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电脑通讯(双周刊·日本)·★·★·★·           DONG BEI FENG              东  北  风            ·==·第58期·==·      ☆☆☆☆☆☆ 龙丽华 日本随笔特辑 ☆☆☆☆☆☆   1997年12月17日发行  1994年12月27日创刊   COM(China Online Magazines)编辑部出版 ======================================================================== 本期目录(com/c1997/12b-gb.txt) ======================================================================== 【1】流行与个性 【2】杯盏交错现真形 【3】黑领带 【4】“山形大叔” 【5】做客和尚家 【6】寿司趣话 【7】富士五湖走笔 ======================================================================== 作者简介:龙丽华 女   1984年毕业于中国东北财经大学物资经济管理系并留校任教。   1986年考入同大学研究生院计划统计专业。   1988年硕士毕业后任该校讲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3年来日本。   1994年在仙台「外国人日语演讲比赛」中获奖。   1995年起陆续在中日报刊杂志上发表中日文化比较等方面的短文随笔。 ======================================================================== 【1】              流行与个性   人应该是有个性的,就象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不可能千人一面。但几年来在 日本的生活体验,却改变了我的观点。   去冬今春的东京街头,嘻嘻哈哈、成群结队的女高中生们在一样的短至膝盖以 上的裙子下面,又多了一个人人一样的东西:一双肥大宽松、数道皱折堆在脚脖子 处的白线袜。不管双腿是“萝卜”还是“豆芽”,也不管皮肤是黑不溜秋还是白里 透红。   “这袜子美在哪儿?”问了周围的日本朋友,她们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以 我个人的审美观,那道道皱折就象老母鸡脖子下的鸡嗉子,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但 “鸡嗉子”为什么会对她们产生如此魔力?思来想去,应该是归于“流行”或是“ 赶时髦”吧。   年复一年,精明的商人们不断地制造一个又一个“流行”,“流行”在给商人 提供赚钱机会的同时,也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接受“流行”本是无可厚非的事, 但是在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一片空白的条件下,不经过自己的判断和思考、盲目 依赖别人的价值观去接受“流行”,是一种“从众心理”,是对自己的行动不负责 任的没有个性的表现。   从袜子联想到人,再进一步联想到日本人在学校接受的教育,颇有一番感叹。 因经常被居住地的教育委员会邀请去市内的十几所小学参加国际交流讲座,所以对 日本的平等教育方针有了不少直接的感性认识。不管嗓门高低、五音是否齐全,大 合唱人人上场,南腔北调也无妨;不管胖瘦高矮、兔子乌龟,运动会上人人都要下 场跑一圈;不管有无组织能力,想当班级干部,猜拳赢了就能干;不管家境殷实贫 寒,人人都得吃绝无二样的午餐;不管学习成绩好坏,只要合群随流就行,这些都 体现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做的事情,你且不可袖手旁观;大家都不干的事 情,你切忌独领风骚。   这种平等的理念固然有许许多多合理的内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由于 这一思维方式的惯性及片面强调平等的结果,使得日本社会非常注重人人都要一样 ,谁要出头冒尖就把谁按下去,天长日久,日本人就变得没有个性了。每一个人都 极力使自己从属于某个群体或集团,遵守它的行为规范,否则的话,就没有安全感 ,甚至连生存都要受到威胁。“出る杭は打たれる”也就是中国古语里常说的“出 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的意思,对日本人来说,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被群 体拒之门外,形单影只了。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施平等教育的结果,使国民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改变了穷人家的孩子不能上学读书,只有武士的孩子才能享有这个权利的历史, 平等教育的国策使日本战前的富国强兵与战后的经济腾飞受益匪浅。