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qQQQQq m + + + + + + m ─ ⊙ ─ fqQQQQQQQi m \\ // m /│\ ffqqqQQQQQi m ====|==== m ┌─┐ ffooooQQQQv m ====|==== m │增│ cfooQQQQQ m ====|==== m │加│ f QQQQQo m ====|==== m │了│ fooQQQQooooss m // \\ m │解│ fooQQQooGooooGoo m /// \\\ m │·│ fooQQoooooffffooo m + + + + + + r │增│ feeQQoooooffffGGoo r ||| r │进│ eeQooooooffffooooo r ||| r │友│ eeee^oooffffoooooo r ||| r │谊│ eeee Vffffccccccc r // \\ r │·│ eeee fffffcccccccc r // \\ r │增│ fffffffffffffcccccccccJ r // \\ r │长│ fffffffffffccccccccccccJ r // \\\ r │知│ ssssssss ccccccccccccoooJ r + + + + + + y │识│ sssss ccccccc sssssssJ s y //====// y │·│ cccccccccccccccccc sssssssssssssss y // // y │增│ 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sss c y |====|====| y │添│ cccccccccccccccc y |====|====| y │乐│ cccccccccc y |====|====| y │趣│ ccccc y // | | \\ y │·│ c y // | | \\ y ⊙⊙⊙⊙⊙ y + + + + + + y ────────────────────────────────────── 《美人鱼》(LITTLE MERMAID)杂志电邮版·1998年第6期·总第30期 ────────────────────────────────────── 国际统一刊号(ISSN):1398-179X ──────────────────────────────────────      ·1998年11月1日(戊寅年九月十三)出版· ────────────────────────────────────── ────────────────────────────────────── (MRY30a.GB) ────────────────────────────────────── 【本期目录】 ────────────────────────────────────── 【地方新闻】 网上传笑话,不幸遭解雇等六则 ……………………… 供稿·报 童等 【简 讯】 《美人鱼》杂志创刊五周年将出精华本 ……………… 供稿·编辑部 “第一届丹麦华人羽毛球联谊赛”将于12月举行 … 供稿·孙少波 【百味人生】 学中文 …………………………………………………… 作者·任智群 胜利大逃亡 ……………………………………………… 作者·铁 锁 无言的情怀 ……………………………………………… 作者·晓 雪 心语 ……………………………………………………… 作者·晓 雪 冯先生的故事 …………………………………………… 作者·彭小昌 【幽而默之】 “做一回女人”等二则 ………………………………… 供稿·吉健康 “他是谁”等二则 ……………………………………… 供稿·观 光 【译 文】 假瓦(JAVA)只是一种市场现象 ………………… 翻译·伊 倜 【漫游世界】 布拉格印象点滴 ………………………………………… 作者·话 声 【丑 小 鸭】 游两海交界处 …………………………………………… 作者·董先嫱 我的小花鼠 ……………………………………………… 作者·岩 青 【诗 歌】 梨花 ……………………………………………………… 作者·任智群 【茶余饭后】 吴宓与钱锺书--一场最高级别的文坛公案 ………… 作者·穆正平 从卖血到克隆--人类尊严的泯灭 …………………… 作者·李庆峰 【大千世界】 外国人眼中的丹麦 ……………………………………… 作者·黄晓旭 ────────────────────────────────────── ────────────────────────────────────── 【地方新闻】 ────────────────────────────────────── №1、网上传笑话,不幸遭解雇 一名在CISCO系统公司工作的丹麦雇员,因在公司内部的电子网络上传递一则有 关“大男子主义”的笑话而被公司解雇。这名丹麦雇员因此成为丹麦和美国两种文化相碰 撞的牺牲品。据称,该雇员在网上传递的这则笑话冒犯了公司在美国总部的上司。由于两 国文化上的差异,他的这则笑话被他的美国上司认为是违背了“同事的人格应得到尊重” 这样一个原则。(报 童 供稿) №2、地铁通机场,出租短财路 从丹麦火车总站通往阿曼半岛上的哥本哈根机场的地铁交通日前正式通车。哥本哈根 机场一端的地铁站据称是世界上离进站口最近的,另外丹麦地铁交通在安全、正点、便利 等方面信誉颇好,因此为游人乘客所称道。当然出租车司机怨声载道,因为短了一条生意 甚好的财路。(报 童 供稿) №3、囚犯越狱后,旧地又重游 两名越狱的丹麦罪犯十月二十七日抢劫了位于哥本哈根的一家银行。掠去十八万克郎。 这二名罪犯今年八月由于抢劫同一家银行被捕。越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旧地重游。 (观 光 供稿) №4、克索沃危机,丹麦出空军 在北约准备对克索沃进行军事攻击时,丹麦派出数架战斗机,开往在意大利的北约军 事基地,交给北约司令部指挥,参加对克索沃的军事进攻。这是丹麦历史上第一次派军事 力量参加北约的进攻性军事行动。(阿 澄 供稿) №5、哥本哈根市,失业率下降 哥本哈根市的失业人数尽管依然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数,但去年以来也有显著下降。 据哥本哈根统计部门的统计,1997年全年无工作的人数从前一年的30000人下降到4200人, 即1997年的失业率下降到了11.7%。据统计,失业时间长短不一的总人数为79000人,平 均失业时间为20个星期。(阿 澄 供稿) №6、抢劫案件多,汽车少售票 从十一月份开始,丹麦公共汽车上不再出售黄卡(三个区的十卡联票),到明年元月, 连兰卡(两个区的十卡联票)也将不再出售,但单张的一次性车票还照常出售。据称是因为 近来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抢劫案件增多的缘故。取而代之的将是汽车公司逐步建立的车票 销售网,而作为过渡,一些商业网点、邮局和加油站将代为销售。(阿 澄 供稿) ────────────────────────────────────── 【简 讯】 ────────────────────────────────────── 《美人鱼》杂志创刊五周年将出精华本 到98圣诞/99新年,《美人鱼》杂志已创刊五周年。为了对过去的这五里年《美 人鱼》杂志所走过的里程进行一个客观的总结,为了对过去的这五年里广大热心作者和读 者对本刊的厚爱献上一份真诚的回报,为了给过去的这五年里那些曾经在本刊编辑部里撒 过汗水、而今已散居四面八方的朋友们送去一份美好的祝福,本刊编辑部将举办一系列的 庆祝活动。“《美人鱼》杂志创刊五周年精华本”的编辑出版将是其中的一项。精华本将 以过去五年里刊登在《美人鱼》杂志上的原创性作品为基础,希望所有关心《美人鱼》杂 志的朋友都来参加推荐文章的活动。届时将视具体情况向积极参与精华本编辑工作的热心 朋友们赠送一份“《美人鱼》杂志创刊五周年精华本”。 《美人鱼》杂志编辑部 ────────────────────────────────────── 【百味人生】 ────────────────────────────────────── ●任智群 学 中 文 “欣欣,几点了?”星期日早上,没什么事急着要干,便懒懒地躺在床上对正在客厅 里看电视的大儿子发问。 “九点四十五整。”大儿子答。 听到这最后一个“整”字,我不得不起来,走到客厅对儿子说: “只能说九点整或十点整,不能说九点四十五整。” “为什么?” “因为这个整是整数的意思,四十五分不是一个整的钟点,所以不能这么说。” “唉,中文真麻烦。” “习惯了,也就不麻烦。” 大儿子学中文,起先还比较有兴趣。刚到丹麦那一年,大儿子六岁,在国内读过小学 一年级一学期,还有较好的拼音基础。那时节,一家三口刚团聚,父母对儿子的爱,多得 要溢出来。我们的共识之一,便是要让孩子学好中文。我们之间的分工是:我辅导学习, 他父亲负责检查作业。我每天按时给孩子上课,然后让孩子做写拼音及汉字的作业。不多, 每日一版。 “欣欣真听话,作业做得蛮认真。”他父亲每次查完作业,总忍不住背着儿子在我面 前夸奖一番。儿子所写作业的白色硬纸也慢慢地堆积起来。 一日,我抽查孩子作业,发觉孩子当日写的作业有点面熟。因这张纸上的字写得相当 认真,曾得过我的表扬。 我带着怀疑与愤怒,忍气把孩子叫到面前。 “这是你今天写的作业吗?” “是的。” “是真的还是假的?” “当然是真的。妈妈,你不相信吗?” “把你以前写的作业拿来。” 孩子迟疑着不肯动。现在,我可以肯定,所谓他每天被我们夸奖做得好的作业,不过 是把同一作业换一个日期而已。作业是用铅笔写的,要偷梁换柱,并非难事。可当时,他 才六、七岁啊。 把此事告知他的父亲,他父亲自然气极。找来一个长木条,硬着心,掰开儿子的屁股, 狠狠打了一通。这是孩子到丹麦后的第一次挨打。 之后,我们商量改变作业方式,由“记件”改为“记时”。即由我辅导后,他独自做 作业两个小时。这下,孩子无计可施了。可谁知道,没过多久,他又发明了新花样。 当时好像是秋天,天黑得渐渐早了起来。有一个周日,外面已是朦朦胧胧看不清了, 而我家客厅墙上的钟,才下午三点多。 “不对啊,怎么才三点多呢?恐怕是电钟没电了。”我一边猜测一边走到卧室。想不 到卧室的闹钟也是如此。又走进孩子的房间,桌上的电子显示钟也还是三点多。 这下,我奇怪起来。急忙打开电视机,电视里的时间已是五点二十了。 乖乖,这个家伙为了逃避学习,竟然在家里的钟上做手脚。他在上午做作业的时候把 家里所有的钟都拨快两小时。我气得又在他父亲面前告了一状。 可以想见,当时他父亲给他的惩罚。这以后,鬼主意是没有了,但学习的积极性却无 论怎样也鼓不起来了。 后来,听说附近有一所中文学校。校方宣称,不仅一切免费,还提供交通车卡。这下, 我们迫不急待地把孩子送进了中文学校,把教学的难题全然推给了老师。 一学期下来,我察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看则已,一看气得我七窍生烟。每个星期读 两个半天,半年下来,能认会写的字加起来还不到十个。这样以来,对于大儿子学中文, 我是半点信心也没有了。只得由他去混,好在一切都是免费。 有一天,又是上中文学校的时候,孩子磨磨蹭蹭,就是不肯出门。逼急了,来一句 “我可以学世界上任何文字,就是不愿意学中文”。之后,犟脾气上来了,任由你威逼利 诱,就是不为所动。 就这样,孩子的中文学习,不了了之。 又过了一年,家里添了一个小儿子。家务事增多,加上自己学语言辛苦,自然再没有 去管孩子的中文学习了。 第三年,我带着一岁的小儿子回国探亲。半年后返丹,才知家里已经发生了变故。自 己的丈夫,已变成了别人的情夫,并且公然同居,俨然一对恩爱夫妻。这之后,是长达一 年的拉锯战。待战火平息,我决定带两个孩子回国定居。 经过了这次家庭巨变,大儿子好像突然之间长大了几岁,空前地听话懂事起来。听说 我决定回国,也全力支持。我及时对他说,要跟妈妈回去,必须赶紧学好中文。此时的他, 已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 “妈妈,我一定努力学好中文。”孩子毅然决然地说。 