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 四 库 全 书 光 盘 ◇                  ·“新语丝之友”讨论合集·   【编者按】最近国内出版发行了《四库全书》光盘,此事在“新语丝   之友”通讯网引起了讨论。这里收录了其中的部分评论。周氏兄弟对   《四库全书》的批评,见鲁迅《四库全书珍本》和周作人《漫谈四库   全书》,可在“新语丝电子文库”找到。 ★野树: “四库”进光盘,是件好事儿。不过,好事儿跟好药差不多,得看对什么人 来说了。 对于古书专家来说,“四库”光盘是件可能需要学习的好事儿。古书专家的 长处是,知道“四库”里的好些书版本太次,有些能找到“四库”之外的善本。 “四库”里的劣版书,有的是奉旨删改了,有的是让抄手抄错了。古书专家当然 不会尽信“四库”,他会找其它本子来对照。对于能抗副作用的古书专家来说, “四库”光盘确实是一副好药。一鼠在手,“四库”任我游,不受搬书翻检之苦, 真是其乐融融。当然,要找这个乐子,总得会摆弄摆弄电脑。可惜有些古书专家 有点儿怕电脑,乐不起来。这样的古书专家就得先学电脑了。 要让古书专家快乐,“四库”光盘得做到两条。一是差错少,最好是没差错。 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四库”光盘,号称“原文”,应该就是扫描所得的图像文件。 这和影印版的书差不多,应该不至于有什么大差错。如果再用OCR转成文本文 件,或干脆开始就用人工输入,那差错多少可就难说了。另一条是配有好的全文 检索系统,那才叫好用。武大版“四库”光盘如果真是图像文件,就没办法用全 文检索了,我们就只好等文本文件加全文检索的“四库”光盘了。也快了,有些 个商人、电脑专家和古书专家正在合作赶工呢。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四库”光盘是件暗藏陷阱的好事儿。读到的不是劣版 书,是我走运;读到的恰是劣版书,那就该我倒霉。当然,是走运还是倒霉,我 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大概也就无所谓了。 对于光盘出版商来说,“四库”光盘是件有风险的好事儿。要是哪家能够搞 个垄断,这好事儿就没什么风险了。可现在搞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好些个大商 人都是有巨资没地方投,还都不约而同的看上了《四库全书》的特大号名气。投 资“四库光盘”的,光我听说的就有三个摊子了。另外两个摊子是:岳麓书社和 湖南合作商等一摊,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合作商等又一摊。这么大的项目,如 此有限的市场,哪个摊子要是赔了老本,那就好事儿变坏事儿了。 对于传媒来说,“四库”光盘是件赌场抽头的好事儿。不管黑猫白猫,炒它 一把,总有进帐。 出“四库”光盘好是好,可要是肯听听古书专家的意见,替换了“四库”里 的劣版书,就更好。如果不囿于“四库”,用这么多资源出一套“百衲本”光盘, 那就好的没话说了。 ★游人: 看见大家聊起了《四库全书》,俺发回言。这是一个半年前的话题,诸位现 在来聊,落后了足足半年。那时这个话题比较红火,在《中华读书报》等等上面 讨论了好几个星期。针对《四库全书》该不该出光盘这个问题,很多人发表了意 见。声音最宏亮的便是现在名气颇大的葛剑雄教授。按照葛教授的意思,出版 《四库全书》光盘是一件罪在千古的事,葛教授的痛心疾首,溢于言表,丝毫不 逊色于他给社科院领导(?)写信揭露该所研究人员的伪劣“成果”时表现的愤 怒。 “该不该出”这样的问题,问得就有些“没名堂”(这三个字要用成都方言 念,没读为淹没的没,名要略为拉长,才有味道)。有人愿意投资,愿意冒这个 风险,又不犯什么国法,有什么不该的?所以那些以销路堪忧、重复投资浪费资 金等等为由加以反对的人,大可不必操心,又不是你投资,真要是没有多少人买, 赔了本,也是出版商上吊。真觉得百衲本好,那就游说哪位出版商给你出一套。 其实,数月前启动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选择历代典籍一万余种,每种确 定一个通行版本和1-3个重要版本;经过最基础的整理,将通行版本全文录入 制成汉字光盘,将其余重要版本原版扫描附于其后;再按照现代科学分类,针对 各学科研究和使用的需要,编制解读和检索系统)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百衲本计 划。 