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开会?卖药?巧妙的“擦边球”! 南方周末   2004-05-20   □本报见习记者 王小飞   去年以来,一种打着“医学成果报告会”或“专家讲座”等旗号的药品营销 模式,风行全国。翻阅各地近期的报纸,不时会见到此类活动的广告。4月22日, 记者还在湖南衡阳亲身体验了一次这样的活动(见《亲历“航天医学成果报告 会”》)。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药品“会议营销”其实是巧妙地打了一个“擦边球”, “它的精妙之处在于,你很难判断这种营销模式究竟违反了国家哪一条法律法规; 即使某些方面的确有轻微的违规,也难以被监管机关发现和处理。”   “会议营销”的“操作规范”   据调查,药品生产厂家搞“会议营销”,既有直接以本单位名义出面组织活 动的,也有“借用”其他单位名义的。   记者通过特殊渠道得到了某制药企业的一份“会议营销”《操作规范》。这 份供高级员工阅读的文件,详细记载了“会议营销”的各个环节和“技巧”。综 合其他有关资料,可以看出,“会议营销”模式一般遵循以下“流程”: 1.选择合作单位   活动的可信度,是影响“会议营销”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突出活动的权威 性、正规性,厂商要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由有关部门冠名,或者策划一个公益 名称。于是,中国××协会、省××中心、市××研究所等机构,就成为药厂 “合作伙伴”的首选单位,而“××健康委员会”或“××健康中心”则是厂商 策划的公益名称。   《操作规范》明确指出:要“直接找目标单位的领导谈,避开中间层次”, “多谈合作给对方带来的利益,淡化产品销售”;要采取适当的公关手段,保证 单位领导的“利益”。   2.搜集销售对象名单 这是一个可以发挥“创意”的环节。《操作规范》举例说,如果你推销治疗 妇科病的药品,那么,“通过计生委这个口,找村里的妇女主任,让她帮助登记 (患者名单),效果特别好”。   推销人员如果采取“社区户外登记”法,则有免费查体、入户收集等方式可 供选择。在社区户外登记中,要准备条幅、展板、听诊器、血压计等物,更重要 的是,要有“体检登记表”;要与居委会、物业管理、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或工 厂医院等单位“协调关系”,取得它们的同意。   要同患者深度交流,筛选“重点患者”。所谓“重点患者”,指的是那些求 治愿望强烈,同时具备支付能力的患者。   3.名单邀约(即“把目标患者邀请到活动现场的过程”)   谁是“目标患者”呢?“服用效果特别好的老患者”数人,他们在现场的主 要作用是,作为典型病例“进行现场发言,献锦旗,念感谢信等”;“正在服用、 但已经快服完的患者”若干人,他们将“带动购药”;   “可能形成购买的潜在患者”,他们“是购药的主力军,是我们工作的重 点”。   还有几种需要邀请的“特殊患者”,如一起参加活动的夫妇,活动当天过生 日或者结婚周年纪念的患者,在当地有一定影响或知名度的患者,如老干部、老 教师、老模范等。   4.活动现场操作 要严格控制会议规模,根据会议服务人员情况,确定参会消费者人数,服务 人员与消费者比例按照1∶5来确定,“消费者人数过多,可能会出现失控;人数 过少,就会出现人员浪费”。   《操作规范》特别提醒道:一定要突出会议现场的“公益性”,主标语条幅 要以公益单位主办健康讲座为主题;讲座开始前尽量不要陈列产品,以免让消费 者产生会议是“卖药的”的主观印象,产生抵触情绪。   活动主持人任务是“控制现场秩序,调动现场氛围”;检测员要“控制活动 流程速度,保证一对一促销”,“抓放必须明确”,“与专家配合,适当会诊, 加大讲解力度,进行准确信息传递”。   操作者认为,“专家”是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活动前必须认真与 专家沟通,对重点问题要反复强调,专家的讲稿必须事先预演,由大家进行讨论、 完善。   但是,营销活动对“专家”学术水平的要求是不高的。据知情者透露, “‘专家’不一定是专家,再说了,现在‘专家’满天飞,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 义。但外表形象一定要好,讲课一定要有激情,有煽动力,善于捕捉消费者心理, 促销能力要强。”   在销售技巧方面,《操作规范》明确建议,对那些症状明显、有较强烈治疗 愿望的患者,要“强调治疗的必要性、疾病的危害性,加大恐吓,适当开大疗 程”;对那些仅有自感症状、检测异常者,要“突出目前是治疗的最佳时机”; 对有一定症状表现,经常服用保健品、经济能力较强的“患者”,要“强调预防 的重要性”。   