这以后,放了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中文。从拼音开始。由于教的认真,学得努 力,孩子进步相当快。不到半年,孩子不仅能结结巴巴读童话故事,还能勉强地写日记了。 那年春节前,我带着两个孩子回国。过了年,正是中国的新学期开始。我想尽各种办 法把他放进了附近的一所小学的四年级插班。我知道他跟不上班,但倔强的他说什么也不 愿去二年级。 在丹麦,孩子过惯了那种闲散的、以娱乐为主的小学生活。乍一来到中国的学校,首 先那种紧张的学习气氛与严格的课堂纪律,就使孩子无法适应。再加上功课繁重,不到两 个星期,孩子明显瘦了下来。 一天,老师家访,先说孩子学习认真,上课也很专心,但因程度太差,实在跟不上班。 接着,老师很委婉地说,为了班上的及格率,老师没有太多的精力花在他身上。最后老 师建议我们还是回丹麦为上策。 其时,我也把小儿子安顿去了幼儿园,自己也正在联系工作单位。听了老师的建议, 想想孩子的前途,只得带着孩子黯然而返丹麦。 三个月后,孩子又回到了他所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不久,人长胖了,性格也活泼 了许多,只是对中文再也不肯接触了。 这以后,我对大儿子学中文自动降了标准。只要他还能正确地口头表达中国话,也就 不会失了中国人的根。 一天,儿子谈及他学校里发生的事,突然之中冒出一句: “六十个部份都是这样的。” “什么是六十个部份?”我一时还未反应过来。 “就是60%啊。”孩子用丹麦文解释。这下,我才明白,孩子说百分之六十是按照 丹麦文的说法,把词序倒了过来。 唉!到此,我只能喟然长叹了。象这样词不达意的情况,在我学丹麦文遇到生字,又 懒得查字典时就更为明显了。 还记得问孩子“SKOV”一词的情景: “SKOV就是很多树。”孩子解释道。怕我不明白,又接着补充:“我们的桌子、 床,都是SKOV做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能全明白。打开字典一看,SKOV就是森林。孩子自然知道它 的本意,也会举例,但就是不能用中文准确地表达出来。 从此,见到别的华人孩子能读会写中文,我就只有羡慕的份了。 ────────────────────────────────────── 【百味人生】 ────────────────────────────────────── ●铁 锁 胜利大逃亡 来丹麦近一年的时间,虽然谈不上对这个国家如何眷恋,但也渐欣赏其优美的自然环 境, 四平八稳的社会和安逸的生活 。没有什么值得恐慌也就无需逃亡了。本人只是叙述 丹麦大罢工期间出行的一些琐事,千万别让标题把您给吓着了。 ★难产的签证 话说经过几个月的理论实验,理论实验的反复磨合,产生一小块“豆腐”文章,侥幸 被一国际“烩菜”接纳,因此有机会到美利坚出一趟公差。向来得知美利坚是自由民主国 度,办事效率很高。不信,请看人家的签证速度:“上午送去,下午就取”,至少网上是 这么说的。老板几次催促,再加上许多友人告诉赴美签证之艰难,于是决定提前三周去办 理签证,心想是绰绰有余了。 综合所有建议,再在上升到理论高度,即要提供有足够的文件证明你“与丹麦的关系 如此密切,决不会一但入境赖在美利坚不走”。带上会议邀请函,老板介绍信,银行存款 证明,美国酒店确认件,与丹麦的合同书,将近一年的丹麦签证,护照,照片,当然别忘 了带45美元--比其他国家高出许多。 到了美国大使馆,就知道45美元确实不贵:看一看多么大的building,两道门岗,一 大帮男女警卫,配备高档的通信报警设施,不都需要“道乐”来维持么。递交材料,填写 表格,交款,领事官员面谈,一切似乎很顺利,心想就差下午来取签证了。只见官员回到 后台与“内务”一通商量,回到前台,找出一张纸随手一写。 告诉我电缆坏了,三周后再来,并再带10美元处理费“processing fee”。我一头雾 水,可一见确切日期是我临行前一天,也就保守地保持乐观。在回校的火车上,不由得再 仔细看一眼回函。不看不要紧,一看吃一惊。开头赫然写着:“根据某某法案,你被拒签 了”。可能自己读书读得愚了,也许是英语真不行,被拒签了还一个劲地谢人家。一口气 把剩下的内容看完,发现拒签理由没有一项是适合我的,(否则该项被打一个X)。只是 在空白处写:某某日返回。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到底是何结果。于是打道回 馆,一问究竟。赶在闭馆前一分钟,向第一门卫阐述原委,第二门卫见多识广,看了一眼 回单,笑着告诉我:“你不是真得被拒签了,到时候你很可能就拿到签证了”。看来使馆 属于外交部门,从他们口中听到的只是外交辞令,要得到肯定回答是很难的。 ★中途变故 丹麦是发达国家,劳动人民又当家作主。生活幸福的标准必然会高一个台阶:不仅要 有好高工资,好住房,健康医疗福利,养老金,还要有带薪长假期。前些时候耳闻有劳资 纠纷,正酝酿罢工,可由于中间人调停,逐渐平息。忽一日,莫名其妙经投票表决,隔日 即举行大罢工。好在丹麦人口少,底子厚,折腾几日也无妨,全当是产业工人集体放假。 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评论,观望,甚至是欣赏, 毕竟是近十三年不遇的新鲜事。可对本人 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灾难:因为罢工期间航班被取消,老丹们出行虽也受影响,但渡轮火 车照常,大多改道OSLO, STOCKHOLM或 MOLMO,照走不误。 我可惨了,要想出丹麦,除非改道回中国,否则过哪个国家都需要签证。而我的护照 只能在临出行前一天拿到,真是急煞我也。电话询问瑞典、德国大使馆,正常签证都需一 星期,看来此行要泡汤了。一日,遇友人告之不妨拿护照复印件一试。怀着侥幸的心理, 惴惴不安来到德国大使馆,交上机票,说明情况。不料窗口小姐态度热情友好,答应帮助 办理,使我又看到希望的曙光。 ★艰难出行 临行那天一大早,先直奔美国大使馆,交回单,再交10美元,签证官却让我下午四点 取签证。在积极争取下,方答应即刻办理,立等可取。再跑到德国大使馆,得知我当日出 行后,也获得优先权,半小时就办妥,而且只收了20克朗。上午10点怀着胜利的喜悦,揣 着难得的两份签证,准备行程。当日乘火车,上渡轮,直奔汉堡;换火车到法兰克福,到 达机场是早晨六点;我定的航班是上午10:40分,经过4个多小时折磨人的等待,终于坐上 了LUNFTHANSA飞往SAN FRANCISCO的航班,耳旁也想起夫人日前的鼓励:“好人有好报, 相信几经周折,你会顺利成行的。” ────────────────────────────────────── 【幽而默之】 ────────────────────────────────────── ■吉健康(供稿) ★ 做一回女人 ★ 一国际航班在飞行途中突然遭遇了强风暴,顿时,飞机象海上的一叶小舟,在暴雨、 冰雹、湍流和闪电中颠簸挣扎。机上乘客乱作一团,尖叫不止。因为大家都明白:飞机很 快就会坠毁,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就在这一片混乱之时,一个女人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她大声嚷嚷道:“我可不愿就这 样完蛋了!要死,也不能象现在这样被绑在这椅子上。我要死得象个真正的女人。现在我 要问问你们这些男人们,你们中间有哪位此刻敢于站出来,做一回真正的男子汉,让我也 再做一回女人?” 她的话音刚落,就见后面座位上一位男士的手举了起来。这是一位高大强壮、英俊潇 洒的男人。他面带微笑,站起来慢慢地向这个女人走去。 将要到达这个女人身边时,他脱掉了自己的衬衣。顿时,他身上强健的肌肉很性感地 显露出来。尽管机上的灯光很暗,这个女人还是看得清清楚楚。 他手里拿着衬衣,肌肉颤抖着对她说:“我保证在你见上帝之前,让你做一回真正的 女人。怎么样?” 这女人急不可待地连连点头说:“好,好!” “那好,”他一把将衬衣塞到这女人手里:“把它给我熨一熨!” …… ★ 如此巧合 ★ 在波士顿的一家爱尔兰酒吧里,一位客人走到另一位客人面前问:“对不起,请问您 是哪儿人?” 另一位客人回答道:“我是爱尔兰人。” “不开玩笑?我也是爱尔兰人!咱们来为爱尔兰干一杯。” 于是两人便干了一杯。 第一位客人又问道:“您从哪个城市来?” “都柏林。” “这么凑巧,我也是从都伯林来的!来,再为都伯林干一杯。” 于是两人又干了一杯。 第一位客人又问道:“您在都柏林上的是哪个学校?” “圣马丽学校。” “这绝不可能!我也是从圣马丽学校毕业的!那让我们再为圣马丽学校干一杯。” 两人又干了一杯。 第一位客人又问道:“您是哪一年从圣马丽学校毕业的?” “一九六四年。” “这太令人不可置信了。我也是一九六四年毕业的。来,让我们为六四届干一杯。” 于是两人又干了一杯。 又有一位客人走了进来并问酒保道:“迈克,这是怎么回事?” 酒保答道:“噢,没什么特别的,是奥马雷双胞胎兄弟俩又喝醉了。” ────────────────────────────────────── 【译 文】 ────────────────────────────────────── ●伊 倜 假瓦(JAVA)只是一种市场现象 Jesper Bille Haun, Computerworld, 29 Sept. 1998, p.32 比扬·斯托司图普,C++的发明者,不是特别在意假瓦,他把假瓦称作一种纯粹的 市场现象并认为假瓦在一场操作平台战中变成了一个独裁者。 信息技术领域中最知名的丹麦人比扬·斯托司图普这次回到丹麦来就是来谈他于19 83年发明的C++的。现居美国的斯托司图普当然只想谈论C++,但是如果撇开假瓦 不谈而只谈C++是很困难的,因为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在涉及计算机 语言的时候把C++视为头号敌人,而在涉及计算机操作平台的时候则把微软(Microsoft) 视为头号敌人。 “假瓦纯属一种市场现象,这是太阳公司在操作平台战中的一个武器。还是有越来越 多的人使用C++,并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假瓦不是一种独立于操作平台的语言, 它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操作平台而已。”斯托司图普这样评价假瓦。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C++和假瓦的关系,因为太阳公司是直接冲着斯托司图普的孩子 C++来的。假瓦的问世是要解决存在于C++中的所有问题的,但斯托司图普认为这根 本不可能。 “假瓦没有什么新内容。他们没有发明出什么新鲜东西,实际上只是借用了C++的 大多数东西。假瓦也有指针,尽管他们使用了另外的名字。清理垃圾并不是什么新主意, 他们当然也可以对C++这么做。他们还没有发明出什么能用于C++的东西。他们的界 面完全等同于C++的抽象级。假瓦的唯一一点新东西就是内部级。”斯托司图普说道。 太阳公司早些时候许诺,假瓦将变得象C++一样快,但现在他们已经降低了这个目 标。而斯托司图普则从来都不相信他们能做到这一点。他说:“假瓦现在非常慢,他们当 然希望能做得好一些,但离C++的速度还想去甚远。假瓦要达到C++的速度根本不可 能。如果虚拟机器和热点编译(假瓦的下一代产品)有任何意义的话,我们早就把它们加 到C++中去了。” 语言的标准化是很重要的,斯托司图普已花费了相当的时间来使C++标准化。这对 于那些竞争对手们来说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太阳公司将不会放弃假瓦的所有权而把它交给 一个标准委员会。他们的理由是,一种语言的标准化将妨碍语言本身的发展,并最终导致 语言内在的不统一。斯托司图普则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 “标准不是划定一个框框。说标准化很重要是因为这可以提供一种公开讨论的可能性。 今天的C++就比标准化以前好。更值得一提的是,C++中最后的那些改变全部被采纳。 