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招来女婿气走儿子?——土洋博士漫话“土”“洋” 徐玲玲 当“土博士”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感觉迫使他们不得不考虑出洋镀金的时候,这个问题就需 要我们认真对待了。 在采访另外一个题目时,记者认识了顾君。他是国内某著名高校的博士后,“我是土博 士,”他说,“土博士与洋博士是绝不能同日而语的。报纸上总是在欢欣鼓舞地报道某处又 从国外引进多少人才,某时期比某时期多引进多少人才。那是社会的注意焦点,单位的领导 们也会因此而增加政绩。引进人才固然是好事,我们国家确实需要人才,需要大量的人才。 但是人才全是在国外吗?过分地厚此薄彼,会伤了国内这批人的心的。” 他说的情况我感觉陌生。不知他所谓的“伤心”,是个体的感觉还是一批人的感觉,抑或 是一个群体的感觉? 此后记者通过各种关系采访了九位博士。其中五“土”四“洋”。五位“土博士”,都是我们 国家自己培养的博士后;四位“洋博士”,都是教授、博士导师,有的已回国十年,其中不 乏中科院“百人计划”的入选者并国家自然基金会“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他们的工作 单位都是我国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对于记者的采访,他们欣然作答,但有一点:不愿意暴 露自己的姓名。于是记者只好以A、B、C、D、E、F、G、H、I君姑且称之。 土博士A:“我并不嫉妒洋博士。” “中国别培养博士了,不然干脆叫‘中国博士’,加上一个定语,并注明中国博士不等同于 博士。”温文尔雅的A君即便在说气话,也仍然笑容可掬。“我并不是对洋博士心怀嫉妒, 对他们个人我无任何偏见。他们中有许多能干的人,一些真正的人才。问题是,现行一些 特殊的吸引政策是否就有利于他们的事业长进?最重要的,是否会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 以‘百人计划’为例,‘百人计划’有一个限定条件:必须在国外待够两年现在仍在国外的 非本单位人员,才能入围。于是,我们这些国内的博士们只能望‘计划’兴叹。但一些在国 内读完博士刚刚去国外待了两年的人,镀了一层‘洋’金,就能堂而皇之地入围‘百人计划’ 。30岁出头,刚才还是别人学生的人,因为这两年的‘洋’经历,一回来就成了教授,成了 博导,就有200万的项目资金,就有宽敞的住房,就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这些东西,是我们 这些国内的博士后奋斗了多少年也还不能想的,出了两年国就能一步到位。您想,这对他们 的事业长进有好处吗?” “当然了。有资金,有项目,有实验室。除了你们感觉到的不公平,对他们的事业发展为 什么没有好处?” “不,您错了。做博士生与做博导,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就如同士兵与将军中间有一段 很长的路一样。博士好做,你可以跟着老板,你专心地钻研你的那一门学问就是了。但是做 博导,你的知识要全面,你要有思想,你要能给学生以东西。这是一个全面的积累和提高的 过程。对于我们土博士,这个过程要十年左右,这也是必须的。而沾了一些‘洋’回来,你 立马就能从博士变为博导,这样的拔苗助长对谁有好处呢?对人还是事业?” 土博士B:“出国满两年就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你不觉得可笑吗?” 模样朴实的B君给我举了两个例子:一是他从博士后站刚出来时带了一个硕士生,这个学 生在国内读完博士出了国,在国外一个实验室打工。去年他作为引进人才回来了,两年多的 国外生涯使他从“土”变“洋”,马上成为研究员、博导,有了自己的实验室,有了宽敞的住 房,有了200万元的项目基金。二是他有一位朋友,本来是洋博士,在德国获得的博士学 位。如果他以洋博士的身份回国,他就是“引进人才”,就可以马上成为研究员和博导,可 以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可是他回国读了博士后,于是就自动从“洋”变成了“土”。他不再能 作为“引进人才”,他必须像他们这些“土博士”一样从副研做起,像他们一样去自然基金会 争取十万二十万元的项目基金。“您不觉得这有些可笑吗?出国满两年能成为衡量人才的一 个标准吗?”他问。 “这条规定是否也有它的合理之处呢?”记者问。 “有吧,就是为了多从国外吸引人才。也许认为国内的你反正已经在国内了,多吸引国外 的回来,人才岂不是多多益善?可是,也许招来一个‘女婿’,气走几个‘儿子’。” 土博士C:“不过就因为一土一洋,他就能高高在上。” “基础研究中的大一些的课题,往往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能够做的,”C君这样对记者开 头,据他周围的人介绍,C君很能干,出的论文和成果都多,是他同期博士后中的佼佼者: “它需要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现在的一些引进政策,我认为其实是把引进的人放进了一个 花瓶里,反而让他失去了必要的泥土与养分,因而倒难成大气候了。