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电脑通讯(日本)  ·=·=·=·             Dong Bei Feng              东  北  风              To  Hoku Fu            == 第19号 ==   1996年(平成8年)5月1日发行  1994年12月27日创刊 ======================================================================== 目 录●com/c1996/04a.txt 新闻摘要●····························关 阳 企业管理●日本企业的治理结构(2)················汪志平 东瀛走笔●难忘中华杜鹃红·····················段跃中 诗词园地●自由诗2首·······················梁海声 散文世界●徜徉灵渠························耿长森 留学论坛●「在日中国留学生研究」初具成果·············段跃中 扶桑夜话●倾听(为悼念中国先锋摇滚乐队〈唐朝〉歌手张炬而作)···毛丹青 天南地北●四海之内皆兄弟·····················池元莲 徵稿简则●·························COM编辑部 ======================================================================== 【新闻摘要】 ★据新华社报导,中国全国就业工作会议于4月6日在北京召开,制定了将城市失 业率在今年年底控制在三、二%之内,在二○○○年控制四%前后(八百五十万人 以内)的目标。中国国有企业的破产导致了失业者的增加。在去年年底,登录的城 市失业者达到五百二十万人,失业率为二、九%。由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急剧增 加,实际的失业者会更多。 ★据时事通信4月11日报导,访问法国的李鹏总理在与法国总统举行的会谈中表 明,中国同意重开一九九三年一月以来被闭锁的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该总领事馆 是在九二年由于法国向台湾贩壳幻影式战斗机引起辆国关系恶化时被闭锁的。 ★据中国证券报4月11日报导,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委员会宣布将在3年内废 除对橡胶,钢铁,合板,木材,羊毛,高分子材料等6种产品的进口限制。中国在 1994年7月对12种产品的进口进行了限制。对其余的6种产品(小麦,原油, 石油制品,化学肥料,绵,烟草)限制将继续进行。 ★据新华社报导,在河南省洛阳付近发见了埋藏量约2亿多顿的油田。 ★据新华社报导,中国为了改善铁道的输送效率,计画废除三分之一的火车站。将 废除的是每天平均上下旅客二十人以下的千五百六十六个车站。一千六百七个货车 站也将被废除。 ★日本外务省于4月10日宣布缓和对中国人因观光或探亲等目的申请日本短期滞 在查证(15~90天)的发行手续。从15日开始实施。以前申请查证时必须由 日本人或具有永住权的外国人作为身元保证人,今后具有一定在留期间的「定住 者」和具有永住权的外国人的配偶者也可作为身元保证人。 ★据国际商报4月12日报导,中国第一季度的对外贸易总额为五百七十六亿五千 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五、一%。进口增长二三、二%,达二百九十四亿美 元。出口减少八、七%,为二百八十二亿五千万美元。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从4月24日起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25日上 午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进行了会谈。会谈后发表了北京宣言。 ★中国人民银行发表,中国的外币贮备在三月底达到808亿3000万美元,据 世界第四位。另外,据新华社报导,台湾外币贮备在三月内急剧减少,三月底降为 825亿美元。 ======================================================================== 【企业管理】             日本企业的治理结构(2)                                  汪志平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日本企业中最重要的经营者「社长」。大部份日本企业 的社长,都是在该公司中奋斗了多年以后,才登上这个最高经营者地位的。从表5 可以看出,他们的平均连续工作年数为34.3年,平均年龄为62.2岁。      表5  100家优良企业的社长    连续工作年数  人数   年龄分布   人数     10年以下   6   40岁以下   1     10-15   5   41-45   3     16-20   4   46-50   1     21-25   3   51-55   4     26-30   4   56-60  25     31-35  19   61-65  40     36-40  32   66-70  21     41-45  25   71-75   1     46-50   2   76-80   3                 81岁以上   1      平均 34.3年    平均62.2岁   这100家企业的社长中,58人是在大学或高中毕业时就进了该公司。在日 本企业里,要登上社长的位置要经过相当长的年月的奋斗,而一旦上去了则在任时 间比较长,100家企业的前任社长的平均在任期间平均为8.8年。   此外,根据东京商工会议所1990年对2019家企业所作的调查表明,新 任社长中,从本企业提拔上来的占到40.0%,从母公司、关连企业派遣来的占 30.3%,前任社长的亲戚、缘故者占15.2%。   与美国企业的CEO相比,日本企业的社长好像更重视后任社长的人选问题。 企业间的相互持股,流于形式的董事会,以及劳动组合(工会)自发的协调姿势, 都使得日本企业的社长更有效的控制着企业,有着更大的集中权利的自由。   