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 读 网 络 唇              --笨狸网络评论文选                 代 序                ·方舟子·   1994年台湾网络文学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我给下了一个让台湾网友非 常不满的评语:看上去象是一帮中学生在舞文弄墨。几年过去了,我的这个评语 仍然成立,宝岛至今拿不出一份像样的网络文学刊物,而风靡一时的《第一次亲 密接触》之类的网上名著,其中学生腔调同样让人难以卒读。不过,为公平起见, 我当时也预测说,如果有一天大陆也出现了网络文学,情形也会一样。为什么呢? 因为“本乡本土,中文报刊到处都是,有点小才的,大概都不必在此浪费才气。 而在自己家乡也不如在海外寂寞,也不必在此打发时间。”   这个评语,当然只是大体而言,并不排除有特立独行的异数。事实上,中国 大陆的第一份网络文学刊物《无梦岛周报》,一开始就以不同流合污的形像出现,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它后来改叫《激流》。这份网刊在1996年由笨狸(Ban ly)创办,基本上也由他一人编写,算得上是个人刊物。内容可分为“文学与 杂感”、“电脑与网络”两部份,份量较重、最有特色的是后者,以挑剔的眼光 批评中国网络的种种现象。如果说网络是一个垃圾场,那么它扮演的就是清道夫 的角色。在我们中庸、敦厚的文化传统中,最为欠缺的是科学理性精神和批判精 神,批评性的评论(critical review)仍然让人不舒服,大家 习惯了的不是以与人为善为名的谀辞捧场就是政治性的大批判,在网络出现后, 又出现了因压抑过份而导致的匿名谩骂的怪胎。《激流》作者之可贵,就在于有 不怕得罪个人和公司的勇气,敢于以真实的身份做不留情面的理性批评。匿名的 批评是不负责任、廉价的,谩骂更不必论。即使象鲁迅那样被迫不停地换用新笔 名进行批评,后来也都一一问心无愧地收入自己的文集。如此作为在活着的时候 注定要被国人所痛恨,网下如此,网上也如此。我同样以真实身份在网上批评, 身处一个有着言论自由的伟大传统的国度,尚且人到了哪里,中文网上仇家的小 报告也必定打到哪里,则《激流》作者在国内的处境也就不难想象。   《激流》对中文网络的批评,以讽刺为主,按国人的标准,自然算不上“善 意”。做为鲁迅的敬仰者,也就忍不住要学一学鲁迅笔法,否则的话,就只是技 术性的评论,而谈不上什么文学了。对此笨狸有一段表白:“把建设性的东西包 装在冷嘲热讽里,别人不但不领情,而且会记恨在心;相反送上一颗糖衣炸弹, 炸死了人,那具尸体或者还在念念有词:好甜,笨狸够意思。世人就是这样,宁 可在临死前多一些甜蜜,也不愿在棒子下奋发图强。再说,你又不是我的什么人, 凭什么向我挥大棒?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学会把顾客或者说消费者当作衣食 父母看待。”这样的表白其实大可不必。被批评者如果领情,固然是皆大欢喜; 如果记恨,也无所谓,因为棒打的主要用意,乃是以警世人,防止类似的现象再 度出现。                谁读网络唇                ·笨 狸·   《请读我唇》一书介绍了一个三陪小姐发过的电报:“这里人傻,钱多,速 来!”现在三陪小姐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称谓,不管以后叫待陪小姐还是叫临时女 友,总之已经不叫三陪小姐了。可是,这个精品电报却灵气十足,已经脱离了三 陪的具体语境,比如对照在网络事业上也同样精彩。   网络业界为什么那么多风险投资呢?因为股市中“人傻,钱多”,所以投资 者自然“速来”。   小傻背后有大傻,正因为钱多的小傻中傻大傻们坚信股市上有巨傻,他们傻 得理直气壮,傻得腰包涨满。   有人说,如果中国人有了幽默,那么肯定是大乱将至,因为还可以忍受的时 候,国人是不想费神去幽默的──这没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只有到了忍无可忍, 别想再有价值可以捞到的时候,我们才觉得不幽默白不幽默。   中文网站就是这种伟大传统精神的体现,如果想幽默的网站肯定就是没有商 业化可能的网站,而不论是否已经确定商业化,不管是否已经有投资或者被控股, 只要想到钱字,网站就毕恭毕敬,再不知幽默有趣为何物。   在《请读我唇》的封底还有一句话:“读书要读有趣的书,做人要做有趣的 人”,不过,虽然“人傻”有时是有趣的,“人傻”而“钱多”就不怎么有趣了, 反而可怕。所以,面对着“风投”,网站只好越做越无趣,不然难以骗到钱多的 傻人。   