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qQQQQq m + + + + + + m ─ ⊙ ─ fqQQQQQQQi m \\ // m /│\ ffqqqQQQQQi m ====|==== m ┌─┐ ffooooQQQQv m ====|==== m │增│ cfooQQQQQ m ====|==== m │加│ f QQQQQo m ====|==== m │了│ fooQQQQooooss m // \\ m │解│ fooQQQooGooooGoo m /// \\\ m │·│ fooQQoooooffffooo m + + + + + + r │增│ feeQQoooooffffGGoo r ||| r │进│ eeQooooooffffooooo r ||| r │友│ eeee^oooffffoooooo r ||| r │谊│ eeee Vffffccccccc r // \\ r │·│ eeee fffffcccccccc r // \\ r │增│ fffffffffffffcccccccccJ r // \\ r │长│ fffffffffffccccccccccccJ r // \\\ r │知│ ssssssss ccccccccccccoooJ r + + + + + + y │识│ sssss ccccccc sssssssJ s y //====// y │·│ cccccccccccccccccc sssssssssssssss y // // y │增│ 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sss c y |====|====| y │添│ cccccccccccccccc y |====|====| y │乐│ cccccccccc y |====|====| y │趣│ ccccc y // | | \\ y │·│ c y // | | \\ y ⊙⊙⊙⊙⊙ y + + + + + + y ─────────────────────────────────────── 《美人鱼》(LITTLE MERMAID)杂志电邮版·1998年第4期·总第28期 ─────────────────────────────────────── 国际统一刊号(ISSN):1398-179X ───────────────────────────────────────      ·1998年7月1日(戊寅年闰五月初八)出版· ─────────────────────────────────────── 【本期目录】 ─────────────────────────────────────── 【地方新闻】 “阿姆斯特丹条约获通过”等八则 ……………………… 供稿·报 童 【诗 歌】 蝶恋花·山中即景 ………………………………………… 作者·直 心 背影 ………………………………………………………… 作者·继 安 【散 文】 美人鱼剪影 ………………………………………………… 作者·霄 虹 【百味人生】 婆婆的爱 …………………………………………………… 作者·任智群 在广州听何勇唱歌想起 …………………………………… 作者·艾晓明 足球运 ……………………………………………………… 作者·小平头 小松鼠的误会 ……………………………………………… 作者·邹凤兰 狗权的差异 ………………………………………………… 作者·霄 虹 【茶余饭后】 趣话诗词 …………………………………………………… 作者·梅漫雪 评《杨绛评传》 …………………………………………… 作者·范旭仑 《儿子与情人》与《永别了,武器》 …………………… 作者·陈 思 【大千世界】 “自由城”--一个四分之一世纪的梦 ………………… 作者·彭小昌 丹麦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取向及动因分析 ……………… 作者·郭 纲 丹--瑞热身赛的内幕 …………………………………… 作者·小平头 【丑 小 鸭】 在瑞典上学·夏日园游记 ………………………………… 作者·赵亦雨 尼亚加拉大瀑布 …………………………………………… 作者·龚聿波 【漫游世界】 瑞士行随感 ………………………………………………… 作者·话 声 【幽而默之】 我为何辞退秘书小姐 ……………………………………… 编译·吉健康 没有权威 …………………………………………………… 编译·孙少波 【信息交流】 哥本哈根大学简介 ………………………………………… 作者·观 光 ─────────────────────────────────────── ─────────────────────────────────────── 【地方新闻】 ─────────────────────────────────────── №1、阿姆斯特丹条约获通过 5月28日,丹麦对阿姆斯特丹条约进行全民投票公决。由于几个主要政党均采取了 支持的态度,最后的投票结果支持者以较大优势(55%-45%)获胜。虽然丹麦在欧 盟诸国中不算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次全民公决引起了欧盟诸国的极大关注。 №2、世界第二长斜拉桥通车 6月5日,世界上第二长斜拉桥、连接丹麦西兰岛和芬英岛的海峡大桥全线竣工。首 先通过大桥的是约四万辆自行车,参与意识强且喜爱运动的丹麦人,认为能在大桥通车的 这一天成为首批过桥者而欣喜雀跃。大桥的正式通车剪彩仪式是在一个星期之后,女王亲 自到场剪彩,并成为第一个乘汽车通过大桥的人。大多数丹麦人都为自己的国家有世界上 第二长的斜拉桥而感到自豪。当然也有人不无遗憾:要不是施工延期,我们就有世界第一 长的斜拉桥了。据说,现在世界第一长斜拉桥在日本。这一工程的竣工意味着该地区轮渡 的关闭,也就意味着约1000人失去工作。 №3、十岁女童遭难,DNA术鉴凶 一十岁女童在离家出走、失踪一个星期之后,其尸体在她家所住楼房的地下室被人发 现。女童是在被强奸之后又被掐死的。于是警察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女童认识强奸并杀 死她的人。由于发现女童尸体的地下室通常是不锁门的,而发现女童尸体时,地下室的门 是锁上的,于是警察得出第二个结论:凶手就住在该楼群内。最后决定对该住区的三十多 名“适龄男子”进行DNA检查以便与在女童体内发现的精液相比较。最后发现行凶者是 一位50岁失业者。女童家住24号,凶手住32号。 №4、飞行表演引游客,堵塞交通恼行人 6月14日,丹麦空军在位于哥本哈根西北方向约20公里的崴旅司空军基地举行了 一次大规模的飞行表演和飞机展览。除了丹麦的飞机以外,还有来自北约成员国美国、意 大利、瑞典等国的飞机。报称,前往观看的人约有八万。在通往飞行表演基地的路上,汽 车的行进速度比爬行还慢。有的人索性把车停在离飞行基地几公里远处步行过去,只是苦 了那些带孩子的观众。当最精彩的表演还在后面的时候,他们却不得不带着已疲惫不堪的 孩子再走回停车的地方。 №5、为抑制消费,政府出新招;罔经济走向,买者多观望 新近获连续执政的社民党政府,又有新的经济政策出台。由于该政策提出于“贫色” (PINSE)节期间,故被称为“贫色趴坑”(PINSEPAKKE)。以抑制消费、 降温经济、增加税收、平均贫富为主要目的的“贫色趴坑”,于6月17日在国会获得通 过。与三个月前的国会选举一样,左、右两翼先是打个平手,而后靠着法罗群岛的那几个 少的可怜的人口,左翼取得最后胜利。由于执政的社民党握有“兵权”,这次靠投给法罗 群岛的三百万克朗又赢得了法罗的支持。以至于格凌兰也要争取同等待遇。“贫色趴坑” 以提高环境保护税和降低对买房贷款利息的税收优惠为主要指标,使那些有房、有车的人 家叫苦不迭,特别是那些刚买了房子、准备转手发财的人家,则还由于面临着房价的下跌 而更加难堪。 №6、丹麦加紧对消费税的控制 随着欧盟内部边界的逐步取消和免税品的去世,丹麦开始加紧对消费税的控制,海关 对从欧盟以外地区入境的旅客开始进行较为严格的入境物品检查。据称,在哥本哈根机场, 旅客携带入境的物品,除非是显而易见的旅行所需物品,总值超过约350丹麦克朗的那 部分一律追加相应比例的消费税。而对于那些以个人用品为由从国外携带入境又在丹麦出 售的漏税行为则准备制定更为严格的监控措施,确保“属于国家的财产不流进个人腰包”。 这是新一届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另一件大事。 №7、迷迷瞪瞪奔球场,出乎意外进八强 丹麦足球队正以谁也想像不到的态势向着世界杯的更高锋攀登。赴法国之前,丹麦队 热身赛连战连败,丹麦人当时谈及谁是夺冠热门的时候多会再跟上一句“可别说是丹麦”。 小组循环赛的首场比赛对沙特阿拉伯,全丹麦上下视此役为决定性的一仗,比赛四点钟开 始,三点钟大家就放下手上的工作回家看电视。首仗1:0胜沙特阿拉伯后,丹麦球队和 球迷均信心大增。与南非队比赛之前,记者采访了许多人,包括两名丹麦球星在内,从 1:0一直到4:0,但众口一辞的是丹麦胜南非,铁定!结果丹麦1:1平南非。小组 最后一仗输给法国,虽不情愿,但也是预料之中的结局。好在沙特阿拉伯最后一仗踢得卖 力,帮丹麦跨入16强。最出乎预料的是,八分之一决赛,丹麦4:1大胜夺标呼声甚高 的尼日利亚队。丹麦人自己不相信,尼日利亚人不相信,连裁判也觉得丹麦队赢得太多了, 该判给丹麦的一个点球也故意错判了。但丹麦球迷知道这是真的,在法国和丹麦两地同时 大行庆祝活动。由于丹麦下一仗将与夺标呼声最高的巴西对话,届时,哥本哈根市政广场 上将树起一块大型屏幕供众球迷同甘共苦。 №8、首届华人排球友谊赛举行 6月2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排球赛在中国驻丹麦使馆的体育场上举行。比赛的一方 是旅居丹麦的部分华人和留学生组成的“游子队”,另一方是使馆工作人员组成的“国家 队”。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比赛特意选派了一名不懂排球规则的裁判上场执 法,竟然得到在场观众的一致拥戴。场上双方的啦啦队不但为己方队员送水,而且都争相 为裁判送水,使得裁判不知道该偏向哪一方是好,只好秉公执法。“游子队”凭借自己的 体力优势,先声夺人,第一局频频领先直至取得最后胜利。而“国家队”的新老结合则渐 渐发挥出威力:年轻队员成长于风浪之中,年长队员灵巧于热身之后,特别是杨鹤雄大使 亲自披挂上阵,不时地上场发几个关键球,压住了“游子队”的气势,终于扳回一局。第 三局一开始,“游子队”简直溃不成军,竟然打到5:14,一度使“国家队”胜利在望。 “国家队”毕竟宽容大度,担心“游子队”打不及格脸上挂不住,就想网开一面。却没想 到“游子队”抓住战机,毫不手软,一气拿下11分,反以16:14找回第三局。到了 第四局,眼看计划吃饭的时间到了,双方全都无心恋战,“游子队”很快超出。充分体谅 双方队员的心情,裁判也不便干预,只好顺水推舟,使这次形式新颖的排球比赛在一片欢 乐祥和的气氛中顺利结束。结果,“游子队”以3:1战胜“国家队”。比赛结束后,大 使夫妇和使馆全体工作人员为所有队员和啦啦队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大家交杯换盏,共叙 友好往来。饭后的各种游艺联欢活动使大家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为1998年之夏准 备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上新闻均由报童供稿) ─────────────────────────────────────── 【诗 歌】 ─────────────────────────────────────── ●直 心 蝶恋花·山中即景 一九九六年三月,参加北大地质系科技扶贫开发队,赴四川攀枝花市作矿产资源调查。 从北京出发时,尚是隆冬时节,这里却早已花木峥嵘。满眼绿水青山,但仍然难以排遣忧 郁。咫尺天涯更觉远,此心寂寞无人见。 三月行云过蜀天, 一江春色, 碧水映红棉。 千里烟波路漫漫, 闲情且付水云间。 不忍黄昏立群山, 夕阳影里, 多少纷飞燕。 但愿有情皆无怨, 莫叫梦里负清欢。 ─────────────────────────────────────── 【大千世界】 ─────────────────────────────────────── ●彭小昌 “自由城”--一个四分之一世纪的梦 1971年,一些愤世嫉俗,消极颓废的嬉皮士们占据了距离哥本哈根城中心不远的一个 称为“Christiania”的旧兵营,安营扎寨,自立旗号,建立了让世界为之侧目的所谓“自 由城”。“自由城”自建立之日起,它似乎就成了最具争议的一个怪物。它或者是罪犯, 吸毒者,流浪汉们聚集的藏污纳垢之所;它或者是对后工业社会出现的社会问题的一个答 案,如何看待它完全取决于你是谁。最初,丹麦警方准备取缔这个嬉皮士聚集的窝点,但 碍于种种原因最终未果。部份因为这个“自由城“的面积大,居住人口多,但更主要是因 为许多人认为这个“自由城”是一个值得保留的社会实验基地。一晃1/4个世纪过去了, 人们似乎不得不承认,”自由城“或许是欧洲嬉皮运动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创造。   