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电脑通讯(双周刊·日本)·★·★·★·             DONG BEI FENG              东    北    风             ·==·第76期·==·     1998年 8月26日发行  1994年12月27日创刊   COM(China Online Magazines)编辑部出版 ======================================================================== 本期目录(com/c1998/08b-jis.txt) ======================================================================== 新闻摘要●····························方晓东 呐喊心声●冲击你的视觉······················毛丹青 东瀛论坛●酸雨监控网与建立东北亚环境保护体制···········安藤博 感叹人生●背影(外一篇)·····················秋 文 名人专访●《天怒》作者陈放先生访谈录···············龙丽华 徵稿信息●中国留学生文库徵集在日中国人资料············段跃中 ======================================================================== 【新闻摘要】 ★今年长江、松花江流域的持续洪水已给这个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江 堤已多次发生险情。目前的抗洪形势依然严峻。武汉,哈尔滨等大城市依然处于洪 水的威胁中。截止到8月20日的统计显示,长江中下游两岸3600多公里的干 堤上,有近300万军民防守,其中解放军和武警官兵15万人。东北地区抗洪一 线有近100万人防守。海内外对灾区的捐款已超过16亿元人民币,并且这个数 字还在不断增长。另据新华社消息,8月21日,大型赈灾义演“携手筑长城”在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义演消息宣布以来,共收到国内外捐赠10.93亿元。 ★8月7日,九江市防洪堤决口。朱熔基总理8月9日赶到九江并乘快艇去决口处 视察。在快艇上,朱总理就决口处长堤质量问题严训了有关人员。当他了解到决口 处长堤在修建堤坝和增建防护墙时都没有清堤,并在倒塌的防护墙内竟然没有发现 钢筋时发了火,他称这段堤工程为“豆腐渣”、“王八蛋”工程,要求追究有关 人员的责任。在抢险现场,朱总理发表讲话对解放军官兵表示敬意,随后他挥泪离 开现场。九江决口已于8月11日堵住。 ★印度尼西亚华人妇女惨遭强暴事件引起全球华人的极大愤慨。印度尼西亚总统哈 比比15日在印尼独立53周年庆祝活动上发表讲话,代表印尼政府向在5月骚乱 中的受害者表示了道歉。哈比比说,骚乱中,商业中心和民房遭到抢劫和焚烧,甚 至发生了对华人妇女的强暴事件。他说:“所有这些行为的确是非常丢脸的,给一 个有良好道德的国家抹了黑。”在国际、国内压力下,印尼的联合实情调查委员会 于7月23日成立,但时至今日,该委员会仍未拿出调查结果,引起当地人权组织 ,妇女组织和新闻媒体的不满。 ★8月20日全国最高人民法院对陈希同贪污、玩忽职守案作出终审裁定:驳回陈 希同上诉,维持原判。对陈希同判处有期徒刑16年的一审判决是由北京市高级人 民法院于7月31日作出的。陈希同的16年刑期将自1997年9月1日被监视 居住之日起计至2013年8月31日。 ★外交部8月21日宣布,国家主席江泽民因国内抗洪救灾工作需要,决定推迟原 定于9月初对俄罗斯和日本的访问。外交部部长唐家璇表示,江泽民主席期待着在 今后适当时期实现他对俄罗斯和日本的访问,具体时间将通过外交渠道另行商定。 在此之前,江泽民访日的日程安排草案已在日本公布。其中包括:与小渊惠三举行 首脑会谈,到议会演讲和会见明仁天皇等。另据报导,小渊惠三准备在江泽民访日 时宣布,日本愿意向中国的第一条高速铁路项目提供总额高达1千亿日元的政府贷 款。这条全长1300公里的京沪高速铁路将于2000年开工兴建。 ★八月十五日是日本投降日。当天,前后共有八名日本内阁大臣和五十四名国会议 员及议员代理人参拜了在东京供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在这之前 ,已有五名大臣进行了参拜。一些日本右翼团体还在这个神社内举行集会,为军国 主义招魂。并宣称大东亚战争是“圣战”,声称首相和内阁成员都应正式参拜靖国 神社。 ★8月17日下午,一只在东京都品川区一码头靠岸的外国籍货船的集装箱内,发 现了16名中国人。其中8人已经死亡,另外8人严重脱水被送往医院。死亡的人 中有7名女性和一名男性。初步调查表明,这批人是以偷渡为目的,8月13日从 中国大连港出发的。幸存的8人(其中女性3人)将因违反日本入管难民法被逮捕。 ★美国总统克林顿17日晚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承认他和白宫前实习人员莱温斯 基有过“不适当”的关系,他对此将承担全部责任。克林顿承认,他过去在公开场 合就与莱温斯基关系发表的说法,以及保持沈默,给了人们错误的印象,误导了公 众。他对此“深感后悔”。同时他希望美国人把关注的眼光从这起绯闻转到美国面 临的挑战和机会上来。 ★中国银行再次入选美国《财富》杂志排出的500家大企业之列,居第173位 ,是中国唯一入选的金融机构。1996年,中国银行在此项评比中名列164位 。本次入选的500家大企业中共有68家金融机构,中国银行在68家中按总收 入居第25位,按净收入列第22位。 ★近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福祥重申,人民币不会贬值。他是针对近期 国际市场上人民币贬值的风言和黑市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而发表看法的。 ★近日在新加坡降下帷幕的新加坡羽毛球公开赛上,中国女选手夺得女单和女双二 项冠军,印尼队则包揽了另外三项的桂冠。  ======================================================================== 【呐喊心声】               冲击你的视觉                                  毛丹青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是在北京见到美术设计师旺忘望仁兄的时候,当时崔健 和我从北京电视台的录音棚出来,夜深人静,静得好像把北京一天的喧嚣都清洗完 毕,连汽车的轰鸣声也变成了一种令人舒服的节奏。