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林◎书◎摘◎≡≡≡            第2期(1999·3·23)            汉林网上书城:www.hanlin.com 《汉林书摘》是《汉林书讯》的姐妹刊物,从新出图书中摘录一些章节向读 者推荐,不定期出版。欲订阅者请送email到majordomo@xys.org,写明: "subscribe hanlin"。欲退订者写明:"unsubscribe hanlin"(引号不要写)。 如果你无法阅读中文国标码email,请向yahoo.com, hotmail.com等网站申请一 个免费email账户再订阅。 书名后面的号码为国际书号ISBN,欲在汉林书城查阅该书,将这个号码copy/ paste到“快速查书”窗口,点击 Go 即可。 ◆◆◆◆◆◆◆◆◆◆◆◆◆◆◆◆◆◆◆◆◆◆◆◆◆◆◆◆◆◆◆◆◆◆◆ 【散文选萃】  ●贾平凹:敲门  ●徐城北:帝都遗韵  ●陈丹燕:弄堂--上海人的生活底色  ●余杰:朴素 【人情世事】  ●何清涟:患了金钱迷幻症的病态社会  ●李力研:柯云路的新神话 【人物传记】  ●李辉:萧乾曾经的自杀经历 【历史风云】  ●黄仁宇:万历皇帝  ●樊树志:闯王进京 【古诗鉴赏】  ●疑云重重话《渔翁》 【菜谱精选】  ●〖炊麒麟鱼〗〖炊玉树鸡〗〖炖胡椒肚〗 【散文选萃】◆◆◆◆◆◆◆◆◆◆◆◆◆◆◆◆◆◆◆◆◆◆◆◆◆◆◆◆◆ ●              敲门 ·贾平凹· (摘自《贾平凹散文(全六册)》( 710400945D ),中国戏剧出版社。 “鬼才”贾平凹以小说起家,名声鹊起,至今已步入大师之级。贾平凹的散 文同样独树一帜,别具风味,非平庸之辈可以比拟,他有灵动的文字,佛心与平 常心常在,洞察世事的眼光,这一切都使其散文极有神韵。本书共有六册,分别 收入贾平凹散文代表作,印制精美,颇值收藏。) 人问我最怕什么?回答:敲门声。在这个城里我搬动了五次家,每次就那么 一室一厅或两室一厅的单元,门终日都被敲打如鼓。每个春节,我去郊县的集市 上买门神,将秦琼敬德左右贴了,二位英雄能挡得住鬼,却拦不住人的,来人的 敲打竟也将秦琼的铠甲敲烂。敲门者一般有规律,先几下文明礼貌,等不开门, 节奏就紧起来,越敲越重,似乎不耐烦了,以至于最后“咚”地用脚一踢。如今 的来访者,谦恭是要你满足他的要求,若不得意,就是传圣旨的宦官或是有搜查 令的警察了。可怜做我家门的木头的那棵树,前世是小媳妇,还是公堂前的受挞 人,罪孽深重。 我曾经是有敲声就开门的,一边从书房跑出来,一边喊:来了来了!来的却 都是莫名其妙的角色,几乎干什么的都有,而一律是来为难我的事,我便没完没 了地陪他们,我感觉我的头发就这么一根根地白了。以后,没有预约的我坚决不 开门,但敲打声使我无法读书和写作,只有等待着他们的走开。贼也是这么敲门 的,敲过没有反应就要撬门而入,但我是不怕贼的,贼要偷钱财,我是没钱财, 贼是不偷时间的,而来偷我时间的人却锲而不舍,连续敲打,我便由极度的反感 转为欣赏:看你能敲多久?!门终于是不敲了。可过一会儿,敲声又起,才知敲 者并没有走,他的停歇或许是敲累了,或许以为我刚才在睡觉或上厕所,为此敲 敲停停,停停敲敲,相信我在家中,非敲开不可。我只有在家不敢作声,越是不 敢作声,喉咙越发痒想咳嗽,小便也憋起来,我恨我成了一名逃犯。 狡兔三窟,我想,我还不如只兔子。这么大的城里广厦千万间,怎么就没有 一个别处的秘密房子让我安静一觉和读书写作呢?我当然不敢奢想有深宅大院, 有门子在前可以挡驾,有那么一小间放张桌子和小床即可,但我不能。以致于我 在任何地方去上厕所,都设想有这么个地方,把蹲坑填了,封了天窗,也蛮好嘛。 我的房间从来是一室一厅或二室一厅,前无院子,后无后门,什么人寻我,都是 瓮中捉鳖。 事实是,我并不是个不需要朋友的人,读书写作之余,我也要约三朋四友来 喝酒呀,谈天呀,博弈搓麻将,但往往是想念的朋友不来,来的都是不想见的人。 我曾坚持不开门,挡住了几次我的从老家来的亲戚,他们是忙人,敲几下以为我 不在家就走了,过后令我捶胸顿足,我挡不住的是那些要我写条幅去送他的上级 的人,是那些有什么堂会让我去捧场的人,或是他们什么事也没有,顺脚过来要 解闷的,他们有的是闲功夫,上午来敲不开门,下午又来敲,今日敲不开明日再 来敲,或许就蹲在门外和楼下。他们是猎人,守在那里须等小兽出来。 明代的陈继儒说过:闭户即是深山,闭户哪里又能是深山呢? 或说,那是你红火啊。可我并不红火,红火能住这么小的房子吗?如果我是 官人家,客来又有重礼,所求之事谈完即走,走时还得说:不打扰了,您老辛苦, 需要休息。找我的双手空空,只吸我的烟,喝我的茶。如果我是歌星影星,从事 的就是热闹工作,可我热闹了能写出什么文章?又是读陈继儒的小品,陈先生恐 怕在世时也多骚扰,曾想去作隐,但他说:“隐者多躬耕,余筋骨薄,一不能; 多弋钓,余禁杀,二不能;多有二顷田,八百桑,余贫瘠,三不能;多酌水带索, 余不耐苦饥,四不能。”我同陈继儒一样,我可能者,也是“唯嘿处淡饭著述而 已”。但淡饭几十年一贯,著述也只是为了生计和爱好,嘿处竟如此不能啊!想 想从事写作以来,过几年就受冲击,时时备受诽谤,命运之门常被敲打,灵魂何 时有过安妥?而家居之门也被这般敲打不绝,真是声声惊心。小儿发愿,愿明月 长圆,终日如昼,我却盼永远是在夜里,夜里又要落雪下雨,使门永不被敲打。 但这怎么可能呢?我还要活的,我还有豪华的志向,还有上养老下哺小,红 尘更深,我的门恐怕还是不停地被人敲打。我的命就是永远被人敲门,我的门就 是被人敲的命吧。有一日我要死了,墓碑上是可以这样写的:这个人终于被敲死 了! ●              帝都遗韵 ·徐城北· (摘自《老北京——帝都遗韵》( 7534408725 ),徐城北著文,江苏美术出版社。 本书为老城市系列丛书之一种。古老都城北京大气、庄严,北京人幽默与闲 散似乎与他们所生活的胡同、茶馆、戏楼等等外在环境密不可分,本书从探究老 北京的真正面目把握老北京人的文化特性与人情风味入手,结合大量清末民国初 年的珍贵图片,由北京文化研究专家、作家徐城北撰文,真正是图文并茂,帝都 之遗韵展现的一览无余矣。)   这儿信口说说四合院内的小风景。   吃春饼。照规矩,每年都在立春这一天才吃。可以在馆子里吃,也可以在家 里吃;可以郑重些,也可以随意些。但一定要用热水烫面,再加一点香油,烙双 合的薄饼。吃时揭开来,用饼卷着生熟各菜,再蘸以少许甜面酱,卷成“卷儿” 吃。生熟各菜又有哪些熟肉菜是酱肘子、酱肘花切成的丝,以及小肚丝、熏鸡丝、 烧鸭子丝、咸肉丝、驴肉丝等;另外得有炒和读音“火”菜,用豆芽菜和粉丝炒 成,还可以有炒菠菜、炒韭菜、炒黄花木耳,摊黄菜(炒鸡蛋)等。吃时都是自 己动手,愿意吃什么就卷什么,一家人聚在一起,图一个气氛。我小时每年到这 一天,家里必吃无疑。其他时候也偶然吃,但就是吃不出这天的气氛。随着年纪 渐大,我才把这习惯慢慢“收”了。但前两年春天,忽然收到汪曾祺先生来信, 他本是为其他事写信的,但正事儿一带而过,后边却谆谆讲述今年的立春可不一 般──“今年大年初一立春,是‘岁交春’,据说是大吉大利的。语云:‘千年 难逢龙华会,晚年难遇岁交春。’那天,你可以吃一顿春饼。”至今每次回想起 来,都有一种长叹不已之情。难怪汪先生去世后,曾有悼念文章用了“最后的士 大夫”的标题。   有钱就置房。在北京,一旦有了钱,怎么着才最合适?似乎,还是置房产稳 妥。义和团不会总来,来过了那一阵儿,下一阵儿还不知猴年马月。任他兵荒马 乱,这房子总会有人赁,要赁就得拿房钱,咱身不动膀不摇,就吃这瓦片儿了。 要住就住独门独院,这还有个讲究:天棚鱼缸石榴树,厨子肥狗胖丫头。这是北 京四合院的一个基本标准。住这样的房不但是图舒服,也不仅是为了摆谱儿,有 时候还另有他用。比如上海戏馆子派人来北京约“京角儿”,头牌那儿已然去过 了,头牌和人家提名咱“当二路”。人家要登门拜访,其实是想探探咱的虚实, 好给咱定包银。咱心里都明白,咱早就独门独院了,家里也收拾得挺齐整挺气派, 这价儿不怕您不往高了开!   江浙一带老一辈的人都有个习好,叫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皮包水指 吃茶,水包皮就是指泡澡了。   泡澡。一般人是洗澡,身上真脏了,使足力气去洗,不洗下一层皮来,恐怕 不值。可也有梨园的名伶,其实家里就有洗澡设备,可还是愿意到澡堂子泡上一 泡。马连良就喜欢在有戏那天的午后,独自一人到“华清池”澡堂泡上一阵。还 得是最热的池子。等泡“滋润”了,趁着水汽笼罩,稍微喊那么一两声,看嗓子 “在没在家”。等泡够了,让伙计打个电话给斜对面的东来顺,给自己送点小吃 过来。李少春也喜欢泡大池子,碰见熟悉的戏迷,半天时间就算“交代”了。孔 明是“六出祁山”,少春则要“三下池子”。   吃烤肉。当初这可完全是件“爷们儿”的事儿。北京最骄人的烤肉有三家: 烤肉宛、烤肉季、烤肉王。烤的方法是在一个很大的圆桌面当中掏洞,火就摆在 洞的下边,火的上头并排“支”着铁炙子(四方形的粗铁条,其间微有空隙), 众“爷们儿”把生肉片伴以作料,放到灼热的铁炙子上,一脚蹬在桌边的矮板凳 上,一边大口喝着烧酒,还不时用长竹筷子翻动着……因为热,“爷们儿”索性 打起赤膊,一个个宽宽背脊上流淌着汗水。烤肉在铁炙子上吱吱作响,油从炙子 空隙流到下面的火焰上,不时腾起带有香味的火苗……三家当中,烤肉宛成名早, 卖的也是真正的小牛肉。烤肉季时间上晚一点,但占据的地界好,它位于什刹海 的东北角,银锭桥的坡下,左边是爆肚摊,右边是临河第一楼,后院就是后海的 海岸。他在高柳下头放铁炙子,虽在盛暑也不觉太热。同时自制荷叶粥,外烙牛 舌饼。凭这,也足以和烤肉宛抗衡了。   大酒缸。这是一种最老百姓的酒店。没有桌子,而是把酒缸埋半截在地下, 另外半截露在地面上边权当桌子。不准备多少下酒的菜,只让闲着没事儿的人放 开了喝酒,聊天。   吃小馆,遇到两三知己到了家里,一直聊到吃饭,准备不及,就一同去附近 的小馆。店东店伙都熟识,甚至不需要点菜,根据平常习惯把菜端上来就是。遇 到客人是“吃家儿”(相当今天的美食家),也可以请客人即兴设计一两道菜── 原料是什么,用什么刀功,先下什么和再下什么,用什么火候……伙计在桌子边 上听、厨师在帘子后头听,一会儿菜端上来被当场品尝,厨师也从帘子后头跟了 出来,于是主、客和厨子三方共同研讨,兴许一个这家小馆以后的“看家菜”就 这样“横空出世”。   许多有些名声的“吃主儿”,大多有自己的饭馆。如果请客,当然在那儿最 好。吃完了,向老板招呼一声:“写帐──”老板也痛快回答:“好嘞,您呐 ──”帐当然是有的,一般是在一年的“三节”(春节、端午、中秋)之前结算, 由有头有脸的伙计拿了帐单,到“吃主儿”的府上拿钱。这帐可能是许多笔,每 一笔都记得很真。“吃主儿”也未必细看,因为到底吃了多少顿,他或许已然记 不真切。只要腰里有钱,照付就是。您看这“写帐”的办法,究竟对谁合适?── 只能是“都合适”吧。   烧羊肉。还一定得是前门“月盛斋”的,那儿有“百年老汤”,烧出来的味 道就是个别。天气越热,还越是想“这一口儿”。买时咱手里还拎着个空罐儿, 等一进门,伙计也熟识,顺嘴就问:“今儿,爷是来点酱的,还是烧的”自己只 把眼睛向烧的盘子一扫,直接说分量就行。等伙计把肉称好,自己把罐子也向着 柜台递了过去──伙计接过,转向身边的一个大桶,揭开盖子,慢慢地而又满满 地舀了几勺子:“得了,给。”等你刚转身,他那边则传来一声客气的“回见!” ……   京城的文化,老北京的旧事,自然不是一本书就能包容的。老北京人的世俗 一面,老北京的市井风情,帝都的遗韵憾事,也不可能写尽道完。这些,有的已 被遗忘了;有的,可以成为人们饭余茶后的话题。还有许多呢,咱们留待日后道 来。 ●            弄堂:上海人的生活底色 ·陈丹燕· (摘自《上海的风花雪月》( 7506314185 ),陈丹燕著,作家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一个探寻者和怀旧者的姿态徜徉于上海的百年历史中,寻访散落 在街巷中的历史遗迹,回望她不曾经历过的旧日时光;在张爱玲、张学良、颜文 梁等历史名人住过的老房子里,遥想他们的人生往事,慨叹于无尽的世事沧桑; 透过今日上海的新风气:咖啡馆、酒吧、舞厅、美容院,捕捉把握当代上海人的 生活情趣和微妙心态;从饱经磨难而永不改其高洁优雅的张可女士身上,从曾经 享尽荣华富贵又曾经一贫如洗而仍不失其精美华贵神韵的郭家小姐身上,发掘出 杰出的上海女子所特有的风骨……大量珍贵的老照片与内文相映生辉,可视为一 部文化含量丰富、风格温雅的上海野史。)   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下午 时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 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 下面写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临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 阳光。深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 的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 万缕地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 票,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 就可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 跟的红拖鞋,在弄堂里人们是不见怪的。小店里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 他开着一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 望着小街上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阅人 多矣。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 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 个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 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 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 你看见路上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 芬在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 乓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 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 的奸商。   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 生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的事情,他最喜欢。   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还有上海人对它的重视以及喜爱。 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十八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 上海弄堂,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现了。   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跑, 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到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一 栋栋、一排排造了八百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 建起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从前 被外国人划了许多块,一块做法国租界,一块做英国租界,留下一块做上海老城 厢,远远的靠工厂区的地方,又有许多人住在为在工厂做事的人开辟出来的区域 里,那是从前城市的划分,可在上海人的心里觉得这样区域的划分,好像也划分 出了阶级一样,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怀着不那么友好的态度,彼此不喜欢认 同乡,因此也不怎么来往。这样,上海这地方,有时让人感到像里面还有许多小 国家一样,就像欧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人,仔细地看,就看出了德国人的板, 法国人的媚,波兰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着不同的脸相。所以, 在上海从小到大住了几十年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 某一块地方。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 布在全上海的九千多处弄堂,差不多洋溢着比较相同的气息。   那是上海的中层阶级代代生存的地方。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有温饱的 生活,可没有大富大贵;有体面,可没有飞黄腾达;经济实用,小心做人,不过 分的娱乐,不过分的奢侈,勤勉而满意地支持着自己小康的日子,有进取心,希 望自己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识时务,懂得离开空中楼阁。他们定定心心地在经济 的空间里过着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着可能有的机会,期望更上一层楼。 他们不是那种纯真的人,当然也不太坏。   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 的黄豆,背阴的北面亭子间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的, 上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 怕冷的宝石花。就是在最动乱的时候,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 世故老人,中庸,世故,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喜欢任何激进,可也并不把自 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后门开着烧饭,香气扑鼻,人们回到自己的家里来,乡下姑娘 样子的人匆匆进出后门,那是做钟点的保姆最忙的时候。来上海的女孩子,大都 很快地胖起来,因为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来,有一点肿了似 的。她们默默地飞快地在后门的公共厨房里干着活,现在的保姆不像从前在这里 出入的保姆那样喜欢说话,喜欢搬弄是非了。可她们也不那么会伺候上海人,所 以,厨房里精细的事还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调大闸蟹的姜醋蘸料,温绍兴 黄酒,然后,女主人用一张大托盘子,送到自家房间里。   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因为上海 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就是上 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              朴素 ·余杰· (摘自《铁屋中的呐喊——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之二》( 7801003756 ), 余杰 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北大怪才余杰继《火与冰》后的又一力作。) 时下学者出版专著,扉页的自我简介中往往列上一大串头衔:教授、博导、 ××奖获得者、××学会理事、××协会顾问、收入××名人录之中。读者还没 有开始阅读著作,便被这些显赫的招牌吓坏了。而我偶然读到著名学者、现代文 学研究的奠基者王瑶先生的一部著作时,却发现了这样几句自我介绍:“迩来垂 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 亦谙‘水深火热’之味。唯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 态耳。”这是真正的幽默,幽默的背后我看到了一种本色的朴素。学界泰斗的王 瑶先生,终身保持着这种朴素。可惜我来到未名湖畔的时候,先生已经去世了, 我无缘与乘单车横冲直撞的先生相遇。而先生的这段自我介绍,足以令今天一打 两打的学者们为之汗颜。 我常常怀念那些这个时代所稀罕的品质,正如人们热心保护濒临灭绝的珍稀 动物。朴素显然是其中之一。有一次,我到一名暴发的朋友家里去,他家里装修 得让我眼花缭乱:水晶吊灯、柚木地板、大理石浴缸、希腊裸女像、真皮沙发, 沙发旁边摆着一盆文竹。在这样的氛围内,文竹是那样格格不入——因为文竹是 一种朴素的植物,把它摆在珠光宝气的客厅里,文竹难受,人也难受。主人浑然 不觉,我却全身起鸡皮疙瘩,为文竹不忍,也为自己不忍,更为被亵渎的朴素而 感到痛心。 世间没有靠得住的财富,而朴素却是一种绝对靠得住的品质,是人永远的财 富。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迁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大。联大8年,培养出一 大批星光灿烂的杰出人物,自然科学家有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华罗庚;人 文学者有何炳棣、朱德熙、吴晗;文学家有穆旦、汪曾祺、郑敏……在极为艰难 的环境里,涌现出来的人才比三校前10年、20年的总和还要多,这成了中国现代 教育史上的一个谜。其实,谜底很简单,只有两个字——朴素。当时的师生,把 学术作为第一任务。既没有条件也没有闲工夫追求舒适的生活。