合理性也不能不加以怀疑。   那一幕幕被限定在窗口框架中(以及望远镜镜头中)的景象,就相当于一个 个电影的画格。通过这一个个的画格,杰弗里斯捕捉着邻居们的表演,邻居们也 成为演员,被赋予了一个个绰号:象是在表演一出歌舞剧的、身材美妙的舞蹈演 员“胴体小姐”;象是在表演一出言情剧的、孤独的老处女“寂寞心小姐”;一 位年轻的作曲家,似乎是同性恋者,但好莱坞的制片规章禁止表现同性恋,所以 只能留给观众去猜测;一对新婚夫妇,他们房间的窗口总是被窗帘遮得严严实实 的,对于里面发生的一切也只能猜测,因为好莱坞的制片规章也禁止直接表现任 何性行为;但是制片规章对暴力要比对性容忍得多,所以谋杀犯的一举一动也就 可以直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一个住家好像都在上演着一场小电影,不仅有演 员,有故事,甚至有镜头的变换,从远景镜头(肉眼观察)到特写镜头(望远镜 观察)一应俱全。   但是,如果电影观众混淆了电影和现实的界限,试图参与电影的表演,失去 了旁观者的身份,麻烦也就来了。杰弗里斯派女朋友到谋杀犯的家中侦探,从观 众席走进了电影,谋杀犯察觉后,也从电影中走了下来,追杀到杰弗里斯的家中 ,把杰弗里斯推出窗外。杰弗里斯悬吊在窗缘上,在现实和电影之间摇摆,然后 象好莱坞所拍摄的侦探片的典型结局,在千钧一发之际,警察恰好赶到。希区柯 克也给那些小电影都安上了好莱坞似的大团圆结局:象一部歌舞剧的典型结尾, “胴体小姐”终于喜结良缘;象一部言情剧的典型结尾,“寂寞心小姐”也找到 了意中人。但是,这些是充满讽刺意味的大团圆:“胴体小姐”并不是跟她那些 潇洒英俊的舞伴中的一个结婚,而是跟一位又矮又胖的军人;“寂寞心小姐”的 意中人,却是那位同性恋作曲家。新婚夫妇的洞房的窗帘终于拉开了,但是他们 也不再做爱,而是在吵架。杰弗里斯捡了一条命,另一条腿却也摔断了,要比影 片开始时更为虚弱可怜。他决定不再窥视,拉下了后窗的窗帘,而电影也就闭幕 、散场了。   从来没有一个导演能够拍摄如此激动人心的电影,同时又对电影的激动人心 做如此辛辣、深刻的自嘲。希区柯克的电影,也就是希区柯克心灵的后窗。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爵士于1899年8月1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天 主教家庭,父亲是一位蔬菜水果商。希区柯克在耶稣会学校受的教育,攻读工程 技术。1920年进入电影界,担任美工。1925年为德国的一所制片厂导演 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快乐园》。1929年导演了英国第一部有声片《讹诈》。 1939年移居美国。希区柯克在生前就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 却从未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虽然曾经获六次提名。1968年获特殊奥斯 卡奖,同年获美国导演协会格里菲斯奖。1979年获美国电影研究院终身成就 奖。1980年元旦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同年4月29日在洛杉矶去世。 【译名对照】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快乐园》 The Pleasure Garden 《讹诈》 Blackmail 《39级台阶》 The 39 Steps 《吕贝卡》(一译《蝴蝶梦》) Rebecca 《疑影》 Shadow of a Doubt 《臭名昭著》 Notorious 《后窗》 Rear Window 《晕眩》 Vertigo 《西北向北》(一译《谍海疑云》) North by Northwest 《精神变态者》 Psycho 《群鸟》 The Birds 《家庭阴谋》 Family Plot            十四、好莱坞的黑暗岁月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苏联从美国的盟友变成了主要对手。苏联的迅 速强大、共产主义国家的兴起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在美国社会造成了“红色恐慌 ”。对德国间谍和第五纵队的恐惧让位于对共产党间谍的恐惧。当时一个流行的 看法是,美国共产党员正在充当苏联的间谍,窃取制造原子弹的机密。一场“红 色追捕”开始了。其实红色追捕早在十月革命之后不久就已开始了,美国政府在 胡佛的领导下,曾经在1920年1月2日一夜之间在全美非法逮捕了约一万名 红色分子,许多连逮捕状都没有;另有十五万人被列入了黑名单。