从国外一回来,一次性 地就得到了所有的东西,这很自然地就把他同国内这些人隔离了开来。从另一个角度说, 比如一个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比我晚五、六年,SCI上的文章我比他多出不止一倍( 注:SCI为科学论文索引,美国把国际上主要学术刊物上刊登的文章编辑索引。SCI上的论 文数量是公认的衡量一个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记者在采访时经常听到人们提起 它),科研水平等各方面衡量起来,我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我要比他高出一截。不过就因 为一‘洋’一‘土’,他能够高高在上。你想,我会去他手下干吗?即便我会去,他会请我去 他手下干吗?” “如果您不去想‘公平’不‘公平’这回事,而只考虑这个项目你是不是很想干,或者您会 去他手下干。”我说。“您能这么纯粹吗?”他笑问我,“您能吗?” 我无言。没有亲身体验,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大概我不能。 土博士D:“不管是外来和尚还是本地和尚,你要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 “我知道‘百人计划’‘长江学者’,除此之外,还有些什么吸引国外人才的优惠政策?” “据我所知,大概1996、1997年之前,还没有许多特别优厚的吸引条件;但是之后,各个 大的系统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吸引政策,就好比水涨船高。这之后回来的人,大多都可归于 名目繁多的引进项目之下,可获得大量的利益和机会。我并不是说不该有优惠的吸引条件, 必要的条件是应该的。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百人计划’这样优惠的条件 也是应该的。事实上,‘百人计划’在实行之初还是很有益的,但是后来有些变味了。我 想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不管是外来和尚还是本地和尚,你要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 把一方看作后娘养的,连竞争的机会都不给人家。”敦敦实实的D君忧心重重地摇着头: “我担心这种现行政策会导致一大批30岁上下的人才的流失。完成博士和博士后学业正是 30岁上下的年龄,这个年龄正是干事业出成绩的黄金年龄,却要拿出来贡献给人家了!其 实把洋博士土博士各有所长,放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可以是很好的互补和配合。可是现 在,回来的就是人才,就能被高高地捧起来。一个洋博士一年的费用可以是十个土博士一 年的费用,你教人家如何不走。即便不想长期留在国外,也要先出去,出国再回国以获得 承认。” “要害是浮躁,学术界浮躁的空气,把学术当作政治来做。对‘洋’‘土’的厚此薄彼只是 一种表现而已。科学是积累,尤其是基础科学那需要大量的积累,一个诺贝尔奖后面有无数 的垫背的。中国科学要大发展要有后劲要与我们这样的大国相称,需要一大批人踏踏实实 潜心做学问,需要一个大的科学团队。这就需要好的用人机制,好的学术氛围。” 土博士E:“国家把这笔钱用在这事上就是一大进步。” E君是我采访的最年轻的土博士,1999年才出博士后站,我是在电话里与他交谈的。听得 出来,他很明朗,很乐观。“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这样的事,我认为是很好的。国家把这笔 钱拨出来用到这件事上,就是进了一大步。当然了,外来的和尚总是好念经些。我们学校引 进的长江学者,大部分有较高的科研成绩,但是大部分好像是‘两肩挑’的。就是他还保留 在国外大学或研究室的职位,每年回来一些时间,比如放假什么的。这也难怪,在国外获得 一个这样的职位并不是很容易。国外的大学是这样的:如果你获得副教授的职称,你就是终 身制的,人家不管你今年出不出成果,明年出不出成果,人家既然聘了你,就是认定了你是 人才,总有一天会出成果。但是,如果我们多选择一些能长期在国内工作的学者,是否要更 好些?” 洋博士F:“我回来后最在意软环境。” F君是我采访的第一个洋博士,也是我采访的几个洋博士中回来最早的一个,1991年回 国。问到国内的科研环境与他回国前的预期差距大不大,他说,“挺好的了,有独立的办公 室,特别是近来,可以方便地进行网络查询,到国外有关网站查询到业内的最新信息,这 是自然基金委的同志做的好事。” “您回国时没有特殊的优惠条件吗?”“没什么吧,那时真没什么。” “那么您知道现在吸引学者回国的优惠政策吗?” “知道一些吧。但我认为这并无太大的作用。事实上,国外的人决定回国不回国的因素是 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孩子等等,很复杂。回来的,不见得就是冲着你这钱回来的。