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阅读杨敬安教授论文的技术报告 大风车 我在北京某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在多伦多大学做博士后。我曾从事人工智能 方面的研究,但没有做过计算机视觉的工作。读了方舟子先生的《杨教授“学生” 满天下—杨敬安教授第三、第四起抄袭案》一文后,我拜读了相关文献。还好, 基本能读懂,下面把读书心得向大家汇报一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1 资料来源。 杨敬安,基于照明参数与反射系数的分层SFS算法,《自动化学报》,1999年第 25卷第6期735页,(Jingan Yang, A hierarchical SFS algorithm based on illuminant parameters and surface albedo, ACTA AUTOMATICA SINICA, Vol.25, No.6, p735, 1999)。我从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数字化期刊下载此文 (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l/zdhxb/zdh99/zdhxb9906/990603.h tm),以下称杨文。 Zheng Q, Chellappa R, Estimation of illuminant direction, albedo, and shape from shad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Vol.13, Iss. 7 , July 1991, P680-702。我从IEEE Electronic Library 下载此文 (http://iel.ihs.com/cgi-bin/iel_cgi?sess=431206529&prod=IEL&page=%2fie l1%2f34%2f2799%2f00085658%2epdf),以下称Zheng文或原文。该文初稿也曾被 CVPR会议录用: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1991. Proceedings CVPR '91.,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 1991 , Page(s): 540 -545。以下心得皆根据两文的电子版。 2 总体印象。 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甚至不需要懂英语,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断杨文是Zheng文 的节选翻译稿,因为二者并不是雷同而是相同。为了进一步判断杨文是否有细微 发展,并解答杨敬安教授是否可能参加了有关研究等几乎无法证实的问题,我认 真阅读了两文。 3 两文结构比较。 Zheng文于1990年8月投稿,1991年发表,全文共23页,包括62组公式、10组图、 2个表、25篇参考文献,分为Abstract、1 Introduction、2 Estimation of illuminant direction and albedo、 3 SFS algorithm、 4 Experimental results、 5 Summary、 Appendix、 Acknowledgment、References 几部分。杨 文于1997年11月投稿,1999年发表,全文约6页,包括22组公式、2组图、1个表、 9篇参考文献,分为摘要、1 引言、 2 基本公式的导出、 3 算法的实现、 4 实 验结果与结论、参考文献。杨文对引言,对相关模型、算法的叙述,实验结果及 参考文献部分做了大量删节,去掉了附录中的公式推导。 4 两文公式、图表和参考文献比较。 杨文公式(1)至(3)是Zheng文公式(1)至(3),杨文公式(4)至(22)是Zheng文公式 (34)至(52)。其中杨文将其中几个公式拆开,如4a~4b,7a~7c,10a~10d。 杨文公式(1)将Zheng文公式(1)中以上标符号表示的矢量n,L改为黑体表示。 杨文公式(2)将Zheng文公式(2)等式左右调换。 杨文公式(5)将Zheng文公式(35)中大写Z改为小写z,但从上下文看应为大写,杨 文后来也用大写表示。 Zheng文公式(48)和(49)中将偏导符号错写为δ(可能是印刷错误),杨文公式(18) 和(19)中予以改正。 杨文公式(20)即Zheng文公式(50)之前的方程左侧矩阵之第一行第二列Zheng文为 “5RpRq”, 杨文为“5RpRq+1/4”。经验算Zheng文正确,杨文改错了,但不排 除是印刷错误。 杨文公式(20)即Zheng文公式(50)之后的“修改方案”方程中杨文将Zheng文方程 左侧“δp, δq, δz”中δ改为偏导符号。这次改错了,且方程右侧未改,杨 文中左侧用δ符号,右侧用偏导符号,造成方程两边不相等。在杨文3.2节再次 出现同样错误,因此我认为不是印刷错误。 杨文3.2节将Zheng文中一个容易混淆的符号ε改为ζ,清晰多了。 杨文图(1)是Zheng文图(7),杨文图(2)是Zheng文图(9)。杨文图1d是重构图象, 但与原始图1a的方向相反,似乎搞错了。Zheng文无此问题。 杨文表(1)是由Zheng文表(2)节选,略去了杨文中没有涉及的例子和与其他方法 的比较结果。 杨文中所引英文参考文献1、2、3、5、6、7分别是Zheng文参考文献的4、5、7、 21、8、25。杨文另引用杨敬安自己的3篇中文论文,Zheng文中没有。杨文所引 用文献7 (Zheng文25)的标题遗漏radar一词。 5 译文的内容。 在杨文所选用的部分,明显可以看出其翻译是力求忠实于原文的,译文基本流畅。 我挑出少数关于翻译的问题供商榷: 杨文多处提到拉普拉斯模型,原文为Lambertian model,(杨文在关键词中中英 文都有),该音译不妥。 杨文3.2节最后出现一段英文: If{(Solution is stable) OR (Iteration has reached Nmax of current layer)}continue to Step 4, otherwise repeat; Step 4. If{Current image is in the highest resolution stop; Otherwise{ 虽然这段内容用英文表达亦无不可,但考虑到杨文将公式中的“for j>2”都翻 译为“对于j>2”,此处似以译为中文为佳。顺便说一句,该段英文除将Zheng文 “otherwise repeat Step 3”中的“Step 3”省略外,与原文一字不差。 6 两文结论的比较。 杨文的结论(4.3节)是在Zheng文结语的基础上重写的,没有直译原文。其中“成 功地解决了SFS算法分层实现各分辨率层间的通信效率,使处理速度大大加快, 精确度也有很大提高,为解决SFS问题的实时应用奠定了基础”的结语颇具中国 特色,这是杨文中唯一一句在Zheng文中找不到原文的话。Zheng文结语中对算法 尚存在的问题的讨论,被杨文删除了。 7 最不可思议的错误 以上问题只能说明杨文是Zheng文的节译,虽然存在一些疏漏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杨文在对实验的翻译和删改过程中,出现了极为荒唐的、 最不可思议的和最致命的错误。 Zheng文采用了大量实验例子,并将该文的方法与其它方法进行比较。杨文由于 篇幅所限,只用了其中两个,却极其粗心地搞混了。杨文的图1“人面图象”是 Zheng文的图7,文中对该图的叙述也译自Zheng文图7下的小字说明。但是,在介 绍该例子涉及的所有参数(包括表1中数据)时却不幸摘译了Zheng文中图6的数据。 图6虽然也是人面图象,却是另一个女人,与图7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例子!Zheng 文中图6的数据为(7.74, 59.52, 192.01, 3),而图7的数据为(163.11, 65.20, 294.17, 9.0)。杨文选用图7及相关分析,数据却是图6例子中的。有趣的是,图 7小字说明中的数据(天顶角变化到73.11)也见于杨文中,即杨文将两个例子的数 据合二为一了。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低级的错误,反复阅读两文才敢肯定。这也 太不严谨了! 至此,我想不论杨敬安教授与Zheng文作者是否有关,也可以清楚地判断杨文与 Zheng文的关系了。 附:杨文作者介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9585002,69785003)及博士点基金(96035902)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杨敬安 1969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系,现为该校计算机与信 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纽约科学院Fellow.长期从事计算机 视觉、图像理解、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 文140多篇,出版专著2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专项基金及国际合作 项目10多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三项,在多个国际学术组织内兼职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 合肥 230009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