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电脑通讯(日本)·★·★·★·           DONG BEI FENG             东   北   风            ·==·第27期·==·     1996年11月15日发行  1994年12月27日创刊    COM(China Online Magazines)编辑部出版 ======================================================================== 本期目录●com/c1996/11a.txt 新闻摘要●·························吴继军 编译 留学生活●登富士山························郭 璐 至爱亲情●母亲的池塘·······················车 间 文芸论坛●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散文连载●江南小镇(二)·····················余秋雨 历史风云●炮击金门决策的前前后后·············杨胜群 田松年 招兵买马●·························COM编辑部 ======================================================================== 【新闻摘要】 ★应智利、巴西和委内瑞拉拉美三国总统的邀请,国务院总理李鹏于11月6日 起对上述三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随后赴罗马出席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并在会后对 意大利进行访问。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9日21时56分,在南黄海(北纬31.7 度、东经123.1度)发生里氏6.1级地震。初步了解,上海、杭州震感强烈 ,南京、合肥、芜湖等地有震感。 ★一项旨在活跃国内篮球运动的新赛事──男子篮球职业联赛11月2日在北京 揭幕。这项比赛由香港精英公司发起,中国篮协主辨,共有京、津、沪、吉、豫、 鄂等地新组建的8支球队参加,采用主客场制。精英公司还为每队选派4名水平较 高的美国球员和1位美国教练。 ★11月5日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隆重开幕。本届国际航展在为期6 天的时间里,除了展示令人瞩目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防卫导弹、人造地球 卫星等50多种航天产品实物、模型和飞行表演外,还举行了航空航天技术交流会 、贸易洽谈会。 ★日本电石工业株式会社投资7460万美元,在浙江萧山市建立的“恩希爱( 杭州)化工有限公司”日前正式投产。该公司将主要生产交通标志反光膜。我国每 年反光膜需求量为400万平方米。此项目的引进,将带动国内玻璃微珠、涂膜成 形、粘接剂等生产技术的发展。 ★美国国防部4日说,在伊拉克南部“禁飞区”巡逻的美国F─16战斗机又向 伊拉克的一个雷达站发射了一枚导弹。这是美国近日第二次向伊拉克雷达站发射导 弹。 ★巴基斯坦总统莱加里11月5日发布公告,解散贝·布托政府和国民议会,宣 布明年2月3日举行大选,并任命前国民议会议长马利克·迈拉杰·哈立德为看守 内阁总理。这是巴基斯坦自1985年实施“民主政体”以来,第四次解散内阁和 国民议会。 ★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在11月5日举行的大选中,以379张选票的压倒 优势当选连任为美国第42任、第53届总统。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崔天凯11月6 日说,中国对克林顿总统再次当选表示祝贺。 ★在11月7日下午举行的日本第138届特别国会上,自民党总裁桥本龙太郎 以262票的微弱多数连选连任,当选为日本第83任首相。自民党议员佐藤宗一 郎当选为本届众议院议长。新内阁成员为清一色的自民党党员。 ★日本外相池田行彦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说,日中关系和日美关系同是最重要 的双边关系,是关系到日本存亡的最重要的外交课题。在被问及如何改善日中关系 时,他说要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他还说,日中两国在钓鱼岛等岛屿问题上存 在争议是事实,“但必须避免拿这件事情去损害重要的日中关系”。 ★1996年11月12日18时40分,在印度德里西北部75公里处,两架 客机空中相撞,机上的351人全部遇难。 ★来自读者的报导,一些在海外的中国学生学者,在ACT新闻组上发起为王丹 一案的呼吁书征集签名的活动。呼吁书反对王丹一案中“因言获罪的做法”和“对 海外求学的指控”,认为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 ★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预计可超过4800亿公斤,再创历史最高纪录。近年来 ,我国粮食储备得到恢复性增加,国家的粮食供应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 【留学生活】              登富士山                                  郭 璐   登富士山,完全没有想像中的浪漫。除却艰苦,仍是艰苦。   我们是傍晚时分乘夜车从山梨县一侧到达五合目的。听从了同行登山者们的建 议,夜里上山,计划在山顶看日出。出发之前我是踌躇满志的。在山脚下,我兴致 勃勃地给在异国的朋友邮出了明信片,明言:“现在我在富士山脚下,不久富士山 就在我脚下了”。但当富士山真正在我脚下的时候,我却付出了巨大的体力和心力 。   出发前,尽管我尽量调整了自己的身体状态,但毕竟是紧张的研究工作之后, 积累下来的疲倦加上连续的旅行颠簸,最重要的是自己已不再年轻。从五合目到八 合目可以讲我是很轻松的,但从八合目开始,身体忽感不适,周身发冷、胸闷、无 力,或许是高山反应,或许……,总之是我登山史上最艰难的一次经历。   在这茫茫黑夜,尽管有似乎近在咫尺的星星在闪耀,但前不见山顶,后不见来 路,而且是完全孤立无助,尽管登山者众多,但同行者自有自己的步调和重负。我 在心里权衡着,是上还是下,抑或是停下来。但停下来完全是不可能的。在八合目 ,海拔已是3000多米了,又是深夜,气温已降到很低,尽管我已是穿上带来的 所有衣服,但由于在发热,浑身仍在瑟瑟发抖,停下来就等于坐等待毙。那厶下山 吧!我已登到了八合目,也就是上到了富士山80%的高度,已经充份体味了富士 山的味道和气息,余下的20%也不过如此吧:不毛之地,完全没有植物和生命, 路除却碎石块和冷却的火山岩之外,还是碎石块和火山岩。周围的景色除却平原上 看不到的满天星光之外,便只有登山者们形成的蛇陈盘亘在山间。说美丽真是美丽 ,您会有一种接近上天的感觉,尘世只在您的记忆中。但说单调也还是非常的单调 。身体如此不适,下山顺理成章。同行者也劝我,下山为上策,以后还有机会。但 我不想退。与其说我是逞强,不如说我是连下山的力气都没有了。况且下山,我在 心理上就先打败了自己,下山,我将向何处去?还是上山!不论多厶艰难。不为美 景、不论胜负,只为在头顶上的不远处一个临时休息所的灯光在闪耀,登到那里, 或许可以有一杯热茶可以暖身,或许可以有个铺位可以歇息。于是,我开始“爬山 ”了。我不知诸位是否有过每走几米都感艰难的体会,那是全身都在抵拒您,每走 一步,全身的器官都命令您停下来。您不能向前看。临时休息所的灯光在约百米开 外的地方闪耀,但这百米,在此时如千里之遥,想想这千里之遥,便是没有气力可 鼓足了。您只能盯着脚下。您只能一步步地向前挪,不论如何,这是前进,不论要 花费多少时光,不论后来者如何谈笑着轻松地一批批地赶上并超过您。您只能谢绝 同行者的相助,请他们先行,因为此时非旦他们不能给您力量,只能是徒增自己的 心理负担。开始是5米一歇息,而后是3米、2米……。也不知挨过了多少时光, 临时休息所的灯光终于是近了,更近了。我躺倒在临时休息所的铺位上时,感觉自 己是在梦中。   但我还远没有达到山顶。天大亮时,我发现临时休息所不过才处于本八合目, 也就是仅比八合目略高十几米而已。通向山顶的路已经是可以清晰地望到了,这时 我才真正明白了什厶叫:可望不可及。由于一直在发热,人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而且因为是躺倒了,便再也不想爬起来,不论是日出、云海怎样的美景在招唤我。 但我还清醒,还有理智,我知道自己所处的状态。我让自己从铺位上爬起,坐在朝 阳照耀到的地方,希望富士山的晨光可以给我一点点温暖,富士山清新的空气可以 给我一点点力量。终于我又开始启程了。现在我是在云海之中走。富士山朝阳中的 云海真是美不胜收、变幻莫测。一忽儿面前会出现一座海市蜃楼,一忽儿会为您打 开一个“窗口”,俯视到凡世的大地。我艰难但是平静地登着富士山最后一段山路 。当距山顶还有不到百米的距离的时候,我停下来,坐在一块岩石上,掏出小本子 ,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很快就要到富士山顶了。登富士山的感觉是除却艰苦,仍 是艰苦。如同我的研究工作。根本没有光亮,只有一个信念:登上山顶。”   我终于登上了山顶。完全没有想到要欢呼的感觉,只感到自然、平静。山顶没 有任何美景可以眺望,只有火山爆发时留下的清晰的印迹。山顶临时休息所的设备 非常简陋,使您意识不到这里是文明发达的日本国。或许这正是反映了富士山在日 本人心中是座圣山的现实吧!人们只是走近它,感受它的气息,体味它的脉动,但 并不去触动它,象对神一样。   或许是神山的保佑吧!到达富士山顶时我彷佛身体已经完全恢复了。在山顶稍 事休整,便选择了另一条路下山了。