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三国演义》之失街亭                ·笨 狸·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有被美化的嫌疑,变得不大真实,“多智而近妖” (鲁迅语)。但是,小说中还是极力从一个理想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描述他。那 么,我们不妨抛开历史的真伪,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小说中的孔明,书中对 孔明成功之处的着墨实在太多,所以在这里决定只从孔明的一次著名的失败── 失街亭中来看到孔明的不足之处,从而给今天那些因成功而趾高气扬的管理人员 敲敲警钟,毕竟美玉微瑕,人无完人。   失街亭是孔明同志最惨痛的失败,但让可怜的马谡在此事件中负上全部责任 确实冤枉。其实,当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失败时,策划者和执行者都应各负一 半的责任。有人会为孔明辩论说:是马谡没有按照孔明的策划行动才导致失败的。 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但是,如果马谡按照孔明的策划而行的结果就一定是胜利 么?历史无法重复,自然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 对守街亭的整个过程加以分析,从而推断出结果。   1:能否指派马谡担任守街亭的领导?   我们先来考察马谡的能力结构。在专业能力方面,马谡主攻谋略学,是一个 难得的参谋人员,但在独立带兵出战方面没有实际经验,只做过幕后策划的协助 工作;在人事管理能力方面本来还算是不错的,不过因为缺乏独立带兵的作战经 历,决定了他在军中并没有能够让士兵绝对服从以至崇拜的基础,说明在危急的 时候马谡无法以个人魅力稳定军心;他不听王平的再三劝告,说明他不是一个能 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的好领导;他自动请缨守街亭,并且流露出对司马懿的轻视, 证明他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实在不能说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管理人员。所以, 作为守街亭这样关键的任务,马谡是无法胜任的,一个人的才能有限,本来也怪 不得他,但可惜的是他得到领导的错爱。真正的错爱!虽然书中再三强调了孔明 的不放心,又派了王平做副将。但是难道孔明不懂“疑人勿用,用人勿疑”的道 理么?!如果反过来让王平做全权领导,马谡为随军参谋这样的组合可能更适合 本次任务。就这一点上,孔明犯了最大的错误:用人不当!与知人善任的要求相 差甚远。   领导班子的结构组合是非常重要的,同是三国时的曹操,就有一次著名的人 事组合策划: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命令张辽、李典、乐进守合肥,对于 这三位著名将领,曹操是这样组合的:“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 守城。”后孙权率十万大军到,合肥曹军只有七千余人,形势很危急,张辽、李 典遵照曹操分工,乘吴军立足未稳,选八百勇士突袭吴军,大挫吴军士气,而同 时激励了己方的士气,吴军在锐气大挫后围城十多天,终无法攻下合肥,只好撤 退。后来孙盛评论道:“至于合肥之守,悬弱无援,责任勇者,则好战生患;责 任怯者,则惧心难保,且彼众我寡,众者必怀贪惰;我以致命之师,去贪惰之卒。 其势必胜。”张、李、乐三人性格各异,但曹操看到他们互补之处,所以组合了 这样一个成功的领导班子。正应了西方的一句名言:“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绵羊, 能战胜一头绵羊领导的一群狮子。”决策者在应急时的人事安排是最能看出决策 人员的综合能力的,因为首先必须全面了解事件,分析事件的轻重缓急,然后挑 出适合的执行人进行组合。在街亭之战中,孔明对街亭的重要性说得很清楚,而 且也知道“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不过,偏偏就在最重要的人 事安排上犯了大错。他派出的这个马谡,最会用人的刘备以前已经给予下过评语 的了。这是在三国演义中所能看到的孔明所犯最大的错误。   2:街亭能不能守?   二万五千兵能不能在一个“无城郭,又无险阻”的地方抵御二十万的大军? 