之后,ISO以22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对那些改变加以确认。”斯托司图普说。 斯托司图普认为,对太阳公司和他们的盟友来说,重要的完全是另外的东西。他们之 所以采纳假瓦就是因为他们相信假瓦不会被标准化而且永远归太阳公司所有。 “相对而言,那些大生产厂家更惧怕微软。他们很希望这些存在于两公司之间的问题 最终能得到解决--如果到那时这些生产商还与太阳公司有业务来往的话。这就如同一场 战争中的一个独裁者。”斯托司图普作了如此说明。 这一模式就如同水中的环纹。太阳公司有着处于不同层次的朋友,而一但人们变成太 阳公司的朋友,就会尽量往中间靠。 C++实际上已经成为第三代编程语言的标准,但是斯托司图普认为并不是C++把 它的竞争对手们如Pascal,Basic,和Smalltalk置于死地的。 斯托司图普:“假瓦做了很多损害别的语言的事情。假瓦问世时就是要提供解决所有 问题的办法。但是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会在所有方面比其它语言好。C++也不是在所有方 面都比其它语言好。” 斯托司图普说起话来不象是个商人,而更象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他公开说他从来就没 有把建立一种完美的模块语言当做目标。 他说:“C++不是一辆豪华车,我只是把目标定在大众和吉普车之间。” 在斯托司图普和其他人之间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其他人总是在毁坏他们自己的语言。 也就是说,一个公司完全控制了一种语言。 微软毁了Basic,而宝蓝(Borland)公司则毁了Pascal。实际上 有两个关于Pascal的标准,但宝蓝的私用标准比那两个标准都要好。 没有人能够毁坏C++。很多公司曾经倾向于使用别的某种语言,但他们最终还是离 不开C++。所以还没有哪家大公司试图从一个“不清晰”的C++身上赚钱。微软喜欢 Basic,宝蓝喜欢Pascal,IBM喜欢Smalltalk,而太阳公司则喜 欢模块C。 人们也许会认为,所有语言都有过时的时候,因而C++可能会变成九十年代的 Cobol。但斯托司图普不同意这种说法。 斯托司图普说:“FORTRAN仍然有人用。一般来讲,一种语言的寿命比人们预 想的要长。我想象不出任何比这更好的新东西。最可怕的事情是,用户的兴趣下降,而这, 还没有发生。” 至于说许多大公司,如IBM和Oracle,现在站出来支持假瓦,斯托司图普并 不认为这是一种威胁,因为这些公司使用C++仍然多于使用假瓦。在C++和别的语言 之间,仍然有更多的人使用C++。尽管如此,斯托司图普还是为假瓦在市场方面所做的 大量推销工作而感到吃惊。 他说:“他们现在开始向那些从来没编过程序的人在电视上推销假瓦,这是地道的各 种层次的宣传。一种语言对用户来讲应该是不可见的。无论你的手机里的程序是用什么语 言编的,这对你来说都是一样。” 斯托司图普最后说:“当年我为AT&T发明C++的时候,我们得到5000美元 用作三年之内的市场推销。我们觉得那些钱太多了,所以又退回去1000美元。” ────────────────────────────────────── 【漫游世界】 ────────────────────────────────────── ●话 声 布拉格印象点滴 布拉格位于捷克共和国西北部,易北(Elbe)河上游伏尔塔瓦(Vltava)河畔。乘特快列 车从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到布拉格只需两个多小时。列车一路沿着拉贝(Nad Labem)河 飞弛,田园、山庄、森林、古堡编织着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画卷,清澈的拉贝河平 静得象面镜子。远处行驶的轮船,才使得我们相信这条河还是一条航运要道。不觉之间, 列车已到达布拉格。 ★ 出租车宰客心毒手狠 ★ 下了车,外面灯火灰暗。车站虽不大,但兑换处有好几个,且兑换率也有差别。我们 一行在兑换处讯问了此地的出租车价格,小姐服务态度非常好,她仔细问了我们的下塌处, 告诉我们:这儿的出租车管理混乱,价格出入很大,尤其在夜间,要特别小心。你们最高 也不要超出500捷克克朗(按当时的兑换率相当于15美元)。我们点头称是,后小心翼翼迈 出车站。车站外有个广场,周围漆黑一团,只有靠右边有几盏灯,那儿有不少TAXI。正想 上前询问,他们主动来了,不由分说就提行李。我们忙说,且慢!请先报价。“到哪儿?” “Hotell excellent。”“1200克朗。”“1200?”我们急忙摆手,连连说“No!”我们 又问别的几个司机,都是一个价格。这些人还装模作地出示所谓价格表,按表上价格,他 们还真算够哥们,给了不少优惠呢。当然,我们没有上当受骗。这时,正好来了两个警察, 我们忙向他们请问,他们耸耸肩表示不知。出租车司机甚至还把价格表主动送给他们看, 他们说也许是。此时,我犹豫了,觉得没有必要为这几十美元浪费时间了,即使被他们宰 了,也比冰岛的便宜。而我的冰岛朋友则不愿多付一分钱,他让我们等在这儿,他去到别 处看看。几分钟后,他来了,告诉我们,另一个出口也有TAXI,价格确实是500。我们正 欲提行李,在一旁密切观察着我们的那几个司机一看到手的肥肉溜了,为首的一个胖子一 声令下,“OK!我们也500!”于是,我们就近乘了这儿的出租车到了旅馆。 等我们的会议开完了离开布拉格时,旅馆帮我们要了辆出租车,我们也没问价格。到 了火车站付钱时,连小费才200克朗,其实来的那天晚上,还是被狠狠地宰了一刀。 ★ 布拉格街头异国风情 ★ 在车站被宰的阴影很快被布拉格美丽的风光、清洁的环境所驱散。布拉格地处伏尔塔 瓦河谷两侧,伏尔塔瓦河位于拉贝河上游。清澈透底的河水在市区内绕了个S型向北缓缓 流去,一路上映出沿岸的宫殿桥梁和远处山峦的倒影。 布拉格人居住条件和西欧差不多,多数居民有自己的小楼或公寓。私家车也很普遍。 市中心周围的山岗上布满了一栋栋带车库的住宅,家家院子里种有苹果、梨、葡萄。此时, 正值金秋季节,伸到院外的树枝上硕果累累,熟透了的水果落得满地都是。很奇怪,主人 们却不吃它们,而宁可去市场买。是不好吃吗?我们随手摘了个尝尝,哇!又酸又甜又脆, 味道好极了。在居民区散步,大白天看不到几个行人,周围静悄悄的,只听到鸟叫声,不 象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捷克文和斯拉夫语系接近,但街头广告招牌中的英语、德语却相当普及,电话亭、公 共汽车站、地铁清一色英语,德语。看来,捷克为准备加入欧盟,在语言上也加快吸收外 来语了。 布拉格最吸引人之处是市中心沿河一带,那儿是布拉格的精华所在。国家剧院、国家 博物馆、王宫、国家教堂、查尔斯大桥等著名古典建筑全在这附近。市中心广场游人如潮, 很多人正在布拉格城堡教堂驻足等待下一次鬼钟报时时牛鬼蛇神的亮相。每逢整时,鬼钟 不仅报时,而且各种魔鬼还出来和大家见面,它们从一个门出来,张牙舞爪一番,然后从 另一门隐去,煞是有趣。广场旁边有多辆古装打扮的马车,它将带您绕城一周,去尝一下 当古代帝王将相的滋味和领略古代欧洲的风情,价格也不贵。 著名的瓦克拉伏斯基(Vaclavske Namesti)大街,也就是布拉格广场, 是1968年布拉 格民主运动的发源地,当年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勇士们就是聚集在这个街道上,发表演说, 散发传单,组织集会,抵抗镇压。广场中心有个墓碑,当年苏联军队侵占布拉格时,这两 个刚刚二十岁的青年就牺牲在这里。墓碑周围摆满了鲜花,很多游客在碑前向他们哀悼。 现在,这条大街即不象街道,也不象广场,中间是花园,两侧是街道,临街店铺毗此栖彼, 构成布拉格最大的商业中心。捷克最有名的东西是石英晶体产品,逛一趟晶体工艺品店是 一种艺术享受。晶体工艺品有人物塑造、有建筑雕塑、有各种动植物、有花瓶、酒具和灯 具。大的有十多千克,小的只有黄豆大小。我们买了几只小狗、乌龟、蜡烛台以及几套酒 具,价格与冰岛德国相比要便宜得多。由于石英晶体易碎,我们也不敢多带。 在布拉格乘公交车既方便又便宜。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汽车非常准时, 因为它有专用车道。车上无售票员,司机也不管验售票。车票在车站、商店、旅馆、饭店 都可买到。车票分为多种,如7克朗一张的只能乘车一次。12 克朗一张的票一个半小时内 可换乘多次,且不限汽车还是地铁。此外,还有周票(250克朗) 和月票。上车时自己将票 送入机器打印时间,以备检查。 ★ 啤尔森啤酒价廉物美 ★ 在冰岛时就常喝啤尔森(Pilsner) 牌啤酒,不过它是冰岛本地产的。它的历史悠久, 名气不在德国BECK'S,丹麦Turberg 之下。这次去捷克,不仅品尝各种牌号的啤尔森啤酒, 而且在参观啤酒厂时大开眼界,了解到整个啤酒的生产工艺流程。啤酒厂所在地也叫啤尔 森,啤酒是跟地名来的。地面上的工厂规模已相当大,而地下规模比地面还大。长达数里 的地下长廊纵横交错,巨大的啤酒桶一个挨一个。好客的主人在我们参观完毕后,免费请 大家品尝啤酒,让我们这帮酒鬼解了馋。离别时,厂方又给每个客人赠送一个印有厂标的 啤酒杯。这其实是一种最好的广告,这不,我就在这儿给它猛吹了吧。这叫喝了人家的嘴 软。在捷克,人们提起啤尔森啤酒,往往有一种骄傲的神态。确实,该牌啤酒不仅品味好、 产量高、而且供不应求,是捷克的拳头出口产品之一。布拉格街头酒吧、饭馆、露天茶座 均供应该啤酒,其价格之低令人难以置信,一杯半升的啤酒只要35捷克克朗(相当于人民币 9元,)而在超市买每半升只要21捷克克朗(相当于人民币5.3元)。只要你有足够的酒量, 你尽可痛饮罢了。 在布拉格短短几天里,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离别之际, 回头遥望列车窗外逐渐远去的布拉格王宫和城区,心里默默地祝愿捷克人民今后的日子越 过越好。 ────────────────────────────────────── 【百味人生】 ────────────────────────────────────── ●彭小昌 冯先生的故事 初来美国时,周末常到一位原来大学校友的住所去聚聚。我的校友租住在一座陈旧的 大房子里面。房东是一位来美多年的中国人。那座房子很大,上下共三层,八间房,大约 有六、七个中国人住在里面。我的朋友住在第三层,那一层有两间房,我的朋友住一间, 另一间则是一位姓冯的先生住在里面。 姓冯的先生早出晚归很难得见面。只知道他是福建人,每天在一家中餐馆打工,工作 是送外卖,即把客人订好的饭菜送到客人家中。 一天我在楼道里正好碰上冯先生,便主动与他打了个招呼,同时注意打量了他的模样。 冯先生大约三十五六岁的模样,大概是因为长期打工,显得形容疲惫,面庞清瘦,头发很 凌乱,透过他鼻粱一的眼镜框分明看见他的那双眼睛沉寂得如同死水一般。 冯先生进到他的房间后,即把他的电视开得很响。显然他是在放中文的录相带,因为 可以清楚地听见姜昆和李文华在说相声的声音。据我的朋友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冯先 生永远放的都是那一盘相声录相带。也许冯先生在美国孤身打工,这就是他唯一的一点娱 乐享受吧。 过了几周再去我的朋友那里时,则突然听说冯先生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回到房子里,也 没有任何关于他的消息。因为美国治安不靖,我们大家都很担心冯先生的命运。房东胆小 怕事,已经慌慌忙忙向警察局报了案。那天走出朋友家,冯先生的下落便在我心中成了悬 念。 又到了周末,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他大惊小怪地叫道:“快过来!冯先生有下落了, 我好好讲给你听呀!”我下班后赶到朋友处,往沙发上一靠,泡上浓浓的乌龙茶,便听朋 友道出了关于冯先生的故事。 原来冯先生是一位偷渡客,三年前历尽艰辛从福建来到美国费城。