至于那些身体健康或者无经济能力的患者,《操作规范》认为他们属于应该 “放”的人群,但促销员也不宜对他们冷脸相待,相反,要和颜悦色地告诫他们 注意身体保健,以“增加活动的可信度”。   巧妙的“擦边球”   “‘会议营销’实质上是一种广告和销售合二为一的药品营销模式。”山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品经销商说。   他认为,从法律上来分析,“会议营销”模式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1999年 8月1日起施行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第2章第7条规定,“药品生 产企业不得将本企业生产的药品销售给无《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 企业许可证》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以及乡村中的个体行医人 员、诊所所在地城镇中的个体行医人员、个体诊所;不得在非法药品市场或其他 集贸市场销售本企业生产的药品”。   言下之意,药品生产企业不能直接将药品出售给患者,而只能销售给合法的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或者医疗机构;另外,宾馆根本就不是药品市场, 因此,在这种场所销售药品,也是违规的。   2.2001年12月1日生效的《药品管理法》第60条规定,处方药可以在国务院 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介绍”, 但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 传”;而相关法律解释指出,该条所说的“其他方式”,是指以介绍药品性能为 主要内容的各种形式的发布会、咨询会、推广会等宣传活动。   《药品管理法》第61条规定,药品广告不得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 者保证;不得利用国家机关、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或者专家、学者、医师、 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   根据上述规定,如果认定“会议营销”是一场“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 活动,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品,一般都是处方药,那么,“会议营销”就存 在着为处方药做广告的违规嫌疑。至于有些“会议营销”利用国家机关、医药科 研单位、学术机构,或者专家、学者、医师、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行为, 更是被法律明确禁止的。   但这位药品经销商同时指出,以上两种违规嫌疑,在“会议营销”中可以被 轻易地规避:   首先,厂家只要将堆放在讲座现场的药品,送到某个药店销售,即可避免销 售场地和销售对象不合法的问题。厂家甚至可以在讲座结束时,出动车辆接送患 者到指定药店购药,“多走一个程序而已”。   至于违规广告问题,他解释说,有的药厂使用了国家机关、医药科研单位、 学术机构的名义,但也有很多药厂就是以自己的名义组织活动的。关键在于, “人家明明是健康讲座,除非执法机关派人全程监视讲座的内容,否则难以定 罪”。可如果现场有人监视,“专家”就不会谈到药品了。   “厂家好心好意举办一场健康讲座,普及一下健康知识,这总不会有问题 吧?”他反问道。   一位操作过“会议营销”的年轻人告诉记者:“本来我觉得我们的讲座有些 骗人的味道,但是,有些患者吃了我们的药,觉得效果好,对我千恩万谢的,成 了回头客,我又觉得,‘会议营销’也没那么大问题。”   可见,“会议营销”的确是个复杂的现象:表面上,药厂在出售药品、获得 利润的同时,给患者检测了病情,讲解了医学知识,提供了正规的药品,安排了 回访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用药需求,似乎与患者达到了“双赢”。   但这样的“好事”,为什么又要做得那么隐秘呢?如果这种营销模式本身无 懈可击,为什么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通过联合“政府部门”或策划“公益名 称”才能突出其“正规性”和“权威性”呢?在咨询现场,营销人员为什么要对 某些患者“加大恐吓”,对另一些患者却要“抓放明确”呢?“卖药的”在卖药 时,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真面目呢?   “这就是‘擦边球’的巧妙之处:你感觉到它有问题,就是找不出来,甚至 都说不出来!”衡阳的一位药品经销商说。   不过,这“擦边球”虽然打得巧妙,但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也并非无迹可寻。   2003年底,一份权威资料向社会披露了一个惊人的数字:由于虚假药品广告 误导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每年约产生250万误服药物的病例。而我们仅凭常识即 可判断出:在这250万“吃错药”的病例中,一定有一部分是药品“会议营销” 的产物。   谁真正关心患者的利益?   在衡阳采访期间,记者到某大型工厂的生活区随机采访了40位年龄在60岁以 上的老人———大型工厂的老年职工,历来是“会议营销”目标患者的主要来源 之一。   这40位老人中,至少参加过1次“专家讲座”的有31位,其中最多的达4次, 且有19人在现场购买过专家推荐的药品,有人还先后3次购药。   一位姓郑的老人对记者说:“我知道他们是卖药的,但我主要是想听听讲座。 因为我有糖尿病,而家里又没人懂医。”   衡阳一位姓田的出租车司机则告诉记者,他父亲身体很好,“打我记事时开 始,从来没有住过院”。但是,在听了一次“讲座”后,老人买回了几百元的药 品。小田认为父亲上当受骗了,但老人家相信“专家”,认为自己应该吃药。   求医问药,为什么不去医院?“有区别吗?”一位老人反问,“医院的药更 贵!我是老病号了,反正得吃药。医院的药,宾馆的药,反正都是药,说有效就 都有效,说无效就都无效,我就只能这么吃。”   老人一语道破了患者在药厂、医生(或医院)面前的无奈。   对一般商品来说,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自行决定是否 购买。但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必须按照医生的处方购 买。也就是说,药品消费的决策权不在患者而在医生手上。   医生本应为患者提供中立的、理性的用药决策,但如今医生却往往成了药品 利润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要想买到便宜适用的药,你得跟医生是亲戚才行。”山东的那位药品经销 商说,“不然,医生肯定给你开贵药。原因嘛,众所周知。现在,越贵的药越好 卖;便宜的药,有时候连医院的药房都进不了。”   甘肃兰州的一位老医生认为,患者最希望得到的东西不外乎以下4项:详尽 的健康知识、科学的用药指导、合理的购药价格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   但现实却有点令人啼笑皆非。记者接触到的大部分患者,只在药厂举办的 “专家讲座”上获得过些许他们急需的健康知识;只有在购买药品的同时才得以 享受某种变味的售后服务;至于“科学的用药指导”和“合理的购药价格”,目 前还看不出有谁愿意主动提供给他们。   “我现在经常量血压,就在街上搞‘义诊’的地方。”一位老人说,“现在, 医院的服务态度真是越来越好了。”她显然还不知道真正的“义诊”与“会议营 销”的区别,也搞不清街头穿白大褂的年轻人和具有行医资格的正规医生的区别。   关于患者利益的充分保障,衡阳的一位药品经销商给记者描绘了一幅黯淡的 前景:即使将来“医药分家”成为现实,医生的收入仅限于自己诊疗活动的智力 劳动所得,推销药品的人也并不会因此感到无计可施。   “我根本不用改变目前的这种方式。在回扣面前,医生不可能无动于衷,现 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说这话时,他的表情很复杂。  亲历“航天医学成果报告会” 南方周末2004-05-20   □本报见习记者 王小飞   4月22日,一场“航天医学成果报告会”在湖南省衡阳市某宾馆举行。   宾馆一楼正门一侧,站着一个身披绶带、面带微笑的年轻人,见到老人走近, 他就会热情问候并频频鞠躬。另有工作人员快步迎上前去,轻轻搀扶老人走上楼 梯,并不停地嘘寒问暖。   正对二楼楼梯口的地方,并排摆放着两张桌子。在这里,每个老人都要领取 一张卡片,工作人员帮助他们填写一份登记表。   据知情者透露,通过发放卡片,主办者一方面可以对参加讲座的人数了如指 掌,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阻止各种“闲杂人员”(主要是竞争对手及其他需要防 范的人)进入会场。登记表记录了会议参加者的诸多情况———这些都属于“商 业机密”。   会后,经多方查找,记者终于在一位参加过这场讲座的老人那里看到了卡片 和登记表。卡片上印着“北京××(公司及药品名)服务中心、衡阳市××保健 研究院欢迎您参加本次报告会”,卡片中央有手写编号。