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电脑通讯(双周刊·日本)·★·★·★·             DONG BEI FENG              东    北    风            祝贺COM编辑部3周年生日快乐                 特集号             ·==·第54期·==·     1997年11月05日发行  1994年12月27日创刊   COM(China Online Magazines)编辑部出版 ======================================================================== 本期目录(com/c1997/11a-gb.txt) ======================================================================== ●COM编辑部和杂志名的由来………………………………………………杨克俭 ●虽然一切还刚刚开始…………………………………………………………钱 飞 ●新兵与老兵……………………………………………………………………江 浩 ●COM·参与·五湖四海……………………………………………………徐 挺 ●混迹COM……………………………………………………………………森伟明 ●参加COM工作随感…………………………………………………………徐 刚 ●编辑长感想……………………………………………………………………刘 轶 ●半道入夥当编辑,几度艰辛几度喜…………………………………………卢存伟 ●影子……………………………………………………………………………村木毅 ●说句心里话……………………………………………………………………龙丽华 ●无酒不成宴 有米方为炊……………………………………………………关 阳 ●COM3周年感想……………………………………………………………井上彻 ●多余的话………………………………………………………………………袁 方 ●南国雨后夏夜…………………………………………………………………梁海声 ●编集随笔………………………………………………………………………赵凤济 ======================================================================== ●*编辑按*本月一日为COM编辑部创立三周年纪念日。三年来,COM编辑部 共发行日文综合周刊「华声和语」169期,中文综合双周刊杂志「东北风」54 期,中文计算机技术刊物「网络技术文摘」18期。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们的欢迎 和好评。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的编辑是怎么做的和怎样想的?请看本期 特集─编辑心声。 ========================================================================           COM编辑部和杂志名的由来                              杨克俭                            ykj@kke.co.jp   1994年10月,9名来自日本各地及美国的志同道合的中国人和日本人李 扩建,徐刚,巫丹,吴南健,江浩,村木毅,森伟明,刘轶和杨克俭集聚在网前, 计划在国际互联网上创办一份电子杂志,向日本介绍中国和华人世界,并打算于 11月1日出刊。杂志的内容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华人的新闻综述 等,先以日文发行。招集人李扩建,徐刚和巫丹先给杂志起了个英文名字叫Chi na Online Magazine,所以成立的编辑部的名字就引用了这个 英文名字的字头缩写COM。   9位编者为了给即将诞生的日文杂志起名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曾经被提案讨 论的名字包括:『华日通讯』,「华夏短波」,「东瀛学子」,「樱花园」等等, 直到11月1日,大家满意的名字也没有产生。第一期日文杂志只好先以Chin a Online Magazine的英文名字出了刊。后来,刘轶提议了一个 名字叫「和语华声」,意为用日本的语言介绍中国的声音。大家都觉得寓意恰当, 顺着这个思路的启发,将日文杂志名定为「华声和语」。   1994年秋,杨克俭和几位留学生商量办一份校园杂志,吴琦提出还是办成 互联网的电子通讯为好。杨克俭拟定给杂志取名为「东北风」,并围绕此名构思了 发刊词。几经周折,尤其是经过COM编辑部的创立和「华声和语」创刊的刺激, 几位留学生加快了进程。1994年12月6日,杨克俭,吴琦,崔宏武,王忠杰, 郭北,张其武一起商讨创刊提案和发刊词的时候,崔对「东北风」这个名字提出了 异议,觉得没有明确的代表日本的信息,但没有引起其他5人的共鸣,12月27 日「东北风」正式出了刊。随后加入编辑部的徐挺也提出此名字有局限性,但没有 强烈提出更改提案。1995年2月,COM编辑部的总编徐刚和杨克俭商讨将 『东北风』并入COM编辑部,交涉过程中的一个很大议题是关于「东北风」改名 字的问题,吴琦,赵凤济等原「东北风」编者反对既合并又改名子,其他各位原C OM编辑部和原「东北风」编辑部的编者对此没有反对意见。