前年,“自由城”热闹地庆祝了它的二十五周年生日,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 的热点。许多著名音乐家和歌手也前往举办音乐会,表示祝贺。在一片欢庆声中,许多人 还是感到这个乌托邦的梦想正在受到严酷的事实的逐步侵蚀。自由城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没 有等级的,在那里金钱并不起支配作用的社会,但今天形形色色的小贩正在城内赚取丰厚 的利润。自由城的设想是无政府主义的,但现在里面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按照一种严格的内 部规定在调节。自由城的初衷是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居住,但目前一个人要想住进去已是 非常困难的,他必须得到了解他的人的赞成投票。尽管如此,自由城内的居民们还是相信 这个社会实验基地会顽强地生存下去。 去年一个初秋的日子,我沿着哥本哈根城中心的一条大道慢慢走下去,不过半小时功 夫就来到了遐迩闻名的“自由城”。“自由城”果然风格奇特,城里的所有建筑几乎都画 满了嬉皮风格的涂鸦之作,形式荒诞,色彩花梢,但确有夺目的效果。可以看出来,城里 的居民大都来自社会底层,属于社会中的失意者,或者说从社会中异化出的一群人。蓬头 垢面,奇装异服,神情潦倒的形像不时可见。但据说也有来自社会中上层者。一个丹麦朋 友曾经告诉我,他的一位亲戚家境富有,但突然有一天弃家而走,进了”自由城”,再也 没有出来。从表面来看,“自由城”的生活气氛还是平和的,城内有商店、酒吧、歌舞厅, 还有卖纪念品的小贩们。城内的一些居民在阳光下随意地聊天,他们的小孩则在草地上尽 兴地玩耍。“自由城”内禁忌照相,据说城里的居民会有反感。参观者一般也限于外部浏 览,要想进入城内居民的建筑内参观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关于“自由城”内那些紧闭的 门里发生的各种故事是难以得知的。 在“自由城”中心的一个热闹的酒吧里,我要了一杯啤酒,歇口气,也顺便与城里的 居民聊聊天。我的桌对面坐着一位年约50岁的妇女,她大口地抽着香烟,笼在烟雾里的脸 上刻满了沧桑。 我把手中的啤酒杯一举,朝她友好地笑笑,便聊了起来。她叫露拉,在丹麦商业工会 做秘书工作,是1971年最早加入“自由城”的成员之一。她说,外面的许多人对“自由城” 有种种非议,认为“自由城”在给社会添麻烦。但事实上,这里的许多居民是来自外部社 会,所以“自由城”的存在在某种形式上是在帮助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在制造社会问题。 社会中的失意者来这里后有了稳定的居处,不再孤独地流浪,有性情相投的朋友,生活开 心多了。至少,人们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另外,“自由城”有自己的工厂,如生产的 一种称为“Christiania”的自行车很受欢迎。所以城里的居民还在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 创造财富。 当然,露拉是站在“自由城“居民的立场上看问题和说话的。作为一个参观者,我是 不便与她认真地争辩关于“自由城”的是是非非的。何况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从一 定的角度看,露拉的话也是有她的道理的。但显然,无论是“自由城“里或”自由城“外 的人们,要探索出一条解决现代西方社会问题的答案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 【丑 小 鸭】 ─────────────────────────────────────── ●龚聿波(13岁) 尼 亚 加 拉 大 瀑 布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瀑布,也是大自然母亲的杰作。能身临其境地去感 受那尼亚加拉河水狂泻的磅礴气势和响彻云霄的涛声,你定会终生不忘。 第一次来多伦多看大瀑布,是两年前的夏天,当时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瀑 布的魅力驱使我们再度重游。虽然北方的初春出太阳的日子不多,今天却阳光明媚,一朵 朵云彩像在欢迎每一位游客。 尼亚加拉瀑布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马蹄型的主体在加拿大,而两个副体在美国。正 因为这,美国和加拿大的公民都能享有这自然的奇观。两国的游客们可从许多角度来观赏 大瀑布,尼亚加拉河两岸的公园、高塔、游船、“彩虹桥”等公共娱乐设施,不过最出名 的还是游船。这游船有个动听的名字--“薄雾的仙女”,她从瀑底那条河的下游出发, 开到马蹄瀑布跟前,再顺流回到起点。在瀑底的河水中,水面异常的平静,只听见瀑布的 吼声。船离“马蹄”越来越近,船身晃动了起来,据说这瀑布每秒能泻下5520立方米的河 水。瀑布溅起的水雾像细雨一般从我头上降下来,我拉紧了蓝色的雨衣,抬头一看,天蓝 的河水在瀑顶竞变成了绿色,太阳也在水雾上筑成了无头无尾的彩虹。听导游说,有许多 冒险者坐在大木桶里,就在这儿,从53米高的瀑顶上摔下来。在这些冒险者中,幸运者能 平安地漂到岸边,而其余的则被几百吨的水压得粉身碎骨。 这巨大的瀑布不仅可供人欣赏,还带了一些实用的好处。早在1875年,就有人靠瀑布 的水力做磨面厂。第一个正规的水电站在1881年在美方开放。随后在1950年,加拿大和美 国签署了一个用水发电量的条约。事后,两个大型水电站工程在加、美两国动工了。加拿 大的“阿大母·不克爵士”水电站在1958年完工,美方的“罗不特·模丝斯”水电站1983 年也完工了。两个水电站都在尼亚加拉河下游6公里。 据记载,1613年,法国的沙密尔·地·昨不林成为了第一个来尼加拉瓜大瀑布的旅行 家。从此以后,这里渐渐热闹起来。至今,每年有几百万的游人来到这里。这里的确是个 神奇的地方,它有无穷的魅力。相信我还会来看看这儿冬天的“冰柱“。 ─────────────────────────────────────── 【百味人生】 ─────────────────────────────────────── ●小平头 足 球 运 --我的世界杯之缘 若是有人告诉你,人生应该怎样怎样,或者推荐给你某某名人的格言,你听听就行, 千万别当真。人生若能算定,恐怕你我都不会是今天这副灰头土脸的模样。 信不信由你,要想亲临法国世界杯赛场,要看功夫实力,还要看运势。 ★ 球票风波 ★ 亲临世界杯赛场,多少年撩拨了几多球迷的心弦。 随着法国世界杯开战之时的日渐临近,我们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差那要人命的 入场券了。可派出的探子皆空手而归,正急得热锅蚂蚁似的,忽闻此间的报纸、电视放话: 四月二十二日开始,法国世界杯筹委会开放电话订票,公开出售尚余的十一万张球票,每 人限购四张。号称有六十多台电话交换机,一百多名能操多国语言的话务员为您服务云云 ……。 是日上午八点半开始,各就各位的欧盟十三国的球迷,在不同的国度按相同的电话号 码,那场面真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桥”!可一天下来,却没见有人斩获,临了落得个故事 会--绝大多数球迷根本就没挂通电话。 我还算运气稍佳,可受的伤害就越大。我用手机锁定该号码,自动搜寻,以姜太公钓 鱼的耐心,契而不舍地等待,居然在黄昏时分挂通了!巴黎那边录音电话传来法国妞温柔 的话音:祝贺您挂通电话,这里是法国世界杯票售票处,请您稍候……” 我差点没兴奋得晕过去,攥着手机的手微微颤抖,将早已准备好的预定场次的纸张和 银行信用卡摊开,可白等了八分钟,忽闻“嘟”的一声,那边电话断了,从此再没挂通过。 那情形就如同与情侣约会被无端“放鸽子”的感觉差不多。 晚上打开电视,新闻尽是各国沮丧、愤怒的球迷的画面。据资料统计,电话订票第一 天,整个欧盟有超过一千万人次,丹麦就有六十万人次挂电话,欧盟成员国议长皆众口一 词谴责法国方面拿众球迷当猴耍,并决定联合起诉法国世界杯筹委会。 看来在足球面前并非人人平等。媒介还放出“连普拉蒂尼的老爸都一票难求”的话来, 法国人“厚黑学”的功夫真是修练到家。想起两百年前,法国罗兰夫人上断头台的最后声 音:“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我们不妨再加三句:“足球!足球!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 阿Q精神 ★ 遭此当头棒喝,心里顿时凉了半截。世界杯似乎变成遥远的故事。要想弄张世界杯球 票,困难不啻造云梯登天。李白诗云:“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则 云曰:“噫吁嘻困乎难哉,球票之难难于上青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球票,原计划同赴法国的伙伴纷纷作鸟兽散,化整为零, 我再次成了孤家寡人。我试图劝几个铁杆袍泽没票也去法国看看,那几位仁兄铁嘴钢牙, 张口就来词儿:“什么?真逗!叫我们在世界杯赛场外转悠,听场内球迷如潮的喝彩,那 百爪挠心的感觉比让我受刑还难受。”话虽不中听,倒也是大实话。我只能感叹:球迷本 是同林鸟,大赛临头各自飞。 虽说球迷赴法国看世界杯是天赋人权,可形势比人强,无票却是现实又带点无情的, 命运的巨轮,习惯在人们的感叹里恣意轧过来压过去,作为大时代的蝼蚁除了阿Q一点逼 自己相信美好的回忆,才是生命中最迷人的所在之外,您又能怎样。 俗谚: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人生之中,原来就是苦乐参半,事业成败 的机率不相上下呀。所以说凡事不能一厢情愿,须知人人都有跳不过去的高度,遇到了, 就别硬给自己上弦。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特别明白“必须万物各就各位”的道理。如果你踢后卫,就别玩 前场沉底传中,否则没准又是一个“黑色三分钟”;如果让你当板凳队员,你也别溜进场 内卯上一脚丫。螺丝钉多,咱也别“屎克螂趴铁道--假充大铆钉”。 我在多年锻练、揉搓之后,开始如此本份、安稳、适中、和气,压根没脾气。我自我 安慰:人走时运马走膘,骆驼单走芦沟桥。我不能因小失大,得接着心甘情愿当平凡人, 做平凡事。等待那总有一天,会有只撞死在你怀里的肥兔,嘿,果然! ★ 天遂人愿 ★ 那是五月三日中午,《体坛周报》记者骆明挂越洋电话告知:该报已决定邀我赴法国 与他们共同采访世界杯!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我拿着电话足足楞了分把钟。老天,真有眼。我脸不挂色,心 暗乱跳,暗想那些没票的球迷同胞自此无缘世界杯,我有三分对不起他们,自然还有七分 得意。是足球将把我带到世界杯赛场,我怀疑我是不是快成了韦小宝。掐得大腿紫了一大 片,生怕又做白日梦…… 天遂人愿,冥冥苍天暗助。羡煞多少吮着手指头翘首了望法国的球迷。我哪辈子修过 庙、救过人,才修出今生自然降福。我一介书生,能侧身投入世界杯采访组,常常忽而为 梦想成真而愕然,忽而为根底贫弱而汗颜。犹如一个来自穷乡僻野的村野农夫一个机缘, 得以置身于武林高手之间。 见过一张漫画:画面是一个乌龟在一根高杆的顶端。题目是:总有人帮助他才能到达 那个位置。信哉斯言,机会出现的时候,不会惊天动地,可你收放有度,越琢磨越发真切。 人生真是很奇妙。你不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就让你的命运改变了模 样。 至此总算悟出了:足球有足球品,足球有足球性,足球有足球命,足球有足球运……。 想当年高俅不是颠球功夫了得,又正巧在皇帝面前赶上一脚“倒挂金钩”,能时来运转, 上书上史吗? 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舍我其谁?我感到我的运和足球勾上了。 我的运在于足球运,只不过这回又成了“千里走单骑”的光杆司令。 我功夫的确到家,七分得意绝不挂相,我暗暗告诫自己:别发晕,任重道远,这只是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不是屁颠屁颠的时候,得夹着尾巴继续做人…… 前路迢迢,在通往世界杯这条道上,有多少艰辛,就有多少传奇;有多少传奇,就有 多少艰辛…… 1998.5.10于哥本哈根 ─────────────────────────────────────── 【大千世界】 ─────────────────────────────────────── ●郭 纲 丹麦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取向及动因分析 丹麦的养老保险制度自1891年建立以来,得到了政府的一贯重视和支持。在本世纪七 十至八十年代,社会保障制度大幅度调整和社会保障支出有所节俭的经济困难时期,养老 保险待遇却得到了维持并有所提高。至1995年,政府用于养老保险方面的支出占整个社会 保障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8.2%和15.8%。