唯一可以作为反对理由的,就是文化人的所谓“学术价值”了,这也是葛教 授等反对派的主要理由。这个理由不新鲜。《四库全书》的抽毁篡改早已为人所 诟病。看周氏兄弟的批评,就知道今天嚷嚷着要维护真正的国粹者,也一点没有 超出前人的水平,还是说的那些话。 然而作了教授,跟当了官一样,也就常常不再去想那些没有作教授没有当官 的人的需要。中国的图书馆本来就少,还有重重限制,普通老百姓是不得其门而 入。北京图书馆的办证条件,就明明白白地写着,除了中文第二外借库和分馆是 北京市民均可去借书以外,其它都是区别对待的。在北京图书馆门前,决不是人 人平等的。大学非英语专业讲师,如果醉心于英语原著,对不起,你自己不能来 借书,要看也只能通过馆际互借。如果是个无业人员,除非能通过区县图书馆借 书,也只能望“洋书”兴叹。在美国进出大学或公立图书馆如入无人之境搞惯了 的人,不要忘了国情。 葛教授好象是在上海,但以此类推,他的资格,当然是什么证都可以办得到 的了。俺们小老百姓呢?俺不幸也喜欢看看古籍,还不满足于书店里能买到和买 得起的小部头,也想翻翻从前皇帝老子霸占着的四库全书之类的大家伙。俺现在 关心的是看不看得到的问题,哪管什么它有没有缺陷,俺现在肚子饿得慌,听不 进你给我讲什么高脂食物对健康有害的话。 就算缺陷大得很,俺又不是作学术研究,不过是看着玩,消遣消遣;有空聊 天的时候掉掉书袋,记不清语出何处的时候查查原书,手头如果有套四库光盘, 幸莫大焉!四库的篡改,也不过就是些“政治正确性”的问题;再就是抄错的地 方,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真要认真地作点研究,只要是稍有点版本和校勘常识 的人,自然会对比诸本,择善而从。有些所谓的缺点,更是后人夸大其词。比如 说,以前大反所谓封建思想,凡是帝王的话就当作毒草。《御批通鉴辑览》这样 的书,就很受诋毁。其实也不过就是皇帝老子顺手写了些感想,当然多有意在传 诸后世的矫情,现在看看,至少也可作为了解皇帝心思的资料。伟大领袖毛主席 的御批廿四史不是也已隆重出版了吗? 周作人说得好,《四库全书》不过是乾隆皇帝的图书馆。俺一介平民,今天 能把皇帝老子的图书馆搬回家,您还能说时代没有进步?皇帝与百姓平身,四库 共书生一家,这要不是进化,至少不是退化。 其实,俺现在还没钱跟皇帝老子平起平坐。扫描版一百五十多张,据说要价 两万多圆人民币,买不起。文本版听说在2000年完成,约十张光盘,那时候 俺或者能跟乾隆称兄道弟。不过,扫描版保存原貌,转为文本版则难以避免引入 新的错误(特别是因为现代“手民”远远没有昔日手民的功夫),对富翁来说, 或许更加有诱惑力? ★方舟子: 如果象周氏兄弟那样把四库全书说得一无是处,恐怕有很多人要表示异议, 但如果说四库全书没什么学术价值,表异议的恐怕就少了吧。反正我没见过有谁 校勘古籍时把四库全书搬出来的,都知道它靠不住。四库全书也没什么普及的价 值,虽然抄得工工整整,但连标点都没有,一般的读者也不会真去读它。这样, 就只剩下了摆设的价值了。以前是皇家的摆设,现在则是图书馆和富人的摆设。 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不顾学界的反对而坚持印四库全书珍本,我觉得其主要原因 倒不是鲁迅所说的能够“赶快”,而在于可借其招牌赚大钱。商务肯定是因此赚 了大钱的,美国大一点的大学的图书馆,至今就都还整整齐齐地摆着这一套珍本。 我每经过那个角落,总觉得不在图书馆而在展览馆。因为受鲁爷之毒太深的缘故, 也从未想过要取下来读一读,只是出于好奇瞻仰过。但四库总目提要是翻过的, 因为鲁老爷子指导过我们,如果要冒充读书读得多,看四库总目提要是条捷径。 四库提要和四库全书其实是两码事,它把当时收罗到的书,不管有没有放进四库 全书,都作了番简介,分析其版本流变;纪晓岚的文笔也不坏,可以读得下去, 而且也有标点本,可以做为系统了解古籍的入门工具,其实是比四库全书本身有 价值得多。 书的一半功用,本来也就是摆设。台湾、大陆在八十年代都曾经把四库全书 全文影印、印刷,就是为了满足这个需要。但制成了光盘,却连摆设的用途也没 有了。