崔健一边开车,一边对我说: “从国外回来,一下飞机就烦,这个烦也许能持续几天,但到了后来也会好起来, 我搞不清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作为一位音乐家,他的感受对声音自然是敏锐的,至少从他把烦的经验描述成 一下飞机就会产生这一点来看,之所以烦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也是由于飞机长时间 的噪音所导致的。我们没有继续这个话题,一路上,汽车里放着他的新歌《缓冲》。   大约过了15分钟,我们一起来到旺忘望的工作室。   旺兄是崔健《红旗下的蛋》的封面设计者,而且这张封面的创意尤其对我这个 60年代的出生者来说,有一股感人的气氛始终在一个包容婴儿的透明蛋体内释放 ,尽管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标志,但其中所阐释的含意也许永远会停留于一种青春 式的记忆。   对此,旺兄说:“平面设计需要制造一种冲击,对你视觉上的冲击是关键。 ”这时,他在电脑平台上展示出了崔健新的唱盘封面。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个无力的婴儿垂下了他的头,闭紧双眼的神情有 时象被阳光照射得已经疲劳,有时又象从梦中溢出的甜蜜。在婴儿的额头下方标明 了绿色的字幅──无能的力量。   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后期的新生代,所谓“现代”的概念并不是自然生成的, 而是从某种抗争中创生的结果。那些被公众的激情淹没掉的个体,一旦能够让自身 的主张得以放大式的表达的时候,他们的视野则无法抗拒周围对个体的诱惑。我们 为了红旗,也为了理想,曾经如此投入如此赤诚,但这些属于公众的内容逐渐失去 了以往的温暖,留给新生代的只有属于你自己的部份。这就是力量,但它是无能的。   对此,旺兄颇为感慨,他说:“我们陷入文字的东西太多,这些文字象是一个 个的指令,单线的,无情的,属于生命的内容太少。所以,我们最需要接受的是充 满生命感觉的图像,甚至叫你忘掉文字,就象老崔的音乐,他把握着每首歌里面的 词,但更重要的是感受他的音乐,感受其中的冲击力。”   崔健的意见与我去年见他的时候一样,作为摇滚音乐的实践者,他最高兴的是 做完音乐,喝一杯啤酒,让自己轻松下来,获得一种解放。其实,这次在北京与崔 健见面正好是他做新盘的缩混,晚上一直在录音棚里,通宵达旦。对自由音乐人来 说,夜晚是主要的活动舞台。因为这种音乐并不能在中国的电视上宣传,它的存在 只能是被放置于代言人以外的领域。于是,音乐的扩散依靠的是每一个场次的演出 ,而最具权威性的媒体形像则必须以一个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或许是正统的标本, 或许是行动的指南。   文化需要代言者,但他是经过霸权者对他的精心设计以后才出现的,这是人工 的文化。尽管这是主流,而且与社会的衔接往往保持了一种紧张的平衡,但之于中 国的现代社会而言,野生的文化更应该得以声张,因为他是生命的呐喊,是不同于 庄稼的杂草,有水与空气就能成活,最终变成贵重的生命。   于是,当我再次细看旺兄的平面装饰的时候,我更加确信,他的表达是为了一 个崭新的生命。   归途中,崔健与我开始议论起视觉的问题,但车前的大雾正浓,连路灯的光线 也好似被绞杀于深夜之中...... ======================================================================== 【东瀛论坛】          酸雨监控网与建立东北亚环境保护体制           原作:东海大学教授 安藤 博 (杨克俭、龙丽华 译) 1.前言   东北亚酸雨监控网1998年4月开始试行。除日本、中国、韩国、蒙古、俄 罗斯外,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也加入了进来。计划将于2 000年的年中开始正式运行。首先要对东北亚酸雨发生实态进行调查,同时商讨 如何编写收集数据用的技术手册。其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科技合作,以减少各国的能 引起酸雨发生的硫黄酸化物等有害物质产生量,进而防止因发生越境酸雨等问题而 造成国家间的摩擦。   东北亚酸雨监控网是否也要象西欧那样构筑一个「防止酸雨体制」呢?   1993年日、中、韩等东亚诸国开始进行关于酸雨问题的协商,虽然这工作 尚未完善但孕育出了地区协作体制所不可缺少的信赖关系。解决酸雨问题与解决地 球温暖化问题是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还和能源问题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东亚的能 源问题,与西伯利亚天然气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相反,围绕钓鱼岛周围等海底资源 的开发,定会涉及到激烈的有硝烟味的领土争执。建立一个环境保护体制对这样的 能源开发争执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说,有了这个酸雨问题的对话体 制,可以以节省能源的技术合作为轴心,促进各方日常生活态度的改变以及经济活 动的全面变革,并能够促进更广泛的情报交流和资金·技术合作。   由于冷战的影响以及亚太地区各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 欧洲相比较,人们认为在亚太地区建立地域体制是困难的。首先,军事方面先行一 步,柔软切实的区域安全保障以及对各方的实际利益可以作为环境问题对话的奠基 条件。以军事和外交方面达成的信赖为基础,建立了协调的安全保障体制──「欧 洲安全保障协力机构(OSCE)」的欧洲,在处理酸雨问题上,留下了宝贵的先 例。自瑞典政府提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的1972年开始 ,经过了十余年的认真磋商,终于在酸雨对策上达成了一致。以这一段欧洲历史为 契机,引出了试图建立日、中、韩三国酸雨对策体制的构想。 2.酸雨监控网   东北亚酸雨监控网自1993年10月第1次会议以来,至1997年2月共 召开了4次专家会议。为了确切地把握东北亚酸雨动态,进行了数据采集等方面的 合作,探讨了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并研究制定了施行规则备忘录等。 3.「日本·中国·韩国酸雨监控合作协定」构想   酸雨监控网至多不过是进行客观实际调查的组织。但不言而喻其目的是要努力 将国内外酸雨问题防患在未然之时。出于外交等方面的考虑,为此目的,由政府机 关出面比较麻烦和困难。取而代之在这里提出建立国际酸雨防治组织的构想。 1)「日本·中国·韩国酸雨监控合作体制」   要建立东北亚的环境保护系统,应该也必须将北朝鲜、台湾、俄罗斯包括进来 。