徐刚提出:“日本在 世界的东北部,说「东北风」代表日本也无甚不妥,如果能够达成协议,双方齐心 合力,共创一份代表日本的中文电子杂志,能够将COM编辑部发展成为日本华人 宣传自己的发信中心的话,合并后由全体编辑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东北风」的改名 与否。为了达成合并目标,我事先保证个人投「东北风」这个名字一票。”随后, 村木毅也表示为了合并目标,让一步,个人投票时也投「东北风」一票。又经过徐 挺做了一些原「东北风」编辑人员的说服工作,「东北风」编辑部决定正式并入C OM编辑部。随之在COM编辑部举行的「东北风」是否更名的全员投票中,以微 弱多数做出了维持原名「东北风」的选择。 ========================================================================           虽然一切还刚刚开始              --写在COM创办三周年                               钱 飞                          fei@sec.come.or.jp   1994岁末,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有幸与COM编辑部的朋友们结识了。在参加 IAB/IETE年会后之返日途中,fj.news.adm管理者,JUNET(日本初期的教育科研用网 络)时代以来的一位日本友人和我谈到了在日华人新闻讨论组的活动情况,告诉了 我日本也有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网络义务服务团体正在开始筹建。这以消息使我感 到了很大的兴趣。   1994年,也正是CHINANET摆脱了长期的政治,技术束缚开始腾飞的黎明期, 国家也正在开始筹备互连网络的建设工作,为了迎接1995年度国际互连网之冲击波, CHINANET的各个实验网点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种实验。INTERNIC所组织的各 种活动中,对中国互连网络的建设情况,及有可能给际互连网络所带来的问题等, 也渐渐的成为休闲交谈的话题。1994年,正如WWW,MOSAIC给际互连网络带来新 的生机,和酝酿着新的商业机会一样,网络上各种新兴服务也如越冬花种,在春雨 滋润下悄悄地萌发出细嫩的枝叶。笔者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接触到了COM。   在COM编辑人员的编辑热情所感染下,笔者也很高兴地加入到了编辑部中, 开始协助COM自身的网页设计,及各种服务器的管理工作。也许是当初过于“冲 动”?时至今日,各种管理,用户应酬等将笔者紧紧地栓在网上,欲罢而不能。   今日的COM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邮件组服务,发展为拥有独立的域名,能够以各 种方式发行三种刊物的组织。三年来,通过COM,笔者有幸结识了许多知名不知 面的网友,在与网友们进行各种交流之间,笔者的确获得了不少知识。   三年来的COM在各位读者的支持下,在磨练与探索中已经成长起来。虽然她 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组织结构,服务方式等尚需要完善,但可以相信这一 在日华人义务服务团体会越办越好,能够有益于各位网友,有益于社会。   至今为止,COM内编辑人员的流动很频繁,一些尚未见过面的老朋友们有的 已经引退,新加入进来的朋友们已经成为编辑部的主力。COM这一义务性组织已 经持续到现在,并且还将持续下去。那么,被COM网络所死死地束缚住的笔者该 什么时候才能告老还乡呢。   同一种工作干得太久总会生成一种惰性,坚持虽然被誉为一种衡量的标准,但 是在美誉下的每一个人却不一定都很舒适。为了给COM带来新的活力,COM需 要不断地更肌换血。即需要各位读者的外部支持,更需要读者加入到COM中来亲 身实践一下义务服务活动,体验一下编辑感受。   当然,笔者所殷切期待的仍是,有谁能使笔者早日获得“解放”。三年,用于 衡量,评价一个团体或一个组织,的确太过于短暂,但对笔者来说已经太长,太长 ……                        日本广岛电机大学情报工学科 ========================================================================               新兵与老兵                               江 浩                           jiang@crlsv.crl.go.jp   三年前,几位在日本的志愿人士共同组织了COM编辑部,我也有幸参加了这 项工作。荣幸认识了不少网上朋友,给我的日常生活又添了一分色彩。记得有时为 一点小事情(我认为)争得是天昏地暗,恨不得必须马上见面,来一个血红雪白。 可一想到各自是天南海北,只不过是由于网络的连结,让大家觉得近于邻人,又只 好再次坐稳椅子,冷静一下头脑,再次论战。