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管 之 见 观 扶 桑 (上)                ·乐 平·     十六年前的秋天,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时,并没有多少到了国外的感觉。 置身于东京街头,看着店铺招牌上那大块大块的汉字的确十分意外,人群也全是 黑发黄肤,全无红毛碧眼。虽然来之前见到过几个日本人,也集训了半年的日文, 日常的会话和简单的文献都可以懂,但是一旦身临其境,却简直难以相信这是到 了另一个国度:第一印象之中似曾相识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那以后断断续续地在 扶桑国呆了十来年,在这里生活的时间一长,接触到的事物稍加多了,看到的不 同点也多起来,逐渐开始抱起一些疑问。日本和我国的关系果真可以用一衣带水、 同文同种来概括么?日本的文化是中国的一个亚流么?日本的文化里有可取可学 之处么?日本为什么会走上军国主义的路、为什么至今对于过去的侵略不肯谢罪? 日本能够长久地与我国和平贸易么?这些问题在心头纠缠了多年,至今可以说依 然不甚了了。但是多年许许多多杂乱的想法也该整理整理了,于是写成这篇随笔, 作为我的一管之见,就教于大方。              一、风雨滂沱岛三千   谈日本离不开樱花,离不开富士山,离不开地震火山,离不开台风。日本人 有感情细腻、长于忍受和顺应的一面,有进取的一面、焦躁的一面,有长于合作 的一面,这些特点或许与自然地理的特征有所关联吧。   每年三月底到五月初,太平洋西岸的暖风从琉球群岛的最南端一直吹拂到北 海道的最北端,三千余公里的岛弧上樱花接踵开放,烂漫的花毯,恰似一条前线 渐渐北上。樱花开过之后,紧接着就是映山红沿着前线铺地而过,列岛上迎来一 片片的新绿。秋天,十月中旬到十二月上旬,西伯利亚头一阵寒风到来之前,科 斯莫斯(菊科)紫黄红绿,沿着春天樱花走过的路径反方向南下。跟着又有满山 的红叶,缓缓地将列岛洗染一遍。生活在这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的人们对自然景 色以及由景色所引发的情调具有丰富细微的感受性,并不难想象得到。这种细腻 的感受性从《万叶集》(注1)、《源氏物语》(注2)、《蜻蛉日记》(注3) 等古典文学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到,从当代的电视连续剧《阿信》和《第一百零一 次求婚》等作品中也可见一斑。   血气方刚的日本人常常提到,人生应当像樱花那样盛开一次。樱花怒放的盛 景和落红飞渡的凄惨之境,前前后后出现在十天之内,既使人们容易领悟和接受 “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哲理,也使追赶花季的人们容易形成急于求成、焦躁 气短的性格,这也不难想象。   春天樱花盛开和秋天枫叶红染的前后,每年都注定有几次台风横扫扶桑列岛, 台风携带着大量的雨水,倾注在陡峻连绵的山脉当中,汇集在短促的河流之内, 顿失滔滔、一泻而下,多少房屋、多少粮田一日之内没于滚滚洪水之中。然而台 风一过,一切就好像梦幻一样:蓝天是晴空万里,白云是丝丝如绢。生活又可以 回复往日的节奏。昨天还是红叶烂漫,今天却是狂风怒涛;昨天是洪水滔滔,今 天又迎得蓝天白云,让人想到居民性格上的忍受和顺应这一面的形成与节令变化 的关系。对于不可抗拒的力量,只要一味地忍受、等待,不久后自然要回到往日 的平静。   1995年1月17日临晨,在短短的22秒钟之内,10来公里的高架公 路突然倒塌,40多万来座房屋毁于一个昼夜,6000多人死于非命,6万多 人无家可归,被安排在政府设置的3万座临时救济房里,这就是著名的阪神地震。 日本这条岛弧,地学上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交界之处,大规模的地 震连年不断,阪神地震这种规模的地震,平均每十年就有一次。   火山遍布日本全国,南端鹿儿岛的樱岛、熊本的阿苏山、长崎的云仙岳、中 部地区信州附近的烧岳、东北的磐梯山、北海道的昭和新山等等活火山至今依然 在喷灰、喷汽。还有许多像富士山这样的休火山虽然暂时没有活动,但是什么时 候喷火谁都说不准。一旦爆发起来,就是千万座房屋遭灾。   不管是台风还是地震、火山,一旦遭灾,现代化以前的复旧活动不是一户两 户的力量可以单独完成的。左邻右舍长期的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的关系,使日本 人懂得和为贵的哲理,形成了互相合作的传统习惯。这种习惯对于日本走完现代 化的路程,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需要提到的是,日本人团体合作的精神的 形成,与村庄式农业经营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笔者并不是想说,没有恶劣的自 然环境,就不可能形成集体精神。              二、攻玉之石在他山   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的一段时期,正当中华大地上出现秦汉统一政权时,扶桑 列岛开始告别持续了一万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这段时期之前的出土文物,除了石 器就是精巧程度不同的绳纹土陶和男女偶像,遗迹多为祭祀日月、风雨、山川、 星辰的场所,农耕的迹象极少;这段时期之后的出土文物,却突然出现大量精致 的铁兵器和农林工具,土陶的特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耕的迹象空前增多。 这个铜矿资源丰富的岛弧国,实际上跨越青铜器直接进入了铁器时代。