“检测登记表”上填写 着参加讲座的老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电话、邮编、通讯地址等信息,还有 “顾客自述”、“检测结果”和“售后服务”等栏目。登记表的下1/3部分,是 “××(产品名)——心脑血管电脑检测报告单”。   会场设在宾馆三楼。会议室外同样摆放着长条桌,两台“血管粘阻特性检测 仪”和一台血压计,就是今天用于检测的所有设备了。桌前已经围坐着几个老人, 工作人员在为他们检测、讲解。   会场布置得如同新闻发布会现场,投影设备、挂图、宣传画等一应俱全。大 屏幕正在播放××药品的推介短片,画面上的一位老年妇女,自称是该产品的用 户,她说,服用××后,感觉到自己“年轻了15岁,××(产品名)的确是很好 的……”   工作人员穿梭在座位中间,端茶倒水,一个个笑容可掬,态度殷勤。   据记者统计,共有60多人参加了讲座,他们中大部分年龄介于60-70岁之间。   8时40分,一位30岁左右、相貌端正的女主持人走上前台,宣布讲座即将开 始。她语调热烈地说,在专家讲课之前,要请在座的“叔叔阿姨们”做一个名为 “幸福快车”的热身运动。此时,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女子手持话筒走到主持人身 边,并在其示意下开始唱道:“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主持人则在一旁不停地鼓动着,示范着,时而拍手,时而拍肩。老人们活跃 起来,脸色逐渐开朗。   “谁不想拥有健康的身体?谁不想拥有幸福的晚年?”随着主持人“深情的” 话语,报告会正式开始。她请出了“中国××科技集团”的两位姓陈(音)的 “特聘医学顾问”,告诉听众说,第一位陈教授毕业于中南大学,曾在湖南某著 名医院工作多年;另一位陈教授毕业于兰州大学,“在省市级医院从事心肺内科 医疗工作 40余年”。   “某著名医院”的“陈教授”,60岁左右,头发花白,身材不高,相貌儒雅, 西装革履。他用大约40分钟讲授了中老年人医疗保健、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方 面的医学常识,间或提起今天将要推销的××产品,但并未展开论述。   第二个登上讲台的,是“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的总经理 王先生,他30多岁,戴眼镜,中等个头。   稍事寒暄,王总经理就言归正传: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不外手术治疗和药物 治疗两种方法。但前者花费巨大,而后者,他指出,“一般的药物,缺点在于治 标不治本”。   怎么办呢?   他从中国的航天事业,讲到杨利伟,从太空科学实验过渡到植物种子搭载, 后面的话就不难想象了。20分钟后,王总经理开始直截了当地推介自己的产品。   在推介过程中,“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说”和“美国发现”等字眼经常 出现在他的话里。   在陈述了自己产品的诸多与众不同之后,王总经理进一步告诉听众,由于心 脑血管病的特殊性,如果买了相关药品,请大家“务必按周期服用”!   记者会后了解到,王总经理推销的药品,一个服用周期为半年,10盒,每盒 售价180元。到了5月份,因为物价上涨因素,售价可能上升到每盒198元。   “我们是正规公司。”王总经理强调了这一点。他正对着听众,调侃道: “大家看,我也不像骗子嘛。”   老人们笑了,王总经理也笑了。“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医药市场很乱,怎么 做的都有。”王总经理透露说,“我们离开北京时,××部领导交待我们,一定 要做得正规!”   他正色道:“我们放在胸口的一句话是,我们是客观的,实在的。允许观望, 我们只是提建议而已。”   最后,王总经理总结道:“在此,我代表国家××部,谢谢大家!”   在对台下的老人们深鞠一躬后,他把话筒递给了主持人。   主持人宣布,在下一个环节里,她将安排大家到会议室外参加检测,再到另 一间会议室单独向专家咨询。   王总经理最后补充说:“大家都来自××厂,我们有车接送,活动结束后一 起回去。”   据观察,所有参加讲座的人都领到了装在塑料袋里的宣传资料;绝大部分老 人都参加了检测,工作人员作了检测记录。   在用作“专家咨询”的会议室里,码放着成箱成箱的药品。有不少人来此与 专家交谈了一番;其中一些人捧着大包大包的药品走出了咨询现场。   而记者最终没有能够查证到两位陈教授的身份和从医资格是否属实。   据衡阳一位药品经销商推测,那两位陈教授应该是具有行医资格的“专家”, 因为“厂家根本没有必要找假专家来搞讲座”。“现在,找一个愿意参加活动的 教授或主任医师,是多大的事?”他笑道。 (XYS200405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