在开始以酸雨监控网这个形式努力创建东北亚「一个天空」的亚洲各国中,日本 ·中国·韩国关系深远。建立日本·中国·韩国酸雨监控合作体制就是要先行一步 拿出真正的对策来。   关于东北亚防止越境大气污染的问题,笔者做了如下设想:   为了努力实现在「21世纪议题」(1992年6月的联合国环境首脑会议中 通过)文中强调的目标──「关于越境大气污染的地区合作」,首先要实现日本、 中国、韩国各种硫hZ物的排出量维持在现状以下不再增加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三 年后(2001年),各个国家,尽早的话,制定出10年后(2010年)排出 量的年度削减目标并切实地实现它。抑制硫磺物排出量的主角国家是中国,协定的 中心内容是日本对中国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予以协助。 「日本·中国·韩国酸雨监控合作协定」(暂定名称)提案 @目的 ·以日本、中国、韩国(以下称为缔约国)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针对酸雨对人体、 森林、河流、农田的危害进行防治。 @协定内容 ·各缔约国,将自己国家的二氧化硫等硫化物的排出量控制在协定生效时的标准之 下。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各缔约国加强相互间有关酸雨的数据资料的交换,以及技术、 资金、人才的相互协作。 ·针对「东北亚酸雨监控网」1998年4月开始的试行运营,缔约国各国为切实 地执行防止东北亚地区酸雨灾害的方针,以欧洲的削减30%硫化物排出量的先例 为目标制定削减计划。关于这个目标的设定,原则上21世纪初开始进行,201 0年──2020年作为年度计划实施。 @协议机关,手续 ·设置由各缔约国的环境部长,外交部长组成的6人协议机关(暂称:东北亚环境对 策协力委员会),至少一年举行一次定期会议。 ·在这个委员会的下面设立局长级的小委员会就以下几个问题每半年举行一次会议。 (1)酸雨资料的调查、分析。 (2)削减硫化物的排出量所必要的能量转换、脱硫技术的转让·交换、资金筹备。 (3)协定的扩大、扩充。 2)「日本·中国·韩国酸雨监控合作体制」的意义   构筑日本·中国·韩国酸雨共同对策体制的意义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防止酸雨有直接效果,并且可以防止由于此事引发的日本、韩国与中 国关系的恶化。具体地说,防患于未然,防止因酸雨问题而引发的国家之间敌意增 加,摩擦升级。   所谓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威胁,并不在于军备予算的多少,实际上它是被国家之 间存在的互相敌意所左右的。敌意引发扩充军备,产生威胁和敌意的进一步恶性循 环。越境酸雨问题虽然不一定在东北亚激化,但是鉴于以上的分析,可见它是本区 域国家安全保障的重大问题之一。   第二,由于酸雨以外的各种各地域的大气污染问题存在激化的可能性,欧洲的 「30%协定」后来将控制对象从SOx扩大到NOx(1988年「索非亚协定 」),还可能扩大到产生温室效果的有害气体。「日本·中国·韩国三国酸雨协定 」是东北亚地区防止地球温暖化共同的策略。如果缔约国增加了俄罗斯·蒙古,就 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制定防止大气污染的策略。这样的话,防止地球温暖化问题 京都会议(京都协定)中提及的「排放权买卖」「同步调实施」等,就不仅仅是日 本──俄罗斯,日本──中国之间的话题了,可以孕育成有效的「环境市场」,并 取得多方面进展。   建立用法律来制恒大气污染问题的体制,可以更进一步扩展到黄海、日本海以 及三国的「内海」中的水质污染、原油输送船事故的协调对应等。在这里还要考虑 邀请另一个相关国家北朝鲜的加入问题。   第三,成为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安全保障地域。东北亚地域安全保障的基本课题 是冷战时分裂的国家及之间的相处策略。但是,对于日本来说,主要是与韩国、中 国的领土领海争执的激化问题。与韩国是竹岛主权的争执及相关的渔业权问题,与 中国之间是钓鱼岛问题。在酸雨这个共同的环境问题上取得共同的立场,能够为今 后日本、中国、韩国必须面对的领土问题以及围绕海底资源开发和海上运输安全保 障问题的对话建立基础。 4.问题点   各国对于酸雨监控网的态度,是构筑酸雨对策体制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反映。 下面介绍一下1998年春酸雨监控网的第一次政府间会晤时显现出来的各国的态 度及其国内形势背景。   中国:是东亚当然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关于环境问题最重要的当事国,前次政 府间的会晤,只作为列席者(observer)参加了会议,是因为中国政府正 在大幅度地精简机构和整顿,环保部门的对外权限等问题没有落实。虽然中国政府 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一年比一年严格,但是是否准备真正地开始参与周边地域 全体的环境治理,是通向本文提案的建立地域体制的关键。   韩国:越境酸雨问题不断,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表示了非常积极的态度 ,但是韩国担心日本独占酸雨监控网的运营和通过酸雨监控网得来的数据情报。另 外存在着由于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的没有很多余力处理环保对策等问题。   日本:政权的不稳导致经济衰退,这对日本今后处理国际环境保护问题的姿态 留下很大阴影。酸雨监控网能发展到现在的局面,主要是靠ODA等,但是ODA 也难免财政困难。另外存在着对于亚洲多方协力体制的领导,日本能发挥什么样的 作用等问题。目前为止因为是以技术问题为中心,协议中尚没有考虑到。随著此构 想发展成政府间的协定,国家利益就会摆到议程上来。 5.展望   以实态调查为工作内容的酸雨监控网,与制约各国的能源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国 际体制之间,不用说,尚有很大距离。但是这是为了实现国际环保体制进行不懈努 力,建立基础。 1)日·中·韩三国体制的基础   从1993年到1997年2月共进行了四次的「东北亚酸雨监控网」专家会 议,是为了东亚地区形成环保对应体制基础的不可多得的多国协商的场所。协商的 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实态调查,在制定防止酸雨灾害的具体策略方面,可以说各国都 是一致的。   日本和中国,日本和韩国分别缔结的两国间的环保协定,也是建立日·中·韩 三国体制的基础。