那夜我们宿泊在富士山脚下。第二天,当我们 洗去周身的尘土,踏上新路途,回头眺望富士山时,一抹淡云挂在晨光中的富士山 腰,如同少女颈上的薄纱。这时方体味到富士山的美,动人心魄的美······ 。 1996年8月20日   日本·仙台  (丁萍植字) ======================================================================== 【至爱亲情】               母亲的池塘                                  车 间   我还在襁褓中,母亲就去世了。村里人说她是最贤惠的媳妇,葬在村东的高地 吧。爸爸说:要火化,把骨灰撒在门前的池塘里。   池塘不大,原是水渠边蓄水用的。久而久之,泥沙淤积起来,堵住出口,竟自 成一口方塘。母亲嫁到东城后,说:塘太荒了,引点藕种上吧。   一到夏季,水面便冒出尖尖的绿。渐渐地,这绿舒展,延伸,一层层,堆积起 来,高过塘堤,溢得到处都是。迎风绰约的荷花点缀在万绿从中,映着塘边洗衣的 母亲和一群小媳妇们,格外的鲜艳,美丽。镇上读书的堂兄回忆说,咱村就这里还 算是一道风景。   一物引来百物。青草在四周繁茂着。塘里的游物也日渐多了起来,不知不觉竟 长出了模样。它们偶尔一跃,便惊出一多好大的兰花,波纹迅速地穿过荷茎,引得 荷叶乱颤。池塘自然是我童年的乐园。一到夏季,奶奶嫌我在一旁烦人,就说:去 ,去,到塘里玩水去,你妈就住在那儿,她可想你呢。   脱了小背心,花短裤,赤条条扑进暖暖的水里。玩泥巴,摘莲蓬,掏百藕·· ·池塘那么丰富,仿佛有取不尽的财富,又那么博大和深沉,任我在她的怀抱里嬉 戏玩闹,把个童年挥洒得淋漓尽致。   正闹得欢时,一条滑溜溜的鲶鱼钻进我的怀里,足有一个小胖娃娃那么大,肉 乎乎的,闪着片片太阳的光。它竟一动不动,静静地看着我,我惊呆了,望着它不 知所措。这是一顿多么丰富的晚餐。突然一抱紧,急忙奔回家,交给奶奶。   奶奶把它煮了,满满一砂锅的鱼汤,白白的,乳汁一样,那么浓,那么香。我 馋涎欲滴,吵着要吃。奶奶说:孩子,我们不吃,全给你吃,你晓得不,这是你妈 给你送奶来了。说完背过身去,捏了一把鼻涕,用衣襟抹了好一阵泪水。回头看着 我狼吞虎咽地喝鱼汤,奶奶又笑了,说:孩子,今天总算补齐了,这一辈子就好了 。   我不懂奶奶的话。但我知道,这是到另一个世界去的妈妈给我的礼物。我十分 兴奋。妈妈多好,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还惦记着我。我一溜烟跑出去,又泡到池塘里 。轻轻地划水,细细地往塘中最悠远和最神秘的地方看,扯起耳朵听一切细小的声 音。我期盼着,又有什么惊奇的事情降临。说不定,妈妈会亲自回来,送我更大的 一条鱼。妈妈真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我虽然看不见她,叫不应她,可奶奶说,她在 远远地看着我呢。   日落西山,牛和小孩都归家了,妈妈却没有来。奶奶在远远地叫我,我不肯起 身。堂兄到塘里来拉我,我还是不肯上岸。堂兄说我傻。一条鱼偶尔游到了你怀里 ,算你今天运气不错了,还想等第二条,真是“守株待兔”。   不是待兔。我说。   那还不是一样。莫非鱼会再来?   会的。妈妈会来看我的。   堂兄沉默了。他知道我等待的不仅仅是一条鱼,而是一种爱,一种别人都有的 母爱。一个孩子来到世上,是多么需要母亲的爱护、关怀与重视呵。   可是最终,直到夜幕降临,我仍然没有等来我的妈妈。这以后的日子,也再没 有一条鱼游到我的怀里来。但我始终不相信堂兄说的,那是一次偶然。妈妈也许太 忙,也许有别的什么原因,但她总有一天会回来看望她的孩子的。   现在,我已远离了我的故乡。整日奔忙在商海中,与许多人一样,为了一点小 钱而苦苦挣扎,心中似乎早没有了对生活的热情。但每当尘嚣退去的晚上,我就会 想起遥远的地方,那一方母亲的池塘。我仍在等待着,盼望着。 (摘自《青年文摘》1996,10月号 桂侯植字) ======================================================================== 【文芸论坛】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著  黄兴涛 宋小庆 译   辜鸿铭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化怪杰,通晓西学,精通近十国文字,英语水平被 孙中山、林语堂誉为中国第一,但思想保守。生平以英文著书,维护中国传统的尊 严,鼓吹儒家文化价值,在西方世界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或《原华》,它是由《中国人的精神》和 《中国妇女》等篇章组成的系列论文集。其中《中国人的精神》为其核心,故全书 以此命名。该书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曾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 。此次是首次出版中文译本。   本文摘自《中国人的精神》一文的两个片断,全文作为在北京东方学会上所宣 传的论文曾于1914年6月发表在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上。   我曾听说一位外国友人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 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 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 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得越久,就越喜欢中国 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 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与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 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 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 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给诸 位展示过的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 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那么,中国人又是何以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呢?   我在这里冒昧地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说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 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 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 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 也不是来源于您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流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 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那种意义上的情感。实际上,正是由于 真正的中国人太过注重心灵或情感的生活,以致于可以说他有时是过多地忽视了生 活在这个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世界上,人所应该的、甚至是一些必不可少的需要。 中国人之所以对缺乏优美和不甚清洁的生活环境毫不在意,其原因正在于此。这是 唯一正确的解释。当然这是题外话。   中国人具有同情的力量──因为他们完全过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情感的生 活。我在这里举两个例子对此加以证明。我的第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在座的诸位或 许有人知道我在武昌的一位好朋友和同僚,曾任外务部尚书的梁敦彦。梁先生告诉 我,当他首次被任命为汉口道台时,他心中充满了希望,并且发誓要努力奋斗成为 一个达官贵人、穿上饰有红纽扣的华贵的官服。他得到这个职务时非常快乐,但这 并不是因为他多么看中官服,也不是因为他从此可以发财,那时我们在武昌都很穷 。他快乐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升迁能够使广东的母亲感到欣慰和欢喜。这就是我所说 的中国人所过的心灵的生活──一种情感的生活、一种人类之爱的生活。   另一个例子是在海关的苏格兰朋友告诉我的。他说他曾经有过一个中国仆人, 那是一个十足的流氓,不但说谎、敲诈,而且还经常去赌博。但当我的这位朋友在 一个偏僻的口岸染上伤寒,且身边无一个朋友能照料他使,他的仆人、那个十足的 流氓却来精心地侍侯他,使他获得了从最好的朋友、最亲的亲属那里都无法得到的 照顾。我记得《圣经》中一位妇女曾说过:“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的爱是那样的 深。”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那位中国仆人,而且适用于一般的中国人。