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电脑通讯(双周刊·日本)·★·★·★·           DONG BEI FENG              东  北  风            ·==·第59期·==·   1997年12月27日发行  1994年12月27日创刊      祝贺各位读者新年快乐!祝贺「东北风」创刊三周年!   COM(China Online Magazines)编辑部出版 ======================================================================== 本期目录(com/c1997/12d-gb.txt) 新闻摘要●····························巫 丹 周年纪念●纪念「东北风」创刊三周年················杨克俭 名人怀故●他思故他在·······················许纪霖 民俗风情●日本风俗闲谈······················赵凤济 各抒己见●世界杯予选赛失利责任在足协···············王永政 家乡点滴●北京见闻························徐侠客 朝花夕拾●出国杂谈························顾雪松 体育之窗●中国国安队闯入亚洲优胜者杯四强··········CCJ一FC 信息广场●「全日本交通大学校友会」通知··············李扩建 读者来函●二则·························苏冬 等 ======================================================================== 【新闻摘要】 ★台湾当局于23号宣布将与南非中止『外交关系』。外交部发言人唐国强稍早在 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将于本月28日开始对南非进行访问,并 且与恩佐外长签署建交联合公报。他并且否认南非将继续保留与台湾的领事级关系。 ★香港《明报》最近报导说,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上海《新民晚报》,已决 定与上海《文汇报》合并,不久就要正式对外公布。上海《新民晚报》是中国最著 名的晚报,发行量最大时期曾达500万份。该报于94年向海外扩展,办了美国 洛杉矶版,96年起又试行香港版。 ★北京市18日以“民主程序”选出贾庆林为市委书记,张福森等人为市委副书记 。原籍河北的贾庆林是1940年3月生于山东青岛。担任北京市领导之前,他原 任福建省省委书记、福建省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他在选举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北 京市前市委书记陈希同正在接受检察机关的审查。 ★上个星期北京被大雾笼罩,造成约300多架次的班机无法在首都机场起降而受 到延误,受困机场的旅客至少2万多人。大雾也造成北京附近高速公路发生两起涉 及40余辆车子的连环大车祸,9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丁关根21日结束对日本的访问回到北京 。丁关根是应日本政府的邀请于15日访日的。在日期间,丁关根访问了日本的报 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唱片公司、电影制片厂、新闻协会、出 版协会等单位,并拜会了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等官方人士。 ★台湾总统李登辉上星期五在接受日本《产经新闻》专访时,敦促日本慎重考虑对 大陆的开发援助,说大陆方面的反日情绪是表里如一的。他强调,大陆方面对“南 京大屠杀”事件,50年、100年也会继续抗议,让日本人绝对忘不了。大陆的 大中华思想经常和反日是表里一体。 ★新华社消息自南京市今年5月率先向社会发布空气污染指数以来,至今上海、武 汉、沈阳、大连、厦门、广州、珠海、深圳、天津、重庆、南宁等12个城市,也 相继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定期报告空气质量状况。目前空气质量问题得到了社 会各方面的关注,市民的环境意识也显著提高了。 ★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佛山揭晓并颁奖。《鸦片战争》获最佳故事片奖;获 最佳女主角奖分别由刘佩琦、于慧夺得;孙淳和林连昆并列最佳男配角奖;《大转 折》的导演韦廉获最佳导演奖。另据据17日上海《文汇报》报导,中国著名女影 星刘晓庆成立的四川刘晓庆投资发展公司无法偿还债务后,她本人被成都中级人民 法院列入债务人名单内。 ★日本著名导演伊丹十三19日自杀身亡。他曾执导了TAMPOPO和《葬礼》 (THE FUNERAL)等电影。据伊丹的遗书判断,他的死可能和即将出版 的周刊杂志『FLASH』有关。该杂志期刊中有偷拍到的伊丹和一名26岁女子 的照片,并在所附的文章中说,伊丹与这名女子有染,另外还向她提供经济支持。 ★香港的《东方日报》22日报导说,中国前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将于来年1月6日 首次到香港访问,预料将在香港逗留三天。杨尚昆访港是继中共革命元老汪锋、杨 成武、廖汉生、叶飞、王恩茂、李德生后最新一批,也是最高级中共元老访问香港。 ★「花岗事件」损害赔偿的诉讼,12月10日在东京地裁进行了裁决。地裁宣布 由于时超过20年,要求以耿谆(83岁)为首4名原告放弃对50年前在秋田发 生的「花岗事件」的损害赔偿。17日,耿谆老人在秋田县厅举行了记者会见,「 为了对历史事件作出公正的判决,决心斗争到最后」。耿淳老人等12日向东京高 裁提出了控诉。 ★在奥林匹克运动发祥地希腊的奥林匹亚赫拉神殿遗址采集的1998年长野冬季 奥运会圣火,23日早晨抵达日本。圣火的火种暂时先保存在东京的岸纪念体育会 馆内。日本国内圣火接力将分东日本、西日本及太平洋、西日本及日本海3路,从 1998年1月6日起同时从北海道、鹿儿岛县和冲绳县开始进行。1月23日, 3路圣火将汇合于长野县。2月7日,汇成一支的圣火火炬将在长野冬奥会开幕式 上点燃圣火台的主火炬。圣火将一直燃烧到2月22日冬奥会闭幕。 ======================================================================== 【周年纪念】             千里之行             --纪念「东北风」创刊三周年--                           杨克俭   三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之中只不过是弹指一瞬。三年的时间里,「东北风」电 子杂志由当年那只摇摇晃晃的丑小鸭茁壮成长起来,为□紫嫣红的中文电子刊物百 花园增添了一束不可多得的朴素的东方之花,这是全体义务编辑的精心培育和读者 朋友们的雨露滋润的晶莹硕果,十分令人欣慰。回想起「东北风」三年前破壳而出 的特殊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分。   一九九四年初,「华夏文摘」「枫华园」以其独特的媚力发展成为众多海外学 子爱不释手的电子读物的时候,活跃在日本的中国人网络俱乐部(mailing list) CHINFO和CCJ(在日中国人计算机俱乐部)里曾时常听到议论旅日同胞应该创 立一份自己的电子杂志的呼声。