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和李政道先生讨论真相   胡岩   本人是个文科生, 对物理一窍不通。但是既然杨李之争已经成为“中华民 族很大的悲剧”(李政道语),本着“匹夫有责”的态度,我茶余饭后也粗读了 网上的一些有关文章,知道个大概。   今天在新语丝上又看到了政道先生谈论“真相”的文章。读毕,也想胡乱说 几句话,尽点匹夫的义务。   1 到底是李政道要见杨父还是杨父要见李?   李政道对《科学时报》记者说:“一位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杨振宁 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很想和我见面。”很明显,李在这里想要传达给读者这样的 信息:杨父主动而且“很想”和李见面,虽然已经病的很重了。而之所以很想见 李,就是要替儿子杨振宁道歉。果然,见了面之后,按照李的说法,杨父“反反 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道歉。李所有这些表述无非想告诉大家,连杨振宁的父 亲都认为是自己的儿子不对住李。   可是,读了李给朱永行写的信以后,才发现不是那么简单。李在信中说: “周总理和很多朋友对我和杨振宁之间的关系非常关心,希望我们和好,使我很 受感动。因此,我们到上海后,听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患病住医院,当即 就向陪同人员提出是否能去探望他老人家。当时陪同我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武之 先生也很想看到我。”这段话很有意思,值得好好分析。作为读者,我判断出这 样几种可能。第一,是李主动提出要见杨父在前,杨父得知后,表示同意(“也 想见到他”)在后。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谁要见谁很明显:即李拜见杨父 的请求在先,杨父表示同意在后。当然这一来一往都通过工作人员。但是,李在 信中说“当时”陪同他的工作人员就告诉他说杨父也想见到他。“当时”这个词 用的实在很模糊。不知道李是指他跟工作人员表达要见杨父的“当时”还是李那 次来祖国访问的“当时”?如果是前者,说明杨父提前就表达了要见李的愿望, 工作人员已经知道了。因此,在李表达要见杨父的“当时”(即同时),工作人 员把杨父的愿望也告诉了李。这就出现第二种可能:即杨父和李互相都想见到对 方,不存在谁主动谁被动的问题。这两种可能不管是哪一种,李在回答《科学时 报》记者时说“杨武之先生很想和我见面”,都有严重的误导之嫌。   李之所以在给朱的信中提到了以上细节(尽管还是有些模糊),那是因为朱 当时参与了整个过程,也许知道全部细节,所以李不可能在信中只说是“杨武之 先生很想和我见面”而不提自己当时是主动“提出是否能去探望他老人家”。   现在再来看看杨妹一文。杨妹说:“一九七二年十月的一天,上海市当局派 人来和我们说,周总理在北京会见李政道时,曾建议李到上海后也去医院探望生 病的杨武之老先生,现在李政道已由北京来上海,将来探望我父亲。这就是我父 亲会见李政道的由来。”按照杨妹的说法,这次会见其实是一个当局的政治任务。 总理给李提了一个建议,然后李就来了。究竟总理有没有提过这个建议,李没有 交代。当然,即使总理有这个建议,也并不能说,李来看杨父一定是出于给总理 面子,完成政治任务。也有可能,即使没有总理的建议,李也想要看望杨父。不 过,李在给朱的信中确实提到:“周总理和很多朋友对我和杨振宁之间的关系非 常关心,希望我们和好,使我很受感动。”结合杨妹的说法,我更倾向于相信, 长袖善舞的总理很有可能出于使杨李和好的想法而对李出此建议(去看望杨父, 从而争取化解杨李之间的矛盾)。李在感动之余当然更要给总理一个面子。但不 管李与杨父见面背后李个人的动机是什么,断章取义地说那次中国之行“杨振宁 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很想和我见面”都是有很强的误导性的。   接下来,再看看朱永行的回信。朱的回信寥寥几句话,而且也是相当模糊。 首先,究竟是谁主动要见谁,或者总理对此事有没有过明确的建议和安排,朱并 没有答复。但是,朱仍然提到“周总理”“十分关心”杨李关系,再次印证了总 理在这一事件中的重要角色。不过,朱在信里确实证明了“您 (李)和夫人 1972年10月27日去医院探望杨武之先生的情况,从我手头有的当时的材料看,您 的回忆是符合那天实际情况的。”即 “杨武之先生在重病下紧紧握您手说的, 是振宁不好,振宁对不起朋友。”是实情。由此也就出来了第二个问题。   2 杨父说没说过那些话   这是李和杨妹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在这一点上,李的话得到了朱的证明,似 乎可信性更高一点。但是,朱的证明仍然存在疑点:第一,李跟杨父在医院见面 的时候,朱并不在场。第二,朱是通过“手头有的当时的材料”知道当时情况的。 但是,朱手头是什么样的材料,谁写的材料,材料的内容是什么,朱通通没有交 代。不过,李在给朱的信中提到:“当时陪同我们的国家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也对 这次我与武之先生的会见十分重视,也很感动。他向我表示,由于周总理和中央 很多领导十分重视及关心我和杨振宁之间的关系,他将把这次会见情况报告上去, 让总理知道。您当时作为科学院外事部门负责人一定知道他对这次会见情况的报 告。”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推断:朱手头的材料有可能是当时陪同李活动的“国 家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所写。而且,把会见经过写成材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总 理和中央很多领导十分重视及关心”杨李关系,所以,这次会见情况要向上级报 告,让“总理知道”。说实话,在那个为了让中央领导高兴,亩产可以达到上万 斤的年代,我对这分材料的客观性有很大怀疑。怀疑的原因恰恰在于“总理和中 央很多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在于报告要让“总理知道”(他一手促成的事情结 果是多么的圆满和令人高兴)。   另外,杨父即使真说过那些话,在我看来也未必说明杨父就真的客观公正地 站在李的一边。首先,杨父如果当时意识不清,所说的话当然不能算数。第二, 如果意识清楚,那么说出“振宁对不起朋友,请你原谅振宁”云云,也并不让人 吃惊。自己儿子和人家吵架了,先不说谁对谁错,老爷子一味地护着自己的儿子, 倒显得有失体面。更何况,人家是大老远来给你请安来了。(而且,更重要的是 还有一层总理的面子)第三,作为数学专家,杨父在物理方面未必在行。杨李之 争各执一词,几十年后的今天都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究竟谁是谁非,杨父凭什么说 “很清楚,你和振宁62年破裂当然是振宁不好,振宁对不起朋友”?合理的解释 也许是杨父要想促成儿子和李的和好,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当着李的面批评自己 的儿子,先不管事实究竟如何。   在我看来,李与杨父在70年代初的这次会面,因为“总理的关心”而被打上 了政治的烙印。而这,让问题变地更复杂,真相变地更模糊了。 (XYS200505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