学生的衣着,多 数是褪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色棉大衣,脚上是家制的布鞋或3元 一双的劣质皮鞋,露脚跟的线袜自然占优势,甚至缀着一层层各色补丁,沾有 3400公里征尘的粗布湘袜也有人穿。教授也好不到哪里去,吴大猷回忆说:“那 时,我有一条黄卡叽布裤子,膝盖上都补了像大膏药一样的补丁。虽然学校里有 人穿得好一点,但无论谁穿什么,倒也没有人感到稀奇。”客观上,战时物资匮 乏,无法享受锦袍华服;主观上,整个身心都浸到学术研究中,物质上但求温饱 就行了。谁有才华,谁有成就,谁就受到尊敬;而不像今天这样,谁有钱,谁有 权,谁就受到尊敬。西南联大奉行着这条朴素的价值观,为中国学术史写下了光 辉的一页。 朴素是生命的动力,放弃朴素,也就丧失了生命的动力。朴素既是坚持又是 失去,失去的是无限膨胀着的享受欲,坚持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纯洁性。朴素与 矫情、虚假及谎言无缘。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官方的传记宣扬说,他的遗物只有 几件打着补丁的外套和他喜欢的桦木鞋。这种“朴素”是制造出来的,因为稍有 常识的苏联公民都知道:斯大林在国内有几十座豪华别墅。在别墅里,斯大林常 常通宵达旦地大宴群臣。一桌山珍海味刚动一点,他就醉熏熏地吼叫:“换掉!” 于是侍从连桌布一起撤下,又换上一桌美食。要把这样的领袖树为朴素的典型, 只能弄巧成拙。20世纪真正称得上朴素的领袖大概只有印度的“圣雄”甘地。甘 地以白布裹身,赤脚行走在祖国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让自己的灵魂感受到土地的 冷暖干湿。甘地从不为自己的影响力而骄傲,临终前他也只说了这么一句:“在 这可爱的印度,有她的一个卑微的儿女,够坚强,够纯洁……”这种朴素是天地 之气孕育出来的朴素,它能轻而易举地战胜困厄、仇恨和麻木,甚至是死亡。我 终于理解了这位衰弱的、瘦小的老人魅力所在,也是两个字——朴素。 我喜欢穿朴素的衣服,喜欢听朴素的歌曲,喜欢读朴素的诗句,如陶渊明的 “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真理往往是最朴素 不过的,这两联像大白话一样朴素的诗句,却道出了生与死、个体与世界之间千 变万化的纠葛的真相。我喜欢朴素的朋友,有空来我简陋的小屋坐坐,喝一杯并 不名贵的茶。用一个普通的玻璃杯;我喜欢朴素的女孩,从她的身上能嗅出自然 的芬芳,感受到女性天赋的灵气,朴素是少女最好的打扮,因为少女正当好年华; 我喜欢朴素的生活,朴素却并不粗陋,朴素却并不苍白的生活,带着几分诗意, 几分满足,几分感激,迎接每一天的阳光雨露。不羡慕别人,也不夸耀自己,欣 赏自己所欣赏的一切,离开自己所不喜欢的一切,这种朴素,岂不是幸福的最高 境界? 法国浪漫派大师夏多布里昂在他的杰作《阿达拉》的楔子中,用大量的篇幅 描绘了壮观的密西西比河和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然而,他在下一部小 说《勒内》的结尾却冷静而忧伤地写道:“密西西比河在离发源地不远处只是一 条河水清澈的小溪,有那么一天,它突然厌倦了这种状态,它向高山索要雪水, 向激流索要大水,向暴风索要雨水,它终于跨过河岸毁坏了身旁的树木。起先, 高傲的小溪对其威力洋洋得意,但是,当它发现留在它身后的是一片荒凉,它只 能孤零零地独自向前流去,而且已经混浊不清时,它为失去了大自然为它挖就的 简陋河床,为失去了小鸟、鲜花、树木和其他小溪——在它平静地流淌时的朴实 同伴——而懊悔莫及。” 密西西比河是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情世事】◆◆◆◆◆◆◆◆◆◆◆◆◆◆◆◆◆◆◆◆◆◆◆◆◆◆◆◆◆ ●          患了金钱迷幻症的病态社会 ·何清涟· (节选自《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 7507209083 ),何清 涟著, 今日中国出版社。 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悬殊的贫富差距,中国仅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面对贫 穷,中国的传统文化游刃有余,然而面对财富,却捉襟见肘。在公平与正义的旗 帜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追问:财富是如何集中在素质低下者和品质恶劣者手中 的,又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当然不会一帆风顺。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诸如腐败、软政权化、分利集团化、 地方恶势力以及黑色经济等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陷阱。) 整个社会充斥着患了金钱迷幻症的人们,这个社会只能说是病态的。 财富的追求与经济伦理的畸变 在中国,追逐金钱的活动,从未形成目前这种铺天盖地、全民参与、势头汹 汹的金钱潮;对金钱意义的张扬,也从未达到这样一种藐视任何道德法则的地步。 与平等和效率共同构成经济伦理体系的还有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人们对待 财富的态度通常可以从财富的获取(即追求财富的手段)、财富的使用以及国家 对财富的管理这三个主要方面来加以测度。从这三方面考察,就可以发现,近十 多年以来,一些有终极意义的社会价值目标在中国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公”“私”观念的畸变 这十多年来,我们原来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先前 被从形式上驱逐出去的“私欲”,现在却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外化成人们的行动。 在近十多年中国积累财富的竞赛中,得利的主要是一部分在政府部门中掌握 资源分配大权者、国有企业的一些管理者和那些攀附他们的形形色色的“中介 人”。这些人早就没有所谓“公”“私”之分,如果说这些年来他们在“市场经 济”中操练了一些“本事”的话,那这些“本事”就是如何将手伸进“公有财产” 这只口袋里,用种种手段将“公有财产”化为己有。 最能说明中国人“公”“私”观念畸变的不是任何理论,而是大量事实。近 年来化公为私,公开侵吞国有资产,导致企业亏损,而经理个人发财这种“富了 住持穷了庙”的情况相当普遍。以深圳特区为例,截至1995年3月底,全市共清 退挪用、借用和拖欠公款计人民币2.69亿元,港币637万元,美元548.8万元。各 类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长期挪用、借用和拖欠公款,将公款借给外单 位或亲友使用,长期拖欠承包款或不交租金,擅自动用公款炒股票、炒房地产中 饱私囊,挪用公款购买香港或外国护照,借用、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或为个人 经营牟取私利等问题,在深圳一些单位里非常严重(《深圳特区报》1995年4月1 日)。 目前中国人在公有财产私有化上所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拿“公家”的,不 拿白不拿;我拿公家的,管你什么事,有本事你也拿,没本事站开点!老百姓虽 然知道自己所在单位的权势者在做什么事,但大多数人都抱着一种“这是国家的, 又不是我个人的”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鲜有检举者。即便有检举者,其中 一些人也是因为自己利益受损,而不是因为正义感的驱使。至于有些人因为检举 了单位领导人的贪污腐化而受到打击,还会有人这样认为:这人真傻,领导拿的 是“公家”的,管你什么事,反正他不拿,那些东西也没有归你。当然这种现象 的产生,与中国缺乏保护检举者的机制有关,因检举而被“炒鱿鱼”并受到各种 打击迫害的事例比比皆是。 这一世态的变化和思想界重新研究“个人”根本无关。因为思想界充其量只 是对从50年代延续下来的一些藐视人性的政治化伦理要求,如“个人的事再大也 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人民群众应该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服从 “社会利益”等思相进行了浅层次的清理,一是将个人(本位)主义和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区分开来,认为个人利益的存在,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存在有着同 样的合理性;二是将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秩序联系起来,认为良好的社会制度下, 社会的发展将会更好地保证个人的自由发展,而不是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作为代价。 所有这些理论,都是要求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则。 那么在中国当代,目前这种私欲极度膨胀、对社会政党秩序造成严重威胁的 局面又是如何造成的呢?这和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伦理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本世纪50年代初,是中国对传统经济伦理彻底扬弃的时候。在新建立起来的 经济伦理中,除了“按人头分馒头”这一点思想确实深入人心之外(分配法则忽 视人的能力差异,大大迎合了素质低下人群的弱者心理),所谓大公无私、公而 忘私、先公后私这一类社会主义理想经济伦理,虽然一直见诸于报刊等宣传材料 上,但有多少深入人心实在值得怀疑。不过当时对人们道德行为严加约束的意识 形态作用相当强大,人们只能将私欲抑制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另外一个不可忽 视的原因是,当时除了少部分生活资料之外,没有私有财产的存在。由于这种现 实,当时在理论上一直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持大力批判的态度,更不会 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上进行保护。各级企事业单位领导人以及公有财物的具体保管 者在支配单位公有财物时,有等同于支配私人财物的权力,故此所谓“公”和 “私”,在中国人的心里,实际上一直没有明确的界限,所谓“人民”财产人人 有份,而“人民”这个集体名词在中国,恰好是被引用得最多又最容易被人将其 涵义个人化的一个名词——“我是人民中的一员,所以我代表人民”这种廉洁, 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在使用这个名词时思维上的混乱。 