然而,一般认为,日本企业的社长和美国相比,收入水准要低得多。有的学者 对此现象的一种解释是,日本企业里存在着比较强烈的平等意识。根据经团连19 82年的调查,1980年,最高经营者和大学刚毕业的新社员的现金报酬比率, 纳税前为14.5比1,纳税后降为7.5比1。而在1963年,该比率分别为 23.6比1和11.9比1。在过去的20年间,经营者和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 大大地缩小了。   学者们提出的另一种解释是,日本企业的最高经营者拥有相对自由的经费帐户 、各种补贴和临时收入。而且考虑到日本的所得税结构上的高累进度,与其以薪水 的形式拿现金,不如以经费帐户和各种补贴的形式更为有利。   还有的学者发现了日本企业的交际费和喜欢打官司的美国企业的诉讼费用大体 相等这一有趣的事实。在日本,企业间很少在法廷上针锋相对地展开唇枪舌战,而 往々喜欢选择在高尔夫球场上,或者是在酒宴的轻松氛围中,通过心平气和的交谈, 来解决和消除企业间的利害冲突。   然而,不管理由如何,日本企业高层经营者的收入水准比美国低的多是不可否 认的事实。1988年,日本企业社长的平均月薪水为185万日元(按当时的汇 率约合1.4万美元),加上奖金年收入约为23万美元。其中大企业的社长平均 月薪水为307万日元,年收入约37万美元。这个数字按美国的行情来看,并不 是有魅力的数字。   根据Business Week的报导,1988年,美国最大300家企 业的最高经营者的平均报酬额为95.2万美元,接近日本的3倍。如果考虑到美 国企业中的经营者股票购入权和美国的所得税结构上,高额收入者比日本有利等因 素,实际差距要更大。1988年,美国柯莱斯le总经理的年收是本田汽车公司社 长年收的40倍。      表6  日本100家优良企业的股东构成(%)     金融机构      49     个 人       22     其他企业      20     外国法人、个人    7     证券公司       1     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  1   下面,让我们把话题转向日本企业的所有者──股东。先看一下股东的构成。 表6列出了1992年,100家优良企业的股东构成。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持 股比率最高(49%)。然而,金融机构的持股比率依企业不同差异很大,最低的 只有3.70%,最高的达71.38%。金融机构对100家企业的持股比率的 分布情况,如表7所示。       表7   金融机构对100家优良企业的持股比率分布     持股比率       企业数   15%以下         3 15-19.99         2 20-29.99         2 25-29.99         4 30-34.99         5 35-39.99         5 40-44.99        17 50-54.99        16 55-59.99        15 60-64.99        13 65-69.99         7 70-79.99         2                                 〈待续〉                   (作者系 日本札幌大学经营学部讲师) ======================================================================== 【东瀛走笔】            难忘中华杜鹃红              ──小记湖南老乡罗崇德                                  段跃中   来日本以后,几次接到“湖南人在日同乡会”有关赏樱花等集会的通知,均因 学业繁忙未能前往,为此常常感到不好意思。去年,终于有了参加赏樱活动的机会, 在人山人海的上野公园,找到了那面来自毛泽东家乡的红旗,又在这面红旗下,认 识了携带妻小,从大阪远道而来的罗崇德老乡。   一年多了,我们之间是互闻其声,难见其人。但我从有限的接触中,了解到老 罗许多感人的故事。我常常想,如果我们每个在日本的炎黄子孙,都能像老罗那样, 我们的留日就会更有意义。   老罗本是湖南新华印刷二厂的普通工人,1979年开始自学日本语,多年坚 持不断,终于取得成果,翻译了不少有关印刷技术的论文,还出版了这方面的专著。 因此,获得了湖南省第三届自学成才奖,被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破格采用为日语 翻译。   1988年,老罗也汇入留日大军,先是进了大阪的日本语学校,之后卒业于 大阪情报经理学校。现在大阪一家针灸按摩治疗院工作,还兼任某有限公司的社长。   8年来,好钻研,有灵气的老罗又是成果累累,特别是1993年三喜临门, 值得大书一笔。由日本的全国性大报《每日新闻》社主催,面向全日本的“第5回 旅行大赏”日本语征文比赛中,老罗以唯一中国人获奖者的资格,走上了辉煌的领 奖台。老罗以《不是见闻的见闻录》为题,谈了他1992年6月和日本人社员一 起到美国,加拿大研修旅行时所得到的对日本人的印象。老罗说,在美国研修时, 日本人社员几次被美国人先生提醒“安静点!”,当先生问日本人社员“有什么问 题吗?”,会场却静得出奇。深感不可思议的老罗写道,日本人能随心所欲地去 海外旅行是很令人称羡的。但是他们没能珍惜旅行,也许这正是一种人生的不幸吧。 在别的征文比赛中,老罗又先后辆次把自己的名字写到受赏者的名簿里,为我们中 国人争了光。从报纸上刊登的老罗等受赏者们韩国招待旅行的照片,似乎看到了中 国人的责任感。   说到罗崇德的责任感,实在让人感铭。上面谈的只不过是一个侧面,更多的是 对祖国,对故乡的那片深情厚意。去年秋天的《湖南日报》“湖南人在国外”专栏, 曾连载老罗的寄稿《勿忘中华杜鹃红》,谈了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的主 题。   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破坏也非常严重。为此深感担心的老罗,特地 托人把洞庭湖的水寄到日本,自己花钱请日本的专门家作化学试验,又把结果报告 故乡有关部门。   自家的长女来日后,日本语一天天好了,中文却一天天忘了。他觉得,作为一 个中国人,不论何时何地,应该首先会说中国话。因此,老罗让女儿退出义务教育 的日本人小学校,上了不能免学费的华人学校。