这一次,虽然 没有那么恐怖,却也够吓人的了:《时代》周刊的一名编辑控告美国国务院的官 员阿尔杰·希斯是苏联间谍,曾经出卖机密给苏联,希斯在法庭上断然否定这些 指控,甚至否认认识这位编辑,在1948年以两项伪证罪被判处五年徒刑;罗 森堡夫妇被控窃取原子弹秘密给苏联,虽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却在1951 年被判处死刑,然后在全世界的抗议声中,以在美国司法中罕见的高效率,在 1953年执行。   主导这次有系统地迫害美国公民的反共歇斯底里的是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 员会,主席是来自新泽西的众议员帕内尔·托马斯,其政治观点保守到把罗斯福 新政视为共产主义政策,反对国会立法禁止私刑处死黑人。委员会成员包括约翰 ·兰金,一位公开承认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太主义者,以及年轻的理查德·尼克 松。由于好莱坞在二战时曾经如此积极地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战争中,由于好莱坞 有如此之多的制片人和剧作家是犹太人,由于有如此之多的犹太知识分子是左翼 或自由派分子,更由于在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有许多剧作家、演员曾经加入 美国共产党或资助过共产党,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也就理所当然地把魔爪伸到了 好莱坞。他们指控共产党把好莱坞变成了颠覆美国的活动基地,迫害反共同事, 在电影中美化苏联和丑化美国。他们完全无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好莱坞在三 、四十年代实行的是制片厂制度,由制片厂老板从头到尾监视每一部影片制作的 每个过程,即使编剧、导演、演员中有共产党员想要捣乱,也绝对无法得逞。非 美活动委员会所公布的证据,是在二战期间好莱坞拍摄的几部美化苏联的电影, 包括《俄罗斯之歌》、《到莫斯科的使命》、《北大西洋行动》,他们佯装不知 的是,这些电影,实际上都是好莱坞奉罗斯福政权之命、出于宣传盟军的目的拍 摄的。《到莫斯科的使命》的原作者就是当时美国驻苏大使。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在1947年给好莱坞的十九名工作人员发出了取证传 票,实际上只取证了十一人就告一段落。第一位被取证的是剧作家协会前会长约 翰·劳森(曾获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他准备了一份声明:“一个星期来这个 委员会选择了一些美国公民加以公开的嘲弄、诬蔑,进行了一次非法的、卑鄙的 审判。”但被禁止在会上宣读,他也以捍卫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公民的言论自 由)为由,拒绝回答委员会的任何问题,包括那个著名的问题:“你是否是,或 曾经是,共产党员?”接下来的十个人,也跟劳森一样,都被禁止宣读声明,也 都拒绝回答委员会的问题。其中一位德国移民在被取证的第二天就逃离了美国, 剩下的十个人以藐视国会之罪,被判入狱一年,史称“好莱坞十人”。这十人, 除了劳森,还有剧作家阿尔瓦·贝西(曾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提名)、莱斯特· 科尔、小灵·拉德纳(曾因《本年度女人》(1942)和《战地医院》(19 70)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阿尔伯特·马尔兹(曾获奥斯卡最佳编剧 提名)、沙米尔·奥尼茨、达尔顿·特朗勃(曾因《罗马假日》(1953)、 《勇敢的人》(1956,化名罗伯特·里奇)两度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导 演赫伯特·比伯曼、爱德华·德米特里克(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制片人 艾德里安·斯科特(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讽刺的是,当这十个人被押解 到监狱时,帕内尔·托马斯已先到一步。他因为非法收取酬金,被判三年徒刑, 正在同一所监狱养鸡。   好莱坞的头面人物们最初想对调查委员会采取强硬态度,声称要捍卫宪法第 一修正案,保护公民的艺术创作自由。他们组成了捍卫第一修正案委员会,由大 明星汉弗莱·鲍嘉(曾主演《卡萨布兰卡》(一译《北非谍影》))领导。