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管 之 见 观 扶 桑 (中)               ·乐 平·   三、孔门花开隔海香   日本神道最初的教典《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形成于八世纪初。数百年接 收强大的大陆文明的过程当中,日本不仅没有让本土文化为新文化所吞没,而且 让日本神道这一民族宗教系统化起来了。到明治维新(1868年)为止,一直 保持着其应有的地位。后来、明治维新开始到二战结束,军国主义者利用日本神 道蛊惑人们走向扩张,才真正地损害了民族文化的发展,直到如今,一提起日本 神道许多人依然敏感得就像要回避瘟疫一样,包括许多日本人自己都不能把它当 作民族宗教看待。当然一方面因为日本神道存在政教不分的缺陷,但主要还是因 为明治以后被利用为“国体之精华”,走扩张路线,给日本人自己也造成不可估 量的灾害。   反观我国近代,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到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 现代化每前进一步,中华文化就要接受一次洗礼。然而时风一过,往往风骨犹在, 足见其中“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成份。日本处理外国文化与本土文化上的经 验与教训,在当今我国处理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的过程中,应当是值得我 们仔细吟味和考察的。越积极地接受外来文化,越能促进本土文化的繁荣;越是 固步自封,反而越加阻碍本土文化的发展,就算一时占得上风,结果也是自取灭 亡。那么这中间的平衡点在哪里?实在耐人寻味。   这里要提提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1889年11月明治宪法颁布 之后,该文由明治天皇颁布于次年10月。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一直是 日本的教育方针。全文引用如下: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亦克忠克孝,同亿兆之   民于一心、世世共济厥美。我国体之精华、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尔   等臣民当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   修学习业、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于广公益、开世务,恒于重国宪、   遵国法。一旦处临缓急,则当尽义勇以奉公,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   是,则足为朕之忠良臣民,亦足以显彰汝等祖先之遗风。斯道实为我皇   祖皇宗之遗训,子孙臣民俱当遵守,通之于古今而无谬,施之于东西而   无悖。朕与尔等臣民俱拳拳服膺、咸庶几其德如一。   该文绝对化的程度,决不亚于我国文革时的小红本。二战时期,有位教师就 仅仅因为念错了其中某一个字而不得不剖腹自杀。   洪武帝朱元璋(在位1368-99年)就国家的秩序下过诏谕:“恭惟朝 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竭 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 生。”(见《明史·志·礼·嘉礼·宾礼》)。总结起来就是六条:(一)孝顺 父母,(二)和睦乡里,(三)尊敬长上,(四)教训子孙,(五)安于生业, (六)远于非为。朱元璋的诏谕起于儒学者之手自不必说,明治天皇的《教育敕 语》也是由当时的大汉学家起草的。两者在本质上的一致,是一目了然的。   明治以后,日本一方面推行脱亚入欧,抛弃亚洲邻居“颓废”的文明,成为 西欧世界的一员。政治上积极采用和完善议会制度,实行权力分立;战略上推行 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政策。国民意识上,按照西方的模式着力于确 立自立观念、自律观念。在自立观念的培养上,确立出一整套的制度减少对父母 精神上和财产上的依赖。在自律观念上,推崇守约、守时、自制。而在社会观念、 团体观念、家庭观念上却推崇《教育敕语》,积极保持本国固有的文化中早先从 中国吸收过来的儒教传统,保持社会秩序的连续性,维持社会的稳定。   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教育敕语》一直被当做大毒草。   战后高度成长期间,企业奉行的“终身雇用(铁饭碗)、年功序列(论资排 辈)、凛议制(下情上达)、行业工会”等策略,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起着主 要的作用,曾经一度被西方社会认定为日本式经营的四种神器。仔细考察一下就 会发现,这些策略除了把天皇从神的位置放下来以外,其他的方面和《教育敕语》 所宣扬的儒教精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终身雇用”的前提是职员对企业的忠诚, 它实际上是战前忠君思想的延续,只不过忠诚的对象从天皇移到了自己所在的企 业而已;“年功序列”讲的是企业中完全按照进入的年月决定个人的待遇,就是 “长幼有序”;“凛议制”讲的是大小决策由基层产生,由上层决断。日本式的 经营法宝里,飘出的却是儒教千年的芳香。   战前日本执行《教育敕语》的根本问题是彻底的贯彻忠君思想,把国民驯化 成战争的工具。