学校离家又远,仅单程就得1个多 小时,孩子很理解父母的意思,风雨无阻,很为老罗争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老 罗几次对我说,经济上付出些代价,孩子也累一些,但非常值得,可以说解除了我 最大的后顾之忧。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长河里,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是老罗的原则。他除了利用自 己的按摩特技,为解除日本病人患近视的痛苦远近闻名外,还在编写面向中国第三 产业,实用性很强的专著《怎样服务》一书,决心把日本服务行业的历史与现状介 绍给祖国的读者。   我把这篇写于日本“父亲节”的小稿献给老罗和他那在华人小学校发奋读书的 女儿,衷心祝愿老罗的梦想成真,再展中华杜鹃红。 ======================================================================== 【诗词园地】                自由诗2首                                  梁海声  ~~~~~~~~~~~~~~~~~      日环食   我那光艳的太阳   谁料到曾诞生在黑暗   从夜里逃出   却被夜来追赶   这夜在拥抱光明   太阳收走了给我的光亮   夜掏走了你的心   我只剩下可怜的一环  ~~~~~~~~~~~~~~~~~      桂林印象   绿色的墨   在巨砚上研磨   绿墨水流向四方   朝天的笔才醮上春之颜色  ~~~~~~~~~~~~~~~~~ ======================================================================== 【散文世界】               徜徉灵渠(散文)                                  耿长森   我是冲着桂林的名气而来的。在游览甲天下的漓江山水前,先我认识了兴安, 也认识了灵渠。   那是一条美得醉人的运河啦在火车上,几位兴安籍的旅伴操浓郁“广味”的普 通话这样向我比划着。说来也好笑,待真的走近美得醉人的运河灵渠时,我竟然没 认出她。那是抵达兴安当天的黄昏,我彳亍在桂北这座小县城喧嚣而又宁静的水泥 和石板街道上,贪婪的目光摄搜着陌生和妩媚。不知不觉地月牙儿爬上了正在盛开 的桂花树梢上,也就在这时,我走近了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河流。迎着微微秋风,品 着浓浓桂香,沿着弯弯河堤,我随步前行。这小河是穿过整个兴安县城的,河水是 清悠悠的。临河街上的灯影横斜在清亮的河面上。像绚丽的玉翠在泛动。南方的秋 天暑意犹存,不时可以看到几个赤身的小男孩在河中欢快地戏水,河堤上有不少悠 闲的少妇和少女,她们梳洗方罢,飘逸的鬓发暗香浮溢,挽着情侣,裙摆随风轻拂, 显得温馨可人,望着叮冬流淌的河水,我想:这小河该流淌了许多美丽的童话和故 事吧。   第二天一大早,会务组安排我们游览参观,我才知道昨晚所认识的小河流,就 是流淌了两千多年的人工运河───灵渠。此时旭日初照,灵渠两岸像抹上了一层 耀眼的金辉,而灵渠则像一条绿带蜿蜒飘荡。渠堤上,绿柳摆丝,香桂如银。渠水 边,浣衣女子,欢声悦耳。街市上则更是热闹非凡,挤满了讨价还价的买卖人。白 天的踏勘不啻让我领略了灵渠有异于晚上的醉人之美,同时还翻阅了一部民族统一 的篇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进军岭南。因岭南山高路险,交通 不便,粮草接济不上,故征战连年受阻,为了运粮转饷,秦始皇命史禄在此修堤凿 渠,想沟通属于长江水系的湘江和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至公元前219年,工程 修竣,使援兵和补给从长江流域源源不断地直达珠江流域。交通条件得到改善,战 争局面迅速扭转,秦始皇征服了岭南,两广地区也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沟通 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便是灵渠。灵渠全长30多公里,渠面宽7至15米,深 15米左右,可运载5吨级船舶。在秦始皇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灵渠一直是中原与 岭南地区重要的运输通道,直到1936年湘桂铁路和公路修通后,灵渠才结束运 输的使命。如今灵渠的作用主要是灌溉和供应兴安的生产和生活用水。1963年 3月28日,郭沫若游览灵渠,欣然命笔填词:“斩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 两千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是一部辉煌的历史,除了历史,灵渠也有动听的传说。   游览灵渠时,我被渠堤边一个奇形大巨石所吸引。有人告诉我,这石叫“飞来 石”。相传当年修凿灵渠时,有两次都是将竣工时,堤垮渠毁,第三次修凿时,碰 巧从四川峨嵋山来了一位云游僧人,他发现堤垮渠毁是一妖魔在作怪,于是僧人发 神功从峨嵋山运来一块巨石,将妖魔砸得粉身碎骨,灵渠自然也就很快修通了。   望着“飞来石”,我久久没有离去。是的,两千多年前妄图阻止民族统一的妖 魔被巨石镇压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谁妄图重蹈覆辙,其命运也一定会如同两千 多年前的妖魔的。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11月20日 侯 波推荐) ======================================================================== 【留学论坛】        「在日中国留学生研究」初具成果              ──“海外中国人学”正在逐步建立                                  段跃中   关于21世纪中日关系的主角之一──现代留日中国学生的学术研究,越来越 受到日本学者,专门家及有识中国留学生的重视,一批研究成果已陆续面世。