问题很严重,网络业界居然已经比不上历史上的三陪小姐,因为现在的网站 虽然得到了投资,却不肯对人说“速来”,每个人都非常忌讳说到投资的事情, 好像一说就有失节的危险。   今天对一个朋友说道,要说政治,首先必须要有“话语”权,同理,要办网 站,首先必须要有页读数。于是,炒作比建设重要,说谎比实干重要,杀退敌人 比自我完善重要──当然,最后这一个可能会是真理。   面对真理,我肃然起敬。所谓真理的“话语”,真的是强势“话语”,代表 着金钱也代表着权力。   近来看IT媒体介绍某“著名IT评论家XXX博士”,这是一种强势话语 (到现在,引号也失去作用了,不如不用。),虽然强电博士和目前所谓IT的 联系不是很大,不过“博士”就是博士,就是一种强势话语的凭借,失去这个帽 子,或者强势无法真正到达彼岸。   相对“话语权”(没有办法,引号只好再次出现。),话语本身是有趣的, 比如我们如果把“著名IT评论家XXX博士”的称号改为“著名计算机行业评 论家XXX强电博士”的话,就变权威为讽刺了。不过讽刺离幽默有一定距离, 还是少说为妙,免得让想以文章“干谒”官府的“独立评论家”们难堪。   三陪小姐的电报如果换一种说法:“我在本市最著名的夜总会领班,速来。” 那么,这话就有欺骗味道,强势有余而灵气不足了。同理,网站不想打出“XX X投资的网站”,独立评论家不能到XXX公司上班,大概都怕被视为XXX的 枪手。所以,当鲁迅在内山书店里躲过灾难的时候,当然就不乏有这种类比想法 的人把他当做汉奸。   我们再把那个电报换一种说法:“三年三陪生涯中,我得到博士学位了,速 来。”那么,这种强势话语就比较保险,因为毕竟学术权威比政治权威和金钱权 威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三陪或者可能当上官太太,或者可能成为富婆,但是 她们大都不敢炫耀自己的经历,如果三陪能够获得博士学位,那可就不同了。   话语强弱不是由于话语本身,也不是因为语境,而是出于话语者的资格。有 钱人比如盖茨一旦公开声明什么观点,立刻几家欢乐几家愁。有权的比如历史上 的乾隆皇帝,连“知道了”三字批示都留载史册。而有学问的人说的话最适合放 在宣传特异功能的书上,连博士学者都相信特异功能,你不信?你算老几?   商业网站的内容是抄来的,所以强势,原创商业站点的内容是他们自己写的, 所以弱势;成功网站的话语是严肃一如官家权威的,所以强势,有趣小品网站的 内容嬉皮笑脸的,所以弱势;大网站有名人,所以强势,小网站都是无名小卒, 所以弱势……   谁读网络唇,其中有真意!?                电子歧视   正如人类从来没有过自由,社会各阶层也从来都没有平等过。就算到了一个 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也还是如此。不知道这究竟是文明的胜利还是人性的悲哀。   所谓歧视,就是被摈弃于主体社区以外。在网络上表现为排斥参与、忽视存 在,当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表了言论而没有人去看,或者被拒绝服务时,他就会感 受到电子歧视的滋味。虽然所谓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但是狗无法和 有歧视倾向的人长期交谈。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歧视心理,所以当一个 人发表的言论被视为狗话的时候,他的存在就会被网络所忽略。物以类聚,人以 群分永远是真理。因为网络身份难以确定,于是电子歧视向来都以言论判断为基 础。经过观察,我发现中文网络上的电子歧视问题比英文网络要严重得多。   无庸讳言,在中文网络上,海外网人对国内网人很多时候就存在着歧视。这 和各自活跃分子的文化取向有关。平均而言,海外华人接触网络的时间比国内长, 而且,身居海外的华人对于网络的中文交往有一种亲切而又神圣的乡情,可是他 们一般都有比较多的人生经历和教育背景,相对来说,国内最早接触网络的都是 科技界专业的“精英人物”,他们自高身份,大多不屑于在网络上和其他人交往。 于是,出现了海外网人的年龄层面比国内网人较大的谈话格局,就象30岁的人 和20岁的在对话,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于是相互歧视,喜欢热闹的国内网人在 聊天室和BBS之间跳来蹦去,怎么看怎么觉得海外华人的新闻组和邮件列表乏 味、不好玩儿。喜欢较真的海外老网人却觉得国内BBS太吵、垃圾成堆,又因 为工作的缘故很少泡在聊天室里。就象拿上小提琴去聚会,却发现所有的人都在 蹦迪一样,总是难以习惯。   当然,正如小提琴手也有陈美这样的特殊人才一样,网络上也会有人可以相 互理解的,不过那毕竟是特例。