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饶毅凤凰卫视访谈   2011年9月访谈,分别于9月和10月播出   1)王鲁湘“凤凰大讲堂”:饶毅“试答钱学森之问”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MqmViB22s/   2)许戈辉“名人面对面”   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P5YJSMGPYs/   许戈辉博客: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941358.html   饶毅:应支持好奇心驱动的科研   刚刚公布评选结果的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让中国人格外关注,因为前不久, 素有诺贝尔医学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由中国科 学家屠呦呦获得。虽然屠呦呦最后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由此引发了国人的热 议不断。而公众和媒体最开始关注屠呦呦,可能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 的一篇博客有关。这篇博客介绍了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国科学家的成就和事迹, 希望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能够对他们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可。有人说,饶毅是故意 把自己放在“推荐人”的位置上,让别人觉得屠呦呦获奖和自己对她的关注有关。 对此,饶毅在我们的采访中这样回应:“我既不是推荐人,也不是评委,只是他 们曾经间接来问过我,因为有些人知道我在研究青蒿素的历史。所以这件事不是 我推动的,还是有其他的人认可,我没有在任何文字载体上说过这样的话,只是 别人在想是不是有我的原因。我只是希望世界认可他们,而且他们年纪很大,所 以荣誉要在比较近的时间内给他们才好。”   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 长。舆论将他的回归与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郭永怀的回国相提并论,因为他们 都是在海外成名后,壮年归国效力的科学家。早在回国以前,饶毅就曾多次撰文 关注中国政府的中长期科技规划,并直言不讳地提出过批评和建议,对于国内的 科研发展,饶毅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观点与见解。   回国只因归属感   许戈辉:你回国的时候曾产生过比较大的轰动,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压力,比 如说要在多长时间内拿出什么样的学术成果才能服众?   饶毅:我知道自己在国内能做哪些工作,所以没有这种压力。毛主席当年希 望我们国家发展多快好省,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在“快”和“好”中 选择对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我没有选“快”,我选“好”,我希望自己的能力发 挥到最后,能够留下长期有意义的东西。我以前就按这个原则在做,比如有一个 国际学术会议,我做了十几年,我不需要别人知道。其他的事情也一样,我要做 教育改革,支持年轻人专注科研,不要去专注社会关系,我自己的研究也转变了 方向,这些都要花时间。回国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自己在中国的研究会做得很 好,会比在美国更好。   许戈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学术研究环境比不上美国,为什么你会这样说?   饶毅:这是我对自己的学术的判断。这个环境取决于你要“大环境”还是 “小环境”,以及你自己怎么做。因为如果我把自己的实验室、学生这个小环境 搞好,有时候可能比大环境还重要。   许戈辉:在以前的概念里,说到在国外已经非常成功的人回国,经常会用到 “奉献”甚至“牺牲”这样的词。   饶毅:我之所以做出回国的决定,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归属感;第二,我 觉得在中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第三,从国家到学校,中国对我们的支持很好。 我自己觉得这样的工作很值得,这样的生活很有趣。   许戈辉:遇到过阻力和困难吗?   饶毅:我觉得阻力和困难不在于做自己实验室的学术,在北大、清华这样的 单位,做科研的阻力和限制都不在于外界,而在于自己有多高的智力、多大的决 心、多强的耐心。我回国后遇到的主要阻力困难在于改革和文化。   自我认同·创造力   许戈辉:家人跟着你回来了吗?   饶毅:我儿子跟我回来了,他回来的时候9岁半,实际上我回国的时间跟他 的年龄有关系。因为我认为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应该在中国长大,这样对他比较 好。   许戈辉:为什么?   饶毅:他要做有强烈自我认同的主流,不要做少数民族,做少数民族会经常 想要去适应别人,一去适应别人创造力就减少了,要做自己才敢提意见。华人在 外面很少提意见,因为他老想着要去融入,他认为别人才是主流,要看别人喜欢 什么才去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许戈辉:缺乏自我认同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饶毅:比如我儿子在五六岁的时候,不要吃Chinese food,要吃English food,不肯讲中文,一定要讲英文,我觉得这样对他是不好的,所以我让他回来。 我觉得大家说的中国的教育问题那些东西是次要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认同 感是个人很关键很核心的问题。   许戈辉:说到创造力,现在国家非常强调科技的创新能力,以你专业的学术 眼光看,我们的环境和制度方面有哪些东西束缚、禁锢了创造力?   饶毅:我觉得我们要对好奇心驱动的科研给予明确的支持,这对我们很重要。 国家以前的发展因为经济能力有限,都是先学一点东西,帮人做生产,而设计和 思想是别人的。如果我们不做很多超前性、根本性的研究,即使有经济实力,也 只能获得有限的尊重,人家会觉得你只是财主。我们想要做世界强国,就一定要 有超前于别人想到的东西。英国是这样的国家,最早是牛顿那一批科学家,他们 做好奇心驱动的研究,实际上那些研究并不能马上生产出任何产品和获得经济利 益上的回报,但是有这些英国才会在以后变成“日不落帝国”,对自然的好奇衍 生出他们国力的增强。   许戈辉:这个分析很新颖,也很深刻。   饶毅:美国在19世纪的时候也是以做应用为主,20世纪以后他们开始注重好 奇心驱动的研究,一直在往前走。苏联之所以能够跟美国抗衡,也是因为他们对 科学极端崇拜。瑞士是一个不到八百万人口的小国,四万平方公里面积,我们科 学的诺贝尔奖是0个,瑞士一共有21个。这些国家都是做了很重要的前缘性的研 究,所以我们国家也要做这些事情。要做这些事,必须有创造性的人才。   许戈辉: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是什么?   饶毅:我觉得需要在四个方面做努力:发现特色、不避争议、支持青年、坚 持理性。发现特色的意思是,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是以总分来选拔人,这对 整个社会影响太大了。各科考试成绩总分高是一种特色,但是有些人偏科,有些 人的能力在功课里面反映不出来,比如很有勇气、很有组织能力、很能办事,这 些在考试里面体现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各种其他的方法来鼓励发现和发挥不 同人的特性。如果不懂发现特色,那么当年出不了孟德尔,出不了钱学森,也出 不了华罗庚。用总分衡量并不是真的公平,既然要数学家,我们就希望他数学特 别好,他文科就是零蛋我也要他。没有一个人是样样都杰出的,每个人的杰出都 是在某些方面甚至某一个方面,所以我们在体制上、具体做法上,都要在特色人 才上下功夫。保护争议也一样,越超前的工作争议越大,可在中国文化里都希望 少有争议,但争议越少进步就越小,争议是进步必然伴随的一件事情,所以在科 学上一定要允许、支持争议。支持青年的意思是不能说谁年纪大谁就是权威,他 的观点就不能违反不能讨论,如果这样做年轻人就出不来。在批准一项科研项目 的时候,一定要把申请者的年龄差别给排除掉。最后,一定要有坚持理性作为保 证,否则前面三个事情就可能做乱、做歪、做错。 (XYS20111011)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