COM编辑部也许就是这样成长到了 今天。   一年半之前,我由于工作的变化,不得不暂时离开了编辑部,但是一有一点空 闲时间,头脑里总离不开编辑部和各位朋友。这也许就是大家所说的挂念之意吧。 正因为这挂念之心的影响,我还是决定重新返回编辑部,重新作为一个新兵,来为 大家作点服务。   中国和日本似近又似远,中国人和日本人似象又不象。尤其在中日近代历史上, 双方有着必须花时间来解决的问题。这也许是时代所给与我们这一辈人的任务吧。 COM编辑部以及所发行的杂志一直是抱着这种想法来给大家提供一个面向将来共 同讨论一些问题的场所,让大家发表一点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衷心希望各位读者能 给COM更大的支持。                              日本 国分寺 ========================================================================             COM·参与·五湖四海                               徐 挺                        ting@ipc.hiroshima-u.ac.jp   屈指算来,自己“上网”也已经有5个年头了。从一开始的学习用emacs收发 email,到校园bbs,再到用Mosaic“周游”列国,一路下来,和COM碰了个正着!   好像有谁说过的,留学在外、身处异国他乡,封闭狭小的生活圈子难免会引起 精神的空虚,而快捷便利的资讯服务又往往会给人一种虚假的参与感(因为单向 !0收”的成份居多)。不知道自己当年参加『东北风』和后来COM的编辑工作, 是否就是为了找回些什么感觉。要说COM的事总是开开心心的,那是胡说;可通 过COM的工作交了不少朋友(网友),长了不少见识,则大大属实。枯燥的作业 和恼人的争执之余,又送出新的一期,又收到了读者的来信,会有一种悄悄的充实; 网上“同仁”之间的戏谑和相互讨教,离网数周后的一声“我回来了”,送上的和 收到的都是一份温馨。   就这样紧一阵松一阵地干到了今天。记得当年讨论!:东北风』和COM合并时, 我属于“赞成派”,理由是:(那个时候(1995年初?))没有理由不把『东 北风』“贡献”出来使之成为第一份立足全日本的中文电子杂志,而让它仅仅作为 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更多更广泛的参与者才是『东北风』的生命。伟大领 袖说过,还是搞五湖四海好嘛……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COM走到了今天,还要走下去的。走向的, 我想,正是那五湖四海吧。                      1997年10月于广岛 ========================================================================               混迹COM                              森伟明                        mori@comed.ntthi.com   本人12月生。是个典型的射手座型人物。说得好听点儿是喜欢挑战新事物, 爱拔刀相助,说得难听点儿是喜新嫌旧和好管闲事。   COM创立当时,这个地球上电子杂志还是个才出现的新玩意儿,就冲着这个 !0新”字,和正好闲得荒,就参加了COM编集部。那知,参加了以后才知上了当。 干的事儿尽是枯燥无味的收集资料、整理文章、然后排版编集等的事。几个来回干 过了就没劲儿了。但是,当我们编集的杂志帮助了读者,受到读者的欢迎,读者数 一下子增加了许多时,心里难免有点儿得意洋洋。按照射手座的特性,新鲜事儿干 了一阵子,就该渐渐地喜新嫌旧,换新花样了。特别是两年前,公司派我到美国去 工作,本应该就此引退了。但不知怎么一拖再拖,竟然拖到了今天。   在编集部里,我一向是拖拖拉拉、比较懒散的。就是这样,好像还是做了一点 儿事。记得95年阪神地震发生时,我采访并报导了灾害发生的瞬间命运完全两分 离的伍氏两姊妹的事,受到了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的关注。纷纷寄来信件,要我代 表他们向活着的妹妹伍芳表示慰问。事经一年,我仍然收到类似的来信。使我受到 了莫大的鼓励,同时感到了责任的份量。   懒人是改不了懒性的。平时的我总还是能拖就拖,能躲就躲。好在部里人有耐 心,对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才让我混到了今天。我想,我也是眷恋着部里的人 情味,才拖到了今天的吧。   人道是吃了人家的口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这篇文章是喝了主编人的一杯茅台、 被逼写出来的。写时还手持酒瓶干着写的,一定带着不少的酒气,若有失误和失礼 的地方,请多多包函。                   1997年10月21日于加州山景城 ========================================================================             参加COM工作随感                               徐刚                         xu@cs.ritsumei.ac.jp   中国来日本留学的人数,仅次于去美国的人数。