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以留学(就学)身分来日的中国大陆出身者,将近 10万人之多,这在中日关系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进入21世纪后,这批留日中 国人将决定中日关系的走向,并活跃于各个领域,关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也是迟早的 事。当然,出现实藤惠秀似的具有开拓性质的学者,势在必然。几年前,留日先辈 严安生根据大量早期留日中国人的史料,写出《日本留学精神史──近代中国知识 人的轨迹》的博士论文(东京大学),压缩以后被日本著名的岩波书店公开出版(1 992年),一举获得第19回大佛次郎赏和第4回アジア、太平洋赏大赏,开创 了中国学者研究自己人获奖最多的先例。   近年来,对现代留日中国学生的研究,可以说初具成果。冈山大学的冈益已先 生和广岛大学的深田博己先生共著的《中国人留学生和日本》(白帝社1995年 1月),堪称现代中国留日学生研究的第一本专门著作,达到了较高水准。该书总共 10章,从日本的留学生接收政策,到现代化下的中国留学生派遣过程演变,中国 人就学生问题所在,入管法改正带来的中国私费留学生的打临时工问题,中国留学 生的日本企业就职意志与原因,对中国留学生的社会支援实态等等,这辆位学者在 进行了广范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他们的观点。比如私费留学生的打临时工问题, 他们认为从总体来说,日本入管法的改正对文科系留学生有利,对理科系留学生不 利。他们建议把每日4小时的制限改为每周28小时以内(学校有课的月),同时 对所有外国人学生一视同仁。   武藏大学教授白水繁彦先生,今年1月发起成立了“在日外国语媒介研究会”, 他和几位日本,外国人留学生一起编写了日本史上第一本《日本的外国语媒介》 (明石书店年末出版予定),其中一章专写在日中国人的新闻出版活动。   东京都立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伊藤泰郎在新华侨与自营业经营的研究方面,发 表了很有见地的学术论文,是引人注目的青年学者。他从修士课程开始对在日新华 侨的经营活动进行详细调查采访,把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是相当有潜在力的日 本人学者。他还和几位中日同好成立了“新华侨研究会”,是日本第一个专门研究 现代在日中国人的民间团体。   广岛大学中国留学生周玉慧,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国留学生和社会援助” 这个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从1992年开始连续发表了6编日本语论文。限于纸 面,仅把ta的主要论文的出处注明如下供各位参考:《广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 1部、心理学》第41,42号,《社会心理学研究》第8(3),第9(2)号。   有关在日中国留学生的著书主要还有,小草《日本留学1000日》(东方书 店1988年),堀毅《中国人留学生和人权》(三一书房1991年),锄柄治 郎,铃木章子《喜欢日本吗──中国人留学生的心声》(黄河1992年),莫邦 实《日本的就学生事情》(河出书房新社1992年)和《来日中国人的素颜》 (海风书房1993年),早川操《欢迎小赵》(榉书房1993年),泷上广水 《邻人──中国留学生伤害事件》(筑摩书房1994年),宫川美枝子《好!丽 华》(七贤出版1995年)。以及中国研究所编的《中国研究、特集 在日中国 人留学及其现状》(1990年第18号)。   海外中国人的研究,虽然出版了大量著作,但是把它称作一门专门的学问,是 近年的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潘令羽女士,用英语写的《华人的历史》(英国1 990年版)最近由在日本出版发行(片柳和子翻译,美铃书房1995年8月3 0日)。有评论称,这是关于海外中国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品,用文学的手法塑造 了三千万海外华人的形像。南洋理工大学新设“海外中国人研究中心”,潘令羽担 任该中心主任,正在进行“海外中国人百科全书”的企画编辑,不久的将来会有更 加喜人的成果。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目的动向,因此有必要简单地向读者介绍一下 潘令羽。潘生在上海,在香港,马来西亚接受初等教育,之后在英国读的高校,大 学。1981年回上海探亲时所见所闻改变了她的人生,从此走上专业作家,研究 者的道路。 ======================================================================== 【扶桑夜话】    倾 听  (为悼念中国先锋摇滚乐队〈唐朝〉歌手张炬而作)                                  毛丹青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这一半是因为自己的幼稚,没有见 识,还有一半是当时的大学的活跃气氛给了我太多的诱惑。   80年代初期,中国的青年们为一件现在看来并非惊天动地的事情也会狂热一 番,要么在宿舍楼的窗口敲打脸盆,要么高举扫帚围校园“行军”一周,游行、呐 喊、起哄、欢呼……为了中国足球队出线,为了女排蝉联世界冠军,为了选举海淀 区人民代表。   有一回,深更半夜,为了抗议一台墙外不熄火的拖拉机,学生们一窝蜂冲出楼 外。以噪音吵人,任意侵犯别人的睡眠权为理由,居然暴打农民司机,而且还逼人 下跪认罪。我当时和一拨儿人坚决反对这么干,于是,学生们分成两派,为了农民 是不是混蛋而争执不下,最后乾脆大打出手。水桶、杯子、拖鞋、自行车的钥匙串 儿都变成了对立双方的凶器。我的脸被一个家伙的拳头击中,牙奔了。在拉拉扯扯 的一大群学生当中,我抬脚乱踢,大概也踢中了对方的天灵盖。总之,这是一场恶 斗。不过,我至今还记得那台拖拉机从头到尾就没有熄过火!   这样的时代对我是不愉快的,有时对我简直是一种嘲讽。   恶斗完了的第二天,我们上党史课。老师兼管学生思想工作,对我们的风吹草 动极为敏感。我还没坐稳,他就点我的名。   “听说昨晚有人打架啦?你知道么”他阴阳怪气地问我。   