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 国 电 影 史 话(连载) ·方舟子· 十三、希区柯克的后窗   象《公民凯恩》这样得到评论家的一致推崇,在普通观众中却没有市场的作 品,在电影史上屡见不鲜。能够在评论家和普通观众中两面讨好,真正做到雅俗 共赏的导演屈指可数,最突出的,莫过于两位英国人卓别林和希区柯克了。但是 卓别林的魅力,主要有赖于他的表演,而希区柯克才是真正依靠导演技巧所向披 靡的。卓别林的事业是在美国建立的,但是当希区柯克在1939年移居美国的 时候,他已有了十五年的导演历史,早就功成名就了。希区柯克并非美国制片厂 制度的产物,而是德国表现主义流派、苏联蒙太奇技巧和英国电影工业相结合的 结晶。还在英国时希区柯克就已拍出了象《讹诈》(1929)、《39级台阶 》(1935)这样的杰作。   希区柯克的这些英国电影在美国也很受欢迎,席尔兹尼科因此把他请到好莱 坞来。他的第一部美国电影《吕贝卡》(一译《蝴蝶梦》)虽然在商业上非常成 功,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可谓名利双收,但是希区柯克本人却对它很不 满意,尤其不满的是制片厂所强加给他的演员阵容。这部电影,也是希区柯克的 电影中比较平庸的一部。在四十年代,希区柯克基本上都在为席尔兹尼科拍片, 在制片厂制度的约束下,他的电影的水平参差不齐。他在1943年出品的《疑 影》是他在美国的第一部杰作,《臭名昭著》也算得上是他的佳作,但他在这个 时期的电影大部份是劣作。到了五十年代,他彻底摆脱了制片厂的控制,独立制 片,他的创作生涯才进入了顶峰时期,一连串伟大的电影相继问世:《后窗》( 1954)、《晕眩》(1958)、《西北向北》(一译《谍海疑云》)(1 959)。这几部电影,一再被推选为历来最佳影片。到了1960年,希区柯 克已成为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电影导演,“希区柯克电影”成了惊险片的标准,有 了一大堆模仿者,他自己却决定开拓新领域,推出了恐怖片《精神变态者》。让 他的影迷们都大吃一惊的是,这部电影不象是“希区柯克电影”,缺少黑色幽默, 却有前所未有的血淋淋的暴力镜头。这部得到评论家一致推崇、被许多人认为代 表着希区柯克的最高成就的电影,也是希区柯克在票房上最成功的电影,花费了 八十万美元,首轮放映就收入了一千五百万美元。接下去他拍了怪异的科幻片《 群鸟》(1963),但整个六十年代他的成绩平平。到了七十年代,他重放异 彩,在七十七岁时导演了最后一部电影《家庭阴谋》(1976),再次显示了 他的非凡的洞察力,为他的导演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英国时期的电影已经确立了希区柯克的风格:细致深刻的心理刻划,讽刺性 的幽默,当然,还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格里菲斯开创的通过细节特写和有机剪辑 制作紧张气氛、操纵观众情绪的技巧,到了希区柯克手里,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 境界,他也洋洋自得地给自己加上了“悬念大师”的桂冠。希区柯克从来就不认 为电影应该只是一种娱乐性的商品,但是他也相信电影必须要能吸引观众,一名 导演如果失去了观众,也就无法获得生存。悬念,就是希区柯克招徕观众的法宝 。希区柯克自称是在拍“纯电影”,反对在他的电影中挖掘深意,所担心的,恐 怕就是一旦他的电影被贴上了“深刻”的标签,就会吓跑了普通观众。希区柯克 在接受采访时曾经如此讥讽那些要在他的电影中寻找象征意义的评论家: “在《西北向北》中没有任何象征。哦,对了!有一个。那就是最后一个镜 头。在格兰特(男主角)和伊娃-玛丽·圣(女主角)的爱情戏之后,火车进了 隧洞。它是阳具的象征。但是不要告诉任何人。”   但是希区柯克所贡献给电影艺术的,绝对不仅仅是纯电影的技巧。就像他的 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有多重人格一样,希区柯克的电影人格也是多重的。他是悬念 大师,也是心理大师,更是电影中的哲学大师。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如此深刻地 洞察到人生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在精心设计的技巧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在 严厉的天主教家教之下饱受压抑的灵魂。