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85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0年11月28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东京成为第一个立法保护同性恋者权益的亚洲城市         罗马天主教会再次反对同性婚姻 ② 【说三道四】劳拉博士的争议 ③ 【综合报导】中国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问题值得关注         高雄大学生成立同志研究社团 ④ 【历史回顾】对同性恋非病理化政策的强烈反应 ⑤ 【信息天地】“同性恋比谋杀还坏”             ──马来西亚道德警察首领谈同性恋 ⑥ 【同人心语】对一名生长在农村的同性恋者的访谈 ⑦ 【爱知行动】介绍东北同志之家         英国广播公司节目欲征中国同性恋者参与 ────────────────────────────── 【新闻摘要】 ◇ 东京市政府于11月21日公布的人权导则中,禁止将性倾向作 为歧视的理由。今年6月,当该导则初次公布时,同性恋者没有列为 应该受到保护的族群之一,理由是“多数公民不了解同性恋”。国际 人权组织对此提出了强烈批评,日本许多民众也对此表示反对。   市政府的新决定使东京成为第一个从法律上反对歧视同性恋的亚 洲城市。 ◇ 在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中,有4%的选民自认为同性恋者, 其中70%的人支持民主党候选人戈尔,25%的人投票给共和党候 选人布什。 ◇ 梵帝冈于11月中旬对德国允许同性伴侣享有平等权益的新法律 提出了谴责。基诺·康塞蒂神父在《罗马观察》中撰文认为,这类法 律“破坏了婚姻的神圣意义,损害了家庭,将对社会和新一代造成负 面影响”。   由社会民主党和绿党组成的红绿联盟最近在下院一致通过决议, 将使同性婚礼合法化,并允许同性伴侣在政府登记,享受等同于异性 夫妻的退休金待遇。此外,德国公民的外籍同性伴侣也将可以移民德 国。 ◇ 南非国会于11月通过的《收入法修正案》中,将家庭的定义扩 展至同性伴侣。该法律将使同性伴侣在继承遗产方面,享有和异性配 偶同等的权益。南非是全球第一个以宪法来禁止对同性恋者的歧视的 国家。 ◇ 拉丁歌星瑞奇·马丁在推出最新专辑前,接受了《纽约每日新闻 报》的采访,表示不愿指明自己自己的性生活方式。“同性恋社区希 望我是名同志,异性恋社区希望我是名异性恋者。我就是这样一直被 推过来推过去。我认为自己是否是同性恋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我 是一名艺人。你看到我的海报时,不管对我产生何种性幻想,我都无 所谓。”   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期间,马丁将在MTV频道推出有关 艾滋病教育的节目。 ────────────────────────────── 【说三道四】 ◆          劳拉博士的争议 白山:在今天的新闻节目里,我们要向各位听众介绍美国一位很有争 议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女主持人劳拉·施莱辛格博士。   广播和电视在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广 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也往往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劳拉博士是加 州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她在自己主持的节目中,为人们提供心理咨询, 为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烦恼提供意见。最近,号称有两千万 听众的女主持人劳拉·施莱辛格博士又向电视界进军,再度引起人们 的争议。   劳拉博士引起争议的原因并不在于她的保守观点,如她主张传统 型的家庭模式──妻子应该呆在家里,丈夫出外工作等──而是因为 她曾在节目中宣传反对同性恋的观点。劳拉博士认为,同性恋是一种 病态,同性恋者应该也可以被“治疗”等。   要搞清劳拉博士的观点为什么会在美国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有必 要先了解一下同性恋权益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今天,《美国之音》 记者白山就人们对劳拉博士的争议,采访了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 究会总协调人二言先生。   二言先生,是不是请你先谈谈美国同性恋运动发展的状况? 二言:可以。在四五十年以前,美国的绝大多数同性恋者也象世界上 其它国家的同性恋者一样,掩饰自己的身份。当时不仅美国的主流社 会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或者病态,就连精神病学界和心理学界也都 认为同性恋是不正常的。