200万等 等的条件,如果真能吸引回来高手,也让人口服心服,问题是吸引回来的并不常常是高手。 过犹不及,有些做法无形中是把人从国内往国外轰。应该一视同仁。”他特别郑重地说。 “那么您决定回国的因素是什么呢?”“要听面上的话还是听真话?”“当然是真话。”“还 是认为在国内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吧。你在国外就要认同国外的价值标准,而国外的社会关系 非常简单,心里常常有孤家寡人的感觉。不管怎么说,看《红楼梦》长大的与看《红与黑》 长大的总有许多难于沟通之处。” “其实我回来后最在意的不是硬件,而是软环境。国内外软环境上的差距对科研影响很 大。你每天都很忙,忙完后却不知都忙了些什么。我的太太比我晚回来几年,她就去了民营 企业,去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我觉得以后回国人员去民营企业或许会是一个趋势。国营单位 因体制上的原因缺乏竞争力,真想吸引人才,最需要往这方面着手。” 洋博士G:“回不回来是很个人的问题。” G先生1998年回国,他的专业是我国较薄弱的,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很大的专业。“回国 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感吧,国内这个专业人才缺乏。国外做同样的事,人家并不会特别看重, 而在国内,也许对整个国家都有意义。”谈到吸引国外人才的优惠政策,他说:“回不回来 是很个人的问题,有方方面面的考虑。对于原来想回来的,有促进的作用,对于原本并不想 回来的,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洋博士H:“关键在于你这个人的能力怎么样。” H君1996年回国,他获得的成就、荣誉和待遇,即便在归国的洋博士中,也算得是佼佼 者。他说,“对于国内的科技界,认为作为整体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是重要的。百人计划是 我熟悉的,总的来说应该肯定多一些。获得了很多成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有一大部分项目 都是卓有成效的。” “那么你怎么看‘土博士’不能入围‘百人计划’这一点呢?” “并不是‘土博士’不能入围,”他纠正我,“真正‘洋博士’承担项目的并不多,还是在国 内完成博士学业,也即你说的‘土博士’,又在国外待过两年或两年以上的承担的多一些。 对于这一条,我也不太赞成,我认为国内的人也可以做,关键并不在于你是否去国外待过 两年,关键在于你这个人能力怎么样,你干得怎么样。” “当然拿这个钱可以吸引外面的人才。对这个我这样说过,我说你记的都是正的,不记负 的;走的人你就不算了,来了又走的你也不算了。来了又走的其实也不少,真正能干的他 在乎的是好不好做事,能不能做成事。总之我认为,制定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上面制定 政策时,先听下面多一些要好一点。” 洋博士I:“洋博士与土博士应该说是各有优势。” I君是知情人隆重地推荐给我的,据介绍他在国外的时候就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现在也是 有关学术界知名人才。“在国外读完博士,博士后,1993年回国。”他自我介绍。“理想与 现实总是有差距。实际上给大家的感觉从国外回来的人确实有优越条件。我对我的学生就 不讳言,我对他们说,将来想在国内好好工作,一定要先出国,一是长见识,锻炼做事的方 式方法;二是镀镀金,不公平确实是存在的。”“其实在竞争的基础上,在国内与在国外就 不能平等,或者说相等。在国外有好的实验室,好的工作条件,做起事来要容易得多,相对 发文章也更容易。同样一个工作,如果你在国外,你的论文就能发到更好的刊物上去,这个 我们有亲身体会,在国外发文章确实比较容易。或者这样说,付出同样的努力,在国外的 人好像获得的成就要更多一些。”“但是在外面锻炼过的人见识会多一些。就比如农村的孩 子和城市的孩子,你能说谁的能力更强?你无法说。但你能说城市的孩子要见多识广一 些。”“我认为,洋博士与土博士应该说是各有优势,应当让他们处在平等的竞争条件下。 活不是一个人干成的,重要的是一个队伍。”“百人计划我听到过一些说法。据说前期进行 得比较严格,后来有些偏。这涉及到单位的利益,如果你引进十个人,就有2000万的进项, 于是有的也就不管引进的人是否适合了。”“我也不太同意一回来就给个教授、博导。人家 送你的,也没有成就感,自己奋斗得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你可能吸引来一个人,但你可 能就气跑了一班人。人才的重要性是越来越被认识了,这是好事。但是怎样吸引人才?怎 样让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的政策应该有一个连续性和整体性。”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