在海外华人刊物网中,《新语丝》和《花招》因 为一般不介入“有组织的”政治讨论,所以反而能够用比较实在的角度看待国内 的发展,在这两个刊物所办的“新语丝之友”和“散文网”中最少这种海内外的 歧视。不会象那些借民主之名糟蹋民主的刊物一样总是以歧视来表达自己的愚蠢。   所谓歧视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愚蠢,因为很多歧视都不是积极的,一般都是因 为意见不同而不讲道理地坚守自我阵地,认为“老子的观点就是正确,同意的进 来,不同意的滚蛋”之类。有些人认为这样的氛围容易形成一个坚固的圈子,看 起来有质量而且个性鲜明。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中,其交流从一开始,就注定已 经结束。在缺乏不同基础的交流时,他们的讨论是没有进步的可能的。而且,这 样的讨论最后都会演变成为垃圾式的吵架,毫无意义。就算最后没有被歧视的人 进去挨骂了,那么此刻只剩下那么几个“自己人”在自吹自唱。水平或者是不错, 可惜,总在那里原地踏步,再好看也有个限度。   因为文化差异的歧视,是由于恪守精神上的原则,对于文化的关注超过对于 人本体的关注,这是我们传统价值观所致,无可厚非。说起来也是一种民族特色, 是长期封闭的封建文化中那种对人的忽视这个习惯所训练出来的。   既然歧视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党同伐异的歧视就是一种愚蠢的表现,我们是 否应该更多一些宽容呢?就算多一些装出来的平等也是好的。希望假得久了,或 者也可以有真的东西开始萌芽。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比在现实生活中少一些利益 冲突,那么,就试着开始训练包容如何?就请看了这个文章而觉得不舒服的朋友 首先开始包容我主观的看法吧。                话说电子奴役   奴役,就是失去自由受人役使。所谓电子奴役,大概就是一个人失去自己的 自由受机器的役使。这有可能吗?   耕田的时候,我们役使着牛,让它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压犁。   我们无法控制牛会不会突然发疯,在牛没有力气的时候也毫无办法,但是此 刻我们不是牛的奴隶,相反,牛在此刻受着人的奴役。虽然,我们跟在牛的后面 走。   地主一般是不耕田的,他坐在家里泡茶,时间到了自然会有人上门收租。这 个时候,耕田者的劳动被地主所剥削,应该说其劳动是一种被奴役的过程。可是, 不跟他租田吧,又怕饿死。这样很清楚,地主之所以能够奴役他人,剥削他人, 是因为他有好田,这是他的资本。   而人之所以能够役使牛来干活,是因为牛怕疼而且贪图有人来养它,所以不 得不出力。而耕田者之所以愿意被地主奴役,也是因为怕饿死,想用自己的劳动 来混口饭吃。   电脑其实只是这么一头牛,它愿意干活不过因为它比牛更没有思想。   而网络就是一亩田,我们愿意在这上面耕作,不过是因为想多赚几个钱而已。 归根结底,电脑这种工具并没有超越了以前的所有剥削工具,所有奴役的根源, 不过还是在于生活资源。奴役与否,用禅的话语来表达,就是开悟与否,悟了以 后,连菩提都不是树了。不悟的时候,就象那个看了师兄背女孩子过河之后,一 直耿耿于怀的小和尚。   不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来说。我们耕田的时候,牛突然悟了,它 不但不再向前走,而且回过头来和耕者捣乱,并哈哈大笑地在水田里打滚,搞得 一塌糊涂后就竖起牛角向耕者冲来。此刻耕者除了逃跑,别无其他事情可以做。 耕者受牛一教,也悟了。他跑回家里拿起镰刀,“斗土豪,分田地”去了。   众所周知,牛的力气比人大,就象电脑的计算能力比人强。当它们有了自我 意识之后,或者有奴役人的可能。但是,一台幻想中可以自我思考的电脑它需要 奴役人吗?它要人帮它干什么?   我们役使牛,是因为牛的力气大,我们役使电脑,是因为电脑计算能力强。 假设电脑在这么强大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学会了思考,人对于它有什么意义?如果 假设电脑还有了审美能力,那么它对人大概只是相当于我们对待金鱼的态度吧。 有人幻想电脑要统治世界,可是电脑它要统治世界干什么?我们的恐惧实在是以 自己的欲望去代替其他有可能思考的东西的欲望了。   鲁迅先生讲过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农妇在幻想太后的生活时,很羡慕地说 太后的生活一定是早上起来的时候大嚷一声:“拿一个柿饼来。”然后柿饼就拿 来了。我们对于会思考的机器的幻想大抵如是。   