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同性恋者也为自己的这 种心理感受和行为感到羞愧,觉得难以向他人启齿。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先后出现了一些同性恋联谊组织, 如马太辛协会和比利蒂斯之女等,这些组织带有一定的社会工作性质。 六十年代之后,以黑人为领导的民权运动爆发,同性恋权益运动于六 十年代末开始,在七十年代达到高潮,并持续至今。同性恋者对平等 权益的争取不仅是民权运动的继续,而且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现在, 同性恋者权益普遍被认为是人权的一部份,同性恋者权益的好坏也成 为衡量一国人权状况的标准之一。 白山:劳拉博士于1947年出生于纽约,今天53岁。她父母在她小时候 就离婚了,这对她以后的个性发展有很大影响。劳拉和母亲的关系很 疏远,至今已有十几年没有联系了。劳拉曾是名无神论者,后来成为 正统犹太教徒,她曾经离过婚,后来再婚,育有一子,今年14岁。   二言先生,对于劳拉博士的节目,现在争议很大,反对她的人有 很强烈的观点,支持她的人的观点也非常强烈。那么劳拉博士在同性 恋议题上究竟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呢? 二言:这可以分好几个方面来说。首先,她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生物 性错误”,即同性恋倾向生来就是一种疾病,应该得到治疗,也就是 我们现在所说的“修补疗法”,但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这种 疗法的有效性,而且美国精神病学会和美国心理学会都发表了措辞强 烈的声明,反对和谴责这种疗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治疗”同性 恋是不人道的。除此之外,劳拉博士还在其它方面企图阻止同性恋者 权益的进展,比如说,当佛蒙特州就同性伴侣关系合法化展开辩论时, 劳拉博士在节目中呼吁和敦促听众向该州的立法机构打电话,反对同 性伴侣关系合法化。今天四月,当克林顿政府为同性恋百万大游行发 去支持函时,劳拉博士也对此表示反对。此外,她还反对同性恋者抚 养孩子,要求禁止同性恋者担任中小学教师,将同性恋等同于恋童癖 ──这些观点都不符合已有的科学证据,受到了同性恋社区的普遍反 对,他们认为劳拉博士在节目中宣扬了对同性恋者的仇恨。 还值得指出的是,劳拉博士持无神论观点时期,曾是同性恋权益 的积极支持者,后来皈依正统派犹太教后,她转而开始反对同性恋。 可见她对于同性恋的观点,是出于宗教立场,而非科学立场。 白山:据报导,劳拉博士虽然号称博士,但她的学位却是在生理学方 面,而非心理学方面,因而有人说她根本没有资格谈同性恋的问题。 二言先生,是这样吗? 二言:可以这么说。劳拉博士的节目虽然为听众和观众提供生活咨询, 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至多只是某种形式的谈心,并带有大 众娱乐的色彩,所以即便她本人没有受过精神卫生方面的专业训练, 也无伤大雅。问题在于,她利用非心理学或精神病学专业的博士学位, 来显示自己在心理咨询方面的权威地位,以吸引听众和观众,这就有 点令人生疑了。很多人并不了解她的专业是生理学,而只是被她的博 士头衔所迷惑,以为她提供的咨询意见肯定基于心理学界的常识,于 是受到了误导。比如说,劳拉博士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态,同性恋者 需要也可以得到“治疗”,但美国的精神卫生界人士普遍认为,同性 恋不是病,精神病学会和心理学会还分别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正式声明, 反对“治疗”同性恋。 白山: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风起云涌,黑人为争取平等权利 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这一背景下,同性恋者对平等权益的争取也成 为美国民权运动的一部份,特别是到了七十年代以后,有色人种的平 等权益已经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于是同性恋者平权运动成为民权运动 的重要继续。1972年,美国精神病学会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的分 类中剔除。换句话说,同性恋不再被认为是精神病的一种。1973年, 美国心理学会也做出了类似的决定。这两项科学决定成为同性恋运动 的巨大鼓舞,推动着同性恋运动的向前发展。美国和其它许多国家的 精神卫生工作者也都摈弃了治疗同性恋的观点。   时至今天,虽然还不能说同性恋在美国已经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但主流社会已经基本上取得共识,即认为同性恋者除了在性行为方面 有自己的独特倾向外,其它方面并无异常,因而在主流新闻媒体和政 府官员的讲话里,一般不再对同性恋者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语言。政府 机关和许多私人企业也明文规定,一个人的性倾向不能影响对他/她 的雇用。