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邹承鲁:霜天孤鹤舞清音 人民网记者 杨健 余建斌 2006年11月26日   11月23日5时22分,83岁的邹承鲁院士停止了呼吸。北京海淀区民族大学南 路“李四光纪念馆”的二层小楼,从此告别了它最后一位院士主人,将李家 “夫婿三院士”的故事永远封存于此。因患淋巴癌化疗后引发肺部感染,一周前, 医院向邹承鲁征询意见,是否在最后时刻切开气管、接入呼吸机以维持生命。邹 承鲁答:“我不要苟延残喘。”   科学界仰望的道德标杆   “避免追求新闻价值”的邹承鲁,却无法不成为新闻的焦点   “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是邹承鲁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 基本原则。然而无论他怎样低调,也无法不“成为新闻焦点”。在后辈心目中, 他是科学斗士与真理卫士的完美结合。   从上世纪60年代参与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的辉煌,到65岁至70岁“青春再现” 的第二个学术高峰,邹承鲁始终站在中国生物化学研究的前沿。及至晚年,他更 因疾呼坚守科学准则而成为中国科学界仰望的道德标杆。   第一次接触邹承鲁,是在1997年的“两会”上。政协小组讨论,他坦言对科 技界的现状“有点悲观”,“九十年代以前,海峡两岸公认学术水平‘北大第 一’,而如今已是‘台大第一’。我们一方面钱少,一方面没有用在刀刃上。”   此时的邹承鲁,已经意识到科技管理体制的弊端,引发了学术道德滑坡。他 两次联合其他院士,在报纸上倡议讨论“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呼吁尽早出 台科学道德规范。此后,针对科学家为核酸营养品做商业广告、留学归国人员夸 大学术成果、企业虚夸“5年克隆全部人体器官”、院士涉嫌论文数据造假等学 术不端行为,邹承鲁不顾年迈体弱,一次次披挂上阵,为净化学术空气擂鼓呐喊。   作为中国科技界良知的代表,邹承鲁以自己的言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今年1月,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看望邹承鲁时动情地说:“邹老,您不断讲科学 道德、不断讲重视基础研究……尽管有人听了不高兴,不去理他,还是要讲。”   邹承鲁坦言:“或许很多旁观者认为,我对科技界的现状一定很失望。实际 上,我还是充满了希望的。”   新中国生物化学发展的奠基人   五十余年的科学生涯中,他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邹先生是新中国生物化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共事多年的王志珍院士这 样评价邹承鲁。   1965年9月17日,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 素,在与美国、德国、瑞士的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轰动了世界。“人工合成牛 胰岛素有很多条道路,为什么最后能选定正确的路?”王志珍院士说,“就是因 为邹承鲁告诉大家说,胰岛素的A、B两条链可以合成起来,成为有活性的天然胰 岛素。这是他做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一年后,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组长梯塞留斯访华,目睹中国同行在薄 弱基础上的创新成就,他不禁感叹:“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 但绝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   195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邹承鲁告别新婚的妻子,追随岳父 李四光的足迹回到祖国。在五十余年的科学生涯中,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 响的研究成果。建立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开辟酶与分子伴侣关 系的新课题,提出酶活性部位柔性学说,“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被收入 教科书……他培养的学生,如今不少已是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其中包括3位中 国科学院院士。   1975年,邹承鲁和王应睐同赴国际生物学会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确立了中国 大陆科学家加入国际学术组织的模式。“像这样的事情,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去 做的。只有王先生、邹先生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担此重任,因为他们在国际上说 话有足够的分量。”一位院士评论说。   “像这些得罪人的事情,还是由我来做”   他那清越的声音,将永在科学的殿堂中回响   年过八旬的邹承鲁仍在考虑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只要头脑还清醒,他就愿 意多做事。”在邹承鲁身边做秘书已经有13个年头的刘江红说,这些年来,邹承 鲁始终坚持到研究所全时上班,即使是发现患淋巴癌后,只要走得动,他还是会 坚持去半天、一天。   “邹先生是很坚强的人。”刘江红说,9次化疗对邹承鲁的损伤很大,中间 还摔过两次,大小手术很频繁。“等再能坐起来的时候,他的腿上已打了5个钢 钉。就在那种情况下,他还是坚持拄着拐杖行走,而且没叫过一声疼。这让医生 都非常惊讶。”   今年4月,我们因为报道的事向邹先生请教,电话打过去,他在那头说: “我刚从医院回家,这回看来是真病了。”可是从语气中,很难听出说话的是一 个病重的老人。直到今年11月2日,他还在网上发表了《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 事件》,文中提到:“几个月以前,当某一位院士的问题开始在媒体上曝光的时 候,我曾通过学部给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席写过一封私人信件,我 认为,科学院有责任处理院士的问题,要求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就此事进 行调查,如果属实,应予以严肃处理。几个月以来我一直在等待,但迄今为止, 没有看到这件事的任何处理结果。”邹承鲁告诉学生,“像这些得罪人的事情, 你们可能不大花时间去管,还是由我来做。”   耄耋之年的邹承鲁还能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他那清越的声音,如同霜天中高亢的鹤鸣,将永在科学的殿 堂中回响。   邹承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发展中 国家(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 届委员,八届常务委员。1923年5月17日生于山东青岛,祖籍江苏无锡。上世纪 40年代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后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 他为我国率先实现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创立了“邹氏公式”和 “邹氏作图法”,建立了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酶活性部 位柔性学说。 (XYS200611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