在中国生 活的外国人耳闻目赌了中国人在习惯和性格上的缺陷与不足,但仍然乐意与中国人 相处,就是因为中国人有着一颗爱心。也就是我曾说过的,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 活,一种情感的或人类之爱的生活。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解开中国人同情心之谜的线索──同情的力量给予真正的 中国人以同情感和人类的智慧,造就了他那难于言表的温良。下面让我们顺着这个 线索和前提进行检验,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对此,我们不仅可以 用前面曾举过的例子来加以证明,而且还可以用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 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我说 中国的语言也就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 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就在 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 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力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事实上,外国 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感到中国的语言如此难学,正是因为他们受过太多的教育,受到 过多的理性与科学的熏陶。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 学习:“除非您变成一个孩子,否则您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 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 灵记事,能够起到如似漆的作用,用它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 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童年的记忆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因为 儿童就像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 ─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 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 了解自己的这分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 性。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另人愉快的。正如法语所绝 妙表达的,它是Lapolitesse du coeur:一种发自内心的礼 貌,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另人不快的。对此,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 的抱怨。这种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 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 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芬 芳。   我们举的关于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阿瑟·史 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乏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 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象头脑或智 力那样僵硬、刻板,您不能指望心也像头脑或智力一样,去思考那些死板、精确的 东西。至少那样做是极为困难的。实际上,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 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精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您就能 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 的。   以上关于中国人生活的几个例子,是任何人,甚至是对中国人一无所知的人也 能观察到并认同和理解的。通过这些例子,我已经充份证明了这样一个假设:中国 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一样的生活,所以使得他们 在许多方面还显得那样幼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作为一个有着那么悠久历 史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 中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民未能使文明得到任何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必须承认,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 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方面的,也有 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诸如数学、逻辑学、形而上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 与“逻辑”二字,是无法在中文里找到完全对等的词加以表达的。像孩童一样过着 一种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与情感无 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工作,都会 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如果说统计图表和抽象科学只是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那么欧 洲人现在所从事的所谓科学研究、那种为了证明一种科学理论而不惜去摧残、肢解 生物的所谓科学,则使中国人感到恐怖,并遭到了他们的抑制。   我承认单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的限制。今天的 中国人仍然过着孩童的生活、心灵的生活。就此而言,中华民族这一古老的民族, 在目前仍是一个带有幼稚之像的民族。但有一点诸位务必牢记:   这个幼稚的民族,虽然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虽然在许多方面尚显幼稚,但它 却有这一种思想和理性的力量,而这是一般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所不具备的。这种 思想和理性的力量,使得中国人成功地解决了社会生活、政府以及文明中许多复杂 而困难的问题。我敢断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欧洲民族,都未能取得像中国人 那样辉煌的成绩,他们不仅将亚洲大陆上的大部份人口置于一个庞大帝国统治之下 ,而且维持了它的和平。   实际上,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 生活。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正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 样,欧洲中世纪的基督徒们也同样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马太·阿诺德就说过:“ 中世纪的基督教诗人是靠心灵和想象来生活的。”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 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像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同时具有为中世纪基督徒或其他任何处 于初级阶段的民族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换句话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着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 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 。