因为没有合法身份, 只好靠在中国餐馆打黑工度日。 冯先生出事那天他象往常一样,开着那辆八七年的雪佛莱破车去打工,一点异常的徵 兆也没有感觉到。 匆匆赶到位于闹市区打工的餐馆飘香楼,他从老板手上接过菜单:巴尔帝摩街十号, 十三份午餐。 十三,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在美国,你很难找到十三这个数字,门牌、车牌、路牌等 等,都会跳过这个数字,据说,它代表的是凶险不吉利。 尽管如此,他还是喜出望外,这么多份午餐,意味着可观的小费。他驾驶着那辆破车, 意气风发,串街走巷,向目的地驶去。在美国大都市里开车横冲直闯,对许多人来说是梦 寐以求的。他想,在他的同代人里,有许多人向往这个国家,梦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歌 唱以及呼吸,可是梦想成真者寥寥无几。当他越过斑马线,就要冲过一处黄灯时,突然有 几辆消防车鸣着尖利的汽笛由背后驶来,他忙不择路地意欲转进一条小巷,不料却与斜驶 过来的一辆跑车撞个正着。 “你还活着吗?” 他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在这样叫他。 一黑一白两个警察将他从歪斜的汽车里挽出来,关切地询问:“你感觉怎样?要不要 送医院?” 他使劲地摇摇头。 除了大脑会在瞬间出现一片空白以外,他真的感觉很好。他绕车一周巡视着,一扇门 凹进去了,这是他唯一感到担心的。而那辆小跑车的前盖却成为拱形,车上的两个年轻人 正被救护人员往车上抬。他暗自庆幸,是这辆大破车救了他。这种又大又旧的老爷车,底 盘重,保险杠货真价实,一般车祸驾驶人都会安然无恙。 问题是警察要履行手续,登记在案。 “请你出示你的驾驶执照,”白人警察重复说。 他吱吱唔唔地推说:“我的驾驶执照忘在家里了,实在对不起。” “那么,汽车保险卡和行车证呢?”黑人警察又说。 他涨红了脸半天说不出话。 他黑人黑户那里有什么驾驶执照?一般人都有的社会安全卡,信用卡,购物优惠卡, 他一样也没有。甚至没有自己的电话和护照。但是他会开车。早在大陆时他就会了。他曾 经当过几年汽车兵,往返于青藏高原,那里的路况与自然环境即使现在想起来也令他心有 余悸。 “只好请你走一趟警察局了。”黑人警察向他做了一个上车的手势,又似乎看出了他 的犹豫不决补充道:“你的车我们会通知拖车公司处理,放心好了。” 他别无选择,只好乖乖地坐进警车里。白人警察特意由前排出挤到后排,坐在他的身 旁,显然是预防他逃跑。 车子开动了。街头两旁的高楼似倾倒一般向后逝去。冯先生完全呆了,他那双死水一 样的眼睛怔怔地盯着前方。他显然懂得,美国的警察是世界上最历害的警察,犯到他们手 里,还有什么好日子过,何况他这种到处被移民局抓捕的偷渡者? 朋友把冯先生的故事讲完了。但冯先生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偷渡客中极普通的一个 故事。 ────────────────────────────────────── 【百味人生】 ────────────────────────────────────── ●晓 雪 心 语 一种难以自控的力量驱使我把车驶向路的尽头,停在杂草和野花的簇拥之中,我一动 也不动,只是静静地听着马达声,看着野花野草在马达的振动下颤抖…… 大西洋就在脚下,与我一样的安静,在阳光下展示着那博大的胸怀,记不清多少次梦 寐着大海,而今举头便是,却激不起我的欢呼,多少次向往追逐着海韵,眼前却找不到感 觉了…… 远处一纵桅杆从海面伸出,吸引我走出车门,桅杆越来越高,越来越清晰,一只枣核 般的船舶,缓缓地向我驶来…… “啊!”“啊!” 一阵短促而响亮的叫声,从我身后传来,我情不自禁回过头来。 “啊!”“啊!” 那声音来自高高的路灯上,那儿孤伶伶地站着一只洁白的海鸥,仰天长鸣。我下意识 地向它走近,它也低下头看着我,对着我“啊!”“啊”地叫着,好像在对我说什么。 我不禁问道“嗨,你说什么,我可听不懂!” 它难过地抬起头飞了起来,我的心一下子懊悔起来,不该使它伤心。然而它却没有飞 走,它围着我和我的车一圈一圈地飞,并不停地发出“啊!”“啊!”的叫声,我的目光 追随着它,并且不时地环顾着周围,天空兰兰的,万里无云,找不到其它的飞鸟,海水蓝 蓝的,风平浪静,以往海面上总是有着成群的海鸟,今天却一只也看不见,只有海鸥飞翔 时移动的阴影。 嗷,我明白了,这一定是一只离了群的孤鸟,正凄凉地呼叫着同伴。 远处的桅杆已到了对面的山脚下,我极力地想甩掉这种伤感,向海边走去,走过草坪, 走过花丛,来到岩石边,平静的海水那样地无声无息,海鸥那“啊!”“啊!”的叫声却 显得无比响亮,怎么也甩不掉,它追随我而来了。 我的心在问:“你怎么了?可怜的小东西!” “啊!”“啊!” “我知道你现在感觉很孤独,很想念你的夥伴,可是为什么你会离群呢?你到底发生 了什么事?” “阿!”“阿!” “我知道,这不是你的所求,不是你的想法,可是你还是掉了队。” “啊!”“啊!”它用它独特的语言,不停地想我倾诉着什么,我忽然觉得这声音很 凄凉,很揪心,可它依然围着我一圈一圈地飞着。 我终于忍不住了,泪水如泉涌,夺眶而出,终于这个宁静的世界又有了另一种声音…… 据说生灵对人生都是有同感的。所不同的是动物是一种习性和被动,而人却是有着思 维和主观能动性的。一次成功,一次失败,一丝微笑,一声抽泣,一声鸣叫,一片落叶, 点点滴滴,都是一种契机和引线,触发你的思索与感悟,生命在感悟中苏醒,人生在感悟 中延伸…… “呜--”一艘轮船的汽笛,把我止住了,桅杆已不见踪影,轮船的驶来,海水有了 波纹,有节奏地拍打着岩石,世界上仿佛又有了生机…… 阳光依旧,海鸥又落到那根高高的路灯上,我回过头走向依然颤抖的车边,顺手摘了 一大把白,黄,兰色的野花,未干的泪水滑落在花瓣儿上,像露水一样晶莹。 是啊!每一个人都在寻求美好,都在创造美好,世界不会停留,走吧!走进自己的生 活。 我调整好车,正要起步,又想起那只路灯上的海鸥,透过车窗,它仍然一动不动地看 着我,我内心又是一阵热潮,真诚而又无奈地用心语道:“可爱的小东西,等待不是事儿, 你必须去寻找,克服种种艰难,也要去寻找,这是你的生活,一定!一定!” 反光镜中的它,越来越小,越小了…… ────────────────────────────────────── 【丑 小 鸭】 ────────────────────────────────────── ●董先嫱(10岁) 游两海交界处 在一个晴朗的双休日里,我坐着蓝色的面包车奔驰在丹麦平坦的马路上。小朋友们你 知道我们这是要去哪里吗?对了,我们这是要去两海交界处呀! 两海交界处位于玉兰岛的最北端,据说是波罗的海和北海交界的地方,也是大西洋和 北冰洋的交界处。 我刚一到那里就看见波涛汹涌的大海迎面扑来。我总是听来过这里的人说,两海的颜 色有所不同,的确是这样,北海是深绿色的,波罗的海是深蓝色的。向远看,那蓝天白云, 那碧蓝碧蓝的大海,多美啊! 我们在海滩上玩耍,追逐嬉戏,看,我们玩得多愉快啊! 虽然我们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非常疲倦,但是一见到两海撞击时的那一刻,我们一 个个露出了甜蜜的笑容,这壮观的景象也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1998年8月19日 ────────────────────────────────────── 【诗 歌】 ────────────────────────────────────── ●任智群 梨 花 前天走过你身旁, 昨天走过你身旁, 日日走过你身旁, 你总是那样寂寂、寥寥。 眼看着春就要过去了, 吹在脸上的风, 由冰而凉,由温而暖, 你就是沉默着不开。 一年到头天天都在想你、盼你, 就在我盼得不想再盼的刹那, 你,呼地就开了, 那个开法哟,连白云都想躺到你的脚下。 这,就是我, 不开则已,要开就开它个天翻地覆、不亦乐呼。 要知道那三、五日的风光啊, 就是我的一生一世,你懂不懂? 我懂。懂在我读“千树万树”的时候。 倘若你也象别花那样, 斯斯文文、秀秀气气, 你,也就不会叫梨花。 ────────────────────────────────────── 【简 讯】 ────────────────────────────────────── ■孙少波(供稿) “第一届丹麦华人羽毛球联谊赛”将于12月举行 为了丰富广大旅丹华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各华人社团会员及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激发所有华人为以饱满的精力去工作而强身健体的热情,丹麦华谊俱乐部、丹麦中国学生 学者联谊会、中国驻丹麦使馆将联合发起并主办“第一届丹麦华人羽毛球联谊赛”。 联谊赛的时间暂定于: 1998年12月6日(星期天),上午10:00至晚上8:00 联谊赛的地点为: Greve Idraet Centre (Greve Hallerne) Lillevangsvej 80, 2670 Greve 地址导行:哥本哈根地图册175页。S-火车Greve站,往北步行约10分钟; S-火车Hundige站,换乘公共汽车600S,Greve方向约5分钟。 联谊赛的比赛项目暂定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和团体对抗赛。凡有意参加比赛的华 人朋友,即日起可向下列联系人报名: 刘大鹏(总务,电话:43698858) 刘凤海(学联,电话:45253845;电邮:lf@emi.dtu.dk) 张志伟(华谊,电话:45838818) 李极明(使馆,电话:39460887) 周建军(华谊,电话:45934581) 报名截止日期为1998年11月20日(星期五)晚上8:00。报名时,请向联 系人申明参赛者的姓名、联系电话、性别、年龄(是否18岁以下)以及是否有意参加双 打(男双或混双)。 比赛所用羽毛球拍参赛者自理,羽毛球将由主办者负责。 比赛期间所有参赛者和随行人员的午饭自理(比赛场地附近有PIZZA店营业), 主办者将提供一定数量的饮料。 比赛期间将有一定数量的羽毛球拍和运动服装等供参赛者以优惠价格购买。 联谊赛组委会成员: 刘大鹏,张 辉,张连营,刘凤海,张立荣,张志伟,李 强 姚 越,姜 虹,李极明,周建军,沙锦民,钱育军,孙少波 联谊赛赞助者: 飞扬旅游公司 丹麦羽毛球国家队教练张连营 “第一届丹麦华人羽毛球联谊赛”,以赛为主,兼有它项;既要使参赛者寓娱乐于比 赛之中,又要使旁观者寓比赛于娱乐之中。午饭期间还有精彩的舞蹈表演,一定不会使您 枉此一行。 想打球?想喝彩?想给别人添欢乐?都欢迎! 要强身?要开心?要帮自己长能耐?全使得! “第一届丹麦华人羽毛球联谊赛”,欢迎您参加。 噢,对了,联谊赛的前四名还有很棒的奖品。别错过得奖的好机会! ────────────────────────────────────── 【百味人生】 ────────────────────────────────────── ●晓 雪 无言的情怀 小时候,我常牵着爸爸的手去河边陲钓,也时常蛮不讲理地爬到爸爸的肩头,高声地 叫着“骑马喽”“骑马喽”。尽管爸爸有时也生气地说:“这丫头这么淘气,快下来!” 但每次都是高兴地拉着我的两只小腿跑两圈。 有一次,他跑着跑着,忽然停下了,什么东西热乎乎地顺着背往下爬。嘿嘿,真不好 意思,我撒了爸爸一身尿。父女俩乐的拍拍打打,那一间永远难忘的小屋里充满着浓浓的 情和深深的爱。 …… 慢慢地,我长大了,很少和爸爸去锤钓,也没有闹着要骑马了。我也时常学着大人的 模样,躲进自己的小阁楼里,把欢乐舆痛苦抑育和优伤压在心底,也把对父亲那深深的爱, 锁进了那紧紧关闭的心扉。 眼看着爸爸的两鬓慢慢地出现了白发,那双一直炯炯有神的目光变得昏暗了。他在人 生的跑道上望着远去的青春,很不情愿地退休在家,他已不再拥有这个世界的紧张和喧闹 了。 过去,他是那么的勇敢和自信,带领数百上千号人马,拼博在云贵高原的一方热土上, 使这块曾经是豺狼出没的荒土上耸立起一片片厂房,楼房。而今,老年的孤独和寂寞困扰 着他,使他常常不知该做什么才好。 