当然,好处是可以检索,但检索要能派上用场,前提是文件必须是善本, 而这却又偏偏是四库全书的致命伤。 ★野树: 看了转贴的关于武大版“四库”光盘的报道,挺佩服那位老记的瞎吹功夫和 恬不知耻的功力。一是瞎吹“四库”。也不知他听没听说过“四库”的毛病。二 是瞎吹出版商。这个他肯定明白,商家出版光盘,为的就是钱。在商言利,天经 地义。没有需要,或者可能引起读者误会或反感,这目的不说也罢。硬要吹成商 人为了发展中华文化而大出血做光盘,那就不知是拿读者还是拿自己当傻瓜耍了。 由这个报道,想起去年下半年参加的一次关于做“四库”光盘的洽谈。那次 我校计算机系的一位教授约我和校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去帮忙,跟湖南一家电脑公 司来的两位代表谈合作。我校计算机系有号称全国领先的全文检索技术,对方有 八万字的大汉字库及相应的汉字形码输入法技术,这两样是制作手工输入的文本 加全文检索的“四库”光盘所必需的。对方的上级集团就是岳麓书社那个摊子的 主要合作商。 对方介绍说,他们招了一批年轻人,培训掌握了他们的输入法,然后试验输 入了一批“四库”文本。 我问,能不能找到大批的古籍整理专家来做校对?对方说他们找到了一个解 决办法。每一个文本都由两个打字员输入,然后对两份文本执行比较程序,有不 同就对照原文,没有不同就通过。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做校对的古籍整理专家的 数量。这确实是一个简单而又巧妙的方法,因为两个打字员错得一模一样的可能 性不会高。不过,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种可能性有多少? 接下来谈获利分成,计算机教授很低调,双方愉快地成交。 眼看就要完事儿了,古籍部主任提出,“四库”里的错误很多,应该用善本 替换掉。我附议。但是对方说,湖南的古籍整理专家已经提出过类似建议,他们 不能接受,因为这样要多花很多时间,增加很大的成本。这样就发生了争论。我 们两个强调库本中错误的严重性——删改和抄错的严重性,还举过一个极端的例 子,有的抄手抄烦了,居然会跳掉一大段。对方如岩石一般坚硬,丝毫不为所动。 计算机教授和他手下的两位副教授,急忙打圆场,但也表明了支持对方的立场。 这样我们两个客卿也就不便再说什么了。 这时计算机教授请大家去餐厅用餐,古籍部主任和我都说有事要先走一步了。 计算机教授说,还要在餐桌上谈和我们在这个项目上的合作,我们都说以后再谈。 以后计算机教授没有再找我谈过这个项目。 详细叙述这件事,是让朋友们看看,有些商人(包括有些教授)为了利润, 可以把垃圾当黄金卖,并不考虑那是不是跟文化有关。他们为了控制成本,不会 考虑任何可行的质量补救方案。 库本中空前绝后的错误,有些帖子已经有所说明,有关介绍也很容易找到。 我还是那句老话,“四库”及其光盘,只适合于古书专家的研究需要。古书专家 是我临时生造的称呼,因为一下子想不起合适的称呼。古书专家的所指大于古籍 整理专家,指的是对古书有经验的专家,有古书阅读、版本和校雠的经验。 普通读者要读古书善本,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图书馆和书店里的古书,只要 是校雠家(不管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校过的,都是善本。这些本子“善”的程度 不同,但都是库本望尘莫及的。用这些本子做的光盘当然也就是“四库”光盘没 法比的了。当然啦,要是哪位就喜欢花几万块钱买几片垃圾,那我就没话说了。 ★游人: 如果要从学术价值、校勘等等方面考虑,四库本绝无可能与宋元刻本比肩。 作学术研究或古籍校勘,库本基本上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不独四库全书如此,有 清一代纂修的大书,价值都很有限。同为类书,《渊鉴类函》虽比《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的篇幅大许多,但校勘学者奉《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为瑰宝, 却从来不屑一引《渊鉴类函》。盖《艺》、《太》所引之书,已佚者甚众;而清 室所集之书,则多非世所稀见。原本俱在,何劳转录?所以清廷之所谓盛举,有 似今之复印,而且还是不太忠实的常常走样的复印。