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 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 人。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 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这种使民族不朽,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 呢?诸位一定还记得在篇首我曾说过:是同情的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造就了中国式 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 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 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 民族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常常有人问我: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何在?孔子自己曾说:“知我者其为《 春秋》乎?”当我对此加以解释后,诸位就会明白儒学何以能像宗教那样给人安全 感和永恒感。为了将这个问题解释清楚,请允许我先对孔子及其生平做一简要说明 。   孔子生活在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那时封建时代已进入末期。半宗法式的社 会秩序和统治方式必须扩展和重建。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必然带来了世界的无序, 而且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我曾说在中国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中,没有心灵与头脑 的冲突。但我现在必须告诉诸位,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里,中国也同现在的欧洲一样 ,人们的心灵与头脑曾发生过可怕的冲突。生活在孔子时代的中国人拥有一套庞大 的制度体系。确立的事物、公认的教义风俗和法律──实际上,拥有一套他们从祖 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社会制度和文明。然而,他们的生活却不得不发生变化。他们开 始感到这种制度不是他们的创造,它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决不相应,只是惯例的沿袭 而非理性的选择。中国人在二千五百年前的觉醒,探寻事件的因果,这无异于欧洲 所谓的现代精神──自由主义精神,追寻事物因果的探索精神。有着这种现代精神 的中国人,认识到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文明与现实生活已不甚相符,他们不仅要建立 新的社会秩序和文明,而且还要为之寻找一个基础。但是在中国,为这个新秩序和 文明寻找基础的尝试均告失败。有的满足了人的头脑──满足了中国人理性的需要 ,但未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抚慰。有的满足了心灵的渴望,却又忽略了头脑的需要。 与今日的欧洲相同,在重建秩序和文明的过程中,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国人也发生了 心灵与头脑的冲突。这种冲突使中国人对一切文明感到了厌倦,在极度痛苦与绝望 中产生了对文明的不满,他们试图灭绝一切文明。比如中国的老子就彷佛今天欧洲 的托尔斯泰,他看到了心脑冲突给人类造成的不幸后果,认为所有的社会制度与文 明均有根本性的错误。于是,老子和庄子(后者为老子的得意门生)就告诉中国人 应该抛弃所有文明。老子对中国人说:“放弃您所有的一切,跟随我到山中去当隐 士,过一种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不朽的生活。”   然而,同样是看到了社会与文明造成的苦难和牺牲,孔子却认为错误不在于社 会与文明本身,而在于这个社会与文明的发展方向上,在于人们为这个社会与文明 打下了错误的基础。孔子告诉中国人不要抛弃他们的文明──在一个有着真实基础 的社会与文明中,人们同样能够过上真正的生活、过着心灵的生活。实际上孔子毕 生都致力于为社会和文明规定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给它一个真实的基础,并阻止 文明的毁灭。但在他的晚年,当他已经意识到无法阻止文明毁灭的时候──他还能 够干些什么呢?作为一个建筑师,看到他的房子起火了,房子在燃烧、坍塌,他已 明白无法保住房子了。那么他能够做的一件事就是抢救出房子的设计图。这样就有 可能日后重建房子。因此,当孔子看到中国文明这一建筑已不可避免地趋于毁灭时 ,他自认只能抢救出一些图纸。这些被抢救出来的东西现在被保存在中国古老的经 书中──即著名的五经之中。因此我认为孔子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在于他抢救 出了中国文明的蓝图。   孔子抢救出中国文明的蓝图是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但这还不是最大的贡献 。孔子最大的贡献是按照文明的蓝图做了新的综合与阐发。经过他的阐发,中国人 民拥有了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为国家奠定了一个真实的、合理的、永久的、绝 对的基础。   然而,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近代的卢梭、斯宾塞同样对文明做过新的 综合,并试图给予人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那么这些欧洲大哲学家们的理论体系 与儒家的文化哲学、道德规范有何不同呢?我认为不同之处就在于,欧洲哲人们未 能将其学说变为宗教或等同于宗教,其哲学并没有被普通民众所接受。相反,儒学 在中国则为整个民族所接受,它成了宗教或准宗教。我这里是就广义而言,而非欧 洲人所指的狭义宗教。歌德说过:“Nur Saemtliche Mens- chen erkennendip Natur, nur saemtli- che Menschen leben das Menschliche。” (只有大众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时,大众才能过上真正人的生活。)就广义而言 ,文明所说的宗教是指带有行为规范的教育系统,它是被许多人所接受并遵守的准 则,或者说至少是为一个民族中的大多数人所接受并遵守的准则。就此而言,基督 教、佛教是宗教,儒学也是宗教。因为正如您们所知,儒学在中国已得到了全民的 信仰,它的规范为全民族所遵从。相反,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斯宾 塞的学说即使是在广义上说也未能成为宗教。这就是欧洲哲学与儒学的最大不同─ ─一个是仅为学者所研究的哲学,另一个则不仅是学者所研究的哲学,而且得到中 华民族的信仰,成为宗教或相当于宗教的东西。   就广义而言,我认为儒学、基督教、佛教同为宗教。但诸位也许还记得,我曾 说儒学并非欧洲人所谓的宗教。那么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呢?显然,从起源上看,一 个有超自然的因素,另一个则没有。但除此之外,儒学与欧洲人心目中的宗教如基 督教、佛教仍有不同。这不同之处就在于,欧洲意义上的宗教是教导人们做一个善 良的(个)人,儒学,则更进一步,教导人们去做一个善良的公民。基督教的教义 这样发问: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而儒教教义却是这般提醒:公民的主要目的是什 么?儒教认为没有个人的生活,作为个人,他的生活与他人及国家密切相关。关于 人生的目的,基督教的答案是“给上帝增光”。儒教则认为人生的主要目的,是做 一个孝顺的儿子何善良的公民。在「论语」这样一部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中,孔子 的弟子有若曾引述孔子的论述,说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 仁之本欤!”总之,欧洲人心目中的宗教,企图使每一个人都变成一个完人,一个 圣者、一个佛陀和一个天使。相反,儒教却仅仅限于使人成为一个好的百姓,一个 孝子良民而已。换言之,欧洲人的宗教会这么说──“如果您要信教,您就一定要 成为一个信徒、一个佛陀和天使。”而儒教则言道──“如果您能够像孝顺的儿子 和善良的臣民那样生活,您就入了教。”   实际上,儒学与欧洲人心目中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之间真正的不同在于:一 个是个人的宗教或称教堂宗教,另一个则是社会的宗教或称国教。我说孔子对中华 民族最大的贡献,是给予了人们真正的国家观念。孔子正是为了赋予人们真正的国 家观念而创立了儒学。在欧洲,政治成了一门科学,而在中国,自孔子以来,政治 则成为一种宗教。简言之,孔子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即在于他给了人们一个社 会宗教或称为国教。孔子的宗教思想反映在他晚年的一部著作中,书名为《春秋》 。