过去,他是那么的开朗和活跃,穿梭在援外工程的洽谈会上,使沙漠上通了电视,使 非洲热带雨林中生长出多种中国的蔬菜。而现在,面对突然安静的生活环境,他总是不知 说什么才好。 多少次,我尽女儿的心,为他做完该做的事。可看到的仍然是一双期待的目光; 多少次,我真想叫转那落没而辛劳的背影,对他说一声“爸爸,我爱你!”然而,一 种少女的怜持和怯懦挡住了它,最终,我还是什么都没说。 九五年的夏天,我终于接到了出国的通知,我强压着兴奋和留恋之情,来到爸爸身边。 他当时正在医院里吊着点滴,他久久地用一种无比留恋和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我,说: “孩子,你长大了,去飞吧,可要自己多注意点。” “嗳,您也要多保重!…”我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带着一种不放心的感觉,我缓缓地走出大门,泪水止不住往下落。 我就这么走了吗?不!我不能这样走,我要回去,要把我压抑埋藏了这么多年的情感 向他老人家说清楚。 于是,我从心里爆发出一声热切地呼唤: “爸─爸!”飞快地跑到病房门口。 爸爸把头转向床内,伸出那只满是皱纹的手,向我摆了摆。我,最终又是什么也没说。 ……三年,那只手,那只风尘仆仆的手,一直在我的心中幌啊!幌啊!…… 九八年的夏天,我终于回国探亲了,带着三年内多少思念多少梦,带着三年的多少情 怀多少爱,我飞到了爸爸的身边。爸爸的头发更加花白了,目光里充满了喜悦。那本是十 分宁静的生活,突然变得热烈而活跃。 难得一聚,不知不觉地,我又该登上远去的飞机。 临行的前一天,父亲轻轻地对我说:“你真象一片叶子一样地轻轻地被风吹来,还没 好好和我们说说话,又被风吹走了。”他说完,又轻轻地笑了。那笑容,包含着多少话要 说,包含着多少的无奈和期待呀。 我心里一阵茫然,是啊!三年了,我心中茸绕着的无数的话语和那无言的情怀,什么 时候才能了啊?望着父亲那花白的头发和那饱经风霜的面容,我终于强压着心里涌动的热 潮,在爸爸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爸爸,我爱你!” 爸爸把头侧向一边,双肩抽动起来,“孩子,我盼了好久,等了多日,就是这句话啊!” 他把头转了过来,我没有看到父亲的眼泪,他把我拥在怀里,我却哭了。在父亲的怀 中,我又找到了儿时的那种感受,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的安慰。 没有电闪雷鸣般的呼唤,没有翻江倒海般的激情,爱,永远在家中,在那个不需要华 丽的地方,永远在那无言的情怀。 ────────────────────────────────────── 【幽而默之】 ────────────────────────────────────── ●观 光 ★ 他是谁 ★ 一个挪威青年初到哥本哈根,周末驱车去郊外打高尔夫球。仁兄不知丹麦高尔夫球场 属俱乐部所有,竟自入场挥杆尽兴。随后也没分辨男女,便进了一个浴室更衣沐浴。浴毕 待出之时,忽然听到外间有三位丹麦女子又说又笑地走了进来,仁兄方知是错入了女室。 情急之中,手中仅有一方小浴巾可以遮羞,这位聪明的仁兄却不顾羞处,而是以其蒙头裹 面,仓惶逃出。那三位女士惊慌之后,就这个人是谁的问题开始了下面的对话: 一位看得真切的女士自信地说:“我不知他是谁,但是我敢肯定,他不是我丈夫。” 第二位女士也同样自信地说:“你说得对,我也敢肯定,这个人不是你丈夫。” 而第三位女子更加自信地说:“你们说得对,而且我敢肯定,这个人根本不是我们俱 乐部里的人。” ★ 请教姓名 ★ 一位英国人晚会上遇到一位丹麦人,当下礼貌地请教大名:“能请问您的大名吗?” 丹麦人含笑答曰:“YES”。英国人等了很久,见没有下文,就又问:“我能请问您的 大名吗?”丹麦人立即答道:“YES”。英人又等了很久,还是不见下文,随即不悦: “这伙计肯定有毛病。”丹麦人立刻否认:“NO”。原来是因为丹麦男士常用的姓名 JENS发音与英语的YES非常接近。 ────────────────────────────────────── 【茶余饭后】 ────────────────────────────────────── ●穆正平 吴宓与钱锺书 --一场最高级别的文坛公案 ★ 缘起 1998年5月14日,北京《人民日报》和上海《文汇报》同时刊出著名作家、学者钱锺 书夫人杨绛的文章《吴宓先生与钱锺书》,后来该文又先后在5月26日天津今晚报》、 6 月号北京《读书》月刊、7月号长沙《书屋》双月刊发表,并被许多报刊所转载转摘。 杨绛先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在文章中讲述了吴宓与钱锺书的交往,试图澄清她所谓 “谣言”与“谎言”,并对“自命‘钱学专家’的某某”进行了痛斥,引起读书界的关注。 然而,杨文刊布不久,在国际互联网络上便出现了反驳文章,作者是被人称作“铁杆儿钱 迷”的范旭仑和李洪岩。这两位“钱迷”提出:在史实上,杨文净是想象揣摩之词;在态 度上,杨文充满偏见和歪曲,有必要一一给予驳正。由于国际互联网在我国尚不普及,所 以,他们的反驳文章大概基本不为读书界所知。但是,到6月17日, 事情发生变化,北京 《中华读书报》将他们的文章删改并标题为《杨绛〈吴宓先生与钱锺书〉一文指疑》,作 为重头文章予以刊登。由于杨绛素来人气甚浓,以“纪实”满家名世,人们不敢不愿相信 这样一位望重名高的大小说家也作伪,一时舆论大哗。 当时,有位笔名叫“云中君”的自由撰稿人,在1998年7月3日南京《服务导报》上开 出醒目的双行大题目:“一起级别最高的文坛公案:学者指称杨绛《吴宓先生与钱锺书》 堪疑”。接着,7月15日《羊城晚报》、7月16日《文学报》、8月4日《重庆晚报 》、8月 5日《作家文摘》、8月号《香港作家》等纷纷转载。各式文章不断发出, 或谓之是“钱 迷”对钱锺书夫人的反叛,或谓之是作者对钱夫人的打击报复,或谓之是无理取闹,或谓 之应为尊者讳,或谓之是有胆有识的据实直书。争鸣交锋,很是热闹。 笔者搜罗了全部争鸣文章,又仔细考论了相关的文献资料。这场争论,实质上是围绕 着《吴宓日记》中对于钱锺书的记载而展开的。 ★ 《吴宓日记》大骂钱锺书 大家都知道,吴宓与钱锺书都是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以来,两人 均受到读书界的广泛关注,有许多学者做专门研究,出版了一些论著。相应地,两个人的 历史交往与情感交流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受史料限制,人们对他两人关系 的认识,只能通过《吴宓诗集》等公开出版物来进行,而这些史料,又主要是表明了二人 关系“好”的一面。 这种情况到1998年3月发生了改变,人们以往的认识遭遇极大的挑战。 这时人们才知 道,吴宓并非对钱锺书仅仅有夸奖,而且还曾经对钱锺书有过非常严厉的谩骂。原来,1998 年3月,北京三联书店开始陆续出版《吴宓日记》。 这部日记对钱锺书的记载并不很多, 但有三段,却对钱锺书进行了极不客气的嘲毁。 1937年3月30日:下午,接钱锺书君自牛津来三函,又其所撰文一篇,题曰Mr. Wu Mi & His Poetry,系为温源宁所编辑之英文《天下》月刊而作。乃先寄宓一阅,以免宓责怒, 故来函要挟宓以速将全文寄温刊登,勿改一字。如不愿该文公布,则当寄还钱君,留藏百 年后质诸世人云云。至该文内容,对宓备致讥诋,极尖酸刻薄之致,而又引经据典,自诩 渊博。其前半略同温源宁昔年China Critic一文,谓宓生性浪漫,而中白璧德师人文道德 学说之毒,致束缚拘牵,左右不知所可云云。按此言宓最恨……所患者,宓近今力守沉默, 而温、钱诸人一再传播其谰言,宓未与之辩解,则世人或将认为宓赞同其所议论,如简又 文所云“知我者 源宁也”之诬指之态度,此宓所最痛心者也。 至该文后部,则讥诋宓爱彦之往事,指彦为 super-annuated Coquette,而宓为中年 无行之文士,以著其可鄙可笑之情形。不知宓之爱彦,纯由发于至诚而合乎道德之真情, 以云浪漫,犹嫌隔靴搔痒。呜呼!宓为爱彦,费尽心力,受尽痛苦,结果名实两伤,不但 毫无享受,而至今犹为人讥诋若此。除上帝外,世人孰能知我!彼旧派以纳妾嫖妓为恋爱, 新派以斗智占对方便宜为恋爱者,焉能知宓之用心,又焉能信宓之行事哉?又按钱锺书君, 功成名就,得意欢乐,而如此对宓,犹复谬托恭敬,自称赞扬宓之优点,使宓尤深痛愤。 乃即以原件悉寄温君刊登,又复钱君短函(来函云候复),告以稿已照寄。近今宓沉默自 守,与人无争,而犹屡遭针刺鞭挞,几于岩穴之间、斗室之内,亦无宓一线生路者,可哀 也已。四至五时,贺麟来上课,宓告以钱所撰文。麟谓钱未为知宓,言之有理云云。宓滋 不怿。世中更无一人能慰藉愿慰藉我者也。晚作函致黎宪初,并述钱文事。 1937年4月11日:日昨接温源宁寄回宓三月三十日所寄去之钱锺书撰《论吴宓之诗》 一文。附函谓,本月前钱君曾致温君一函,中论宓诗,命刊登《天下》,业已登入。今此 文更详,碍难重登,应由钱君负其责也云云。宓即又以原稿并温函,寄回牛津钱君收,以 了此公案云。 1937年6月28日: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来言,拟将来聘钱锺书为外国语文系主任云云。 宓窃思王文显退陈福田升,对宓个人尚无大害,惟钱之来,则不啻为胡适派即新月派在清 华占取外国语文系,结果宓必遭排斥!此则可痛可忧之甚者。 这是《吴宓日记》中对钱锺书相互关联的三段记载,最详尽,最惊心动魄,也是杨绛 先生文章的重点。由于对这三段记载的理解解释不同,争议遂不能不起。而欲对这三节日 记作出正解,则不仅须对吴宓和钱锺书,而且还须对另两个人,即温源宁和林语堂,在三 十年代的基本情况有个大致了解。 ★ 温源宁·林语堂·吴宓·钱锺书 温源宁(1899-1984), 现代知名人文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外国语文系主任、北平师范 大学外国语文系主任、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清华聘请校外名教授任讲师,与专任讲师大 异)。他是钱锺书“最敬爱的老师”之一,是三十年代钱锺书交往最为密切的学者。他曾 经给钱锺书一班人开英语课,对这个学生格外欣赏,给过钱锺书“超”的最高分。在钱锺 书刚刚读大学三年级时,温就主动介绍他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文学院去教中国语文。钱 锺书将这个消息用航空快信告诉父亲,钱基博于1931年10月31日给儿子回信,告诫他要谦 虚,“勿太自喜”,因为“立身正大,待人忠恕”比“声名大、地位高”更加重要。但是, 钱锺书当时并没有到伦敦去,不知是事情没有办成,还是钱锺书有意未去。后来钱基博聘 请温源宁为光华大学教授。钱锺书的旧诗中,有一首题为“与源宁师夜饮归来,不寐,听 雨申旦”,足见二人交情之深。钱锺书也喜爱温氏的文章,认为其格调、修词均饶风趣, 曾经多次提及。 林语堂,现代著名作家,一般人都知道。这里只提示两点:一、温源宁曾经在林语堂 面前夸奖钱锺书的才学,他读过钱锺书的英语文章,也很佩服,并在英语文章里称道钱锺 书;二、当时他主编着一个中文半月刊,名叫《人间世》,钱锺书曾经在这个杂志上发表 过文章。 温源宁、林语堂、吴宓、钱锺书,四人中以钱的辈分最低,而学问最好。他们之间有 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即英文水平都很高,都擅长用英文写作,富有中西两方的学养─吴宓 学识相形见绌。同时,他们又都是文人化的学者,相互间都认识,互有交往。吴宓和三人 都是朋友,但性情迥异,不够知己,在日记里常常于三人“嘲毁无顾藉” 。 ★ 第一场笔墨官司 1928年5月,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在上海创办,华名“中 国评论周报”六字为蔡元培题署,由1919年清华毕业留美的桂中枢担任主编,编委有林语 堂。1933年6月,钱锺书从北京清华大学毕业(此点很重要), 来上海私立光华大学任教; 温源宁也南迁来沪。不久,两人也成为《中国评论周报》的编委。