我什么也没回答,装不知道。他停顿片刻。“你以为大家不知道?要想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嘛。”   他又停顿一下,环视课堂。那时的党史课都在小教室,最多20来人。这算救 了我的面子。要是搬在大的阶梯教室里,他再点我名,那还不把我臊死?   “昨晚有人跳迪斯科,跳贴面舞,通宵地跳,最后为了舞伴儿,居然打成一团, 头破血流,成何提统啦?啊?你说呀!”他吭腔有力,质问我的时候,已经义愤填 膺。   我顿时呆了。有的同学忍不住“噗嗤”一下笑出声。我当时比呆还厉害,完全 是木了。一夜之间,我的罪名竟然变得如此荒唐!后来,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 成为信奉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典型分子,被人家课上课下议论。   那个时候,跳迪斯科、穿奇装异服,听靡靡之音的学生都是思想不好的人,属 于必须接受政治辅导的范围。所以,我的周围老是踪着一批要求入党的学生积极分 子。后来,我才知道在他(她)们当时的思想汇报上,把帮助我改邪归正当成了一 项任务,还说我是“落水青年”。这些可爱的人们不了解我早在高中就向教师党小 组郑重提交过入党志愿书。哪怕是考不上大学,也尽我毕生精力为人民服务,让青 春闪光。   大学里这种不愉快的经历也许是一种误会。教党史的老师叫什么名字,我记不 得了。当时他老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装,象个耗子皮。我现在会象讲笑话一样有时说 给别人听,当作茶余饭后的逗人笑料。可当时的我真是亏透了。   于是,我从那以后,破罐破摔,学会了抽烟、喝酒和打麻将。不是非去不可的 课程我就不去,我老骑个自行车到北京城里逛,回到学校看操场一有人踢球,就跟 人家要求入队,也不分谁谁一拨儿,见球就踢。每天稀里糊涂,功课越来越差。按 照大学的规范来讲,我这号人算“渣子”。有时,我确实想努力向上,可那些积极 分子来不来就找我,一开口保准是“人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知错就改,改了就 好。”他们事先好像背诵了同样的台词。我不管那一套,也不问谁是谁,劈头就说; “别你妈的胡扯啦!撒泡尿照照自个儿,你丫算老几呀?”   尽管我也觉得我出语不逊,但这些小白脸还是笑眯眯的,耐心极了,叫我觉得 跟假的一样。   我的心情是郁闷的,表面不在乎,但内心是凄凉的。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最 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有一帮同学哥们儿找我聚会,出去到哪儿疯他一阵,或者一醉方 休。除了大学的铁杆儿同学,还有我从小的夥伴儿,大家是“一丘之貉”。聚会的 次数很多,有时到野外,有时到谁谁的家里,有时钻进教室,用被单封窗,我们在 里头抽烟、喝酒、跳舞、打牌,乌烟瘴气。这些我只能隐隐约约地记住,大部份都 已经淡忘了。   不过,唯有一次聚会让我至今难忘。因为,在聚会上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多少年 来时常想起。   1983年的北京夏天热得烦人,乾燥、风大,灰尘多。空气里的湿度被太阳 吸吮,淌出来的汗一旦晒乾,全身顿时火辣辣。我们一夥儿人聚到和平里的小东家。 他家是旧苏联式的单元楼,上下两套,房屋敞亮,门窗宽大又通风,连说话都起回 音。在北京城内,他家的夏天有着上等的凉快。   小东好客,又是学戏剧的,所以艺术圈子的夥伴儿多。他和我这种念外语读哲 学的人不太一样。我容易把事情抽象化,不像他每天很实际,关心人的表情,说话 的语气和腔调,而不是所谓的什么什么的思想。其余的哥们儿有在大学练拳击的大 个子,学法律的小眼镜,上外大的小分头,还有一个是学钢琴的。   聚会摆的吃喝非常简单。有酒,佐餐和二锅头。有肉,炖猪蹄膀和排骨。有汤, 打两个鸡蛋,大葱白菜一下就得。不够,喝麦乳精补。剩下的就是香烟,大前门和 恒大。   我们没有任何议题,先到先吃,不用到齐。小东见我开吃就说;“咱这儿多棒, 没加塞儿。不象学生食堂老有人自私自利。”   “这是人少,排不成队。排了队,保你还得加塞儿。”我的话音刚落,小东直 咬牙。“都是这社会的恶习太多!”   其实,对我们来说,批评社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发牢骚的手段,尤其是我自 己。大家谁也不招呼我,我自己就能唱独脚戏,自说自话,而且还酗酒。佐餐加二 锅头一混喝,立即上头,眼前的人影满堂花。   “你们说我多怨,我好好的一个人,偏说我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一个坏典型, 课上有人指手划脚瞅我,课下还被教党史的老师叫出去,要我宁当社会主义的草, 不当资本主义的苗。还说我呢,这老师自个过去就是大右派。”   “阿毛你真怨。”练拳击的大个子一边劝我酒,一边安慰我。   我一口气喝下。“说他是大右派吧,过了几年,他又回城了,返校了。据说他 改造完毕,不再当右派啦。心里变得红彤彤。”   “常有的事,常有的事。”大家齐声响应我的话。学法律的小眼镜又哄我,又 给我倒酒。我知道这帮哥们儿憋足劲灌我,可我已经不介意,醉就醉他一个痛快!   “这事常有,我知道。可过了几年,他又变成党内的走资派。大字报告他是披 羊皮的狼,结果他又卷铺盖圈进牛棚了。那牛棚奇臭无比!”   “这事也常有,这事也常有。”大家又七嘴八舌。上外大的小分头也搭着我的 胳膊起哄。我知道我的醉相已经相当滑稽,从眼前这帮哥们儿的人影里我好像能看 出自个儿。   “这事也常有,我知道。可前几年,他又从牛棚回来了。党给他平反啦,他受 怨深重。你们说这世上有没有真东西?这人怎么都是阴阳脸儿呀?一会儿耍阴的, 一会儿使阳的,有没有个正经的时候?”   “就是就是,是人还是鬼,人和鬼谁都分不清!”学钢琴的文弱小生扶我一把, 替我倒满酒。“阿毛你别看他是老师,他批评你完了,还得被人镇压。我打保票。”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我是说,他怨,干么怨我呀?我不该他也不欠他,干么 找我的茬儿?我算不上什么玩艺儿,也不是瘟疫!还是…还是咱们哥们儿跟我瓷器, 听我说,听我的苦衷。不象那帮积极分子给你使虚的…。”说到这儿,我把杯中酒 一饮而尽,觉得眼眶发热。   