希区柯克的电影,是生与死、罪与罚、 理性与疯狂、纯真与诱惑、压制与抗争的矛盾统一体,是一首首直指阴暗人心的 诗。   如果说希区柯克的英国电影和美国电影有什么重大区别的话,那就是在美国 电影中,他更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愤世嫉俗的人生观。他想要告诉人们的似乎是 ,在美国人正常的表面之下,暗藏着最惊人的政治腐败、道德沦丧、心理异常和 性变态。在希区柯克看来,在美国生活中,最有趣然而也是最可怕的是人们对平 庸的心满意足。但是这种平庸的生活实质上是最不正常的,其中的一个标志就是 美国人对看电影的热衷,而这实际上体现了美国人的窥视狂倾向。窥视狂成了希 区柯克五十年代电影的一个主题,在《后窗》一片中得到了最为彻底的表现。   《后窗》粗看似乎只是一部平常的侦探片。专业摄影师杰弗里斯因为摔断了 一条腿,整个夏天都呆在家中养伤,透过后窗观察邻居们的活动打发时间。有一 天,他注意到一位总是唠唠叨叨的妇女突然失踪了。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试探、 推理,他认定她的丈夫是杀害她的凶手。   这一部电影,实际上是“看电影”的寓言。当杰弗里斯拉开公寓后窗的窗帘 ,也就预告着一部电影的上演。坐在轮椅上的杰弗里斯也就是一名电影观众。他 对窗外情景的体验,也就是一名电影观众的体验:身体被固定着,对窗外(电影 上)发生的一切都无能为力加以干涉,只能观看、评论、推测、同情、兴奋。做 为一位“影迷”,窗外发生的一切要比女朋友来访更令他感兴趣。后来他的女朋 友也参与了窥视活动,也变成了影迷了,两个一起“看电影”反而要比两个人单 独呆在房间中更有吸引力,更能共享性兴奋。   在拍摄整部电影时,摄影机始终位于杰弗里斯的公寓中,从来没有移到公寓 之外,所有的情节都是通过杰弗里斯的观察交代的。只有一个例外:当杰弗里斯 睡着的时候,我们看到谋杀犯带着一位女人离开公寓。这个例外既制造了悬念( 那位女人有可能就是谋杀犯的妻子,杰弗里斯的推理错了),对于影片的寓意也 非常重要:杰弗里斯做为一名“电影观众”,有可能被电影上的表面现象所误导 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对这种窥视行为的合理性也不能不加以怀疑。   那一幕幕被限定在窗口框架中(以及望远镜镜头中)的景象,就相当于一个 个电影的画格。通过这一个个的画格,杰弗里斯捕捉着邻居们的表演,邻居们也 成为演员,被赋予了一个个绰号:象是在表演一出歌舞剧的、身材美妙的舞蹈演 员“胴体小姐”;象是在表演一出言情剧的、孤独的老处女“寂寞心小姐”;一 位年轻的作曲家,似乎是同性恋者,但好莱坞的制片规章禁止表现同性恋,所以 只能留给观众去猜测;一对新婚夫妇,他们房间的窗口总是被窗帘遮得严严实实 的,对于里面发生的一切也只能猜测,因为好莱坞的制片规章也禁止直接表现任 何性行为;但是制片规章对暴力要比对性容忍得多,所以谋杀犯的一举一动也就 可以直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一个住家好像都在上演着一场小电影,不仅有演 员,有故事,甚至有镜头的变换,从远景镜头(肉眼观察)到特写镜头(望远镜 观察)一应俱全。   但是,如果电影观众混淆了电影和现实的界限,试图参与电影的表演,失去 了旁观者的身份,麻烦也就来了。杰弗里斯派女朋友到谋杀犯的家中侦探,从观 众席走进了电影,谋杀犯察觉后,也从电影中走了下来,追杀到杰弗里斯的家中 ,把杰弗里斯推出窗外。杰弗里斯悬吊在窗缘上,在现实和电影之间摇摆,然后 象好莱坞所拍摄的侦探片的典型结局,在千钧一发之际,警察恰好赶到。希区柯 克也给那些小电影都安上了好莱坞似的大团圆结局:象一部歌舞剧的典型结尾, “胴体小姐”终于喜结良缘;象一部言情剧的典型结尾,“寂寞心小姐”也找到 了意中人。但是,这些是充满讽刺意味的大团圆:“胴体小姐”并不是跟她那些 潇洒英俊的舞伴中的一个结婚,而是跟一位又矮又胖的军人;“寂寞心小姐”的 意中人,却是那位同性恋作曲家。新婚夫妇的洞房的窗帘终于拉开了,但是他们 也不再做爱,而是在吵架。杰弗里斯捡了一条命,另一条腿却也摔断了,要比影 片开始时更为虚弱可怜。他决定不再窥视,拉下了后窗的窗帘,而电影也就闭幕 、散场了。   从来没有一个导演能够拍摄如此激动人心的电影,同时又对电影的激动人心 做如此辛辣、深刻的自嘲。希区柯克的电影,也就是希区柯克心灵的后窗。