如果把儒教比做水,现代化比做舟,足见水可覆舟,亦可载舟。   四、一水之隔别万里   三世纪以后日本大量从中国进口道教、儒教和佛教文化,那么是否可以说日 本的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亚流呢?日本有一部分文化人这么看,但笔者的看 法完全不同。   诚然,围棋几乎保持着中国的特色;绘画、茶道、剑道、柔道等等也明显地 看得出中华文化的影子。日本民族同是黄种人,黑头发、黑眼珠、黄皮肤。当代 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也增加了,似乎看不出两国人的区别。   先从个人的外表上,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日本人体格要健壮一些, 这是因为日本尚武、重视全民体育运动。他们有一种观念:自己的健康是应当也 是可以自己管理的。这个观念或许可以追溯到《魏志》的年代:“若有疾病,遭 暴害,便欲杀之,谓其持衰不谨”。当代的日本的大小公司,依然有终身雇用的 倾向,但是如果有疾病,虽然不致于被杀掉,但是如果经常请病假,那迟早是要 遭劝退的。   日本使用汉字,讲究书道、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会受到周围的赞许,许多人能 够用日本式的读法背诵《论语》和唐诗,但是在章句的选取上是有取舍的;在意 义的解释上,也有取其所需之处。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解释成 做君主的要像做君主的、做臣子要像个做臣子的等等。君主不要去管该由臣子管 的事,小孩子就得像个小孩子、天真活泼,不要像个小大人。   儒教的思想对日本影响深远,但是我们看到“忠孝仁义礼智信”当中,“忠 礼信”的观念可以说已经融化于他们民族的血液之中,但是中华观念的“义”在 日本简直就无法找到其身影。圣德太子当年在接受“仁义礼智信”的时候就说: 仁义这两个字怎么看也不太合日本的风土,日本重“和”,所以还是改为“和为 贵、不忤为宗”吧。   日本也讲孝,讲究尊重长辈。但是他们的孝道和中华式的孝道有很大的区别。 饥馑年岁弃老,这个故事许多人介绍过。说的是饥荒的年月,养不起老人,就把 老人背上山遗弃掉,这里面有一种观念就是要求老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年轻人。就 是说万不得已的时候,也并不责备年轻人不和老人一起饿死。在处理事务的意见 上面,中华式的孝道里讲究服从老人的意见,并用“姜是老的辣”来告诫年轻人; 而日本则要求老人多多听取年轻人的想法,因为老了想法容易僵化,用“老而从 子”来告诫老人。   对于子孙的教育上,日本的做法和我国也有很大的区别。我国讲究子孙对长 辈的绝对服从,教育子孙采用体罚的手段至今还很普遍。而日本的做法偏重于说 服,甚至接近于放纵。比如说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互相打起架来了。我国的 父母看到这情景,一定要劝开的;而日本人就不见得,他们有时要假装没看见。 他们的观点是孩子要自强,打架不过是游戏的一部分,也是学会生存的必要手段。 一方把另外一方打伤了,也并不责备加害的孩子,最多是加害一方的父母看看被 害者是不是伤了,需不需要送医院。被害的一方,也不过是鼓励自己的孩子自强 起来,不要太懦弱,万不得已才去找加害者父母。   老人去世时,尽情表达晚辈的悲哀,在中国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在日本讲究 节哀,认为在外人面前失声痛哭就是失态。《魏书》还记载着“始死停丧十余日, 当时不食肉,丧主哭泣,他人就歌舞”,如今的日本,丧主也并不哭泣的,而是 和吊客一同谈笑。一说这是佛家的影响,一说是日本神道的观念。前者说人死了, 就得到了超度的机会;后者说本来人是神的子孙,人死了就回到天国诸神的行列; 两种说法都认为老人去世了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生殖的观念,日本的风俗就更为独特。古代初期日本人的性观念就十分的开 放。下面引的是《古事记》里面的一段。故事说天地初成,世界还是茫茫的一片 大海并无陆地的时候,男神伊邪那岐和女神伊邪那美如何缔造日本列岛:   于是(伊邪那岐)问其妹伊邪那美命曰:汝身者、如何成?答曰:   吾身者成成、不成合处、一处在。尔伊邪那岐命诏:我身者成成、   而成余处、一处在。故以此吾身成余处、刺塞汝身不成合处,而   为生成国土,奈何?伊邪那美答曰:然善。     (注:“命”是尊称,这里相当于大神。)     (括号内的文字由笔者所加,为便于读解和式汉文,标点有改动)   我国的读者读到这一段,一定会吃惊不已。当然神话说的事,不能直接拿来 做为依据,而且如今的日本男女之间,也决不会直接了断到这段神话所说的程度。 不过日本民族宗教的有些祭典活动和生殖有很大的关联,这点值得一提。古代的 日本社会认为生殖器具有某种祈祷的力量,到了农耕社会又做为农业生产力的象 征成为信仰的对象。其遗风绵绵持续两千多年,至今其全国各地都遗留有生殖器 或者裸露生殖器的偶像做为道祖神。比如茨城县行方郡御舟神社在插秧后曾经举 行的祭典,就是立两根竹竿,上系一条绳索,绳索上面挂一条稻草做的圆棒和一 个稻草做的圆圈,分别代表男女性的生殖器,圆棒对准圆圈的中心,风一刮动两 者互相接触代表男女的性结合,以象征多结果实、五谷丰登。可以说儒教的“男 女授受而不亲”这类观念没有为日本社会所接受。当代社会里下完班后,男子在 酒桌上的话题九成以上都是两性方面的话题,和我们的观念简直是格格不入。   看得出来,在生老病死各个方面,中日两国的观念和习俗都各不相同。 (待续) (1999年5月于扶桑日落博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