当然,三国之间的关系处理可能会遇到两国关系间不曾遇到的难 题。可以想象,中韩存在摩擦,韩国比日本更接近中国,不仅是酸雨问题,朝鲜半 岛西岸的台东半岛及仁川附近的海域(黄海)的海水污染,中国被认为是肇事国。   日·中·韩三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政治体制的不同,可以被视为是“亚洲的多样 性”的缩影。但是,中国的大气污染如果再进一步发展,中国国民广受其害之时, 韩国和日本也会同样受害。超越各国的历史,政情的差距,我们东北亚诸国拥有的 是同一个天空。 2)京都会议(COP3)的经验   在京都会议(COP3)上,作为会议主办国的日本,通过曲折忍让柔软的对 应,在签定协定书的问题上,成功地履行了主办国的责任。发达国家之间妥协的关 键问题是「温室效果废气排出权」及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分额。好不容易才实现的 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问题曾被评价为是有缺陷的。但是,这样的方法,杜绝了大 的利害冲突,与失业、能源等问题相比,环保作为国际社会所共有的能够实实在在 感受到危机的全球规模的困难的超长期课题,在对策上达成一致的价值是绝不能低 估的。这个经验运用到建立东北亚地域体制上,定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京都会议前的1997年11月25日,为减少钢铁厂的能导致温室效应的废 气排放量,在北京缔结了「日本和中国共同行动的协定」。北京钢铁厂高炉用焦炭 制造工程的节能项目(1997年──2000年),由日本的「新能源产业技术 综合开发机构」和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冶金部共同进行。由此,二氧化碳年排出量 减少了87,000吨,日本方面提供了价值30亿日元的设备资金(「中国和温 暖化大气削减」,「日本经济新闻」1997年11月26日报导)。这个事业的 本身,虽然对减少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什么影响,这表明国家间的环保协作 已经在进行之中。   在现状下,本论文提出的「日·中·韩酸雨对策协作协定」可以认为会立即有 如下实效。即是,在各国削减二氧化碳和SOx排放量的成本比较基础上,进行总 值最小值优化分析和费用负担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此研究项目上互相支援协作 。然后,将国家利益的利害调整反映到这样的纯学术研究工作上来。 3)咨询机构   酸雨监控网的下一步工作是预定在1998年10月中旬进行「实施机构」和 「咨询机构」间的协商。特别是,我们寄期望于在今年春天政府间的会晤决定设立 的「专家咨询机构」能够对稳固今后共同协作的基础作出贡献。   政府间的会晤,讨论了构筑合作体制和各国分担运营费用,对于涉及到国家利 益的问题束之高阁,没有讨论。覆盖亚洲全域的经济危机对这个问题多少有一些影 响。仅因这一点,不损害国家利益的正确数据的调查与掌握就具有重大意义。核实 数据的真实性同样也是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就要求从事此工作的科学研 究者要保持冷静判断和对全球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 (本论文是作者在1997年度东海大学国际和平战略研究所所报上刊登的「日· 韩·中大气污染防止协作协定」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 【感叹人生】 背影(外一篇) 秋 文   急促的电话铃声传来了海对面的家音。父亲因胃出血住院了。   就在前不久的夏天,我才和父亲对酒交杯一晚又一晚。下酒菜是父亲亲手烹饪 的炖猪蹄儿、煮毛豆和五香花生米。我沈醉在那熟悉的童年的味道中,几多次忘却 了挂钟的时针又指向了第二天的凌晨。母亲是个滴酒不沾的人,所以君临酒席上的 霸主总是我们父女两人。   和父亲的交谈并不多。电视机开着,尽管对话声只是断断续续,屋内的气氛仍 是和悦的。杯中的酒空了,父亲总会再给我斟满。做女儿的想尽一尽孝意,每次抢 着也要给他满酒,得来的却总是父亲淡淡的回绝:“自己来”。下酒菜尽了,客厅 至厨房间便立即响起紧凑的脚步声。父亲又独自一人去取菜了。那背影我只能轻轻 的一瞥。深深的望下去,我一定收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的。同儿时感觉到的不同, 父亲的背影好像一年小于一年了。   东渡扶桑。起初,我始终活动在父亲的手掌心里,自身并没有发生多么大的变 化。   坚定的抉择,使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旅程。在那旅程线上,父亲的影子消失了。 临行前,父亲递给我二十万日元的巨款。他怕是担心女儿于陌生的土地上总会遇上 些想不到的难事吧。可是,在日本,二十万日元的内涵却是那么的渺小、薄弱。以 至于我竟在短短的悠悠然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将他们都用尽了。不仅如此,自踏入 新的土地以来,我已经有一个月没给家里去国际长途了。因为国际电话费太贵了, 有那份钱我还不如去买一件心爱的连衣裙呢。这时候,一件重重的国际邮件投来, 投来了双亲沈沈的怨言。   父亲讲:“很难相信一个月得不到你的音信。希望你好好体谅体谅父母是多么 担心你的生活。爸爸的心很痛。”   母亲讲:“父母含心茹苦的养育了你二十年,望你一定不要忘记这份恩情。”   我读着读着,一股脑涌上心头的是从父亲手中接过的那二十万日元巨款的超负 荷的重感。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意识到钱是可以偿还的,而那份情是我永生也偿还不 清的。   邓丽君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一段时期,每逢夜阑人静时我也 曾凄凄惨惨的喊过“爸爸”“妈妈”。可是我从来不敢对他们讲,一次也不敢。只 要我稍稍的一碰那深夜的故事,自己一定会崩溃得连骨架都要散的。   香港回归了。国际电话的对面传来了震耳欲聋的欢欣雀跃的贺音。女儿冷冷的 一句“与我何干?”引来了父亲口若悬河的“伟大祖国百年耻辱”的历史课的讲解 。我都这么大了,可父亲的说教仍是儿时的那番语调。   父亲因胃出血被强迫戒酒了。太遗憾了。与父亲共饮的酒才是这世间味道最美 的酒啊。我轻轻的把酒杯贴在胸前,透过泪水汇成的镜片窥见的父亲的背影怎么会 是那么的弱小,无奈...... 原文为日文,写于1997/11,中文译于1998/7 ============================== 母爱   三毛写母亲的篇幅并不多。