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劳拉博士在节目中反复称同性恋不正常, 这种说法就显得非常突出,因而也引起了美国同性恋组织的强烈抗议。 抗议者不仅要求人们拒绝收听和收看劳拉博士的节目,还敦促在劳拉 博士的节目中做产品广告的企业撤销广告资助,以示对同性恋者的支 持和对劳拉博士观点的反对。   到目前为止,许多曾经在劳拉博士的节目中做广告的公司撤销了 他们的广告,得到美国新闻媒体的广泛报导,同时,劳拉博士也表示 不会屈从于任何压力,她会继续宣扬自己的观点。支持劳拉博士的人 也认为,对一个人的观点有争议正是民主制度的特征。二言先生,请 问你是否也是这样看呢? 二言:确实如此。我觉得劳拉博士有权阐述自己在同性恋议题上的观 点,但我对她表示反对的原因之一在于她在节目中自称博士,名为提 供心理咨询,但她所说的一切却从自己所信奉的正统派犹太教的观点 出发,比如她认为人类家庭应该回归到早期的犹太基督教家庭模式, 即使丈夫虐待妻子,这种家庭的维持也比离婚要好,因为前者符合一 父一妻或者一父一母的传统。她的许多观点和医学界及精神卫生界的 研究和共识是相违背的。   退一步讲,即使她将节目当作个人论坛,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也 无可厚非,但她利用博士的头衔来显示自己的科学地位,而作为一名 科学工作人员,她起码应该让听众知道她的观点与主流科学界的相异 之处。要知道,美国的许多民众对于同性恋仍然不太了解,也不知道 主流科学界对于同性恋的态度,所以他们很容易将劳拉博士的个人观 点视为科学界对于同性恋的普遍看法。   另外,同性恋者在美国是个弱势人群,将同性恋指为病态,反对 同性恋者的平等权益,一些没有分辨能力的听众可以因为听了她的节 目而对同性恋者采取暴力行为,难怪同性恋社区将劳拉博士的看法称 为“仇恨性言论”。 白山:劳拉博士提倡对同性恋者进行“治疗”的观点,在美国确实已 经过时了,但在中国和亚洲其它一些国家仍然享有一定市场。据报导, 中国还有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认为,同性恋者应该得到“治疗”。 对于这个问题,您的看法如何? 二言:我觉得这里面牵涉到一个知识交流断层的问题。目前中国许多 精神卫生界人士赞同“治疗”同性恋的理论依据仍然是同性恋病理化 的理论基础,而这种病理化理论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提出的,比 如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说就是重要来源之一。在六十年代后,病理化 观点受到精神病学界和心理学界的摈弃。也就是说,弗洛依德在这方 面的理论已经不为美国精神卫生所接受。不仅美国的医学界看法如此, 其它西方国家医学界的看法也是如此。   中国在四五十年代之后,与西方的医学界停止了学术交流,精神 病学和心理学方面也不例外。目前中国许多精神卫生界人士对同性恋 的看法仍然停滞在国外四五十年代所盛行的观点,即认为同性恋是一 种精神疾病,同性恋者应该得到治疗,很多国内学者分析同性恋的成 因时,仍然沿用“弱父强母”的陈旧的精神分析模型。国外有关同性 恋非病理化的研究成果没有能够及时传入中国,而我国自己在该方面 也没有展开相应的研究,因此沿用同性恋病理化观点至今,我觉得是 不足为怪的,但这也说明了交流的重要性。 白山:劳拉博士的节目已经开播了,看来对她的节目的争议还会持续 下去。 (《美国之音》9月11日) 后记:   《劳拉博士》的电视节目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频道中播出前, 同性恋组织在各地电视台前举行了抗议活动。劳拉博士在接受有线新 闻网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些抗议是为她的节目做了“免费广告”。   九月初,《劳拉博士》节目推出后,加拿大电视联合网认为她宣 扬对于同性恋者的歧视,首先禁止该节目在加拿大播出。美国的媒体 对于该节目的评价普遍相当负面。为了挽回影响,劳拉博士于11月 初在好莱坞著名的电影新闻杂志《繁花》(Variety)中刊登巨幅道 歉广告,表明自己无意在节目中伤害同性恋者。同性恋团体拒绝接受 这番道歉,并继续在各地展开抗议活动。11月中旬,由于《劳拉博 士》的收视率过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决定将它的播出时间从下午挪 至凌晨两点。据《纽约邮报》11月中旬报导,负责《劳拉博士》制 作的派拉蒙公司已经停止拍摄该节目的新专辑。 (二言) ────────────────────────────── 【综合报导】 ◆     中国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问题值得关注             ·郑灵巧·   本报讯(记者郑灵巧)国内首次针对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预防与 控制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与青岛医学院 附属医院性健康中心召集,有关专家学者、志愿者等关注这一人群防 病问题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就阻止艾滋病在同性恋人群的蔓延展开 讨论。   