1885年, 庆应大学的创始人福泽谕吉首次在《时市新报》上提出了日本脱亚入欧的理论,在 这一理论背景指导下,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膨胀,对外侵略扩张给亚州带来了巨大的 灾难,但是,对日本自身来说,这一理论奠定了日本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   而今,随着亚州经济的迅速崛起,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发生变化,这个理论巳明 显成为日本发展的桎梏,它使日本在世界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目前,为了摆脱 经济停滞不前的现状,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归根到底,这一竞争的实 质是创造力的竞争,是人材的竞争,是高科技的竞争。美国采用『英才教育』的政 策,鼓励『个性』的发展,并且利用国策吸引全世界的创造性人才,因而在此竞争 中能够遥遥领先。片面强调『平等教育』的日本没有了创造性人材脱颖而出的正常 环境。习惯于随大流而缺乏个性的日本人,在今后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抗衡中 ,凭什么取胜呢? ======================================================================== 【2】              杯盏交错现真形          喝酒在大男人们的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酒逢知己千杯少 ”,以酒会友、以酒交友是喝酒的一大特色。   坐在正在奋斗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朋友们中间,倾听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的肺腑之言,欣赏他们“把酒问青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气概, 是我的一大爱好。酒桌上,朋友们个个都是货真价实的国际时事评论员、经济问题 分析专家、文学芸术家、社会历史学家、体育评论家......,从他们嘴里, 针贬时弊的犀利语言、言简意赅的深奥哲理、妙语连珠的引经据典源源不断地冒出 ,当然也少不了插科打浑的诙谐幽默。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得到了丰富的精神食 粮,而且疲劳和烦恼也被冲到九霄云外去了。   在日本,喝酒却成了办公室工作的继续和延伸。没完没了的工作、周而复始的 加班、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带来的紧张感、失落感和压迫感困扰着日本的大男人们 ,为了发泄和超脱,只好借酒来麻醉自己,直到酩酊大醉,没有人计较你喝酒时都 说了什么鬼话、胡话、蠢话。也没有人会对自己酒桌上的失态而感到难为情。半斤 八两谁也不说谁。   在我的印象中,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先进国家,人的素质和修养水平是令 人称道的,尢其是那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知识分子大男人们,更应该是出 类拔萃的,他们中不乏满腹经纶之人、不乏踌躇满志之人、也不乏持成稳重之人、 更不乏襟怀坦白之人,可离开办公桌到了酒桌,却时常是判若两人。酒酣耳热之后 ,议论的话题不是东家长就是西家短,比如单位里某某这次因为什么没提上部长, 谁谁都四十多了还不结婚,作派怪兮兮的准是个同性恋。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三句 话不来必说到女人,也不管是否有女同事在场。单位新来的那位还没结婚的女秘书 是不是处女,哪个“斯纳库”(酒巴)的小姐漂亮迷人,哪个酒馆的老板娘韵味十 足之类的话经常充斥耳际。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小事更是常挂在他们嘴上。望着 那一张张醉眼惺松的脸,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把他们与平时严肃认真、一丝不 苟的形像联系起来。   刚从国内来的朋友说,现在国内也在变。人人都在为钱奋斗,谁还有闲情逸致 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也许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视野变窄,变单一了,兴 趣和爱好也随之转移,关心的问题也变得更加务实、更加自我了。