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爵士于1899年8月1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天 主教家庭,父亲是一位蔬菜水果商。希区柯克在耶稣会学校受的教育,攻读工程 技术。1920年进入电影界,担任美工。1925年为德国的一所制片厂导演 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快乐园》。1929年导演了英国第一部有声片《讹诈》。 1939年移居美国。希区柯克在生前就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 却从未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虽然曾经获六次提名。1968年获特殊奥斯 卡奖,同年获美国导演协会格里菲斯奖。1979年获美国电影研究院终身成就 奖。1980年元旦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同年4月29日在洛杉矶去世。 【译名对照】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快乐园》 The Pleasure Garden 《讹诈》 Blackmail 《39级台阶》 The 39 Steps 《吕贝卡》(一译《蝴蝶梦》) Rebecca 《疑影》 Shadow of a Doubt 《臭名昭著》 Notorious 《后窗》 Rear Window 《晕眩》 Vertigo 《西北向北》(一译《谍海疑云》) North by Northwest 《精神变态者》 Psycho 《群鸟》 The Birds 《家庭阴谋》 Family Plot            十四、好莱坞的黑暗岁月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苏联从美国的盟友变成了主要对手。苏联的迅 速强大、共产主义国家的兴起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在美国社会造成了“红色恐慌 ”。对德国间谍和第五纵队的恐惧让位于对共产党间谍的恐惧。当时一个流行的 看法是,美国共产党员正在充当苏联的间谍,窃取制造原子弹的机密。一场“红 色追捕”开始了。其实红色追捕早在十月革命之后不久就已开始了,美国政府在 胡佛的领导下,曾经在1920年1月2日一夜之间在全美非法逮捕了约一万名 红色分子,许多连逮捕状都没有;另有十五万人被列入了黑名单。这一次,虽然 没有那么恐怖,却也够吓人的了:《时代》周刊的一名编辑控告美国国务院的官 员阿尔杰·希斯是苏联间谍,曾经出卖机密给苏联,希斯在法庭上断然否定这些 指控,甚至否认认识这位编辑,在1948年以两项伪证罪被判处五年徒刑;罗 森堡夫妇被控窃取原子弹秘密给苏联,虽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却在1951 年被判处死刑,然后在全世界的抗议声中,以在美国司法中罕见的高效率,在 1953年执行。   主导这次有系统地迫害美国公民的反共歇斯底里的是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 员会,主席是来自新泽西的众议员帕内尔·托马斯,其政治观点保守到把罗斯福 新政视为共产主义政策,反对国会立法禁止私刑处死黑人。委员会成员包括约翰 ·兰金,一位公开承认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太主义者,以及年轻的理查德·尼克 松。由于好莱坞在二战时曾经如此积极地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战争中,由于好莱坞 有如此之多的制片人和剧作家是犹太人,由于有如此之多的犹太知识分子是左翼 或自由派分子,更由于在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有许多剧作家、演员曾经加入 美国共产党或资助过共产党,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也就理所当然地把魔爪伸到了 好莱坞。他们指控共产党把好莱坞变成了颠覆美国的活动基地,迫害反共同事, 在电影中美化苏联和丑化美国。