然后,在电子奴役这个题目下,我们再进一步把故事又换一个角度。以前耕 田的时候用牛,现在是SOHO时代,坐在家里操纵机器工作就可以了。田依然 是租来的,不管是跟国家租还是跟地主租,都必须交纳租金,或者必须把劳动成 果全部上缴,自己只领工资,这无关大局。总之,SOHO者心理慢慢不平衡了 起来,他想:“家里应该是休息的地方,我为什么要在家里工作?我现在日产出 率比以前用牛的时候大了百倍,工资却只多了50%,不公平!我的剩余价值被 剥削得太多了!”于是,他不做SOHO了,每天愿意花上半个小时的时间去赶 路。   他也不愿意操作机器了,就买了一头牛到田地里压犁去。于是,人们称这帮 朋友为都市隐士,不过隐士们自己在耕种东坡下时能否悠然见南山就很难说了。               面向网络速食   就目前阶段而言,在网络上受到欢迎的文学作品走的路子就偏向于通俗,而 网络阅读和带宽方面的影响,又导致了作品出现的速食化。这并没有什么难为情 的,也不是一味地媚俗,反而,可以做到抛弃了学术八股,丢掉了清高自傲,对 传统文艺欣赏形成挑战。无疑,网络文学走的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 庸作品这样的路,脱离了一味在形式上标新立异,最终让人无法卒读的后现代技 法追求。为了有趣,为了更多人的阅读,最后,却得到了更大更广泛的教育意义。 李贽说过:“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 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 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 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焚书·童心说》)   速食文化是一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的日益繁忙而出现的工业时代的 产物,到了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速食文化更因为信息本身无限度延伸的特点而 成为一种不可或少的东西。如果没有速食作品,我们难以在一次性的鸟瞰中浏览 到很多没有必要深究却应该知道的东西,也难以在每天各种领域里多如牛毛的新 闻发布中掌握到有用信息和个人发展机会。在信息时代,速食是一种无可奈何地 唯一能够获取最大信息量的阅读行为,是一种保持知博闻多的个人修养,更是个 人尽量不错过每一个机会的有效途径。   而且,速食文化作品并不能一概说成是垃圾,站在科学的角度看,科普作品 本身就是速食作品,我们看了《时间简史》,并不就能对天体物理学有所入门, 这本霍金的著名作品只是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鸟瞰当代天体物理学的一个片段的 概况。很多优秀的科普作品也都同样难以脱离速食文化的范畴。人文工作者之所 以鄙视文艺类速食作品而抬举科普类速食作品,只是因为他们对于文艺内行而对 于科学外行而已。这一点都不公道,专业人文工作者既然需要优秀的科普作品, 难道科学工作者就不需要人文学科的普及作品?文艺批评与整体社会的隔膜,其 实正是因为文艺批评领域本身的短视和狭窄所造成,所谓曲高和寡,往往只是在 自己一个牛角尖里的高,之所以和寡,也多是因为忽视普及工作而自酿的恶果。 其实,追究这个恶果的众多诸多原因,其中不能排除隔离式文理分科的传统教育 方法。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过:“能生存下来的物种,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 也不是那些最有智慧的,而是那些能对外部变化做处最快反应的生物。”文化也 然,一味脱离群众基础而在自我领域里最强壮、最尖端、最有智慧,结果只是自 我灭亡。   再说,与速食对比的高雅文学作品中,不乏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高雅。我们 的官本位意识总未能剥落,为了商业目的的作品无疑就是庸俗的、低级的、速食 的,而为了政治目的的作品却无论怎么说都是“高雅”的。   建国以来,教育第一、思想第一的进步文艺路线在某些方面倒妨碍了文学作 品的发展,在此期间除了小说界之外,只有朦胧诗派的崛起可以和五四时期相比。 散文、小品等随笔文章远远没有五四时期的荣耀,也出不了象鲁迅先生那样有批 判精神的伟大艺术家。但是,完全以宣传、教育为目的的文艺作品到底其教育作 用是否还适用于目前的社会?用这种五十年代的态度来作为舆论宣传机器未免过 于笨拙和愚昧。