也许这是社会发 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无论怎么变,对日本的大男人们和中国的大男人们来说,受历 史和文化的影响、受社会环境和生存空间差异的制约,酒桌上表露出的差别永远是 会存在的吧。我的许多中国朋友,在日本社会里经过几年、十几年的滚打摔爬,事 业上巳取得了成功,前途无量。尽管他们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及习惯好多巳日本 化了,但有一点却始终没有变,这就是酒桌上的话题依然充满了大男人的朝气,催 人向上。 ======================================================================== 【3】              黑领带   松浦课长的母亲去世了。同事们议论着是去参加通夜告别仪式,还是去参加葬 礼。刚进公司不久的阿青坐在一旁没有做声,心里嘀咕:“去参加哪个仪式都无所 谓,随大流呗,可关键是我连条黑领带还没有呢。”   阿青对面办公桌的川村大声建议道:“参加葬礼的话,要用明天一上午的时间 ,现在手头的活儿挺忙的,阿青、寺本、石野,咱们几个就参加今晚的告别式吧。 ”几个人随声附和,这事儿就定了下来。   阿青好生纳闷,“难道他们天天装了黑领带来上班不成?说去就去。不过,不 管怎么样,我得先解决领带问题。”阿青连忙抓起电话向夫人求援。夫人安慰说: “别急,我下午就去买一条,保证不耽误你用。”   中午休憩时,热心的川村忙着收“随礼钱”,并在特制的白信封上写上随礼人 的名字。正在这时,秘书佳子小姐提着一个大口袋走过来,发给每人一个小纸包。   “这是什么?”阿青自言自语,打开一看,竟是一条黑领带。   看他惊愕的样子,川村用先辈的口吻说:“这是公司专门准备的婚丧用品,借 给咱们应急用的。”   听了这话,阿青心里一惊,“资本主义还有这样的优越性,我却浑然不知,真 是太老冒了,看来以后要加强学习。”阿青赶紧通知老婆,黑领带不用买了。      下了班,几人揣了黑领带,谈笑风声地象是参加婚礼似的,登上了去课长家的 电车。摸着口袋里的黑领带,阿青想,这领带什么时候换?在哪里换?看他们几人 无动于衷的样子,怕是因为难得今天不加班,高兴得忘乎所以,把换领带的事给忘 了吧,要是戴着花花绿绿的领带进了丧主家,那可有多失礼啊。他想问,但话到嘴 边又咽了回去。   从电车上下来,大家依然是神彩飞扬,只有阿青满脸孤疑。按照地图的指示, 川村领着大家三拐两转就看到了竖在路边的指示牌“松浦家前方100米”。   “课长家都快到了,怎么还不换黑领带?”阿青有点急了,正要问,   川村发了话:“快找停车场。”   “又不是开车来的,找停车场干什么?” 阿青不解地说。   谁也没理会他的问话,几个人收敛了笑容,一溜烟似的钻进了一家公寓的停车 场。寺本冲着那辆银灰色的“奔驰”,其它几人也各自冲向一辆汽车。   “他们这是要偷车吗??”阿青脑袋发懵,思维一时短了路。   川村指着三下五除二就换好了黑领带、正对着汽车的反光境左照右照的寺本说 :“你小子还挺会选的。”   “‘奔驰’的镜子大嘛。”寺本冲着阿青挤眼睛。   阿青这才恍然大悟。找停车场原来是为了换领带呀!日本人把生活窍门真是研 究到家了。   从告别式出来,几人又恢复了兴高彩烈的样子。寺本边快速地解下黑领带边说 :“今天难得大家出来的这么齐整,去喝一顿怎么样?”几个人真的就进了一家酒 馆。阿青看了一下表。这黑领带从戴上到摘下,还不到一个小时。   在国内时,阿青虽然只参加过几次葬礼,但那悲痛欲绝的场面、撕肝裂胆的哭 声却无论如何也忘不掉。好像不蓬头垢面、不衣衫不整、不面容憔悴、不茶饭不思 、不死去活来、不呼天抢地的话,就是对去世的人没有无产阶级革命感情。西装笔 挺的日本人在葬礼上不痛哭、不流泪也就罢了,但仪式结束后,竟还能有心情喝酒 ?真是不可思议。阿青对着脸色巳泛红的寺本道出了心中的困惑。   寺本呷了一口清酒、咂了咂嘴,“阿青,你不知道,大家平时各忙各的,难得 相聚,因为悼念去世的人,亲朋好友凑在了一起,喝酒叙旧、回忆去世人生前对他 们的关心和照顾,这是对他的最好的怀念,也是去世者为活着的人做了一件积德的 好事啊。”   阿青歪着脑袋想了想,好像有道理。这时,寺本想掏手绢擦汗,却从口袋里摸 出了那条黑领带。阿青忍不住笑了。 ======================================================================== 【4】              “山形大叔”         至今,踏了多少次日本出入国管理局的门坎,有点记不清了,来去匆匆、形形 色色的人们构成了那里的一道风景线。记忆里,这道风景始终是模糊不清的,好像 见过,又似乎没见过。唯独那次与一位“山形大叔”(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能根 据他的年龄和居住在山形县这两个特徵,称他为“山形大叔”)的萍水相逢,却是 清晰难忘。      那一天,仙台入管局里人满为患出乎我的意料。额头高高的东南亚人,身材高 大的黑人兄弟,长袍头巾加身的伊斯兰妇女,口若悬河的白人,当然还有在人数上 占绝对优势的中国同胞......