《背影》该是她描写母亲的代表作了吧。作品记述 的是荷西突然故去时,三毛怀着沈重的心情在去坟场路上看到的、手提大包大包的 购物袋在茫茫沙海中孤凄渺去的母亲的背影。好一个悲悲戚戚的画面。因为那幅画 面尽凭想像就已足够让人心痛欲碎的了,那份文字便不愿再翻来复去的咀嚼,去体 味更深的忧伤。   有意思的是三毛的母亲评论这部作品时,却道出了这样一段开场白:“三毛很 少写我,偶尔写一次也不过只写了个背影。”我一下子便也喜欢上了她的母亲。   不过,比起《背影》来,我却觉得《紫衣》的内涵更深刻,让我回肠荡气了几 多回。   《紫衣》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母亲是大家庭中次子的太太,封建习俗中便要听大太太(长男的太太)的指令 ,于家中没有任何发言权。虽说女儿时代是读书的教育,一婚嫁便就成了以厨房为 宫殿的另一个男人的太太和四个儿女的母亲。平平淡淡令人窒息的岁月里,母亲很 少言语也很少笑。突然有一天,母亲得到了高中校友会的邀请。请大太太的恩准, 请丈夫的体谅,终于拿到了参加校友会的入场卷。去校友会时,两个女儿也要带去 。母亲特意为她们做了两条白色连衣裙。可三毛要的是粉蓝色,不是白色。母亲既 没有买色布的钱,又拗不过三毛,只好变魔术似的嵌了条紫色的裙辨来掩饰(那紫 色是母亲自己染的)。   出发的当天“母亲穿着一件旗袍,暗紫色的,鞋是白高跟鞋...一袭陌生的 香味,由她身上传来,我猜那是居家时绝对不可以去碰的深蓝色小瓶子-说是“夜 巴黎”香水的那种东西使她有味道起来的。看得出,母亲今天很不同。”母女三人 乘上人力车奔向集合地点的订好的巴士。可是因为下雨,车子跑不快,母亲急得与 两个女儿一起喊“耶苏基督”,然而最终还是没有赶上那趟巴士。雨中,母亲喊着 过去同学的名字,泪流满面。几十年过去后,三毛问及母亲此事时,母亲却已淡忘 了。话间,母亲拿起了电话,亲切的向话筒对面的孙子,孙女问长问短。   一个女人,结了婚便将她的生涯挂在了“贤妻良母”的名号下,默默地象蚂蚁 一样的劳作。可是内心中却仍然无限的怀念那女儿时代的青春美好。紫色的旗袍也 好,白色的高跟鞋也好,“夜巴黎”的香水也好,都是与主妇岁月无关的饰物。特 别是那飘香的“夜巴黎”,该是恢复女人世界的一种象征吧。而那瞬间即逝的青春 梦,女人梦,却随着一场雨飘落了。这样惊心动魄的一场回忆,已做了祖母的那个 女人却记不起来了。不知是确确真真的记不起来,还是不想去触摸那段记忆。总之 ,现在的祖母融于儿女情长的气氛是那么的自然。身份虽然又多加了个祖母,她却 欣然地承担着。   三毛不止一次的赞美她的母亲是伟大的。在“爱”就是永恒的,无私的奉献这 一前提下,我也认为这样的母亲是伟大的,了不起的,也是令人妒忌的。我小时候 想要的就是这样的母亲。不过,现在不了。那份母爱多么的沈重啊,承担不起呀。 “伟大的女性都是没有自己的”。我可不希望我的母亲没有她自己。   我对“母爱”这个题目一直非常感兴趣。从小的教育以及父母的潜移默化,总 以为母爱是女人的一种本能。儿时的女友,从大洋彼岸飘来的鸿雁中总是夹着她的 爱子的动人的照片。文字中她总是感叹:“我的儿子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每天 晚上我都要将时间献给他,我已经不再想干什么大事业了,做个母亲我觉得很满足 。我现在才明白母爱是多么的无私。我愿意为了我的宝贝付出一切。”我总是要赞 美她一番,因为她确实是伟大的。为了世间另外一个生命体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的 人,总是令我尊敬的。因为我觉得那种爱该是一种不可阻当的力量吧,能够体验得 到这种层次的爱,该是一种幸福。大学时代的女友,她的梦想就是嫁一个好男人, 为他生一大堆baby,天天在家带孩子睡大觉。我问她为什么那么喜欢生儿育女 ,她说因为祖祖代代都是这样的,我的母亲这样,我的母亲的母亲也是这样,按照 老一代人的方式生活,总是没错的。只可惜她现在不仅还没做上母亲,连太太的位 子还没订好。我都替她着急,因为她着实迫不及待的想做母亲。只是她的动机让我 觉得费解。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毕竟不是依上代定乾坤的社会了。   偶然的机会,看了某法国妇女解放活动家的《母性的神话》一书。提起的很多 概念都是我们东方的传统文化里所没有的。她通过对17世纪至今的法国妇女的社 会和家庭生活的统计,得出了母性非本能这一结论。而母性=本能的错觉是男性社 会所培植和灌输的。她尖锐的批评了卢梭的道德论和弗洛伊德的医学论。不知这本 书是否有中文译本。类似的女性问题的书还有波瓦勒的《第二性》。   接触了一些西方文化圈里的朋友,才发现他们对母爱与东方有着一定的出入。 他们好像不像我们东方人总喊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和永恒。他们的母子情,母女情, 在我看来比东方要淡的多。我觉得这样该是更自然吧。   东方文化里对母亲所要求的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过于重了。这些东西我觉 得把女人弄的真是死去活来,色彩单调的些许乏味(不论是她的色彩还是她生活的 色彩)。三毛的母亲年迈时被丈夫一句“感谢你,感谢你赐予我这四个健康的生命 ”而感动的泪如雨下。我相信他丈夫对她的爱。我也觉得她是位幸福的女人。只是 一想到他感谢她的不过是她孕育的四个下一代的生命,一想到如果他不感谢她的话 ,那她的一生也许会瞬间变得昏暗不堪的时候,我又很难拭去对她的同情。毕竟那 不是她自己的一生呀。   当今的社会,男女的差别虽然仍然很多,但是总体上讲女人已经可以尽情的选 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了。去做无私忘我的母亲可以,不做也可以。在家做家事可 以,在外工作也可以。女人们可以更自由的主宰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人格了。想过 之余又想到现世的男人们多数还只有工作一条路,倒觉得有些可怜,有些不公平了。 写于1998/3 ======================================================================== 【名人专访】                    《天怒》作者陈放先生访谈录                                  龙丽华   七月十八日上午,在位于赤坂见附的新大谷饭店采访了《天怒》一书的作者陈 放先生。下面是根据记者与陈放先生的谈话录音整理的对谈录。 记:今天能在这里见到陈先生,非常高兴。《天怒》这本书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 反响和轰动,反映出这本书的社会价值。我的许多朋友都读过这本书,甚至好多人 读的是日文版。这本书已经成为大家聚会时谈论的话题。