他们完全无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好莱坞在三 、四十年代实行的是制片厂制度,由制片厂老板从头到尾监视每一部影片制作的 每个过程,即使编剧、导演、演员中有共产党员想要捣乱,也绝对无法得逞。非 美活动委员会所公布的证据,是在二战期间好莱坞拍摄的几部美化苏联的电影, 包括《俄罗斯之歌》、《到莫斯科的使命》、《北大西洋行动》,他们佯装不知 的是,这些电影,实际上都是好莱坞奉罗斯福政权之命、出于宣传盟军的目的拍 摄的。《到莫斯科的使命》的原作者就是当时美国驻苏大使。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在1947年给好莱坞的十九名工作人员发出了取证传 票,实际上只取证了十一人就告一段落。第一位被取证的是剧作家协会前会长约 翰·劳森(曾获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他准备了一份声明:“一个星期来这个 委员会选择了一些美国公民加以公开的嘲弄、诬蔑,进行了一次非法的、卑鄙的 审判。”但被禁止在会上宣读,他也以捍卫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公民的言论自 由)为由,拒绝回答委员会的任何问题,包括那个著名的问题:“你是否是,或 曾经是,共产党员?”接下来的十个人,也跟劳森一样,都被禁止宣读声明,也 都拒绝回答委员会的问题。其中一位德国移民在被取证的第二天就逃离了美国, 剩下的十个人以藐视国会之罪,被判入狱一年,史称“好莱坞十人”。这十人, 除了劳森,还有剧作家阿尔瓦·贝西(曾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提名)、莱斯特· 科尔、小灵·拉德纳(曾因《本年度女人》(1942)和《战地医院》(19 70)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阿尔伯特·马尔兹(曾获奥斯卡最佳编剧 提名)、沙米尔·奥尼茨、达尔顿·特朗勃(曾因《罗马假日》(1953)、 《勇敢的人》(1956,化名罗伯特·里奇)两度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导 演赫伯特·比伯曼、爱德华·德米特里克(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制片人 艾德里安·斯科特(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讽刺的是,当这十个人被押解 到监狱时,帕内尔·托马斯已先到一步。他因为非法收取酬金,被判三年徒刑, 正在同一所监狱养鸡。   好莱坞的头面人物们最初想对调查委员会采取强硬态度,声称要捍卫宪法第 一修正案,保护公民的艺术创作自由。他们组成了捍卫第一修正案委员会,由大 明星汉弗莱·鲍嘉(曾主演《卡萨布兰卡》(一译《北非谍影》))领导。但是 当他们发现调查委员会绝不善罢甘休,各色各样的保守社会团体纷纷威胁要抵制 好莱坞的产品时,这个委员会马上就垮了。好莱坞各大制片厂的老板们在纽约市 的一家旅馆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宣布将与调查委员会合作,不再聘用被调查委 员会列入黑名单的任何人。鲍嘉也发表了一份“我不是共产党员”的声明,声称 自己先前被愚弄了。他又恢复了光辉形像,在1952年因主演《非洲王后》而 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另有一些人,积极主动地与调查委员会合作,出卖同事、朋友。这些所谓“ 友好证人”中,包括好莱坞的两位大老板路易斯·梅耶和杰克·华纳。另一位大 老板,迪斯尼,揭发了一个惊人的阴谋:迪斯尼制片厂的左翼分子阴谋把米老鼠 变成马克思耗子!俄国移民、剧作家和哲学家艾恩·兰德作证说,《俄罗斯之歌 》是一部无耻地粉饰苏联的作品,因为根据她的亲身经历,苏联人民生活在水深 火热之中,那里的儿童是从来不笑的,而这部电影竟然有苏联儿童微笑的镜头。 她甚至进一步指控制作此片的路易斯·梅耶并不比共产党特务好多少。上蹿下跳 最厉害的莫过于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了,这位二、三流的演员,在 当时就充份表现了一流政客的才能。他身为电影演员协会的会长,却暗地里担任 联邦调查局的线人,以出卖同事为荣,定期为政府提供黑名单。   从1951年开始,调查委员会对好莱坞进行了大规模的取证,两百多名电 影工作人员被列入有共产党员或共产党支持者的嫌疑名单。