长久以来,我国针对艾滋病几大高危人群展开了大量的宣传教育 与行为干预工作,而同是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同性恋人群,因其情况不 为外界所知而影响了其疾病防治。近年各地种种迹象表明,该人群中 为数不少者涉足不安全性行为,处于性病艾滋病的危险中。青岛医学 院附属医院性健康中心最近在背景连续展开专题讨论,结果发现艾滋 病正在我国男性接触者中迅速蔓延。1999年,在被调查的男同性恋者 中有13.3%的人知道自己所在地区有男同性恋者罹患艾滋病或染上艾 滋病病毒;今年的调查,这一数字已上升为36.3%!   在此次研讨会上,医学和社会学工作者均以同性恋人群的防病问 题为中心议题。专家们指出,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问题直接影响到我 国人群的艾滋病流行水平,预防控制艾滋病在这一人群的传播蔓延, 已刻不容缓。专家们建议,迅速行动起来,将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传 递到同性恋人群。而且,要特别重视国外艾滋病防治的成功经验,注 意发动这一人群自身参与到防病知识传播中来。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负责人戴志澄教授告诉记者,同性恋人 群是艾滋病高危人群,又是长久以来被忽略的人群。今后将进一步发 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遏止艾滋病在这一人群中的蔓延。 (摘自《健康报》2000年11月22日) ◆       高雄大学生成立同志研究社团              王瑞伶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一群对同志议题持高度兴趣的学生,经过一年 半“地下化”活动后,日前向校方申请登记为“同志文化研究社”, 并在昨天举行的校庆园游会中设亮相节目,介绍两性和同志文化。   高师大于11月上旬在高雄市和平校区举行“跨世纪青年园游会”, 其中取名为“同志文化研究社”的摊位,最引人注目,成员不仅卖力 行销摊位上的两性和同性恋书籍,有的大方地承认自己的性倾向。   创社社长美术系四年级学生吴梓宁表示,成员们的聚会始于一年 半前,最早只有廿余人定期聚会,内容大都是读书会和电影欣赏,随 着人数越来越多,成员们都希望成立合法社团,透过公开活动,让更 多人、尤其是非同志参与,因此今年十月向学校提出申请。依规定, 学校要观察半年,如无意外,可望下学期通过审核,成为高雄市大学 校园内少数透明化的同志学生社团。   吴梓宁表示,校方以平常心看待同志社团,但不忘提醒“同志文 化研究社”不要沦为小众族群的联谊社团,对此,成员们都自我要求, 希望能从学术及教育观点出发,成员的想法,未来为人师表时,难免 接触到有同志倾向的学生,相信越早学习体会,更能建立正确的性别 观念,有助未来与学生族群互动。   吴梓宁表示,五十余成员中,有一半是同志,另一半是非同志, 每周定期以演讲、读书会及电影放映等活动聚会,大家相处愉快,其 中同志成员,有的已被家人接受,有的还在努力中。成员们最可喜的 是,多数大专院校的同志学生社团大都是地下组织,高师的同志社团, 一路走来,校方的态度未让学生感到压力。 ────────────────────────────── 【历史回顾】 ◆      对同性恋非病理化政策的强烈反应            ·艾伦·赫尔曼·             二言 翻译   自1973年之后,同性恋社区在精神病学界的盟友缓慢而稳步 地进入了美国精神病学会的权力位置。学会的一任任主席屡次发表公 开讲话,要求学校董事会、军队和移民局等机构撤销针对同性恋者的 歧视政策。另一方面,持同性恋病态说的人为自己日益受到削弱的势 力而大感震怒,他们采用更为激烈的言辞要求学会撤回非病理化的政 策,但没有取得成功。然而,令同性恋精神病学家和活动家们倍感难 堪的是,1980年推出的《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仍然将“自我失 谐型同性恋”列为“性倾向紊乱”。持续了几年的争议后,“自我失 谐性同性恋”最终于1986年毫无声息地被剔除出疾病种类。精神 病界曾是“治疗”同性恋的强大理论后盾,现在已转而成为同性恋社 区的朋友。   精神病研究组织的领导变得比以往更为友好,更多的心理学家致 力于支持同性恋者反对压迫和隐秘的斗争。从总体上来说,这些变化 显得强烈而有效,但旧式态度并没有被一扫而光。自1973年以来, 对于非病理化的反应也日渐强烈。当时的政治气氛正向保守的社会观 念靠拢,所以这些反应的产生并不令人奇怪。历史性的病理化政策实 施四年后,精神病学会对会员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发现大部分精神 病专家并没有改变对同性恋的看法,仍有69%的人认为同性恋是病 态,只有18%的人不这样认为。60%的认为,与异性恋者相比, 同性恋者在表达爱情和建立稳定伴侣关系方面的能力较弱。1978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医科教育和有关医疗项目几乎没有注意到《疾病 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有关疾病分类的变动,对未来精神病专家的教学 项目中,只有5%将同性恋列为正常的性倾向。