但是 当他们发现调查委员会绝不善罢甘休,各色各样的保守社会团体纷纷威胁要抵制 好莱坞的产品时,这个委员会马上就垮了。好莱坞各大制片厂的老板们在纽约市 的一家旅馆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宣布将与调查委员会合作,不再聘用被调查委 员会列入黑名单的任何人。鲍嘉也发表了一份“我不是共产党员”的声明,声称 自己先前被愚弄了。他又恢复了光辉形像,在1952年因主演《非洲王后》而 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另有一些人,积极主动地与调查委员会合作,出卖同事、朋友。这些所谓“ 友好证人”中,包括好莱坞的两位大老板路易斯·梅耶和杰克·华纳。另一位大 老板,迪斯尼,揭发了一个惊人的阴谋:迪斯尼制片厂的左翼分子阴谋把米老鼠 变成马克思耗子!俄国移民、剧作家和哲学家艾恩·兰德作证说,《俄罗斯之歌 》是一部无耻地粉饰苏联的作品,因为根据她的亲身经历,苏联人民生活在水深 火热之中,那里的儿童是从来不笑的,而这部电影竟然有苏联儿童微笑的镜头。 她甚至进一步指控制作此片的路易斯·梅耶并不比共产党特务好多少。上蹿下跳 最厉害的莫过于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了,这位二、三流的演员,在 当时就充份表现了一流政客的才能。他身为电影演员协会的会长,却暗地里担任 联邦调查局的线人,以出卖同事为荣,定期为政府提供黑名单。   从1951年开始,调查委员会对好莱坞进行了大规模的取证,两百多名电 影工作人员被列入有共产党员或共产党支持者的嫌疑名单。这些人在被取证时, 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援引宪法第五修正案(公民有权利不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证词 )拒绝回答问题;要么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具结悔过并出卖同事、朋友。即使 是非共产党员的自由派分子也必须忏悔自己过去的行为,并向雇主写下保证书保 证绝不重犯。调查委员会把取证会变成了审判会,集公诉人、陪审团和法官于一 身。那些拒绝回答问题的人被自动判定有罪,虽然不再被判入狱,却被列入了不 得雇佣的黑名单。后来参与调查委员会的麦卡锡提出了一份324人的电影界中 “已知共产党员”的黑名单,一个保守团体,美国军团,又给这份名单多加了3 56人。凡是被列入了该名单的人都失去了工作。剧作家们还可以通过化名投稿 、领取给无名小卒的微薄稿酬维生,导演们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有的人隐姓埋 名去了欧洲导演低成本的电影,更多的人只有失业。最悲惨的是演员们,他们既 然易容无术,再也无法在屏幕上露面,就只有告别影坛。即使改行也不得安宁, 联邦调查局会马上跟踪而至,确保这些人无法在新的行业继续工作下去。其他行 业的雇主也纷纷宣布不雇佣那些敢于援引第五修正案的人。这些人的家属也受到 了牵连,他们的孩子在学校被毒打,他们的配偶无法找到工作,他们的住宅被联 邦调查局监视、窃听。据估计,在麦卡锡时代,各行各业至少有一万人因为援引 第五修正案而失去了工作。   要把自己的名字从黑名单除去也是可能的,向那些协助提供黑名单的社会团 体,比如美国军团或天主教会,交几百美元手续费,他们就会指导你该怎么做。 整个除名的步骤既复杂又秘密:要向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或联邦调查局悔过,要 在报刊上发表忏悔声明,要向雇主写保证书,要积极参与反共活动(比如参与散 发反对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情愿书),诸如此类。但是很少有 人愿意以人格和尊严去换取工作。一直到六十年代这份黑名单才失效。   那些因不愿作证而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电影工作者很少有人后悔自己的选择, 至少,“好莱坞十人”就从不后悔。他们也不承认自己是英雄。正如“好莱坞十 人”之一、小拉德纳后来所言: “在那种时刻我只有一种选择。我不是英雄。如果有人迫使你在‘英雄’和 狗屎之间做出选择,你不能因为你没有选择做狗屎就自诩为英雄。” 