大家看我,谁也不吱声。片刻,我大骂;“操    他    妈   ! 他们丫都是大孙子!”   我哭出声来,酒劲直冲头,腿发软,脚下如踩棉花。   小东几个人用力搀我,叫我站住,千万别躺倒,一倒准吐。我的意识朦朦胧胧, 眼花缭乱。隐约听见小东说先把我送楼上休息。他们把我抬上楼,一进屋,小东对 我说;“你先在这屋歇。”   然后,他又对屋里的一个少年说;“你别管他。他醒一会儿就好,你忙你的吧。” 说完,小东他们下楼了。   屋里没有任何吵闹,没有酒,没有烟,静悄悄的。大灯没开,只有一盏台灯亮 着。跟刚才的聚会相比,好像一个急速降温的空间,叫我昏沉的头脑似乎有些清醒 ,眼前的光和影重新聚集,越来越清晰。那个少年坐在一张小马扎儿上,怀抱一把 吉他。橘黄色的琴面在屋灯下显得发亮。在他的双腿左则立着一个乐谱三脚架,摊 开的乐谱本子正好和他齐胸。少年不说话,但看着我。   “你是学琴的?”我勉强站在屋中间问他,离他很近。   少年点点头。窗户是打开的。   “你是学唱歌的?现代乐?”我又问他。   他又点点头,把吉他横放在地上,动作是小心翼翼的,合上架上的乐谱本子, 但没有说话。   窗外的夜风迎面吹进,夏日曝晒一天的大地慢慢升起凉气。我的脑袋象注了铅, 觉得沉甸甸的,一遇凉风,从嗓子眼儿底下犯恶心,肚子里“咕咕”直叫。我强打 精神,嘴里嘟囔说;“你这个年代好呀!往后保险不会遇见那么多颠三倒四的事儿。 咱们这个社会该巅的都巅了,该倒的都倒了,颠倒了好几轮儿啦,再想颠倒都没得 可颠倒啦……对不对?”   少年还是没有吱声,但他看我的目光是认真的。我的心头有太多太多的话积压 成山,不说不快,不说就恶心,直想呕吐。喝多了的酒在内脏翻腾,犹如锅炉在身 体里燃烧,弄得我一阵阵发晕。刚进屋的清醒也逐渐消失。   “不是我醉了才这么讲。”我继续说。少年仍然在听我的话。他丝毫不厌烦, 但一句话也不说。我说到停顿的时候,他总是频频点头,好像忠实的听众。我讲我 的,心里不再凄凉。   “别看那帮踪着我的积极分子,他们不会跟我真交心。他们踩乎我,叫我臭, 陪衬他们香。这帮人都他妈的是‘毁’人不倦。这‘毁’字可是毁灭的毁,不是教 诲的诲,你别听错呀。”   少年笑了,看来他听得很仔细。我做了一个深呼吸,不管用。头还是发晕,但 心里是舒服的,因为少年一直在听我说话。   “我为什么?……为了制止他们欺负老农。对谁发狠,也不能对农民兄弟出气 呀。咱是农民国家,忘了这个就是忘本嘛。可有人对我使坏……,造谣中伤。告我 跟女生群魔乱舞,跳通宵,还跟别人打架。你说他们丫孙子不孙子?给我打‘两面 针’叫我身败名裂,然后假猩猩帮我,显他们思想进步……。我成了被挽救的对象, 遭人家的白眼。你瞧,这叫什么事呀?”   我激动起来,全身发抖,话音越来越高,但少年听我没变。   我继续说下去,舌头有点儿大。“你到上大学的时候,但愿别遇上这类王八蛋 ……他们丫都是大孙子……不!当我孙子,老子都、都、都不要……白给不要,倒 找钱也他妈不要……叫他们丫都死绝吧!”   在我发出这句话的尾音的时候,只觉得一阵作呕,从肚子里面翻起一股酸浪, 越过胸口直冲喉咙眼儿,涨满口腔。我无法控制,天悬地转,一头就要栽倒。   “噗通”一声,我的两只膝盖先触地了,但我使劲憋住,无论如何不能吐出来。 这时,几乎在我的上半身顺势倒下的同一秒钟,少年突然象一头豹子跃起,伸出 手臂,飞身而至,直插我的腰下。   “呲啦”一下,尖亮的金属摩擦声象一把利剑刺入我的听觉。一瞬间,少年痛 苦的脸从我眼前闪过。   他咬紧牙关,没有出声。   原来,我栽倒的方向正对他的吉他,如果没有他这么一垫的话,我的上半身肯 定会砸坏这把琴,或者压折琴弦。   然而,少年奋不顾身,用手臂垫起我。那刺耳的金属声是他的手臂和六根琴弦 触击时发出的。   我神志不清,只觉得腰上粘糊糊的,好像有什么液体浸湿了衣服。我重重地栽 倒了。大腿拍地,又反弹起来,绊着台灯的灯线,把插销扯掉了。顿时,屋里漆黑 一团。我什么也看不见,头脑麻木,一下子就昏睡过去了。   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   屋里就我一个人。少年不在,那把琴也不在。   小东告诉我,少年的右臂被呤叮大醉的我猛压了一下,手腕的上半部份在琴弦 上划破了,拉开一条大口子,流血很多。但琴弦没有断。   我心里好一阵内疚,忙问少年的去向。小东说他昨夜到医院打过破伤风针,包 扎好伤口,今儿一大早又背着琴走了。小东还告诉我,少年有时来他家练琴。我当 时真不知道怎么道歉好。后来有几次,我总想再见一次少年,但听小东说他的活动 很多,实在难找。   我大学毕业了,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也象过眼烟云一样飘散。不过,和少年的这 件事时常让我惦念心头,尤其是在我喝酒的时候。我觉得当时的我简直是一个无赖 的酒痞子!   ………   光阴似箭,12年过去了。我从1987年走出国门,东渡日本,生活环境发 生了很大变化。新的不愉快的事情又开始对我搔扰。每回和日本人一起喝酒喝多的 时候,怨气、甚至连原来都没有的怨恨一起上头、闹心。可这时,也不知为什么, 我会想起少年当时看我的目光,他专注而认真,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意味着什 么,我并不十分清楚。   可是,我心中总有一种镇定而向上的追求,不慌不乱、不厌不烦、头脑一直保 持清醒。而且,我最终在1993年把烟和酒都戒掉了。   去年秋天,小东从北京打电话告诉我,国内的摇滚乐队〈唐朝〉在东京要公演, 他叫我非看不可。我问他理由,他先指责我不关心国内的文化艺术,说〈唐朝〉是 中国著名的先锋音乐。至于为啥叫我看,其中是有一个绝对理由的,但他没告诉我, 说我一看准明白。可遗憾的是,〈唐朝〉公演的那一天,我正好到澳大利亚办事, 错过了机会。   年底那段时间我很忙。今年年初,神户又地震,给这里的生活带来不便。我也 就没有急问〈唐朝〉是怎么回事,但这件事老挂心。   到了6月,神户的灾情有了很大的恢复,我也随之安定下来。于是就打电话问 小东〈唐朝〉的事。电话没有立即传出声音,小东沉默片刻。   “张炬。”他轻声说。   张炬是谁?我正纳闷儿。小东继续道;“他就是那个少年,〈唐朝〉的歌手。 那年你喝醉了,把他压了,琴弦划破了他的手。”   听到这里,还没等我高兴得说出一个字,小东的嗓音突然变得很低很低。声音 好象离得非常遥远。“上个月,他出车祸死了。”   我震惊了!   说什么也不敢相信手里这个电话筒。不!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几乎是在同一 个时刻,我遭受了截然相反的感情冲击。