无独有偶,许多标准 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教材仍然将同性恋归类为疾病。对于诊断标准的 改变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非病理化政策真的起了很大作用吗?   罗纳德·里根于1980年进驻白宫后,社会空气转向保守。在 此鼓舞下,老学派开始重弹故调,认为公共观念站在他们这边,而不 是精神病学会的领袖那边。著名精神病专家阿布拉姆·卡迪那说: “一般美国人对于同性恋的怀疑不能由投票来消除。”他进而预言, 同性恋将与妇女争取平等权利所引起的性别紊乱相结合,将共同摧毁 美国文明。“性身份的丧失将使人类成为满载炸药的无舵之船。”他 于1978年做出了这样的预言。比卡迪那的夸张言辞更引人注目的 是精神分析界一直顽固地抵触着同性恋解放运动发起的强烈社会变革, 这个学界一直自陷于过去,拒绝面对未来。   大众媒体和公众的态度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两者拒绝接受精神 病学会的非病理化政策,仍然将同性恋看成病态。著名专栏作家安妮 ·兰德斯拥有几百万读者,而且她曾自诩支持同性恋者的平等权益, 但她于1976年却在专栏中写道:“我不认为同性恋‘只是另一种生活 方式’,我认为这些人有着严重的人格紊乱。在他们当中,有些人病 得更重些,但总之他们都有病,这一点并不会因为美国精神病学会的 漂亮言辞而有所改变。”许多美国人显然同意这一看法。1985年,当 HIV受到确认,艾滋病作为重大健康议题受到媒体关注时,《洛杉 矶时报》所做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有79%的美国人认为同性恋是 一种错误。   提倡治疗同性恋的声音也没有于1973年之后消声匿迹。八十 年代,还有一些性学家承诺能够治好同性恋,但此回总是基于新的理 由。威廉·马斯特斯和弗吉尼亚·约翰逊是当时最著名的性学家,也 是“性爱美好”伦理观念的创始人,他们视“同性恋为当代社会的一 种有效的生活方式”,从来没想到将同性恋归类为病态或者不道德, 但他们却认为那些被自己的性感情所困扰的男女同性恋者有权决定自 己的命运。他们认为,改变一个人的性倾向并不意味着对同性恋的贬 损,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异性恋顾客上门,要求将自己改变成同性恋。   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研究院为那些“自我感觉不佳的同性恋”者设 立了专门的因人而异的治疗项目,试图让他们探索神秘的异性,消除 与异性约会的紧张,学会如何和异性打媚眼,并尝试触摸陌生的异性 身体部位。这些治疗通过让病人与一名异性单独相处两个星期,试图 让前者培养与异性交往的技巧,学会适当的言语用词,并促成异性恋 性行为。“对那些希望改变性倾向的同性恋者实行治疗,确实有着很 大争议,”马斯特斯和约翰逊承认,“但无视那些希望改变性倾向的 人的要求,将与我们的工作目标相矛盾,而且带有明显的歧视。”治 疗成为一种个人性的改头换面手术,一种医疗市场上的商品。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许多新教和犹太教的教会逐渐对同性恋和 同性恋者呈现出宽松姿态,这种姗姗来迟的变革在当时显得尤其重要, 受到了同性恋社区的欢迎。然而,一些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基要派教徒 高举起治疗同性恋的大旗,他们在同性恋解放的年代发起的声音大大 超过了他们在人数上的少量。1973年,“爱的行动”成为第一个 专门将同性恋转变为异性恋的神职机构。1977年,重新信奉基督 教的乡村歌手安尼塔·布莱恩特从佛罗里达州的达得县发起了“救救 孩子”运动,其活动内容包括设立专门中心,试图让同性恋者通过接 受耶稣基督来改变性倾向。名为“勇气”的天主教组织在十五个城市 的教区设立分部,提倡严格的禁欲,鼓励同性恋天主教徒“根据罗马 天主教会针对同性恋的训导,过禁欲生活”,并“为其他同性恋者提 供榜样”。这些组织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后天获得的罪恶,可以通过 神的帮助加以驱除。   1976年成立的基要派组织“国际逃亡”致力于“帮助那些希 望从性亏损方面恢复过来的人”,而这种“恢复”必须以宗教上的自 我拯救为前提。“国际逃亡”试图“通过建立对于耶稣基督作为救世 主的信仰,通过忏悔,使人从同性恋欲望中解放出来”。在里根和布 什执政时期,新基督右翼势力大增,藉此发展,“国际逃亡”声称那 些立志改变性倾向的人中,有71.6%的人取得了成功。   提倡宗教治疗的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有悖于上帝的旨意, 因此有必要对此加以改变,但他们也毫不犹豫地将精神卫生工作人士 拉入阵营,诸如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生物精神病院主任威廉·P·威尔 逊等人给宗教运动添上了科学的手笔:     将个人动力心理疗法、群体疗法、厌恶疗法和心理疗法   与基督教原则相结合,能够使相当一部分的人产生所希望具   有的性倾向,并建立成功的异性恋关系……同性恋者能够改   变他们的性倾向。上帝已经对同性恋加以谴责,并将改变所 需的能力赋予那些希望改变的人。因此,“同性恋者和基督 徒”是一个矛盾。