之所以如此取名,是因为该书揭示了国家治乱的根源──道德。国家的兴衰就彷 佛季节中春与秋的变化。和卡莱尔所撰的小册子一样,《春秋》也可以被视为中国 的编年史。在这部书中,孔子描述了腐败的国家、衰落的文明所带来的苦难与不幸 ,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没有一个正确的国家观念,对自己的责任没有正确的认 识──他们不懂得个人应该服从国家、忠于君主。   在《春秋》这部书里,孔子教导人们,人类社会的所有关系之中,除了利这种 基本动机外,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动机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这就是责任。在人类社 会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责任。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与君之间也存在这种高尚 的责任动机,并使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影响和激励。然而,这种责任的合理的基础又 是什么呢?在孔子以前的封建时代,是一种宗法的社会秩序和统治的形式,当时的 国家就是或大或小的宗族。人民无需去弄清并确定他们国家的责任,因为他们的所 有成员都属于一个氏族或宗教。血缘关系或天伦已足使他们服从国王,而国王也就 是氏族或宗教中的长辈。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封建时代已经到了末期,国家已经 超出了宗族的范围,臣民也不再仅仅限于氏族或宗族的成员。因此民对君的责任关 系就需要有一个新的、明确的、合理的、坚实的基础。那么,孔子又为这种责任找 到了一个怎样的新基础呢?这个新基础便是名份。 (摘自《中外文摘》96年4月号 玲玲植字) ======================================================================== 【小说连载】           江 南 小 镇(二)                                  余秋雨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我约了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 的东南岸雇船出发,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方。在 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 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一条船一家人家 ,悠々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 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我们 身边擦过一条船,船头坐了两位服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我们的船驶 得太快,把水沫溅到老太的新衣服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 ,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这情景就像街市间不小心撞到了别人 随口说声“对不起”那样自然。   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 着一座小镇的来临。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行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 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 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 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年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 ,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 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意绪。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 知道。这里街市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驳 在岸边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 市井间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我们的船挤入这种热闹中,舒舒缓缓地往前走。与城 市里让人沮丧的“塞车”完全不同,在河道上发觉前面停着的一条船阻碍了我们, 只须在靠近时伸出手来,把那条船的船帮撑持一下,这条船就会荡开去一点,好让 我们走路。那条船很可能在装货,别的船来来往往你撑一下我推一把,使它的船身 不停地晃晃悠悠,但船头系结在岸椿上,不会产生任何麻烦,装货的船工一迳乐呵 呵地忙碌着,什桃膊焕砘帷  小镇上已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他们大多是 走陆路来的,一进镇就立则领悟了水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条船上拍张照,他们蹲在 河岸上恳求船民,没想到这里的船民爽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不仅拍了照, 还让坐着行驶一陈,分文不取。他们靠水吃饭,比较有钱,经济实力远超这些旅行 者。近几年,电影厂常来小镇拍一些历史题材的片子,小镇古色古香,后来乾脆避 开一切现代建筑方式,很使电影导演们称心,但哪来那厶多群众角色你?小镇的居 民和船民非常帮衬,一人拿了套戏装往身上一披,照样干活,你们拍去吧。我去那 天,不知拿家电影厂正在桥头拍一部清朝末年的电影,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 多都穿上了清朝农民的服装在干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倒是我们这条 船靠近前去,成了擅闯大清村邑的番邦夷人。   从船上向河岸一溜看去,好像凡是比较像样的居舍门口都有自用码头。这是不 奇怪的,河道就是通衢,码头便是大门,一个大户人家哪有借别人的门户迎来送往 的道理?遥想当年,一家人家有事,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家码头口停满了大大小小的 船只,主人便站在码头上频频迎接。我们的船在一个不小的私家码头停下了,这个 码头属于一所挺有名的宅第,现在叫做”沈厅”,原是明代初年江南首富沈万山的 居所。   江南小镇历来有藏龙卧虎的本事,你看就这厶些小河小桥竟安顿过一个富可敌 国的财神!沈万山的致富门径是值得经济史家们再仔细研究一陈的,不管怎么说, 他算得上那个时代精于田产管理、又善于开发商业资本的经贸实践家。有人说他主 要得力于贸易,包括与海外的贸易,虽还没有极为充份的材料佐证,我却是比较相 信的。周庄虽小,却是贴近运河、长江和黄浦江,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以亳无阻碍 地借运河而通南北,借长江而通东西,就近又可席卷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和苏锡一带 ,然后从长江口或杭州湾直通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浏河 口就与它十分靠近。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出现个把沈万山是合乎情理的 。这大体也就是江南小镇的秉性所在了,它的历害不在于它的排场,而在于充份利 用它的便利而悄然自重,自重了还不露声色,使得我们今天还闹不清沈万山的底细 。   系好船缆,拾级上岸,才抬头,却已进了沈厅大门。一层层走去,600多年 前居家礼仪如在目前。这儿是门厅,这儿是宾客随从人员驻留地,这儿是会客厅, 这儿是内宅,这儿是私家膳室……全部建筑呈纵深型推进状,结果,一个相当狭小 的市井门洞竟延伸出长长一串景深,既显现出江南商人藏愚守拙般的谨慎,又铺张 了家庭礼仪的空间规程。但是,就整体宅院论,还是算敛缩俭朴的,我想一个资产 只及沈万山一个零头的朝廷退职官员的宅第也许会比它神气一些。商人的盘算和官 僚的想法判然有别,尤其是在封建官僚机器的缝隙中求发展的元明之际的商人更是 如此,躲在江南小镇的一个小门庭里做着纵横四海的大生意,正是他们的“大门槛 ”。可以想见,当年沈宅门前大小船只的往来是极其频繁的,各种信息、报告、决 断、使令、契约、银票都从这里大进大出,但往来人丁大多神色隐秘、缄口不言、 行色匆匆。这里也许是见不到贸易货物的,真正的大贸易家不会把宅院当作仓库和 转运站,货物的贮存地和交割地很难打听得到,再有钱也是一介商人而已,没有兵 丁卫护,没有官府庇荫,哪能大大列列地去张扬?   我没有认真研究过沈万山的心理历程,只知道这位在江南小镇如鱼得水的大商 贾后来在京都南京栽了大跟头,他如此精明的思维能力毕竟只归属于经济人格而与 封建朝廷的官场人格处处抵牾,一撞上去就全盘散架。