所有永久居民,不论曾否就业, 只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67周岁),每人每年可享受约90720克朗的基本公共养老金待遇。 其中退休前就业者,还可获得最多达每人每年12660克朗的补充公共养老金。丹麦养老金 待遇之优厚可窥一斑。 然而,早在1989年保守党政府还在位时,政府就已开始了对这种由基本公共养老 金和补充公共养老金构成的几乎完全由政府税收资助的高标准保险待遇的养老保险制度的 改革。由于养老保险涉及越来越众的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和长期以来丹麦人对社会保障制度 持有较高的期望以及其它方面的种种压力和阻力,至使这一改革不可能大刀阔斧地进行。 时至今日,老年人的养老金固然仍主要地来自于政府的给付,但是由政府税收支撑的单轨 运行的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开始向由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推动的双轨多层次保险 的养老保险制度转型。 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由基本保障和收入维持两大部分构成。 基本保障由人民年金和补充年金组成。两者的共同点是:一是均由政府推动;二是均 由政府统一立法和执行;三是覆盖面宽广。两者的区别:一是资金来源不同。人民年金的 资金完全来自于政府税收,而补充年金的资金来自于按一定比例的职工就业收入的缴纳, 其中雇主负担三分之二,雇员承担三分之一。二是享受待遇的条件不同。享受人民年金的 唯一条件是永久居民,而补充年金还须是已履行过缴费之义务。三是待遇支付标准不一。 人们年金按同一标准支付,而补充年金的支付标准因职工(员)退休前工作时间的长短和 缴费储存额的大小而高低有别。四是覆盖面不尽相同。人民年金涵盖全体永久居民,而补 充年金一般覆盖全体有就业收入的居民。 收入维持同样包括两部分:职业年金和私人年金。两者的相同之处是:(1)均由私 人团体或机构推动和管理。(2)权利与义务基本对等。即受保障者权利的享受以缴费义 务的履行为先决条件,并且待遇之厚薄取决于所尽义务的多寡。(3)覆盖面均仅限于参 保者,而非全体居民。两者的不同点有:(1)职业年金建立在集体协议之上,并通常带 有强制心性,即所有基金会会员都必须参加。私人年金完全取决于个人意愿。(2)缴费 标准不同。职业年金的缴费额等于参保者就业收入和按集体协议确定的比例的乘积(雇主 承担三分之二,雇员支付三分之一),就业收入与缴费额成正比。私人年金的缴费标准较 为灵活,缴费比例与数额并不直接取决于参保者收入的多寡。(3)享受待遇的标准不同。 职业年金支付标准的高低取决于体现参保者就业时间长短和收入多少的保费储存额的大小, 而私人年金通常按保险合同订立时约定的标准来支付。 不难发现,新的成长中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政府从长期以来统包养老保险而今面临 收支困难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并使其今后在养老保险方面的职责严格地限于基本保障 领域,老年人收入水平的维持不再是政府单方面应尽的义务。换言之,个人未来的命运将 更多地与现在和过去的工作表现及贡献大小联系起来,从而必将增加个人在养老保险方面 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伴随着这一新制度的逐步确立和由弱变强,特别是私人部门推动的养 老保险的发展壮大,不同老年人因其退休前的不同表现和贡献所引起的养老金收入差异将 会日益明显。这种收入的差异必将对人们的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效率和社会进步等产生 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丹麦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因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欧洲爆发的 “玉米销售危机”给丹麦农场主及农场工人造成的严重打击迫使政府不得不承担起社会保 障的责任,那么一百年后丹麦政府不得不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根本性调整与变革则是 多种因素共同使然。 其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支出的过快增长已使政府负担日重、难以承受。 进入九十年代,丹麦每五十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人在60岁以上。这一比重大大高于欧洲各 国的平均水平。虽然丹麦老年人的法定退休年龄高达67周岁,但至1995年,达到法 定退休年龄者占16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高达26.7%。如果加上一些提前退休者和残疾 人年金领取者,则该比重已超过了30%。与此同时,年轻人比重正迅速下降。人口老龄 化的加剧使养老保险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日渐沉重。1995年养老保险方面的政府支出已 占政府全部社会保障支出的近二分之一。按此下去,完全由政府来承担养老保险支出将日 益艰难、难以为继。寻求有效途径来减轻政府养老保险支出增长的巨大压力已刻不容缓。 其二,降低个人所得税负担的举措也使政府收支更加紧张。长期以来,丹麦实行了高 收入支撑高税收,高税收资助高福利的社会福利经济政策。然而从八十年代以来这种政策 的执行已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一方面,个人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无实际增长。另一方面, 社会保障支出却在持续而快速地增长。结果,个人税收负担的绝对或相对加重大大地抑制 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降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以适当减轻个人所得税负担已成了1994 年开始的税制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这使本来就感收支困难的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在政府 看来,减收的同时减少支出(含养老保险支出)是极为必要的,也是天经地义的。 其三,原有权利与义务几乎完全脱节的养老保险制度过于追求所谓的“公平”,无可 否认它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率为代价。经济效率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在制约人民收入和生 活水平有效提高的同时,也制约了政府收入的增长。于政府于老百姓,重新认识并适当调 整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就变得极为重要和迫切。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将有利于缓解政府 支出的压力,同时可以更好地调动雇主与雇员的积极性与责任心,推动社会经济效率的提 高。 其四,1982年至1992年,保守党政府所倡导的以加快地方独立性和部门私有 化为主要特征的对民主国家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纵然因种种缘由而走走停停,但 到1993年当社会民主党重新执政时,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早 已是木已成舟,社会民主党只能是顺水推舟。 其五,欧洲社会经济政策一体化的进程正不断加快,虽然一些国家尤其象丹麦在内的 北欧国家对社会经济政策特别是社会福利政策的一体化倍感忧虑并怀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1997年以统一欧洲货币为主兼含社会保障政策等内容在内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协议的达 成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表明:欧洲高福利国家和低福利国家正以较为积极的姿态向同一目标 迈进。事实上,从近年来北欧诸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变革中也能感受 到,北欧民主国家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地与英国贝弗里奇模式和德国俾斯麦模式 者说欧洲大陆主流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靠近、渗透和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丹麦养老保 险制度的改革取向不仅仅是丹麦人本身的选择,也是整个欧洲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一体 化的客观要求。 ─────────────────────────────────────── 【茶余饭后】 ─────────────────────────────────────── ●梅漫雪 趣话诗词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尤其是诗词歌赋、对字联句,更是浩瀚文海中璀灿的明珠。以 诗言志,借诗传情,每每留下一段曲故,成就一段佳话。闲来无事,略摘几则,以助谈资。 言志的诗很多,如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天祥的“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 了少年头,空悲切”等都以其悲壮豪迈的爱国热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报效 祖国。 而以对字联句咏志,虽多无悲壮豪迈的爱国激情,却颇多趣事。这些趣事,也很令人 暇想。 据说郭沫诺小时候很淘气,读私塾时有一次先生外出了,学生们都穿过私塾院墙上的 一个大洞,爬到东邻的树上摘桃吃,结果东邻告状到私塾。先生回来很生气,要予以严责, 于是出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用偷和钻狗洞来讥讽学生,命对下联。许 多学生又羞愧又害怕,啮蠕莫敢申辩。唯郭沫若站起来朗声答对∶“他年攀桂步蝉宫,必 定有我。”既巧妙地承认了错误,又踌躇满志地用攀桂、步蝉宫这些寓意金镑题名的词句, 对仗工整地回应,化解了先生上联中的讥讽,结果令先生大为惊叹。不仅勉于责罚,还常 常对人夸赞说∶“此子必成大器”。从此以后更加悉心教育。后来郭沫若果然不负众望, 成了中国文学界的泰斗。 另一则趣事是清朝年间,一举人携子进京赶考,因为人多,父亲就把七岁的儿子扛在 肩上进考场。主考官看到了,拦住他们说∶“子以父作马”。这在严守纲常伦理的封建体 制下,被认为是极不肖的事。没想到儿子脱口对了一句∶“父望子成龙”。令主考官都不 得不佩服小孩子的机智和聪明。十五岁时,这个小男孩再次进京,结果考中状元,真的 “望子成龙”了。 而借诗传情,则是青年男女含蓄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如苏小妹新婚之夜出一上联∶ “举手推出窗前月”,悬于新房门外,对出下联方可让新郎进洞房,结果新郎螟思苦想许 久才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得以洞房花烛。 明朝还有一位宰相的千金小姐,不愿盲从父母为她安排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可封建社 会又不允许青年人自由择偶。聪明的小姐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提出在她父母挑的对 象中,能对出她的上联的才能娶她。她出的上联是∶“东启明,西晨汐,南箕北斗,谁是 摘星手”,暗问谁是知己。 因为她是宰相千金,又才貌双全,故许多世家子弟争相应对,一时车水马龙,热闹非 凡。最终一男子对出下联∶“春牡丹,夏芍药,冬兰秋菊,我是探花郎”。巧寓我是护花 使者,赢得了小姐的芳心。小姐凭着自己的聪明,缔结了一门既门当户对又情投意合的美 满姻缘。 除了诗咏志、诗言情外,还有一些回文诗、顶真诗也是令人回味无穷的。