同性恋者没有任何借口,如果他们希望改 变,他们确实有希望成功。   在必要时候,基要派人士还借助心理暗示手法(包括治疗和祈祷) 和精神分析术语来为自己撑腰。伊丽莎白·莫伯利是一名与“国际逃 亡”有着密切联系的心理医师,她多次在电视上露面,指出当男孩希 望成为女孩或者女孩希望成为男孩时,同性恋就产生了。她的这番观 点和一个世纪前医学界对于同性恋的观点毫无差异,只是加进了一些 弗洛依德式的术语而已:男同性恋是由于孩子“对父亲剧烈地缺乏认 同”,从而导致了“对父爱的强烈抵触,而在日后试图从其他同性那 里找回失去的慈爱”;女同性恋的问题则在于对母亲缺乏认同,从而 导致了母爱断源,以致日后只能从其他女性身上寻回母爱。男女同性 恋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使他们变成了“心理孤 儿”,使他们不能成长为雄健的男性或者温柔的女性。莫伯利认为, “正常”的性别认同是培养“异性恋心理个性结构”的必要步骤,而 同性恋可以通过从事与性别相适应的活动来加以阻止,比如男孩应该 多踢橄榄球,女孩应该多做针线活。   九十年代初,治疗同性恋的倡导日益显得世俗化。心理学家约瑟 夫·尼科罗西是“全国同性恋研究和治疗协会”的主席,该协会声称 拥有300名成员。在让男同性恋者转变成称职的丈夫和父亲时,尼 科罗斯拒绝搀入宗教的成份。同“国际逃亡”和五六十年代精神分析 专家们所持的观点一样,尼科罗西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停滞发展的问 题”,不属于有效的性表达方式。童年时养成的性别紊乱进入成年后, 可以在那些受过“修补疗法”训练的医师的帮助下得以矫正,对于男 同性恋者来说,这种疗法可以修补父亲和儿子之间断裂的感情纽带。 修补疗法“承认性别的重要性,家庭和常规价值观念的用处,以及阻 止孩童产生性别认同紊乱的必要性”。尼科罗西认为,那些接受“快 乐的同性恋者”的同行在帮助人们解除痛苦的同时,却抛弃了道德职 责。他认为,那些“不快乐的同性恋者”所需要的正是诸如修补疗法 之类的帮助。美国精神病学会对修补疗法表示反对,理由是没有看到 治愈成功的证据。学会于1993年发布的声明中指出:“没有任何 科学证据表明,‘修补疗法’在改变性倾向方面取得了任何成功。” 虽然同性恋精神病专家要求学会再往前走一步,但学会仍然还没有对 这种疗法提出伦理上的谴责。   尼科罗西并非老学派观点的唯一变奏者。罗伯特·克罗内梅尔博 士推出了有关同性恋的“新时代”观点,认为同性恋意味着困扰、悲 惨和不健全的人格。冥思、呼吸锻炼和不含咖啡因或糖类的饮食可以 为人们提供情感自助。克罗内梅尔声称他可以帮助80%的人摆脱性 变态。除了以上所提的各种问题,他还断言同性恋者都有着睡眠不佳 的毛病!他所倡导的“谐振疗法”试图让人们回到童年时的受伤害经 历,并让病人尽情发泄愤怒,而这种愤怒往往针对他们的母亲。   克罗内梅尔的疗法于八十年代提出,但其理论基础却可以追溯到 五十年代。他声称“同性恋是早期成长环境的扭曲和不健全所致”, 尤其是“不健康的母子关系”。“克服同性恋”的处方包括让全家人 接受治疗,让有孩子的母亲不要出外工作。就象先前的专家一样,克 罗内梅尔声称自己对于受害者怀有同情之心,他这样做只是为同性恋 者们自己考虑,但同性恋意味着苦难,而异性恋则是快乐的保证。   将同性恋者强行送入医院的做法也没有停止,青少年在这方面的 受害尤其严重。最近,全国女同性恋权利中心召集了20名曾经受到 强制关押的同性恋青少年,他们在被关押期间,被迫接受厌恶治疗、 脱敏治疗、药物治疗和修补疗法。虽然这些受害者的人数并不多,但 这种趋势令人担忧。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曾被诊断为“边缘个 性紊乱”、“性别紊乱”和其它疾病。一个来自纽约的少年在自杀未 遂后,被送入了当地的疯人院。受关押期间,医务人员将她关入禁闭, 并声称其同性恋倾向使她无法和其他女病员接触。一名夏威夷少年则 被迫接受长达一年的镇定剂注射,在此期间,他被迫接受严格的治疗, 以消除他的同性恋倾向。   琳·达芙来自犹他州,今年17岁。她母亲无意间发现她写给另 一名女孩的情诗后,将她关入了医院。六个月后,达芙设法逃出。今 天,达芙在旧金山成立了名为“学生和青少年反对精神病学压迫联合 网”的全国性组织。这些事例都说明,虽然同性恋已经不被列入疾病 诊断标准,但起了变化的只是治疗的语言。时至今日,很少有组织会 公开宣称他们的目的在于改变同性恋性倾向。相反,他们只是说自己 的工作目的在于“解除洗脑”或者将困惑的青少年“弄直”。 (选自《精神病学、心理学和同性恋》第11章) ────────────────────────────── 【信息天地】 ◆      马来西亚道德警察首领谈同性恋   阿布杜拉·卡迪尔·切·卡勃是马来西亚伊斯兰事务部教育和研 究室主任,该部门有一个由50名道德警察组成的执法小组。对于那 些被怀疑有同性恋行为、易装癖和变性的人,道德警察有权将他们予 以逮捕,因为他们违反了伊斯兰法律。1999年,吉隆坡共有111 名伊 斯兰教徒因被怀疑“企图从事同性恋行为”而受到逮捕。今年9月, 阿布杜拉·卡迪尔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谈到了逮捕同性恋者的 道德理由。以下为谈话选录。 《时代》:伊斯兰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的? 阿布杜拉·卡迪尔:伊斯兰教禁止同性恋,同性恋比谋杀还坏。 《时代》:两人相爱是否有错? 