而且在缺乏一个张飞式的猛将的情况下。我想,可能只有让孔明提前将空城计摆 在街亭,才有希望使司马大军望而却步。是的,我认为就是马谡听孔明的安排将 队伍挡在要道,一比十的力量对比又要叫马谡如何面对一次又一次无情的冲锋? 只怕三次猛烈的冲击之后蜀军就得崩溃。所以,马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也不 乏可取之处,只不过忘了准备一些食用水和防火措施而已。反正以马谡的能力来 说,街亭是无法守的,最大的要求只有尽力拖住司马而已。   在这一点上,孔明明显是下了错误的决策。所谓决策,是在可以互相代替的 两个以上的方案中进行选择,对于司马取街亭的反应,孔明并没有考虑其他可能 性,只有一个方案──守。其实,还有一个方案就是──退。因为孟达事败,所 有原来的计划都可能应该重新考虑了。如果孔明能够先考虑到无法守街亭的情况, 也许就不用冒着心脏病发作的危险设下空城计。大概是因为孟达事败这个消息对 孔明造成极大的刺激,才使得孔明的应变能力大大下降吧。下面我们用最简单的 决策树的方式来比较一下守与退这两个可能性。        ┌─A1:守得住(最大利益)      ┌守┤      │ └─B1:守不住(最大损失)      │ 街亭之战─┤      │            ┌─A2-1:成功牵制住司马大军      │ ┌─A2:发疑兵试探─┤      └退┤          └─A2-2:失败,后方成功撤退        └─B2:立即退兵   从上面的决策树上看,在当时情况下的最佳的决策应该选A2,即后方作出 退兵的准备,前方派魏延去跟司马打游击。这样成可攻,败可退。而守街亭冒的 风险太大,本不该是“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孔明所做出来的决策,所以后来 貌似潇洒实则狼狈的空城计能够出笼也就不足为奇,早有伏笔了。   3:街亭之战有没有一个整体构思?   街亭之战对于孔明这一次的伐魏大计有关键性的意义,那么从整个战役来说, 孔明本来应该投入全部的精力和其可动用的力量来打这一场战争才对。但是在具 体的战术安排上孔明却好像并没有把它当一回事,除了恶毒地逼马谡立下全家操 斩的军令状外。   一直以来,孔明对魏延就有一种偏见,只因为魏延脑后的几根骨头长得有点 奇怪,总不肯重用这个智勇双全的人才,这一点连刘备也觉得奇怪和无可奈何。 (其实,我觉得在知人善任方面,刘备可说比孔明更胜一筹。)就只因为偏见, 在街亭这样重要的战役里,魏延无法起到其作用。唯一的用途只是把马谡救回来 斩首而已。做为一个不被授权得知前方作战信息的接应者,又能决定什么呢?等 到魏延必须出阵时,街亭肯定是失守了的。那时司马懿已经夺了街亭,军心振奋, 反客为主,任何人都绝对无法再去把街亭夺过来。在当时蜀国大将里,如果一定 要找出能够守街亭的领导,只有赵云、姜维和魏延其中之一能担此任。可是孔明 没有半点整体战争的协调概念,忽视了这场局部战役的重要性,人事安排上更是 匆忙得一塌糊涂。把魏延一个勇将先锋安排在接应的位置上等着救人,又分了一 万兵马给一个草包高翔去替魏兵打扫柳城,而在最前线的,居然只是两个没有单 挑能力,凑在一起还要吵吵闹闹的中级干部。真是莫名其妙。然后也不考虑街亭 可能失守的情况就让姜维兵出斜谷,“啊!魏国的首都已在眼前,蜀国一统天下 了”。孔明好像忘了孟达已经失事,还在一相情愿地照原来的计划行动,这种缺 乏整体应变的部署,注定了街亭的失败。要知道,来取街亭的,可不是别人,就 是老对头司马懿啊。我想不通为什么孔明一边在言语上十分重视街亭,但在战术 安排上却会如此马虎。   管理实践证明,有效的管理需要全体人员的积极配合,协同行动和通力合作, 一个好的管理人员,在处理事务时必须要有整体概念,如何合理调配人员、分配 资源、分工协作,都必须分析出尽量多的可能性而后决策。如果象孔明这样在战 略上重视敌人,在战术上忽视敌人,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员协作关系没有理清, 街亭又如何能够守住?   孔明一生,从没有犯过象街亭之战这样的错误,为什么会在如此关键的战役 中犯错不是本文所想表达的内容,对街亭之战的探讨,只不过是借古鉴今而已。 在三国时代,孔明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管理者,但无疑,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如果 不处处小心谨慎,冷静应变,也很容易就会犯下无法挽救的错误。 97-5-25 (寄自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