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他乡明月                 ·泥·   记忆的灰烬静静地盛放在时间的瓷瓶中,只不过,那记忆是别人的。   按照看过的时间顺序,应该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 笔外断肠天》、《四月有情天》、《长日将尽》、《天使不敢涉足之地》、《卡 林顿》,没看过的就不用去说它了,勉强算下去的话,大概还有《理智与情感》、 《奥兰多》--这是我一向心仪的电影类型。其中前两部和《天使不敢涉足之地》 的作者E.M.福斯特,同伍尔芙、林顿(《卡林顿》中男主人公)、艾略特所 属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这个知识分子圈子中的人物全都鼎鼎有名,比如经济学 家就有凯恩斯)相熟,那个时代英国的文学圈子及其周围里还有些什么人呢?一 般人最熟悉的当属D.H.劳仑斯了。更早些时,则有亨利·詹姆斯,连带着还 有他的朋友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同时代的欧洲自然还有鼎鼎大名的福楼拜、 屠格涅夫等等,就是说,那是一个名家的、文艺的年代。   关于那个至今不算太久远的年代,我们可以找到一本这样的书:《昨日的世 界》,著者斯·茨威格,他笔下一、二次大战之前的欧洲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之 间的断隔,我们只有从传媒或资料的介绍中去想象了。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近 代史是“血泪的屈辱史”,但是和中国人气质上有相通之处的大英帝国子民,国 家却还处于最后的辉煌阶段,心态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亨利·詹姆斯的《仕女图》和《鸽之翼》与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这 几年也都被搬上银幕,反应不俗,《纯真年代》同样有一个精制华丽的画面,但 是也仅仅不过不失。不过,可以说这些人的作品和后来拍成的电影都是我痴迷的 对象,尤其是后者。   在这种描写英国20世纪早期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人物、或由该团体人物所著 小说改编的文艺电影中,田园景色之优美,无可比拟。记得当初看《看得见风景 的房间》和《霍华德庄园》之时,为那层次分明、色彩炫目的田园景致迷恋,犹 如一幅幅华彩画卷,叫人深深徜徉其中,几乎可以伸手触摸到那大片的紫罗兰和 飘摇着的绿叶,还有小径深处那一汪碧潭,那意境,和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 月来相照”不无相似之处。其实,他们所处的绝非世外桃源,战争的阴影甚或无 处不在,但旧的典雅完美的生活方式仍保留着,结合了上层文学团体特有的不羁 浪漫,更令人回味无穷。这批人大抵是剑桥的宠儿,或在此成名,虽然具体情况 或各有不同。   最近,重温一遍《笔外断肠天》(Tom&Viv,所以又译作《汤姆和维 微安》)。如果你是一个对于艾略特的生平一无所知的人(我大概就是这样,只 记得他好像是个入了英国国籍的著名美国诗人),那么这部电影一定会给你留下 这样一种印象,就是:他不过是个虚伪、自私的小人。汤姆和维微安的婚姻生活 直至离婚,一直是外界眼中的谜,我不知道电影和历史的真相是重合亦或虚构, 这里只说电影。我猜导演也许对汤姆(即艾略特)极其鄙夷,最后一个威廉·达 福的特写在惨白的灯光照耀下浮现出的竟是骷髅般的脸部轮廓(他本来就瘦骨嶙 峋)!由米兰达·里查森饰演女主角维微安很见功力,我另外看过几部她的电影 (包括《四月有情天》),静静的蕴涵着内在张力。电影由抛在半空的鲜花始 (彼时维微安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未婚年轻女子),到最后其弟从精神病院探望 她之后走出来,眼前是贴在玻璃窗前的持花的维微安,幻觉中又回到了从前,草 地上抛向空中的鲜花与维微安的笑声,他不禁泪眼朦胧。   维微安患有不正常经期引起的歇斯底里的妇女病,他的家人因此在她婚恋问 题上一直很是担心,在婚前她大概对汤姆隐瞒了这一点,结果这个婚姻从一开始 就伴随着汤姆掩盖着的茫然(甚至是愤怒)和维微安绝望的情绪--而这种令人 不安的气氛就这样一直若隐若现于夫妻二人之间。换到现在来说,那不过是一种 妇科疾病,完全可以用药物控制,并非什么精神病症。何况后来在疗养院中随着 停经她的所谓精神病早已不治而愈了。汤姆几乎从不与维微安正面冲突,相对之 下倒是维微安发作时的狂暴显得真实而坦然,奇就奇在到最后维微安还是一如既 往地爱着早与她离异的前夫--这是为了突出后者的小人嘴脸吧?早年间维微安 不也是才华横溢?