能不撞上去吗?又不能,一 个在没有正常商业环境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的商人总想与朝廷建立某种亲善关系,但 他不知,建立这种关系要靠钱,又不能全靠钱事情还有远比他的商人头脑想象的更 复杂更险恶的一面。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即应天府)后要像模像样地修筑 城墙,在募集资金中被舆论公认为江南首富的沈万山自然首当其冲。沈万山满腹心 事地走出宅院大门上船了,船只穿出周庄的小桥小河向南京驶去。在南京,他爽快 地应承了筑造京城城墙三分之一(从洪武门到水西门)的全部费用,这当然是一笔 惊人的巨款,一时朝野震动。事情到此已有点危险,因为他面对的是朱元璋,但他 未曾自觉到,只知道像在商业经营中那样趁热打铁,晕乎乎、乐颠颠地又拿出一笔 巨款要犒赏军队。这下朱元璋勃然大怒了,你算个什厶东西,凭着有钱到朕的京城 里摆威风来了?军队是你犒赏得了的吗?于是下令杀头,后来不知什厶原因又改旨 为流放云南。   江南小镇的宅院慌乱了一阵之后陷入了长久的寂寞。中国14世纪杰出的理财 大师沈万山没有能够回来,他长枷铁镣南行万里,最终客死戍所。他当然会在陌生 的烟瘴之地夜夜梦到周庄的流水和石桥,但他的伤痕累々的人生孤舟却搁浅在如此 边远的地方,怎么也驶不进熟悉的港湾了。   沈万山也许至死都捣不大清究竟是什厶逻辑让他受罪的。周庄的百姓也捣不清 ,反而觉得沈万山怪,编一些更稀奇的故事流传百年。是的,一种对中国来说实在 有点超前的商业心态在当时是难于见容于朝野两端的,结果倒是以其惨败为代价留 下了一些纯属老庄哲学的教训在小镇,于是人们更加宁静无为了,不要大富,不要 大红,不要一时为某种异己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产生焦灼的冲动,只让河水慢慢流 ,船橹慢慢摇,也不想摇到太远的地方去。在沈万山的凄楚教训面前,江南小镇愈 加明白了自己应该珍惜和恪守的生态。 ···待续    (丁萍植字) ======================================================================== 【历史风云】          炮击金门决策的前前后后         《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                           杨胜群 田松年 主编   1958年8月28日,福建前线万炮齐轰,举世震动,国民党军队盘踞的金 门岛立刻笼罩在火光烟雾之中。炮击金门,是中共中央围绕台湾问题处理对外关系 的一个重大决策。这场炮击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斗争的形式是“直接对蒋,间 接对美”。斗争的结果既支援了中东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又对争取台湾当局,发 展海峡两岸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炮击金门决策的战略考虑   炮击金门的发生,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和重要的现实问题。从历史原因 看,1950年,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同时,美国以武力侵占台湾,使原本属于中国 内政的问题严重复杂化。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后,中国政府及时把台湾问题提到全世界人民面前,要求美国从台湾撤军。在中国 的努力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压力下,1955年8月美国不得不同意用谈判的 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但是,由于美方缺乏诚意,1957年底谈判中断。这预示 着美国准备进一步在这个地区制造紧张局势,给中国的和平带来很大威胁。因此, 党中央和毛泽东一直寻找机会使台湾问题重新引起国内外关注,以期获得解决。   从现实原因看,1958年夏天发生的中东事件是这场斗争的重要导火线。当 时,中东地区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美国为维持其在这个地 区的殖民统治,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于7月15日出兵黎巴嫩,公然干涉它国内 政。与此同时,美国还积极支持蒋介石集团骚扰大陆沿海地区,使台湾地区的紧张 局势不断升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心利用这个时机重新提出台湾问题。这样做的 好处是,可以把台湾问题同支持中东人民反美斗争的国际战略意图紧密结合起来, 使两个地区的斗争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为后盾。   但是,美帝国主义毕竟是一个强大的敌人,因此,决心下定后,还要讲究策 略,寻找最有利的斗争方式。这是7月中旬中东事件爆发后中共中央一直在考虑并 反复认真研究的问题。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的会议上,作出了炮击 金门的最后决定。18日,毛泽东致信彭德怀,亲自部署炮击金门。信中写到:“ 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毛泽东的信中包含了中共中央决定打金门而 不打台湾的极重要的策略思想,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处理中美蒋三角关系的正确方针 。   1949年,蒋介石逃离大陆后,占据着的台湾地区包括两部份,一部份是金 门和马祖等沿海岛屿,一部份是台湾岛和澎湖列岛。当时,台湾驻有美国军队,并 受到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保护,如果打台湾,会为美国参战提供口实,也会引 起一些中立国的不安与误解。而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则不同,那里没有美国驻军 ,也不受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制约,我们打金门可以不和美国人直接交锋。如 果美国出面干涉,只能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它的侵略立场,使其政治上陷于被动。毛 泽东后来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我们整金门,我们是整家法,这是我们国内的事。 当然,整台湾也是整家法,不过,那个地方有您美国兵,那我还是暂时不去。”由 于执行了打金门的决策,使中国围绕台湾问题同美国的斗争在政治上始终处于主动 。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中共中央为打金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而周密的准备工作 。在短短一个月中,福建前线部队根据中共中央的中央军委的部署,以及毛泽东提 出的“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个原则,必须坚持”的指示,完成了空军的紧急战斗转场 及海军舰队的岸炮部队的入闽集结。   8月22日,联大紧急会议讨论通过阿拉伯各国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的提案。 第二天,8月23日,毛泽东下令对金门展开大规模炮击。这个时机选得恰倒好处 ,因为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的提案通过后,中东局势将缓和下来,这样,国际关注 的热点就会转到台湾地区,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斗争。             炮声引来的反映和斗争   从8月23日至9月4日将近两周的时间,前线部队执行中共中央炮击金门的 决策,取得预想的成效:第一,警告兵严惩了蒋介石集团;第二,减轻了中东人民 的压力;第三,调动了国内人民的积极性;第四,试探了美国对台湾地区的态度。 最重要的是第四点,正如周恩来所说:“打炮就是实验他,这回实验出来了杜勒斯 这张牌出来了。”   金门炮响后,美国政府表现得十分恐慌,立即从地中海、旧金山、日本、菲律 宾等地调舰队和飞机集结于台湾海峡,准备协防金、马。我军向金门开炮的第四天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发表谈话,重申美国将不放弃它已经承担的以武力阻止解放 台湾的“责任”,并授权国务卿杜勒斯于9月4日发表声明,公开威胁要把美国在台 湾海峡地区的侵略范围扩大到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9月3日,中央军委发出《对 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指出:台湾仍被美帝武力侵占,蒋介石集 团在美国庇护支持下盘踞这些岛屿,因此解放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虽属我们内政问 题,但实际已变成一种复杂、严重的国际斗争,因此不能简单化,要把它看作是包 括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宣传上的错综复杂的斗争。