林语堂是该刊《小评论》 (The Little Critic)专栏编辑, 钱锺书在该栏目发表过一篇讽刺上海人的小评论。钱锺 书还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另有几篇英语书评刊登在潘光旦主持的《书评》专栏里。温源 宁则在自己主持的《亲切写真》栏里写了二十多篇富有“春秋笔法”的“当代”中国名人 小传。这些小品文气坏了好多人,同时也有人捧腹绝倒。温先生从中挑出十七篇,辑成一 本小书,于1935年初在上海别发洋行出版。钱锺书将其翻译作《不够知己》,也有译作 《一知半解》的。 温源宁的小册子出版后,钱锺书用中文写了一篇书评,刊登在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 第29期(1935年6月5日出版)。 钱锺书写这篇书评的缘由,据他本人在《吴宓日记序言》中 讲,是应林语堂之约, 林欣赏钱锺书把书名“Imperfect Understanding”翻译成“不够 知己”的“雅切”。而林语堂约钱锺书而不是约他人来写这篇书评,想必因为钱锺书是写 这篇书评的最佳人选。在这篇中文书评中,钱锺书赞美了温氏“那支生龙活虎之笔”, “包含好多顶犀利的文学批评”,指出温源宁的风格、体裁和方法是从英国散文家夏士烈 德(W.Hazlitt)《时代精神》一书脱胎换骨来的。 对温源宁的小册子,对钱锺书的书评,本来都没有什么好说的。温源宁出版了一本小 书,钱锺书写了一篇更小的书评,如是而已。但是,由于书中十七篇小品里偏偏有一篇是 讲吴宓的,问题便来了!这样,我们便不得不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写吴宓的一篇上。 这篇吴宓小传 (Mr.Wu mi,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原本登在《中国评论周报》 第7卷第4号(1934年1月25日出版), 后由林语堂译成中文,刊登于林氏自己主编的《人间 世》半月刊第2期的《今人志》专栏。 这篇文章很有名,流传颇广,许多讲吴宓的文章都 提到它。文章采用开玩笑的语气,若嘲若讽,在嬉笑中维持着公正,明贬暗褒,用心本是 善的;如说吴宓“脑袋形似一颗炸弹”,“一对眼睛亮晶晶的像两粒炙光的煤球”等等。 吴宓却对这篇文章非常生气,耿耿于怀,直到1937年2月28日, 还在日记中发泄愤懑: 见《逸经》二十四期有倪某重译温源宁所为英文我之小传,而译其题曰“吴宓:一个 学者和绅士”,不曰“君子人”。译笔亦恶劣。尤可恨者,编者简又文乃赘词曰:“使吴 君见之必欣然,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源宁也。”呜呼,温源宁一刻薄小人耳!纵多读书, 少为正论。况未谙中文,不能读我所作文。而此一篇讥讽嘲笑之文章,竟历久而重译!宓 已谢绝尘缘,而攻诋中伤者犹不绝。甚矣,此世之可厌也! 而钱锺书却毫不含糊地说:“被好多人误解的吴宓先生,惟有温先生在此地为他讲比 较公平的话。”这大概也就播下了日后吴宓骂钱锺书的种子。不过,温源宁的文章发表之 初并没有署名,不够知己的朋友们从文风上推测,认为是出自钱锺书的手笔。数月后,钱 锺书春游回到清华,1934年4月6日晚, 吴宓宴请卢前 、钱锺书、张荫麟、朱自清等人, 大约谈起那篇令吴宓恼火的小传,结果,钱锺书只好出来辩白。可能就在当天晚上,钱锺 书作了一首风趣而又装扮出谦逊模样的七言绝句,记载在自己的日记中,不多时公开发表 出来:“褚先生莫误司迁,大作家原在那边;文苑儒林公分有,淋沥难得笔如椽。”诗后 有个“采本事作注以资索隐”的小注:“或有谓予为雨僧师作英文传者,师知其非,聊引 《卢氏杂记》王维语解嘲。”褚先生就是补写司马迁《史记》的褚少孙,钱锺书说他“描 叙佳处,风致不减马迁”,而议论却“迂谬直狗曲儒口角”。据说王屿喜欢给人作碑志, 人家来送稿费,却误敲了诗人王维的家门,王维对来人说:“大作家在那边!” 这就是本文首先须交待清楚的“第一场笔墨官司”的全部经过。简言之:温源宁出了 一本英文小书,里面有一篇讲吴宓的小文章,吴宓看了不买账,骂了作者,而钱锺书、林 语堂却认为温源宁的文章写得挺好,对吴宓的评价很公正。林语堂把温的文章译成了中文, 钱锺书对温的全书作了评论,而钱的评论偏偏又是林约的稿,发表在林办的杂志上。 又据钱锺书说,他受林语堂邀请作了中文书评之后,温源宁就请他再用英语写篇书评, 正是这篇评《不够知己》的英文书评,大大地得罪了吴宓。但是,笔者没有找到这篇英语 书评,也就无法予以论列。好在下面要讲述的,是钱锺书的另一篇英文文章。这篇1937年 作的评吴宓人品诗品的论文,也曾惹得吴宓大动肝火,并引发了第二场笔墨官司。 ★ 第二场笔墨官司 时间稍稍向后移一下,视角稍稍向右移一下,围绕着吴宓的一本书、温源宁主编的一 本杂志、钱锺书写的一篇文章,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笔墨官司。事情的基本框架是:吴宓 出版了自己的诗集,钱锺书写了内容相同详略不同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发表在温源宁主 编的一本英文杂志上,而吴宓看到了未发表的一篇,同样不买账,不过火气更旺了。 原来,1935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吴宓自编的《吴宓诗集》;7月下旬,钱锺书得到 中华书局的赠书,并回信致谢。此信现收入《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手札》,里面说: “奉到惠寄吴雨僧先生诗集,感谢无既。已为《人间世》作文介绍矣。专此复谢,即颂大 安。此上中华书局编译所。”这就说明,钱锺书读到的《吴宓诗集》,不是吴宓本人赠送 的,而是得自出版单位中华书局(也可能是受吴宓嘱托),而且当时钱锺书就对该书写了 评论。但是,钱锺书的评论我们没有在《人间世》上找到;是写了没得发表,还是发表在 别的地方?里面都说了些什么?均不得而知。 紧接着,1935年8月,由孙科资助,一夥知识精英在上海创办了一个英文月刊《天下》 (The Tien Hsia Monthly),而主编不是别人,正是温源宁;其中一位主要编委,也不是 别人,正是林语堂。林翻译的《浮生六记》,就是首次在该刊发表的。有温林二人在,也 就注定了钱锺书必然会与这个杂志发生关系,所以创刊号就刊布了钱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的 论文。《大公报》1935年10月2日文艺新闻栏介绍《天下》月刊创刊号, 也曾说:“有温 源宁、林语堂、钱锺书等的文章。洋人解释中国文化,往往不得真解,非中国明理的学者 自己道出不可,林语堂、钱锺书诸公是可以胜任的。” 一年以后,钱锺书正在英国牛津大学念书,一天又收到温源宁寄来的《吴宓诗集》, 温源宁请钱用英语写篇评论。于是,1937年3月7日,钱锺书在牛津恼人园(Norham Gardens) 16号,作了一篇书信体的评《吴宓诗集》的书评。 温源宁把它立即编入《天下》月刊第 四卷四期,1937年4月出版。 从完稿到寄出到刊登,只用了二十来天,足见温源宁对钱氏 文章的欣赏与重视。而这篇书信体的书评,也就是《吴宓日记》中所说的“钱君曾致温君 一函,中论宓诗”的那个“函”。《天下》月刊并不难寻,读者不妨找来看看。 可是,这篇书信体的书评写好发出后,钱锺书又觉得意犹未尽,便在书评稿的基础上, 痛痛快快、详详细细地又写了一篇论文,直接寄给了吴宓,还在附函中对吴宓说,一个字 都不能动,看后速将全文寄给温源宁,在《天下》上刊登。如果被评论者吴宓不愿意该文 问世,就把稿子退回来,咱们留待百年,让世人去评说。这文章就是《吴宓日记》中所记 的名叫“Mr.Wu Mi and His Poetry”的论文。 不赶巧,当钱锺书第二次寄出的稿子经吴宓之手到了温源宁手中的时候,他那第一次 寄出的稿子已经刊出了!这样一来,这篇稿子也就无法刊登了!原因很简单:两篇稿子, 都是评《吴宓诗集》的,虽有长短详略的不同,但内容毕竟一致,作者毕竟是一人,怎么 可以再用呢?所以,十天后,《吴宓日记》转述温源宁的信函说:“半月前钱君曾致温君 一函,中论宓诗,命刊登《天下》,业已登入。今此文更详,碍难重登,应由钱君负其责 也云云。” 就是这篇未曾公开发表的文章,引起吴宓老大不高兴。那么,钱锺书在文章中都说了 些什么,竟使得吴宓那样发火生气呢?钱锺书的文章果真对吴宓作了“讥诋”、“极尖酸 刻薄之致”吗?钱文我们并没有看见,但是,从已经刊登出来的内容相同只是相对来说比 较简略的书评看,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也还是基本可以确定的。而从《吴宓日记》看, 这篇文章至少有两点揭了吴宓的伤疤,惹得吴宓浑身不痛快:第一点,同于温源宁早先的 那篇小传,集中在思想学术上,即“谓宓生性浪漫,而中白璧德师人文道德学说之毒,致 束缚拘牵,左右不知所可云云”;第二点,体现在道德人品上,即钱锺书笑话了他的老情 人毛彦文,品评毛彦文是“徐娘”(“superannuated coquette”)。 实际上,吴宓的无名火起纯粹是他个人的小心眼所致,是他遭受婚姻恋爱失败打击所 郁积怨恨的发泄,完全怪不得钱锺书的文章。看《吴宓日记》已经清清楚楚,看《天下》 的原文更是确切无疑。钱锺书文章的基本格调,一如温源宁作的那个吴宓小传,完全是公 平评价吴宓的,既为老师一洒横遭粉墨之耻,又夸奖了吴的师德和学识,与“丑诋讥诮” 完全不沾边。所以,当时贺麟就说“钱亦言之有理”,吴宓本人也自言自语:“犹复谬托 知己,赞扬宓之优点”,尽管是气哼哼的。 当然,温源宁和钱锺书都是幽默豪爽的文人,写文章喜欢加些俏皮话,开些善意的玩 笑,或者作些修辞上或美学上的处理。按说,这全没什么!不承想,吴宓这个人偏偏“肃 穆”得一点幽默都没有,拿着棒槌竟当作了针,貌7b为温、钱是在跟他过不去。这可真应 了相声里说的那个话:戏文不作戏文看,硬让关公战秦琼。所以,事情很清楚:钱锺书写 了一篇评论《吴宓诗集》的文章,说了几句俏皮话,结果竟惹得老夫子私下在日记中对作 者大骂,如是而已! ★ 钱锺书何时得知吴宓的大骂及其态度 对吴宓的不满和大骂,钱锺书一直都是不知道的;这些骂人的私房话都写在吴宓的私 人日记里,钱又怎么会知道呢?吴宓退稿时只“宽恕”地附了封“短函,告以稿已照寄”, 并没有“真诚”地把日记上的谩骂抄给钱锺书。但实际上,吴宓可是把这件事记在心头, 所以,直到1937年6月28日,还在日记中表述对钱锺书的“可痛可忧”来着。将近六十年,到了1993年,钱锺书才得知吴宓曾经在日记中毫不客气地骂自己。 原来,在《吴宓日记》出版之前的1993年春季,日记整理者、吴宓离婚时才满周岁的 女儿吴学昭(尝改姓更名叫“肖光”),把日记中有关钱锺书的文字摘抄出来,送给钱锺 书本人过目,并请钱锺书为《吴宓日记》作序。钱锺书一看,脸色都变了,完全没有想到 吴宓在日记中对自己如此痛心疾首。 于是,他在1993年3月18日应邀给日记整理者写了一 封信,以简代序(钱锺书在信纸的天头上写:“请酌用,如有不当处,便请删削,全权在 尊处,我无异词也”)。信是用文言写的,全文如下: 学昭女士大鉴:奉摘示先师日记中道及不才诸节,读后殊如韩退之之见殷侑,“愧生 颜变”,无地自容。先君与先师雅故,不才入清华时,诸承先师知爱。本毕业于美国教会 中学,于英美文学浅尝一二。及闻先师于课程规划倡“博雅”之说,心眼大开,稍识祈向; 今代美国时流所讥 DWEMS,正不才宿秉师说,拳拳勿失者也。然不才少不解事,又好谐戏, 同学复怂恿之,逞才行小慧,以先师肃穆,故尊而不亲。且先师为人诚悫,胸无城府,常 以其言情篇什中本事,为同学笺释之。众口流传,以为谈助。余卒业后赴上海为英语教师, 温源宁师亦南迁来 沪。渠适成Imperfect Understanding一书,中有专篇论先师者;林语 堂先生邀作中文书评,甚赏拙译书名为《不够知己》之雅切;温师遂命余以英语为书评。 弄笔取快,不意使先师伤心如此,罪不可逭,真当焚笔砚矣!承命为先师日记作序,本当 勉为,而大病以来,心力枯耗。即就摘示各节,一斑窥豹,滴水尝海。其道人之善,省己 之严,不才读中西文家日记不少,大率露才扬己,争名不让,虽于友好,亦嘲毁无顾藉; 未见有纯笃敦厚如此者。