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中瑞两国联手研究表明:5只东亚母狼开创狗历史 《天津青年报》2002.12.12.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瑞典皇家生物技术学院耗时两年,联手追查狗 起源。   美国《科学》封面论文论述1.5万年前,狗的祖先是生活在东亚地区的五、 六只母狼。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这份情义到底有多长?经过一系列遗传学研究,中 瑞研究人 员终于证明,早在15000年前,狗的祖先,生活在中国境内或者中国附近的五、 六只母狼先后被人类群落驯养,于是从那时起,人与狗开始一同打猎、一同烤火、 一同进化、一同走过漫漫时间长河……   中瑞科学家小组追查狗起源   几年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就开始进行过有关狗、狼等动物的研究, 而瑞典皇家生物技术学院的彼得·萨沃莱南也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2000年, 萨沃莱南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张亚平教授联系,希望共同对狗线 粒体DNA多样性进行深入研究,以揭开狗的起源之谜,双方一拍即合。   为了采集样本,研究小组的人员跑遍了世界的许多角落。张亚平说,“无论 是从前期的设计,保证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还是后期的DNA样本分析,都 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是从声音中可以听出,张亚平对这些所谓的“辛苦” 乐在其中。   经过2年的研究,中瑞研究小组证实,全世界的狗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都 起源于东亚,之后才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并使它们今天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其 他物种。今年11月2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该文章被作为封面论文发表。该文 章在遗传学研究领域引起很大震动,欧美许多科学刊物闻风而至,纷纷对瑞典皇 家生物技术学院的萨沃莱南进行采访,一些遗传学研究机构更是将对狗的研究作 为下一个项目。   线粒体DNA揭开身世之谜   的确,狗起源于狼,这已经得到了共识,但围绕着具体的发源地和时间则是 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最早的狗化石证据是来自于德国14000年前的一个下颌 骨化石,另外一个是来源于中东大约12000年前的一个小型犬科动物骨架化石, 这些考古学证据支持狗是起源于西南亚或欧洲。此外,不同品种的狗在形态上极 其丰富的多样性,似乎又倾向于狗起源于不同地理群体的狼的假说。所以仅靠考 古学,很难提供狗起源的可靠线索。   中瑞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搜集了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北美州的654只 狗的DNA样本,分析了它们体内通过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遗传物质的碱基排 列后发现,这些狗拥有几乎相同的基因。   张亚平说,“我们由此判断,人类与狗的友好渊源可以追溯到1.5万年前, 当时,东亚的人类首先开始驯化狼等动物,并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把驯化的狗带 到了欧洲,甚至穿过白令海峡带到了美洲。”   之所以认为是东亚,是因为东亚地区狗的基因类型最为丰富,科学家通过基 因测试推断该地区应该就是狗的发源地,而不是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的中东地区。   五只母狼开创狗历史   萨沃莱南说:“在被人类驯养之后,并非出于不同的遗传基因,却能够分化 出外形差异如此巨大的各类狗,实在是令人惊异的一件事。”   这项研究是由两个国际研究小组齐头并进地进行的。另一方面,美国和秘鲁 等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比较了南北美大陆和亚洲、欧洲的狗以及欧洲殖 民者到达美洲大陆前就在拉丁美洲和阿拉斯加等地生存的狗的碱基排列。发现拉 丁美洲和瑞典的狗的部分基因都源于过去的欧亚狼。这部分基因在15世纪欧洲殖 民者到达美洲之前就已在美洲家犬身上显现。他们认为,狗在东亚起源并扩大到 整个亚洲和欧洲,继而在1.4万至1.2万年前由美洲大陆的第一批定居者穿越白令 海峡带到了美洲。   张亚平介绍说,“研究发现,至少有五个创群者,由于狗最初是从狼驯化而 来的,由此可以推断出狗最早的祖先有几个。此外,从驯化的时间来看,这五个 创群者所处的时间也是不同的,这说明狗的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驯化需要一个 过程,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东亚区域,不同的人类群落不约而同地 先后完成了同一件工作。”   几乎所有的狗,从吉娃娃到圣伯纳犬,追踪其血统的结果都将指向最初的几 只母狼。瑞典一位家畜专家珀·詹森认为,东亚人是最早驯化狗的这一推测是 “非常能令人信服的”,美洲大陆的第一批定居者带着狗,这一点显示了在这以 前很多年狗就和亚洲人生活在一起。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查理斯·韦拉认为,在 发展出贸易之前,人类就交换狗。   驯化早于其他牲畜和作物   张亚平介绍,人类驯化动物是出于发展的需要。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这 是人类发展到一个阶段十分重要的产物。除了家畜,农作物也是野生作物驯化而 来的,然后,人类才能从散居、狩猎转变到聚居、耕作,耕种和饲养牲畜提供稳 定的食物来源,从而进入农业社会。   而狗又和其他家养动物不同,据推测,从狗的作用上来看,最初驯化的狗可 以帮助狩猎、交通、看家,由此推断,狗可能是最先被驯化的野生动物。之后,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狗又逐渐被驯化出许多其他功能。   