生活于异乡,大家都有一些共 同关心的问题。向大家提供一个交流信息,发表意见的场所对形成一个共同体 (Community)是必须的。我个人认为这是COM的第一个目的。事实上,COM 的3年发展之动力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根。第二、身在异乡,更想家想国。祖国的 发展进步给大家带来欢喜,中日关系的一紧一缓同样也为大家所关心。中日尽管 「一衣带水」,但从百年前的甲午战争到半世纪前的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段历史给两 国关系造成的影响至今依然是两国关系的基调。在日中国人既理解中国,又理解日 本,既向日本介绍真实的中国,又向中国全面介绍日本,应能为促进相互理解作出 特别的贡献。我个人认为这是COMの第二个目的。COM的读者不仅有在日中国 人,也有很多世界其他国家的中国人,也有很多关心中国的日本人。这事实本身也 说明了COM的这个作用。   COM现有工作人员26名,中国人20名,日本人6名。大家都是志愿工作 人员。希望今后读者给COM更大的支持,有更多的人参加COM的工作。 ========================================================================               编辑长感想                               刘 轶                        liu@hflab.te.noda.sut.ac.jp   转眼COM迎来了三周年,值得庆贺,况且我上个月被推上了“断头台”-- 干起了编辑长的行当。说要写感想文,这在只知工作很少谈感想的日本,要写上几 句实在是难。提笔前看了几位提前交差的文章,好像不是在怀旧,就是在诉说苦衷。 常言道“人老爱怀旧”,看来不假。但细想想COM的效率乃是极高,现有编辑26 名,且常常缺位,实际到位约20名。但辨起了三份杂志,「东北风」(中国语双周 刊),「华声和语」(日本语周刊)和「网络技术文摘」(中国语不定期),实属 不凡。于是,我也明白了埋怨的道理。然而每当收到来自读者的勉励之声时,我们 的编辑又激动不已,满怀信心地投入下期的编辑。   在这“身近”的国度里,能为中日之间的“心近”而尽上一份力量,我想这大 概是我们的共同的心愿吧。 ========================================================================           半道入夥当编辑,几度艰辛几度喜                               卢存伟                      lu@inolab.sys.es.osaka-u.ac.jp   同今天写纪念文章的其它几位“元老”编辑不同,我是从COM的读者变成她的 编辑的。   来日前在国内搞计算机控制,少不了摆弄计算机。94年盛夏来时来大阪大学 做客座研究员,接触了E-mail和Internet,好像突然间才明白什么是计算机,什么叫 信息。通过Internet,“百花”得以毫无顾及地“齐放”,“百家”可以自由自在地 “争鸣”。在这百花丛中,由旅居各国的中国人创办的网络读物无疑成了留学生们 最喜爱的项目之一。   当我梦境般的在网络中涉取的时候,有朋友向我介绍了COM,并介绍我认识 了当时还在大阪大学任讲师的COM创始人之一的徐刚。慢慢的我喜欢上了COM。 首先是她中日文并茂;其次是她报导的客观性,她能比较及时的报导一些敏感新闻, 但又不向某些网上读物那样以攻击中国现行政策为基调;再者是她时常有一些分析 日本的民族特性的具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我觉得她的风格特别适合我,我真的喜欢 上了她。   后来,COM通过Internet公开招聘编辑,我也如愿成了COM的编辑。尽管在 国内时也发表过一些东西,但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在收到当时任总编的徐挺发来 的录用通知时,我激动地几乎一整天没干事情。   然而,也就是从那时起,我那近十年来修炼成的作息时间表被打乱了。这作息 时间表在我从中国到日本经历那么大的时空变化时都没有什么更改,却被COM给 彻底得打乱了。只因为在日本的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当纯业余性质的编辑, 为纯义务服务性质的杂志工作实在是太累了。干这样的工作是需要一点奉献精神的。   先说说这时间。现在COM编辑部大约平均每人每天要收到50多E-mail,包 括投稿、读者来信、编辑之间的意见交换等等。如果阅读一份E-mail平均用2分钟 的话,则每天需用去近2个小时的时间看E-mail。如果其中再有几份需要您自己亲 自回信的话,······   再说说责任编辑。COM编辑部的“华声和语”及“东北风”的责任编辑都实行 “轮流坐庄”制。每次轮到自己当责任编辑的时候,我总是提心吊胆的。自己这半 瓶子醋自己最清楚,可又总想给读者些高质量的东西。