少年已是歌星,我为他高兴。但这仅仅是 一刹那的高兴,却被突如其来的噩耗打得粉碎,无情地加重了我的震惊,加深了我 的悲哀。   然而,少年张炬好像还在看我、听我,让我从中感受着一股力量。   我放下电话,尽量想使自己平静。在难以平静的情绪当中,渐渐地、渐渐地我 发现他传送给我的那股力量变得越来越清楚了。   我曾经是混世的大学生,埋怨社会,怪罪别人,乃至自暴自弃,从不责问自己。 借酒撒风,只顾自我,根本不管他人之事。现在回想起来,对我这号不尽情理的人, 少年张炬并没有厌烦我,或者回避我。当时,他送给我他的倾听,使我舒心,使我 不再凄凉。我的牢骚、我的叱骂对他是一种干扰,也许更是一种侵犯。 但是,他放下他的琴,容纳了我,让狂乱的我在醉酒的妄言中得以缓解、消耗、 一直到恢复常态,他始终用他专心的倾听对待我。最后我醉倒了,压着他,他本 能性地保护了他的琴。哪怕琴弦划破他的手臂,他连一句怨言也没说。   而我呢?那时的我是何等脆弱呀。对一个少年也不放过,只顾发出自己的怨气, 唠叨自己的怨言。我是一个小人!   现在,张炬去世了。这么多年,少年的他传给我的力量已经不再隐隐约约,而 今已经变得非常清楚。   这种力量就是他的倾听,专心的、无私的、热情的倾听。   这一天,我实在无法平静,急忙到神户的港岛,走进星电社的音乐影像商店。 我的心砰砰直跳,象寻找遗失的珍宝一样,挨个找唱盘,终于在“亚洲最新风” 的展示专柜里找到了〈唐朝〉。封面上的张炬似乎有些忧愁,但他仍然象少年一 样拥有一个专注而认真的目光……   我看着他,心底涌出一股暖流。“让我们永远倾听你的歌声吧。” ======================================================================== 【天南地北】              四海之内皆兄弟                                  池元莲   中西文化的不同,自有其天渊之别的地方。但我在欧洲住了20多年,东奔西 走之间,常常发现欧洲好些民族在思想上,在习俗上,在人生观上有某些地方与中 华民族是非常相似的;好像透过X光照射,不同的外表内包含着相同的实质。 ●法国人和华人奉行吃的艺术   首先要提的是法国人。法国人的爱吃,重吃和会吃跟华人是一模一样的。有一 次我坐飞机,左边邻座是一位法国少女,右边是一位英国男士。大家坐下不久,英 国男士向那位法国女孩开一个玩笑:“你是个吃田鸡的。”那少女红起脸来不知所 答,因为“吃田鸡的”(Frog Eater)这个名词是西欧人给法国人起的 外号,含有侮辱之意,嘲笑法国人食无顾忌,什么都吃。我立刻和那个法国女孩连 同阵线,向那个英国人回一句:“我们华人也是吃田鸡的。”   法国人不单是欧洲人中唯一吃田鸡者,他们也是唯一把猪肠,猪肠等内脏用来 做菜的人。华人吃炖鸡,常喜欢把鸡骨头咬碎,吮吸其内的血浆。巴黎有一间华 贵餐馆,专门做一道名菜:大师傅亲自站在客人卓旁表演其技,把鸭骨连血一起放 进一个压器里,压成一团稠液来做菜汁。丹麦女王的王夫是一位闲来喜欢下厨做几 道好菜的法国男人,他曾经有一次在彩访会上对记者们说:“世界上只有法国人跟 华人是什么都吃的。”王夫这句话全然是恭维的意思。   其实,就是因为法国人和华人什么都吃,经过数千年的勇敢试验和实践,把吃 变成一种艺术,所以法国菜和中国菜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菜肴。法国的烹调 术跟华 人的在原则上是一致的,两者都精通使用配料。举一个例来说:英,德及北欧人不 吃蒜头;西班牙人则煮菜用蒜头过多,令得臭味从食者的皮肤孔透出来。法国人和 华人做菜都用蒜头,但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只增加菜的味道,却不会使吃者身体 发出令人退避三舍的气味。     有一次我和一位法国外交官夫人谈天,我对她说:“华人聚在一起聊天,迟早 话题总是转到吃那方面去:‘这间饭馆的菜顶好吃,那间馆子的菜真糟。这个菜要 这样煮才鲜嫩,那个汤要加点什么味道才特别鲜甜。’”那位法国太太频频点头: “我们法国人也是这样的!”她说有一点要注意,如果是法国主妇在家宴客,做客 人的只能称赞她做的菜好吃,但绝对不能向她要食谱。在法国人眼中这是一个很没 有礼貌之举。 ●西班牙人跟华人一样口少   我曾经一度在西班牙住过,每次从宁静的北欧回到西班牙,只要车子一进入西 境,便可感到空气中流动的声浪已忽然大增。再一进入城里,就好像回到了香港似 的。西班牙人跟华人一样,在公共场所爱说话,而且说话声音特别大,在闹市里的 人声嘈杂,可与香港比美。   住在欧洲北部的人没有晚上带小孩外出的习惯,可是晚上十点钟才吃晚饭的西 班牙人在夜间什么地方都带着小孩去。我看看满街满巷拖男带女逛夜市的西班牙父 母亲,晚上十一点还抱着一岁孩儿在 咖啡馆里和女朋友聊天的西班牙祖母,我心里 便不禁想起华人来。 ●意大利人和中国的人文主义相通   接下来该提的是意大利人。林语堂先生在其《吾国吾民》一书中有一章是写中 国的人文主义;华人“明了人生目的即在纯洁而健全的享受人生。”而且华人“善 于享受有限之少量物质。”我多年来跟意大利人的接触和对意大利社会的观察,得 到一个结论:意大利人也是一个讲人文主义的民族,而且他的人文主义和中国的是 形影相似。我曾见过意大利船上的水手一边洗甲板,一边开喉高歌。在意大利餐馆 里我看过年轻的 跑堂随着音乐拍子舞步式上菜。别的人可能会板起黑脸,满怀不 高兴的去做这些低微的工作,但这些极普通的意大利人以乐天知命的态度,一面脚 踏实地的工作,一面轻松地幻想自己是在歌剧台上演唱的男高音,或是身在夜总会 里跳着舞。在我的眼里,这是意大利人善于在有限的环境中享受人生的显著表现。     中国俗语有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意大利人也有相似的人生观。 自中古世纪到今天,意大利出了无数有才华的艺术家和设计家,整个意大利就是一 个琳琅满目的大艺术馆。但欧洲人最喜欢讥笑意大利的军队是服装好看,打仗不中 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军队每次出征侵略邻国,总是败阵下来,结果都是 要德国派援军去挽救他们。意大利人这种不尚武的精神,就是因为他们和中国人一 样,把尘俗的享受放在一切之上,享受家庭生活,欣赏和创造美丽的东西是活在这 尘世浮生中最有价值的作为,何必要在沙场上充英雄而白丧命?   意大利社会给人一个缺少组织的印象,这又使我想起一句中国俗语:“山高皇 帝远,不怕官只怕管。”