这些人在被取证时, 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援引宪法第五修正案(公民有权利不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证词 )拒绝回答问题;要么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具结悔过并出卖同事、朋友。即使 是非共产党员的自由派分子也必须忏悔自己过去的行为,并向雇主写下保证书保 证绝不重犯。调查委员会把取证会变成了审判会,集公诉人、陪审团和法官于一 身。那些拒绝回答问题的人被自动判定有罪,虽然不再被判入狱,却被列入了不 得雇佣的黑名单。后来参与调查委员会的麦卡锡提出了一份324人的电影界中 “已知共产党员”的黑名单,一个保守团体,美国军团,又给这份名单多加了3 56人。凡是被列入了该名单的人都失去了工作。剧作家们还可以通过化名投稿 、领取给无名小卒的微薄稿酬维生,导演们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有的人隐姓埋 名去了欧洲导演低成本的电影,更多的人只有失业。最悲惨的是演员们,他们既 然易容无术,再也无法在屏幕上露面,就只有告别影坛。即使改行也不得安宁, 联邦调查局会马上跟踪而至,确保这些人无法在新的行业继续工作下去。其他行 业的雇主也纷纷宣布不雇佣那些敢于援引第五修正案的人。这些人的家属也受到 了牵连,他们的孩子在学校被毒打,他们的配偶无法找到工作,他们的住宅被联 邦调查局监视、窃听。据估计,在麦卡锡时代,各行各业至少有一万人因为援引 第五修正案而失去了工作。   要把自己的名字从黑名单除去也是可能的,向那些协助提供黑名单的社会团 体,比如美国军团或天主教会,交几百美元手续费,他们就会指导你该怎么做。 整个除名的步骤既复杂又秘密:要向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或联邦调查局悔过,要 在报刊上发表忏悔声明,要向雇主写保证书,要积极参与反共活动(比如参与散 发反对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情愿书),诸如此类。但是很少有 人愿意以人格和尊严去换取工作。一直到六十年代这份黑名单才失效。   那些因不愿作证而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电影工作者很少有人后悔自己的选择, 至少,“好莱坞十人”就从不后悔。他们也不承认自己是英雄。正如“好莱坞十 人”之一、小拉德纳后来所言: “在那种时刻我只有一种选择。我不是英雄。如果有人迫使你在‘英雄’和 狗屎之间做出选择,你不能因为你没有选择做狗屎就自诩为英雄。” 【译名对照】 《俄罗斯之歌》 Song of Russia 《到莫斯科的使命》 Mission to Moscow 《北大西洋行动》Action in the North Atlantic 《本年度女人》 Woman of the Year 《战地医院》 MASH 《罗马假日》 Roman Holiday 《勇敢的人》 The Brave One 《卡萨布兰卡》(一译《北非谍影》) Casablanca 《非洲王后》 African Queen 阿尔杰·希斯 Alger Hiss 卢森堡夫妇 Julius and Ethel Rosenberg 帕内尔·托马斯 Parnell Thomas 约翰·兰金 John Rankin 理查德·尼克松 Richard M. Nixon 约翰·劳森 John Howard Lawson 阿尔瓦·贝西 Alvah Bessie 莱斯特·科尔 Lester Cole 小灵·拉德纳 Ring Lardner, Jr. 阿尔伯特·马尔兹 Albert Maltz 沙米尔·奥尼茨 Samuel Ornitz 达尔顿·特朗勃 Dalton Trumbo 罗伯特·里奇 Robert Rich 赫伯特·比伯曼 Herbert Biberman 爱德华·德米特里克 Edward Dmytryk 艾德里安·斯科特 Adrian Scott 汉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 艾恩·兰德 Ayn Rand 杰克·华纳 Jack Warner 罗纳德·里根 Ronald Reagan 美国军团 American Legion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