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水博:中国水电科学大众化传播的布道者 作者:袁晓澜 云电新闻网   近日,媒体上一些质疑三峡大坝的声音又起来了,作为中国著名水电专家 “水博”拿起了自己手中的笔,对媒体上反坝的论点都一一进行了批驳。对于 “水博”这个名字,支持中国水电建设和以环保的名义反对水电建设的人都不该 陌生,在国内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一个大型水坝建设项目的上马,很可能 将引起支持与反对两方的激烈争论。“水博”的真名叫张博庭,是中国水利水电 工程学会的副秘书长,“水博”是他的笔名,他是坚定的大坝支持派,并且在与 反对派的各种论战中,担当了“先锋”的位置。   从“怒江争坝”开始,水博以笔为剑,与反坝人士展开战斗。“做任何事情 都会有利有弊,关键是看利多还是弊多”,站在水电专家的角度,水博想要把水 电的利弊关系告诉给公众,“现在中国水电建设最大的阻力是公众的认知度和支 持度不高,这是由于媒体在宣传中的立场大多是反坝的,以及水电方面声音长期 缺失的结果。”他现在的工作重心是要公众转变观念,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水电建 设,这也是他三年来,坚持以演讲、写作的方式传播科学水电观的最终目的。   “怒江争坝”让他不再沉默   性格偏内向的水博并不喜欢在公众场合说话,但在“怒江争坝”事件中, 《中国青年报》的反坝文章《怒江六问》让他无法平静。“说实话,我看了以后 很生气,记者自己都没把问题搞清楚,就来质问怒江建设的环保问题,我觉得必 须站出来澄清一些事实,否则会混淆公众的视听。”于是,水博马上写了一篇 《对 <怒江六问>的不同意见》,把《怒江六问》中的六个问题逐条分析、批驳。 但《中国青年报》并没有把他的这篇文章发在报纸上,在水博的争取下,只是在 04年3月时刊发在了他们的中国青年网上。   此时已到了“怒江争坝”的晚期,早在03年9月,一些环保人士和媒体记者 就开始对怒江建坝提出激烈抗议,并把反坝的声音通过各大主流媒体传向社会, 引导公众开始对怒江建设的广泛争论,04年1月,人大代表李小溪就怒江事件上 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更是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温总理在发改委上报国务 院的《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上亲笔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 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一度如箭在弦 上的怒江水电工程被紧急叫停。   从环保人士开始反坝,到怒江水电被紧急叫停,这段时间内媒体都是压倒一 片的反坝声音,很难听到媒体上有支持建坝的。水博痛心的说,“公众和领导人 都被环保人士骗了。怒江的老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十亩地养不活一口人’ 的耕作条件下进行陡坡耕作,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贫穷保护不了环 境,移民是解决怒江问题的关键,怒江的希望在怒江”。   在当前节能减排的形式下,水博认为“开发水电是最大的节能减排。”根据 测算,怒江中下游规划的水电站,每年将节约标煤370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 约0.63亿吨、二氧化硫88.92万吨、氮氧化物33.6万吨、一氧化碳0.85万吨,少 产生粉煤灰约1100万吨。对于环保人士所说的“火电制造的污染气体已有一些技 术措施使之减少,可以得到治理,而水电现在还难以做到,”他反驳到,“目前火 电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已经可以治理,但是,火电燃烧产生的最大量的废气--- 二氧化碳,目前根本无法克服。为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国际上已经对各个发达国家 规定了指标,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水博有些激动,他认为“我国目前70%的能源 都是靠烧煤的,但煤是有限的,挖完了就没有了,如果不加紧开发可再生能源, 到时出现能源紧缺会影响国家发展,所以应该从长远的利益考虑。我国的水资源 很丰富,水电是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我们放着不开发,让它白白流掉简直太可惜 了,而且怒江边上的百姓也是想借着怒江开发脱贫。我觉得环保的目的是为了人, 保护大自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发展,如果有人声称保护大自然的目的 是为了大自然本身,那他自己就不该吃动物吃植物,但这显然不可能,这就是一 种假环保。”他觉得应该把这些道理告诉给公众,不能因此而耽误了国家的发展。   《对<怒江六问>的不同意见》是水博第一次就水电问题在大众媒体上发表意 见,写《怒江六问》的记者再也没有发表其他反坝的言论了。水博觉得他的这篇 文章是成功的,也开始认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了,而在经历过怒江考察后又给了他 更多的启示。   05年4月,张博庭联系到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由他们提供经费,促成了 物理学家何祚庥和原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两位院士领衔, 司马南、方舟子、张博庭等人参加的怒江考察团,对怒江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 考察结束后,4月8日,怒江考察团在云南大学开了一个公开报告会,方舟子、司 马南等人向大学生们做了考察的报告,此后,方舟子将演讲文章整理后发布到了 自己的新语丝网站上,题为“直击伪环保反坝人士”。