笔者必须着重加以指出的是,在分析这一问题的时候,不能忽视通过政治手 段强制性地实行财产转移,以及为了论证“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而批判“私有财 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观念时,实际上已将“把手伸进别人口袋里”这种隐性经 济伦理合理化。这种隐性经济伦理观念在中国一直存在,水浒英雄名之为“替天 行道”的“劫富济贫”,就是这种隐性经济伦理的具体表现和阐释。这种从现代 观念看来,无论如何都是任意侵犯他人财产生命的行为,一直被中国民间视为英 雄美德,并通过清代获得空前发展的流民组织——江湖会社广泛传播,沉淀在民 众心灵深处。鲁迅在《阿Q正传》里描写的阿Q对“革命”的理解,以及大跃进时 代一些乡干部对共产主义的荒谬解释,就是流氓无产者意识对这种隐性经济伦理 观念的一种粗鄙的直白式发挥(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 754-755页)讲到这样一件事:“1958年10月中旬的一天,跑马乡党委书记在大 会上宣布,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一开 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 我可以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个队可以随便来挖。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 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可以想 象,这种对不属于自己的财产的觊觎心理,一旦失去了外在的强力约束,就会生 发出强烈的占有冲动。 同样必须加以注意的问题是:奉献型经济伦理的另一个矛盾之处,就在于提 倡“劳动光荣”“多劳多得”的同时,又用“按人头分馒头”的分配方式在实践 中切断了劳动和财富分配之间的因果链。这一切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人们在如 何获得财富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可以说,这种片面强调奉献义务而藐视个人经济 权利的经济伦理,使几代深受这种思想濡染教育的中国人,在履行职业责任和获 得财富这二者的关系上,缺乏一种道德认识。 谈到上面这些,或者有助于大家在某种程度上了解目前中国人在公有财产私 有化这一问题上的态度之由来。也只有充分了解在这种隐性经济伦理状态下的民 众心理基础,才可能较好地理解这一事实: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权主体缺位 的国有资产成为权力阶层大肆掠夺的对象,为什么基本上没有遇到文化上的反抗。 不少人在自己没有能力加入瓜分国有资产行列的时候,可以痛骂腐败现象和腐败 者,但一旦自己具有了参加瓜分的“资格”和能力,便也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 “国有资产”这一只口袋里。公民自律精神如此之差,其原因就在于整个社会缺 乏一种健全的公私观念。 金钱至上和商品拜物观念的形成 对于“财富”,直到洋务运动以前,中国历代思想家几乎都怀着一种深深的 恐惧,《管子》一书的作者、商鞅、韩非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都在追 求财富的终点提出了“富国不求足民”的思想,认为老百姓富足不仅不足以言治, 反而对国家有害。于是中国在鼓励老百姓“安贫乐道”方面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信 条,这种对财富的鄙视到了毛泽东时代被发挥到了极致,外化到政治上就是极端 轻视经济活动,过分强调政治教化。这种思想到毛泽东的晚年,形成了他的两个 重要思想:“穷则革命富则修”和“越穷越革命”,承认人们有追逐利益合理性 的“常识理性”在道义上被彻底否定,应对“穷”而形成的一整套安贫乐道的哲 学,这时被发挥到以穷为荣的荒谬程度。 物质贫乏的民族对财富的梦想也是贫乏的。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无论是 对富裕本身的理解,还是对富裕的向往,其实都很原始。那时候的理想境界,在 农村来说,无非就是一首风靡一时的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床上盖着花被窝,屯 里粮满仓。”就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提出来以后的两三年中,大 多数中国人都还不知道百年难得一见的致富机遇已经悄悄来到面前。在农村中有 一些头脑比较灵活的人主动抓住了这一机会。而在城市中,则只有一些被当时社 会的就业体制排斥在外的人,在万般无奈,亦即连街道工厂都进不了的情况下, 被迫接受了这一机遇的“垂青”。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发了财,成了当时传媒热衷 宣传的“万元户”。“万元户”们的存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唤醒 了人们被压抑已久的物质欲望,由政治意识形态设定的“奉献型伦理”规范日渐 处于一种弱势状态。在充满体制漏洞,且没有设定任何追逐财富的游戏规则的国 度,几亿处于长期贫穷状态中的人,其物质欲望一旦释放出来,就形成了一种前 所未有的金钱饥渴感,那种在政治压力下被迫退缩回意识深处的“常识理性”, 一旦没有了外在约束,就以极快的速度膨胀起来,最终导致了当前这种道德严重 失范状态。追逐金钱的活动,在中国从未形成这样一种全民参与、铺天盖地、势 头汹汹的金钱潮;对金钱意义的张扬,也从来没有达到这样一种藐视任何道德法 则的地步。在这10多年商品大潮的强力冲击下,商品拜物观念已渗透中国社会各 阶层的意识深处,以至教养、文化水准很不相同的社会各阶层,在追求金钱的求 和中,其行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质上竟没有多大的差别。 中国从上古时代开始,就特别注意“采风”,周代还特设采诗官每年春天到 民间搜集民谚,目的就是通过民谚了解民情,“以观风俗知得失”。由此可见民 谚实是对世风人情的一种反映。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罗辑在 1995年11月曾对传媒谈到,中国新闻机构考虑到宣传的负面效应,很少利用新闻 的特点直接去调查、揭露领导干部中的贪污受贿问题,见诸报端的总是已成定局 的案例(《深圳商报》(1996年1月17日):《’95中国反贪风暴——最高人民 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罗辑一席谈》)。这等于承认了中国的新闻传媒在反 映民众意见方面有相当局限。在这种情况下,用民谚这种非正式的资料陈述世态 的变化,多少可以弥补文字资料之不足。 整个社会充斥着患了金钱迷幻症的人们,这个社会只能说是病态的。美国思 想家詹姆斯(Willianm James)在批评美国时曾说过:“我们的道德软弱,造成 了只崇拜成功这个邪痞女神的现象。而只以金钱来解释成功,乃是我们的国家之 病。”对金钱意义的张扬到了现在这种程度,重建民族道德确实是当务之急。 柯云路的新神话 ·李力研· (摘自《虚妄的智慧:破译柯云路与伪科学》( 7500423454 ),王昌盛编,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从《大气功师》到《发现黄帝内经》,柯云路在伪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些媒体和部分所谓的科学家也在为之吹棒。为了肩负的社会责任,作者从一些 科学工作者评论柯云路的文章和专著中选编而成《虚妄的智慧:破译柯云路与伪 科学》一书,旨在从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和传播学角度反思柯云路的“成长” 过程和“柯云路现象”,及其所反映的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人的心态。本书分 三编,分别为“为柯云路画像”、“中国伪科学现状”、“中国反伪科学档案”。) 柯云路是我国当代较有名气的小说作家,他在成名之前就执着地发表过不少 作品。他是一位在苦难环境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的顽强作家,他写的作品,与其 他作家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艺术性低于其思想性和政治性。他是我国少 有的一位以思想性见长的年轻作家。本世纪80年代,由于小说《新星》被改编为 电视剧《新星》而一举成名,柯云路遂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火红作家,并立刻引 起文艺理论界甚至“政治社会学界”(姑且称之)的注视与讨论,这部小说(及 电视剧)的突出特点就是大胆指向我国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官 僚主义、保守主义和顽固的封闭主义。作家将小说初名为《古陵》,其蕴意也完 全在暗示这种落后势力的顽抗。这部小说,尤其是电视剧极好地促进了我国当时 的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是一部难得的取得轰动效应的优秀作品。文艺能像这部 小说及电视剧那样,起到影响人心、干预社会、指向改革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 以来大概还是第一次。 尽管这部作品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成熟之处,如美学家李泽厚说:“ 从《人妖之间》到《新星》,……艺术上毫不成功,甚至不一定是艺术品。” (见《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第262页)何新则说:“《新星》和《夜与昼》…… 就其艺术来看,这部小说是粗糙而不成熟的。它们的整体风格缺乏统一,特别是 主人公的性格是分裂的,其他许多人物也都是一种很潦草的速写。”(见《艺术 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第193页)但它毕竟在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方面做了 尝试。 由于这部小说和电视剧的成功,柯云路成了一位勇于探索的作家。他大概不 想让自己一生抱定一个题材、一个格式穷写不变、就在他最火的时候,我们在北 京的一家图书馆见到某青年报社记者对他的采访录,其中讲他今后要做点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我们以为柯在山西二十多年的磨炼和积累可能会有不少新 的体悟(他从16岁离京下乡一直在山西,至今仍是山西作协的会员,惟一改变的 是他从榆次的工人、仓库保管、业余作家变成了省城作协的专业作家),以为不 久就会读到这位以思想性见长(有时见长到不考虑艺术规范,不考虑思想通过情 节或人物性格的变化来展现的程序)的作家所出牌的有如王国维、郭沫若甚或李 泽厚那样雄厚的中国文化研究的成果。 