甚至在电影里,令汤姆名声大噪的《荒原》也是经了维微安的 修改得以问世。汤姆的克制、含蓄,到最后就只剩下虚伪,这只使得妻子的疾病 愈发严重。在电影的后半段可以看到,每次维微安的犯病,其实往往是汤姆的表 现最令人不齿的时候。他从未给予妻子真心的关怀与爱,正如维微安母亲所说: 不要和我说大道理,我毕生的愿望,就是有人能够接纳她。结果是,如同汤姆最 后同维微安弟弟的告白:我们(我)都干了些什么(对她)?就这样,绝非无药 可治,他将深爱自己的妻子送进了精神病院。最后和丈夫对话之时,维微安显得 非常冷静,丝毫不象个病人。她意识到汤姆内心深处希望摆脱她的想法,她成全 了他。在那一瞬间,她无言地望着他,曾几何时,他们曾那样相爱,他可曾受到 良心的煎熬?   顺便说一句,《笔外》中汤姆的老师,著名哲学家罗素被拍成了一个很可乐 的小人物。他在当时被称为“全英国最不受欢迎人物”。最后他对汤姆代观众提 出疑问:她已经好了吧?艾略特苍白着面容说:你无权过问。   在《笔外》中疯疯癫癫的维微安自然是遭人厌弃的对象,而伍尔芙一副势利 模样,要多讨厌有多讨厌。伍尔芙的朋友,著名的传记作家之父林顿,有个毕生 爱他的女友卡林顿。根据他们的故事拍成的《卡林顿》,你不可不看。卡林顿何 许人也,似乎名不见经传,不要紧,看过恺蒂的《凯林顿其人》可以替你恶补这 一课,它也可以说是文字版的《卡林顿》。卡林顿的爱究竟有多深?在当时的恋 人拉尔夫向她求婚时,她给林顿的信中写道:   你永远不会知道我对你的爱有多深,我是如何崇拜你的每一根头发,你胡子   上的每一缕卷曲,你晚上读书给我听时,我如何咀嚼你口中的每一个字,我   是如何喜欢你洗脸用的海绵上留下的你面颊的香味,你手上象牙色的皮肤,   还有我从我的窗子中能看到的你沿着花园墙根散步时你的帽子……   她的爱是众人皆知的秘密,她的悲哀呢?林顿可以体会多少?恺蒂说:“可 以看出她对林顿的感情一直象对待一个情人,深厚而且有激情,而他的感情则疏 离得多。他非常喜欢她,对她既尊重而又充满感激,但他的感情始终没有超过这 以上。”她(爱玛·汤普森饰)静坐在草地旁,望着见证了他们相知相伴的小楼, 每个人都有了去处和自己的伴侣,她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和林顿……,这幻觉是一 只魅人而忧愁的鬼魂,她竟看痴了。   林顿病逝,凯林顿的灵魂也随之而去,他死前的一天她已经自杀一次,被拉 尔夫阻止了。虽然有拉尔夫(已经离婚,但依旧感情深厚)的慰籍与关爱,没有 了至亲至爱的林顿,一生的时光都是虚掷,依然生不如死。终于,在他死去一个 多月之后,她穿着他的紫色睡衣,用一杆猎枪自杀身亡。   她这样一个不拘而又温煦的女子,一个独特的精灵。据说她是极有天份的画 家,但一直不为人所注意。那部电影的结尾展示大概全都是她本人的作品,那些 风景、肖像静物画一幅幅静谧、寂寞的怒放。   我喜欢艺术家独有的神秘感,为何要亲近大众,不凡就是不凡。   依旧说回伍尔芙,仅仅因为一两句话,或那两三个镜头,我早就不可救药地 对她有了成见。其实,那不见得就是她,或者那至少是以偏盖全。但我始终也不 能喜欢她那意识流的小说或是对其他人及作品的评论文字。她的评论是站在某个 高度上的,而我却莫名其妙地不喜欢她那种自以为是的高度。《奥兰多》是根据 她的奇文拍成的同名电影,我始终没有看进去,几百年来奥兰多雌雄同体,永生 不死,不知道她说了些什么。默默无闻的《卡林顿》横空而出,倒是伍尔芙,不 见她的传记电影是件奇事。   这样的关于艺术家本人生平的传记电影,真比他们的作品更加神秘动人。   《长日将尽》是根据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改编而成,如诗如画的自然风 光,各国使节来到牛津郡古老的庄园,觥酬交错、高谈阔论,情景无不充满浓浓 的英国味。但如恺蒂言,一切太刻意,我觉得连音乐也太过伤感煽情了。真正正 宗的英国味,其实还是在安东尼·霍普金斯和爱玛·汤普森扮演的男女管家身上 闪现,完美无缺。   含蓄、距离产生美感,但英国人的距离,并非虚无缥缈的天地之隔,英国人 其实还是很有凡人味的。我尤其爱爱玛·汤普森所饰的英国女人,冷静而不失温 情,优雅然而务实,从《霍华德庄园》、《理智与情感》、《长日将尽》,一直 到《卡林顿》,她不是伟大的演员,她是不朽的(英国)女性化身。   《天使不敢涉足之地》还有一个译名,不记得了。有种不舒服的感觉,因为 那个可爱的小小婴孩因为大人的争夺不幸意外地死去了。福斯特其实对阶级成见 极深、顽固守旧的英国人是很有些意见的,这在《霍华德庄园》中有很好的诠释, 存在未必合理,而和谐仍然是人类的一个美好的梦想,至少,他曾经为这个梦想 而努力。E.M.福斯特到茨威格,再到中国人熟悉的罗曼·罗兰,所有这些人 可以用一个名词概括:人道主义知识分子。   他乡山水和他乡的明月,隔着记忆的长廊就成为一幅迷人的画卷,叫人如何 都不舍将视线移去。 (寄自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