先别说理工科出身的文学水 平如何了,就说去满足这“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和可读性”吧,可也真厉害的 了。总不能让大家辛辛苦苦创下的“大业”败在自己手上 。   还要说?说什么?说为了减轻网络负担而规定的凌晨0时左右的杂志发行制度, 还是说为维持COM的正常开支所需要得经费来源?其实想必我们什么都不说,只 要你想想我们都是业余和义务的,也就能够联想得到其中的艰辛了。   留学生在日本都少不了打工,如果把用于COM的时间用于打工,可以算得出 3年来每个编辑将增加多少收入。可我们却都在叫“辛苦”的同时玩命地在为CO M工作。二十几位编辑的初衷不尽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都在 为COM工作的同时得到了欢乐。   真的,“给你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是我的心愿 ”。           1997年10月27日夜于大阪大学待兼山庭院 ========================================================================               一点心愿                              村木毅                    muraki@me9018.cow.melco.co.jp   不知不觉地在COM里已有三年。虽然,忙碌中有时也曾影响自己的生活,但 是不管怎么说,和自己化费的时间相比,我还是受惠很多。太多的感受实在无法简 单说明。我只想在此向所有的读者以及编集部的朋友们道谢。   在劝「东北风」与COM合并时,我曾答应为「东北风」翻译一些文章的。可 是,三年中尚没有贡献过一次,十份内疚。那时我曾想翻译自己喜欢的菊池宽所著 的!8形」。但是,碍于50年的版权问题(那时还差三年)不曾动手。三年已过, 借此机会翻译出来,以祝贺COM诞生三周年。愿在网上有一个不过大也不太小的 实实在在的COM。                影子                            菊池宽(周毅译)   摄津半国之主,松山新介的大将中村新兵卫,是位名闻五畿内中国地区的豪杰。   当时,割据畿内地区的群雄,筒井氏、松永氏、荒木氏、和田氏和别所氏手下 的武士大概没有一个不知道「中村枪」之名。新兵卫用他一丈六尺的长枪之锋已经 立下了不少战功。而且,中村在战场上与众不同的穿戴把他塑造成了一个非常突出 的形像。火一般猩々绯的战袍、唐冠金带的头徽、他的战姿在敌我之间、光彩耀眼。    「猩猩绯来了」,「唐冠来了」,敌兵们叫喊着,一个个纷纷躲开了新兵卫的 枪锋。当我军溃退之时,他就象激流之中坚立不动的岩石一样挡住敌人,猩猩绯的 雄姿是多么地值得信赖。当他象狂风一般杀到敌阵之时,冲在最前他那 闪闪发光的 唐冠,对敌人又是多么强大的威胁啊。   由此,中村枪的猩闪绯和唐冠成了战场之华。对敌人是威胁,对自己人则是信 任之柱。   「新兵卫将军,我有一事求你」元服(译者注:古时、武士贵族在12~16 岁时举行带冠式以示成人)不久的一位美貌青年武士在新兵卫面前拜求。「什么 事?我与你之间无须如此大礼。有什么愿望,尽管说吧」新兵卫以慈详的目光看着 对方。   这位青年武士是新兵卫主公松山新介的庶子。新兵卫作为导师象自己的孩子一 样把他从小带大。   「不为别的,明天是我初次上阵。我想立一个大功。所以想借一下你的猩猩绯 和唐冠。穿上那套战袍和头徽,吓倒敌人」。   「哈、哈、哈。不必担心」新兵卫高声地大笑起来。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少年 无垢的进取功名的心愿。   「但是,我得先说清了。那套战袍和头徽可以说就是中村新兵卫的影子。你穿 上了,要是没有同样的肝胆却是不行的呀」说着,新兵卫又一次高声地大笑起来。   第二天,在摄津平原的一角,松山军和大和的筒井顺庆的军队交上了手。开战 之前和往常一样,穿戴着旭日之下闪闪发光的猩猩绯、唐冠的武士,在阵前全不把 敌军放在眼里地傲然地转了一个大圈。然后忽然提正马头,一气冲进了敌阵。   就象被风吹开似地,敌阵的一角被搅乱。猩猩绯的武士没刺几下,就把三、四 个杂兵刺倒。之后、从容不迫地回到了自己的阵地。   这一天,中村新兵卫身穿黑色战袍、头戴黑头徽。他含着会心的微笑看着猩猩 绯武士英勇的战姿。并为自己的影子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而感到自豪。   他让自己的马前进了几步,作为第二阵,他径直冲进了敌阵。   在猩猩绯武士面前不战自乱的敌人,在中村新兵卫之前却没有半点退却之意。 相反,他们要把被猩猩绯武士杀败的仇恨都发泄在这个黑武士身上。报仇之火已经 把他们燃烧得十分勇猛。   新兵卫马上就感觉出不同于平常。平常的敌人个个都怀有一个恐怖心。就象面 对着猛虎的绵羊一样。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那些狼狈逃窜的绵羊刺倒。可是今天, 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勇敢战斗的勇士。每一个杂兵都向新兵卫发挥了十二分的力量。 刺倒二、三个敌人已是很不容易。