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它喊 出了人们的心声。我这次来采访您,想代表《唐人报》社,代表读者朋友向您请教 一些众所关心的问题。 陈:好的,好的。 记:许多读者朋友非常关心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您是基于什么样的事实基础写这本 书的?尤其是此书与陈希同案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请问,这本书是在什么时候动 手写作的,是在陈希同案发之前还是案发之后,您是如何取得第一手资料的。 陈:我写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民族正义感和对公正的呼吁。作家的良心促使我去 写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写这本书承受的内在精神压力比较大,因为这样高层的政 治斗争,建国以来没有人写过。九五年五月陈希同案件爆光,六月份我开始写这本 书,十月份写完,但是对材料的占有是在案件发生之前。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的北京 市,而是综合了所有的案件。北京的案子作为素材的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我 的朋友很多,包括北京市政府的朋友,我曾和陈希同,陈小同一起吃过饭。几十年 来,一直在政治圈里生活,对圈内的各色人物都很熟悉,了解政府的运作,办公程 序是什么样的,这是能够写出这本书的重要原因。国内的作家们反映,纯粹的作家 是写不出这本书的,因为作家不熟悉体制内的生活,没有长期政治生活的丰厚积累 。朋友之间的谈话提供了一些案件的背景和细节,但是这些都是只言片语,没有积 累是写不了的。对我来说,有一点材料,我就知道这个事情必然怎么发展,书里的 事情有些是书出版之后被证实的,有些是到目前也可能是上个月刚刚被确认有此事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取决于作家对生活的把握。办案的检查官也在研究这本书, 这本书的产生有点奇迹,属于非正常,不断被新发现的证据所证明,好像我就是成 员之一似的,与所有的人都有来往,包括罪犯。要不怎么知道他们跑到拉美呢?罪 犯跑到拉美我是有推理的,因为美国、日本、欧洲都不能去,全世界窝藏罪犯的地 点只有一个就是拉美,事实证明他们就是跑到拉美去了。我跟那个逃跑的人认识。 作者的预言性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只要是建立在科学和人性的基础上,有时虚 构就是一种预言,很多作家是可以破案的。 记:读者朋友非常关心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陈:我是无党派人士,是一个自由知识分子,是持有独立价值观的人。我担任过中 共中央统战部发行的刊物《华人世界》杂志的总编辑,也担任《人民日报》和《星 岛日报》合办的杂志《星光月刊》的副总编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记:朋友们说,你写这本书非常大胆,不知是否有领导的支持。传说江泽民看过此 书,并要求中央领导看这本书,看来中央非常重视,不知您间接或直接地感受到了? 陈:这本书并不是象有些人认为的是官方授意写的。关于江泽民的谈话,我有感受 。这件事发生在江泽民接见外国记者时,当然他没有直接对我说,我和他没见过面 。由于他的谈话,使我的压力减轻了,许多人不再找我谈话了。 记:你在办理出国手续时是否受到来自某些方面的压力? 陈:没有。他们把我当作一个正常的人,通过正常的途径办理出国手续的,没有人 找我谈过话。不仅是我包括所有的知识分子,不管你发表过什么言论,出国不受任 何影响。国内进步的幅度很大,说明江泽民领导的国家正在走向开明。 记:你是第一次来日本吗?您此次来日是受那个部门邀请的呢? 陈:我是第一次来日本,这次是应《天怒》日文版的出版商之邀,来日与广大读者 朋友进行交流的。有人认为我是不是会流亡,不回去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 作家无论有多大的风险,你的读者是中国人,离开了母体文化,离开了这块土地, 你就找不到灵感了。如果我一流亡,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就失去了作为作家的价 值。作家绝对不能长期出国,更不能流亡,这等于终结了你的艺术生命。无论遇到 多么大的困难,我都要为推动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做努力。 记:《天怒》这本书在国内被禁后,你的心情如何? 陈:我倒很坦然,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这本书写得过于激烈,而目前的保守势力 又这么强大,书被禁并不奇怪。这本书如果不禁的话,发行量应当在五十万册左右 ,而现在的发行量是五百万册,扩大了十倍。 记:有读者说《天怒》这本书写得较粗糙,你是怎么认为的? 陈:为什么粗糙呢,是因为它根本没有心理描写,甚至也没有什么环境描写,没有 心理分析,只有一些场面描写,这些是写小说必须的手段,我写这本书时,没有按 惯常的小说手法来写,而是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段来写,作得不了解这个人心里是怎 么 想的,那就不能写,其实我还是了解一些他们是怎想的。如果用写小说的手法 来写,它就会失去真实感。这种写法是作得艺术形式的成功,它使人们很容易把它 看成报告文学,其实它还是小说,它所提供的生活氛围是很真实的。 记:听说您又写了一本新书《天怨人怒》请您谈谈该书的内容及发行情况。 陈:《天怨人怒》是《天怒》的续集,不是独立的一部小说,上集写的是辞职,下 集写的是开除党籍。这本书同样成为禁书,不允许在国内出版。 记:你是否考虑过在海外出版?打算出日文版吗? 陈:我会继续争取在国内出版,香港可能会出版此书。出日文版比较困难,出版社 从赢利角度考虑,怕把握不住市场,赚不到钱,但这次来日准备谈一下。      记:众所周知,中国的腐败问题非常严重,您认为产生腐败的社会根基是什么? 陈:腐败确实很严重,据外国统计,中国的腐败金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这 真是一个天文数字。《天怒》一书中所提供的腐败数字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腐 败数字大,与权力集中有关,因为权力不受监督。我觉得中国的腐败问题不是个人 品质问题,腐败的产生是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的混乱造成的,这是任 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避免的。