台湾沿海岛屿全部解决是 一场持久的斗争。必须有长期打算,从各方面进行充份准备,并根据情况发展采取 一切适当有效的辨法。具体辨法是:一、继续炮击,不宜进行登陆作战;二、炮击 必须打打看看,看看打打,保持完全主动;三、不得进入公海作战,蒋不轰大陆我 不轰金门、马祖;蒋轰大陆,我即轰金、马,但不轰台湾;四、不主动攻击美军, 若其入我领海领空,我坚决打击之。中央对形式的判断是:美国人怕打仗,就目前 说,很少可能大打起来。这时期不同于朝鲜战争时期,世界各地,包括英国、日本 等都不会支持美国的行动。   事实正是这样,在世界范围内,除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外,几乎都不赞成美国的 作法。即使像日本、英国这些美国的盟友都表示反对。日本有关人士表示,金门沿 海岛屿属于中国内政,美国最好不要干涉,英国在中东问题上与美国互相配合共同 行动,而在远东即台湾地区问题上则反对美国“介入”,在美国国内,反战空气甚 浓,甚至像赫尔利那样敌视中国的人都认为,美国政府在执行一种“自杀政策”。   苏联虽然不赞成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但在得到中共方面关于不拉 苏联“下水”的承诺后,公开表示: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就是对苏联的侵犯,苏联不 会“无动于衷”、“袖手旁观”。苏联的态度对美国的行动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在国内外种种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慎地考虑对中国的政策。9月4 日,杜勒斯发表声明后,在备忘录中透露出如下信息:一、国民党可以自己与中共 交战,美国将保护运输;二、希望中共不会认真打起来;三、美国不放弃和平谈判 的希望。这表明:美国不想与中共直接交战。   美国的底摸清了,中共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决定采取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方 针,把美国重新逼回谈判卓旁。具体辨法是:一面继续执行炮击金门的方针,并向 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国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一切外国飞机 和军用船舰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一面积极呼吁恢复中美和谈。9月6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作是中共中央对杜勒斯9月4日备忘录 的态度。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一打,打出美国想谈了,他敞开了这张门了,看样子 ,他现在不谈,也是不得了的,他每天紧张,他不晓得我们要怎样干。那好,就谈 吧,跟美国的事就大局说,还是谈判解决,还是和平解决,我们都是爱好和平的人 嘛。同一天,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他在强 烈谴责美国侵略行经的同时,代表中国政府公开倡议“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谋 求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和缓消除”。   在毛泽东谈话期间,金门守军的海上补给线被截断,美国军舰以为蒋军运输船 护航为名侵入中国领海。福建前线指挥部请示是否开炮。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指示 坚决打击,但是叮嘱“只打蒋舰,不打美舰”。我方一开炮,美国军舰立即丢下蒋 军运输船向台湾方面遁去。这更增加了中共中央已边打边谈方针取胜的信心。   美国政府对毛泽东谈话和周恩来声明中关于谈判的信息反应很快,非常重视。 艾森豪威尔立即召集国防安全委员会会议,表示中美之间可以“立即恢复谈判”。 1958年9月15日,中美两国大使级谈判在炮击金门的背景下于华沙复会。在 第一次会议上,美国不肯拿方案,而是一再提出先停火,再讨论各种具体措施的建 议,当时,中方谈判代表为抓紧时机,争取主动,在休会十分钟后提出了希望双方 停止敌对行动的五条方案。这使美国方面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中方急于达成协议, 因此态度立即强硬起来,要求台湾地区立即停火,说什么美国不能容忍盟友的领土 被武力侵犯。与此同时,杜勒斯在纽约召开的联大会议上遥相互应,要求中国先停 火,然后再进行中美谈判。中共中央立即指示中方代表,“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 ,即在美方不正面回答我方案,而继续主张停火的情况下,立即提出要求美国从台 湾海峡撤出它的一切武装力量,停止向中国领海领空的一切军事挑衅和干涉中国内 政的行为,以和缓和消除目前台湾海峡紧张局势反建议。这个反建议确定了中美谈 判的根本原则,扭转了被动局面。9月19日,毛泽东十分兴奋地致信周恩来:“ 我们这种新方针、新策略是主动的、攻势的和有理的。高屋建领,势如破竹,是我 们外交斗争的必须形态。”   为配合华沙谈判,福建前线指挥部拟采取三项措施:一、继续进行炮击;二、 实施对金门轰炸,增加蒋军压力;三、采取海空炮联合攻击,全面开花。对上述措 施周恩来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对金门作战方针,仍以打而不登,断而不死,使 敌昼夜惊慌,不得安宁为妥,海、空、炮联合作战确不易配合很好,且有触及美舰 美空军的可能。”毛泽东同意周恩来的意见,并指出:“照此辨理,使我们完全立 于不败之地,完全立于主动地位。”   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正确运用边打边谈的方针,由于美国国内愈来愈多的人 反对政府的战争政策,美国政府不得不进一步调整对台湾问题的政策。9月30日 ,杜勒斯在答记者问中声明:我们没有保卫沿海岛屿的任何法律义务,我们不想承 担任何这种义务。今后我要说,如果美国认为放弃这些岛屿不会对可能的保卫“福 摩萨”(台湾)和条约地区的工作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我们就不会考虑在那里使 用部队。这个讲话标志着美国对金、马的政策从“协防”转为“脱身”,目的是以 放弃金、马,换取长期盘踞台湾的合法地位。            巧变炮战策略,维护祖国统一   美国准备从金、马沿海岛屿“脱身”,中国政府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收回这个地 区了。这是当时国内外大多数人的想法。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却 改变了初衷。在金门炮战开始后,中美谈判恢复之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准备分两 步解决台湾金马问题,即先解放金、马沿海岛屿,再解放台湾。毛泽东说:台湾是 我们的,那是无论如何不能让步的,由我们自己解决。但是,如果美国能说服蒋集 团从金、马撤退,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对台湾不使用武力。这个想法当时没有公 布。   中共中央重新考虑这个问题是在9月30日杜勒斯声明之后。杜的声明发表后 ,激化了蒋介石集团同美国的矛盾。当时,驻守金门的军队有11万,占蒋集团军 队总数的三分之一。军队的成员多来自大陆。如果蒋介石放弃金、马,不仅会影响 军队的士气,而且会影响政权的稳固。因此,蒋坚决反对美国放弃金、马的作法, 并同美国的矛盾日益尖锐。   蒋介石对美政策的两重性,引起中共中央的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先收复金、马,还是把金、马暂时留在蒋介石手中,联蒋 抵美呢?毛泽东后来在各党派负责人座谈会上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开始我们想打金 、马,后来一看形势,金、马收回就执行了杜勒斯的政治路线,还是留在蒋介石手 上好。要解决,台、澎、金、马一起解决。中国之大,何必急于搞金、马?这个意 见在党内取得共识。周恩来后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馆临时代辨安东诺夫时解释说: 我们的方针,简单来说,就是要使台、澎、金、马仍留在蒋手中,不使之完全落到 美国手里。清朝统治阶级的方针是“宁与外人,不给家奴”,我们则是“宁与家奴 ,不给外人”。   把金、马留在蒋手里拖住美国,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著名的“绞索政策”。它 的含义是说,台湾及美国在外国的一切军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国脖子上的绞索。这 个绞索,不是别人而是美国自己制造的。它把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把绞索 的另一端交给了中国人民及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反侵略的人民。美国在这些地方 停留得越久,套在它头上的绞索就越紧,总有一天要被全世界人民处以绞刑。10 月初,经中共中央讨论后,这个方针被确定下来。   