于日记文学足以自开生面,不特一代文献之资而已。先师大度包 容,式好如初;而不才内疚于心,补过无从,惟有愧悔。倘蒙以此书附入日记中,俾见老 物尚非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头白门生倘得免乎削籍而标于头墙之外乎!敬请卓裁,即颂 近祉。钱锺书敬上(一九九三年)三月十八日 笔者把其中的主要内容试用白话来讲解,请参看: 吴学昭同志:收到您摘给我看的吴宓日记中讲到我的那几节,读后我真就像韩愈在答 覆殷侑来信时所说的那样,羞臊得满脸流汗,真恨不能钻进地缝里。……我年轻不懂事, 又喜欢开玩笑,加之同学的鼓动,常常卖弄才情和耍弄小聪明。因为吴宓老师很庄重严肃, 所以,我对他很尊敬,但并不亲近。而且老师为人诚实,没心眼儿,经常向学生讲解自己 的恋爱史。大家当作笑料,到处宣传。我大学毕业到上海教英语,温源宁老师也来了上海。 恰好温源宁出版了一本英语书《不够知己》,里面有一篇讲吴宓。林语堂先生请我为此书 写一篇中文书评,很欣赏我翻译书名作“不够知己”的典雅贴切。温老师就命我再用英语 写一篇书评。我写文章只顾一时取乐,却万万没有想到当年这篇文字会让吴宓老师那么伤 透了心!自己的罪过不能逃脱,真该一把火烧光纸笔算了!…… 后来吴宓老师对我大度包容,我们关系和当年一样好。但我现在很内疚,没有任何办 法去弥补我从前的过错,只有惭愧和后悔的分了。如果您能够把我这封信附录进日记里, 让大家知道我这老家伙还不是不明白人间有羞耻事的,我这个老学生或许还能免于被师门 除名。 后来,吴学昭就把这书信体的序言影印在《吴宓日记》的头一册上。然而,由于文言 文的读解能力和领会钱锺书文风能力的差异,便发生了歧异的理解。它是表明钱锺书在真 诚地向吴宓认罪道歉,还是表示钱锺书只是谦恭大度说说客气话呢?如果是认错,那钱锺 书到底错在哪里?这些问题,学者们尚在讨论之中;有了本文,相信读者会作出确切的判 断。 ────────────────────────────────────── 【丑 小 鸭】 ────────────────────────────────────── ● 岩 青 我的小花鼠   我一直很想要养宠物。今年夏天,我的朋友送了我一对小花鼠。它们大概有我的手的 四分之一大。它们的毛是白色嵌黑点儿的,眼睛大大的,肚子园滚滚的,放在手里就像捧 着一个小绒球似的。它们跑得很快,它们可以像箭的一样从笼子的这头窜到那头。雌的因 为很胖,我就叫它"FATY"。雄的因为很活泼,我就称它为"JUMPY"。 每次我抱起JUMPY, 它就往下跳。   我用一个小纸盒为它们做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FATY" 和"JUMPY"一开始互相帮助往 盒子里放木屑。后来我发现它们是在为自己保暖。八个星期后我发现"FATY"怀孕了。从此 以后,全部的“家务事”就要"JUMPY"做了。 它最忙碌的家务事是把我放进笼子里的卫生 纸撕成碎片往屋子里搬。它这是为将要出生的小宝宝做被子。"FATY"的第一次怀孕肚子不 是很大,所以活动不是很困难。过了大概两个星期,"FATY"终于把他们的第一个儿子生了 下来。第一胎只生了一个,我想可能那时它们还不是很成熟。   新出生的小花鼠叫做MINTA。MINTA刚刚生出来像一个喝醉了的小男孩,全身红红的, 没有一点毛,真可爱。像所有的爸爸妈妈一样,FATY和JUMPY都很爱它们的孩子。 它们给 它保暖和喂奶。MINTA 渐渐地长大了。两个星期后,它可以走路和吃食了。每天放学我都 去跟它玩儿。但是,它一看见我就害怕。   过了两个月 MINTA 有了七个兄弟姐妹。它们的名字叫做:MINDA, MINCA, MINFA, MINYA, MINUA, MINA和MINPA。它们长得跟MINTA差不多,但是MINYA和MINUA有一点特别, MINYA的毛有很多黑斑, 尾巴也有黑斑。MINUA是又小又白,它比它的兄弟姐妹小两倍, 可以在我的大拇指上走。我和MINUA是最好的朋友, 每次我一回家去看它们的时候,它每 次都很快地跑到我的手上玩儿。而别的都躲得远远地。过了三、四个月,FATY又生了五个 小花鼠。我想那么多老鼠住在一个笼子太挤了,所以我送了七个给宠物商店。   现在我只有两只小花鼠了,它们真讨人喜欢。 ────────────────────────────────────── 【大千世界】 ────────────────────────────────────── ● 黄晓旭 外国人眼中的丹麦 今年春天,丹麦一家私营机构OXFORD RESEARCH 以目前在丹麦居住并工作的外国人经 理,研究员,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为对象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征询的问题涉及外 国人在丹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诸多方面,目的是了解外国脑力劳动者眼中的丹麦。 实际上这次调查的结果即是在丹麦工作的外国人脑力劳动者对丹麦工作和生活条件的综合 评估。最近OXFORD RESEARCH公布了基于400多份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一些很有参考 价值的结论。这些结论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现摘述如下: 1、积极的方面 ★丹麦具有高的工作质量★ 被调查对象的82%对他们的工作内容感到满意,其中非常满意的占34%。有6%的人感到 不满意。75%的人感到他们的工作气氛是轻松的。50%的人认为他们的丹麦同事善于合作。 除了对工作的满意,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他们的工作单位很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 ★丹麦具有高的生活质量★ 大部份人认为他们的生活质量在他们居住丹麦期间得到了提高,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两 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在丹麦,交通发达,你不必为上下班交通拥挤而烦恼。四分之 三的人认为丹麦环境污染较轻,大片的草坪和绿树使人耳目常新,轻松的工作环境和优美 的自然环境,工作之余,你尽可与家人和朋友共享生活。 ★丹麦是个安全的国家★ 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们的家属乐意居住在丹麦。95% 的人认为丹麦是个安全的 地方,其中,61%的人认为很好,34%的人认为良好。近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丹麦是养育孩 子的好地方,少于10%的人认为在丹麦家庭生活不幸福。 ★令人满意的生活娱乐条件★ 三分之二的外国人非常满意或满意丹麦的消遣娱乐条件。包括各种各样的游乐园,博 物馆,音乐会,电影院,舞厅,体育馆,餐馆等等。少于10% 的人对此表示不满。还有40% 的人不满意于“新闻欠缺”,特别是关于丹麦内部事务的新闻。7%的人对英文戏曲表演太 少不满。 ★公共服务一般而言快而有效★ 52%的外国人认为比起其它国家,丹麦的公共服务系统快且效率高。64%的人认为与丹 麦当局打交道相当容易。50%的人感到很难全面了解有关对外国人的规定和政策, 特别是 对丹麦的税收体制,更是一愁莫展。但40% 的人认为可以得到相关的政府职员热心而有益 的帮助。14%的人对此持不同意见。 2、消极的方面 ★很难结交丹麦朋友★ 几乎50%的外国人觉得很难与丹麦人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但另一方面也认为丹麦人 对外国人的态度是积极的。42%的人认为他们的丹麦同事能够尊重别的文化。但要和丹麦 人从初识的客气发展到亲密的朋友关系,一个字:难! ★丹麦的物价昂贵★ 80%以上的外国人认为在丹麦的生活费昂贵,包括所有的日常生活开支和娱乐生活开 支。40%的人认为他们很难保持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所能享有的生活标准。另一方面,有32% 的人则认为比在自己的国家的生活水准有所提高。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他们的工资待遇与其 他欧洲国家差别不大,但有20%的人则持相反意见。 ★丹麦的税收率高★ 丹麦的税收率高,税收体系复杂,税收名目繁多是众所周知。有人说:在美国MAKE MONEY,在英国EARN MONEY,在丹麦PAY TAX。可见,丹麦的高税收闻名世界。 OXFORD RESERCH还在欧洲其它七个国家进行了类似的抽样调查,这些国家包括荷兰, 德国,爱尔兰,比利时,瑞典,法国和英国。通过对100个硬性统计指标的分析比较发 现,丹麦是仅次于荷兰的第二个对外国人最具魅力的国家。而且,丹麦和荷兰远优于其它 五个国家。 ────────────────────────────────────── 【茶余饭后】 ────────────────────────────────────── ● 李庆峰 从卖血到克隆--人类尊严的泯灭 --读Andrew Kinbery《Human and Organ Shop》一书※ 科学技术是一个双面剑,在帮助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无情地毁灭着自 然。生命科学也是如此,尤其是现代遗传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帮助的同时,也带给人 类文明以毁灭性的威胁和打击:现代医疗、生育和基因等新技术已经和正在把神圣的人体 推向了唯利是图的商品化市场,从血液、器官和组织,精子、卵子、子宫和婴儿,到细胞、 基因和整个的肉体都被送上了明码标价的销售柜台。如果在不远的将来,人类真的可以克 隆自身了,那么维持这个世界文明的框架也就不复存在,文明的末日也就到来了。这就是 Andrew Kinbery的《Human and Organ Shop》一书给人的明确警告。听起来让人毛骨耸然, 也发人深省。 ★从卖血说起★ 血液自古以来就是生命的神圣象征,圣经上说,血液是生命所在。在基督教复活节的 传统仪式中,教徒们甚至以酒代血,当做耶稣基督的生命精华而饮下,可见血液神圣的程 度。在远离基督教影响的许多国度里,也有刺血结盟的传统,因为血液象征着纯洁和神圣。 十七世纪上叶,一个叫做WILLIAM HARVEY的医师出版的一本名为“动物心血运动的研 究”的小册子,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血液和生命的根本认识。如果说HARVEY的那本印刷粗糙 的小册子仅仅是破除了血液神圣色彩的话,那么二百多年之后,奥地利科学家KARL LANDSTEINER关于不同血型的发现,却揭开了人类输血技术的序幕。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的 两次世界大战,成千上万的伤兵大都通过输血而重新获得了生命。随著战后输血技术的成 熟和普及,血液的实用价值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当然少数虔诚的宗教组织除外。 随着而来的问题当然是血液的来源。仅仅依靠社会慈善行动来捐献不能满足需求,把 血液当做一种商品来经营的各式各样的商业血库便应运而生。但是毕竟和其他商品不同, 血液是人体的活组织,是人体功能的一部份。如果血液可以当做一种商品来收购和销售, 那么人体的其他器官怎么办?难道都可以标价出售吗?又该标价多少呢? 尽管本世纪50年代起,以自愿无偿献血为标志的现代输血事业已逐渐被世界多数国 家认可,但世界各地的买血卖血的交易从没有间断过。