万没想到,两年以后,北京及全国各地的大小书摊和部分书店有了他的《大 气功师》。气功,是国粹,研究国粹当然也算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是打开一 看,全是气功师如何扑灭大兴安岭的大火,气功师如何预测灾难,气功师如何算 命治病治邪之类的东西,读不上几眼就为其中严重的无艺术无情节所困惑。稍有 文化修养的人就会因其中严重的超越人生经验、感觉的故事而生腻,难以再读。 但此书却为气功界或迷信神功的人所欢迎,一连几版,达到了近40万册的发行 量。作家柯云路也许就这样开始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但《大气功师》却是小 说体,又在文学刊物《当代》上连载,这类神怪连篇的东西完全用艺术的形式公 诸读者。人们当时想,可能柯云路又想开辟一种娱乐文学的新路,好比港台作家 大写武打小说或情爱小说那样,给无聊而寂寞的文坛增添点什么。 但是不久,柯云路另一部与气功有关的书又发表了,它叫《新世纪》,副题 《献给二十一世纪》。但作者仍标定为小说,其中的神怪也就无可非议了。我们 在北京的书店里见过此书,有大陆版和香港版。这可能就是他说的“科学小说”。 再后来,广东书市上突然见到《人体宇宙学——〈大气功师〉理论剖析》一 书。这部书已不再标榜是小说或艺术了,有了“理论”标志。紧接着全国各地隆 重推出了花城出版社为柯云路出版的《人类神秘现象破译》两大卷。大概在读者 们未能读完之际,作家出版社又推出了柯云路的最最“新”作《面对气功界—— 气功修练的奥秘与误区》。至此,柯云路可谓一气呵成,为中国人民奉献了五大 部有关气功的书。 认真比较了其中几个版本后可以发现五部书其实就是一部书,只是版本厚度 不同,字号大小不等,简繁有异而已,只要读了其中任何一部,剩下四部就可以 完全不读。当然最大的不同就是书名不同、定价不同和作品定性不同。 柯云路突然间成了中国气功界的理论权威。据他自己说,全国各地给他写信 者多以万计,有的要求开方治病、有的要求传授功夫、有的要求预测命运,…… 柯云路只好到处逃避,不敢公开自己的通讯地址,把一切信函都交由出版社代转, 柯云路一夜间成了中国气功界最大的道义支持者、艺术支持者和最好的理论支持 者。大概气功界尤其神功界有了柯云路这样一位好朋友,其功法更会“芝麻开花 节节高”,横行天下,无可阻挡。就这样,柯云路踏入了“魔区”。 柯云路一夜间由一个热情冲动、精力充沛的反传统的理性主义作家,突然改 头换面成了一个“要为各类迷信平反”的非理性主义者。可悲的是,这种非理性 主义大不同于伯格森,更不同于尼采。尼采这位非理性主义者最起码高呼了一声: “上帝死了”,而柯云路则要为死了的上帝(西方)和死了的神鬼(东方)大喊 不平大呼冤声。柯云路的非理性主义态度是倒退到了巫师神汉的原始迷狂。 1993年8月间,《作家文摘》报上连载记者采访柯云路的长篇报道,在这篇 报道中,柯云路向记者坦白了他的写作追求,他说了这样一句颇有分量的话:他 的小说或作品“生前能轰动死后会永恒”。 既然柯云路是一位为“轰动”和“永恒”而写作的执着作家,那么他的选题 肯定要经过深思熟虑,于是他放弃小说不写而专门于气功和迷信,也就不是什么 简单的“误入歧途”,而是三思之后的庄严抉择。 可惜的是,他的这种企图成功不了。他的艺术创造如何,是否可以永恒,我 们不好评说,(文艺评论家和千万读者自有公论。王小波和何满子认为柯氏的作 品是“文化垃圾”)而其气功和神秘主义方面的写作,注定他不会获得什么永恒, 这一点,用不着等他死后评论。自他的书发表之日起,用不了几日,书中无处不 在的常识性错误和根本经不起逻辑推敲及实践检验的各种妄说,都会成为历史的 笑柄。如果还有某种可能的永恒,那也只能是充当一个永恒的笑料,仅此而已。 这种永恒,堂堂作家柯云路是决不情愿的。然而,无情的是,柯云路已无法改变 这种历史事实,因为他的确已经发表了五大部有关神功的书,它们在各界都有流 传。他不可能从书的拥有者手里再度全部收回,除非柯云路使用他在书中一再讲 到的“负时间”法和什么“逆时空”法,否则便决不可能改变事实和人们的判断。 可惜的是,柯云路书中讲的那些神功法则,他一样也不会使用,既消除不了现在, 也退不回昨日。“衰与荣”自有分明,柯云路为迷信和巫术平反自有结论。 【人物传记】◆◆◆◆◆◆◆◆◆◆◆◆◆◆◆◆◆◆◆◆◆◆◆◆◆◆◆◆◆ ●             萧乾曾经的自杀经历 ·李辉· (摘自李辉著《浪迹天涯:萧乾传》( 7505928767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本书是“传记文学丛书”中的一种,是关于萧乾先生的传记,也是一部后生 小子为一位令人尊敬的文学老人所写的传记。作者在掌握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尽可能详细、客观地描述了萧乾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文学生涯。同时,在作品中, 也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深深的景仰之情。从中,我们可以详细地了解萧乾走进文 学殿堂的经过,以及他一生坎坷的生活经历。)   谁也没预想到世界会转眼间变得如此混乱,如此让人惶惑不安。   混乱,无序。固有的生活信念道德观念一夜间会摔得粉碎。人,重新排列组 合;人,又一次面临着命运的威胁。   萧乾在混乱中选择了自杀。   北京豆嘴胡同41号,一座普通的四合院。   1966年9月4日。   胡同里,高架在大树枝上的喇叭,发出刺耳的喧叫声,充满火药味的声音, 飘在令人恐怖的空气中,像一条条无形的长蛇,溜进这座小院,从窗缝间爬进来, 吞噬着萧乾的心。   两个月来北京城到处都是这种使人或发狂、或恐怖的声音,它打破了人们心 中的暂时的宁静,在历史的巨大的留声机上,录上了不谐和的奇怪音响。   萧乾坐在桌前,平静地望着桌上的一瓶白酒,一瓶药。   就在几天之前,8月23日,这间房子涌进一帮造反的孩子,他们只有十几岁, 如果换一个环境,也许还是父母身旁撒娇的宝贝。他们扯下墙上的版画,玫瑰的 花瓣揉碎了,木板碎裂的声音,敲打着萧乾的心。然而,他呆呆地坐在一旁,无 可奈何地看着这些“英雄”们蹂躏他的心爱之物:画、书……他的心冷了,脑海 里随即冒出一个字——死!   妻子的姐姐,在院子里被罚在八仙桌上跪了许久,小将们把她赶进房间,勒 令她烧掉“一切应该烧掉”的东西。   在小将们的监督下,她点起了火。   火闪着无情的光亮,映着萧乾痛苦的眼睛。保留几十年的写作卡片,在火中 化为灰烬。珍藏的几百封友人书信,在火中叹息,发出绝望的呼喊。那是些多么 珍贵的信件呵!在几十年的文学生涯里,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在中国,在 英国,结识了许多中外著名作家,有的还结下深厚情谊。沈从文、杨振声、巴金、 杨刚、斯诺、福斯特……一个个熟悉的面容,此刻,仿佛在火光里一一闪现,他 痛苦地闭上眼睛,他不愿意看到它们化为灰烬。   8月23日,他的精神堡垒被冲垮了,混过去、挺过去的决心,被妻子的挨斗 摧毁了。   文洁若,一个瘦小却顽强的女性,在十年漫长的岁月里,陪伴萧乾度过了他 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一九五四年他们结婚,刚有孩子,反右的风暴就把他们卷 进生活的漩涡。萧乾从《文艺报》副主编的位置,跌为“贱民”,在劳改农场里 呻吟,在有的女人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丈夫时,文洁若顶住了巨大的压力, 给萧乾以生活的信心,以家庭的温暖。当萧乾站在唐山柏各庄农场的田地上,迎 接前来看望自己的妻子时,他流泪了。他第一次感受到妻子难以估量的恩泽。几 十年中,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萧乾在婚姻上,一直曲折坎坷。结婚,离婚, 再结婚,再离婚,几次波折,使他在感情上留下深深伤痕,生活也笼罩上难以驱 散的阴影。   妻子被押到岳母家批斗,她在院子里挨斗,而年逾古稀的岳母,在房间里听 到女儿被辱骂,听到女儿的争辩,老太太绝望了,她再也不愿忍受这一切。她含 愤悬梁自尽!当她告别这个人世的瞬间,女儿还在院子里挨斗!   萧乾又看到妻子站在出版社院子中间的平板车上挨斗。母亲的死,使她更为 冷静、顽强,她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她的脸上抹着墨汁,头上戴着高帽子。一个 弱小的心灵,在时代的重压下喘息!   萧乾彻底绝望了。   家里只剩下他一人。他坐下来,拿出这张白纸,作出了和岳母一样的选择—— 自杀。他要在另一个世界寻求安宁,寻求永远的解脱。   对于死的考虑,萧乾这几天一直没有停止过。自杀,在他来说,是不可避免 的道路。不过,他不愿简单地死去,他在寻找一个最好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   跳楼?不行,万一死不了怎么办,反而会增加更多的麻烦和痛苦。萧乾刚听 到一件传闻:一个人忍受不住侮辱和打击,半夜从楼上跳下,但并没有死。活过 来之后,他不敢说是自杀,那样会背上“畏罪自杀,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的 罪名,他解嘲似地说,“我半夜里做梦,好像有特务来抓我,我拼命地跑,往楼 下跳……”。   萧乾没见过那人,但他可以想象,那人在痛苦地呻吟时,脸上会露出怎样的、 勉强的自嘲。   上吊吧?萧乾走进厕所,寻找适合挂绳子的地方。不行,万一刚吊上去,有 人突然进来怎么办?   跳湖吧?萧乾骑自行车,在北京城里转来转去。三十多年前,在燕京大学念 书的他,常常骑着自行车跑进城内,到沈从文的家中,将自己刚写出的小说交给 沈从文看。他也曾骑车进城,随沈从文走进总布胡同那个有名的“太太的客厅”, 看望颇有名气的才女林徽因。他哪能想到,三十多年后,他会骑车在北京寻找自 己的归宿。   萧乾回到家中,心中仍考虑死的方法。死,但要死得舒服一点,他默默地想 着。   今天,他终于想到了死的方法。   他记起在英国时,一位英国友人在浴池里放进电线,然后跳下去,很快就死 去了。他决定也这么办。   他在水缸里放满水,牵过台灯,将灯泡拧下,然后通上电放入水中。他害怕, 万一家里人发现他在缸中来救时会触电,就又找来一块木板,上面赫然写上两个 大字:有电!   做完这些后,他才坐在桌前。他从柜子里拿出一瓶白酒,又从抽屉里取出安 眠药。好像听谁讲过,吃进安眠药后,再喝白酒,会死得更快。   写几句话吧。在一张白纸上,他用红铅笔写下几句话:   洁若:新社会固然美好,只是我挤不进去。我先走一步,孩子们只好都托给 你了。   乾   九月四日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遗瞩,却包含着萧乾复杂的心情,这种心情,只有熟悉他 的经历的人才能够体会到。   他终于拿起了药瓶,手轻轻地拧开瓶盖。   他或许不知道,早在5月,邓拓,已经在今年这场风暴中,瞪着怨恨的眼睛, 离开了人间。他更不会知道,就在四天之前,他所熟悉的善良、正直、一直为党 忠诚工作的老舍,在北京,在湖水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在跟随着他们。他什么也没想,对中国发生的一切,他没来得及理解,也 不想去理解。他一仰脖,一瓶安眠药片滚进了喉咙。   