是啊,日本的华人学生学者数恐怕仅次于美国,怎 么能让她成为中文电子刊物的空白地呢?笔者曾在CCJ里提出过建议,并得到森 伟明等人的积极响应,但终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实施成功。心血来潮而草就的一份发 刊词,也扔到了抽屉里。   一九九四年十月,当笔者在富士新闻网(fj.soc.chinese.culture)上读到了徐刚 ,李扩建,巫丹三人关于在日本创立日文电子杂志(China Online Magazing 简称COM)的倡议时,好似遇到久旱甘霖,当即加入了进来。经过徐刚,李扩建 ,巫丹,江浩,吴南健,森伟明,村木毅,刘轶,井上彻和笔者的共同酝酿和努力 ,日本电子杂志COM编辑部正式成立,并于十一月一日发行了第一份日文的介绍 大陆及港台新闻信息的电子杂志。   当笔者将日文周刊「华声和语」的创刊号转发到东北大学计算机联网通讯 (BBMS)上时,曾得到了许多同学的祝贺。同在建筑系的徐挺在祝贺之后说了 一句:“为什么不搞成中文的呢?”我摊开手,笑着回答:“没有直接创办成中文 刊物的主要原因是大部份编辑者的计算机中文环境的不备和稿源等问题。”“需要 帮忙时说一声。”徐挺留下了一句热情的话语。   深秋,几个朋友一起驱车去仙台郊外公园赏红叶。野炊时,吴琦负责烧火,他 从引火纸堆里,发现了「东北风」的发刊词,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老杨,这稿 子写得挺好,干嘛不把这事儿张罗起来呢?”“我连计算机中文环境都没有。怎么 干得起来?”我苦笑着回答。“那好办,我那儿有,可惜只能读,不能输入。”“ 废话!那有什么用?”几个人哈哈大笑起来。吴琦眼睛一瞪:“别笑!过一段时间 我就抽空给它弄好,到时候帮你们也建好。再说了,在日本的中国人,计算机的日 文环境可是人人都有的,虽然有些中文汉字日文里没有,但用日文汉字编中文电子 杂志岂不更适合日本国情?”听了这话,我乐得一拍大腿。“对呀!这倒是个好主 意。这事儿要想干就准能干成。咱们回去后分头找人,然后聚在一块儿商量商量。”   十二月六日晚,杨克俭,吴琦,崔宏武,郭北,王忠杰,张其武六人集聚在了 郭北的家里。讨论笔者起草的「东北风」创刊方案及发刊词的内容,并进行了具体 分工。决定在十二月底首先以日文汉字JIS版试发行,然后再从JIS版通过文 字码转换软件变码后,以添补缺字的方法来制作中文汉字GB版。六个人中,只有 崔宏武有中文环境,理所当然地担当了GB版的制作工作并负责编辑「开心一刻」 栏目,学习计算机情报专业的吴琦的任务是为几位编辑者建立中文环境并汇总文稿 。金属研究所的王忠杰自报奋勇编写研究所介绍文章,郭北和笔者分担「日本风情 」和「谜语园地」两个栏目。然后大家又分工用日文汉字输入笔者所收集的中文原 稿。因为郭与张分别学习医药和材料专业,使用的计算机尚未加入国际互联网,两 人做成的原稿是利用校内计算机网和邮送软盘的形式转送到了笔者的手中,经过和 吴琦的汇总编制,「东北风」的创刊号终于形成了雏形,又几经校对整理后与十二 月二十七日发送到了国际网络之中。回想当时连周末和晚上都被学习或打工的日程 排得满满的每个人,以及当时大部份编辑者残缺不备的计算机环境,在没有条件的 情况下能把这只「丑小鸭」孕育出壳,完全是凭着一股想聚在一起干点事儿的冲天 热情和「什么事只要努力做,就能做成」的坚定信念。   创刊之后,收到了许多读者和友刊的来涵鼓励。当时COM的总编李扩建,枫 华园编辑部等发来了贺信。sunrize考访站也热情地来涵联系加入考访站事宜。当然 也在富士新闻网及大学BBMS里见到了两个冷嘲热讽的贴子。曾经和吴琦议论是 不是要反驳一下,冷静下来一想:“我们搞出来的东西还很初级,听见几句讽刺是 正常现象,要想干点事儿就得有承受能力。”随后编辑者们逐渐完备了计算机中文 环境,大家就紧张地投入了新期制作之中。   这一天,见到了徐挺,他怪罪了起来:“你小子搞「东北风」怎么把老兄我给 忘了?”我忙不迭地道歉:“本以为你博士三年级太忙,就没敢惊您大驾。”“没 关系的,若能帮上点什么忙的话,很愿意参加。”“那太好了!”俩人笑了起来。 就这样编辑部又添了一员干将。随后不久,赵凤济和赵路文(女)也加入了进来。   一九九五年二月,COM编辑部总编徐刚来涵询问我是否愿意将「东北风」并 入COM编辑部,提出了齐心合力将COM编辑部办成在日中国人的计算机网络信 息发送中心的设想。是啊,既然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何不走到一起去呢。我 作出了积极响应之后,很快就进入了具体协商阶段。当时的商谈是在徐刚的主持下 ,从COM编辑部的局部范围到全体人员,以非常策略的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的 。但是「东北风」内部的商谈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尤其是吴琦很强烈地反对合并, 当时不得不招集商谈会,徐挺非常细致地分析了合并方案各个方面的利弊,经过一 个晚上的争论和讨论,终于统一了想法。除了几位编辑者因其他原因退出之外,一 九九五年三月,吴琦,徐挺,王忠杰,赵凤济,赵路文加入了COM编辑部。从此 ,在COM编辑部全体同仁的辛勤努力下,「东北风」由一份留学生的联谊通讯发 展成为在日华人及其学生学者向全世界介绍旅日生活,介绍日本的政治经济风土人 情等各方面综合信息的窗口。合并不久,在钱飞等编辑者的努力下建立了「东北风 」的计算机网页和读者服务系统。一九九五年,主编吴南健领导的COM编辑部「 东北风」编辑组发行了小说特集「日本留学1000天」和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专辑。一九九六年,由侯波主编主持的「东北风」编辑组应急不乱,及时编写了「 钓鱼岛问题专辑」和「纪念邓小平专辑」,并于十一月将「东北风」由月刊移植为 双周刊。一九九七年,在袁方主持的「东北风」编辑组各位编辑的努力下,进入了 稳步发展的阶段。由巫丹,村木毅和井上彻进行的电影「天安门」导演的独家采访 为COM编辑部的日文周刊「华声和语」及中文双周刊「东北风」又增添了一份精 彩。七月一日,香港回归祖国,COM编辑部以日本读者和在日华人读者为对象进 行了民意调查,分析了中日普通民众对这一历史性大事件的心态,并发行了香港回 归特集。在读者们的热情关怀和爱护下,在编辑们的精心培育下,「东北风」一步 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了。   三年,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算长也不算短,这在「东北风」的成长道路上才仅仅 是个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愿这株朴实的东方之花今后更加根深叶茂,结出 更甜更美的果实来。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写于东京 ======================================================================== 【名人怀故】               他思故他在                   --王小波的思想世界                              许纪霖                     XUJILING@GUOMAI.SH.CN   历史常常出现这样的图景:有些人生前声名显赫,死后很快被人忘却;另一些 人一寂寞,身后却被发现具有特别的价值。王小波应该属于后一类人。