回文诗就是 一句诗正着念、倒着念都行。如∶“云笼月色树笼纱”,倒读为∶“纱笼树色月笼纱”。 又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以及“本日飞机飞日本”正读倒读一样。 而顶真诗是回文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反复回文,把一句话首尾衔接,形成一个环,字 字相扣,形成一首诗。其中比较著名而饶有趣意的是一首由“久慕秦郎假乱真,时又逢春 花含玉”十四个字组成的顶真诗,是苏小妹在新婚之夜为了纪念与秦少游历经波折,喜结 连理所作。深有感触的秦少游即赋诗曰“久慕秦郎假乱真,假乱真时又逢春,时又逢春花 含玉,春花含玉久慕秦”。用诗十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相思相恋之苦,爱情中的波折和柳 暗花明以及最终喜结连理的皆大欢喜,真是字字珠肌,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还有许多以数字、中药名、地名组成的诗,既巧含寓应,又趣意天成。在此我就 不一一赘述了。仅以此文抛砖引玉,以期与诸诗词爱好者同乐。文中不妥之处,望指正。 ─────────────────────────────────────── 【百味人生】 ─────────────────────────────────────── ●艾晓明 在广州听何勇唱歌想起…… 我在家中,听电视上北京的歌手在香港赛歌。他们是些年轻的摇滚乐手,因为他们来 自北京,我们就像看见了亲人一样。那些从香港传过来的卫星电视上的人物,比如用鼻子 哼出“我们”二字的宋丹丹,现在是何勇,他们变成了我们遥远的亲人。 何勇说:香港的朋友们,我用一句北京话向你们问好-- 我在北京住了十年,从来不知北京话的问好是哪一句。我怎么也想不起,而何勇说-- 朋友们:吃了吗! 他是运足了丹田之气吼出了“吃了吗”。我们全体绝倒,我笑,笑出了眼泪。是的, 是这样的,这是一句问候。回味起来让我笑到泪流。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 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 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他们正在看着你掏出什么牌子的烟 小饭馆里面辛勤的是外地的老乡们 我的家曾经在三环路。更早些时我和无数学生一样,流浪到这个城市。我们是典型的 外省人,在北京辉煌的路灯和广场会生出仰慕之情的外省人。我们仰慕这个首都这个从景 山望下去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在那一瞬间我们同时倍觉自己既伟大又渺小、既渺小又伟大, 因为我们站的地方正是北京的脊梁上。要过了很多年,我们才有了平常心,喜欢又讨厌这 个城市,像平民一样喜欢和讨厌。它,这个有着何勇歌里唱的钟鼓楼、垃圾场、荷花的残 叶和望不清的西山的这个地方,它像一个家里人一样,有时让你烦,但你总会想他-她, 在遥远的地方,静静地想。 单车踏着落叶看着夕阳 何勇的歌里总是有辆破车,你看他唱就像骑了辆破车跟着他。走过聊天的人群,走过 那些扭扭唱唱的大爷大娘。真的,我在外地从未见过有那么多的老年人高高兴兴。但像何 勇这样的年轻人不怎么高兴,而我在外地就看见那么多高高兴兴的年轻人。尤其是现在, 在眼下,我住的这个南方繁华地。我们眼下这个城市,白天蓬头垢面,不堪入目,夜幕拉 开,可就变成了千娇百媚的舞娘。你看那满街满谷蜂拥而出的车马人流,可不正是奔了它 的珠翠裙裾。在霓虹飞旋、觥筹交错之间,他们可是为这青春的倾城之恋把美酒尽饮?而 何勇在唱-- 姑娘姑娘你漂亮漂亮 警察警察你拿着手枪 你说要汽车你说要洋房 我不能偷也不能抢 我只有一张吱吱嘎嘎的床 我骑着单车带你去看夕阳 我的舌头就是那美味佳肴任你品尝 我有一个新的故事要对你讲 他唱的就像我的一个兄弟的遭遇。他唱的就像一个我自己经历的故事。你是不能忘记 这样的破车这样的落叶的。我刚到北京念书的时候钱很少,秋天的傍晚我就去西城的一个 班上课。班是政协机构办的,一个巨型机构原来就在一个又老又小的院子,在北京住长了 才不奇怪。但院子里有那么老大的一棵榆树。我九点下课,回来是先在这里推我的破车。 我悠悠骑着,穿过街灯下细细碎碎的落叶。你在北京是会爱上落叶的,它们一下子就落了 满地,于是心情就飘动了,就要觉得流逝、忧伤和爱上什么人。而落叶是所有落下的爱情, 所以高过楼群的白杨,坠下的每一片叶子都是心形的。 何勇说:笛子--,他喊出一个哥们的名字,然后他又说:贝斯--,吉它--,他 的哥们就出现在屏幕上。这是些沉默又朴素的男人,他们的乐器好象长在身上的东西,是 多出来的手臂或者多出来的手指。他们合着台下山呼海啸的回声和整齐摇摆的蜡烛,他们 就那么沉默地,像浪中的水手一样专注地吹奏。为什么香港歌迷也喜欢何勇?他们,我们 想象中富足无忧的香港年轻人也有如此的无奈和忧愁吗?我看见他们和何勇一起涌动,他 们全都站着,他们随节奏摇动,烛光也点点摇动。烛光美丽就像那些不应该纪念的日子里 纪念的美丽,烛光就像点缀在一件盛大晚宴的黑色长裙上项链式的水钻,是盛宴般说不尽 的风华和要被收藏起来的美丽。 何勇说:三弦--何玉声。现在我们就看见了他的父亲,着长衫,老派北京艺人的模 样,又瘦,又朴素。他弹三弦,何勇也换了吉它弹三弦。 骑着破车我到处走谁都找不到 哪儿人多我往哪儿凑这回可遭了糕 为了真理为了正义哥儿们义气不能少 大祸惹了一场不给佛爷烧香怎能平安无恙 我想像何勇在北京人的大杂院长大,他父亲,在三弦这个简单的民间乐器中,把老北 京艺人本分又执著的艺术趣味传给他的孩子。他想必是个宽厚的长辈,因为他容许孩子唱 自己闯祸、唱头上的包,他又肯为这个独立的孩子伴奏。而在何勇的歌里,也有别一种沧 桑感,暮岁的沉重融入蓬勃的轻灵。这种含混属于北京孩子的北京,是别的都市摇滚里所 没有的: 在北京的钟鼓楼上 有一只石雕的麒麟 它在那儿站了几百年 默默地凝视天空,土地和人民 似乎总在等待 有一天,会有一阵大风吹过 它会随风飞起来 还有一首乐曲,我后来在何勇的专辑《垃圾场--麒麟日记》里听到,很熟很熟,就 是不知怎么熟起来的。当然不会是摇篮曲,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连“不须放屁”的歌 我们都听过了,可曾有谁听过摇篮曲吗?但天知道这曲子我们怎么会耳熟能详,这是不是 民间的世代遗传? 朋友们 你们听到的这个是幽灵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民族乐曲 我给它起名叫幽灵 给它改编了 感谢原来的原作者 我把它送给在我生活中出现的许多很重要的人 他们已经不在了 这个世界 我在想念他们 这是一份礼物 在我睡着的时候 他们与我共舞 曲子的原意无从考证,现在是何勇自己说着。我心忧伤,想着不久前去世的亲人。曲 音回环,似有无数幽灵在身边环绕;我想起母亲浓黑茂密的发,浓发披散,与我稀疏的发 相接。我在枕边垂头表示陪伴,而我们中间最后的联系终于在某个中午断绝。母亲的时间 终止了,她的头发却依然浓黑,黑得不可思议,就像她撒手而去一样不可思议。我想象有 一天我也会这样的,我们至死爱恋的,近在咫尺和远在天涯的亲人,我们终将一一告别。 甚至,并没有机会告别,某个意外,命运无常的手,轻而易举就把我们分开。轻轻的招呼 再也没有回音,相交的手再也握不到一起。那么,让这只曲子暂时结束,结束在这里,这 个总是在下雨的日子。我想在阳光透过雨点的时候出门,并且遇到一个说北京话的朋友, 看见他我就要像何勇一样,立即大吼一声: 吃了吗! ─────────────────────────────────────── 【幽而默之】 ─────────────────────────────────────── ●孙少波(编译) 没有权威 你最近有新建议被拒之门外吗?不用自悲,因为世界上没有权威。打个比方说,下面 这些好建议都被拒之门外过: --“无线电戏匣子不会有什么商业价值。你想啊,谁会花钱去买一个不说明送给任何 一个人的信号呢?”1920年,一个投资生产收音机的建议曾被拒之门外。 --“这个想法倒是很有意思,但是要达到‘及格’的水平,它还需要可行。”当年耶 鲁大学的一个教授把史密斯的关于邮件隔夜速递业务的建议拒之门外(史密斯后 来成立了联邦速递公司)。 --“谁他妈的会有兴趣听演员说话?”1927年,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曾将生产有声电影的建议拒之门外。 --“我很高兴将要栽大跟头的是克拉克·盖博,而不是盖瑞·库博。”当年,盖瑞· 库博将请他出山领衔主演《飘》的建议拒之门外。 --“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声音,而且,吉他很快就要被淘汰了。”1962年,DECCA 音像公司将后来风迷全球的“甲壳虫乐队”拒之门外(英国人号称:与“甲壳虫” 相比,杰克逊根本就不直得一提--编译者注)。 --“比空气重的机器能飞起来,是不可能的。”1895年,著名的物理学家、英国 皇家学会主席凯尔文将研制飞机的建议拒之门外。 --“640K的内存对任何人来说都应该足够了。”1981年,比尔·盖茨将研制 大计算机内存的建议拒之门外。 --“所有能发明的东西都已经被发明了。”1899年,美国专利局局长杜勒说。 --“谁他妈的会把文件复印到一张白纸上???!!!”1940年,XEROX复 印机的发明者卡尔松曾收到过的一封拒绝信里有这样一句话。(实际上,卡尔松 关于生产复印机的建议在1939-1944年之间被20多个公司拒之于门外。 而今天,XEROX公司的年利润已达10亿美元。) ─────────────────────────────────────── 【茶余饭后】 ─────────────────────────────────────── ●陈 思 《儿子与情人》与《永别了,武器》 爱情是人类生命中永恒的一个主题。《儿子与情人》和《永别了,武器》这两部杰作 将这个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作品出于两位著名的文学大师之手--戴维·赫伯特 ·劳伦斯和欧尔斯特·海明威。两位大师在他们的著作中对人性的复杂与爱情的缠绵做了 深刻而细致的描写,令读者感觉如同身临其境,爱不释卷。我首先分别介绍和分析一下这 两部耐人寻味的小说,然后再对它们不谋而合的共同之处进行解析。 《儿子与情人》一书主要表现了一位母亲与她的儿子之间的那超出凡俗的母子之爱。 由于婚姻的不幸,母亲把所有的爱全身心地倾注在她的孩子们身上。而她那无微不至的关 怀,也使儿子们对她充满了崇敬与爱慕。不知不觉中,她把在丈夫身上失去的爱全部转移 到了儿子们身上,而这种爱情已经超出普通的母爱。正如文章的标题,母亲已经把他们当 作了“儿子与情人”!这种微妙的感情在作品中不时地表现出来。正如儿子保罗称母亲为 “简直是个可以带出去玩玩的小姑娘”(第135页)。而母亲在他面前也显示出“少女 纯情的魅力”。当保罗爱上女友米丽安时,母亲竟妒火中烧,心中“充满怨恨和激烈的斗 争”(第216页),与米丽安“争风吃醋”起来。这种潜意识的爱情并没有真正被两位 主人公所认识到,也不被世俗所承认。然而这深切的爱又是那样纯洁与真挚。一看到母亲 受到任何的痛苦,保罗的心也“象刀割一样难受”,情愿为她承受一切。母子俩相依为命 似地依恋着对方。当母亲临死前承受病痛的折磨时,保罗几乎比她还要痛苦,简直难以面 对这可怕的现实。母亲去世后,在狂热的思念中,保罗终于意识到实际上母亲就活在自己 的心里,永远不会离他而去,自己“在下意识中一直是与她在一起、陪伴着她的”(第470 页)。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超凡脱俗而又刻骨铭心,令人感叹! 《永别了,武器》倾诉了战争中一对恋人悲剧性的爱情故事。爱神之箭射中了两个人 的心,男主人公亨利感觉“我爱她爱得发疯了”(第79页),“这一切真是妙极了” (第81页)。他与护士巴克利两颗年青的心真诚地相爱着,朝思暮想,以至于三天不见, “我们仿佛各自出门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以后重新相逢了”(第95页)。真是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啊!然而这美好的爱情在可怕的战争中是不被允许的,亨利病愈后被迫返回前线。 当他逃离了军队与恋人巴克利躲到了一个“世外桃源”时,他们以为可以向武器与战火道 一声“永别了”!然而当他们刚开始分享爱情的欢乐时,巴克利因难产而死,这对乱世中 的恋人终被拆散。真挚的爱情和对生活的渴望,并无法改变他们注定的、悲剧性的命运。 从写作风格的角度来看,劳伦斯与海明威迥然相异,但各有千秋。劳伦斯的文章笔法 细腻,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令读者洞悉一切,展现了一个爱与恨、欢乐与痛苦交 织的情感世界。海明威则恰恰相反,他的文笔粗犷,大刀阔斧,语句结构精炼而寓意深刻。 所以他的文章是用“八分之一”的篇幅来暗示另“八分之七”的存在。真可谓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耐人寻味。《儿》与《永》这两部作品虽然在写作风格上大不相同,却在创作 方式上异曲同工,都是自传体的小说。