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崇焕之墓和民族之气                ·方舟子·   周末抽空浏览了一下几种中文电子刊物,发现马悲鸣又在感叹中国人活该被 日本人屠杀,又是洋洋洒洒旁征博引,这回却是扯上了袁崇焕:   “抗清名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入清后却被清政府平反。终满清之 世,近三百年间,袁崇焕墓都受到妥善保护和尊重。但辛亥光复了汉官威仪后, 袁墓却是日渐凋零,现在已被周围的学校逐步侵占,任凭学生向袁墓射足球,恣 意侮辱。令守护袁墓三百余年的佘家后代齿寒。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气,何来尊严?国格、人格又安在哉?”(马悲鸣 《中国的“靖国神社”在哪里?》,《枫华园》9904a)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率师千里驰救京师,以九千精兵打败十万 入寇清兵于北京城下,反被多疑的崇祯皇帝逮捕入狱。第二年八月,袁崇焕被凌 迟处死,血肉被愚民抢食一空,其帐下谋士佘义士(名字无考)冒灭门之灾盗出 袁的首级,葬在自家院中,址在今北京崇文区第59中学校园内佘家小屋的后面。 佘义士临终前遗命佘家子孙此后不许为官、不许回南方老家,世世代代为袁督师 守墓。从此佘家开始了三百多年为袁督师起先是秘密的后来公开的守墓史。   满清入主中原后,清廷为安抚人心,大肆表彰史可法等抗清受节南明忠臣, 但袁崇焕不属此类。一则袁与清室有杀祖之仇,宁远之战,袁崇焕以兵五千却敌 十万,击伤清太祖努尔哈赤,不久努尔哈赤在气恨中不治身亡。二则袁崇焕被害 的导火线,乃是皇太极从《三国演义》学来的下三烂的反间计,全国人民都还给 蒙在鼓里,误以为袁是卖国求荣的大汉奸,如果为他平反,只会破坏安定团结的 局面。所以就一直拖到了乾隆初年,《明史》即将定稿,史臣在撰写袁崇焕传时, 从《清太宗实录》知道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又不敢照写,最后还是乾隆帝拍板, 至此袁崇焕之冤始大白于天下,这时明朝已灭亡了一百年,反清复明也早已成了 历史。但《明史》只不过是披露了反间计而已,算不上给袁崇焕平反,对袁的功 绩也是尽量贬低的。到了乾隆帝晚年,颇有点仰慕汉家衣冠的意思,又想起了袁 崇焕,给袁崇焕和佘义士修了坟,这才算是平反了。但这时距袁之死已有150 年,距清之亡也只剩一百多年,什么“入清后却被清政府平反。终满清之世,近 三百年间,袁崇焕墓都受到妥善保护和尊重。”最多算是对了一半。   至于“但辛亥光复了汉官威仪后,袁墓却是日渐凋零,现在已被周围的学校 逐步侵占,任凭学生向袁墓射足球,恣意侮辱。令守护袁墓三百余年的佘家后代 齿寒。”则是完全的不实了。事实上,终清一代,袁崇焕始终有墓可安葬却无祠 可祭祀,算不上“尊重”。民国一成立,康有为即发起在袁墓旁建袁崇焕祠,称 “袁督师庙”,并亲自写了庙记及撰门联云: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稳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批文指示保护袁墓,不得动迁。一九五二年, 由李济深、柳亚子、章士钊等人发起,重修了袁崇焕祠墓碑。之后据说在清明时, 政军要员宋庆龄、周恩来、朱德等人都曾去祭扫袁墓。   文革时神州文物遭劫,袁墓亦不能幸免,墓、祠均被红卫兵砸烂,墓园成了 中学的操场。佘家第十七代长子也在这时候搬走,不再守墓了,但他的妹妹佘幼 芝却坚持守了下去。文革一结束,佘幼芝即四处呼吁、集资,请重修袁墓。但那 时候国内学界连岳飞、袁崇焕这些抵抗少数民族的名将是否该算民族英雄都弄不 清楚了,海内外闻名的岳坟是重修了,袁墓则一直拖着,一直到了1992年清 明节,袁墓才修葺一新。只是袁祠已住进了十几户人家,搬迁不易,现在还未恢 复。1994年,海内外轰轰烈烈纪念袁崇焕诞辰四百一十周年,我也曾经写了 篇《功到神奇即罪名》的长文凑热闹,为此通读了有关文献,对袁督师越发敬佩。 去年回国,因未到北京,也就无法亲睹袁墓修得如何。但广东东莞的袁崇焕故居 我是去了。其实袁遇害时,老家也被抄,兄弟妻子被流放,故居早已荡然无存, 当地政府在原址围了一大块地,立了个碑,正拟建袁崇焕博物馆。   英雄墓屡毁屡修,前赴后继,这也是中国的国格。佘家十七代人为英雄守了 三百七十年墓,古今中外闻所未闻,这也是中国人的人格。北京文物局曾想派专 人清扫袁墓,被佘幼芝婉拒,他们宁愿自己继续守下去。老人的女儿焦颖和儿子 焦平都表示会成为第十八代守墓人,接力棒从佘家交到了焦家。佘女士说:“不 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这样的民气,恐非马悲鸣之流夸夸其谈者所能知。袁 崇焕一介书生,投笔从戎,战无不胜,保家卫国,死而后已,以其伟大的人格征 服了全军将士,被捕时全军痛哭,弃城东走,袁崇焕自狱中寄信命他们回来继续 抗敌,遇害前面对千刀万剐仍念念不忘民族存亡,临刑口占云:“死后不愁无勇 将,忠魂依旧保辽东。”这是忠义。暴君奸臣腐儒愚民残杀了本民族的英雄,佘 家以世代守墓这种方式报英雄知遇之恩,以一家之力替全民族向英雄赎罪,这也 是忠义。华夏族外祸内乱、历尽苦难凡四千年,未象所有其他的文明古国那样灰 飞烟灭,而生生不息、一息尚存,靠的也是一股忠义之气,至今不绝。忠义之气 之所以能够流传不息,是因为现实虽然总有缺憾,历史却大体还是公正;现实中 得不到的,可从历史中探求,这是我们民族的仁人志士的坚定信念。袁督师《入 狱》诗云:“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又云:“心苦后人知。”表达的就是 这种信念。我们可以告慰袁督师的是,他的清白已在身后一百年被还清,而他的 苦心,后人也终于能够知道。斯人已去,浩气长存,只要这个民族不成为马悲鸣 所捏造出来的那个民族。 (注:佘家近况据冯武勇《为袁崇焕守墓--一个延续三百多年的故事》一文) 1999·4·3 (寄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