一一进入我的视线里。窄小的屋子中仅有的三 四条长椅子,显然是粥少僧多,寻一个插脚之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眼前的一切 ,让我感到这里恐怕是曾光临过的仙台所有的公共设施里最没光彩、最不鲜亮、最 没温情的地方。   窗外,雪花飞舞、寒气袭人。室内,空气混浊、燥热难耐。在默默的等待中, 一对老夫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若论年龄的话,该称“大叔大婶”吧。   “大叔”古胴色的脸上,嵌着一道道深深的皱纹,眼神中透着诚实、善良和好 奇。“大叔”着一身簇新的藏蓝色中山装,脚上是一双在日本难得一见的园口黑布 鞋,粗糙的大手不停地转动着一顶灰色的帽子,那是属于六、七十年代的产物。他 的举手投足让我想起了笑星赵本山。从气质上看,“大叔”不象是喝过墨水的人。 “大婶”穿一件式样新颖的绛紫色羊毛开衫,土黄色的脸被峥嵘岁月无情地刻上了 难以数计的大沟小河。直觉告诉我,他们一定有不平凡的经历。   “大叔”也注意到了我,用友善的目光示意我到长椅上坐。我也就在他们好意 腾出的位置上坐下了。   “我一眼就瞅见了你手里拿的护照,知道你是中国人。打哪嘎塔来的?”“大 叔”先开了口。那地道的东北口音,使我差一点乐出了声。   “我从大连来的。”   “哎呀,咱还是东北老乡哩,我是黑龙江人,方正县你知道不?”   说起来真巧,十年前在财经大学当老师的时候,我曾去过方正县的邻县延寿, 受邀为那里的乡镇企业培训财会人员,延寿县留给我的印象是荒凉和贫穷。方正县 不会与延寿县相差多少吧,我心想。   “大叔”听说我去过他的家乡,眼睛一热。   “你来日本几年了?现在住在什么地方?”我问。   “我来日本三年了,住在山形县,这是我家里的。”他指着那老女人说。   “你是怎么来的日本?”我对“山形大叔”的身世产生了兴趣。   “我的父母都是日本人,我是残留孤儿。”“山形大叔”回答。   面前的东北老汉竟是一位归国的残留孤儿。也许是东北人直爽的缘故,对陌生 的老乡,“山形大叔”打开了话匣子。   五十多年前,他的父母亲随开拓团来到黑龙江方正县,他在那里出生。一岁的 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和四岁的哥哥度日。日本投降后,他的母亲不得不 选择了留在中国嫁人这条路。如果踏上那漫长的回国之路,等待他们母子的恐怕只 有死路一条。一个好心善良的农民打算收留他的母亲,但由于家穷,条件是只能带 去一个孩子,因那农民家的妻子去世后留下了四个孩子。为了生存,他的母亲只能 狠心地把瘦得皮包骨头,巳经奄奄一息的他扔到了没膝深的草棵里。一个上山拾柴 的人听到了他那游丝般的哭声,把他抱回了家。他的命真大!   “真想不到,还有这样的母亲?”为人母的感受,使我对他母亲的行为感到不 可思议。“你恨她吗?”   “山形大叔”摇了摇头。“我不恨她,那年头没法子。我只感激我的养父母, 他们对我恩重如山,我今生今世都报答不完,可惜他们现在都过世了,也不能跟我 来日本看看了。”   “在日本生活习惯吗?”我关心地问。   “人都恋土啊,特别是上了岁数,冷不丁到一个生地方,这心里贼空。要不是 为了儿女,谁到这嘎塔遭洋罪,整天象个聋子、瞎子、哑吧似的,这不,老伴嫌在 家闷的慌,非要跟着出来看看,有什么好看的,到处是车,连个说话的人也找不著 。走在路上也提心吊胆的。大车小车一个接一个地打你身边过,你说修路的时候, 咋就不能修得宽一点?啥叫宽?你到黑龙江看看,就知道了。你说这日本好是好, 可不是咱呆的地方。”“山形大叔”一边转动著手里的帽子一边说。   “都这大岁数了,日本话学了也记不住,打心里想屯子里的乡亲们,还有那大 茬子饭。大儿子和女儿在山形的机械工场里干活,回家晚,整天和老伴说的那些话 都磨成豆腐渣了。我就盼着老二早点来,家里还能热闹些。这不,今儿个是给老二 办手续来的。” “山形大婶”插话说。   “儿子在国内干什么工作?”我随口问道。   “咱的基础不好,他爹是修理地球的,他儿子也就修理地球呗。”“山形大叔 嘿嘿一笑。好一个幽默的修地球的老汉。   “《大地之子》你们看过了吗?”我又问。   “都看三遍了,他那经历要是写下来,也是一个陆一新呐。”“山形大婶”说 。   “也多亏了她,我才能有一个像样的家,人家好模好样的姑娘谁敢跟我,躲都 来不及呐,谁知她当时是咋寻思开了的。“山形大叔”冲着他的老伴奴了奴嘴。   “我图介他人好,能吃苦,地里的农活样样都会干。父母也没反对,说人好就 行,管他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山形大婶”宽厚地笑着。   “那你是喜欢中国还是喜欢日本?”我直接了当地问。   “当然是中国了,没有中国,哪有我今天呐。”“山形大叔”回答得非常乾脆 。   “一得闲,我就想以前的事,我最烦人问我是哪国人。咱就是个种地的,你看 我咋打扮,一看就是一个东北老农,孩子们愿当哪国人,那是他们个人的事。咱也 没什么本事,种了一辈子地,到哪不是种。你说对不?”“山形大叔”还挺会徵求 群众意见的。   “山形大叔”对中国的热爱让我感动。尽管他的血管里流淌着日本人的血,但 他却继承了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心胸豁达、知恩图报、随遇而安。