稍不注意、敌人的枪锋就会擦过身边。新兵卫竭 尽了全力。   尽管他发挥了平时二倍的力量,时而不时地他还是险些就被刺败。正当不该轻 率地把猩猩绯借给别人这个后悔的念头掠过脑海之时,敌人刺过来的一枪,穿过了 战袍刺进了他的腰里。(完) ========================================================================               说句心里话                                龙丽华   COM编集部的三周岁生日来到了,作为一位编集夫人,借此一角,说几句心 里话。   三年前的深秋季节。丈夫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和计算机网上的八位朋友创办 了一个名字叫《华声和语》的日文电子杂志。说起创建的经过、运作的方式、网络 的维护及技术处理等与编集部有关的事儿,丈夫的眼里闪着光彩,一团熊熊燃烧的 火从心里烧到了心外,但这把火却没燃起我太大的革命热情。看一看他们的专业就 知道了,学计算机软件的, 搞抗震结构分析的,九人中没有一个人与文“沾亲带 故”,清一色的理工秀才。“格子”向来都是文人爬的,他们也能爬?再说,他们 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本来就已是超负荷运转,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办杂志还不是“雪上 加霜”?那时,丈夫正进入博士论文的紧张阶段,做了编集之后,自然是忙上加忙, 尢其是发刊的前一天晚上几点能回家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丈夫对编集部的投入和热 爱,特别是无偿的奉献精神让我敬佩和感动,但这幼小的生命能经得住时间风雨的 锤炼吗?   《华声和语》象一条红线连结着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岛各位编集的心。尽管大 家从未谋过面,但在计算机网上的神交却象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有一次,丈夫到 东京开会,与在东京的编集们约好在某地见面,因互不认识,大家只好像地下工作 者似的,在计算机网上事先约定,你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我拿什么报纸,他拿什么 样的包。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把自己的相貌特徵向大家禀告。尽管这样,见面之后, 仍免不了“张冠李戴”。听着丈夫的叙述,我也感到很有趣。我们的家庭生活因有 了《编集部里的故事》相伴,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华声和语》和《东北风》更 象丝丝甘露滋润心田,引我走进精神享受的绿洲。   三百六十五里路,COM已走过了三载,此间编集队伍也壮大了。耳闻目睹三 年的风雨历程中,COM成员的精诚一致及所付出的常人所不知的辛苦,让我好感 动。这就是COM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之所在。因为有了它,COM才能在电子杂 志的百花园里,永开不败、永不凋落。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对我来说,编集部里三十多位朋友的名字已是耳熟能详,但见过面的却寥寥无 几,甚觉遗憾。一次,几家人到一有“房产”的编集家聚会,吃饺子比赛给大家留 下了许多佳话。什么时候,编集部五周岁或是十周岁或是再长大一些的时候,编集 部的新朋老友及家属们或“大军南下”、或“挥师北伐”、或“挺进中原”,来一 个震惊世界的“井冈山会师”,吃上一顿团园的饺子......   我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            无酒不成宴 有米方为炊                            关 阳                          guan@umds.ac.jp   想当年刚刚脱下学生帽时,数年来痛饮畅谈的诸位贤兄各奔前程,颇感寂寞。 忽闻网上的COM编辑部招兵买马,以为又碰上了个大碗喝酒的宝地,就兴冲冲地 涂抹了一封拜山贴子递上,中途入了伙。哪知进来一看,才知错了。大碗喝酒到是 有的,而且常有茅台打先锋,竹叶青殿后卫,可那是东京分舵的美差。那里地处京 畿重地,不光编辑部的主力坐镇左右,而且各路好汉也常常光顾,热闹得很。偏居 神户的我就只好望杯兴叹。   加入后听徐刚等元老说,COM编辑部是块学习的宝地,可以广交朋友,增长 学识。回头看看,的确如此。虽然编辑部成员中见过面的没几个,但天天在网上你 往我来,个个都在大脑中建立了自己的形像,算是神交吧。有苦有乐的两年来,从 协力合作之道到编辑校正之技,真是收益非浅。初入山门时不知编辑工作为何物, 现在才明白编辑部就象提供免费午餐的餐厅,编辑工作原来就是洗米做饭。   编辑部共发行3份杂志,各个编辑轮流坐庄,收集各种信息文章的大米白面, 整理烹调,送到读者手中。在编辑部当厨师,以担当『网络技术文摘』门面时最为 轻松。