【译名对照】 《俄罗斯之歌》 Song of Russia 《到莫斯科的使命》 Mission to Moscow 《北大西洋行动》Action in the North Atlantic 《本年度女人》 Woman of the Year 《战地医院》 MASH 《罗马假日》 Roman Holiday 《勇敢的人》 The Brave One 《卡萨布兰卡》(一译《北非谍影》) Casablanca 《非洲王后》 African Queen 阿尔杰·希斯 Alger Hiss 卢森堡夫妇 Julius and Ethel Rosenberg 帕内尔·托马斯 Parnell Thomas 约翰·兰金 John Rankin 理查德·尼克松 Richard M. Nixon 约翰·劳森 John Howard Lawson 阿尔瓦·贝西 Alvah Bessie 莱斯特·科尔 Lester Cole 小灵·拉德纳 Ring Lardner, Jr. 阿尔伯特·马尔兹 Albert Maltz 沙米尔·奥尼茨 Samuel Ornitz 达尔顿·特朗勃 Dalton Trumbo 罗伯特·里奇 Robert Rich 赫伯特·比伯曼 Herbert Biberman 爱德华·德米特里克 Edward Dmytryk 艾德里安·斯科特 Adrian Scott 汉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 艾恩·兰德 Ayn Rand 杰克·华纳 Jack Warner 罗纳德·里根 Ronald Reagan 美国军团 American Legion (未完待续) 【网萃】∽∽∽∽∽∽∽∽∽∽∽∽∽∽∽∽∽∽∽∽∽∽∽∽∽∽∽∽∽∽∽        ◇ 评 四 库 全 书 光 盘 ◇                  ·“新语丝之友”讨论合集·   【编者按】最近国内出版发行了《四库全书》光盘,此事在“新语丝   之友”通讯网引起了讨论。这里收录了其中的部分评论。周氏兄弟对   《四库全书》的批评,见鲁迅《四库全书珍本》和周作人《漫谈四库   全书》,可在“新语丝电子文库”找到。 ★野树: “四库”进光盘,是件好事儿。不过,好事儿跟好药差不多,得看对什么人 来说了。 对于古书专家来说,“四库”光盘是件可能需要学习的好事儿。古书专家的 长处是,知道“四库”里的好些书版本太次,有些能找到“四库”之外的善本。 “四库”里的劣版书,有的是奉旨删改了,有的是让抄手抄错了。古书专家当然 不会尽信“四库”,他会找其它本子来对照。对于能抗副作用的古书专家来说, “四库”光盘确实是一副好药。一鼠在手,“四库”任我游,不受搬书翻检之苦, 真是其乐融融。当然,要找这个乐子,总得会摆弄摆弄电脑。可惜有些古书专家 有点儿怕电脑,乐不起来。这样的古书专家就得先学电脑了。 要让古书专家快乐,“四库”光盘得做到两条。一是差错少,最好是没差错。 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四库”光盘,号称“原文”,应该就是扫描所得的图像文件。 这和影印版的书差不多,应该不至于有什么大差错。如果再用OCR转成文本文 件,或干脆开始就用人工输入,那差错多少可就难说了。另一条是配有好的全文 检索系统,那才叫好用。武大版“四库”光盘如果真是图像文件,就没办法用全 文检索了,我们就只好等文本文件加全文检索的“四库”光盘了。也快了,有些 个商人、电脑专家和古书专家正在合作赶工呢。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四库”光盘是件暗藏陷阱的好事儿。读到的不是劣版 书,是我走运;读到的恰是劣版书,那就该我倒霉。当然,是走运还是倒霉,我 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大概也就无所谓了。 对于光盘出版商来说,“四库”光盘是件有风险的好事儿。要是哪家能够搞 个垄断,这好事儿就没什么风险了。可现在搞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好些个大商 人都是有巨资没地方投,还都不约而同的看上了《四库全书》的特大号名气。投 资“四库光盘”的,光我听说的就有三个摊子了。另外两个摊子是:岳麓书社和 湖南合作商等一摊,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合作商等又一摊。这么大的项目,如 此有限的市场,哪个摊子要是赔了老本,那就好事儿变坏事儿了。 对于传媒来说,“四库”光盘是件赌场抽头的好事儿。不管黑猫白猫,炒它 一把,总有进帐。 出“四库”光盘好是好,可要是肯听听古书专家的意见,替换了“四库”里 的劣版书,就更好。如果不囿于“四库”,用这么多资源出一套“百衲本”光盘, 那就好的没话说了。 ★游人: 看见大家聊起了《四库全书》,俺发回言。这是一个半年前的话题,诸位现 在来聊,落后了足足半年。那时这个话题比较红火,在《中华读书报》等等上面 讨论了好几个星期。针对《四库全书》该不该出光盘这个问题,很多人发表了意 见。声音最宏亮的便是现在名气颇大的葛剑雄教授。按照葛教授的意思,出版 《四库全书》光盘是一件罪在千古的事,葛教授的痛心疾首,溢于言表,丝毫不 逊色于他给社科院领导(?)写信揭露该所研究人员的伪劣“成果”时表现的愤 怒。 “该不该出”这样的问题,问得就有些“没名堂”(这三个字要用成都方言 念,没读为淹没的没,名要略为拉长,才有味道)。有人愿意投资,愿意冒这个 风险,又不犯什么国法,有什么不该的?所以那些以销路堪忧、重复投资浪费资 金等等为由加以反对的人,大可不必操心,又不是你投资,真要是没有多少人买, 赔了本,也是出版商上吊。真觉得百衲本好,那就游说哪位出版商给你出一套。 其实,数月前启动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选择历代典籍一万余种,每种确 定一个通行版本和1-3个重要版本;经过最基础的整理,将通行版本全文录入 制成汉字光盘,将其余重要版本原版扫描附于其后;再按照现代科学分类,针对 各学科研究和使用的需要,编制解读和检索系统)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百衲本计 划。 唯一可以作为反对理由的,就是文化人的所谓“学术价值”了,这也是葛教 授等反对派的主要理由。这个理由不新鲜。《四库全书》的抽毁篡改早已为人所 诟病。看周氏兄弟的批评,就知道今天嚷嚷着要维护真正的国粹者,也一点没有 超出前人的水平,还是说的那些话。 然而作了教授,跟当了官一样,也就常常不再去想那些没有作教授没有当官 的人的需要。中国的图书馆本来就少,还有重重限制,普通老百姓是不得其门而 入。北京图书馆的办证条件,就明明白白地写着,除了中文第二外借库和分馆是 北京市民均可去借书以外,其它都是区别对待的。在北京图书馆门前,决不是人 人平等的。大学非英语专业讲师,如果醉心于英语原著,对不起,你自己不能来 借书,要看也只能通过馆际互借。如果是个无业人员,除非能通过区县图书馆借 书,也只能望“洋书”兴叹。在美国进出大学或公立图书馆如入无人之境搞惯了 的人,不要忘了国情。 葛教授好象是在上海,但以此类推,他的资格,当然是什么证都可以办得到 的了。俺们小老百姓呢?俺不幸也喜欢看看古籍,还不满足于书店里能买到和买 得起的小部头,也想翻翻从前皇帝老子霸占着的四库全书之类的大家伙。俺现在 关心的是看不看得到的问题,哪管什么它有没有缺陷,俺现在肚子饿得慌,听不 进你给我讲什么高脂食物对健康有害的话。 就算缺陷大得很,俺又不是作学术研究,不过是看着玩,消遣消遣;有空聊 天的时候掉掉书袋,记不清语出何处的时候查查原书,手头如果有套四库光盘, 幸莫大焉!四库的篡改,也不过就是些“政治正确性”的问题;再就是抄错的地 方,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真要认真地作点研究,只要是稍有点版本和校勘常识 的人,自然会对比诸本,择善而从。有些所谓的缺点,更是后人夸大其词。比如 说,以前大反所谓封建思想,凡是帝王的话就当作毒草。《御批通鉴辑览》这样 的书,就很受诋毁。其实也不过就是皇帝老子顺手写了些感想,当然多有意在传 诸后世的矫情,现在看看,至少也可作为了解皇帝心思的资料。伟大领袖毛主席 的御批廿四史不是也已隆重出版了吗? 周作人说得好,《四库全书》不过是乾隆皇帝的图书馆。俺一介平民,今天 能把皇帝老子的图书馆搬回家,您还能说时代没有进步?皇帝与百姓平身,四库 共书生一家,这要不是进化,至少不是退化。 其实,俺现在还没钱跟皇帝老子平起平坐。扫描版一百五十多张,据说要价 两万多圆人民币,买不起。文本版听说在2000年完成,约十张光盘,那时候 俺或者能跟乾隆称兄道弟。不过,扫描版保存原貌,转为文本版则难以避免引入 新的错误(特别是因为现代“手民”远远没有昔日手民的功夫),对富翁来说, 或许更加有诱惑力? ★方舟子: 如果象周氏兄弟那样把四库全书说得一无是处,恐怕有很多人要表示异议, 但如果说四库全书没什么学术价值,表异议的恐怕就少了吧。反正我没见过有谁 校勘古籍时把四库全书搬出来的,都知道它靠不住。四库全书也没什么普及的价 值,虽然抄得工工整整,但连标点都没有,一般的读者也不会真去读它。这样, 就只剩下了摆设的价值了。以前是皇家的摆设,现在则是图书馆和富人的摆设。 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不顾学界的反对而坚持印四库全书珍本,我觉得其主要原因 倒不是鲁迅所说的能够“赶快”,而在于可借其招牌赚大钱。商务肯定是因此赚 了大钱的,美国大一点的大学的图书馆,至今就都还整整齐齐地摆着这一套珍本。 我每经过那个角落,总觉得不在图书馆而在展览馆。因为受鲁爷之毒太深的缘故, 也从未想过要取下来读一读,只是出于好奇瞻仰过。但四库总目提要是翻过的, 因为鲁老爷子指导过我们,如果要冒充读书读得多,看四库总目提要是条捷径。 四库提要和四库全书其实是两码事,它把当时收罗到的书,不管有没有放进四库 全书,都作了番简介,分析其版本流变;纪晓岚的文笔也不坏,可以读得下去, 而且也有标点本,可以做为系统了解古籍的入门工具,其实是比四库全书本身有 价值得多。 书的一半功用,本来也就是摆设。