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浑水”里有什么——点评《“清水”何如“浑水”好》 赵南元 对于喜欢搅浑水的人,浑水自然是大大的好。清水清澈见底,藏不下什么猫 腻;而浑水能见度差,好与坏、是与非都变得浑沌不清,成为文化人玩弄魔法的 好去处。但是科学这东西就是有能耐看穿这些魔法,用一个简单的过滤器就能让 浑水变清,让滤出的污物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中是赵南元的点评。 “清水”何如“浑水”好 江晓原     自从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2002年12 月25日)之后,引起了颇为热烈的讨论和争论。4个月来,在报刊和网上积累起 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相关文献,已经可以编成一本书了。一次小型会议能够产生 如此影响,取得如此结果,我作为此次会议的组织者,感到由衷的高兴。这至少 说明,此次会议对于促进思想活跃和学术繁荣,是有一点贡献的。 【看来在文化人的价值体系中,“结果”是以所产生的“影响”大小来判断的。 不过和毫无头脑的非典病毒相比,文化人的“影响”还是小巫见大巫。从“促进 思想活跃和学术繁荣”来看,非典促进的是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等真 资格的学术发展(人文方面对此的反应只能重谈“敬畏”老调,拿不出什么新鲜 东西);而“科学文化研讨会”所作的不过是贩运了些洋垃圾到处抛洒,引起的 不过是对这些思想垃圾的大扫除,与“学术”沾不上边。】   当然我们也不能自作多情,以为有很多人都在关心此次会议的主题——事实 上,讨论和争论主要是在一个相当小的圈子里进行的。但是思想资源的积累,和 人数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因此这些讨论和争论还是值得重视的。 【“值得重视的”倒不是那些压根不存在的“思想资源”,而是这些谣言垃圾怎 样通过由“小圈子”所把持的传媒抛洒得满街都是,而且在传媒中成了一言堂。】   科学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事物(从古希腊算起),它有着成长、发展 的历史,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它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的——昨天 的结论被今天的结论所代替,而今天的结论也随时等待着被明天的新结论来代替。 【所以科学才是最牢靠的知识体系。而其他的所谓“学术”,都为玩弄魔法留下 了充足的空间。】   科学又是可以被理解的,同时也是可以被讨论的——归根结底它是由人将它 创造出来、发展起来的。那种将今日的科学神化为天启的真理,不容对它进行任 何讨论(更不用说质疑了),不容谈论它的有效疆界(因为认定科学可以解决世 间一切问题),都是和“公众理解科学”这一当代社会活动的根本宗旨相违背的。 因为对于一个已经被认定的天启真理,理解其实是不必要的——既然是真理,你 照办就是,当年“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的名 言,隐含的就是这样的逻辑。 【“科学又是可以被理解的,同时也是可以被讨论的”看似一句废话,但要看对 谁而言。科学家创造出自己充分理解,别人通过努力也可以理解的科学;神学家 则创造那些自己无法理解,也不希望别人理解的神学。而这些神学家还要按照自 己的面目去“理解”科学,于是形容科学也不得不用“天启真理”这种神学语言。 说“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的人和科学风马牛不相及,“不理解” 也能“执行”的不是科学,而是军令,因为“兵不厌诈”,有些军事意图只有将 军知道,未必让小兵也知道。“理解”是“讨论”的前提,还没有“理解”就跑 来“讨论”,发出的只能是无知妄说。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科学是充分被理解 的,有意义的讨论是科学的日常工作,质疑也可以得到有意义的答案。对于“文 化人”来说,科学是“可以被理解”但尚未被理解的,在他们看来,科学不是妖 魔“勾勒姆”就是“天启真理”,用这种神学家的科学观去“讨论”科学,只是 在玩弄魔法而已。于是就有了科林斯的“沸点建构论”和田松的“旋转相对论”, 还有刘华杰极力推崇SSK的“耗子屎粥”和吴教授把垃圾“捡回来再塞回去”的 把戏。至于科学的“有效疆界”,那是由科学自己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不断 扩展的东西,想由文化人来划定终归是痴人说梦。】   有些持唯科学主义立场的人士,目睹“公众理解科学”这一当代社会活动蓬 勃展开,经常处在毫无必要的义愤填膺的心态中。他们以科学的卫士自居,对科 学怀有朴素的热爱,这本来是好的,但是热爱不应该变成“溺爱”。   