在他眼里,是哪 国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根埋在哪里。“山形大叔”心中的根巳深深地扎在了中 国那广阔肥沃的土壤里。   这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山形大叔”夫妇,不知“山形大叔”今年的收 成怎么样?过得可好?不管地球修得圆不圆,“山形大叔”一家该是团圆了吧? ======================================================================== 【5】              做客和尚家   一迫町位于宫城县北部著名的鸣子温泉附近,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山乡,每年六 月的菖蒲花节闻名遐尔。   几年前,我刚来日本不久,恰逢仙台市日中友协组织中国留学生到一迫町赏花 及到日本人家里做客的交流活动。因为这个机会,使我有幸在小野和尚家住了几天 。     那天,我们跟着小野和尚来到他的家,他家大门的正对面是一座气派非凡的庙 宇,只是既听不到念经声,也不见有挑水扫院的和尚。右侧是一栋日本式的二层楼 房,又宽又长的走廊把庙和楼房连在一起。二楼的阳台上晾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左 侧种着树木和花草,庭院里停着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     “这好像是普通的人家。”我自言自语地说。再一看周围左右是一片居民住宅 区,摩托车修理、山崎面包的大广告牌抬眼可见,唯独不见大山的踪影!      “哗啦啦”一声门响,从里面走出一位中年女性,轻柔地说道:“欢迎到家里 来作客。一路上辛苦了。”   “这是我的夫人”小野和尚介绍道。   “啊!和尚怎么可能有夫人??还不加掩饰地向我们介绍,准是个不守戒律花 心未改的和尚。”我在心里开始罗列和尚的第一条罪状。     吃晚饭时,小野和尚的三个孩子回来了。     “还有三个孩子?”罪加一等。   日本酒、啤酒,还有那寿司、生鱼片和火腿,满卓的丰盛酒菜,与想像中的清 汤寡水的斋饭相差十万八千里,更使我吃惊的是和尚的酒量。于是和尚又多了一条 罪状:“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无。”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头脑里的有关中国和尚的零零散散的记忆无论如何与 小野和尚的行为也联系不起来。中国的和尚们远离人间尘世,在深山的寺庙里,过 著晨钟暮鼓,念经修行,布衣素食,四大皆空的单调乏味的生活。难道日本的和尚 和中国的和尚不一样?可中国佛教是日本佛教的祖师爷呀。      这许多的疑团在小野先生的详细讲解中得到了答案。     大约一百年以前,日本佛教改革的结果,使和尚返回人间过普通人的生活成为 事实。作为社会分工,和尚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想当和尚的人须进入佛学院学习 ,因此日本和尚的学历都挺高,好多是大学毕业,有的甚至是硕士毕业。毕业后还 要修行一年或两年,在修行期间,与中国的和尚一样,必需恪守戒规,修行完了就 可以到寺庙当住持,过着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的生活了。日本的和尚一般是子承父 业世代相传的,通常一个庙里只有一个和尚,如果某个庙里的和尚死后断了香火, 无人继承,就由佛教协会安排一位修行完了,但还没有庙的“准和尚”去做主持。 和尚的庙与家浑然为一体,家就是庙,庙就是家。和尚把做法事得来的收入用来修 缮寺庙、接待中小学生的集体住宿,以及从事其它的行善积德、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      日本是一个课税繁多的国家,什么国税,地方税,什么收入所得税、市町村民 税,什么消费税等等,任你随便就能说出一大串。而和尚作为日本社会里的一个特 殊阶层是不纳税的,称和尚为“大款”一点也不过份,开“奔驰”、“宝马”等外 车的和尚触目皆是。和尚穿西装打领带是极为普通的事,身着牛仔装,牵着爱犬在 街头散步的和尚也已是见怪不怪了,只有在做法事的时候,和尚才会穿上袈裟。日 本人死后都要取一个戒名,立在墓碑上。为升入天国之人取戒名是和尚的主要工作 之一,戒名的好坏与为此支付的金钱是成正比的,葬礼也一样。日本真不愧为高度 发达的商品社会,连佛门这块净土也充满了铜臭味。      与其他阶层的日本人交往时,有时能听到一些诸如有的和尚进红灯区,有的和 尚从事与赌博和风俗业有关的“第二职业”,有的和尚只顾赚钱,根本就不念经啊 等等对和尚戏谑的语言,不难看出日本和尚是一个褒贬不一的矛盾体。但是我所认 识的小野和尚却是一位知识渊博、心胸宽广、以仁慈厚爱之心待人的和尚。在以后 的几次交往中,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因为有了这次做客的经历,才使我对 陌生而神秘的和尚世界有了一个初浅的认识。