正如书中的人物,劳伦斯生于矿工家庭,母亲死于 癌症。此后,劳伦斯发现“除了他母亲之外,无法全身心地爱任何一个女性”。深刻的亲 身感受,使他描绘了成名作《儿子与情人》中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海明威曾志 愿参战,并光荣负伤。战争给了他珍贵的写作素材也同时带给了他可怕的病魔。所以海明 威利用书中的主人公那悲剧性的命运,充份表现了对战争的痛恨。 以爱情为主线,《儿》书与《永》书共同体现了主人公在爱人临死前的绝望之爱,以 及人类的性爱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博爱。我将在下文中对书中这几种不灭的爱各做分析。 当母亲身患绝症、生命垂危的时候,保罗如同感到自己的生命也在走向死亡。因为那 份他作为精神支柱的、温柔而又热情的母爱正在渐渐离他而去。他内心深处痛苦与恐惧地 呐喊着--“绝不能让她离去,不能!”(第457页)。然而,没有人能逃出死神的魔 掌。在巨大的悲伤与失落中,保罗感到那么孤独与迷惘。又是心中母亲对他的爱与希望, 使他面向未来,重新振作起来。在《永》书中,当爱妻在死亡线上挣扎时,亨利心中一遍 又一遍地喊着“她不能死!”(第174页)。彼此间爱的越深,那对失去爱人巨大的恐 惧就越强烈。然而在死亡面前,爱情的力量却显得那么渺小。海明威成功地用人间赤诚的 爱,强烈地烘托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如同死神般残酷无情的战争。 与海明威严谨的文风相吻合,在《永》书中,他把性爱只轻描淡写地称作“那段快乐 的日子”。而作为一位言情派大师,劳伦斯对性爱做了不同凡响的描写。书中细腻的描绘 没有丝毫的淫秽,而是把性爱升华到了一个崇高的境界。那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这 里蕴藏着某种伟大的东西”(第404页)。那对“云雨交欢”的崇敬和对人物心灵感受 的剖析,脱离了世俗的偏见,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两部书中对自然景物都做了出色的描写。 如《永》书结尾的倾盆大雨,反映了人物的心情,如天地都在为巴克利哭泣。劳伦斯则在 文章中处处留下了对大自然的赞美。那逼真的描写令人如沐浴春风又恰似身临其境,连母 亲都赞叹到“世界真是太美了”(第136页)。书中字里行间充份体现了人们在困境中 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展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那息息相通的默契与博爱。 《儿子与情人》与《永别了,武器》这两部杰作宣扬了各种各样的人们在不同的环境 中对爱执着的热恋与向往。这种对爱的追求,有时轰轰烈烈,有时广博飘渺,有时缠绵痛 苦,甚至有时偏离世俗。但人们内心中的真、善、美与对爱的渴望,永远是世界上最真挚、 最伟大、最崇高的,也是永远不会冥灭的! ─────────────────────────────────────── 【百味人生】 ─────────────────────────────────────── ●任智群 婆婆的爱 在我们老家有一句俗话:媳妇是面锣,背后说婆婆;婆婆是面鼓,背后说媳妇。也是 的,在家庭这个小小的舞台上,婆媳之战经久不息;那一老一少两个女人抢一个男人的故 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总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到目前为止,我已做过两届媳妇。也许是我妻运不好媳运好的缘故,摊在我头上的婆 婆,都是极好的婆婆。她们给我的爱,象滴滴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我的第一届婆婆--确切地说,是我第一个丈夫的母亲--曾是一个与我同行的教师, 但比我当的成功,不仅满蹊的桃李争相报答,在单位也是有口皆碑的先进,只不过由于疾 病的折磨,壮年之际便离开了讲台。 第一次见婆婆的面,就使我惊讶不已。漂亮不用说,那个年轻哟,跟我站在一起,最 多也只能当我的姐姐。婆婆举手投足间透出来的那种优雅,熏得人酥酥的。我不禁猜测, 我那比她十岁的前公公是以怎样的手段,在离过一次婚又拖两个孩子的背景下,采得这朵 五十年代省城师范学校的校花的呢? 我跟婆婆在一起的时间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很多周末、假期的黄昏、夜晚都是和婆 婆一起度过的。婆婆除了向我这个晚辈传授她的教学经验外,我们之间谈的最多的是婆婆 生命史上的爱情故事。她告诉我他们超凡脱俗的爱情如何使她在娘家众叛亲离;他们几十 年底的相亲相爱如何在当地传为美谈。她甚至还谈过作为护花使者的公公也曾有过的小小 偏差。那千波万折的爱情故事,从婆婆口中缓缓道来,也使我久久地沉浸于那如戏剧电影 般的情景中,并为之神往。 婆婆自身的独特经历,使得她在扮演婆婆这一角色时,很少有传统婆婆深上的那种刁 钻与古怪。相反,婆婆有同情心,又极富正义感,平常儿、媳之间发生矛盾,她总是出以 公心,甚至很多时候还偏向媳妇一边,是一个难得开明婆婆。 其时,婆婆有四个儿媳,其中三个受过高等教育。但婆婆最疼的却是那个没有文凭的 乡下儿媳。她好多次在我面前说,那个女孩子在她儿子最倒霉的时候,用一个馒头、一个 包子换来的钱收留他(那女孩子曾在乡下开过小面馆),但愿日后她儿子能善待她,千万 不要辜负了这个好人家的姑娘。 有一次,其中一个儿子恋爱期间越了线,未过门的儿媳做了人流,也许是心中的委屈 太多,也许是扼杀那幼小生命的残酷。总之,刚进门,便投到婆婆的怀中,大放悲声。婆 婆一边安慰痛哭流涕的儿媳,一面痛责犯下过失的儿子。接着赶快去厨房做菏包蛋。 最让人感动的是在我的婚姻出现“黄牌警告”的时候,我的婆婆拖着病体,从县城赶 到省城,气喘吁吁地爬到我住的三楼,只为抚慰我那颗受创的心。事情虽过去了快十年, 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她当时流着眼泪对我说:“小任,没办法,人在国外。如果在眼前, 我要先甩他几个耳光。”我虽然被那无情的棒击弄得痛苦不堪,但面对如此善良、正直的 婆婆,却欲哭无泪。 可是,如此开明的婆婆却最终死于婆媳风波,而充当主角的也是她曾经最疼爱的那一 个儿媳。 公婆有感于乡下儿媳的艰难,不久之后,让儿媳关了那个小面馆,到县城一家企业做 工,且与他们住到了一起。一个夏日的夜晚,儿子晚归,不知他又惹下了什么祸让媳妇伤 心。那媳妇候到他进屋,便把他叫到公婆房间,当面甩了他一个耳光。当儿子要回击时, 婆婆颤微微地跪到了儿子面前,求他看在病人面上高抬贵手。在常人看来大不了的刺激使 得本来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婆婆当场病情恶化,送到医院抢救,却回天无力。就这样,婆婆 带着最后的悲愤离开了人间,死时刚过五十岁不久。 噩耗传来,我难过了好久好久。虽然我早已不是她家的媳妇了,但她对我的恩泽,却 没齿难忘。我忘不了她怎样带病辅导我那当时尚未入学的儿子;忘不了回家时她悄悄塞给 我的一瓶罐头一个梨;更忘不了在我最痛苦的时候她给我的心灵抚慰,虽然这些抚慰对我 的最终被弃于事无补。 …… 若干年后,因我第二次进入婚姻,便又有了第二届的婆婆。虽然我这个搭子媳妇还未 见过婆婆面,但她老人家遥寄的那份浓浓的爱,常使我感激的泪水盈眶,并为自己的一时 误解痛悔不已。 只因婆婆是我上海丈夫的母亲,我就在心里埋下了伏笔。听人说交朋友怕交上海人, 因为上海人太精明。那么由此类推,上海婆婆也一定比一般婆婆更婆婆。好多上海人把他 们一江之隔的同乡称为“江北人”,那么我这个来自南方小城的该算道地的乡下人了。她 会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我呢?况且,还曾听说她与先生的前妻“水火相容”。顺着一个巴 掌拍不响的逻辑推理,我那婆婆很可能就是一个利害角色。但转念一想,乡下也罢,城里 也罢,她在她的大上海,我在我的小丹麦,再强的弩,也未必能穿越千山万水射到我的头 上。 可没想到,自从先生把我们结婚的消息告诉婆婆后,婆婆要她大儿子代笔、她签名的 一封封信寄了过来。也不知先生回信时作了什么“弊”(他写给他母亲的信从不给我看, 而我写给我娘家的信常给他看,在这一点上,我很有些不平,考虑到人权问题,便不能强 行索看了),反正婆婆从她儿子信中透露的一面之词,就认定我是一个好媳妇,每封信一 口一个“好儿媳”、“好女儿”(婆婆无女),可我却很少动情,甚至在一年多时间里未 曾为老人回过一封信。当然,“忙”是一个理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这个俗之又俗的人 总以为婆婆思念儿子是常里常情,至于思念我这个未曾谋面的儿媳,只怕是顺带的人情罢 了。 直到有一次,我收到婆婆亲笔写来的长信,我的心才真正悸动了。手捧着几大张写得 密密麻麻且两面开花的信纸,眼泪向断线的珍珠,一滴滴淌到信纸上。我手上捧读的,岂 止是信?!分明是婆婆那颗善解人意的心啊!她用她中风后刚复原的右手,颤颤惊惊、起 起落落,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写完这“千言书”。我可以想见,白发苍苍的老人怎样伏在 案桌上,戴着老花镜,就着电灯光,一笔一划艰难操作。“孩子,要注意身体,千万不要 做两份工。”“每天坚持吃一个苹果或者梨。”“发病时就用这个特效药。”一句句实实 在在的话语,犹似一股股电流通到我心中。婆婆听说我曾打过两次救护车,便在信封里把 她认为的“救命药”也寄了过来。这份真情,这份厚意,普天之下,何处寻找?!可我这 个不孝的儿媳却从俗不可奈的理念中去理解婆婆,真正是天理难容!于是我怀着悔恨的心 情,笔下、墨水和着泪水,给婆婆回了第一封信。 接信后的婆婆自是激动万分。激动之余,给我们寄来一个包裹。老人怕路远耽搁,特 意寄了昂贵的航空。可以想见,我收到那份礼物时的心情:虽然蓝宝石戒指刚戴上,中间 的宝石就掉了下来;那“鹰牌”洋参丸也不一定如说明书上说的神气,但那份来自婆婆的 浓情蜜意,真叫我用尽一生也无法消受。还有那只带鸡血红的玉镯,是老人用那古老的传 说护卫着我的平安。婆婆啊婆婆,我现在每天都戴着它,我相信,您和我那新近上天的母 亲一样,将成为我这漂流异国的苦命女子的保护神。您送我的那方薄薄的丝巾,我也将在 微婉的春风里,围上它,向过往的每一个行人炫耀我的这份来自远方的婆婆之爱。 婆婆今年八十岁。我多么想带着丈夫孩子在老人的寿宴上献上一份薄礼,外加一颗感 激的心。但爱面子的丈夫却不顾老母见面心切,硬是以无钱为由(其实是无颜),拒绝前 往。我只得心仪故国,徒呼无奈。 我现在自己有两个儿子,先生也有一个儿子,如果他的儿子也把我算怍半个母亲的话, 则将来我当婆婆的机会是很可观的。但愿那些长大的或没有长大的女孩们,将来都能爱上 我们的儿子,因为她们不仅能从我们的儿子身上得到情人之爱、丈夫之爱,也能从我这里 得到一份婆婆之爱,就象我过去和现在得到的一样。 我有这份信心。 ─────────────────────────────────────── 【大千世界】 ─────────────────────────────────────── ●小平头 丹-瑞热身赛的内幕 5月28日晚,在哥本哈根隔海峡相望的瑞典南部港口城市马尔默,丹麦队与瑞典队进 行了一场世界杯最后一场热身赛。选择此时、此地进行这场热身足球赛,丹麦方面可谓用 心深焉。 这话怎讲?盖因 5月28日这天,是丹麦全国对签署欧盟的“阿姆斯特丹条约”进行全 民公决的日子。(欧盟诸国只有爱尔兰和丹麦对条约进行全民公决,其他成员国均由议会 表决。)此前丹麦国内赞成和反对签署该条约的两派势均力敌。赞成者大讲统一的欧洲对 丹麦如何有利(如降低税收等好处〕,反对者则力陈如签署该条约会削弱丹麦民众的社会 福利。两派意见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反对者还放话,若丹麦政府若签署该条约,到时不 惜以暴力搞事,以示反对决心,搞得丹麦防暴警察风声鹤唳,严阵以待。 这可不是戏言。君不见,1992年丹麦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加入欧盟)进行第 一次全民公决,居然没通过,以致第二年,欧盟对丹麦作了特别让步,方在第二次全民公 决勉强通过签署“爱丁堡条约”(作为欧盟对丹麦加入欧盟的附加条约)。公决是日,愤 怒的反对者在街头滋事,与警察对攻,酿成街头流血骚乱。 凛于这一沉痛的教训,丹麦政府这次不敢懈怠,处心积虑地决定在 5月28日全民公决 这天,安排丹麦队客场与瑞典队的热身赛。鉴于反对者大都是热血贲张的狂热足球迷,此 举可谓一石二鸟:既可转移和分散反对者的注意力,又可让反对者有个渲泄旺盛精力的场 所。热身赛前两天,丹麦电视台就不断播放丹麦队在92欧洲杯创造“丹麦童话”、以及本 次丹麦队杀入世界杯的经典镜头,让丹麦国民晕乎乎地陶醉在昔日的“光荣与梦想”之中。 5月28日这天,大批铁杆球迷,提着一箱箱的“嘉士伯”啤酒,唱着“我们是冠军” 的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海到彼岸的马尔默为主队打气。可丹麦队近来象糊不上墙的 烂泥,热身赛继主场0:2不敌挪威队后,是役状态更令人堪忧。