台湾、大陆在八十年代都曾经把四库全书 全文影印、印刷,就是为了满足这个需要。但制成了光盘,却连摆设的用途也没 有了。当然,好处是可以检索,但检索要能派上用场,前提是文件必须是善本, 而这却又偏偏是四库全书的致命伤。 ★野树: 看了转贴的关于武大版“四库”光盘的报道,挺佩服那位老记的瞎吹功夫和 恬不知耻的功力。一是瞎吹“四库”。也不知他听没听说过“四库”的毛病。二 是瞎吹出版商。这个他肯定明白,商家出版光盘,为的就是钱。在商言利,天经 地义。没有需要,或者可能引起读者误会或反感,这目的不说也罢。硬要吹成商 人为了发展中华文化而大出血做光盘,那就不知是拿读者还是拿自己当傻瓜耍了。 由这个报道,想起去年下半年参加的一次关于做“四库”光盘的洽谈。那次 我校计算机系的一位教授约我和校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去帮忙,跟湖南一家电脑公 司来的两位代表谈合作。我校计算机系有号称全国领先的全文检索技术,对方有 八万字的大汉字库及相应的汉字形码输入法技术,这两样是制作手工输入的文本 加全文检索的“四库”光盘所必需的。对方的上级集团就是岳麓书社那个摊子的 主要合作商。 对方介绍说,他们招了一批年轻人,培训掌握了他们的输入法,然后试验输 入了一批“四库”文本。 我问,能不能找到大批的古籍整理专家来做校对?对方说他们找到了一个解 决办法。每一个文本都由两个打字员输入,然后对两份文本执行比较程序,有不 同就对照原文,没有不同就通过。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做校对的古籍整理专家的 数量。这确实是一个简单而又巧妙的方法,因为两个打字员错得一模一样的可能 性不会高。不过,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种可能性有多少? 接下来谈获利分成,计算机教授很低调,双方愉快地成交。 眼看就要完事儿了,古籍部主任提出,“四库”里的错误很多,应该用善本 替换掉。我附议。但是对方说,湖南的古籍整理专家已经提出过类似建议,他们 不能接受,因为这样要多花很多时间,增加很大的成本。这样就发生了争论。我 们两个强调库本中错误的严重性——删改和抄错的严重性,还举过一个极端的例 子,有的抄手抄烦了,居然会跳掉一大段。对方如岩石一般坚硬,丝毫不为所动。 计算机教授和他手下的两位副教授,急忙打圆场,但也表明了支持对方的立场。 这样我们两个客卿也就不便再说什么了。 这时计算机教授请大家去餐厅用餐,古籍部主任和我都说有事要先走一步了。 计算机教授说,还要在餐桌上谈和我们在这个项目上的合作,我们都说以后再谈。 以后计算机教授没有再找我谈过这个项目。 详细叙述这件事,是让朋友们看看,有些商人(包括有些教授)为了利润, 可以把垃圾当黄金卖,并不考虑那是不是跟文化有关。他们为了控制成本,不会 考虑任何可行的质量补救方案。 库本中空前绝后的错误,有些帖子已经有所说明,有关介绍也很容易找到。 我还是那句老话,“四库”及其光盘,只适合于古书专家的研究需要。古书专家 是我临时生造的称呼,因为一下子想不起合适的称呼。古书专家的所指大于古籍 整理专家,指的是对古书有经验的专家,有古书阅读、版本和校雠的经验。 普通读者要读古书善本,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图书馆和书店里的古书,只要 是校雠家(不管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校过的,都是善本。这些本子“善”的程度 不同,但都是库本望尘莫及的。用这些本子做的光盘当然也就是“四库”光盘没 法比的了。当然啦,要是哪位就喜欢花几万块钱买几片垃圾,那我就没话说了。 ★游人: 如果要从学术价值、校勘等等方面考虑,四库本绝无可能与宋元刻本比肩。 作学术研究或古籍校勘,库本基本上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不独四库全书如此,有 清一代纂修的大书,价值都很有限。同为类书,《渊鉴类函》虽比《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的篇幅大许多,但校勘学者奉《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为瑰宝, 却从来不屑一引《渊鉴类函》。盖《艺》、《太》所引之书,已佚者甚众;而清 室所集之书,则多非世所稀见。原本俱在,何劳转录?所以清廷之所谓盛举,有 似今之复印,而且还是不太忠实的常常走样的复印。四库馆臣,复印机上的零配 件尔。 编纂《四库全书》最大的问题(或鲁爷所谓“阴谋”),主要就是“禁毁” 和“篡改”。有些书,皇上看不顺眼,扔茅坑里了,从此湮没。我不知道惨遭此 祸的到底有多少,有没有人认真地研究统计过?但以目前国内炒作很热的四库禁 毁书丛刊计划来看,很多书仍存于世间。