意大利的一般普通人民和其政府就像一对离了婚夫妇一样, 你做你的,我干我的。政府叹穷,无钱付还国债;人民则尽量逃避向政府付税,可 是社会的黑市经济可搅得繁荣得很。社会虽然有点乱,可是人民擅长于适者生存之 道。这可也不是中华民族的特性吗? ●希腊和中国都是文化古国    我第一次到希腊旅游的头一个晚上,坐在露天咖啡座观看街上行人,我主观 的觉得好像身在一个中国城里一样。不久我才恍然大悟,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那是因为街上行人极像华人。他们除了多是黑色头发,橄榄色皮肤,身材不太高大 之外,尤以他们的气质特别像华人。从这些街上行人的服装来衡量,他们都是属于 社会的中,下阶人士。可是他们都具有一种天生的尊严态度,正像一些中国的老农 夫和乡村少女,虽然胸无点墨,但他们的态度举止却带有文化气氛。这种天生的尊 严气质是优越古文化继承者的特性。   多年后我认识了一位希腊人,他是一间社会名流子弟就读的私人中学的校长。 他每和外国人在一起便开始高谈阔论,不断吹嘘希腊古文化的伟大。例如:“当其 他欧洲人还是穿着兽皮,光着脚在森林里过着野蛮人生活的时候,我们希腊已经是 一个文化光芒四射的社会。我们的哲学,诗歌,戏剧在当时已发展到顶峰。”“欧 洲的文学,科学,雕刻,建筑都是从我们希腊这里来的。”“你看,这个英文字是 由希腊文而来的,啊,这个拉丁文的根源,也是希腊文。”这位希腊人的言论使我 内心产生一种似曾听过的感觉:“当西洋人还是活在蛮夷未开化的社会时,我们中 国人已经穿丝绸,吟唐诗。”“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造纸,罗盘,火药的。” “日本的文字是从中国借去的。”   有的时候我忍不住也要跟这位希腊人唱和一下:“对的,对的。希腊在公元前 的黄金时代,也正是中国在哲学上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你们希腊有苏格拉底, 亚里斯多德,柏拉图;我们中国有孔子,老子,墨子。你们有法治思想家,我们也 有法家相bi美;你们有诡辩论学者,我们也有诡辩家。希腊有二元论,中国盛行阴 阳之说,当时希腊人说大自然是由土,火,气与水四行组成的;华人则有金,木, 水,火,土五行之论。只可惜在公元前数百年,华人与希腊根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今天的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句古谚反而更显得 现代化,看看同村的邻居,不难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       (摘自『联合早报』 关 阳 推荐) ======================================================================== 【徵稿简则】                               COM编辑部   目前,世界范围的电脑联网已经成为各国的学校,政府,企业之间最重要的信 息传送手段之一。《东北风》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综合性杂志,力图为读者朋友提供 一个了解在日中国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谈天说地,以文会友的窗口,使读者在 异国他乡的时光中得到收益和享受。   为适应日本的具体情况,本刊将以JIS版和GB版两种版本发刊。也就是说, 你只要有日本语环境就可阅读本刊或撰稿投稿。   本刊设有新闻摘要,留学生活,日本风情,开心一刻,谜语园地,文摘等栏目, 欢迎各位读者撰稿投稿。来稿可以用中文(GB,HZ,GIB5)编写,也可用 日文汉字(JIS,EUC,SHIFT JIS)编写,写不出的中文汉字请用 日文汉字的组合加括弧或拼音(声调可省)代替。   例,“崎”字可以用“[山奇]”,“qi”或“qi2”来代替。   来稿和意见请寄:com@come.or.jp   《东北风》所刊载的文稿主要来自读者投稿和摘自海内外中文刊物。本刊所载 的任何稿件均不代表编辑或COM编辑部的观点。 ========================================================================  东北风 责任编辑 关 阳@日本神户      校  对 徐 挺@日本广岛      网络维护 钱 飞@日本广岛      主  编 徐 挺@日本广岛      G B 版 comc-gb-request@come.or.jp      JIS版 comc-jis-request@come.or.jp      免费订阅 Subject: subscribe      自动停订 Subject: unsubscribe ------------------------------------------------------------------------  华声和语(本编辑部的日语周刊杂志)      联系邮址 com-l-request@come.or.jp      免费订阅 Subject: subscribe-com      自动停订 Subject: unsubscribe-com      HELP Subject: help      既刊索取 HELP参照 ------------------------------------------------------------------------  编辑部 com@come.or.jp      总编辑长 钱 飞@日本广岛  WWW http://www.come.or.jp/  ftp ftp://ftp.come.or.jp/pub/com(日本)      ftp://cnd.org/pub/e-pubs/dbf(美国)  BBS 你FTY-Serve 中国论坛(GO CHINA) MES8, LIB2 ========================================================================  本杂志由非营利的COM编辑部的自愿工作者发行。所有文章并不代表担当者和 编辑部的任何观点。本杂志文章的非营利转载,印刷以及再发布,可以自由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