看着千篇一律的“社论文章”,看着义正词严却又毫无所指的大 报、大刊,人们已经失去了阅读的兴趣。现在的传统文艺领域,到底谁需要受教 育,看来还是有疑问的。   网络上的创作就因为没有了这种教育的“工具”功能,不会被编辑以主旋律 的需求所限定,所以反而可以受到欢迎,而且在受欢迎中更是无形中拥有了潜移 默化的所谓“教育”意义。只有受欢迎,才能进而谈论意义,这个道理谁都知道, 但是做起来的时候,为了表面好看,为了政治资本,很多现实的文学作品就变成 了“傻瓜”,既以自己为在另外的地方聪明而自甘下流,更以为读者就是可以任 意愚弄的傻瓜。可是现在的读者又何尝是傻瓜呢?看看大型文学刊物的会议上各 位“文学巨匠”对于自己刊物订阅量的下降而悲鸣,就可以知道,受教育的,恰 恰是这帮时刻想教训人的大师们。   看看就算只是校园文学的“榕树下”站点,已经超过了百万人次的访问,严 肃的“新语丝”网站每天有四十多万的页读数,这些读者群不是不愿意读书,而 是更愿意读他们自己愿意读的书。看看这些订数的此消彼长,可以知道,现在并 不是不读书的年代,而是出不了人们喜欢读的书的年代。   走出“学术圈”,到网络这种场所看看,或者,会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没有人喜欢的书,再有“教育”意义也是白搭,没有艺术价值的文章,再有政治 意义也只能一时荣耀。用权力可以代替订数,却无法代替人们的自由阅读的眼睛。   当然,网络的速食也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弊端,这个弊端越来越显示出其令人 担忧的后果。就是因为阅读的速食,导致大量作者为了在创作上跟上阅读的脚步, 而不得不从严谨的创作中转向为速成作品。   以前有作家田雁宁为了赚钱,用雪米莉的笔名十八天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就是 这种表现的典型。而网络上有这种笔力的不多,可是创作速度或者更甚。快餐无 可非议,但是总把快餐当主餐的话,多高明的美食家都会患上厌食症。                藏身网络   网络的身份识辨只靠一个名字,在现实中如果想隐名藏身,也许除了改名换 姓外,还必须整容后搬到另外的地方居住。而网络上,换一个名字后就简直象重 新做人一样了。所以,网络的匿名性质赋予网民精神上的自由以外,也同时在交 流中造成很大的信任危机。   这里说的匿名和笔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网络上使用笔名和传统意义上的笔 名没有区别,而匿名,指的对于日常身份的掩饰和不道德行为的替身。比如,很 多人没有注意到IP的记录,在一些BBS上自己和自己说话,表演了非常形像 的自吹自擂。也有的人偶尔为了发泄,临时造出一个名字来作为放屁的替身。这 种情况,其实不但网络,现实中早就有了,有作家为了宣传,自己写文章吹捧自 己;有各种类型的匿名举报揭发信;更有买身代罪的经济罪犯。   网络匿名之不道德处,并不是因为没有交代祖宗背景或者公布自己的身份证 号码,而是因其匿名的目的。一个人只要他喜欢,自然可以随便换名字,换一个 名字,别人最多认不得他,这个时候并没有什么大问题。网络是最允许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的。知过能改,甚至连原来的ID都不好意思用的时候,此刻换名字就 象告别一个过去的自己一样值得称许。为了自身的安全,在揭露一些社会黑暗现 象、举报贪官污吏时匿名也并非不道德的,反而是一种明智。可是为了达到公开 造谣的目的而匿名,为了作弄他人、为了搞恶作剧而匿名,无疑就是一种卑鄙了。 同样的匿名,却因为不同的动机而必须加以区别。写到这里,却突然矛盾地想起 北岛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幸好在匿 名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况也许不会再发生了。   一个人只要是真诚的,他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名字,所说所写都无碍其血性和 真情。而心术不正者,无论坚持怎么样的身份,冠有多伟大的头衔,纵使他能够 风光一时,却都难以其表现得到尊敬和信任。实际在网络上,真情流露的文章, 其作者无论是否有名,我们都会为之感动,而虚伪空洞的话,就算打上大师作品 的标记,在网络上也是没有市场的。网络的匿名性,反而可以更加真切地把人性 中的美和丑展现出来──既然身份已经掩饰,话何妨说真一点。在网络上瞎掰的 人,往往很少名利上的考虑,更多的只是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而已。