篡改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但大概也没 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主要是皇上念念不忘自己是异族,跟阿Q一样脑门上有个癞 疮,容不得别人提起,更怕影响了伟大光荣正确的形象,干脆下令删除一切与癞 疮有关的字眼(鲁爷所举《茅亭客话》的例子:“而且一定是关于‘华夷’的处 所”)。这个可以请学者专家再多写一些介绍和评论,多举些例子,附在光盘中, 提醒使用者就行了。 还有一个反对的理由,就是鲁爷说的“因为新本的流布,更能使善本湮没下 去”。这个可能倒是有的。但如果存心要深入研究一个问题,必不会以库本为凭。 稍知门径的人,自然知道应该收集哪些资料,甚至看都不看库本。只要还有人在 整理出版善本,它们也就不至于湮没下去。但这是就某个方面的专门研究而言。 一般的人收藏四库光盘,恐怕主要还是想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收益,买到一套 大而全的古籍资料,尽管它有很多瑕疵。有些反对出版的人以为此举大有沦丧中 华文化之虞,跟周作人说“耻辱”一样,实属过激之谈。 四库光盘的主要用途,是让“爱好者”和小型的图书馆可以用较低廉的价格, 获得大量的古籍资料,用于普通的阅读和查询。野树说的“古书专家”,不大会 用《四库全书》作什么研究,因为《四库全书》没有多少研究价值,就是把以前 的书用手重抄了一遍,附带添加了许多有意无意的错误。对普通读者来说,这些 错误与“大而全、价格低”等优点相比,却又算不上什么。《辞海》、《辞源》 这些工具书,也有很多错误,但并不影响它们作为一般读者的基本参考资料。 实在不以为然,还可以竞争嘛。《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都很好,丛刊 基本上是影印的善本,备要则为重刻,印刷版都很贵,十来年前,丛刊要价约一 万元人民币,备要(缩印本十六开全布面精装,大约一百册)六千五百元人民币, 现在则不知几何了。中华书局完全可以找人合作出光盘。或者象上海古籍出版社 那样,出版《四部精要》那样的中小型丛书。这套书影印基本古籍约百余种,全 布面十六开精装二十二册,七、八年前的售价大概是七百五十元。其中的大部头 包括阮刻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书均与中华书局影印单行本同,提 要为断句本),段氏说文注(与上海古籍影印单行本同),胡刻资治通鉴(与上 海古籍影印单行本同),文选(与中华书局影印单行本同),太平广记(四库 本),等等,颇适合一般读者使用。(对这套书我唯一不满的是收入太平广记, 占了整整一册,还不如另选篇幅较短的笔记小说数十种。) 如果文化卫士们手头有上等货,却又不积极地参与“文化建设”,拿出更为 优秀的产品来抵制他们眼中的“垃圾”,只顾在那里自视清高地埋怨别人的“商 人意识”,那恐怕只会步Macintosh的后尘,天天宣布自己的OS比微软高明百 倍,却一天一天地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商人当然要赚钱,只要不违法,没有什 么好埋怨的。产品太低劣,不要买就是了,但也不必指责商人不道德。出个四库 光盘,还不至于要先上道德法庭吧。 至于记者同志写出“《四库全书》不仅以独具特色的编制体例和精湛的制作 风格而为古今文献学家们所称颂”这一类的瞎话废话傻话大话,那不过是记者同 志的啖饭之道。咱们的记者写图书出版方面的报道,都免不了这个腔调。一篇罗 哩罗嗦的报道,不过就是一句话嘛:武大出版社出版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扫描 版光盘,共一百五十三张。您让他这样写,他怎么混饭? ★方舟子: 编四库全书的同时,乘机禁毁了多少种书呢?在当时当然是个忌讳的话题, 一直到了光绪初年,清廷对知识分子丧失了禁锢能力,才有姚觐元编了《禁毁书 目四种》,光绪末年,邓实又加以补充。据统计,是全毁图书两千四百多种,抽 毁四百多种,合起来近三千种,总数在十万部以上,销毁版片八万余块,因惧祸 而私自毁弃者不知其数。四库全书收书三千五百余种,收毁相当。这几年的“四 库禁毁丛刊”计划共收集到了一千五百余种,近一半已散失。我倒不认为这有什 么可惜。明清以来,印刷业、藏书业都那么发达,有价值的书是统治者所毁不掉 的,那些已散失的,大约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即使不禁不毁,仍免不了会散失的。 对这个四库禁毁丛刊计划和季羡林主持的“四库存目书籍工程”(也就是出版四 库不收的书),反对的人也很多,可笑的是台湾清华大学张元教授的反对理由, 他说季羡林一定是没有细读过《四库总目提要》的,如果读过了,就会明白四库 全书不收这些书,大部分不是出于政治、道德原因,而是因为其学术低下,不值 得印行。