阿布杜拉·卡迪尔:爱?男人怎么能与男人做爱?真主没有将人造成 这个样子,这些都是西方影响的结果,而同性恋者却要求我们胸怀开 放。 《时代》:你的部门于1999年在吉隆坡逮捕了111人,在1998年逮捕了 165人,1997年逮捕了165人。这是否显示,同性恋者的数目正在减少? 阿布杜拉·卡迪尔:我不这样认为,也许他们在躲避我们时,变得更 精明,也许我们的部门接到的举报电话变少。我们只是根据举报行事, 不然的话很难行动。我们怎么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当然不知道 他们关起门来到底做了些什么? 《时代》:接到举报后,你们如何展开行动呢? 阿布杜拉·卡迪尔:人们通常会给我们准确的信息,比如那些男人去 了哪里。然后我们就直奔那些地方,比如说旅馆。我们强行进门,当 然那时候他们肯定已经穿上了衣服,但我们仍然控告他们企图发生同 性恋行为。 《时代》:如果有人说,人人都有权选择他们和谁相爱,你们如何看 待这种说法呢? 阿布杜拉·卡迪尔:你说的是什么样的权利?这是罪恶,事情就是如 此。 《时代》:那么女同性恋者呢? 阿布杜拉·卡迪尔:我们还没有逮捕过女同性恋者,我们还没有接到 过这方面的举报,也许因为女同性恋太难辨别。 《时代》:那些男同性恋者被捕后,会受到怎样的处置? 阿布杜拉·卡迪尔:在对他们提出起诉之前,我们强制他们参加伊斯 兰咨询会,他们必须每天颂咏《古兰经》,我们在一边不断提醒他们, 他们犯了极为严重的罪恶。 《时代》:那些人会改变吗? 阿布杜拉·卡迪尔:很难让他们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必须来自内心。 我知道这些工作收效甚微,100个人当中,只有1人会改变。 《时代》:如果这种方法不奏效的话,为什么不放弃呢? 阿布杜拉·卡迪尔:不行。我们必须让这些人知道,他们的行为在真 主眼里,是非常错误的,是一种罪恶的。而同性恋者则认为,他们的 行为是一种时髦。 《时代》:马来西亚有三个主要民族: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同性 恋是否在某个民族更盛行? 阿布杜拉·卡迪尔:至少在马来人当中,可以说非常普遍。 《时代》:如果同性恋只是一种时髦,为什么有人会甘愿冒着被你们 的部门警察逮捕的危险,而去从事这种行为呢? 阿布杜拉·卡迪尔:就象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这是受西方影响的结 果,当然现在他们已经变得很隐秘。然而,即使我们知道有些人是同 性恋者,在接到举报之间,我们也不能逮捕他们。 ────────────────────────────── 【同人心语】 ◆     对一名生长在农村的同性恋者的访谈 访谈地点:哈尔滨市调查者家。 访谈时间:2000年9月8日晚5:00-7:15 访谈者:杜辉 被访者背景: G,24周岁,学历:大学本科;身高1.76米;体重:72公斤; 职业:白领, 聘用制;大学毕业时间:1年;毕业学校:省级某大学。 父,64岁;母65岁。一哥一姐,均在家乡务农。   G出生于黑龙江省某村S屯,该村有十六七个屯。屯为其中之一, 为村政府所在地。S屯约有500户人家,经济发展状况一般。离最 近的县城25公里,交通为汽车,长途车1小时左右到。最近的县城 离省城有两小时火车距离。 访谈内容:   G从6岁时开始了解异性之间的性行为,在小夥伴中做“按异性 的方式和同性做”,没有具体概念,只是游戏,行为方式:互相用手 抚摸,有时用阴茎向对方肛门做插入状(互相),没有角色区别。只 有两人在一起时才做,对方一般为同龄(双方家里或野外),也有几 十岁老年男性(也是私下做),以逗小孩子名义做。一般在对方家里。 没有成功插入。当时阴茎能勃起。与女孩子有过抚摸行为。据G说, 其他小孩子也做,因为他们对G说过,一般是秘密地说,没有公开谈 论。家里大人可能不知道,别人家的大人有的知道,大人们说:“小 孩子的游戏,无所谓!”   以下为G的经历:   9岁时,G上小学一年级,同年冬天在自己家,当时某远房亲戚 (G称为哥,十七八岁)在G家住了一两个月。某夜,半梦半醒时, G的这位哥哥对G实施肛交。当时G没太多感觉,有一点害怕。对方 只是弄了几下,插入成功。G醒了,哥嘱G“别跟别人说啊”,G答 应,G并不觉得因此恨其哥。   S屯一男性L,现年龄50左右,已婚,有两子一女。从G小时 起,L就在村里做衣服为生。冬天时扭秧歌,挨家挨户拜年,挣钱。 约十二三岁时,G有一次家里没地方住,到L那儿“找宿”(找个睡 觉的地方),当时L住在店里看店,店里离他家约600米远,店里 只有L一人。当晚发生关系,L为G口交,让G插L(肛交),当时 G很兴奋,有些害怕别人看到,但事实上不可能有人看到,所以也没 怎么害怕。之后一共有五六次关系,历时数年。   L教会了G手淫。最初G还不能射精。第一次射精是自己弄出来 的,开始没有任何幻想,后来的手淫,有很多时候是幻想与异性发生 关系。   在此之前,G不知道L与其他男性有过性关系,周围人也没有人 谈论过。后来,L说总有一些孩子在他那里住,人数不固定,涉及约 十数人,基本上天天都有人来,但没有过两个人以上在L那儿住的时 候。听L说,G知道了具体有哪些未成年人与L有过关系,这些人有 些是G的夥伴,但小夥伴间从来没有谈论过这些事,因为没有机会单 独在一起住,所以那时G也没有与其他孩子发生过性关系。   在L店里住过的,还有一名已婚男性,二十四五岁,家在邻屯, 已有一个孩子,也经常到L那儿,有一段时间还住在L店里。听L说 该人不愿意与其妻发生关系,原因是“没意思”。