(尽管劳德鲁普兄弟和门 神施梅切尔皆披甲上阵〕,其结果,那边厢,丹麦队以0:3签了“城下之盟”,这边厢, 丹麦全民公决通过签署“阿姆斯特丹条约”(55、1%赞成,44、9%反对〕。丹麦政府方 一块石头落地。是夜,街头无战事。丹麦人大都围座电视机前看这场“功夫在球外“的热 身赛。丹麦政府玩的“声东击西”这招收到预期效果。 虽然各国总发表足球归足球、政治归政治的“神话”,其实再也没有比在绿茵场上更 能看出各国政治上的野心和期望。 五月二十八子夜于哥本哈根 ─────────────────────────────────────── 【百味人生】 ─────────────────────────────────────── ●邹凤兰 小松鼠的误会 --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 猴丝洞 (Houston)的夏天来得特别早,刚到五月下旬,就已是赤日炎炎似火烧了。好 在傍晚有了点凉意,那些喜欢运动的人们就纷纷出门,三三两两,或路边,或河畔,边散 步边聊天,使自己彻底放松。我和丈夫老杨跟往常一样,出去散步、聊天。突然,老杨发 现不远处路中央趟着一只松鼠在挣扎着,似乎是被车撞昏过去了。老杨大发慈悲之心,将 那可怜的小生命挪到路旁十几米处的树下,让它自行苏醒,我们继续往前走去。 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又从原路返回。那只已经苏醒的小东西正在全力挣扎想通过马 路。为了过马路,它已险些丧命。现在它还执迷不悟,再穿马路,必死无疑。因为它已行 动不便,显然是受了内伤。 老杨说,救鼠救到底,便毫不犹豫地揪起了松鼠的脊背。说时迟,那时快,小松鼠突 然被一庞然大物抓起,以为面临大敌,急忙扭转头,用它那善磕松子的利牙狠狠地朝它恩 人的手指咬去。一阵钻心的疼痛,随之血流如注。老杨本能地松开手,用左手捏紧伤口, 赶紧往家走去。接下来洗伤口,找医疗卡,平时大丈夫气十足的他,终于温顺地坐在副驾 驶位上,请我开车送他到医院。 在急诊所里,接待他的护士草草替他包扎后,让他在候诊厅等待医生处理。此时是傍 晚六点半。我们焦急地等待着。从玻璃门窗上,可以看到走廊里来回走动的人们,不时有 担架从门外救护车里抬出来。两个小时过去了,却总不见有人来叫我们。我们甚至怀疑: “这儿是急诊室吗?”问旁边的人,有个印度人告诉我们:“没错,这儿是急诊室。”实 际上,今天还不算是特别忙。记得在去年,儿子晚上七时摔伤了胳膊来到这儿时,一直等 到第二天才轮到我们。这就是美国急诊所!但如果你有生命危险,那一定会优先受到照顾。 哦,那我们就等吧!候诊室里人几乎走完,老杨身上的冷汗早已消失,我单薄的裙已不堪 空调的凉意,窗外已灯火辉煌。啊,终于轮到老杨了。一个护士在他左手腕上套上标有姓 名号码的胶带,他被安排在十号床。那些床位是在用布帘隔开的一个走廊上。又是半小时 的等待,医生终于来了。他询问了病况,让助手注射了一针,说是防动物咬伤后感染的。 又过了半小时,医生又来了。他熟练地剪开包扎,用镊子撕去已凝固的血块,将伤口消毒, 沿受伤的食指周围连注射了三针麻药。再用镊子撑开伤口,清洗里面。站在一旁的我,清 晰地看到伤口之深:若不是有骨头连着,这指头非掉不可。好险啊!指肚里的肉往外翻, 血又涌出来。这时的老杨,脸色发白,满头虚汗。麻药好像没起什么作用,他疼得全身都 在发抖。“十指连心啊!”医生不得不又给他补了一针麻药。我敢说,要不是男人的面子 在支撑着他,他一定会大喊大叫。 在医生暂时离开的瞬间,我问他:“怎么样,自讨苦吃的滋味不错吧?”他并没有直 接回答我,却说:“今天是Memorial Day(美国的一个纪念日),也许我是在继承我父亲的 遗愿,做他未完成的慈善事业。”好哇,他还有心思幽默。 医生又回来了,他把伤口再清洗一遍,缝了五针,包扎完毕,嘱咐回去后的注意事项 等等。过一会儿,护士拿来了医生开的处方,要我们回去买药。总算结束了。抬头看钟时 间,已是十点半。 事情到此并没结束。由于伤的是右手食指,他无法去工作,请了一星期病假。有人说, 要是他在公司工作,他就有丢掉工作的可能性。因为公司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啊。老杨常 感叹此事:“这不是管闲事,虽然好心暂时没得好报。但我相信善心总会得到善报的。” 我儿子接着说,这叫“鼠咬吕洞宾,不识好心人”啊! ─────────────────────────────────────── 【漫游世界】 ─────────────────────────────────────── ●话 声 瑞士行随感 去年金秋季节,我去瑞士中部卢色恩湖畔的小山村参加在那儿召开的关于“极高分辨 率光电子光谱学”国际学术讨论会,随后又去卢塞恩城和苏黎世周游一圈。瑞士之行,于 学术、旅游都有所收获。 ★景色美和心灵美  说起瑞士,几乎人人都知道它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人民生活富裕、风景非常优美的 国家。以前,我的同学曾在瑞士工作过两年,从他寄来的照片上看,瑞士风光确实不错。 这次身临其境,觉得瑞士之美的确名符其实。尤其是中部山区,森林与草地交错,山川与 湖泊相依,青山绿水之间镶嵌着无数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农舍、别墅、旅馆。每栋房子 周围都栽满了花草,窗户边、屋檐下也悬挂着开满鲜花的花盆。山坡上,脖子上系着铃铛 的牛羊伴随着清脆的铃铛声在悠闲地吃着草;在另一处林间草地,你或许看不见牛羊,但 你可以听到悠扬的铃声从森林深处飘来;偶尔,还会传来轮船的汽笛声,原来是豪华游轮 从远处破浪驶来。难怪有人说,瑞士风光誉满天下,确实不假。 不过,给我和大多数与会者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它的美丽风光,而是瑞士人的文明礼貌, 做事认真的态度。 初到瑞士,会议地点又在深山老林,下了飞机乘火车,宽轨结束换窄轨,接着又换乘 大巴士,最后再乘小面包到达会议所在地。下了车,到山顶饭店还得爬一公里的山路。这 一路上,我们曾发愁如何能在深更半夜顺利到达目的地。可是一路上遇到很多素不相识的 瑞士人热情地给我们指路,从售票员到列车员、汽车司机,还有很多乘客,一直有人帮助 我们。这在其它任何国家都是很少能见到的。我们乘坐的窄轨列车、大客车和小面包车, 恰巧都是当晚最后一班车,可时间就是那么准,真是分秒不差。 第二天,其他与会者都陆陆续续到达,都说这儿难找,换车太多。要不是瑞士人热情 指点,恐怕还真找不着这鬼地方。牢骚之中,对瑞士人的热情礼貌溢于言表。 瑞士的清洁也是举世闻名的,一路上看不到裸露的泥土,也没有随处乱扔的垃圾,当 然更看不到有人随地吐痰。瑞士人遵守规章制度也是出了名的。有一则笑话曾说到瑞士人 的保守:深更半夜三点钟,站在交通灯前等绿灯亮后再过马路必定是瑞士人。其实这表明 了瑞士人干事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一天下午,我和一位中国朋友到山上散步,走到一个 工地上,那儿正在埋设水管。一大片工地,只有一人在干活,从挖沟、接水管到埋设管道, 他全包了。此时,他正在焊接黑色的橡胶管道。从管道两个焊接面的切割、磨平到将两端 面加热、焊接,小伙子一丝不苟,每道工序都用仪表测量并纪录。我们在旁边看,他还给 我们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象弄虚做假、糊弄人,他们可能还没有这个概念。 ★硬件和软件 无论是山还是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瑞士风光确实优美。不过,光从自然风景来 看,瑞士风光比起面积相当的安徽皖南要大为逊色,和黄山就更不能比。瑞士的山大多是 平缓的,没有奇峰异石,更没有黄山的四绝(奇松、怪石、瀑布、温泉);瑞士的湖没有 黄山太平湖美,太平湖有无数个大小、形状不一的岛屿,瑞士却没有;皖山区有着象屯溪 宋街,歙县的古牌楼,黟县的古民居等古代文化遗址;瑞士也没有九华山、齐云山这样的 著名宗教圣地;瑞士更没有皖南山区的黄山猴、华南虎、狐狸、野兔、黄鼠狼等野生动物。 所以就自然风光这个硬件来说,黄山乃至整个皖南山区要比瑞士强得多。我问曾去过黄山 观光过的奥古斯特教授:“瑞士和黄山,哪儿更美?”他不假思索地说:“哦!那当然是 黄山更美。”依我看,黄山差就差在交通、住宿、卫生和人的素质等软件上。交通方面, 瑞士高速公路、山区公路、高速铁路、山区窄轨铁路、轮船、缆车,因地制宜,遍布全国。 无论火车、汽车、轮船,每十几到几十分钟一班。无论乘什么交通工具,只需买一种通票, 且不定时间,根据你的旅行距离,有效期在几天至几个月之内。买往返票,价格更优惠。 这才叫方便。住宿方面,瑞士可以说是全民办旅游。除了大型高级饭店,更多的是等级较 低点,价格较便宜的教会旅社、乡村旅社以及家庭客房,其条件不亚于三星级旅馆。到处 都有邮局、银行、小超级市场、酒吧饭馆和教堂,没有街头路边摆摊的。游客休息的地方 有的是,走累了随时能找到室外酒吧、茶座,即使不买任何东西也没关系。无论饭店、酒 吧还是商店,非常乾净,拿着酒杯迎着光照,也看不到一个污点。至于苍蝇、蚊子,可以 说是稀有动物-少见。这些方面我认为是值得黄山乃至全国借鉴学习的。瑞士人的服务态 度、服务质量就更不是国内所能比的了,中国人能做到他们的一半就了不得了。黄山和皖 南地区要想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不仅要花很多投资进行交通、住宿等基本建设,还要花 大力气提高人的素质。这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才有效果。 ★国内学者国外华人学者 在这次盛会上,非常高兴又结识几个华人科学家。他们分别来自荷兰、加拿大、美国、 台湾,然而没有一个来自大陆。八年来,我先后出席了约十次国际学术报告会,遇到来自 世界各地的中国学生、学者不计其数,就是没见着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我很纳闷,为什 么外国的学者有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而中国学者不能?是中国穷吗?不对!印度、俄罗 斯、东欧甚至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突尼斯,都有学者出来开会。这些国家目前比中国还 穷。在荷兰,在维也那,在伦敦,在巴黎,在斯德哥尔摩,在瑞士,在哥本哈根,在里斯 本,在世界各地,哪儿都能见到一帮帮、一群群、西装革履、大腹便便、手提高级皮包的 中国人。他们大都是以“代表团”、“取经团”、“参观团”、“考察团”等各种名目下 公费出国旅游的官员。当然其中不乏因工作需要。然而为什么唯独教育与科研不需要和世 界交流?中国科学界经费危机已经多年,多数研究课题早已断皇粮自谋生路。少数有经费 的课题,扣除人头费已所剩无几,无暇顾及研究开发,更谈不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中 国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例外)。我们几个人对此深有感触地说,要不是在国外,像我们这样 的无名小卒,再有钱也不会让你出来参加国际会议。这样的好事,还是干部优先吧。说完, 大家都沉默了。 ─────────────────────────────────────── 【诗 歌】 ─────────────────────────────────────── ●继 安 背 影 --写于父亲周年祭日 逝去的日子 是爸爸的背影 无声无息 牵着我冰冷的梦 到来的岁月 是我的心情 自开自落 是秋夜里瑟瑟的星 如烟的往事 已虽风飘散 永不飘散的 是我心中 爸爸的背影 ─────────────────────────────────────── 【百味人生】 ─────────────────────────────────────── ●霄 虹 狗权的差异 负笈丹麦已经两年了,印象最深的是狗多。 纵观哥本哈根街头,狗满为患,几乎成了万国良犬博览会。这些宠物宛如生活在天堂, 锦衣玉食,特宠而骄,被主人视为命根子,吃罐头,住华屋,取一个响亮动听的名字,梳 理打扮得俨然一个绅士或者贵妇。再加上商人在旁敲边鼓,推波助澜,其名目繁多的行头, 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我学业之余打周末工--骑单车给社区的订报户送报。本社区多为中产阶层的别墅院 落,那些养在深闺的狗对行人,可一点也不温良恭俭让,每次必然未见人影先穷凶极恶咆 哮于前,再看主人脸色讨好卖乖温存于后。咆哮时逞狼样,卖乖时出羊相。难怪中国民间 常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更揭示了“狗眼看人低”的恶劣品质。而有些富人爱 蓄纯种良犬,大小与牛犊相仿,不叫亦不动,只是在门口站定了,眼睛绿莹莹地射着光, 为什么如此,颇令人费解。确实让人不知所措,好像自己做了贼似的。 数次之后,乃知丹麦犬多为良性,不叫者也不一定咬人,然而危险也在于此,因其不 叫,反而不知其居心何在。一天前去送报,过来一只狗仔子,样子与尺寸都类似一只翻毛 皮鞋,在我的身边绕了一阵子,然后冷不丁奋力咬了一口,因其嘴小,只在我的牛仔裤上 咬了一个洞。