四库馆臣,复印机上的零配 件尔。 编纂《四库全书》最大的问题(或鲁爷所谓“阴谋”),主要就是“禁毁” 和“篡改”。有些书,皇上看不顺眼,扔茅坑里了,从此湮没。我不知道惨遭此 祸的到底有多少,有没有人认真地研究统计过?但以目前国内炒作很热的四库禁 毁书丛刊计划来看,很多书仍存于世间。篡改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但大概也没 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主要是皇上念念不忘自己是异族,跟阿Q一样脑门上有个癞 疮,容不得别人提起,更怕影响了伟大光荣正确的形象,干脆下令删除一切与癞 疮有关的字眼(鲁爷所举《茅亭客话》的例子:“而且一定是关于‘华夷’的处 所”)。这个可以请学者专家再多写一些介绍和评论,多举些例子,附在光盘中, 提醒使用者就行了。 还有一个反对的理由,就是鲁爷说的“因为新本的流布,更能使善本湮没下 去”。这个可能倒是有的。但如果存心要深入研究一个问题,必不会以库本为凭。 稍知门径的人,自然知道应该收集哪些资料,甚至看都不看库本。只要还有人在 整理出版善本,它们也就不至于湮没下去。但这是就某个方面的专门研究而言。 一般的人收藏四库光盘,恐怕主要还是想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收益,买到一套 大而全的古籍资料,尽管它有很多瑕疵。有些反对出版的人以为此举大有沦丧中 华文化之虞,跟周作人说“耻辱”一样,实属过激之谈。 四库光盘的主要用途,是让“爱好者”和小型的图书馆可以用较低廉的价格, 获得大量的古籍资料,用于普通的阅读和查询。野树说的“古书专家”,不大会 用《四库全书》作什么研究,因为《四库全书》没有多少研究价值,就是把以前 的书用手重抄了一遍,附带添加了许多有意无意的错误。对普通读者来说,这些 错误与“大而全、价格低”等优点相比,却又算不上什么。《辞海》、《辞源》 这些工具书,也有很多错误,但并不影响它们作为一般读者的基本参考资料。 实在不以为然,还可以竞争嘛。《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都很好,丛刊 基本上是影印的善本,备要则为重刻,印刷版都很贵,十来年前,丛刊要价约一 万元人民币,备要(缩印本十六开全布面精装,大约一百册)六千五百元人民币, 现在则不知几何了。中华书局完全可以找人合作出光盘。或者象上海古籍出版社 那样,出版《四部精要》那样的中小型丛书。这套书影印基本古籍约百余种,全 布面十六开精装二十二册,七、八年前的售价大概是七百五十元。其中的大部头 包括阮刻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书均与中华书局影印单行本同,提 要为断句本),段氏说文注(与上海古籍影印单行本同),胡刻资治通鉴(与上 海古籍影印单行本同),文选(与中华书局影印单行本同),太平广记(四库 本),等等,颇适合一般读者使用。(对这套书我唯一不满的是收入太平广记, 占了整整一册,还不如另选篇幅较短的笔记小说数十种。) 如果文化卫士们手头有上等货,却又不积极地参与“文化建设”,拿出更为 优秀的产品来抵制他们眼中的“垃圾”,只顾在那里自视清高地埋怨别人的“商 人意识”,那恐怕只会步Macintosh的后尘,天天宣布自己的OS比微软高明百 倍,却一天一天地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商人当然要赚钱,只要不违法,没有什 么好埋怨的。产品太低劣,不要买就是了,但也不必指责商人不道德。出个四库 光盘,还不至于要先上道德法庭吧。 至于记者同志写出“《四库全书》不仅以独具特色的编制体例和精湛的制作 风格而为古今文献学家们所称颂”这一类的瞎话废话傻话大话,那不过是记者同 志的啖饭之道。咱们的记者写图书出版方面的报道,都免不了这个腔调。一篇罗 哩罗嗦的报道,不过就是一句话嘛:武大出版社出版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扫描 版光盘,共一百五十三张。您让他这样写,他怎么混饭? ★方舟子: 编四库全书的同时,乘机禁毁了多少种书呢?在当时当然是个忌讳的话题, 一直到了光绪初年,清廷对知识分子丧失了禁锢能力,才有姚觐元编了《禁毁书 目四种》,光绪末年,邓实又加以补充。