这个比较不虚 伪的特点,就是匿名所起的作用。网络不需要信任,所以我们可以藐视权威。也 正因为这样,匿名让我们平等,于是我们又拥有一个得以无拘束、无须虚伪的自 由环境。所以,匿名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忠实于一个原本的“我”。   网络社会,其实是现实社会的精神延伸。现实中肮脏的事情,在网络上一样 存在,而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也同样可以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原型,只是因为网 络道德缺乏一种规范的公众约束力,所以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才在网络上被放纵 得更为厉害。呼吁网络道德,就是呼吁一种自爱、自制、自觉的能力。鼓励匿名, 让假的去放纵地尽情表演,人们就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做假说谎者的真面目。 鼓励匿名,这样说真话的人就更有勇气,一个事情的真相就会有更多的揭露机会。 无论真假,有最多的信息可以分析,总比只有一个声音来得合理。匿名造就了假 信息,却暴露了真性情,也许,这就够了。   只是希望,人们可以用最快的时间来分辨出假与真的价值差异。因为藏身网 络之际,何妨裸露心灵。                 抄炒钞   做国内的商业网站,无论什么类型,好像都要考虑做不做新闻栏目。因为做 新闻栏目的好处很显然,既能够立刻使网站显示出一副内容丰富的样子,又可以 延长访客停留的时间。而延长了停留时间,就是加深了访客对本网站的印象。再 者,做新闻简直就是零成本运作,写好一个程序,只要那些专门做新闻的媒体网 站不改变版式,你一发布新的消息,我的程序就能够立刻把消息拉到自己的版面 上来,好心的就做上连接声明出处,有幽默感的甚至可以改掉来源,自己加上 “版权归我站所有,转载请先联系。”的话。就算你改版式,那么我改程序参数, 看看谁容易。如果抄的是别人的主页版式或者观点文章,还怕惹上官司,而抄新 闻,目前据说还无法确定其版权问题。所以,在国内做商业网站的第一招,就是 抄,而且是“低成本运作”地大规模地抄。   可是,这种被迫的为了网站推广而抄的做法很多时候也把网站本身引导到一 个错误的发展方向,分散了网站目的访客的注意力,从而失去了定位,在短暂的 “页读数繁荣”时期迷失了方向。多问问自己,如果把这种因为在抄来的繁荣中 失去目标的情况理解成适应市场需要的转型需要,那么,靠抄来的所谓“媒体” 网站,到底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要赚谁的钱?如果说还在圈地,起什么楼要看 市场的发展,不过,以抄来的东西能够圈起的到底是谁的地皮?这座靠别人的材 料建构起来的媒体大厦到底能够派什么用途?一旦失去新闻来源,媒体网站将会 怎样?没有自己采写人员的“媒体”用文抄公的姿态数着广告赚来的钞票时,还 好意思自称是“高科技产业”吗?难道用程序盗窃信息就比剪刀加浆糊高级?   速成的网络热点也同样是速冷的,网友天生一副水性杨花的性情,因为网站 并没有以它独特的个性魅力去吸引他们。就像一个永远以二级微笑待客的妓女不 能苛求嫖客对她痴缠到死一样,网站目前居高不下的页读数也是很靠不住的。   那么不抄新闻吧,无论如何投入,一开始网站的内容肯定多不了。   如此老实的做法早就被“信息时代”所唾弃了,所谓面对浮躁的人群,必须 运用炒作的手法。所以,如果不抄,就只有炒。炒其实比抄的难度要大一些。一 个二流的程序员很快就能完成一个抄新闻的程序,可是一个一流的炒家却无法每 次都能搞出一个好的名堂。因为不是进行一次实际操作的策划,而是对一种处于 “虚空状态”的无信息进行“概念”组合。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 炒作之难。   那么不抄也不炒呢?大概就只有死路一条了。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在网络上注 定是无法生存的,不是在耕耘中累死,就是在各种精细的炒功下成为别人的美味。 很简单,不抄的话要做内容是很累的,不炒的话要出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就在 你刚要出名的时候,一定会有精明的人用炒的方法挡在你的前面,使你每次面对 镁光灯的时候都只能看到炒家的后脑勺。   有一个消息说,在互联网上网页有那么多,可是任意两个网页之间的“距离” 只有19页。我想,如果对比一下国内著名的媒体网站,大概他们之间内容不同 的部份只有19%。