他又拿起酒瓶,往肚子里灌。   他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就在萧乾倒向地上后几个小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来人走进了院子。很快, 他们发现了昏迷在地上的萧乾,马上把他送到了隆福寺医院。   他居然被救活了,奇迹般地从死亡的门槛上退了回来,他的病历上写着这样 一行字:右派,畏罪自杀,已洗肠。   当重新看到妻子悲戚的面容出现在眼前时,他的眼睛湿润了。瞧着妻子焦急 的神情和温柔的目光,他心里交织着辛酸和欢欣。他好像大梦初醒,顿时发现了 自己的荒唐,不能死,不能撇下她,撇下孩子,去寻求自己的宁静。应该和他们 一起走下去,哪怕畏缩地度过灰色的生活。或许这时他才醒悟到,自己那样精心 地选择死的方法,正是自己不愿死去的顽强意识的折射。   文洁若伸出纤细的手,体贴地抚摸着萧乾。他的脸是苍白的,一场折磨,使 他瘦下去好多。但从他的眼睛里,好像看到了对生存的渴求,为摆脱死亡的庆幸。   她抓住萧乾的手,紧紧地握住,她要将心中的坚强,传到他身上。   站在从死亡的边沿走回来的萧乾面前,文洁若想安慰他,但她没有。她只是 俯下身子,凑在他的耳边用英文说了一句:We must outlive them all!   萧乾嘴唇微动,重复着这句话:“我们一定要比他们都活得更长!”他感到 生命注进了一股力量。要活下去,无论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他都应该活下去。 【历史风云】◆◆◆◆◆◆◆◆◆◆◆◆◆◆◆◆◆◆◆◆◆◆◆◆◆◆◆◆◆ ●               万历皇帝 ·黄仁宇· (节选自《万历十五年》( 710800982X ),黄仁宇著,三联书店。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作。作者在多年摸索材料的基础上,以“大” 历史观的视角反观明“万历十五”的历史,提出了和前人不尽相同的看法,颇为 深刻。和一般的学术专著不同,作者在书中对历史现象不像做专题论文那样有缜 密的分析和解剖,而是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将历史现象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仅适合于学院研究参考,又适合于广大民众阅读。)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 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 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 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 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既然如此,著者又何以把《万历十五年》题作书名来写这样一本专著呢?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 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 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 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由于表面看来是末端小节,我们的论述也无妨从小事开始。 这一年阳历的3月2日,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天气虽然不算酷 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然而在当日的午餐时分,大 街上却熙熙攘攘。原来是消息传来,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 慢,立即奔赴皇城。乘轿的高级官员,还有机会在轿中整理冠带;徒步的低级官 员,从六部衙门到皇城,路程逾一里有半,抵达时喘息未定,也就顾不得再在外 表上细加整饰了。 站在大明门前守卫的禁卫军,事先也没有接到有关的命令,但看到大批盛装 的官员来临,也就以为确系举行大典,因而未加询问。进大明门即为皇城。文武 百官看到端门午门之前气氛平静,城楼上下也无朝会的迹象,既无几案,站队点 名的御史和御前侍卫“大汉将军”也不见踪影,不免心中揣测,互相询问:所谓 午朝是否讹传? 近侍宦官宣布了确切消息,皇帝陛下并未召集午朝,官员们也就相继退散。 惊魂既定,这空穴来风的午朝事件不免成为交谈议论的话题:这谣传从何而来, 全体官员数以千计而均受骗上当,实在令人大惑不解。 对于这一颇带戏剧性的事件,万历皇帝本来大可付诸一笑。但一经考虑到此 事有损朝廷体统,他就决定不能等闲视之。就在官员们交谈议论之际,一道圣旨 已由执掌文书的宦官传到内阁,大意是:今日午间之事,实与礼部及鸿胪寺职责 攸关。礼部掌拟具仪注,鸿胪寺掌领督演习。该二衙门明知午朝大典已经多年未 曾举行,决无在仪注未备之时,仓卒传唤百官之理。是以其他衙门既已以讹传误, 该二衙门自当立即阻止。既未阻止,即系玩忽职守,着从尚书、寺卿以下官员各 罚俸两月,并仍须查明究系何人首先讹传具奏。 礼部的调查毫无结果,于是只能回奏:当时众口相传,首先讹传者无法查明。 为了使这些昏昏然的官员知所儆戒,皇帝把罚俸的范围由礼部、鸿胪寺扩大到了 全部在京供职的官员。 由于工作不能尽职或者奏事言辞不妥,触怒圣心,对几个官员作罚俸的处分, 本来是极为平常的事。但这次处罚竟及于全部京官,实在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本 朝官俸微薄,京城中高级官员的豪华生活,决非区区法定的俸银所能维持。如各 部尚书的官阶为正二品,全年的俸银只有152两。他们的收入主要依靠地方官的 馈赠,各省的总督巡抚所送的礼金或礼品,往往一次即可相当于10倍的年俸。这 种情况自然早在圣明的洞鉴之中,传旨罚俸,或许正是考虑到此辈并不赖官俸为 生而以示薄惩。但对多数低级官员来说,被罚俸两月,就会感到拮据。甚至付不 出必要的家庭开支了。 按照传统观念,皇帝的意旨总是绝对公允的,圣旨既下,就不再允许有任何 的非议。这一事件,也难怪万历皇帝圣心震怒。因为从皇帝的臣僚都彼此心照, 朝廷上的政事千头万绪,而其要点则不出于礼仪和人事两项。仅以礼仪而言,它 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我们的帝国,以文人管理为数至千万、万万 的农民,如果对全部实际问题都要在朝廷上和盘托出,拿来检讨分析,自然是办 不到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要求大小官员按部就班,上下 有序,以此作为全国的榜样。现在全体京官自相惊扰,狼奔豕突,实在是不成体 统。 万历皇帝是熟悉各种礼仪的君主。1587年3月,他已年满23,进入24,登上 皇帝的宝座也快有15年了。他自然会清楚记得,在他8岁那一年的冬天,他的父 亲隆庆皇帝为他举行了象征成为成人的冠礼。他被引导进入殿前特设的帷帐里, 按照礼仪的规定更换衣冠服饰,前后三次都以不同的装束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既出帷帐,他就手持玉圭,被引导行礼,并用特设的酒杯饮酒。全部节目都有礼 官的唱导和音乐伴奏,所需的时间接近半天。第二天,他又被引导出来坐在殿前, 以最庄重的姿态接受了百官的庆贺。 几个月之后,隆庆皇帝龙驭上宾。这位刚刚9岁的皇太子,就穿着丧服接见 了臣僚。按照传统的“劝进”程式,全部官员以最恳切的辞藻请求皇太子即皇帝 位。头两次的请求都被皇太子所拒绝,因为父皇刚刚驾崩,自己的哀恸无法节制, 哪里有心情去想到个人名位?到第三次,他才以群臣所说的应当以社稷为重作为 理由,勉如所请。这一番推辞和接受的过程,有条不紊,有如经过预习。 既然登上皇帝的宝座,他就必须对各种礼仪照章办理。在过去的15年,他曾 经祭天地、祀祖庙、庆元旦、赏端阳。他接见外国使臣、解职退休和著有勋劳的 官员耆老。他还曾检阅军队,颁发战旗,并在一次战役获得胜利以后接受“献俘”。 这种献俘仪式极为严肃而令人竦惧。皇帝的御座设在午门城楼上,他端坐其中, 瞰视着下面花岗石广场上发生的一切。他的两旁站立着授有爵位的高级军官,还 有许多被称为大汉将军的身材魁伟的御前侍卫。在广场上大批官员的注视下,俘 虏被牵着进来,手脚戴有镣铐,一块开有圆孔的红布穿过头颅,遮胸盖背,被吆 喝着正对午门下跪。这时,刑部尚书趋步向前,站定,然后大声朗读各个俘虏触 犯天地、危害人类的罪行。读毕他又宣布,这些罪人法无可逭,请皇上批准依律 押赴市曹斩首示众。皇帝答复说:“拿去!”他的天语纶音为近旁的高级武官2 人传达下来,2人传4人,而后8人、16人、32人相次联声传喝,最后大汉将军320 人以最大的肺活量齐声高喝“拿去”,声震屋瓦,旁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每年阴历的十一月,皇帝要接受下一年的日历,并正式颁行于全国。它的颁 行,使所有臣民得到了天文和节令的根据,知道何时可以播种谷物,何日宜于探 访亲友。翰林院官员们的集体著作,例如《实录》之类,也在香烟、乐队的簇拥 下,恭呈于皇帝之前。书籍既经皇帝接受并加乙览,就成为“钦定”,也就是全 国的唯一标准。 在同样庄严的仪式下,万历皇帝授予他的兄弟叔侄辈中的一些人以“王”的 称号,封他们的妻子为“王妃”,批准他们子女的婚姻。而最隆重的仪式,却是 把“仁圣皇太后”的尊号上赠给他的嫡母隆庆的皇后陈氏,把“慈圣皇太后”的 尊号上赠给他的生母隆庆的皇贵妃李氏。 慈圣皇太后对万历皇帝有极大的影响,因为除了她,没有第二个人再能给他 以真正的天性之爱。但是在万历登基以后,根据皇家的习俗,一种无形的距离就 存在于太后和皇帝之间,使母子之间的天性交流变得极为不便。例如前此不久万 历曾下令修葺装潢慈圣所居住的宫室,竣工之后,她的感谢不是用亲切的口吻加 以表达,而是请学士写成一篇文章,赞赏皇帝的纯孝,在他下跪时逐句诵读。这 篇文章,因为能对全国臣民起表率和感化的作用,所以就成为本朝的重要文献。 有时,万历用宫内的傀儡戏来讨取太后的欢心,在她下轿之前,他也必须跪在庭 前恭候慈驾。但是母爱毕竟是一种最深刻的感情,在多年之后,尽管万历皇帝临 朝的机会越来越稀少,每当十一月慈圣的生辰,他却仍然亲临皇极门接受百官的 庆贺。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万历册封他的爱妃郑氏为皇贵妃,并预先公布礼仪以 便各有关衙门作必要的准备。消息传来,就有一位给事中上疏提出异议,其理由 为:按照伦理和习惯,这种尊荣应该首先授予皇长子的母亲恭妃王氏,德妃郑氏 仅为皇三子的母亲,后来居上,实在是本末颠倒。这一异议虽然引起万历的一时 不快,但册封典礼仍按原计划进行。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小小的插曲,竟是一场 影响深远的政治斗争的契机,导致了今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立,而且涉及到 了整个帝国。 ●              闯王进京 ·樊树志· (节选自《崇祯传》( 7010024936 ),樊树志著,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中国历代帝王传记”的一种。