尽管在他活 着的时候,曾经得过海外多种文学、电影奖项,但基本是墙内开花墙外红,国内的 文学圈一直对他保持着沉默──不是出自敌意,仅仅是因为无法理解他。   在中国文化的精神谱系上,王小波似乎是某种异数:不仅其文学风格无法归类 ,而且这个人也难以理喻。从年龄来说,王小波属于红卫兵一代人,但偏偏最缺乏 红卫兵的狂热激情,反过来倒多了一份英国式的清明理性;从思想脉路来说,他似 乎是半个世纪以前中国自由主义的精神传人,但又不似胡适、陈源那样带有自命清 高的绅士气。我们很难想象在中国文化的内部,会有王小波这样的人出迹,但其人 其书又分明不是西方文化的产物。王小波,成为一个对评论家智慧挑战的阐释对象。   王小波的一生是实验性的。他只活了四十五岁,但他将这短暂的一生都用来了 探索──文体的与思想的。关于文体的探索,因为非我本行,只能留待文学专家去 研究;令我更感兴趣的,倒是王小波的思想探索,他的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自由主义 精神独白。   王小波的遗孀、社会学家李银河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人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 中,只出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来, 小波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 和思想之中。读过他文章的人可能会发现,他特别爱引证罗素,这就是他所谓气味 相投吧。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 义的东西。   一个罗素的信徒、热爱理性和思考的自由主义者、独立不羁的民间撰稿人── 作为思想家的王小波,留给后人的,就是这样的形像。           “与说话相比,思想更加辽阔饱满”   王小波给人的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理性,那种清晰的、冷静的英国式的 经验理性。   具有这样理性精神的人,即使在当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中间,也属于凤毛鳞脚。   王小波曾经狂热过。他这一代人,或多或少有过一段失却理性的日子。以十七 岁的弱冠之年,相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只身跑到云南边疆,战天斗地。未始不是一 种革命时代的青春骚动。然而,严酷的现实很快覆盖了理想主义的乌托邦想象,王 小波开始沉默。“在我不会说话的时候最想说话。在我真正能说,知道的东西越来 越多的时候反倒沉默了。”他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语言的沉默是对 流行话语的抗拒,但内心的思考就此启程。在那个狂热的时代,人们说得太多太多 ,而想得太少太少。说话是为了获取话语的霸权,而思考仅仅是为了求得真知。   当时,在那些乡村思想家俱乐部里,许多陷于迷惘的红卫兵也在思考。然而, 王小波依然是独特的。有些人思考,是因为落入了“失语”的困境,或者被剥夺了 话语的权力。为了重新获得“说”的资格、话语的权力,不得不后退一步,磨砺思 想的利器。以后,当历史又重新提供了话语舞台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出山说话了 。这些人,是永远不甘沉默的,“说”的冲动大于“想”的兴趣,渴望话语权力成 为思考的终极追求。而王小波呢,对“说”似乎没有什么兴趣,对权力话语更是兴 味索然,有意思的是“想”,是“思维的乐趣”。“与说话相比,思想更加辽阔饱 满。……没有思想,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追求思想,而非权力话语,是知识分子更本质的属性。知识分子要有思想,首 先须有知识。但在中国知识界,尤其是那些风头最劲的顶尖精英,常常是思想有余 ,知识不足。   自由撰稿人?自由撰稿人,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甚至连某些紧抱铁饭碗不 放的人也以“大陆自由撰稿人”自居(因为“自由撰稿人”=“自由思想家”?) ,但王小波辞掉铁饭碗,仅仅是为了探求好的知识,为了更自由的思考和写作。   王小波明白,知识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最终凭籍。古代 的教士和儒士拥有《圣经》或《论语》,因而也拥有话语的权力。现代知识分子不 再手握圣书,却拥有知识,知识本身可以取信于人,尽管它不一定能带来权力。这 些年,我们谈论了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谈论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王 小波没有参与谈论,但他的处世立身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人格范型。知识分子的岗 位在哪里?就在其独有的求知领地;他的所有自由与独立,首先依据于知识的至上 性与自恰性。知识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求知本身,至于为人生、为民族也好,虽然未 尝不可,但与求知比较,都低了一个层次。   在回答“我为什么要写作”这一问题时,王小波幽默地以一个登山家的故事作 为答案:“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 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同样,另一座山峰也 吸引着王小波,他感到了登山的有趣。对于一个智者来说,没有什么比求知更为快 乐的事了。热衷于为求知而求知的西方知识分子,常常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维特 根斯坦临终时心满意足地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另一个物理学家海森堡说 得更绝:“我就要死了,带上两道难题去见上帝。”王小波提到这两件事,就特别 感慨:在天堂里享受永生的快乐嫌不够,还要在那里讨论物理!   爱知者,必乐知也。王小波生前一说到探求智慧,就掩饰不住内心的快乐。知 识是好的,求知的人生是更好的。   知识还是表面的东西,知识的背后有一种精神,那就是人类的理性。在一个疯 狂的时代里保持沉默,也等于守护自己的理性。王小波看得十分清楚,理性对于知 识分子来说,就象空气一样要紧。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时代,因为他只会以 理服人,不讲理,毋宁死。王小波是从一个大唱“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 的盲从年代里走过来的,他对信仰总是持着某种怀疑,因为那种“就是好”的信仰 逻辑根绝了任何讲道理、讲理性的可能性。   一度他曾经变得极端地排斥信仰。到了美国之后,是他的老师说服了他,令他 承认:“不管是信神,还是自珍自重,人活在世界上总得有点信仰才成。”但他依 然警惕着信仰的滥用。   当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上了雅各宾断头台的罗兰夫人有句名言:自由,有多少 罪恶假汝之名义推行!