这位教授正是属于那种至今仍迷信“钦定”的天真的人。钦定了学术低 下,就真的是学术低下? 我说不好说四库全书一无是处,是因为它多少还做过点整理工作。有一些古 书,在当时已经散失,在编四库全书时,又从永乐大典中给辑了出来。永乐大典 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所以这些书的四库本,在现在就成了最原始的版本。至于在 辑的过程中,参杂了多少有意无意的篡改,那是只有天晓得了,但总是聊胜于无 的。象这样让四库全书保留下来的,著名的包括几本宋人的笔记,《东斋纪事》、 《云谷杂记》之类。最有价值的,应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文子缵义》(宋杜 道坚撰),其中的文子引文,大多与通行的《文子》不同,从文义上看,可能更 接近原文。但这类书毕竟是极少数,大可以抽出来单独印行。四库全书所收的书, 绝大部分都另有更完善的版本,若为了这几本书,而把其他的垃圾也都重印一遍, 实在是一大浪费。三十年代对古籍的现代整理刚刚起步,要图快,印四库全书珍 本,还情有可原。经过了六十多年的有系统的整理,基本的古籍都已有了校勘本, 把他们都收集起来,与四库全书定有天壤之别;却还要回头去印不仅未经任何校 勘、甚至还大肆妄加篡改的四库全书,不能不说是古籍整理的一大倒退。四库全 书光盘是列入了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规划的,而且还是重中之重,罪魁祸首, 仍是当局的好大喜功。 ★游人: 禁毁之目,素未留心,不意现在竟已数出几千种之多。乾隆开馆,本来一半 的意思就是借机禁绝一切反动出版物。三十八年开馆,令采访天下遗书。次年, 各省进的书籍,就已有万余种。乾隆审查了,不满意:弄了这么多书来,怎么看 不到一本稍有忌讳的书?还怕臣下不能领会圣旨,干脆明说了:明末写野史的那 么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诋触本朝之语,尽当及此一番查办,尽 行销毁。”这个最高指示一下达,铲除反动毒草的文化大革命就轰轰烈烈地开展 起来了。最为可笑的是,一面假惺惺地纪念明季殉节诸臣,一面又肆意删改他们 的著作。 如果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能把他们现在已经出版的精良的校点本汇总并制成 光盘,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事了。可惜他们迟迟不行动。特别是中华书局,总是慢 吞吞的。校点本廿四史,人人皆知是现在的最佳版本,早该出缩印本了,却也要 等到今年才拿出来。此前一直是出那个分册本,每册薄薄的,字大大的,一套宋 史就是四十来本。这个板式多半是当初为了照顾老干部而设计的,好象人人都是 毛主席,要看大字本;每册书还不能太厚了,免得老爷爷老奶奶捧着累。光盘版 好象有人提起过,但是还没见着踪影。虎子推荐的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全文检索系 统,好象用的就是这个本子。如果确是,不知道征得中华的同意没有。不管怎么 样,人家已经做好了,中华跟人家合作一下,就应该可以推出光盘了。 ※※※※※※※※※※※※※※※※※※※※※※※※※※※※※※※※※※※ 本期编辑:唐郎 本期校对:方舟子 审稿:  阿飞、笨狸、古平、虎子、杏儿、赋格、一华、亦歌、应帆 技术支持:东风不败、时空、杏儿 联系人: 方舟子(fang@xys.org)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 联系地址:New Threads Chinese,P.O.Box 26194,San Diego,CA 92196,USA 发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档:  WWW: http://www.xys.org (http://207.151.77.153)      ftp: xys.org/pub/ 订阅GB(HZ或uuencode GB版)《新语丝》,寄majordomo@xys.org 空标题,内容写subscribe xys-gb(xys-hz, xys-uu) your_email_address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majordomo@xys.org 内容写subscribe xys-friends your-address 编辑软件:南极星4.0◎倪鸿波http://www.njstar.com.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