有许多干部原来素质都很好,为什么腐败了呢?腐败 在年龄上有两个特点:一是59岁,一是64岁。因为副部级的干部60岁就退休了,一 旦离开了这个体制,就会失去权力,失去一切,所以对体制集中的最后利用造成了 腐败。64岁也是很危险的,因为部长,省长级干部65岁退休。总而言之,中国的腐 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 记:海外媒介普遍看好朱熔基总理,您怎么看呢? 陈:应当说朱熔基是上帝赐给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他具有极大的魄力,具有中 国领导人身上缺少的勇气,是民族英雄。虽然历经坎坷这么多年,但他的锐气却始 终没有减。中国经历了很多苦难,出现了这样一位总理。我认为现在的政府是最好 的政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最有魄力,其次是责任最重大,将领导中国 人民进入21世纪,第三是高效率的政府。在对待反腐败问题上,朱熔基说过这样的 话,预备100口棺材,99口留给贪官污吏,最后1口留给自己,这表明了他誓死的决 心,与腐败分子作战到底、不怕牺牲的魄力,令腐败分子胆颤心惊。 记:国内外有些人对中国的改革和反腐败缺乏信心,认为是积重难返,您怎么看 待这个问题? 陈: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改革应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仅仅自上而下 没有群众基础,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跟不上生产力的要求。仅仅自下而上没有中央 政策的调整,改革就会失去控制。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中国的改革才能成功。腐 败问题能够被曝光,被揭露就是进步。如果说因为看到了黑暗就失去了对光明的信 心,这种逻辑会助长腐败。反腐败问题能够进行下去,与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反腐败案件70%是靠群众举报的,单靠反腐机关,线索是有限的。中国的老百姓, 不管他有没有文化,每一个人都是政治公民,因为中国是政治国家,政策直接涉及 到老百姓的生活,这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的政治是政治家的事,与普通老百 姓没有太大的关系。总的看来,中国人关心政治的程度比较高,中国的希望在于群 众有政治艺术。 记:今年2月27日,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北京市委书陈希同因涉嫌贪污罪被逮 捕,6月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检察院以收受贿赂和渎职两项罪行将陈希同案件向北 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此案受到了海内外的格外关注,意义重大。有人说, 这表明了中央反腐败的决心,也有人说,在反腐败过程中,许多小人物因 一定数 额的贪污受贿被判了重刑,象陈希同这样的高官,不判重刑不足以平民愤。您如何 认为呢? 陈:这次对陈希同案件提起公诉,预示着反腐败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这次公 诉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把反腐败从过去的党内斗争的 手段,提高到用法律司法程序,在法制轨道上进行。第二,体现了反封建的意义。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使所有的腐败分子都面临着一种危机。第三,它证明了江泽 民第三代领导人是稳定的,如果不稳定就不能做这件事。因为这里面有政治风险, 陈希同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帮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利益集团体系,触动这样 大的利益集团,必须具有成熟的政治智慧和非常稳定的控制全局的办法。没有稳定 就没有发展。 记:1997年7月2日,泰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由此引发了东南亚国家与地区 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您是如何看待亚洲金融危机的? 陈:亚洲金融危机,除了经济的原因比如银行呆帐、泡沫经济、出口依赖等问题 外,还有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原因。亚洲金融危机宣告了亚洲价值观的破产。亚洲 价值观一词在东南亚一带很流行。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民主不适合亚洲。由于亚洲封 建社会很长,实行家族制的统治,长期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所以就容易产生腐败。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产生腐败, 因为政治权力不受监督。亚洲金融危机是对亚洲封建历史的一次惩罚。我认为中国 从中吸取教训,会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的希望在那里?在于深化经济体制改 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记:从媒体上,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内从村民委员会选举开始,自下而上推动政 治改革,在国内的人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这是中国政府在有意识地训练民众的政治修养,比如说农村村委会的直选, 意义非常重大。民主也是要学习的,如果不懂民主,给他们 民主手段,他们也不 知道如何操作。选举作为一种民主手段,学会这个是中国政治的一个进步。现在直 接选举村委会,以后就可直接选乡长、镇长,以后还可以搞到县长的选举,逐步训 练后,可搞省长的直选。民主要从基层开始,有些知识分子不以为然,不关心选谁 当村委会主任,只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实际上选举村委会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现 在选举的阻力不是来自老百姓,而是来自基层政府。