在中国,未尝不可以这样说:至善,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义 推行!真与假,事实与谬误,是无法通过信仰解决的,那属于人类理性的范畴。为 了防止以善作恶,保持清明的理智是最要紧的。王小波不是一般地反对信仰、反对 至善,他所厌恶的仅仅是理性缺席的信仰和没有是非的善良。对于知识分子来说, 认真的思索,真诚的明辨是非,这就是善,就是一切信仰的根基。       “知识分子的最大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   说到理性,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欧陆唯理主义的,另一条是英美经验主义的。 现在说起来,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哲学常识,但时光倒退十年,却是一个匪夷 所思的问题。刚刚从盲从时代走出不久的中国知识分子,只是大声吆喝着思想解放 、理性启蒙,却懵然不知理性还有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之分,以至于不知不觉地被 唯理主义所摆布。理性变成一个全知全能的人间上帝,变成科学时代的理性神话、 理性宗教和理性崇拜。那个时候,黑格尔的阴魂不散,绝对真理的神话尤在,乌托 邦的社会改造工程仍然绵延不绝。   王小波相信理性,但他选择的是另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即英美的经验理性。 在经验理性的世界里面,没有抽象的理念,没有目标的预设,也没有终极的价值, 只有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实实在在的现实功利。王小波喜欢马基雅维里,是因为“他 胆敢把信义、信仰全抛开,赤裸裸地谈到利害”,而“赤裸裸地谈利害,就接近于 理智”。基于同样的理由,他也喜欢中国的墨子,墨子思路缜密,具有实证精神, 而且也赤裸裸地谈“交相利”。一说到功利主义,中国人总要吓一跳,以为功利与 自私是一家兄弟。但是,按照在功利主义的家乡英国留学多年的储安平先生分析, 功利与自私实为两个概念,前者重的是结果,后者为的是享受。   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因为与拉丁文化接触较短,其抽象能力比较弱;但生活的智 慧、经验的理性大为发达。处理问题一切以实际的环境为转移,决不会象法国人那 样,囿于抽象的价值观念。这种功利的、经验的理性主义,成为英美自由主义的思 想底色。   在美国留学多年的王小波耳濡目染,对经验理性大为推崇。在他看来,许多被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理念搞得稀里胡涂的问题,只要按照日常生活的经验理性去判断 ,立即会变得心明眼亮。比如,大跃进期间放卫星,粮食亩产放到三十万斤,某些 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还昏昏沉沉地为之论证,但王小波的姥姥,一位裹着小脚的农村 老太太,却死也不信。不信的理由十分简单,只是自己的生活常识而已。王小波后 来多次提到这件事,认为他姥姥的态度就叫做有理性。   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因而人的理性也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所谓绝对真理不过 是黑格尔制造的神话般的“宏大叙事”而已。对于在中国大陆弥漫多年的唯理主义 真理神话,王小波基于自己的经验主义立场,倾注了其毕生的批判。他一再嘲笑中 国知识分子虚妄可笑的知识观,从孔夫子到当代的所谓知识精英,为了争夺话语霸 权,都要显得一付全知全能、真理在握的模样,好像自己肚皮里的那些货色,可以 包治百病。那种大包大揽的姿态,与街头上卖大力丸的江湖郎中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即使世界上真的存在什么真理,也是具体的、多元的,很经验、很个人的。真理 是无法灌输的,不能强迫别人接受你自以为是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宽容, 都建立在这种多元、个人的立场上。没有这样一种立场,就会发生知识者相互之间 的残杀。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知识分子的悲剧与其说来自政治权力,无宁说 更多地来自知识分子同道──那些自以为占有了真理、欲控制所有话语空间的独断 论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分子的思想监狱是自我营造的。对此,王小波有十分透 彻的认识,他尖锐地指出:“知识分子的最大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   在这里,一个最关键的词是“个人”。这是自由主义的核心。欧陆式的自由主 义强调的是“积极自由”,是个人思想与意志的自主。但这还不够。“积极自由” 如果过于扩张,没有边界,就有可能侵犯别人的自由。红卫兵的造反行动、文化精 英的话语霸权,就是最好不过的现实标本。英国式的自由主义,恰好能够弥补“积 极自由”的这一缺陷,它看重的是“消极自由”,是每个人的思想、言论与人身自 由不受非法的侵犯。“消极自由”尽管目标卑微,不及“积极自由”那般崇高、奋 发进取,却是个人自由最真实、最可靠的保障。   极富英国自由主义精神气质的王小波反复申说的,就是自由的消极一面:“你 有种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要硬塞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他对别人的尊重 和容忍,不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情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仅仅是因为他们也是一 个人,有着与自己同样的自由权利,包括选择信仰、判断是非和如何生活的权利。 早几十年,胡适之先生曾经讲了一句饱经风霜的至理名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可惜的是,这种具有英国风范的消极自由传统,在中国大陆早被无休无止的“积极 自由”狂热骚动拦腰斩断,如今,王小波以只手之力,续接断脉,其境其情,怎么 不能令人感叹!   在他那代知识分子之中,王小波是孤独的,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他曾经写过 一篇脍炙人口的杂文,叫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说,“我已经四十岁了,除 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 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太热衷于设 置别人的生活了,他们的使命感太强,总是觉得该搞出点给老百姓当信仰的东西。 他们不仅想当牧师,而且想做圣人和上帝。中国的许多事情的确让人看不懂。