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   --对“科学文化人”一个理念的评析   陈祖甲   几个自称“科学文化人”的学子对“科学传播”情有独钟。去年他们在上海 聚会,发表《宣言》反对“科学主义”,其中有一章专门谈论“如何理解科学传 播”。到今年3月,他们的带头人、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吴国盛干脆以 《用“科学传播”替代“科学普及”》为题,发表专文。之后,他们又于今年9 月在北京松山再次聚会。吴国盛以《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再思考》为题,作了综 合报道。   既然他们如此宣扬“科学传播”这一理念,总有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吧? 其目的又是什么呢?请看:   他们在《宣言》中声称:“所谓科学传播是从科学文化自身的要求出发提出 的一个超越传统科普的概念。科学传播的核心理念是公众理解科学,强调公众对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活动的理解、欣赏和质疑,而不单是向公众灌输具体的科 学知识。”吴国盛的《替代》一文说:“传统的科学普及把自己规定成一个科学 知识的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过程,即由掌握科学知识的人群向没有掌握科学知识 的人的传播的过程。这个规定还有一个潜台词就是,科学技术都是好的,都具有 正面价值。”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一、传统科普是“科学知识的居高临 下的单向传播”,或者叫做“向公众灌输具体的科学知识”;二、传统科普叫公 众认为“科学技术都是好的”。“科普作家对科学一味持景仰和赞颂的态度,认 为科学家都是道德高尚、智力超群的人物,科学总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普通 大众唯有坚定地相信科学、自觉地运用科学,才能从愚昧无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获得幸福的生活。科普笼罩在一种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中。”(见《科学传播与 科学文化再思考》,载于2003年10月14日科学时报网)这就表明,他们之所以如 此宣扬“科学传播”,目标是要让作为“纳税人”的公众懂得“科学对社会的影 响不是完全有益的”,需要了解科学的“负面影响”。他们摆出一付救世主的面 孔,否定已经开展几十年的科普工作,矛头对准所谓的“科学主义”。   作为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的吴国盛似乎对“传播”颇有研究。他说: “‘传播’和‘传播学’是舶来品,是对英文Commnication一词的翻译”,“表 征的是某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单向‘流动’,并没有双向流动的意思。” Commnication一词的真正意思是“交通、交流、交换、互动,但在‘传播’的中 文字面意思里得不到体现”。可惜,只要查一查词典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奥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传播”是这样解释的:“Commnication人们通过普 通符号系统交换彼此的意图。”(第2卷第302页)《辞海》“传布”条解释道: “传播、传扬。《新唐书·杨敬之传》:‘敬之尝为《华山赋》,示韩愈;愈称 之,士林一时传布。’”《汉语大词典》“传播”条目中引述《北史·突厥传》: “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非常明白,中文中早就有“传播”这个词,并非舶 来品。“传布”与“传播”是同义词,有交流的含义。杨敬之写的《华山赋》在 “士林一时传布”,本身就含有你传我,我传他,互通有无、相互探讨的意思。 为什么吴国盛要把玩这个中外有公认的词汇,故弄玄虚,耸人听闻?可见其另有 所图。   不能否认,以往的科普工作有其不足之处。我认为,具体的表现是:从内容 上看,比较强调科学知识的通俗化,缺少把科学知识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融会 贯通向公众普及;从方式上看,比较接近教科书式的普及,缺少趣味性、贴近受 众的生活。正直的科普作家从来没有居高临下地单向灌输。只要读一读高士其、 贾祖璋、董纯才、茅以升、卞德培、李元等优秀科普作家的作品就明白了。不能 因为有的科普作品有不足之处便全盘否定科普。“科学文化人”想以“科学传播” 来替代科普是绝对不可能的。   至于做科普工作,创作科普作品,科普作家理所当然地“景仰和赞颂科学” 把科学家研究出的知识系统、新成就、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内容传播给公众。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成立,不久就组织、编写并出版了《科普 创作概论》。其中鲜明地指出:“‘科普’就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 和技能(包括各门科学技术的概念、理论、技术、历史发展、最新成果、发展趋 势及其作用、意义)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广 泛地传播到社会的有关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用以提高学识,增长才干, 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愚弄公众,散布迷信能是科普工作者 的传播行为吗?如果明明是错误的,还要假装正确的、至高无上的“科学”传给 大众,那是骗子的勾当。从“耳朵认字”到所谓的“人体科学”;从张香玉、沈 昌、张宏堡、张宝胜、张志祥到李洪志;从水变油、浅水船到纳米水、酒变油等 等的宣扬都是那么干的。   简单地说,科学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生成和运行客观规律的认识,并经 过实践验证的知识体系。我们从来认为科学没有终结,还有数不尽的领域需要研 究、探索,已经认识的也有待于深化。不象吴国盛等辈宣扬的科学有“禁区”。 然而,我们在做科普工作时从来是把还没有认识到的或者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 “另一面”介绍给公众的。比如,本人在介绍灵芝时,题目就是《灵芝系宝 绝 非仙草》。环境污染是“科学文化人”极力宣扬的科学的“负面影响”。我们以 核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说明他们所说的“负面影响”不是科学之罪。毫无疑问, 三哩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然而,恰恰是伦琴、 居里夫人等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这类放射性,说明其对人体的伤害。某些物质的 放射性是自然界的本身就存在的,核科技界称之为“天然本底”。人们乘坐一次 飞机就会受到放射线的辐射,只不过剂量很小而已。至于原子能的利用,核武器 确实对人有伤害,科学家早有预言。而科学更多地告诉人们可以利用原子能为人 类造福。这在许多科普作品中也是说清楚、道明白的,且为国际绝大多数人士所 接受。两座核电站的事故,不过是对某类核反应堆认识不深,操作不当造成的, 绝对不是“科学文化人”一再挑剔的科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这里,我们不 能不指出“科学文化人”采用了早已领教过的偷换概念、混乱逻辑手法。   吴国盛煞有介事地说什么“公众有权利来评价科学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现代科学通常都是由国家来资助的大型项目,纳税人有权利来质问为什么他们的 钱用于制造粒子加速器,或者用于制造宇宙飞船,而不是用来改造生态环境,消 除大气污染。”(见《用“科学传播”替代“科学普及”》)制造粒子加速器、 宇宙飞船会带来负面影响吗?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的投入的人 力、物力还少吗?在世界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位堂堂的大学教授,竟讲出 这种无知的蛊惑人心的话,实在叫人觉得可笑、可悲、可气。   吴国盛说:“科学传播可以分成三个层面,首先是科学界内部的传播,其次 是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第三是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见《科学传 播与科学文化在思考》)除了个别行文有误外,此说勉强可以说得过去。但是, 他讲的是科学传播的对象,没有涉及传播的工具和方式。既然对象不同,传播的 工具与方式必定有差异。在第一个层面上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学术交流和探讨。 用的是撰写、出版科学专著、在《科学》、《自然》、《中国科学》、《科学通 报》等杂志发表论文等方式。依靠大众媒体传播的科学新发现、新发明,科学界 只是得到信息,并不肯定其为新成就。科普是在科学界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介绍 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科普作品,采用的不是学术专著和学报,而是 动用包括书报、刊物、影视、博物馆、科技馆、电脑网络等一切的传播工具。由 此可见,科学传播是一个大概念,包括科普、科技新闻,却不能替代科普、科技 新闻。至于妄图利用“科学传播”来替代“科普”,以反对“科学主义”,那只 是白日做梦。            2003.12.4 (XYS200312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