驯化不是一蹴而就   值得注意的是,张亚平指出:“狼的驯化不大可能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更为 可能的是人类发展中的一个共同实践过程。”狗的遗传类型属于狼的不同遗传分 支,显示东亚的人类族群同时驯化了不同狼群成为家犬,张亚平说,这不是偶然 事件。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查理斯·韦拉和美国华盛顿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珍妮佛· 雷纳德也在进行现代狗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方向是现代的家犬是否是从当地的狼 驯化而来的。他们比较了古代狗和现代狗的DNA,包括37个从欧洲殖民者带来墨 西哥、秘鲁和玻利维亚的狗化石中提取的DNA样本,以及11个从阿拉斯加沉积层 中取出的、欧洲定居者到来之前的阿拉斯加犬的DNA样本。研究发现,现代的狗 和古代的狗的关系比和美洲灰狼还近,它们的相似度显示,所有的狗都来自共同 的祖先——中国灰狼。研究人员表示,“这意味着,那些在13000到14000年前到 美洲拓荒的人类一定带着许多来自家乡的狗。”   为何心有灵犀尚待研究   在与人类为伴的漫长岁月中,狗能够对人类的意图心领神会一直令人不解, 因此一些狗也被委以重任,如导盲犬、缉毒犬、看护犬等。如何才能解释人与狗 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至今还没有结论。   中国犬的种类很多,许多外国名犬都具有中国犬的血统。以下为几种著名的 中国犬:   中国冠毛犬,也称中国裸犬,或中国无毛犬,是仅有的几个无毛品种之一。   北京犬,又称北京狮子狗或北京宫廷狮子狗,俗称京叭,是著名的玩赏犬。 产自中国,并有很长的饲养历史。   拉萨狮子犬,又名西藏狮子犬,源于西藏,被饲养在喇嘛庙内作为看门狗。   藏獒,又名藏狗、番狗、蕃狗、羌狗。产于西藏。   松狮犬,也称熊狮犬,原产于我国北方地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西施犬,又称中国狮子犬,是产于我国的一种长毛犬。   细犬,产于我国山东省和河北省,在山东梁山一带数量较多,并将其称为山 东细犬。   沙皮犬,又名大沥犬、打犬或斗犬。原产于广东省南海县大沥乡。   拉萨狮子犬,又名西藏狮子犬,源于我国西藏,被饲养在喇嘛庙内作为看门 狗。   西藏小梗犬,人们习惯称之为狮子犬,也有的书刊上介绍称之为中国狮子狗, 原产于中国西藏地区。   有趣的是,哈佛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布朗·哈里的一个简单试验证明,狗甚 至比那些称得上狡猾的动物更能领会人的意图。   试验中,黑猩猩、成犬、幼犬和狼被研究人员分别施以暗示,在并排摆放的 两个箱子之一被放入了食物。当研究人员通过指示、盯看或者手指敲打的方式指 出存放食物的箱子时,成犬,甚至包括幼犬都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这种接受人类 暗示的能力要远远超过其他试验动物。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但它们和人类的沟 通能力居然连狗都不如。   狗成为遗传学上佳研究对象   世界上,各地都有爱狗者成立的各种协会,以及许多名犬比赛。狗的血统在 部分人眼中成为狗价值的体现。不知此次发布的研究结果会不会打击他们对纯血 统狗狂热的追求。但是研究已经证明,虽然狗在形态上差异巨大,但这全部是人 工选择的结果。在过去的一万多年间,人类的定向选择大大加快了狗的进化过程。 但是由于狗属于家养动物,就像猪、羊等牲畜一样,一直都没有从狼的类群中单 独划分出来。   张亚平介绍,从遗传学上讲,正是由于不同种类狗在外形上的巨大差异,以 及它们共同的遗传基础,令狗成为进行遗传学研究的上佳对象。所以,在《科学》 上发表论文的最后,评论文章同时指出,美国的基因组研究中心已经将狗作为重 点研究对象。   张亚平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目标是 确定狗的祖先究竟生活在东亚的哪个区域,以及创群者的数量和发生的准确时间, 研究结果预计在2003年发表。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关超   张亚平   1965年5月出生,云南省人,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1年在中国 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2年5月至1994年12月在美国圣地亚哥动 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回国,一直从事分子进化与基因多样性研究。现任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张亚平一直致力于研究动物和人的进化历史和遗 传多样性。他与合作者在分子水平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一些重要动物类群,如熊超 科和灵长类等的系统发育,澄清了这些动物类群系统与演化中的一些难题;建立 了我国最大的野生动物DNA库,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一些濒危野生动物,如大 熊猫、金丝猴、懒猴、盘羊、海南坡鹿、穿山甲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揭示了 我国主要的家养动物,如猪、牛、羊、鸡和狗等的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对我国不 同民族人群基因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揭示中华民族源流与人群扩散、迁移历史提 供了新线索。   张亚平先后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Am. J. Hum. Genet.等国际SCI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国内SCI刊物发表论文10篇。   张亚平曾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他的研究小组于 2001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创新研究群体。2002年,张亚平荣获第三届 “生物多样性领导奖”。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