此处专门经营网络与计算机技术,掌门人钱飞精通此道,大米白面鱼肉菜果 自然源源不断,就像备战粮仓一般。最妙的是钱先生不仅仅供应原料,并且把饭做 好再端上来,所以我们只要试试温度,任务就完。哈哈,哈哈。   日文的『华声和语』以中国的新闻消息为主,兼营在日华人和日本的信息和文 章。此处每周开店一次,因此最为繁忙。忙虽然是忙一点,好在中国经济蒸蒸日上, 在国际上深受重视,新闻报导极多,因此不用为粮草发愁。但是总以新闻为主,未 免太过单调。因此想要增加其他稿件的比重。就像中国解决了温饱之后,开始向鱼 肉进军一样。还要拜托各位读者多多提供稿件,使『华声和语』变得丰富多采。   与它们相比,以文章为主的『东北风』就受季节影响。如果运气好,赶上秋高 马肥的时候,待登的稿件堆满信箱,担当编辑自然轻松愉快,敲键的双指也格外流 畅。可要是碰上了青黄不接的日子,就会坐立不安。就像3年自然灾害那阵子,锅 都架上了等着做饭,可米缸里才有半碗米,那种滋味,可想而知。于是发邮件,打 电话,四处收集柴米油盐。等经过一番周折,菜谱有了眉目,正准备戴上围裙时, 有时还会有人送来一只鸡,使你喜出望外。近来承蒙几位作者定期提供稿件,在此 深谢。   承各位读者的关照,COM编辑部迎来了3岁的生日。欢迎各位读者来信,告 诉我们您的嗜好,并送来鸡鸭鱼肉,柴米油盐。               11月4日 乱笔于神户学园都市 ========================================================================             COM三周年感想                       井上彻 (森伟明 译)                      ino@t.email.ne.jp   COM编集部的活动是从发行日语杂志『华声和语』开始的。后来,受到在 NIFTY-Serve认识的中国论坛理事长李扩建的邀请,参加了编集部。时间过得很快 ,转眼己快3年了。   开始的时候,由于编集部里只有我一个纯粹的日本人,主要担当了校对日语的 角色。但是,编集部里文章写得比普通的日本人还好的人很多,不知不觉地这个角 色就变得没有必要了。我本来有个目标,就是通过参加编集部的工作,多少能够掌 握些读写中文。但是直到现在,这个目标还没有实现。   记得我加入编集部时,部里只有5、6个人。但马上在东北大学创刊『东北 风』的人马加入进来,一下子增加了好多人。中文杂志『东北风』最初是月刊,随 着编集部的人员的增加,现在己成了半月刊。   创刊以来,关西大地震、战后50周年、钓鱼岛纷争等、发生了好几个大事件。 每次大事件时都发行了特集。从和日本的一般新闻媒体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每个大事 件。相信COM的角色会起越来越大的作用。3年前对一般人来说因特网还不是身 边所熟悉的事,但现在己成为随便就能碰模的东西了。我想这给了网上杂志起了一 个快马加鞭的作用。   在读者的支持下COM的杂志成长到了现在这个规模。最后我想在这里借这个 机会从心里向大家表示感谢。希望大家和以前一样,继续支持COM。 ========================================================================             多余的话                         袁 方                     yuan@geo.ifs.tohoku.ac.jp   在COM创立三周年之际,感到有很多话要写,可每当坐在计算机前时,又不 知从何写起。原想自己要讲的大家也都讲了,写不出来就不写了。可偏偏感上这期 的责任编辑老赵和我住邻居,我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在COM最初的,也是创业的两年,我是她的读者。由于我当时的计算机没有 中文系统,「东北风」成了我很少能读到的中文网上杂志之一。那时她使我感到故 乡不再那么遥远。   我可以说是带着一个读者对COM的热爱和意见加入进来的。当我参与了编辑 工作后,才真正感受到编辑工作的艰辛和大家的工作热情。是网络象一股无形的力 量把我们和广大读者聚集在一起。通过我们的手,读者的眼,我们来到了一个属于 心灵的世界,为世间真情落泪,为生活幽默开怀,为人生哲理深思。这也是COM 的目的之一吧。                   于仙台东北大学 ========================================================================                 南国雨后夏夜 COM编辑部各位先生,女士:   衷心祝贺COM编辑部创立及东北风创刊三周年。   感谢编辑部全体人员为我们在日中国人的无私奉献。为我们的异国生活增加了 不少色彩。希望今后继续给我们提供好文章。   作为东北风的读者和投稿者,本人特别喜欢东北风。去年寄给编集部的圣诞问 候电子邮件,没想到得到了东北风的登载,因此使得多年失去连络的朋友与本人取 得了连系,得以重叙旧情,再次表示感谢。   以下的诗曾为东北风揭载过(其英译曾获奖)。最近我为此诗编写了Midi曲谱, 寄给你们,表示祝贺的心情。也希望通过东北风,与喜欢芸术,诗歌,音乐的朋友 们更多地交流。   