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还有谁在读书 ·张远山· 想起一个从前的笑话。大学生在中山装的左胸袋上,插两支钢笔;中学生在 学生装的左胸袋上,插一支钢笔,小学生的服装没有胸袋,不插钢笔。问:那么 插三支钢笔的应该是教授喽?答曰:不是,那是修钢笔的。由此进一步想到,五 六十年代,大学文化的看书,中学文化的看杂志,小学文化的看报纸。到了七八 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大学文化的看杂志,中学文化的看报纸,小学文化的看 电视。到了九十年代,“现在不一样了”──广告如是说。于是大学文化的看报 纸,中学文化的看电视,小学文化的什么也不看。干什么呢?打麻将、唱卡拉 OK、打保龄球、开卡丁车……由此可以发现,这些年来文化市场各种花样翻新 的时髦玩法,主要是为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开发的。 这是一个每下愈况的不可逆过程。九斤老太说,一代不如一代。其实以上说 法还是比较乐观的。更真实的情况似乎是,不管什么文化程度,现在都看电视。 小学文化的看电视连续剧,中学文化的看体育比赛,大学文化的看一种特殊的电 视──电脑。电脑网络上什么都有,“书”也有,“杂志”也有,“报纸”也 有。北京人现在流行一句话,有什么也别有病,没什么也别没钱。大概还可以加 上一句,看什么也别看书。以上的时间单元是十年,如果把这一单元放大一百 倍,就会发现,随着此刻所在的一千年即将成为过去,印刷的书籍也正在成为过 去。基督教有一千至福年之说,我想借用这一时间单元,看一看过去的三个千年 和即将到来的一个千年中书籍的命运。耶稣诞生前的一千年,是口传文化的全盛 时代──史称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荷马、孔子、佛陀、苏格拉底、耶稣这五位 述而不作的文化宗师,就是这一传统的最后传人──尽管那时已经有了文字。他 们没写而由其弟子记述的那些“如是我闻”的真正大书,成为此后两千年各大文 化的柱石。不妨称这一千年为“书籍的黄金时代”。耶稣诞生后的一千年,是抄 写书籍的全盛时代。这一千年科学与文化的成就都相当有限,故谓之中世纪,但 它为下一个千年纪的文化昌盛做了充份的准备。那一千年没有为後人留下多少真 正有价值的书,大部份都是可有可无的。那一千年抄得最多的还是前一千年的那 些大书。但这未必是不幸,因为没有一流作品,使他们能够继续珍视前一千年留 下的经典。所以不妨称这一千年为“书籍的白银时代”。而此后的一千年,也就 是我们正在与之告别的一千年,是印刷书籍的全盛时代。任何天才都有机会把自 己的作品印刷出来传给後人。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 斯、法国的拉伯雷、德国的歌德、俄国的普希金、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曹雪 芹,都产生于这一千年。各国的科学文化巨匠还有许多,仅举一位杰出文学家作 为代表。这一千年应该说是相当伟大的,人类恢复并超越了黄金时代或曰轴心时 代的传统,因此被称为文艺复兴。不妨称这一千年,为“书籍的青铜时代”。但 在杰作层出不穷的同时,印刷工业和商业性写作也炮制出无穷无尽的印刷垃圾, 这些印刷垃圾比称为“垃圾食品”的麦当劳更为有害。人们吃麦当劳不是因为它 比法国大餐和中国美食好吃,而是因为廉价方便而又不太难吃,然而印刷垃圾却 败坏了人们的精神肠胃,许多读者竟认为这些印刷垃圾比莎士比亚更令人愉快。 因此书籍终于走到了它的末日。 接下去的一千年,印刷书籍虽然未必会消失,但没落似乎是难以避免的。所 以那将是“书籍的黑铁时代”。上文提到的中间那两个千年,书籍都具有书籍的 标准形式──或手抄或印刷的纸本。而与第一个千年尚未具备书籍的标准形式相 似而且对称,未来的一千年,书籍将会失去其标准形式,变成无纸的电子读物。 “读物”这一词是在电脑产生之前就有的,它原来是指徒具书籍的形式而又有辱 这一形式的消遣性、通俗类书籍。现在,把电子书籍称为读物真是再恰当不过。 电子读物实在不太配称为书籍,它只是一种打发无聊的精神麻将,而且这种“电 子读物”对人们的吸引力,还及不上电子宠物对他们的吸引力。因此,古典的读 书正在迅速地变成极少数落伍者(比如本文作者)对过去文化的一种怀旧性凭吊, 如同现代人倾听编钟演奏的雅乐一样──变成依稀难辨、难得一闻的远古回声。 所以我要问,今天还有谁在读书?明天还有谁会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