富人是个娘们,珠光宝气,为我主持正义:“汉斯,这是不礼貌的”!小汉 斯并不松口,只是发出一种快活的呜咽,使人怀疑它的主人平常是不是就用这话当做抢骨 头的口令。 前年邻国德国一家报纸登载一条新闻,说是“德国的华人餐馆暗地里卖狗肉”云云 (事后证实是无稽之谈)。这下不得了啦!中国人一下成了众矢之的。那天我稍迟走进教 室,老师和同学皆神情凛然,宛如道德法庭一般。平常和蔼可亲的女教师玛亚手持报纸板 着脸问我:“霄,你们中国人吃狗肉吗?”初来乍到,入乡不问俗,我傻不楞登地如实作 答:“吃呀!我家乡柳州冬天的火锅狗肉全国闻名……”不料她竟怫然作色,拒绝理睬我 长达六个半小时。“怎么能吃狗呢!”事后她一提起此事,眼圈都红了。 丹麦是一个基督教薰陶的国家,一个丹麦男子曾在报上这样描述其家庭成员的地位, “在我的家里,地位最高的是孩子,其次是妻子,第三是狗,第四位才是我。”如今,竟 有人敢动丹麦壮汉“老三”的主意,岂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在全班千夫所指,狗血淋 头的指责中,我才如醍醐灌顶:原来东西方“狗权”的价值观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像,一般都不怎么好。中国人管欺软怕硬叫“恶狗服租棍”, 弄虚作假叫“挂羊头卖狗肉”,喜欢扑风捉影、无事生非,叫“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帮 凶逞恶叫“狗腿子”,作奸犯科叫“狗男女”,为富不仁叫“狗财主”,当官不为民作主 叫“狗官”,巴结豪强叫“狗仗人势”,丧尽天良叫“狼心狗肺”,良莠不辨叫“瞎了狗 眼”,做人不地道叫“狗娘养的”,乱诬好人叫“狂犬吠日”,铤而走险叫“狗急跳墙”, 小人得志叫“鸡犬升天”,卖身投靠叫“从狗洞子爬出去”…… 待我将这一大堆有关狗的贬意词,连比带划大致解释给玛亚女士听时,听得她一惊一 咋,杏眼圆睁,柳眉倒竖,其脸上惊异的丰富表情,无异于听说美人鱼铜雕的头颅被窃贼 割走一般…… 一九九七年四月三十日 ─────────────────────────────────────── 【信息交流】 ─────────────────────────────────────── ●观 光 哥本哈根大学简介 哥本哈根大学是丹麦最古老的大学。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1479年,经 罗马教皇同意建立了丹麦天主教大学。1537年,经改革后成了有新教背景的大学。此 后哥本哈根大学不断发长。目前哥大由六个学院组成,分别为健康学院、科学学院、人类 学、法学、社会学和技术学。六个学院计有六十八个教研室。 大学计有教职人员1300人,另有1200名兼职讲师。学生总数为33000, 目前在册博士生有1300人。每年有700名外国学生进入哥大学习,他们来自60个 国家。哥大与许多大学有校际交流合同,中国的大学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 哥大的学制为本科三年,毕业可获学士学位。继续攻读二年可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一般需三年完成。但医学、牙科和技术学位有别与此。基本教学语言为丹麦语,但哥大可 提供相当数量的英语课程。 ─────────────────────────────────────── 附:关于在丹麦学习的问答: 1、为什么要去丹麦学习? 答:教育质量上乘,学习环境优雅,暴力事件少,社会思想开放。 2、在丹麦可获得业余工作许可吗? 答:原则上是不行的。但如果你需要,你可以在暑假打工。找到工作后要申请工作扛许可。 此外,在丹麦待满十八个月后,你可以得到每周18个小时的工作许可。此项许可也 需在你找到工作后申请许可。 3、可以带家属学习吗? 答;可以,家属可以旅游身份在丹麦住三个月。(此后可延长为短期居住许可) 4、学习结束后可以继续在丹麦吗? 答:通常学习结束后,他们都回到祖国。但也是有例外的。 5、如果学习结束后我在丹麦找到一份工作,我能继续待下吗? 答:如果在丹麦找到一份非正式的工作,你可以得到一年的工作许可,以后需要每年申请。 6、医疗保险的规定是怎样的? 答:丹麦全民健康保险计划涵括所有具有居留许可的人士,当然包括外国学生。 7、必须要会丹麦语才能在丹麦学习吗? 答:不一定。英语是丹麦的第一外语,大多数丹麦人都可以说英语。 ─────────────────────────────────────── 【幽而默之】 ─────────────────────────────────────── ●吉健康(编译) 我为何辞退秘书小姐 两周前我45岁生日那天,从一大早我就感到不高兴。吃早餐的时候,我原本想着妻 子会愉快地对我说声“生日快乐”,甚至送我一份精致的礼品。但是,她甚至连声“早上 好”也没说。 我自我安慰道:“老夫老妻,不必计较。孩子们总会记得爸爸的生日的。”可是,当 孩子们进来吃早餐时,他们也都只字未提。去公司的路上,我感到非常失望。 当我走进自己的办公室时,珍妮笑容可掬地对我说:“早上好,老板,祝您生日快乐。” 顿时,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终于还有人记得我的生日。 忙到中午,珍妮对我说:“您看,今天天气这么好,又是您的生日,我们何不到外面 吃午饭--就我们俩。”我立即答道:“再好不过了!” 这一次我们没去我俩通常去的地方,而是去了乡间一处更幽静的小饭馆。我们要了马 蒂尼,午饭吃得非常舒适。回公司的路上,珍妮说:“老板,这么好的天气,我们非要回 公司么?”我说:“这样的好天气是很难得,我看不用急着回去。”珍妮一听很高兴: “那好,到我的公寓去吧,那儿我还为您准备了特别的马蒂尼。” 我们到了她的公寓,一边聊天儿,一边喝着马蒂尼,我心里非常惬意。过了一会儿, 珍妮说:“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到卧室换上更舒适的衣服。”我心中暗喜,立马答道: “请便!” 珍妮进了卧室。只几分钟的工夫,她从卧室里走了出来,手上捧着一个精美的生日蛋 糕,后面紧跟着我的妻子和孩子们,她们一起唱着:“祝您生日快乐,祝您生日快乐, ……。” 我惊愕地瘫坐在椅子上,因为除了脚上的一双袜子以外,我身上再也没有一丝遮羞的 东西了。 ─────────────────────────────────────── 【丑 小 鸭】 ─────────────────────────────────────── ●赵亦雨(8岁) 在瑞典上学 我很喜欢我的瑞典学校。我现在上三年级,我们三年级的同学很少,才有六个人。但 我们是三年级和四年级一起上课,四年级有十三个人,所以我们班共有十九个人。 一个星期里,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天是星期四,因为星期四我们三年级学英语,我觉 得学英语很有趣。 除了学算术、瑞典文和常识外,我们还要学手工。现在我正在做一个好友链。 我在班里算术和瑞典文经常得第一,老师说中国小朋友很聪明,我自己也觉得是这样。 我上学和下学的时间是:8:20-14:20。除了上课以外,我还有很多课外活 动,比如说:滑冰、弹钢琴和游泳。我觉得这些活动都很有意思。 我觉得我的生活很充实。 夏日园游记 暑假里,因为姥姥、三姨和表弟来瑞典旅游,我们去了很多地方,其中最有意思的是 赛车、碰碰车等,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车,可惜十二岁以下的儿童不能自己开,我只好 坐在爸爸的旁边。我爸爸开得可快啦!坐在旁边,我的心怦怦直跳。 玩完赛车,我们就换上游泳衣去玩水中游乐项目,其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充气 橡胶水山,因为有水,我们只能靠一条绳子往上爬。爬上去后可以在上面跳也可以从上面 滑下来,可开心了! 我们玩啊,笑啊,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关门时间,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游乐园。 ─────────────────────────────────────── 【散 文】 ─────────────────────────────────────── ●霄 虹 美人鱼剪影 初抵丹麦,就急切地前往哥本哈根港湾,去寻觅心羲已久的美人鱼雕像。 当波罗地海微茫的海面映入眼帘,我不由慢下匆匆的脚步,深呼吸一般将这片安徒生 笔下所描绘的美丽广袤的土地久留于心的屏幕。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象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象最明亮的 玻璃……” 我想起少年时,每当颂读“海的女儿”开头这一段,最温柔的海都会在我的视野里神 秘地涌动起来,使人莫名地向往和颤栗……而今,当我置身在哥本哈根港湾这尊美人鱼铜 像前,眺望蔚蓝的波罗的海,我还是油然想起安徒生笔下这个意境优美的童话。 ……传说在远古的海底宫殿,生活着一群美人鱼。为了心爱的王子,小美人鱼离开了 她的亲族来到人世。代价是她向巫婆交出了她美丽的声音,她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痛苦 ……最终,为了爱情,她的身躯在海水里融化成泡沫…… 丹麦的艺术家将这个优美凄婉的童话,雕塑成一尊美人鱼铜像,放置在哥本哈根出海 口的礁石上。朝朝暮暮,看云聚云散,看船帆艇影飘出港湾--美人鱼成了丹麦的象征。 美人鱼铜雕并不大,但却十分精致,她线条流畅,坐卧在礁石上,神情娴静而略带几 分忧郁地凝视着大海的远方。 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游客,在美人鱼雕像前流连忘返,摄影留念。尽 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和种族,然而关于海的女儿的故事,总是象海风一样在有船、有渔 人、有灯火的海岸吹拂。无论你在哪一个国度,你呼吸到的都是同一个海的气息--因为 安徒生属于丹麦,同时也属于整个世界。 大概,文化旅游的魔力就在于能把一处原本陌生的景地,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已是向晚,天际的落霞把美人鱼雕像幻化成一幅轮廓清晰动人的剪影。我坐在海堤上, 看着海鸥在苍穹上下翻飞,船只渐次没处苍茫。海风温柔地抚过樯桅和秀发,在远方,浪 花依然簇拥着礁石和海岸,那是一条生命历然b中永远蔚蓝的爱情线! 在樯帆林立的哥本哈根港湾,当夜幕悄然降临的时候,不知是哪条船上飘来了一阵赞 美爱情的歌声,拍击船舷的波涛给它以伴奏。 人生有时比风景更美丽。就象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所说,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灵魂。 周遭的海宁静而浪漫,悄无声息地潮水温柔如少女的手,轻抚着美人鱼雕像下的礁石。 我想,海水涌起的泡沫,该是美人鱼不灭的灵魂吧…… 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九日于丹麦 ─────────────────────────────────────── 【茶余饭后】 ─────────────────────────────────────── ●范旭仑 评《杨绛评传》 杨绛这个人最喜欢“杂忆与杂写”,记忆能力老而弥健,写作技巧老而更成。“我以 菜园为中心的日常活动,就好比蜘蛛踞坐菜园里,围绕着四周各点吐丝结网;网里常会留 住些琐细的见闻、飘忽的随感”(《杨绛作品集》第二册21页;以下省作杨)。 景异情迁,这当儿是以“我”为中心(egotism)--杨绛早坦白“毕竟是凡胎俗骨, 离不开自己”(杨314页),又推心置腹地向访事者倾诉:“我也得了写作病,有时写写才 过瘾;以后如果瘾上来,那么我还会写的”(《中文自修》1987年12月号丁曦林《访作家 翻译家杨绛》)。 杨绛骨子里是编故事圣手女秀才--天生的小说家(《槐聚诗存》114页),长留给 世人永赏共赏(《谈艺录》442页)的“杨绛散文”,足使吃文学饭的人迷惑得弄真成假。 去年,杨绛把描写“我”跟“锺书、阿圆”怎么对女仆好的万字散文《方五妹和她的 “我的老头子”》售予《十月》杂志,居然发表在“短篇小说”栏里,又为《小说月报》 转载。啊!瞧:“196名评论家和作家投票,《作家报》评出去年十佳小说”,第二名让 杨文夺得(《文艺报》1998年4月7日头版)。 妙哉!难道写得栩栩如生,其有趣味正不亚于小说,就编派作“小说”用啦?是也! “传记”而“如闻其声,如得其情,生动细贴”,即“堪入小说、院本”(《谈艺录》 364页);“人如欲活,适所以为事不悉真”(《管锥编》1298页)。“艺术之辩证法” (die Dialektik des Kunst)不客气。譬如,记女仆1987年甩手出走,作者插话:“没 有五妹,也省掉好些麻烦。例如她看了电视剧《围城》,也对钱先生讲个没完。”按所举 证不当,那剧1990年年末才上演呢!