一边 大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边却在歌颂「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救世主和 大救星,就象古已有之的好皇帝、圣人一样,简直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精英群体的人 格理想。不仅重权在握的政治家以治国平天下的大救星自居,连手无寸铁的思想家 都想当精神的救世主,当民族的素王!他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精神优越感,喋喋不 休地教导平民大众应该如何如何,不该如何如何。王小波借用萧伯纳的剧本《疤疤 拉少校》中的话,辛辣地嘲笑这些家伙“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到底 也是知识界出身,王小波一眼就看穿了他们大愚若智的可笑:“一个只会明辨是非 的人总是凭胸中的浩然正气做出一个判断,然后加上一句:难道这不是不言而喻的 吗?任何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这世界上简直找不到什么不言而喻的事, 所以这就叫愚蠢。”   愚蠢并不一定是恶人所为,更多的情况下,倒是善良意志的产物,是在道德召 唤与理想主义的名义下作出的。于是,王小波触及到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对道德 理想主义的反思。       “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重要。”   道德理想主义曾经是王小波这一代人的精神旗帜。当年,他们在巨大的乌托邦 精神感召之下,以一种强烈的道德激情,为实现至善至美的革命理想而呐喊奋斗。 革命退潮之后,这一代人的精神整体发生了分化,许多人以一种悔不当初的世俗心 态告别了过去的乌托邦热忱,而张承志为代表的道德坚守者们仍然以悲壮的精神挣 扎,支撑着那面传统的理想主义大旗。   然而,也有人超越上述简单的抛弃或坚守的二元立场,对自己曾经信奉过的道 德理想主义进行深刻的思想反思。史铁生是一种反思的类型,他以一种欧陆非理性 主义的立场,扬弃了传统理想主义中目的论的唯理主义成份,代之以注重过程的、 以虚无和荒谬为底色的新理想主义。   王小波可以说是另一种类型的反思者,他的个人气质和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不会 像史铁生那样,在欧陆存在主义的基地上重构理想主义,而是在英美经验理性的立 场上,对道德理想主义予以无情的重创。   想必是有所指地,王小波多次谈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有“中古遗风”:“他既 不像远古的中国知识分子(如孔孟、杨朱、墨子)那样建立道德体系,也不像现代 欧美知识分子跨价值观的立论(价值中立)。最爱干的事是拿着已有的道德体系说 别人”。他们总是以为自己最崇高、最道德,作出一付人间楷模的样子,然后批评 、教导别人。本来,做一个知识分子,首先是要在知识上有所成就,但中国的知识 分子,最先想到的却是要匡正人心,惟恐人心不古,惟恐别人都跳出了自己设置的 如来佛的手掌心。   在这里,涉及到一个基本的立论假设:知识分子究竟是一个知识的存在还是一 个道德的存在?在中古时期,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知识与道德都不是分离的, 知识从属于道德,是道德的奴仆,知识分子首先是一个道德(宗教)的存在,然后 才是一个知识的存在。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职能与教士的职能发生了分离, 将修身齐家的道德职能还给了教士、将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职能还给了政治家,唯一 留给知识分子的,就是一个知识性的格物致知。对此,王小波明确地认为,“对于 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重要。”这几年,一些知 识分子不断地反省知识分子的罪孽深重,诸如“亵渎神圣”啦、厚颜无耻”啦,但 王小波不这样看,他坚决地认为,如果说中国知识分子真的有罪孽的话,决不是在 道德方面,而是在知识上拿不出一流的成果,不够知识分子的资格。   那么,知识分子是否就没有必要关怀道德伦理问题?是否就陷入了价值的相对 论立场?   在王小波看来,问题不在于有否必要关怀,而是如何个关怀法。他指出:“在 伦理道德的论域里,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只有详细地考虑有关证据,经 过痛苦的思索过程,才能搞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就是这样考查伦理问题的 ;另一种认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根本无须考虑,只剩下如何行动的问题”,“以 积极进取的态度来推进它”。显然,后者是道德理想主义的方式,而前者是王小波 所喜欢的经验理性方式。知识分子对道德伦理问题不是不可以有立场,但应该是人 类的立场、科学的立场和理性的立场,而不是简单的价值选择立场。以理性的态度 、人类的关怀研究伦理道德问题,这是知识分子的份内之事,至于应该作什么样的 价值选择,则留给每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个人。不管是圣人还是君王,都没有权力为 个人作这样的价值决定。   然而,一些道德理想主义者们,在道德伦理问题上,放弃了知识分子本来应负 的理性责任,热衷于代表人类、民族以至个人作价值选择。一会儿一厢情愿地宣称 儒家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一会儿为“社会道德沦丧”的中华民族开 出一个又一个救世药方,一会儿又开导这个、教训那个应该如何如何。而且还以道 德圣徒自居,动辄就给别人来一个灵魂拷问和道德审判。自然,中国与西方的国情 不同,在现代西方,知识分子与牧师的功能分化,前者注重于知识的研究,后者侧 重于道德教化。而在缺乏宗教的中国,知识分子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实际承 担着智者与牧师的双重职责。这可能是王小波未曾充份注意到的。   这一迹象是否合理,暂且不去讨论,但王小波的的确确发现了这种“一身兼二 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激情有余,知识理性不足。道德激情 一旦失去了知识理性的基础,就会成为没有思想底蕴的滥情,成为虚伪不堪的肉麻 。王小波对这样的道德激情是从来不屑一顾的。他表示:我之所以痛恨激情,是因 为痛恨肉麻。在中国,我们看到太多的将肉麻当有趣的事情了。   王小波虽然痛恨激情、讨论道德理想的乌托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缺 乏激情和理想的冷血动物。王小波的激情与理想是内在的、收敛的,而不是张扬的 、扩张的。在他看似冷漠的理性背后,蕴涵着浪漫的情感、幽默的情趣和理想的冲 动。然而,这一切仅仅属于他个人,属于他自己那个小世界,他绝对不会说自己的 这种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是公共的、最好的,是值得所有人仿效的。