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 心灵的沙尘暴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刘东 南方周末2002-04-04   去年春天,我向熟悉的出版社郑重推荐了一本英文著作。   那本书的题目是《沙旋:1930年代的南方平原》(DustBowl:Th eSouthernPlainsinthe1930s)。作者是美国堪萨斯大学环境史家唐 纳德·沃斯勒教授,他当年因为写下这本追记当地那场生态灾难的名 作,荣获1980年度美国历史学会的最高奖项。   这本书的故事梗概是:美国南部大平原曾长期被扎根很深、相当 强韧的草皮所覆盖,可到了一次大战之前,受世界粮食市场旺盛需求 的刺激,这里出现了大量的盲目耕种和放牧活动,加上罕见的旱灾, 地表土壤被刮走,其中的腐殖质、粘土和泥沙被带出很远,直达华盛 顿和纽约一带,有时甚至连东海岸的天空都被遮得暗淡下来。这就是 美国历史中令人谈虎色变的“肮脏的30年代”。   《沙旋》既然明示了漫天黄沙背后的人为成因,也就有助于再次 发出明确的警示———哪里出现了难以抑制的缺乏远见的私欲,哪里 出现了对于大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哪里就有可能出现这种表现为天灾 的人祸。大家能从这本书里发现,就连在生态上如此得天独厚的美国, 也经不起对于大自然这般折腾,内心总还会多少有些触动。我的同事 们也鼓励说,这本书对中国人太有参考价值了。   没想到,尽管我跟出版社的关系向来融洽,这一回却遭到了冷遇。   随后,我到美国短期讲学。当我坐在那美丽的校园里,用鼠标点 击出书中那些可怕的惨象时,我竟然感到了一种难以自持的兴奋:既 然沙旋的故乡能变成这个样子,咱们那边也就有救!无论如何还有救!   那么具体补救手段有哪些呢?沃斯勒教授在他的另一本著作《自 然的经济体系》中也有描述:“农业部曾努力要在几年中修正这个已 有半个世纪的滥用土地的传统习惯。这一努力,通过赔偿农场主停产 和休耕他们多余的土地而得到了部分实现。政府花钱购买了被风灾严 重破坏的近600万英亩土地,最后这些土地被租给当地居民用来生产 饲料……到1941年,在大平原已组织起75个土壤保护区。在这个国家 的历史上,还从未看到哪一时期在全部为农业而设计的保护规划上, 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进展。”   这些补救措施实在平淡无奇,不过它们的效果也是同样的平实。 尽管据说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后期,由于周期性的阵发 干旱,在美国某些州又曾间断出现过扬尘,可不管怎么说,这里的土 地毕竟摆脱了不断沙化的恶性循环,变作了可游可玩的旅游资源。   然而,我们每况愈下的生态条件为什么和美国南辕北辙呢?最显 而易见的是,我们还缺乏特制的环保设施。例如,我的家乡每到季节 总要焚烧秸秆和落叶,弄得狼烟滚滚,即使三令五申也禁止不住;而 美国人剪下树枝后立马塞进特制的机器里切成碎片,然后再铺满地面 用水浇湿。明眼人一望便知,那些机器并不难造,而且从长远的效果 来看也绝不会赔本。   由此又不免联想到,我们更缺乏某种环保法规,来强制推广这类 呵护自然的机器。可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类似的法规早已制定了不少, 可惜只要上峰的检查一过,就往往被当成一纸空文。   于是又有人会抱怨,我们的国民素质实在太低,缺少自觉参与的 环保意识。不过事情也很清楚,只靠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而缺乏社 会底部的制度保证,人们对再好的法律条文都会软磨硬顶。   仅仅稍微放纵一下思想的巡行,我们居然又回到了一个久遭遗忘 的老话题,而把环境问题从条件恶劣或资源匮乏的外部危机,凸显成 为社会失范和文化失落的内部危机,发现我们说到底是由于缺少了足 以调动和满足主动参与感的社区生活,缺少了足以应对环境危机的公 民文化!   你若问沙尘暴在哪里?———它其实就在我们心里!   (注:目前福建一家出版社正在组织《沙旋》的翻译和出版事宜。 )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