“时代错乱”(anachronism)原本是小说家享有的 特权嘛。我自惭死心眼,而越发佩服那二百来号掌操文柄者的歪打正着。 反之,也有弄假成真的,三联书店董秀玉编《杨绛散文》收纳两篇小说者是也。她网 结得疏数有致,打四五岁起,凡六合五性,靡不布撒,为史家论师送货上门,请饮茶。 这样说来,要写杨绛传,省事又讨好。况且我们这位作者凭仗他畅销《钱锺书传》壮 胆,就在之前个把月,又推演出《钱锺书与杨绛》--不能说杨绛跟“钱锺书热”沾光, 虽然杨氏时常自谦说“我不过是钱锺书的夫人”;驾轻车就熟路,《杨绛传》唾手可得。 太取巧,太方便,真便宜了他!让那些穷年累月挖掘文墓而难着一字的人看了作何感想! 本书明明是《钱锺书与杨绛》的增删,偏偏缄嘴不道,生怕又给指谪为“自己抄自己”。 这般一二二一的做书法,我看不一定是师法杨绛。杨绛已刊散文总共不足二十万字,却有 只有“杨学专家”才能查清的书名和版本。一万字一本,两万字一册,一加一又一种,这 一种不一会再嫁二家出版社。在统统结集为《杨绛作品集》之后,还让出版商从中分化变 迁为《杨绛散文》、《杨绛散文选集》、《钱锺书杨绛散文》。 这书的后序称:“不溢美过分,不造谣中伤,应是对传记作者的起码要求”(头一句 不通。50页把七言诗变五字句,84页现造个字取代“然脂”之“然”,114页将民国三十 四年径作1934年,298页把钱氏同僚赵复三改名为赵三多,308页错简。连类举之)。好啊, 我们来瞧罢。 “杨绛在巴黎大学旁听了一年课程,本来想攻读学位,已在着手写作论文”(55、283 页)。这来历莫非是《记钱锺书与围城》“入巴黎大学进修。他本想读学位,后来打消了 原意”?我说孔庆茂,您是咋知“杨绛想读学位在作论文”呢?是“杨绛在接受笔者采访 时自述”耶?抑“杨绛在电话中对我说的”也?“旁听”犹尚克“攻读学位”哉?杨绛, 与其说是自费留学,不如直白说是陪同丈夫游学,今语所谓“陪读”也--53页不云乎 “钱锺书在生活上缺乏常识和自理能力”?54页所引槐聚《赠绛》诗不云乎“卷袖围裙为 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只要想想,有谁会在留学时坐月子呢? 造谣目的有二,一是自我美容,一是搞臭他人(《管锥编》1494-5页)。这块儿的传 讹造谣偏偏为了“溢美”!可不违犯“起码要求”!他前一本书上还有“他与杨绛双双获 得牛津大学文学士学位”的黑字。我欣幸他没采用丁曦林所记杨绛言:“经过两年的勤奋 努力,我的英语水平和知识修养都迅速提高,并取得文学副博士学位”。我们也从未见杨 绛出面辟谣;她曾亲笔致函一家偶尔造谣的小报,否认杨必的翻译成绩与傅雷有关。“不 溢美”,就不该忘记笔下所传的“只是人类”。 作者兴奋地记录“杨绛告诫我不要相信报刊上那些以讹传讹的话”;讹是谁传播的? 睫在眼前长不见!110页云:“1904年胡适在中国公学读书时听过杨荫杭的课”。按中国 公学1906年开办,而老圃1906年初就潜往日本国了。传杨绛之讹(杨65页)。57页:“这 封半文言的信大概是钱孙卿先生笔达原信的内容”。按那几句话是钱孙卿书中徵用钱基博 信中引语,要说“笔达”,也该是钱基博“笔达”呀。287页将刊于1939年3月5日《今日 评论》上的《风》断定为“作于四十年代中后期没有确切年月可考的作品”,当然也是感 觉杨记可靠而未考谓考。 “1988年钱锺书杨绛联名贺辞《发扬特色,办好译林》,发表在《译林》第一期卷首” (299页)。按1981年《译林》编辑部要开会,名誉编委钱锺书写个请假条逃学,带上杨 绛的名字,顺水推舟,说了家乡主人几句好话,被用小字公布于《译林》第二期末尾读者 来信栏里。八年后钱先生名声大起,那封酬世短简何不借光派上大用场?于是就给掐头去 尾,既大字排印,复制版影印,强戴上了个长官专擅的标语口号“发扬特色,办好《译林》”, 隆重登在头号头版,俨若“元旦社论”。苏秦还是旧苏秦,害得钱先生颇尝世态炎凉或者 市价涨落的滋味。这刀笔伎俩害人上当。 钱锺书结婚地被强调是苏州(42、282页),他从前可认准是无锡,这次变卦显然听 从了颇似笔录老妪口述的《钱锺书浅识》(《书屋》1997年8月号)里的僻违之谈。钱锺 书怎么巴巴上岳家门去借榻拜天地?李洪岩有专文批驳,发布于因特网(新加坡《国风》、 日本《中国研究》等)。究诘在哪儿初进洞房,跟考证Keats喝什么稀饭一般无谓;但公 然反舛常识,悍然冒犯事实,“殆自恃望重名高,不难以一手掩天下耳目欤”(《谈艺录》 386页)? 记忆筛眼走漏的和网罗的,是一是二,相反相成,仿佛画师谓露于笔墨之中者与隐在 笔墨之外者参互以成画境。文家手眼不外此,懂事的读者见呈露即知隐匿。 32页:“杨绛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不久,就听说了本系三年级本科生钱锺书的赫赫大 名了”;281页:“1932年春东吴大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按1932年春学校因 风潮停课,杨季康就北上清华借读(范明辉《杨绛<钱锺书与围城>笺证稿》)。杨季康何 时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杨绛自传称是1932年秋,他处(杨265页)又作1933年秋。我细 勘《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就是不见“杨季康”三字。“研究院新生名单”1932年度外国 语文研究所只一人,赵萝蕤;1933年度全院二十六名,有钱的同学石璞、万家宝和好友吴 祖襄、张杰。我老也搞不懂这是怎么搞的,其中必有文章可观。 至于282页称杨在清华获文学士学位,不用说又是“造谣溢美”。她热慌要当新娘放 西洋(杨95页),没毕业,上哪去弄个学位?就是得也得得硕士呀。 还有,“冯友兰特地写信给钱锺书”及“钱锺书辞去了西南联大教职”(55、61页), 当然本诸杨绛那篇家喻户晓的名著了,只是杨还不好意思这样明说--抑敛隐微不得见者, 于此辈笔下横决张大。都不是那么回事,详见我的《杨绛〈钱锺书与围城〉指正》(《钱 锺书评论》卷二)。 好些造谣不是故为,而是抄书卤莽灭裂所致。 20页:“杨荫杭说他以前教过的某某学生是个低能”。按学生是同学之误(杨85页)。 53页把原文“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改编成“便提笔在夫人白嫩 细腻的脸庞上画个花脸”。 “年谱1977年:根据富尔歇考订三种版本校订的西班牙原文本的《小癞子》,重新翻 译”。文理事理全不通。《小癞子》1977年译本序是:“根据富尔歇校订西班牙原文本译 出”;1985年的作:“1978出版的拙译《小癞子》根据富尔歇的校订本。承友人赠送原著 另两种版本。我把几种版本对照选择了现在根据的本子。”他是把1985年和1977年的事混 合捏团造年谱吧?附带指出,《杨绛译文集》未用《小癞子》的后出善本! 三次夸奖杨绛“发现”塞万提斯的信(195、196、297页)。其实杨氏自己写得明白, 是“看见”、“看到”已整理现成的而已。又是“溢美”,不遵守“起码要求”。 瞧见46页“她偶尔写一些陈简斋体的旧体诗”,吓我一跳,连忙观其尾注,咳,那不 过是杨绛抄首陈诗送人尔!这荒诞对那人极平常,渠老把抄书作创作。 他那二书挨了书评家好顿教训(《博览群书》1993年1月号、1997年11月号白克明文), 心服口不服,一壁射天笞地,把堂堂正正的学问者的研究批评谤伤为嘁嘁咭咭的长舌妇 的造谣诽谤,一壁掩耳椎钟,悄悄地采纳了论师的指教。要是一时没训导到,准出乱子。 比如,他接受了白克明书评的再教育,282页知道杨氏公布处女作的名称和时间,却 自作主张,猜署名“季康”,全不管杨绛不单不屑化个笔名,甚且行不离姓。他看赵玉山 《槐聚诗存勘误》指示《溪水四章寄恩钿塞外》的恩钿是杨氏清华同宿舍的蒋恩钿,就意 必作“同学”(34页)--蒋是钱的同班同学。 此类“文之不德败德”(《管锥编》1506页)还有。大篇大段使用人家文章和成果, 只字弗道,“简直像一提舌头上要生碗大疔疮似的”。 31页:“在清华吴宓翻译术课上,杨绛翻译过不少文章。公开发表可以查考的有两篇: 一篇是汉译英,贺昌群的《论汉唐之党见》;一篇英译汉,一位英国人的作品《共产主义 是不可避免的么》,发表于《新月》1933年6月号上。”杨绛听过吴宓的翻译术?没听说 过,不好说啥(116页记1949年末吴宓还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则妄语无疑)。 说此时翻译贺昌群文,则是抄书者的蛮干。牟晓朋等编《记钱锺书先生》里有一篇叶 瘦秋《钱默存先生交游录》,在考述《书林季刊》(Philobiblon)时云:“贺昌群《论汉 唐之党见》是由政治学毕业考头等的杨季康编译的。这是杨唯一一篇公开发表的汉译英。 她的唯一一篇公开发表的英译汉政治学论文是刊登在《新月》1933年6月号上的《共产主 义是不可避免的么》。大概是她记不起或者愿意旁人忘记的东西(参看《杨绛作品集》第 二卷360页、第三卷50、228页)。”两译相距十多年,哪好生捏强扭作一团?再说,拈出 杨译反共文是不是不可避免地归属于杨氏所谓“造谣传讹”之例?在铰杀犯家里不该提到 绳子,而他如此戆莽地给予彰扬并载入《杨绛年谱》,杨绛怕不乐意吧?说不定会再打电 话或再也不打电话“告我”。 142页评钱杨“被政治高压吓怕了”“噤若寒蝉”--是“造谣诽谤”吧,以钱杨智 拒书商事作证;那分明是穿窬《记钱锺书先生》205页的编者按,却谎称得自杨文。185、 301页所用郑土生文“是土窟坑里出来的”么?昧良忘祖,不指明出自李洪岩等编《钱锺 书评论》卷一。49页亦然。 得指出,《杨绛年谱》的底本是田蕙兰的《杨绛年表》。1990年以后是孔单干的,简 陋不堪。1995年为无字白纸,连年份也不存在。书内记事至1997年,而年谱截止1996年1月。 大家知道,杨绛的文凭是凭专攻政治学获的,青年尝代大律师的父亲写状子,老来挺身而 出,替夫连连打赢了好几起大小官司,亲手造作的声明、报道之类应用文屡见报角,充分 表现了她知法护法的大勇大智和善良贤惠的德性、高尚澹泊的情操。这传奇也似的好材料, 给杨绛生平平添异采美谈,谁成想作传者浑不知珍惜利用,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减损 传主的风华。 编撰者在末尾开列“杨绛研究文献”,头条至第七条全让传主杨绛的散文承包,眼光 准确得可怕。杨绛散文即杨绛自传(《管锥编》第五册160页),压根不用他人代拟,就 是僭越,也只能屈文才做个抄抄编编的“写字”或“小秘”。假若这册十来万字的印刷品 (编辑家设计到位,页页字少而大)不十之八九“直接引用了杨绛的文字”,那才犯傻呢。 编排人物生平当然得抄一遍,复述作品内容还得抄一遍,来来回回,记忆力不怎么样的也 能记住杨绛的所有。所以,看过《杨绛作品集》的人,不必再看这本《杨绛评传》,而单 看了这本《杨绛评传》,不能说不必更看《杨绛作品集》。 (《杨绛评传》,孔庆茂作,华夏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16元) (范旭仑,地址:116012 大连市图书馆历史部) ─────────────────────────────────────── ───────────────────────────────────────                  编辑出版:          中国留学生《美人鱼》杂志编辑部 ─────────────────────────────────────── 国际统一刊号 (ISSN):1398-179X ───────────────────────────────────────                  ☆                  订阅地址:          E-mail: meirenyu@image.dk                  ☆                  网上取阅:          http://www.image.dk/~meirenyu ───────────────────────────────────────                 本期责任编辑:                  庹旌生          (E-mail:fituo@farmakol.ku.dk)                  ☆                  本期编辑: 李庆峰 ☆ 吉健康 ☆ 孙少波 ☆ 王华胜 ☆ 刘凤海 ☆ 张志伟 ───────────────────────────────────────              本期编辑采用软件:                  ☆              南极星4.0 ◎倪鸿波              (http://www.njstar.com.au) ───────────────────────────────────────              《美人鱼》杂志电邮版                    ☆          刊载留学生自己创作或编译的作品                    ☆             以及其它报刊中的个别精采片段                  ☆          与《美人鱼》杂志印刷版同时发行 ───────────────────────────────────────          《美人鱼》杂志 ☆ 欢迎投稿 ☆ 欢迎各种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