中共中央调整对金、马的方针主要是考虑到,如果逼蒋介石撤退金、马,形式 上是我们收回了沿海岛屿,实际上是我们对美国让了一步。这样,美国首先会把台 湾孤立起来。造成“两个中国”的局面。然后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托管” 台湾,把台湾变成美国的永久殖民地。另外,蒋介石撤离金、马后,中立国会出来 劝说,我们将在政治上、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境地。调整后的方针的好处是:第一 ,保护了蒋介石的民族性,使台湾不落到美国人手里。如果蒋介石让出金、马,使 台、澎与金、马分开,台湾就离大陆更远了,便于美国搞“两个中国”。第二,金 、马留在蒋介石手里,保留了一个大陆同台湾对话的渠道,否则双方将长期处于隔 离状态。第三,台湾归还祖国,实际上是一场政治、军事、经济力量的竞争。晚一 些时间收回,有利于动员国内人民搞建设,增强国防力量。   10月5日,根据中共中央决策的精神,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当前对金门、马 祖等沿海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指出:“早日收复金、马对解除福建沿海地区的 直接威胁,对打开海上交通,发展福建沿海的经济建设,对鼓舞全国人民和我军的 士气,有很大好处,如果辨到这点,应该说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但是,把这 个胜利和暂时利用金、马把敌人套在绞索上,把解放金、马和解放台湾统一来解决 等长远利益比较起来,则不如把金、马暂缓解决,仍由蒋军占据似乎较为有利。因 为这样可以继续拿金、马作为活的教材,教育和动员全世界人民,把美国彻底搞臭 ,可以继续分化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孤立美国,可以继续动员全国人民激发生产建 设和全民练兵的热情,可以继续利用金门、马祖的斗争,作为我军实际的练兵场所 ,锻炼部队。这样,我们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的力量更强 大了,国际形势更有利了,我们就可能把金、马问题和台湾问题统一来解决。”   大陆和台湾要求保持“一个中国”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但是,在对美态度上找 到了某种共同点。为进一步加深美蒋之间的矛盾,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向有利 于祖国统一的方向发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暂时停止炮击,开展政治攻势。1 0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起草的,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颁布的《告台 湾同胞书》,全面反映了中央决策的深刻含义。文告写到: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金门战斗,属于惩罚性质。您们的 领导者们过去长时间太猖狂了。命令飞机向大陆乱钻,远及云、贵、川、康、青海 ,发传单,丢特务,炸福州,扰江浙。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打一些炮,引起您 们注意。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这一点您们是同意的。见之于您们领导人的 文告,确实不是美国人的领土。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份,不是另一个国家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也是您们同意的,见之于您们领 导人的文告。您们领导人与美国人订立军事协定,是片面的,我们不承认,应予废 除。美国人总有一天肯定要抛弃您们的。您们不信吗?历史巨人会要出来作证明的 。杜勒斯9月30日的谈话,端倪已见。站在您们的地位,能不寒心?归根结底, 美帝国主义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十三万金门军民,供应缺乏,饥寒交迫,难为久计 。为了人道主义,我已命令福建前线,从10月6日起,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 ,您们可以充份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例 。您们与我们之间的战争,三十年了,尚未结束,这是不好的。建议举行谈判,实 行和平解决。这一点,周恩来总理在几年前已经告诉您们了。这是中国内部贵我两 方有关的问题,不是中美两国有关的问题。美国侵占台澎和台湾海峡,这是中美两 方有关的问题,应当由两国举行谈判解决,目前正在华沙举行。美国人总是要走的 ,不走是不行的。早走于美国有利,因为它可以取得主动。迟走不利,因为它老是 被动。一个东太平洋国家,为什么跑到西太平洋来了呢?西太平洋是西太平洋人的 西太平洋,正如东太平洋是东太平洋人的东太平洋一样。这一点是常识,美国人应 当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之间并无战争,无所谓停火。无火而谈停火,岂非 笑话?台湾的朋友们,我们之间是有战火的,应当停止,并予熄灭。这就需要谈判 。当然,再打三十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究竟以早日和平解决较为妥 善。何去何从,请您们酌定。”   这是个重要的历史性文告。一些学者评论说,它“是空前的,中国至今第一个 绝妙的国防文告”。这分文告震动了世界,它标志着金门炮击已远远超出了军事斗 争的意义,而进入包含政治、外交斗争的新阶段。10月7日,美国下令舰队不得 进入我领海20英里以内,停止护航。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中央适时调整政策是 完全正确的。   为使金门军民获取充份补给,得以驻守下去,10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防部又分布命令,宣布“金门炮击,从本日起再停两星期”,目的是对付美国人。 命令称:“这是民族大义,必须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10月21日,杜勒 斯和美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访台,逼迫蒋介石撤离金、马,双方发生激烈争执。为 配合蒋介石同美国的斗争,在杜勒斯到达台湾的前一天,毛泽东下令恢复炮击金门 ,及时帮助了蒋介石,使其获得拒绝从金、马撤兵的口实。此后,福建前线炮击金 门形成规律,逢单日打,双日不打。打,是为了给蒋军拒绝美国要其撤离金、马一 个理由;不打,是为了使蒋军运输补给获得一段时间,而且炮击时只打沙滩,不打 民房与工事。蒋介石集团逐渐明白了中共领导人的意图。1959年3月底,蒋介 石集团外交部特别规定,今后对外提及大陆时,不再用“红色中国”或“共党中国 ”等语,而称“中共政权”。提到他们自己时,不再用“自由中国”,而称“中华 民国”。   由于大陆、台湾之间的“默契配合”,共同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局面,为实 现祖国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这是炮击金门决策最大的收获。 (摘自《中外文摘》96年4月号 玲玲植字) ======================================================================== 【招兵买马】   COM(China Online Magazines)编辑部是一个志 愿者组织。它为读者提供三种期刊:《东北风》、《华声和语》、《中文网络技术 文摘》以及其它信息服务。为了使COM成为在日本的关于中国、中日关系、中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信息库,更好地为大家服务,现招募编辑人员。请加入我们的志 愿者行列。   基本条件:1、对本编辑部所进行的无报酬工作怀有热情,并能保证一定的时 间;2、遵守COM编辑部的规则;3、有计算机网络环境,可以参加编辑作业。 招募《东北风》编辑若干名。附加条件:有中文环境。招募《华声和语》编辑若干 名。附加条件:有日文环境。招募COM的WWW本页编辑3名。附加条件:有h tlm的基础知识。如熟悉java或者shockwave的更好。   来函请寄com@come.or.jp。应聘的截止日期为11月30日,谢谢大家的帮助 与合作。                               COM编辑部 ======================================================================== 《东北风》第二十七期 责任编辑:丁 萍            新闻编集:吴继军            校  对:巫 丹、候 波            网络维护:钱 飞、吴南健、横山隆志       《东北风》主  编:侯 波        GB版 comc-gb-request@come.or.jp       JIS版 comc-jis-request@come.or.jp       免费订阅 Subject: subscribe       自动停订 Subject: un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