由于没有 发现任何被征服的痕迹,表明在这个时期,日本自主地开始了经由朝鲜半岛吸收 大陆文化成果的历程。   公元前一世纪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以岁时来献见云。”关于日本仅有的这一句是最早的文字记载。约三百多年之后, 晋人陈寿在《三国志·魏志·倭》(日本称作《魏志倭人传》)用了两千多字记 述了这个“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的国度。当时日本还没有文字, 因此该文是关于日本的最早的文献。这三百多年间日本与汉朝的来往在五世纪范 晔、司马彪的《后汉书》有一段独特的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 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 年(公元107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十八世纪末期, 西南部福冈市博多湾的农民在志贺岛清理引水渠的时候发现了一颗刻有“汉委奴 国王”的金印,一般认为这颗金印正是光武帝刘秀所赐。看得出来,没有统一之 前,日本的一些小国与汉朝的交往是以从属国身份出现的。   关于三世纪的日本,《魏志倭人传》有这样记载:   “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亦南北市籴。”   “好捕鱼鳆,水无深浅,皆沈没取之。”   “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   “今倭水人好沈没捕鱼蛤,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   “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菜,皆徒跣。”   “其风俗不淫,男子皆露〔纟介〕,以木绵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 略无缝。妇人被发屈〔纟介〕,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   “妇人不淫,不妒忌。不盗窃,少诤讼。其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 门户。及宗族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   “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 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   虽然当时日本人沉水捕鱼的技术高超,令人咋舌;民风纯朴,没有强盗小偷; 治安机构执法严厉,相互之间少有争执;但是接受农业文明已经有数百年时间, 仍然存在耕田不足食的现象。   四世纪到八世纪,日本经历了大力从大陆吸收儒教、道教、佛教文化的过程。 同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思想的形成也在这一时期。五世纪末出现第一个统一了 列岛一大半领土的政权。在统一政权没有完全确立之前,已经成为了欧亚大陆东 北角的一个军事强国,实力超过了经济和文化的老师朝鲜南部,并出兵攻占过。 吉林省集安市的通沟,保存有当时高句丽国的好太王碑。该碑建成于414年, 在高六米的石柱四面上,用了约1800字,记载了好太王的功绩。据该碑的铭 文记载,公元391年以后,倭军渡海攻破南方的百残(=百济)、新罗两国, 收为臣民,一直到404年高句丽的好太王率兵全面击溃倭军,他们才撤离朝鲜 半岛。   “朝鲜战争”失败以后,为了保持外交和军事上的优势,从5世纪初开始接 近一百年间,各地方政权分别派出高层人物到南朝宋国朝贡、学习。   统一后的日本,一方面积极吸收大陆的文明成果,将外来的文化溶入本土文 化之中,另一方面又尽力地保持政治上独立自主。比如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 07年),日本有史以来最积极的接受大陆文化、影响也最大的圣德太子(=多 利思比孤,公元574-622)遣使小野妹子领僧侣赴隋学佛法时所带的国书 里就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炀帝看了以后大为不悦, 对自己的外交大臣(鸿胪卿)说道:“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隋书· 列传·东夷》)。   中华帝国国运的衰微,又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从社会、经 济、文化、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引进西欧文明,修好列强,迅速成为东方的大 国。可以说,日本每次强大的过程,都是和积极引进先进的社会制度,虚心向外 族学习分不开的。                                (待续)   注: *1:《万叶集》:收集“和诗”四千余篇,形成于七世纪到八世纪,文学地位    相当于我国的《诗经》。正统的说法认为是日本天皇家人所作,但有人考    据认为,和我国的《诗经》一样,属于民间作品。是爱情诗的集大成,其    整理工作可能经由日本皇家之手。 *2:《源氏物语》:松散小说,细腻地描写贵族家庭生活,作者紫式部。成书    于十一世纪初期。 *3:《蜻蛉日记》:日记文学,细致描写一妻多夫,一夫多妻混合婚姻时代妇    女矛盾重重的心理。作者为藤原道纲的母亲。成书于十世纪中后期。 (1999年5月于扶桑日落博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