原来,日本和尚是作为有喜怒哀乐、 有七情六欲的普普通通的人生活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细细想来,日本民族可真是善于学习,但在学习的同时不是盲目照搬,原封不 动地拿来为己所用,而是经过一番修正、创新,不断加以完善,佛教改革堪称一例 。把庙置于广大民众之中,不仅可以免除善男信女进香朝拜的辛苦,而且便于佛教 思想的普及和推广,加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      要是让中国的和尚们也还普通人的本来面目,走出深山,喝酒吃肉,娶妻生子 ,融进五彩缤纷的人间世界的话,全国人民是赞成还是反对呢? ======================================================================== 【6】              寿司趣话       几年前,刚来日本时,日本料理的代表之一--すし(寿司),对我半点吸引 力也没有。      握り寿司(攥成团、上加鱼片的饭团)是寿司大家庭中的一员。用我儿子的语 言来形容它,无非就是先用煮好的白米饭盖一个没有门窗的长方形的小房子,然后 给小房子搭上“房盖儿”而巳。有的“房盖儿”是用颜色不同的鱼肉做的;有的是 用两条可爱的淡粉色的小虾做的,还有的是用十几颗和鱼肝油丸差不多大小的鱼子 做的。不同种类的“房子”排列在一起,五颜六色,好看极了。视觉上的享受自然 是不言而喻了,但满足味觉需要的冲动,我却从来不曾有过。因为对不经过煎炒烹 炸的任何一道工序就直接入口的生鱼有一种畏惧的心理。那时,我无论如何也想象 不出,寿司会有什么美味,使得日本人就像中国人热爱饺子一样热爱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生活环境日渐适应,月渐习惯。对日本料理的抵触和拒之 千里的心理逐渐被淡化,一点点增强的是来者不拒的接纳态度。每每去日本朋友家 做客时,朋友大都是拿出寿司和生鱼片招待我们,难却盛情,只好硬着头皮吃,想 象中的舌头发涩、胃口不适、“闹肚子”等感觉不知都躲到哪里去了。不知从何时 起,量变引起了质变。若是长时间不吃寿司的话,就会患“相思病”。为了减少“ 患病”的次数,只好频频地和寿司“相会”,去店里数着盘子吃,眼见着面前的盘 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也去超级市场里买了在家里吃。吃倒是吃了不少,可是对 寿司这所“房子”里的一切,却知之甚少。      前几日,一对日本夫妇邀请我们去吃寿司,店主是他们的朋友。      进得店来,在高高的园椅子上刚刚坐定,老板娘就送上了清香的日本茶。日语 里一般称厨师为“板前屋さん”,我想,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站在案板前面工作的人 吧。白衣白帽的老板兼厨师在案板前麻利地忙开了。他先是拿出几片长而宽的绿色 的叶子,切掉叶尖和叶尾,擦净后每人面前放上一片,是当盘子用的。然后,在叶 子的右上角放上经过特殊腌制的、带甜辣味的姜片,据说姜片能起到杀菌的作用。 淡粉色的姜片与绿色的叶子相映成趣,还没吃,就来了食欲。看到儿子“磨拳擦掌 ”的架势,老板乐了。      面前的玻璃柜子里放着做“房盖”的材料,深红色的まぐろ(金枪鱼)、剥了 皮的白色的いか(墨斗鱼)、灰白色的すずき(鲈鱼)、土黄色的海胆、墨绿色的 海苔等等。     “ぼく,‘泪’を食べられる?(小朋友,“眼泪”你能不能吃?)”老板和 颜悦色地问我儿子。     “眼泪还能吃?”儿子一边乐个不停,一边反问道。我也禁不住在心里犯核计 。      在米饭和生鱼片之间通常都放一点わさび(芥末),其作用和姜片一样。芥末 的味道很冲,如果不小心一口吃多了,不仅鼻子被呛得难受,而且还要流眼泪。演 员演戏时,如果欲哭无泪,最好的方法就是吃芥末,准保会泪眼朦胧、亦悲亦切, 立竿见影。   “因为芥末是制造眼泪的工厂,所以在寿司店里就把芥末叫做‘眼泪’了。” 老板说了吃眼泪的缘由。     “我一点也不怕‘眼泪’,我能吃好多。”儿子表决心地说。   “上がりはどうですか?(要不要上来一下?)”老板指着我面前快要见底的 茶碗问。      我被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来就坐在高处,再往哪儿上啊?      老板告诉我,这句寿司店里的行话是从客人坐的位置低于厨师站着的位置引伸 而来的,意思是问客人要不要续茶。当我想把茶碗递给老板的时候,必须抬手向上 才能完成,别说这个隐喻还真贴切。      老板还告诉我寿司店里其他的一些专用术语。比如称酱油为むらさき(紫色) ,大该是从颜色的角度考虑的,称盐为なみのはな(浪花),也很形像,称のり( 海苔)为くさ(草),意为海里生长的草,最为有趣的是称きゅうり(黄瓜)为か っぱ(河童),大该是因为河童最爱吃的食物是黄瓜吧,しょうが(生姜)为がり (日语里咬硬物时发出的声音)。   