这种让不想炒不想抄的人最后也只能抄和炒的环境已经培养 出一种恶性循环,如此下去,国内媒体网络就只是一个个传统媒体的垃圾桶。不 但没有网络自由多媒体的优势,而且更用混乱的密集发布把资料的价值淹没在无 秩序陷阱之中。   最后,网站在全面的喧哗中得到的只能是一个全无价值的所谓名牌。             生存,并不仅仅是吃饭   网络不但无法成为生活的全部,也还难以成为传统商业的杀手。   因为网络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不如传统商店的缺点。一句话,在网络商店 上购物的优势就是多信息和最低的机会成本;缺点就是因为技术限制,现在除了 能看能听之外,人类的其他感官得不到满足。所以,在网络上可以卖的东西,必 须有三个条件之一。第一是没有超越现有技术要求的感官需要;第二是地方特色 的希罕物品;第三是品牌价值高的名牌产品。而同时至少必须满足三个要求。第 一是仓储、运输都比较方便;第二是价值适中;第三是价格优势。   从互联网本身的角度看,最近热门的“网络生存测试”无疑是失败的,根本 就缺乏实际意义。这个测试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以能否买到不适合在网络上卖的 东西拿来作为校验国内网络商务发展的标准。   其实,抛开因为各种宣传考虑而对测试活动进行支持这个原因。如果在现在 国内的网络经营环境中出现了大量经营快餐食品的网站,那么反而证明了国内网 络零售业走偏了。让目前高成本运作的网站经营快餐食品是不可行的。网络商店 的特点是可以预览,资料丰富。而快餐的需求者要求的只是快,顾客并不需要对 快餐的内容进行考究。如果网站要经营饮食,可以考虑经营那些有特色,需要多 资料的订餐业务。   比如经营“满汉全席”,比如特派厨师上门主理各种宴会等等。可是,共3 000块钱的消费额度能否负担起需要多资料、多媒体的饮食消费。而且现在国 内的网络经营环境并不理想,网络商店成本很高,又缺乏偶然消费,几乎每一成 交行为都凝结了直接的品牌推广成本。这迫使网络商店必须扩大营业规模,因为 这个领域确实是“要么玩大,要么回家”的,只有做大,才能生存。再加上支付、 配送等社会服务环节的落后,注定了国内网络销售的反应速度是非常慢的。   我在Amazon上按下鼠标到收到CD的时间是两周(如果我选择昂贵的 快递,三天内就可以收到),从8848和北图大厦买书要三周和一个月。而且, 还必须加上自己去邮局领。在这样的社会配套服务机构的效率影响下,目前国内 网络商店并不适合经营需要快速反应的商品。   依赖网络而生存,或者更恰当地说是活下去的测试根本就是对网络零售的无 知。因为,网络零售业的发展方向不但不是有关活下去的,相反,往这个方向发 展网络零售将是一场网络商店的灾难。   可是,从传媒的角度来看,有人组织了这样一次神经质的测试活动无疑是一 次机会。传媒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要的就是这样的新鲜事,所以为了该活动的 “国内第一次”这个信息价值,传媒集体而且全力地投入进去是很正常的。有一 个笑话,问什么是新闻,回答说狗咬人不算新闻,可是人咬狗就是新闻了。如果 没有新闻,编辑自己都恨不得去找一条狗来咬一咬,何况现在有人自愿咬和被咬。 如果一个记者连这样的大新闻都不炒,只是证明他不够资格当一名记者而已。   作为新闻媒体,对于人咬狗的事情是肯定要跟踪报导的,并不是因为人咬狗 事件的意义,而是因为该事件在传播上的价值。但是,传播媒体永远无法透明自 己,每次报导都透露了本身的价值观。传播学者M·P·安德森在1959年说 过:“传播是我们了解别人并进而使自己被别人了解的过程。”炒作“网络生存” 这个新闻的传媒也一样在不同的报导层面上显示出媒体对于网络的理解。比如一 些大报都也提出了测试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比如一些生活必需品难以在 网络上买到等等。可是,反过来看,为什么要求网络卖这些不适合的商品呢?网 络是现实的一个补充,可不是现实的一个数字化翻版。所以,就算从传播的角度 上看炒作“生存测试”是正常的,但是如何炒就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的。比如说 看到有人趴在地上和一只疯狗对咬,记者如果写“咬得好”或者提出了“人咬狗 的过程暴露了人本身的弱点,人类以后必须习惯四肢着地的行为”这样的观点, 那么类似的传媒就很值得检讨了。   现在,只要对网络有所认识的人都对这个生存测试不抱好感,但是对于传媒 在这个事件上的投入却必须理解。毕竟人是好奇的,而媒体的职能就只是停留在 吸引注意力上,它的商业目的就是直接的注意力诉求,并不像其他商业一样在吸 引了注意力以后还必须考虑如何把注意力转化为利润的问题。