相反地,他可 以理解和宽容其他人不同的价值和道德取向,只有一种无法宽容,那就是充满道德 殖民与精神侵略性质的思想专制和道德理想主义。   人们并不理解外表冷静、内心炽热的理性中人,往往被另一些情感外泄、气势 若虹的有力人物所迷惑。我们看到,在公共传媒的聚光灯下,风头最劲的大多是那 些充满道德激情的原教旨主义者,是那些语言华藻、修辞煽情、而思想底蕴苍白陈 旧的演说家和道德教化者。中国人似乎割断不了将肉麻当有趣的圣人崇拜传统。相 形之下,象王小波这样理性的、平实的、不屑于以道德煽情哗众取宠、而只愿本着 一己之知识良知说话的自由主义者,常常被公众所忽视,成为边缘人物。   的确,在当代中国,王小波还是一个边缘性的思想家。王小波所信奉的经验理 性的自由主义,还不为知识界和思想界普遍接受,更不用说社会一般公众和主流意 识形态了。即使在自由知识分子之中,欧陆唯理主义的影响,包括法国卢梭式的乌 托邦激情与德国黑格尔式的真理神话,依然不自觉地摆布着多数人的思维和行动。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之中,王小波的确是特别的。他身上那种罕见的英国自由主义气 息,那种集理性、冷静、幽默和宽容于一身的昂格鲁撒克逊精神,在狂躁而喧嚣的 中国思想界,确乎是特立独行。   顾准当年经过痛苦的精神反思,从信仰走向理性,从理想主义走向经验主义, 他是那一代人中的思想先知。王小波承继了顾准的精神转向,在经验主义的道路上 走得更远、更深、更彻底。他们的精神转向虽然还是个别性的事件,然而对于中国 思想史来说,也许意味着悄悄翻过的一页。这一页,今天的许多人可能还懂不懂, 还无法理解个中蕴涵的深刻意义,但我相信,随着中国知识界视野的进一步开放和 思想反思的继续深入,在顾准与王小波的身后,将会聚集起愈来愈多的同道和知音 。   在王小波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给远在美国的朋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可能是他 的最后遗言: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 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 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 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是不是太狂了?   小波不狂,他有资格说这样的狂话。他思故他在,王小波是不死的。 ======================================================================== 【民俗风情】               日本风俗闲谈                         赵凤济                     zhao@abe.ecei.tohoku.ac.jp   记得来日本之前,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出国人员培训班」培训之时,晚间实行 灯火管制,十时准时熄灯。同寝室几位哥们都是养成了晚不早睡、早不早起的习惯 ,闲着无聊,睡在床上拉闲话。不知那位兄弟提到日本有两大怪事:一是光身子汉 玩相扑,且非常走红,不久前有位体重六十多公斤的模特姑娘,嫁给了二百七十多 公斤的巨汉、轰动一时。还有一件就是男女同时混浴。那时的大家都是深受共产主 义道德教育数十年,而且也以这种道德水准去教育别人的人,对于这两件事也确实 百思不得其解。   来日后,相扑观赏的确成为我的一大嗜好,一年六次比赛的电视实况转播,初 、春、夏、秋、名、九州,每次十五天,几呼场场不缺。特别是终场的千秋乐,那 更是每场必观。当体重一、二百多公斤的两位巨汉相扑而赛时,你不由得感到那是 两块巨石在相撞,震撼人心。而当体形较小的那位将二倍于自己的对手投掷于地之 时,你才会觉得相扑是一种将力量和技巧完美地结合为一体的运动,你会欣赏相扑 力士的力气、智慧和他们拼斗的勇气。来日三年有余,相扑确实看过不少,而混浴 之事压根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我只觉得那可能是国内的人对日本风俗的一种误传 罢了。久而久之,这件事就从我的记忆中消退了。   今年夏休,全家去北海道旅行,偶然的机会使我切身遇到了混浴。   在青森等船票之隙,回转车头开往距青森六十公里有余的十和田湖。湖面清明 如镜、风景秀丽、使人留恋忘返。传说水中有位女妖能在你对着湖面遐思之时,将 你托入水中。返途中经过一座硫矿山,东北大学植物园在此,下车参观。天下着毛 毛雨,儿子跌了一踉,成了泥猴。正好旁边有一个野营场地,野营场对面竖着一块 大牌“酸汤温泉”,妻子自己点火做饭,令我带儿子冲一下澡,和平常一样,挟着 洗澡用具,带着儿子,直奔温泉。在自动售票机前买票,成人410日元,中小学 生200日元。塞进一张纸票,按两下按键,出来两张小卡,和一堆分文不差的硬 币。按着路标所示,走到入口处,无人收票,只有个鞋盒大小的纸盒,敞开着将票 投入。再向前,左右两边各自男女更衣处。待我和儿子从更衣处攸攸然出来时、突 然浑身一惊,怎么刚才走入女更衣室的那几位女士从对面的门走了出来,莫非本人 走错了地方,吓得我赶快盖住自己,回头看儿子巳不在身边,只有几位男士坦然前 行。只不过也用毛巾盖着自己。连唤几声,十三岁的儿子巳穿戴整斋、短裤斋备, 从更衣室里出来。这时我才意识到这就是人们所指的混浴。事到至此,只好进去! 里边并不大,有大小两个池子,小池子也就二十平方米左右,大池子有两个小池子 那么大,水深浅不一,可能分别用作大、小人。浴室里灯光昏暗、雾气腾腾,数米 外的人只能看见个大致轮廓、面目不清。左右两个角落各有一米多高的屏风围成一 个小圈。在入浴之前,先去那里冲洗乾净然后入池。后来才知道,这里的水是清水 ,可以洗脸冲头,而里边池子的水、以及最里边有一排淋浴水管,全是“酸汤”也 就是硫矿水。不小心潜入眼睛,酸痒万分,非常难受。而整个空间弥漫着一股硫矿 气味使人感到不舒服。小池子里有几位成人带着小孩泡在里边,而大池子里水不足 一米深,聚集着男男女女十多人。池子的边沿中界摆放着一块书本大小的木牌,两 面分别写着“男”和“女”、大概就算是分界线。实际上这里来的女人大都是和男 的成双成对来的,他们挤在中线附近,边泡边聊天。这些女人中多数是中年或老年 。她们从胸部以下结结实实地围着一块浴巾,很有点象块白纸卷个葫萝卜,露出两 头,煞是好玩。而年轻的女性们就比较开放、随便。她们不用浴巾围起来,出入浴 池时也和男士一样拿块毛巾,象征性用双手展开、掩盖前面,也算作一种礼貌。我 和儿子都不习惯里面的气味,硫矿味薰得人头发昏,没过多久就赶快逃出浴池。   出来后,我发现在票箱的上方有一栏告示,其大意先是介绍该温泉的特点:能 治疗风湿关节炎、皮肤病等及多种妇女病,其次是让人们遵守浴池的各种规则,保 有君子风度。最后有一栏红字标注,若不喜欢这个大池(混浴),在其后边还有男 女各自的别室(男女浴室)可提供服务。可直到我离开那里为止,来洗温泉的男男 女女们仍络绎不绝的进入混浴大池,无一人进入男女别室。这大概就是日本人仍喜 欢古老纯扑的混浴方式吧!                      (晓龙 整理并植字) ======================================================================== 【各抒己见】             世界杯予选赛失利责任在足协                            王永政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予选赛,是对─个国家足球整体水平的─次大检验。