祝       编安            读者:梁 海声(liang@usa.net) P.S. Poem & midi file sumer.mid   南国雨后夏夜 钉满了星星的夜空 还有田野里的鸣虫 迎面吹来带草香的风 多么美好南国雨后的夜空 残留在草叶上的露珠说 昨天的雨水很浓很浓 今晨的雾是雨在告别 明天不再雨水朦胧 不再是泥泞不再忧心忡忡 地上的积水也似星样点点 星星晴空我会珍重 http://www.amsnet.co.jp/chinese_art/design/liang/index.html ========================================================================               编辑随笔                            赵凤济                    zhao@abe.ecei.tohoku.ac.jp   举辨本期COM编集部的三周年记念特集号,主编让我担任责任编集。心里有 些犹豫,担心自己不行。但禁不住主编在背后鞭策,欲罢不能,只好受人之托,终 人之事。   屈指算来自己来日已三年,正好和编集部同龄。记得刚来日本时,对网上的事 不大关心,挺孤陋寡闻的。偶然的机会里,当时的仙台学友会会长即现任的杨主编、 邀请我加入东北风编辑部(后与COM编集部合并),那时作为访问学者,时间比 较充余,就一口答应。加入之后方感天地变宽,可长了不少见识。同仁们年令轻但 个个身手不平常,在网上他们上议天文、下论地理,著实让我佩服。有时一日不看 EMAIL、好像是欠了点什么。有一次查阅论文资料,在十多年前的IEEE杂志里发现 了编集部徐刚同仁的大名。推算起来,他当时也只有二十岁出头,能在世界一流杂 志上出作,确为人材。说给同研究室的日本人听,自己也觉得很有光彩。   在枯燥编集作业的同时,编辑部内部也常常充满着幽默和风趣的话题。令人感 到温馨和轻松。不记得那位老兄在网上发明了一种理论;“怕老婆”等于“爱妻”, “ 爱妻”是一种美德。建议成立“美德协会”。一时机入会者风起云涌。“会长、 副会长、理事长、副理事长、、、”,官帽满天飞。连编集部里的女编集也推荐自 己的丈夫入会。后来大概是帽少人多,只好作罢。   尽管编集部成员之间从未谋过面,计算机网上的相交很却象是多年的老朋友。 今年夏休之时,举家北国旅行,从未谋过面的编集部吴南健同仁热情细致地接持了 我们。我们象老朋友似的聊天、喝酒、上街。他本和我素不相识,非亲非故,但他 这么助我,令谁都会心生感激的。可是归返后,由于事务繁杂,我连封感谢的信都 没给他去。听说他来年将转勤本州,但愿那时再相聚,也了了所欠之情。   中国有句古语: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COM编集部里聚集着三十多位 志士同仁,大家精诚一致、众志诚诚,有什么可辨不好的哪?   我殷切期待着COM编集部日臻成熟、更加繁荣 !                    1997年11月1日夜于仙台东北大学 ======================================================================== 东北风 责任编辑:赵凤济 校 对:森 伟明 袁 方     网页制作:吴 勇 杨克俭     主  编:杨克俭     订阅请寄:comc-gb-request@come.or.jp (GB版)          comc-jis-request@come.or.jp (JIS版)          并请在Subject栏注明:subscribe     (停订地址同/Subject栏:unsubscribe) ======================================================================== ◎华声和语:COM日语周刊 ◎网络技术文摘:COM中文电脑技术讨论组、不定期刊 ======================================================================== COM编辑部总编:刘 轶     网络维护:钱 飞、吴南健、吴 健、横山 隆志 电子信箱com@come.or.jp WWW http://www.come.or.jp/ FTP ftp://ftp.come.or.jp/pub/com(日本)     ftp://cnd.org/pub/e-pubs/dbf(美国) BBS NIFTY-Serve 中国论坛(GO CHINA) MES8, LIB2 ======================================================================== ★诚至感谢阅读本刊★衷心欢迎来稿来函★--COM编辑部(com@come.or.jp) ========================================================================   《东北风》是由志愿者团体COM编辑部非营利编辑发行的中文总合性杂志。 所刊载的文稿主要来自读者投稿和摘自海内外中文刊物。本刊所载的任何稿件均不 代表编辑或COM编辑部的观点。非营利目的的转载,印刷及再发送本杂志的文章 可以自由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