对该人与L同住一 事,屯子里没人议论,因为公开的名义是“找宿”,G对此的评价是: “玩就玩呗,也正常。”听L说,他也和其他男性有过关系,口交不 多,肛交为主,角色有的固定,有的不固定,但L一般为被插入者。 G认为S屯其他成年男性之间也有性关系,但不知道详情。   G在县里上初中时认识了P,平时两人关系还可以。上初三时, 一次G住在P家一个小屋里,G描述当时的情况时说:“我们很自然 地发生了关系。”先是互相抚摸,后P要求G为其口交,G觉得难以 接受,没做。之后双方互相肛交,均有射精。后来两人还做过两次, 一次是也是在P家,另一次是白天在野外山上。P拒绝G的抚摸。   八十年代初,G听说S村相邻的一个村有一名中学教师因鸡奸罪 被判刑,他鸡奸一两名学生,其中一名孩子肛门里长东西,家长发现 后告发。G是听父亲和别的成年男性聊天时说到的。当时父亲只是作 为一个事件谈谈,没有做任何评论。G也没听到别人议论此事。   S屯有很女性化的男性,G认为他们也会有同性间性行为。还听 说S屯有一个“两性人”。模糊记得听人说过那个“两性人”还来过 “例假”。   G没见过同屯人之间玩闹时有过模仿性行为的事,也没听过关于 此类事的议论。   G听到谈论男性之间性行为的话题很少,也就是说“玩玩儿”。 所以G虽然有过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但从没有对男性产生过任何情感 依恋,只是觉得很刺激。而同一时期,G知道男女之间有情感依恋关 系,也曾幻想过自己以女性身份与某男性交往。还幻想过与女孩之间 能有情感依恋,与女性之间的情感幻想时,没有因过去与男性发生性 关系而产生任何负罪感。   高中也是在县城读的。高三时,G曾迷恋同班男同学,“因为他 长得很漂亮”,“但我对他的迷恋不是情感上的,而是性上的幻想。” 没有幻想具体的性行为。对方对该人的迷恋可能有些察觉,但也从没 有说什么。G也曾有过与其他男性性行为的梦。从初中至高三,没有 听说过同学之间议论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但经常议论异性之间的性行 为。   高三毕业后,G又重读了一年,于1995年入大学。   刚上大学不久,G认识W,W比G大两三岁,像个哥哥一样照顾 G,G与W接吻是G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接吻,觉得很奇妙。也是和W 相处时,G才有了同性之间恋爱的感觉,G与W真正相处仅半个月, 二人几乎没有性行为,但经常接吻。分手后的手淫中,G开始幻想同 性性行为,再也没有幻想异性之间的性行为。之后,G完全认同同性 恋身份,他说:“不觉得这事情有什么不好。” 后记:   这个访谈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被访谈者是在农村长大的。通过G 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农村,可能有很多男性之间的性行为, S屯当地的农民们也未把同性性行为看得多么重,没有明显的道德评 判。有过同性性行为的男性并不认为这种性行为本身有什么特别的意 义,也没有因此把自已划入另类。由访谈得知,在S屯,男性之间的 性行为不会对将来的异性之间的性交往造成什么严重影响;而那些终 身选择保持同性性行为的男性,似乎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没有想到 这种行为会有什么把自己划入哪一类的身份认同。   G真正接受并认同性恋者这一身份是从与W的交往开始的,这与 情感有关,与城市文化也可能有相当大的关系。农村的文化对同性性 行为的态度,更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从另一个角度看, 同性恋者的身份认同只是来自于城市文化,也很可能是外来的。   当然,本访谈只是一个个案,无法得出准确结论,真心希望专家 学者对农村中的男性之间性行为有更深入的研究。 有兴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与采访者联系: 电子信箱:duhui@0451.com ────────────────────────────── 【爱知行动】 ◆         介绍东北同志之家   寂寞时打个传呼或电话,帮助朋友是我最愿做的事。愿我们的相 识为您带来快乐。东北同志可联系 传呼:(0451)128-4613371 自动:1294613371 手机:13904613371 ◆    英国广播公司节目欲征中国同性恋者参与   现在有一个英国记录片制作人想拍一个中国大陆同志的记录片, 如果有哪一位愿意讲自己的生活,请和我联系。记录片完成以后会在 英国电视台播放。 我的电子信箱: kimzeee@263.com         kimzeee@yahoo.com ──────────────────────────────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 邮政信箱:P. O. Box 2221      Falls Church, VA 22042      U. S. A.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编辑:杨青 有家  网络维护:蓝波            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