打一个比方,如果将科学比作一个孩子,将那些持唯科学主义立场的人士比 作这孩子的家长(当然,实际上谁有这个资格呢?),那么,如果有人欺负孩子, 打击孩子,当然应该义愤填膺;但是如果仅仅是班主任(当然,实际上谁又有这 个资格呢?)告诉家长,这孩子在钢琴上天分有限(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或者这孩子今天不慎打碎了教室的玻璃窗(滥用科学造成某些负面效应,比如环 境污染),也一样义愤填膺,甚至指责别人是“反科学”,那就未免失之偏颇, 难以服人了。   这样的“溺爱”,对于科学来说,爱之适足以害之,至少从道理上来说是如 此,尽管实际上一小群人的争论,多半不会对科学产生任何客观上的直接影响。 而被指为“反科学”的一些人士,则其实很可能对科学更热爱,更多情。他们对 科学的爱是真爱,对伪科学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没有人“以科学的卫士自居”,科学已经不是“孩子”,强大到足以捍卫自己, 甚至让文化人感到面对“勾勒姆”那样的恐惧。文化人所持神学式的科学观当然 “不会对科学产生任何客观上的直接影响”,但是当街抛洒垃圾污染公共环境的 行为不能不引起“义愤填膺”。像“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之类的伪问题, “环境污染”一类的拾科学之余唾,如果不是反科学的障眼法,实在不是文化人 所能做的贡献。“多情”、“真爱”之类的肉麻词汇还是放在江教授所专攻的 “性学”里比较合适,科学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海誓山盟在此毫无意 义。】   还有些人士,有着太强的“斗争”意识和“阵营”观念,只要一看到他们所 不喜欢的“小圈子”中有人发表了稍具新意的论点,就本着“凡是敌人反对的我 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僵硬原则,千方百计进行抨击, 然而许多抨击又不是心平气和的学术批评,而是意气用事的吹毛求疵,甚至是冷 嘲热讽的人身攻击。例如,他们的指责之一是有人“搅浑了水”。 【那些用“文学语言”包装的伪学术,本来就是千疮百孔,何需“吹毛求疵”。 要买一件上好的裘皮大衣,值得去“吹毛求疵”一番;如果这大衣上有好几个大 窟窿,还自吹是名牌货,甚至在报纸上作广告,如此缺乏自知之明,只能用“冷 嘲热讽”来让他清醒清醒。这种“抨击”自然也用不上“千方百计”,只要把手 指头伸到窟窿里就行了。对于学术才使用“学术批评”,伪学术需要的只是揭伪。 “皇帝没穿衣服”之类的说法实在称不上“学术批评”。】   所谓“搅浑了水”,无非是对原先深信不疑的观念产生了质疑,或是对现有 的权威观念提出了挑战等等,这都有启发思考的积极作用。科学不是那么软弱的, 不是一有人质疑就垮台、一有人批评就完蛋的——那样的东西就不可能是科学。 而说到启发思考,则这次“科学文化研讨会”引发的各种讨论和争论,都有此种 功效——甚至包括那些并不心平气和的、甚至意气用事的抨击在内。 【不知“天启真理”是谁“原先深信不疑”的“权威观念”,至少科学和公众里 没有这个“观念”。文化人自己发现自己的“观念”出了毛病,自己改了就是, 非要把神学“观念”强加给科学是不会有什么“积极作用”的。】   其实“浑水”有什么不好?“清水”又有什么好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 察则无徒”之类的老生常谈,就不去说了,让我们模仿王蒙的文风,来看看两者 可能的比较吧——当然这只是文学语言,不是科学定律:   “清水”何物也?它多半是单调,是狭隘,是小黑板,是单声道,是一言堂, 是冰冷刺骨,是怒气冲冲,是妄自尊大,是计划经济,是思想管制,是缺乏人情 味的……   “浑水”又如何?它可以是复杂,是开阔,是多媒体,是立体声,是多元论, 是碧波荡漾,是温情脉脉,是谦虚宽容,是市场经济,是百家争鸣,是富有人情 味的…… 【这可算是“形容词堆砌法”的经典之作。不过,那些贬义词还是留给文化人自 己更合适,他们所把持的报纸才真是“妄自尊大”、“一言堂”活生生的范例。】   与其义愤填膺、意气用事、誓不两立、大伤感情,与其“凡是敌人反对的我 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何如抽出点时间,心平气和读书, 和颜悦色讨论,尽可能做一些建设性的,或积累性的——哪怕再退而求其次,只 是阐释性的——工作呢?事实上,有不少人(包括某些激烈争论的参与者)都在 做着这样的工作。我坚决相信,这些工作终究不会白费。 【要让“讨论”有“建设性”,还是需要先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弄一些 “勾勒姆”、“天启真理”这种鬼画符的伪问题端出来,里面怎么可能会有“建 设性的,或积累性的——哪怕再退而求其次,只是阐释性的”能算得上“工作” 的货色?】   (XYS200305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