中国队 自一九八一年以来五冲世界杯,均以失败告终。每次失败好像都有些偶然,但屡战 屡败巳经说明在这些偶然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原因。   八五年中国队主场负于香港,阴沟翻船,有人指责主教练曾雪麟耳根太软没有 主见。八九年两个黑色三分钟断送了中国队去罗马的前程,有人指责主教练高丰文 用人不太有主见。九三年小组比赛还没有结束中国队就出线无望巳成定局,有人指 责洋教头老纳只会“精神胜利法”。今年中国队再次失利,又有人指责主教练戚务 生指导不力,技战术水平不高。每次失利教练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我们在 指责教练的同时,难道不该问问作为教练的直接领导─足协究竞做了些什么工作? 教练人选不当难道不是足协的责任嘛?就拿最近两届国家队来说,洋教头老纳带队 时间不短,但中国队并无起色,这是在予选赛前巳经发现的问题,足协为什么没有 及时换帅?戚务生这届,在去年亚洲杯赛期间巳暴露出许多问题,但为什么等到世 界杯予选赛后才指出教练能力不行?同样是在去年亚洲杯赛期间表现不尽人意的韩 国队,不就是因为当机立断,换上了车范根教练,才顺利地拿到了世界杯的入场券 嘛?沙特和日本不也是因为临阵易帅,才把握住了四年一次的机会嘛?反观中国足 协,主席、副主席好几位谁都说得算,但关键时刻没有人敢于果断决策。每次失败 后却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自己照样做官。   作为中国足球的爱好者,我们在要求教练辞职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请足协 的官员们做点些什么。失败并不可怕,世界杯四年后还有,但问题是如果不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下次还会重蹈覆辙,这是最可怕的。中国足球的现状,不是一、二人 辞职就可解决的,是整个体制的问题。要改革现体制应该从何处下手?我说应该从 这个体制的代表─足协开始下手更具体地说,足协主席的任期应该是四年,如果中 国队世界杯予选赛失利,足协主席应该引咎辞职。这种要求并不过激。试想,如果 足协的负责人没有这种与中国足球共存亡的责任心,中国足球是不会上去的。 ======================================================================== 【家乡点滴】(续『东北风』53期)                  北京见闻                         徐侠客                   同志   小时候上街,管大人们叫叔叔,阿姨。后来大点儿了,就学着大人们叫同志, 叫的时候自己还有点不好意思。后来到了广州,男的叫工友,女的叫大姐,也合着 半大小子对什么都一知半解,就觉得广州的叫法太好了,同志是一个很严肃的词, 随便叫的么。大学毕业后分回北京,发现叫师傅或老师比较好。去国几年,也不知 什么时候改叫先生小姐了。一不小心脱口叫声同志,到令周围侧目。再加上北京街 景的日新月异,以为伟大祖国回归了香港,流落他乡的人儿就像是巴西回来的日系 二世,说不清是自豪还是失落。哥儿们姐儿们除了谈钱也不再言它,真的好像没了 同志却真的举国上下志同道合了。这次在北京住的时间长点,才知道同志们还在, 他们不在公司在机关,不乘小车乘大车,比如,座小车时,会常被问道,先生,去 哪呀。可在公共汽车上,还是能听到耳熟能详的吆乎,同志,收票了。除了同志做 大了(大同志也愿意到被称为先生的地方去)可能不缺钱以外,大部份都在是不是 要闹革命的地方。                   下岗   自打记事起,这年代便和下字干上了。六十年代是下放,七十年代是下乡,八 十年代是下海,九十年代则变成了下岗。可本人还是和上字关系比较密切,六十年 代上街(一天到晚游行),七十年代上学(实在是没学什么),八十年代上班(到 也踏踏实实干了点事),九十年代用别人的话说,上外国去了。 ======================================================================== 【朝花夕拾】                 出国杂谈                         顾雪松   在国外,经常有机会接待四方来客。大家茶余饭后,少不了要谈起各自的见闻 。但说的最多的,还是那难忘的第一次走出国门。   来自北京的宋教授是一位精通数国语言的语言学家,曾经长年在国外的有名高 等学府任教。数十次进出国门,足迹遍及几十个国家。但谈起当年的”初次”,仍 津津乐道,使人开怀大笑。   70年代初,学西班牙语的宋教授走出校门,与其他首都高校的几十个名卒业 生一起,被派往墨西哥留学。由于受极左教育的影响,既使是学西方语言文化的, 对西方的生活实情,也是一无所知。大家怀着紧张复杂的心情,踏上了长达半个月 的旅程,一路上还闹出了许多笑话。   因为只知道外国的物价高的惊人,所以大家身上都不放钱。全由一位带队的老 师保管。免费送来的饮料,怕要花钱,也不敢要。口干得不行了,只好到洗手间去 饮口自来水。好不容易等到送饭时间,送来的西餐,大家是你望着我,我望着你, 谁也不知到怎样吃。座在身边的一位来自北大的学生,公认是见多识广,大家都看 他的动作行事。只见他拿起应该涂在面包上的白奶油就往嘴里塞,大家也学着他的 样子吃了起来。那位北大的学生还直叫唤:外国的奶糖真难吃。到了莫斯科,因为 要转机,有机会第一次踏上了外国的土地,在市内观光。当时,苏联是我们的头号 敌人,大家满脑子的是苏军武装侵略珍宝岛的事情。但实地一看,苏联人人人穿戴 整齐,对中国人也非常友好。除了市场萧条外,一付泱泱大国的气派。当时想这可 能都是表面现象,到了下一站法国,一定要看一看资本主义的黑暗面。没想到那儿 比莫斯科更繁华,商店里什么东西都有。东瞅瞅西看看地找黑暗面,反倒越找越愉 快起来。大家失望地回到机场,只有几位同学,看到一两车故障停在路边,开车的 人单独忙着修理,没人上前邦忙。大家就七嘴八舌地声讨起资本主义淡漠的人际关 系,不免地同情起那位可怜的开车人。   经过近半月的飞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墨西哥。大使馆的同志们对我们这批文 革中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就象见到自己亲人一样,问寒问暖。当知到大家非常想 吃中国风味的饭菜时,特地为我们加下了面条。可能是旅途疲劳的原故,大家都嫌 面条淡,还是那位胆大的北大人,先拿起放在卓上盛着咖啡的玻璃瓶,先闻了一下 ,因为对咖啡大家也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当时谁也没喝过,只见他还是带头将“墨 西哥酱油”倒进了面里,大家也照他一样行动起来。等大家的行动引起大师付的怀 疑时,己是生米成熟饭了。                           许 革 植字 ======================================================================== 【体育之窗】           中国国安队闯入亚洲优胜者杯四强   北京国安足球队继12月3日在川崎的贝尔迪大本营0:2取胜后,12月1 1日在北京的家乡父老面前再度上演好戏,1:0战胜日本川崎贝尔迪队,以3: 0的总比分淘汰了该队,进入亚洲优胜者杯足球赛四强。   12月3日在贝尔迪川崎的大本营川崎市等等力陆上竞技场进行了亚洲优胜者 杯四分一决胜比赛。中国代表北京国安队对日本代表贝尔迪川崎队。