利用血浆提取生产的各种抗体和血 清蛋白等血液制品,本来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再加上这些血浆制品不可多得的医药价值, 因此血液就象母鸡下的蛋、奶牛产的奶一样被广泛接受为了商品。 把血液作为商品,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生命的神圣光环的消失,而是人类生命的尊严 毁灭的开始。当然这样的说法不仅仅是从卖血者大都贫穷潦倒这样的事实出发的。看了下 面这起发生在1980年的美国案例,也许读者就不会觉得这样的说法是什么小题大作了。 MARGARET GREEN女士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因为生活拮据而经常卖血。她的血液十分罕 见,是AB阴性血的变形,因此她每周两次向佛罗里达的一家血清制品公司卖血。为了保证 血液的质量,她有自己的专用食谱,并接受专门护理。但在个人收入所得税问题上GREEN 与税务局发生争执而诉讼于法庭。GREEN认为她的医疗保险、保健药物和食品、交通费以 及人体资源消耗费等都应该列入生产性支出。法院的判决是这样的:血液是商品,GREEN 即是其产品的加工厂,又是其产品的容器。因为其作为生产机器的特殊性质,法庭允许她 将高蛋白食物作为生产性支出。因为其作为产品容器的特殊性质,允许她将往返交通费列 为生产性支出。但法院不同意GREEN 申请减免资源消耗费的要求,因为国会规定的资源消 耗费是指“地质资源”,而不是“纳税人的身体”。 于是,传统上作为人和上帝之间神圣契约的血液,如今则变成了个人和制药公司之间 的生产与加工的贸易合同,神圣的人体变成了生物产品的“生产工厂”和“装载容器”。 不难想象,这样的判例为人体其他器官组织的商品化买卖和移植开了先河。 ★移植器官★ 尽管第一次进行人体肾脏移植的尝试是在1951年,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成熟是在人 体免疫系统知识和抗排斥药物出现之后的八十年代。如今,可以拆卸、组合、移植、利用 的人体器官组织包括角膜、心、肝、肾、肺、胰、胃以及大面积的皮肤、数百块的骨骼和 数公里长的静脉血管等等。如此之大的人体器官需求如何满足?自愿捐献自然是杯水车薪, 于是乎,人体器官交易市场呼之即出,各种名目的器官公司挂牌上市。诸如“某健康女性, 出售肾脏,价格…”“某男出售眼睛,每只伍万元…”之类的广告屡见于报端。一位通过 卖掉了肾脏而得以开设一间小茶叶店的印度男人说:“我甚至还想再卖出一只眼睛或手臂”。 支持人体器官商品化的人争辩说,一个人的器官是自己的财富,当一个人活着还不如 一具尸体值钱时,当一个人终身节俭也积蓄不出一只肾脏的价钱时,这个人当然可以自愿 选择来出售自己的器官。但在一个连奴役和卖淫都广为禁止的文明世界里,出卖身体器官 难道只是个人“自愿”的问题吗? 一位伦理学家说得好,给任何一个无价的东西出一个价钱,都是对宝贵的贬渎。如果 有人出卖诺贝尔奖,无疑是对诺贝尔奖的玷污。作为父母,如果出卖自己的孩子,无论是 卖给矿业主为奴,卖给妓院为娼,还是卖给屠宰场做人肉馅包子,都贬渎了为人父母的尊 严。同样,如果一个人出卖自己的身体器官,也就失去了作人的资格。 人体器官的另一个来源是尸体,当然也有一番争议。因为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器官, 死亡的定义在逐步扩大。传统的死亡认为是以灵魂离开肉体,即停止呼吸为标志的。到了 近代,判断死亡的标准为心跳或脉搏的停止。但获取活的人体器官,需要在呼吸和血液循 环系统仍然运作的条件下进行。从八十年代以来,大脑死亡的定义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 因为大脑死亡后的“尸体”还可以存活一段时间,以便医生进行开发、采集和收获各种器 官组织。尽管操有“生杀”大权的医生们对死亡的判断标准问题,屡屡引起争议,还有人 建议进一步扩大脑死亡的定义,将那些丧失了“高级”大脑活动即那些“丧失了人格”的 人也判断为死亡,因为这样的“死者”可以“保存”的时间长达数年,可以成为各种移植 和实验用的活器官的“仓库”。问题是,一个人的人格和尊严仅仅是大脑而不包括同样神 圣的肉体吗? 流产的胎儿是器官移植和研究的另一大来源,更是是非之源。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三 千多万次的人工流产。因为流产手术都是提前预约的,因此为那些胸前挂着“XX医协会” 或“XX生物制品公司”招牌的解剖专家们提供了收购和开发胎儿组织的好机会。除了器官 移植之外,胎儿组织在其他医药方面的利用也正在开发。例如,有报导说注射胎儿组织可 以加快拉伤肌肉的愈合,可用来恢复运动生命和提高运动成绩。甚至加拿大的一个雕塑家 用风干的胎儿做成耳环来点缀其作品。关于胎儿生死判断的技术问题是争议的一个焦点。 如果这场号称不亚于物理学核技术的胎儿生物革命向商业方向继续发展的话,谁能保证一 本万利的胎儿养殖业不会迅速出现呢! ★生育技术★ 如同移植技术将人体器官变成商品一样,现代生育技术的发展使精子、卵子、受精卵、 子宫和生育行为甚至婴儿也成为了商品。但是与出售血液、组织和器官不同,生育出的最 终产品是一个活生生的婴儿,因此生育的商业化将会介入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夫妻生 活和父母亲情这样一些神圣的关系之中。 在全世界数以万计的人工受精医生的手里,掌握了十几种不同的生育技术,但每一个 都离不开精子、卵子、受精卵和妊娠器官子宫。那些以每次数十美元出售精子和以上千美 元出售卵子的医学院的男女学生们,也许考虑的只是急需的现钱而不管生育对自己对婴儿 的意义。但那些出租子宫的代理母亲却大不相同。面对将自己亲身孕育的生命作为商品一 样的交给他人,在心理和感情上的伤害绝不是按照合约支付的金钱所能补偿的。这方面的 法律纠纷甚多,不乏佐证的例子。 在伦理上造成的混乱也是显而易见的,谁是孩子的父母?是向精子库和卵子库出售种 子并给予了孩子特徵基因的男女,是孕育了胎儿生命并为这个生命提供血液、营养及其他 一切身体物质的寄住母体,还是签署了这份代理合同并最后来“交钱领货”的那个人家呢? ★基因工程★ 1953年,英国剑桥的JAMES WATSON 和 FRANCIS CRICK关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天然结 构的发现堪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随后可以充当“分子手术刀”的限制性内切霉 的发清 b,为剪接、分离、重组基因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为随之而来的一发不可收拾的遗 传生物革命揭开了序幕。 遗传生物技术确实可以称为史无前例的一场革命,因为它使人类具有了超越自然力量 包括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节和设计基因,人类可以按照社会和经济的需要来重新安排 和创造生物,并掌握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体系的进化方向和进程。 于是各种人体生长激素和基因治疗方法纷纷上市。于是各种各样的转基因动物相继出 现,含有人体生长基因的羊,超级瘦肉型的猪,染有人体爱滋病毒和癌细胞的老鼠,可以 产出富含人体蛋白质奶液的奶牛,等等等等,五花八门。继九十年代初第一个致癌基因鼠 在美国获得专利权以来,已有数以百计的遗传工程的怪物问世,更不用说无法统计的用遗 传工程方法培育的人体组织、细胞、器官和各种药物。 这样随意地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交叉培育,甚至把人的基因随意插入其他动物体内, 当然会在农业、工业、医疗保健、生育等许多方面带来无法估量的商业利益,但也注定会 带来前所未有的伦理、生态、环境等诸多致命的问题。也许今天你听到地球的那个角落有 人吃人的消息,感到周身不自在,但明天超级市场上的猪肉、鸡腿或牛奶里含有人体的基 因,你将怎么办?遗传技术对现有动植物永久性遗传密码的改变,无疑是对自然生物界的 直接威胁和践踏。更可怕的是,生物技术随时随地都会向自然界释放遗传工程所培育的各 种病毒、细菌和稀古怪的动植物的转基因新品种。这些怪物一经释放就绝难收回,而且更 难控制其以后的繁殖、变异和迁移,这将对这个星球上的人类和生态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 响,是任何人都无法预计的。 ★克隆技术★ 1932年ALDOUS HUXLEY在一本叫做《BRAVE NEW WORLD》的小说中第一次预言了人类将 能复制自身。在经历几十年的科幻想象之后,现在终于显露出了一丝现实可能性。 克隆,不用父母基因的结合,而是通过单亲细胞的繁殖来生育後代的方式,在植物和 微生物中是常有的,在昆虫和其他动物中也偶有发生。到了基因技术的九十年代,进行人 工克隆各种动物的消息已经不足为奇了。1997年初采用体细胞克隆的小羊 DOLLY在苏格兰 的诞生,标志着突飞猛进的克隆技术已经离HUXLEY的幻想不远了,因此也引起世界各国的 普遍恐慌。 尽管欧美和诸多的其他国家都先后表示反对和禁止克隆人类,但纵观近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历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商品化世界,克隆人类是这样的立法能够长期有效地阻止 得了的吗?看一看今年以来芝加哥的那位物理学家的执著和狂热劲儿,就会相信这一点。 几千年来的传统文明一直认为,一切生命都是上帝或诸神创造的。圣经的创世纪里说, 上帝按照其肖像创造了人,因此人体是神圣的。基督教甚至认为上帝曾经变成人身肉体来 体验人间的欢乐和痛哭,从而给人体赋予了更加神圣的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宗教观念, 形成了尊重人体和重视人权的道德基础。生存权、平等权、禁止酷刑、战争中不虐待俘虏、 对弱者的同情、对死者的厚葬,当然还有禁止奴役,禁止卖淫等等现代文明的信条,都是 出于人体不是“直立行走的机器”这样一个神圣的前提。离开了人体神圣的概念,而把人 类视为和可以捏制的陶器的一样的商品,那么人类文明的一切价值都将不复存在,人类文 明的框架也就随之瓦解了。 (※该书中文版译为《克隆--人的设计和销售》,1997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出版。) ────────────────────────────────────── ────────────────────────────────────── ☆☆☆☆☆☆☆☆☆☆☆☆☆☆☆☆☆☆☆☆☆☆☆☆ ☆ ☆    ☆ 《美人鱼》杂志电邮版 ☆     ☆ 刊载留学生自己创作或编译的作品 ☆      ☆  以及其它报刊中的个别精采片段 ☆     ☆ 与《美人鱼》杂志印刷版同时发行 ☆ ☆ 欢迎投稿·欢迎各种建议 ☆ ☆ ☆ ☆☆☆☆☆☆☆☆☆☆☆☆☆☆☆☆☆☆☆☆☆☆☆☆ ☆ ☆     ☆  编辑出版:《美人鱼》杂志社 ☆ ☆ 国际统一刊号 (ISSN):1398-179X ☆      ☆ 订阅地址:E-mail: meirenyu@image.dk ☆ ☆ 网上取阅:http://www.image.dk/~meirenyu ☆ ☆ ☆ ☆☆☆☆☆☆☆☆☆☆☆☆☆☆☆☆☆☆☆☆☆☆☆☆ ☆ ☆     ☆     本期责任编辑:李庆峰 ☆     ☆ (E-mail: lqf@msg.kemi.dtu.dk) ☆ ☆ ☆      ☆         本期编辑: ☆ ☆ 孙少波·吉健康·庹旌生 ☆ ☆ 王华胜·张志伟·刘凤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