全书以丰富的资料,流畅的文字,叙 述了崇祯的帝王生涯。揭示了这位颇有作为的并非亡国之君,在皇朝不可逆转的 衰败过程中演出的种种亡国悲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三月十九日黎明,人马喧嘶,城中鼎沸,农民军大队人马进城。据目击者说: “贼驰而进,皆白衣青帽,张劲弓,挟修矢,每人拴短棍数条,(口卸)枚疾 走”,“百姓门俱开,有行走者,避于道旁,亦不相诘,寂然无声,惟闻甲马之 音”。与老百姓们冷眼旁观若无其事的反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达官贵人们如丧家 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唯恐暴露自己的身份,纷纷乔装打扮,或是“恐衣冠贾祸, 悉毁其进贤冠”;或是“俱穿极破青衣,戴破毡帽”;一时间“破衣破帽重价求 之不得”。有人如实地记录了那种洋相百出丑态毕露的滑稽相:“是日,大小官 僚俱以重价购极破青布衫裤并破帽,混稠人中,低头下气,惟恐人觉。富贵子弟 至以鲜衣数袭易一垢敝衣不可得,赤体狂奔,随路蜷伏”。那种景象,仿佛末日 即将来临,空气中洋溢着不可名状的恐怖与惶惑。 中午时分,闯王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缥衣,乘乌驳马,在一百多骑兵簇拥 下进入德胜门。太监王德化带领宫内残存人员三百人,在德胜门迎接。太监曹化 淳引导李自成和他的随行人员牛金星、宋献策、宋企郊等,从西长安门进入大内。 当李自成获悉思宗及太子、二王不知下落时,立即发榜悬赏,宣布有献出者赏黄 金万两,封伯爵,隐匿者族灭其全家。 突如其来的政治变故,犹如雷霆万钧般的巨大压力,使明朝官僚集团迅速分 化瓦解。一小部分崇尚传统士大夫气节的人,选择了杀身成仁的归宿。他们中有 勋戚六人:新乐侯刘文炳、惠安伯张庆臻、东宫侍卫周镜(周奎之侄)、驸马都 尉巩永固、宣城伯卫时春、阳武侯薛濂等;文臣二十一人:大学士范景文、户部 尚书倪元璐、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刑部侍郎孟兆祥、都察院左都御 史李邦华、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义渠、太仆寺丞申佳胤、太常寺卿吴麟 征、户科都给事中吴甘来、兵部郎中成德、兵部主事金铉、工部主事王钟彦、进 士孟章明、翰林院左谕德马世奇、左中允刘理顺、左庶子周凤翔、翰林院检讨汪 伟、御史王章、陈良谟、陈纯德、吏部员外许直、中书舍人宋天显等。 巩永固、刘文炳十八日奉帝密诏赶赴宫中,其时外城已陷,思宗问他们能否 为朕巷战?两人答:今只剩臣亲随数骑,何以巷战?思宗说:到此地步,朕志决 矣!巩永固说:臣等已积薪府中,当(外门内盖)门焚死,以报皇上。二人辞别 皇上,决心以死相报。巩永固归家杀其会骑,焚毁弓刀铠仗,在墙上写了八个大 字:“世受国恩,身不可辱”。当时其妻乐安公主(光宗之女)已死,巩永固用 黄绳缚子女五人,说:此帝甥,不可污“贼”手!然后全家自焚而死。刘文炳获 悉巩永固已死,全家自焚而死;其祖母瀛国太夫人即思宗外祖母,时年九十余, 也投井而死。 范景文在三月十七日之前见时势日艰,半夜涕零叹息:身为大臣不能仗剑为 天子击“贼”,虽死犹负国!从此绝食。十九日城陷,传闻先帝驾崩,或言帝已 南巡,叹道:不知圣驾所在,惟有一死以报陛下。写绝命诗“翠华迷草路,淮水 涨烟澌”,自缢于妻陆氏灵前;被家人救下后,又赋诗“谁言信国非男子,延息 移时何所为”,拜阙号哭,潜赴龙泉巷,投入古井中。他是死节二十多人中最早 的一个,也是内阁辅臣中唯一的殉难者。 倪元璐于三月十九日京城陷落后,穿纱帻绛衣,北向拜阙,说:“臣为大臣, 不能报国,臣之罪也!”又南向再拜,遥辞母亲,换上便服,祭汉寿亭侯像,题 字案头:“南都尚可为,死吾分也!慎勿棺衾,以志吾痛。”对家人说:“即欲 殓,必俟大行(皇帝)殓,方收吾尸。”于是从容步至厅前投缳自缢。众仆人想 上前解救,老仆哭着劝阻:此主翁成仁之日,嘱咐再三,勿可违命!农民军官员 得知,传令箭告戒:“忠义之门,勿行骚扰”。其子会覃不忍违父命,直至先帝 殡殓,才为父合棺。目睹此情此景的农民军无不叹息,称为“真忠臣”。黄道周 说:呜呼,以天子十七载之知,不能使一词臣进于咫尺;以五日三召之勤,不能 从讲幄致其功,卒抱日星与虞渊同陨,岂非天乎! 李邦华于十八日率御史上城巡视,遭太监阻挡,归途遇见吴麟征,握手挥泪, 誓死国难。次日闻国变,南向痛哭,携册印冠带,前往吉安会馆(同乡会),对 文天祥之像再拜矢志,题绝命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日骑箕 天上去,儿孙百代仰芳名。又自赞道:堂堂丈夫,圣贤为徒。忠孝大节,矢死靡 他。遭国不造,空负名谟。临危授命,庶无愧吾。君恩莫报,鉴此痴愚。随后自 缢而死。 吴麟征十五日奉命守西直门,十八日因势不支,欲见皇上,至长安门已二更 时分,无法入内,在午门遇见魏藻德,魏诡称:朝廷大福,自无他虞,旦夕兵饷 且集,公何匆遽为?随后拜谒李邦华,两人相对而泣。十九日黎明,见宫人争先 恐后从东华门奔出,城中讹传:天子他幸。他听说后就在民居门前自缢,被随从 救下,大哭道:我若得一见天子,死而无憾。随从搀他走入道左三元祠,举头望 屋梁说:吾受恩列卿寺,国亡“贼”入,虽君父消息未真,亦何颜自立!二更时 自缢,又被救,写绝笔: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而失,虽上有龙亢之悔, 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不能匡救,法应褫服,殓时用角巾青衣,覆么单衾, 垫以布席足矣。棺宜速归,恐系先人之望。茫茫泉路,咽咽雨心,所以瞑予目者, 又不在乎此也,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日酉刻,罪臣吴麟征绝笔。然后投缳而死。 马世奇于十九日城破后听民间传闻“帝已南幸”,便起身沐浴,整肃衣冠, 捧所署司经局印,北面望阙遥拜:臣未能报国,如何?把印交给仆人,嘱托:上 果南幸,即持此间赴行在。又南向遥拜辞母,与二妾同缢于小室,被仆人救出, 劝解道:太夫人在,主未可死。顷访万岁昨三鼓时果出齐化门南幸。他说:不死, 正恐留此身为太夫人辱,且以吾意料,皇上必不南幸。随即命仆人买三口棺材, 关照说:吾世受国恩,身居秘署,自辛未至今十三年,今见国破君亡,为人臣子 分固宜死。说罢,自缢而死。在给儿子的遗书中说:京都失守,一筹莫展,真所 谓死有余责。不能恝然者,汝祖母,汝母及汝兄弟!忠孝二字,是吾家风,好好 遵守。…… 这些人的言行难免有点愚忠的意味,但他们那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节, 无论如何总是令人感动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多数官僚贪生怕死热衷于荣华富贵的种种卑劣行径。 大学士魏藻德、陈演等大臣,于二十日拜谒李自成,表示再换门庭之意。魏藻德 说:“新进三载,叨任宰相,明主不听臣言,致有今日。”李自成训斥道:“尔 既新进,即负特宠,当死社稷,何偷生为?”魏藻德连忙叩头说:“陛下赦臣, 自当赤心以报。”遭到李自成大声叱责,命令士兵把他囚禁于刘宗敏处。魏藻德 仍不死心,透过窗隙喊话:如果用我,无论什么官都可以,为何拘押我?总督京 营襄城伯李国桢被押入,李自成呵斥道:“尔身任重任,宠信逾于百官,义不可 以负国,既未坚守,又不死节,(面见)然以就见,何也?”李国桢沮丧得无话 可说,少顷,才吞吞吐吐地说:“陛下应运而兴,愿留余生以事陛下。”李自成 大怒:“汝负若主,我何用为?误国贼尚求生耶?” 其他降官一千二百多人按照农民军的榜示,青衣小帽奔赴会极门,报姓名职 衔,等待牛金星的录用。这些昔日威风凛凛的官僚,如今好像囚犯一样坐在地上, 听凭农民军士兵任意戏弄侮辱,不敢出声。目击者描述道:“平日老成者,儇巧 者,负文名才名者,哓哓利口者,昂昂负气者,至是皆缩首低眉,植立如木偶, 任兵卒侮谑,不敢出声。亦有削发成僧,帕首作病,种种丑态,笔下不尽绘”。 从鸡鸣前往,一直等到日落西山,都没有受到召见,饥渴疲惫之极,横七竖八地 困卧阶前。李自成对这批降官很反感,对牛金星等人说:“各官于城破日能死便 是忠臣,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削发之人不忠不孝,留他怎的?”牛 金星命人用手摸着降官的头顶,一双、两双地核对数目,点完后,选拔九十多名 送往宋企郊处听候派遣,不入选的都押往刘宗敏处等待处分。押到后,刘宗敏正 在“挟妓欢呼”,根本无暇审问。各官囚服羁系,腹中饥肠辘辘,即强项大僚也 顾不得体面,拾起士兵丢弃的食物往嘴巴里塞。这些贪生怕死之徒相对彷徨,度 日如年,反觉生之可厌。这是一种讽刺,抑或是一种惩罚,谁也说不清楚。 却说受思宗嘱托藏匿太子、二王的太监,见到悬赏令,迫不及待地向李自成 献出了太子、二王,邀功请赏。李自成厉声诘问太子:“汝父皇何在?”太子答: “崩于南宫。”再问:“汝家何以失天下,若父何以至此?”答:“我何知?问 之百官。”李自成见他挺立不屈谈吐自如,口气顿时温和了下来,轻声说:“汝 父在,我必有以尊养之,汝毋虑也。”太子反问:“何不杀我?”李自成说: “汝无罪,我岂妄杀!”太子说:“如是,当听吾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 二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吾百姓。”从以后的形势发展来推断,李自成 似乎采纳了太子的三点建议。 三月二十二日,太监在煤山发现了思宗的遗体。太监们奉命用门板抬下尸体, 与周后的尸体一起停放在东华门外茶巷的芦席棚内;之后不久,太监奉命买了两 口柳木棺材,以土块当枕头,安放帝后尸体。旁边有两个和尚念经,四五个太监 守卫。大臣中前往哭临的不过二三十人,不少昔日信誓旦旦效忠皇上的大臣,此 时摇身一变,扬鞭策马而过,对帝后的灵柩根本不屑一顾。在这一点上他们反不 如李自成。李自成作为反叛势力的代表,却能冷静地遵循传统礼仪、人情世故, 下令改殡大行帝后,为思宗的梓宫(棺材)刷上红漆,为周后的梓宫刷上黑漆, 并为思宗换上翼善冠、衮玉及渗金靴,为周后换袍带。一切殡殓事宜都按照帝后 的规格进行,李自成派人宣布:“帝礼葬,王(指太子)礼祭,二子(指定王、 永王)待以杞、宋之礼”。他自己还到祭坛,向帝后梓宫四拜垂泪。有些史籍以 为李自成此举是接受了襄城伯李国桢的建议,如《流寇志》说:“贼舁帝后以柳 棺,至东华门外,百官莫至。国桢泥首去帻,奔赴伏地恸哭。贼执见自成,国桢 触阶大哭,流血被面。自成好语诱之降。国桢曰:‘从三事即降:一、祖宗陵寝 不可发;一、须葬先帝以天子礼;一、太子二王不可害。’自成许之,扶出。” 其实不然,谈迁对此作过考辨:“国变时,留都坊刻数种,有言襄城伯李国桢见 ‘贼’愿触死于阶前,争三大事:葬先帝、护山陵、全太子定永二王。李自成一 一从之。后以问北来诸人,绝无闻也。予游燕,值其门客,有言襄城事甚详者, 有其舅金华某氏尝叹其不能死国,彼犹觊归命之赏,甘心事仇。南人不察其实, 为流闻之所误”。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顺天府新任府尹奉命赶赴昌平州,筹划安葬帝后梓宫事宜,拨夫造圹(墓穴)。 帝后梓宫于四月初三日发引,初四日草草掩埋于田贵妃坟内。据说发引那天,只 有太子、二王前往东华门送行,“百官无一执绋者”。 