我不赞成网络经济 就是注意力经济的原因,就是因为注意力经济只适合传播业,而把网络只当做传 播媒体未免过于短视。   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这次发起测试活动的商家。这个网站相信已经靠这次 活动而变得热门,并把自己的形像展示出来。它通过这次形像的展示,使人们了 解到,该网站不但对于网络零售业一窍不通,对于网络商业的认识也是近乎于零。 但是,这是一个对信息传播极其有感觉的网站。它懂得要如何利用传媒来吸引注 意力,懂得如何炒作。   所以,这个网站以后注定只能发展成为传播媒体的类型。如果它也想介入直 接销售领域,可以说以它现在的素质,只能以失败收场。   网络不是一个生存的环境。虽然它不仅仅是媒体,不仅仅是一个数据库,不 仅仅是多向通道,不仅仅是梦境,但是,它只是网络。只要网络还不能对原子进 行比特化传输,那么,网络就无法取代传统商业,无法让人仅仅依靠网络而生存 甚至只是活着。   毕竟,就算网络有了快餐店有了睡衣或者被子,但是还不能提供活着的所有 条件。想尝试网络生存的人,不如到监狱里面去蹲着更好。   生存,并不仅仅是吃饭。               我的“新”理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温文尔雅的风度谁不想要?!在多位朋友的教导之下, 我开始检讨自己的言论。   换一个角度,中文网络就不是一个垃圾场,而是一片野花烂漫的原野,或者 是一个不懂花卉者所整理出来的一个花圃。简直美得一塌糊涂!其味道说臭也好, 说香也罢,总之只是有味儿而已。   而泡在网络上的我们,换一种身份来说,就不只是一个垃圾公垃圾婆,而是 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人家说那花有毒,我们就不去看,人家说那草是宝,我 们就围着为它撒尿──不行,说到这里,不雅的字眼还是出来了。那么,就说是 我们围着这个宝傻兮兮地笑吧,我知道,傻笑本来就是一种美德,一种今天天气 哈哈哈的美德。   服从了就皆大欢喜,忍受了就万事平安,如果总是挑刺,说不准这刺就长在 了自己身上,让自己不得安宁。于是我决定脱胎换骨,看看这个流氓的蛹能够化 成一只蝴蝶,虽然依旧是一条虫,起码长得漂亮,讨人喜欢。也就是说,虽然还 是一根葱,起码染红了,也是一根好葱,至少是一根表面上的好葱,哪怕只是一 根能够吸引注意力的怪葱。   把建设性的东西包装在冷嘲热讽里,别人不但不领情,而且会记恨在心;相 反送上一颗糖衣炸弹,炸死了人,那具尸体或者还在念念有词:好甜,笨狸够意 思。世人就是这样,宁可在临时前多一些甜蜜,也不愿在棒子下奋发图强。再说, 你又不是我的什么人,凭什么向我挥大棒?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学会把顾客 或者说消费者当作衣食父母看待。   看《三国演义》等书,我们知道战争中那一条条的计比张飞的蛇矛还厉害。 为了进入这个战争,大家都装扮成羽扇纶巾的样子,如果有人披着甲胄出来,除 了被人耻笑外,大概也是合不了群的。没有办法,大家都习惯了背后搞鬼而不喜 欢面对面厮杀。我想起自己玩《三国英杰传》的时候,就喜欢只派诸葛亮这个魔 法师出去搞定对手,看来我这种装神弄鬼的本事也是不错的。所以,我相信自己 可以脱胎换骨,也儒雅上那么一把。在不流行诤友的圈子里,我别无选择,除非, 我愿意自己孤独地饿死。   我要努力做一头好牛,吃的是垃圾,被挤出来的是毫无污染的奶。   听的是噪音,唱出来的是动听的田园歌谣。啊……   回头看了看上面的东西,有花有草有蝴蝶,还有四大名著之一,最后更不得 了,有一个“啊”字。看来是够儒够雅的了。但是这并不是真的变化尝试,而是 在流氓学好了变成小人之前的最后一次牢骚。   我知道读的人并不一定畅快,却是我自己最后一次口腔快感的享受。   好像每个人小学时都会遇到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我已经不记得那个 时候写的是什么东西了,但是,现在让我说的话,我已经有了一个近期的理想: 我要做一个道貌岸然喋喋不休天花乱坠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废话空话齐飞风花雪月 乱来千言万语总关情只字片纸惟道德的唐僧人物。它是主旋律的需要,更是历史 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最后它的官最大,不像那个捣乱的猴子,只有到了皈依以 后,才捞了个没有人跪拜的斗战胜佛。 (寄自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