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传统的习惯势力太强大了。 记:下面想换一个话题,请问陈先生有什么业余爱好? 陈:我每天工作12个小时,分3个时间写作,早上10-12点,下午3-7点,晚上 10-2点,其它时间要参加各种民间团体的学术交流活动。北京的学术空气很浓厚 ,都是知识分子自己组织的。讨论的问题都是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关 的。每星期我要参加两次这样的活动,为的是掌握信息,这也是围绕创作进行的, 作为对改革的参与。从严格意义上说,作家是没有业余时间的,我喜欢看围棋比赛 ,对体育运动没有身体力行。我每天要保证读三百字的书,看一些报纸,作家有一 个特点就是写生活不参与生活。我的小说处女作是《最后一座雕像》,发表在1980 年的《小说月报》上。描写的是一位日本女记者在中国的经历。我曾在85年写过一 篇介绍中关村改革的文章叫《中国硅谷》。 记:目前国内媒体的情况怎么样? 陈:媒体这一块,从今年开始也会启动改革。允许每个省成立一个民营出版社 ,江苏已经进行了试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第二步就是报纸,允许民间办报, 允许有自己的新闻来源,明年或后年就能进行。另外,5年之内,电视媒体也会出 现民办的趋势。从出版社、书籍、报纸,到电视台民办的走向是定下来的,完全是 市场经济化,媒体的活跃是政治改革的成果,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 记:谢谢陈先生。 ======================================================================== 【徵稿信息】         中国留学生文库徵集在日中国人资料                                  段跃中   中国留学生文库面向21世纪的中日文化交流、志在为8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人 留日热研究留下大量第一手资料,于1996年4月1日创立。创立者为《日本侨报》· 《在日中国人大全》总编辑段跃中。   中国留学生文库现在收藏有80年代以后来日中国人在日出版的报刊、书籍约5 000种。是日本唯一、也是日本最大的在日中国人信息中心。其最大特色为,藏 有中国人的日本语著书500册以上(直接用日语写作以后由日本的出版社发行) 、10多年来中国人在日出版的华文报刊约110种(如创刊10年的留学生新闻 一期不缺并制本保存),被誉为研究在日中国人不可多得的史料。   中国留学生文库的丰富资料引起日中两国社会的注目。共同社、朝日新闻、N HK、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新华社通信、人民日报海 外版、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等日中两国著名媒体多次报导。   中国留学生文库协力出版的《日本侨报》、《在日中国人大全》,在日中两国 研究者、报导关系者、国际化担当部门之间获得高度评价。   中国留学生文库受到中日两国学者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朱 建荣先生等100多名著者、上百家日中出版社报社提供了大量著书·报刊等资料。   中国留学生文库发挥资料丰富的特点,不断满足利用者的要望。先后举辨了《 纪念中国人日本留学100年·中国人的日本语著书展》(1996年)和《追悼 Dg小平图书资料展》(1997年)等,在日中两国引起良好反响。   中国留学生文库欢迎有志之士继续提供有关中国人留日历史的资料,博士论文 、修士论文、日中两国语单行本、过去的中国语新闻杂志(在日中国人编集发行) 、日本媒体揭载的在日中国人报导记事、受赏资料(赏状复印件)、中国人会社案 内、其他有关在日中国人的印刷物和映像资料。  住所:日本国333-0866川口市芝5-6-6  电话:048-268-6946   传真:048-268-6982  主页:http://www.cf.net/cpj E-mail:cpj@china.or.jp ======================================================================== 东北风 责任编辑: 纪晓惠  新闻摘要:方晓东 校 对:村木毅 李 栋     主  编: 朱红兵     本期网页制作:徐 挺 吴 勇     订阅请寄:  comc-gb-request@come.or.jp (GB版)            comc-jis-request@come.or.jp (JIS版)            请在Subject栏注明:subscribe               (停订地址同/Subject栏:unsubscribe) ======================================================================== ◎华声和语  :COM日语周刊 ◎网络技术文摘:COM中文电脑技术讨论组、不定期刊 ======================================================================== COM编辑部总编:杨克俭      网络维护: 钱 飞、吴南健、吴 勇、横山隆志    电子信箱: com@come.or.jp    WWW : http://www.come.or.jp/    FTP : ftp://ftp.come.or.jp/pub/com(日本)          ftp://cnd.org/pub/e-pubs/dbf(美国)    BBS :NIFTY SERVE 中国论坛(GO CF)MES8,LIB2 ======================================================================== ★诚至感谢阅读本刊★衷心欢迎来稿来函★--COM编辑部(com@come.or.jp) ★本期采用「南极星」(http://www.njstar.com )中文软件编辑 ======================================================================== 《东北风》是由志愿者团体COM编辑部非营利编辑发行的综合性杂志。本刊的稿 件主要来自读者投稿和摘自海内外中文刊物。本刊的任何稿件均不代表编辑或编辑 部的观点。除了用于营利目的,本刊的内容可以转载、印刷及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