据统计,是全毁图书两千四百多种,抽 毁四百多种,合起来近三千种,总数在十万部以上,销毁版片八万余块,因惧祸 而私自毁弃者不知其数。四库全书收书三千五百余种,收毁相当。这几年的“四 库禁毁丛刊”计划共收集到了一千五百余种,近一半已散失。我倒不认为这有什 么可惜。明清以来,印刷业、藏书业都那么发达,有价值的书是统治者所毁不掉 的,那些已散失的,大约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即使不禁不毁,仍免不了会散失的。 对这个四库禁毁丛刊计划和季羡林主持的“四库存目书籍工程”(也就是出版四 库不收的书),反对的人也很多,可笑的是台湾清华大学张元教授的反对理由, 他说季羡林一定是没有细读过《四库总目提要》的,如果读过了,就会明白四库 全书不收这些书,大部分不是出于政治、道德原因,而是因为其学术低下,不值 得印行。这位教授正是属于那种至今仍迷信“钦定”的天真的人。钦定了学术低 下,就真的是学术低下? 我说不好说四库全书一无是处,是因为它多少还做过点整理工作。有一些古 书,在当时已经散失,在编四库全书时,又从永乐大典中给辑了出来。永乐大典 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所以这些书的四库本,在现在就成了最原始的版本。至于在 辑的过程中,参杂了多少有意无意的篡改,那是只有天晓得了,但总是聊胜于无 的。象这样让四库全书保留下来的,著名的包括几本宋人的笔记,《东斋纪事》、 《云谷杂记》之类。最有价值的,应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文子缵义》(宋杜 道坚撰),其中的文子引文,大多与通行的《文子》不同,从文义上看,可能更 接近原文。但这类书毕竟是极少数,大可以抽出来单独印行。四库全书所收的书, 绝大部分都另有更完善的版本,若为了这几本书,而把其他的垃圾也都重印一遍, 实在是一大浪费。三十年代对古籍的现代整理刚刚起步,要图快,印四库全书珍 本,还情有可原。经过了六十多年的有系统的整理,基本的古籍都已有了校勘本, 把他们都收集起来,与四库全书定有天壤之别;却还要回头去印不仅未经任何校 勘、甚至还大肆妄加篡改的四库全书,不能不说是古籍整理的一大倒退。四库全 书光盘是列入了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规划的,而且还是重中之重,罪魁祸首, 仍是当局的好大喜功。 ★游人: 禁毁之目,素未留心,不意现在竟已数出几千种之多。乾隆开馆,本来一半 的意思就是借机禁绝一切反动出版物。三十八年开馆,令采访天下遗书。次年, 各省进的书籍,就已有万余种。乾隆审查了,不满意:弄了这么多书来,怎么看 不到一本稍有忌讳的书?还怕臣下不能领会圣旨,干脆明说了:明末写野史的那 么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诋触本朝之语,尽当及此一番查办,尽 行销毁。”这个最高指示一下达,铲除反动毒草的文化大革命就轰轰烈烈地开展 起来了。最为可笑的是,一面假惺惺地纪念明季殉节诸臣,一面又肆意删改他们 的著作。 如果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能把他们现在已经出版的精良的校点本汇总并制成 光盘,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事了。可惜他们迟迟不行动。特别是中华书局,总是慢 吞吞的。校点本廿四史,人人皆知是现在的最佳版本,早该出缩印本了,却也要 等到今年才拿出来。此前一直是出那个分册本,每册薄薄的,字大大的,一套宋 史就是四十来本。这个板式多半是当初为了照顾老干部而设计的,好象人人都是 毛主席,要看大字本;每册书还不能太厚了,免得老爷爷老奶奶捧着累。光盘版 好象有人提起过,但是还没见着踪影。虎子推荐的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全文检索系 统,好象用的就是这个本子。如果确是,不知道征得中华的同意没有。不管怎么 样,人家已经做好了,中华跟人家合作一下,就应该可以推出光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