对方上场的有 三浦、前园、北泽、柱谷、中村、菊池等主力队员、北京国安在中国啦啦队的加油 下,势若破竹,下半场2分钟14号周宁首先攻破对方球门,先立头功。接着第2 6分钟11号外援队员再进一球,最后以2:0客场战胜贝尔迪川崎。「中国胜利 了!」等欢呼声响彻整个等等力陆上竞技场。这天天气很冷,但是包括CCJ30 多人在内的中国啦啦队100多人,挥着国旗,打着「国安必胜」等条幅,唱着自 编的号子,全力为中国队加油。国安不负众望,取得了客场的胜利。最后国安队教 练、队员来到中国啦啦队的面前,与应援的啦啦队员握手致意。客场的胜利为晋升 东亚二强和亚洲四强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12月11日在北京工体的比赛中,贝尔迪川崎队虽然不敢再等闲视之,但客 场获胜的北京国安队凭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再一次显示了其不可低估的实力 ,上半时第三十二分钟,国安队由南方先拔头筹,以一比零领先,下半时以顽强的 防守将这一结果保持到终场哨响。   根据亚洲足联的规定,亚洲杯赛冠军杯赛按照地理位置分成东亚和西亚两大区 。在此之前,北京国安队和日本川崎读卖队、韩国水原三星队、泰国皇家空军队进 入东亚四强,进入西亚区前四名的是土库曼的科佩特达格队、伊拉克的警察队、卡 塔尔的伊蒂哈德队和沙特的纳斯尔队。亚洲杯赛冠军杯赛决赛阶段的比赛将于明年 四月十日至十二日在阿联酋的迪拜举行,东、西亚区的前两名将最后角逐冠军。   祝北京国安队在亚洲杯赛冠军杯赛决赛中取得冠军。     《97中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12/21)第22节》 八一   3-2 前卫寰岛 济南泰山 2-0 天津三星 四川全兴 1-1 广州太阳神 北京国安 2-1 延边敖东 广东宏远 1-2 青岛海牛 上海申花 4-2 大连万达           CCJ一FC(日本计算机俱乐部足球队)提供 ======================================================================== 【信息广场】         「全日本交通大学校友会」通知             全日本交通大学校友会事务局   以加强在日交通大学校友间的相互交流为宗旨的「全日本交通大学校友会」 于去年交通大学成立百年之际成立以来,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方交通 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的各校校友己有近百人在校友ML上登录,事 务局也己开始正常运转。目前事务局的成员为:   顾问:曹秉刚: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教育处书记官   内田庆市:上海交通大学汉语班、现任日本关西大学教授   担当:李扩建:原北方交通大学教师、现任日本「中国论坛」代表   欢迎更多的未登录的广大在日交通大学校友及时与事务局取得联系。                             李扩建提供 ======================================================================== 【读者来函】二则               (一) COM编辑部:   您们好。   我是贵刊忠实的读者。   自从在网上订阅了贵刊,我对在日中国人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因为我和大多数在中国大陆的读者一样从未到过日本,所以希望比较全面 地了解日本的文化,日本的风土乡情及日本的社会现状和在日中国人的学习,工作 与生活较为详细的情况。我想许多读者会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这样不但满足了许多 读者的心愿,而且使贵刊的内容也更为充实。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华语和声是用日语介绍中国,作为中国人了解日本的窗口、『东北风』主动担 负着让中国人认识日本责任。希望贵刊越辨越好,这是我们广大读者的心愿。愿你 们在新的一年能更上一层楼。                        苏 冬                      写于成都·中国                 (二) 诸位辛苦了!   50年前在秋田发生的花岗事件,想必大家一定都知道吧。最近东京地裁宣布 由于时效问题(超过20年),原告(中方受害者)好像败诉了。听到这则新闻, 作为在日本的一中国人我感到非常气愤同时又感到很惭愧。虽然中国政府不支持他 们,作为同胞,有义务去帮他们。看到七、八十岁高龄的同胞受到日本法庭的刁难 而顽强不屈,深受感动。如果在日本的中国人已成立了为同胞们找回公道的后援会 的话,请在「华声和语」或「东北风」上登出后援会的名字,我想要参加。   如果没有,请一定发起这个号召,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参加的。                             一在日中国人 ======================================================================== 东北风  责任编辑:赵凤济 新闻摘要:巫 丹 校 对:杨克俭 许 革       主 编:杨克俭    本期网页制作:徐 挺 吴 勇      订阅请寄:comc-gb-request@come.or.jp (GB版)           comc-jis-request@come.or.jp(JIS版)           并请在Subject栏注明:subscribe           (停订地址同/Subject栏:unsubscribe) ======================================================================== ◎华声和语:COM日语周刊 ◎网络技术文摘:COM中文电脑技术讨论组、不定期刊 ======================================================================== COM编辑部总编:刘 轶     网络维护:钱 飞、吴南健、吴 健、横山隆志     电子信箱:com@come.or.jp WWW  http://www.come.or.jp/ FTP  ftp://ftp.come.or.jp/pub/com或ftp://cnd.org/pub/e-pubs/dbf BBS NIFTY SERVE 中国论坛(GO CF)MES8, LIB2 ======================================================================== ★诚至感谢阅读本刊★衷心欢迎来稿来函★--COM编辑部(com@come.or.jp) ======================================================================== 《东北风》是由志愿者团体COM编辑部非营利编辑发行的综合性杂志。本刊的稿 件主要来自读者投稿和摘自海内外中文刊物。本刊的任何稿件均不代表编辑或编辑 部的观点。除了用于营利目的,本刊的内容可以转载、印刷及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