寿司店里数字的发音也特殊,1至9的发音如下:1(ぴん)、 2(りゃこ )、3(げた)、4(だり)、5(めのじ)、6(ろんじ)、7(せいなん)、 8(ばんど)、9(きわ),如果付帐时是三千五百日元的话,就该叫げため了。      很早以前,做寿司用的米饭是被发酵过的,带点酒糟味,自然是没有现在的好 吃了。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进,才有了今天的寿司。而当今在日本列岛遍地开花的 “旋转寿司”也是近二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没想到从寿司里也能寻到日本饮食文 化发展的端倪。      “这米饭与一般的白米饭有点不一样,里面都放了什么调料?”我打破砂锅问 到底。   “用砂糖、醋、盐和海带制成调料,拌到事先煮好的白米饭里。白米饭软硬要 适中,太软了口感不好,太硬了握不牢。不过配料的比例可是『军事秘密』,不能 泄漏。”老板诙谐地说。   “你是不是要回中国开寿司店?”见我又记又问,老板实行火力侦察。   “完全没那回儿事,这叫知识储备,等老板去中国开寿司店的时候,我好给你 当帮手。”我笑着打趣说。       这一天的寿司,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好吃。 ======================================================================== 【7】            富士五湖走笔                 夜幕笼罩着海拔高度1180米的河口湖富士樱高原别墅山庄。   皎洁的月光下,我站在三楼视野开阔的大阳台上欣赏夜景。正前方,一条长长 的用灯光串成的珠链从富士山脚下一直通向山顶,大该是给登山的人们照明用的吧 。右侧是被万盏灯火照得如同白昼的高尔夫球场,翡翠般的绿草坪不断地向前延伸 ,直到在视线中消失。左侧是参天的松林,林中一条蜿蜒曲折的柏油马路把别墅村 和139号主干公路连在了一起。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嚣、浮躁,不见道路上阻塞 的车流,也不用争分夺秒地去挤超载满员的电车。俯首皆拾的绿色,荡气回肠的山 野气息,把疲惫不堪的都市人带到了如真如幻的境地。耳畔不由得会想起『希茜公 主』里的一段话:“当你遇到烦恼的时候,你就去遥望大自然……。”    盛夏八月,东京巳是酷热难耐,而这里却是一个清凉世界。白天室外的平均气 温在23℃左右,晚上则只有十几度,打算出外散步、欣赏高原夜色的兴致,却被 伴随着夜风袭来的阵阵寒意无情地吹回了屋里,只因行囊中连一件可用来挡风的长 袖衣服也没准备。                情满自然   山中湖、河口湖、西湖、本栖湖和精进湖宛如五颗璀灿夺目、千秋各俱的明珠 ,镶嵌在富士山北麓的山脚下。透着灵气的山水,火山爆发留下的温泉,使富士五 湖周围星罗棋布着别墅山庄,渡假村,水上游乐场,高尔夫俱乐部,滑雪场等休闲 游玩场所。它们就象“年中无休”的二十四小时商店,把山光水色的自然奉献给厚 爱大自然的人们,绘成了这样一幅四季图画:春天,赏樱花,夏日,放焰火,秋季 ,观红叶,冬来,去滑雪。   山中湖的面积居五湖之首,宽阔的湖面上帆影儿点点、五彩斑烂煞是好看,皮 划艇穿梭往来,激起了无数道雪浪花儿,飘荡在湖面上的一叶叶小舟,点缀着山中 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和谐画面。从湖上极目远眺,富士山雄伟的背影孤零零地 矗立在天际。因是夏季,山上的气候多变,富士山就像一位羞羞答答的少女,时而 露出花蕊般的笑脸,时而用淡淡的雾纱掩面离去,一切神韵尽在不言中。   西湖是垂钓的好去处。抬眼是山,苍翠欲滴;低头是水,烟波浩渺。青山绿水 间,一条条银白色的优美弧线在空中划过,插进了湖水里。手持鱼杆的人们在岸边 一溜儿排开,那专注的神态让我想起电影《钓りバガ日记》(钓鱼迷日记)中的滨 田--一位幽默、乐天、视钓鱼为生命的钓鱼迷。对钓鱼“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 通”的我,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一位钓鱼人见我看得认真,热情地与我搭话,话 题自然是离不开鱼了。     “今天可是钓鱼的好天,你看,大家都来了。”钓鱼人说。     “是吗,”我抬头看了看天,问:“你从哪里来的?”     “东京。”钓鱼人答。     “专门来钓鱼的?”我又问。     “那还用说,虽说昨晚加班到很晚,可我今天还是起了个大早。你大概还不知 道吧,钓鱼可是解除工作疲劳的灵丹妙药,这里的空气吸到肚子里都是甜的。东京 啊,真是没法比呀。”钓鱼人侃侃而谈。   “你都钓到了什么鱼?能让我看看吗?”我对钓鱼人脚边的那个天蓝色的大冷 藏箱产生了兴趣。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他自我解嘲地说,“运气不好,今天的鱼儿都是大 学毕业的,钓不上来。”     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待他把冷藏箱打开,果不其然,里面仅有三条不大的鱼儿 。   “那,有硕士和博士毕业的鱼儿吗?”我也幽他一默。     “有哇,”那人的脸上带着神秘感、一本正经地说:“太遗憾了,它们今天没 来,出差去了。”      众人发出一阵开怀大笑。结果把大学毕业的鱼儿们都吓跑了。                           眼前这位钓鱼人或许是东京电车里闭目养神、缄默无语的上班族中的一员,而 到了野外就跟换了个人似的,谈吐幽默、神彩飞扬。从他身上迸发出的火花和激情 来之于哪里?思来想去,该是来源于蓝天白昙,山峦林木,碧波湖水带来的生命跳 动的节律吧。                忍野八海                    忍野,位于山中湖和河口湖之间。因为错落有致地散布着八个清泉,“忍野八 海”故而得名且名扬四方。      八个泉池的深度及大小虽各有不同(最深的十米),但却是一样的澄澈如镜, 镜中映出人面鱼漂亮的身姿。伸手戏水,冰肌透骨的感觉涌遍全身,夕阳的余辉里 ,一座用茅草苫顶的草房透着古老和纯朴,草房旁的水车充满节奏感地拍打着一池 清泉,水声把游人带到了遥远的过去,历史的一页仿佛展开在人们的面前。      忍野八海的周围是一片民居,住民们的商品经济意识令人称道。许多闲置不用 的私有地被开辟成了停车场。停车场无人管理,“停车费三百日元”的牌子和木制 的钱箱就挂在入口处,交不交钱全靠停车人的革命自觉性了。旅游圣地观光客如昙 ,停车收费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正左顾右盼时,路边一木牌上“前方100米处停 车免费”的字样鹤立鸡群,红色的大箭头指着方向。受这免费停车的诱惑,按图索 骥找到了停车场。      停车场的对面是一个脸面不大的土特产商店,店旁的一条小道是去几个泉池的 捷径。“停车免费”的牌子就挂在那儿。放着到手的钱不赚,助人为乐?这似乎不 象以精打细算著称的日本商人的处事方式,莫非是“雷锋精神”传到了日本?我心 想。      走来一笑容可掬的店员,捧上一纸忍野八海导游图及该店的商品介绍,言称如 果在店里购物超过五百日元的话,停车免费,否则三百日元的停车费照收不误,原 来如此。以停车免费为香饵,招揽食人间烟火的顾客光顾,店主真是算计到家了。 强烈的现代意识撞击着凝重的历史画面,是忍野八海留给我的难以抹去的印象。      八月是登山的最佳季节,登山道路上,三五成群的人们带着虔诚、自信和期望 ,向山顶攀登。登富士山,与其说是观赏风景,还不如说是对意志和耐力的挑战。 山上铺满了厚厚的、松软的火山灰,就象一位灰头土脸的老妪,没有生气,没有绿 色。每向前迈一步,都如沙海行舟一样艰辛无比。      有日本人说,一次也没登过富士山的人是傻瓜;第二次去登富士山的人也是傻 瓜。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是日本人心中的偶象。日本人坚韧不拔、顽强拚博的精 神也许来源于富士山的灵魂吧。 ======================================================================== 东北风  责任编辑:崔伯杰 校 对:张路煜 方学芬       主 编:杨克俭    本期网页制作:关 阳 徐 挺      订阅请寄:comc-gb-request@come.or.jp(GB版)           comc-jis-request@come.or.jp(JIS版)           并请在Subject栏注明:subscribe           (停订地址同/Subject栏:unsubscribe) ======================================================================== ◎华声和语:COM日语周刊 ◎网络技术文摘:COM中文电脑技术讨论组、不定期刊 ======================================================================== COM编辑部总编:刘 轶     网络维护:钱 飞、吴南健、吴 健、横山隆志     电子信箱:com@come.or.jp WWW  http://www.come.or.jp/ FTP  ftp://ftp.come.or.jp/pub/com或ftp://cnd.org/pub/e-pubs/dbf BBS NIFTY SERVE 中国论坛(GO CF)MES8, LIB2 ======================================================================== ★诚至感谢阅读本刊★衷心欢迎来稿来函★--COM编辑部(com@come.or.jp) ======================================================================== 《东北风》是由志愿者团体COM编辑部非营利编辑发行的综合性杂志。本刊的稿 件主要来自读者投稿和摘自海内外中文刊物。本刊的任何稿件均不代表编辑或编辑 部的观点。除了用于营利目的,本刊的内容可以转载、印刷及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