“这个报告会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媒体上终于不再是环报人士一边倒的声音了,澄清了一些谣言。”水博 通过这一事件也是感受到了大众传播的重要性,他觉得应该有人主动出来告诉公 众水电开发对国家和百姓的重要性。   面对舆论一致的反坝声音,一同怒江考察的何祚庥院士提醒水博,“你们搞 水电的应该多站出来说说话,不要让伪环保主义者破坏了国家发展的大事。”云 南大学报告会的成功以及何祚庥院士的提醒,让他下定决心要多写点文章来为水 电说话。他形容自己不是名法官,而是名律师,要与反坝的人“同台竞技”,进 行针锋相对的辩论,他认为真正的法官是公众,只要两种不同声音都能公平地传 达给公众,公众自有判断。   水博认为,水电得不到公众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专门的政府部门来负 责水电建设的宣传,让公众明白水电的好处在哪,水电工作者也缺乏渠道把他们 的声音传递出去,遇到污蔑时也没法解释。“何院士,方舟子,新语丝,科技网 站支持,并在人民网、博客中国上开有专栏,现在有渠道让我们的声音出来了。” 他为自己的工作有一定成效感到欣慰。   三峡纷争让他成为“斗士”   接着,水博以三峡为例向记者讲述水电发展目前遇到的困难。水博介绍说, 从三峡建设的争论上,就为现在大水电的开发设下了阻碍。这有一个历史原因, 当时国力有限,如果干了三峡,其他水电就没法开工了,从饭碗的角度考虑, 90%干水电的人都反对,包括他自己在内。大家觉得干一个三峡不如多干几个别 的水电。事实证明,龙滩水电站92年就说建了,但最终拖到了02年,三峡工程确 实影响了其他水电工程的建设。三峡工程争论了十几年才开建,留下了很深的后 遗症,给公众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工程争论这么长时间,公众就会猜测争论种 种的理由,是怕影响环境生态了?或者这么大的大坝建设技术上不过关?其实最主 要的还是资金的问题。其次是泥沙和移民的问题。三峡移民目前已经成功完成, 水博觉得这就得益于重视宣传的作用,让移民们觉得这是在给国家做贡献,同时 也可以改善生活条件。而对于泥沙问题提出了“高坝建设低坝运行”的方案,因 为泥沙的不确定性,有关部门正在事件中慢慢摸索泥沙的规律。这些都是能够解 决的,而三峡防洪、发电、航运方面的优点却是巨大的,他提醒公众要从全局考 虑,不要只看到点上的不好的,而忽略了三峡所发挥出来整体的功效。“我认为 三峡当时上对了,如果换成现在,想必会比当初更加艰难。”对于三峡工程顶住 压力上马,水博感到非常的欣慰。   然而对于三峡的争论并没有停息,“国际上反坝份子还时不时散播出一些言 论,让媒体炒作。”他提到前段时间《华尔街日报》撰文称“中国承认三峡大坝 存在隐患”,对于这种诋毁,在报告里断章取义并放大化的水博已遇到过很多次。 这次他不愿意放过澄清的机会,及时地撰文《华尔街的傲慢与偏见》进行反驳。 在他的博客中国专栏上,一名网友留言道:“我们应该眼光应放远些!五十年后, 当石油、煤炭资源耗尽时,三峡大坝所发出的电,相当于几千万吨石油所发的电! 到那时,三峡大坝的优越性才会显示出来!当石油、煤枯竭时,若没有三峡大坝, 半个中国将是一片黑暗!”看到这样的话,水博坚定了继续写下去的信心,“至 少我写的东西让一部分公众转变了对水电的看法”。   但水博还有一个担忧,“我们现在还是很被动的,别人打你,你才反抗。” 水博希望能有专门的机构以科普的形式宣传水电,系统地阐述水电科学,不要只 是在受到污蔑时才站出来。   特殊经历铸就思辨文风   水博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69年还是初中生的他下乡到了东北生产建设兵 团当了知青。1977年恢复高考后回北京念大学,1981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水 利水电科学院从事水电站大坝设计研究、坝体应力分析计算和实验研究以及工程 结构可靠度分析。1988年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生院拿到硕士学位后,1990 年起进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专职从事水电专业国际交流。   在与水博的两次会面中,当记者一走进他的办公室他就很热情的倒茶喝,让 我这个晚辈感到他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尤其是对记者的采访要求,他也是每次都 很爽快的答应。因此,在经过会谈过后觉得他应该是个温和儒雅的智者。但他的 文字却尖锐如剑,渲染不多,但却字字如切中要害,就要一名武林高手,出招简 洁,但招招致命,让对方毫无反抗的余地。当记者问及缘何反差如此之大时,水 博则给了我一个意外的答案,他说这是知情经历带给他的锻炼。在黑龙江当知青 的7 年里,水博写了不少大字报和批评稿,他说上初中学的是《毛主席语录》, 其实文化也只有小学的水平,语文基础都是从大字报和写批评稿中锻炼出来的, 形成现在的比较擅长辩论的文风。   “如果有两种不同观点,让他们各自陈述观点,针锋相对地来说,这样更容 易让公众接受些”,水博希望媒体能给出这样的机会,让两种观点正面交锋,这 样的呈现方式让公众容易辨别判断,真理也能在公众那体现。“我不怕与任何人 辩论,我相信能把对方说服”水博自信地说,他觉得这样的自信也源自在凯迪社 区等论坛上与他人的多次交锋。   在文风中,水博觉得也体现了他的一些性格。对于科学的东西,水博坦言自 己很较真,不迷信权威,也不屈从舆论。理工科出身的他善于理性思考,写东西 条理清晰,他说没有过多描写抒情,所以他的文章看起来比较直白,用词有时太 尖锐了。他一直在强调在怒江问题上,“公众被伪环保份子给欺骗了”,对于 “欺骗”,他认为“虽然很尖刻,但却是很贴切的。”也许,“欺骗”一词正是 水博对当下舆论一边倒的气愤以及他一直争取舆论支持的体现。 (XYS2007110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