当时顺天府昌平州署吏目事、省祭官赵一桂写了一篇《为开圹捐葬崇祯先帝 及周皇后共归田妃陵寝事》,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思宗安葬经过的宝贵记录,因此 笔者不嫌其繁地转引如下: “……卑职于崇祯十七年正月署州捕,遭际都城陷没,故主缢崩。至三月二 十五日,顺天府伪官李纸票:‘为开圹事,仰昌平州官吏即动官银雇夫,速开田 妃圹,安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梓官。四月初三日发引,初四日下葬,毋违时刻, 未便。’彼时州库如洗,监葬官礼部主事许作梅因葬主限迫,亦再三踌躇。卑职 与好义之士孙繁祉、白绅、刘汝朴、王政行等十人,共捐钱三百四十千,雇夫启 闭。其圹中隧道长十三丈五尺,阔一丈,深三丈五尺。督修四昼夜,至初四日寅 时,始见圹宫石门。用拐钉钥匙推工头层石门入内,享殿三间,陈设祭器,中有 石香案,两边列五色绸缎,侍从宫人生前所用器物衣服俱在大红箱内盛贮。中悬 万年灯三盏。殿之东间石寝床一座,铺设栽绒毡,上迭被褥龙枕等物。又开二层 石门入内,通长大殿九间,石床长如前式,高一尺五寸,阔一丈。田妃棺(木郭) 即居其上。 初四日申时,候故主灵到,即停于祭棚内,陈猪羊金银纸扎祭品,同众举哀 祭奠下葬。卑职亲领夫役入圹宫内,即将田妃移于石床之右,次将周后安于石床 之左,后请崇祯先帝之棺居于正中。田妃葬于无事之时,棺(木郭)俱备,监葬 官与卑职见故主有棺无(木郭),遂将田妃之(木郭)移而用之。三棺之前各设 香案祭品毕,卑职亲手将万年灯点起,遂将二座石门关闭。当时掩土未平,尚未 立(土冢)。 至初六日,率捐葬乡耆等祭奠,号泣逾时方止。卑职差人传附近西山口地方 拨夫百名,名备掀掘筐担,舁土筑完。卑职同生员孙繁祉亦捐资五两,买砖修筑 周围(王冢)墙,高五尺有奇……” 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为赵一桂这篇文章写了一则按语,不仅证实了它的真实 可信,还补充了一些细节:“思陵葬日,仁和(杭州)龚光禄佳育流寓昌平。地 宫例书某帝之陵,合以石块,奉安梓宫之前。时仓卒不及砻石,以砖代之,钤之 以铁,乃光禄(龚佳育)所书也。光禄尝为予言:圹始开,入石门,地甚湿,其 中衣被等物多黝黑,被止一面是锦绣,余皆以布。长明灯油仅二三寸,缸底皆水。 其金银器皆以铅铜充之,当时中官破冒,良可憾也!” 与这种冷清草率简陋的葬礼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那些降官们正忙于“劝进” 新皇帝。这头的“冷”,更加反衬出那头的“热”。 从三月二十三日开始,以旧辅陈演、成国公朱纯臣为首的降官一再向李自成 “劝进”,希望他早日称帝。牛金星、宋献策等人成天筹划着新帝登极、重建新 朝的事。四月一日,在牛金星的布置下,文武官员们再次“劝进”;宋献策则用 占卜手段与牛金星默契配合,说什么据他占卜,“帝星不明”,“宜速正位”。 闹得最起劲的是复社名士出身的庶吉士周钟,此人一面与魏学濂联名向李自成上 疏“请葬先帝”,一面又按牛金星的意思写了一篇《士见危致命论》,为他们改 换门庭张目,牛金星赞赏不已,周钟沾沾自喜,逢人便夸“牛老师知遇”。有人 如此措绘周钟:“先帝殉难,一时无耻之徒争先朝见……于是介生(周钟字介生) 俨然牛丞相高第门生,因而提缀从逆诸人献媚,而劝进之表、下江南之檄……借 重其大手笔矣”。到了四月,每逢三、六、九日,这些人就上演一次“劝进”的 把戏。周钟为此写了一篇自诩得意的劝进表,文中称颂李自成,“比尧舜更多武 功,较汤武尤无惭德”;贬抑思宗,“独夫授首,四海归心”。一时传为士林之 羞,想不到竟有人为此而抢头功,魏学濂对人说,这些话“出吾手”,“周介生 想不到此”;龚鼎孳也对人说,“此语出吾手,周介生想不到此”。冯梦龙不胜 气愤地感叹道:“噫,词林省闼天子侍从,亲信之臣,作此逆天丧心语,而犹扬 扬得意自诩佐命元勋。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尚何面目偷息天地之间耶?” 当时人写诗讥刺道: 追痛吾皇称至仁,忍闻遗诏恤生民。 簪绅忠孝今何在?文武衣冠更不伦。 举国徒知推伪主,普天谁解念王臣? 啼猿声断悲难尽,慷慨何缘致此身! 【古诗鉴赏】◆◆◆◆◆◆◆◆◆◆◆◆◆◆◆◆◆◆◆◆◆◆◆◆◆◆◆◆◆ ●           疑云重重话《渔翁》 (摘自《诗情画意》( 7309019032 ),黄玉峰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上海教育电视台《诗情画意》节目的讲稿结集,含诗一百篇、画一百 幅,时间跨度从先秦到清末到现代,有两千多年之长,大致反映了中国诗画历史 发展的一个概貌。本书在准确、生动之外,力求做到把握精髓、中心突出、通俗 易懂、言简意赅。本书以对话形式写诗画赏析书籍,在国内尚属首创。) T: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诗,是柳宗元的《渔翁》,这是一首既有奇趣又有争议的 诗,关于这首诗还打了一场九百多年笔墨“官司”呢。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日出烟消不见人,诶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S:首句“渔翁夜傍西岩宿”,说一个渔翁晚上靠着西边悬崖上睡着了。写了时 间、地点、人物、动作,不过是平平而起,写得很实。 T:第二句就奇了,“晓汲清湘燃楚竹”,渔翁打水生火做饭本身是件凡俗的事, 然而水用的是“清湘”,竹用的是“楚竹”,就超凡脱俗了,主人公就有了一种 清高的品格。 S:令人想到这个渔翁不是江湖上的普通的渔翁。 T:第三、四句就更奇了,“日出烟消不见人,诶乃一声山水绿”。本来诗人是 用炊烟来凸现主人公形象的,不料又笔锋一转,用一阵炊烟虚化了主人公,这种 从大实到大虚的变幻写法确实令人感到突兀,惊奇,美不胜收,你看烟也消了, 人也没了,只有阳光照耀下山水一片青绿,和不知从哪传来的一声桨声…… S:老师,我感到,这渔翁是化入山水中了;在这青山绿水之间,仿佛处处都有 他的身影在。 T:是啊,寂寥而清幽的山水和诗人孤寂而清高的心境是多么一致啊。 S:老师,这首诗下面怎么还有两句呢?“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回头看看天边江水在向下流去,那山上岩石上云彩正自由自在地与江水追逐。 T:对,这是一首七言六句古诗。正是围绕着这诗末两句,近千年来一直在打着 一场马拉松“官司”呢。 S:那么这场官司又是怎么开始的呢? T:说起这场官司的“原告”就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是他“起诉”的。他认为 第三、第四两句诗有奇趣:渔翁在生火煮饭,可饭熟了,烟消了,人却不见了, 只听见诶乃一声,那青山却显得更绿了。 S:在青山绿水中听到这一声桨声,山水竟显得更绿、更可爱,这意境确实太奇 妙了。 T:所以,苏东坡认为,诗到这里有一种意味无穷的效果,可以把后面两句删去。 S:这话说得有理。 T:其实,苏东坡也只是说一点体会,本不想定案,想不到后人却认真了,南宋 的刘辰翁,明朝的李东阳、王世贞认为最后这“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 逐”两句写渔夫正摇着船顺流而下,回头看到那云正与流水在互相追逐,这就点 出了作者自诩如清风白云一样高洁。删掉就没这意思了。 S:老师,我们现代人对此有没有争议呢? T:怎么会没有?就拿我们上海来说,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周啸 天先生认为应该删去这两句比较平淡的尾巴。 S:还有没有“主留派”呢? T:过了两年,马茂元、赵昌平先生在《唐诗三百首新编》中认为尾句是画龙点 睛。他们说“回望岩云”是寄托着柳宗元失志后企求超脱的心境和遭贬后对现实 的解悟。“主留派”又从内容上否定了“主删派”。又过两年,施蛰存先生在 《唐诗百话》中猜度柳宗元愿意是想写成一首三韵诗而没有写好,却写成了一首 绝句加了赘尾。“主删派”再从诗歌的结构形式上否定了“主留派”。 S:这样的争议真是有趣极了。那么您是怎么看的? T:我认为解开“删”、“留”之谜的关键在于思想内容而不在于结构形式,具 体地说就是在于“回看岩云”是否具有寓意。如果仅属一般写景,那么诚如周先 生说的,前四句足矣,而且删去后更显得奇直盎然。但若有寓意,那么就像马、 赵先生说的,这两句正是点睛之笔。 S:老师,你是折中派。 T:不,我觉得没有必要下结论,全看欣赏者本身的体会和需要。 【菜谱精选】◆◆◆◆◆◆◆◆◆◆◆◆◆◆◆◆◆◆◆◆◆◆◆◆◆◆◆◆◆ 〖炊麒麟鱼〗 原料:鲈鱼一条1000克,香菇25克,肥肉100克,火腿15克,蛋白1只。 制法: 1、将鲈鱼刮后用斜刀切成厚片(留用鱼头尾),再把肥肉、火腿、香菇切薄 片后,和入味料、蛋白、淀粉水拌匀待用。 2、把腌好的鱼肉、火腿、香菇、肥肉逐件摆进盘里成两行(要鱼鳞式相接摆 上),然后摆入头尾,放入蒸笼用旺火约炊10分钟取出,把原汤用淀粉水勾芡淋 上即成。 特点:鱼肉鲜嫩,味香清醇。 〖炊玉树鸡〗 原料:光鸡750克,湿草菇50克,鸡蛋白1只,芥兰菜花2条,猪油75克,笋花 几片。 调料:上汤50克,湿淀粉、味精、精盐、麻油各少许。 制法: 1、将光鸡拆去骨取肉放花刀切块,盛入碗中和入精盐、味精、湿淀粉拌匀后 加入鸡蛋白、猪油再拌匀,盛入餐盘并摆上几片笋花,放进蒸笼炊15分钟取出。 2、将芥兰花泡过滚水后拖过油放在盘边,倒出原汁在鼎中加入上汤校对咸淡, 和入湿淀粉、麻油勾芡,包尾油后淋上即成。 特点:嫩滑鲜美。 〖炖胡椒肚〗 原料:熟猪肚500克,香菇15克,胡椒粒(打破)30粒,笋花几片。 调料:味精5克,精盐5克,上汤500克 制法: 1、将熟猪肚切成每块1厘米长3厘米宽,卷成肚花待用。 2、将猪肚用炖盅盛好,放入胡椒、精盐、味精,放进蒸笼蒸炊1小时取出, 砌在汤碗配入香菇和笋花灌入上汤,校对咸淡即成。 特点:肚肉透烂,汤味椒香。 (摘自《正宗潮菜》( 7222017968 ),韩建平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编者在潮汕美食节获奖品种的基础上,收集了目前潮汕宾馆、酒家的名 菜名点,对潮菜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全书精选了170余款潮菜菜谱,既可做为 各家餐馆制作潮菜的依据,亦可成为家庭主妇的好帮手。) ◆◆◆◆◆◆◆◆◆◆◆◆◆◆◆◆◆◆◆◆◆◆◆◆◆◆◆◆◆◆◆◆◆◆◆ 本期编辑:方舟子 汉林书城网站:http://www.hanlin.com 汉林书城email地址:hanlincom@yahoo.com 汉林书城传真号码:619-566-1345 汉林书城邮寄地址: Hanlin Books International P.O.Box 26263 San Diego, CA 92196-0263 U.S.A. 《汉林书摘》文本版(text)存在: “新语丝”:http://www.xys.org/emag/hanlin.html “太阳升”:GB: http://www.sunrisesite.org/gb/?url=/magazine/hanlin B5: http://www.sunrisesite.org/b5/?url=/magazine/hanlin 《汉林书摘》高文本版(hypetext)存在: “汉林书城”:http://www.hanlin.com/hlbk-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