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他们为什么要吵架──六○年代李政道与杨振宁的故事 ◎江才健  (中时20030827) 我曾经问人,也曾经自问,如果换作是我们,会为这样的事争吵吗?许多 人觉得他们不应该为这样的事再争吵,但是我们不都曾经为更小的事和亲人、朋 友争吵吗?那么,这两个坚持追求知识真理,个性又强人一截的人物,怎么会不 为这个攸关他们历史定位的事情而争吵呢? 去年底我写的《杨振宁传》出版以后,无论是公开访问或私下谈话,被问得 最多的问题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什么要吵架?”大家会问我这个问题,似 乎认为我是这方面专家,有内行的认识。不错,对于他们二人的争吵,我是有些 认识。但是,我回答时解释来解释去,自己也听得有些无趣,而觉得比较有趣的, 反倒是我的反问,“他们为什么不会吵架?” 杨、李的争吵分手,发生于一九六二年,那是四十一年前的事。我初次见到 他们二人,是一九八五年,距今十八年。那时候杨振宁还未来过台湾,李政道因 家庭缘故,虽曾来过,不过并不公开露面。 我是一九八五年六月五日在纽约和杨、李二人初次见面的,那是我的一次采 访之旅。十分巧合的是,我在那一天早上和李政道见面,下午则和杨振宁约着见 面。李政道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是纽约市曼哈顿区上城,杨振宁任教的纽约大 学石溪分校,则位于纽约城外风光明媚的长岛石溪,两地相距超过一个半小时车 程。 那天上午十一时多和李政道的谈话,到中午还未谈完。李政道中午约了大概 是系里的人谈话,他请我稍候,等他谈完再继续。那天下午和杨振宁的约,也许 是三点钟,因为怕时间赶不上,心中有点着急,所以一边吃三明治,一边从李政 道办公室给扬振宁打了一个电话。我后来想,也许一九六二年他们分手之后,两 人的电话就再没有通过。当然,两人分手的一九六二年,杨振宁还在爱因斯坦悠 游晚年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初见杨李,印象不相同 那一次和杨、李见面,两人给我的印象自是不同的。李政道的访问后来登在 中国时报,杨振宁的访问则成了一篇〈石溪行──会见杨振宁〉,登在中国时报 人间副刊。〈石溪行──会见杨振宁〉是一篇有趣的文章,至少是不只有纯粹科 学的严肃文字,还显现了杨振宁的人文素养和民族情怀,当时颇引起一些讨论, 也建立起我和杨振宁往后较密切的关系。 我和他们二人后来还有来往。不过李政道多是他来台湾时稍谈一二,只一次 (一九八八或一九九一年)在义大利西西里岛一个科学中心所在小镇的餐厅同桌 午餐,亦没有多谈。 杨振宁在物理界学生不多,不过确有“照拂后辈,不遗余力”的口碑。我一 九八六年寄去写的〈石溪行〉后,杨振宁回了简短的信,只说“谢谢你寄来你的 文章。我觉得写得很好。”信中倒是花了些笔墨,介绍两本二十世纪物理发展历 史的书。往后我们不时的联络,他亦予我多有启迪。一九八八年我初动念想写 《吴健雄传》,亦得到杨振宁的鼓励,后来开始写传,也得他许多帮助。 因为有报社的工作,《吴健雄传》写得很慢,一共拖了六年才完成,还被报 社同事消遣。写完后虽然杨振宁说写得不错,认为在中文传记中,开了一个“言 必有征”的先河。我铭感他的鼓励,但自己因拖宕延年,身心俱乏,实不愿再写 传记。 踌躇是否写杨振宁传记 后来会再开始写杨振宁的传记,有一些曲折的过程。杨振宁突发一次心脏病 和一些人的劝说,是主要原因,这些都在书的后记中交待了。 使我踌躇不决是否写杨振宁传记的另一原因,事实上正是他们二人的纷争。 稍早几年,回来力促台湾参加美国一个高能物理实验计画的李政道,因为我在报 上就这件事写的许多专论,看法和他不同,而公开对我表示了不满。因此那时候 我要写杨振宁传记,对于《杨振宁传》不能回避的杨、李争吵问题,可能就无法 得到李政道的看法。 那时候香港电视台正好在做杨振宁的一个电视专辑,他们也想访问李政道, 但是李政道拒绝了。这一来,我知道任何人写杨振宁的传记,李政道都不会肯接 受访问,我不是唯一例外之人,也使我觉得,写杨振宁传还是可为之事。 事实上,后来《杨振宁传》计画正式开始前,我还是给李政道寄了一挂号信, 希望他对两人的关系,提出他的看法。信上我还特别提到,虽然一九九三年因为 对美国SSC高能物理计画看法不同,他曾经公开的对我表示了意见,不过在一九 九六年才写完的《吴健雄传》中,他应该看得出来,我是秉持着客观公正的立场。 我也强调,写这本传记是严肃而有历史意义之事,必持一个可向历史交代的严正 立场。可惜我没有接到他的回信。 其实一九九○年我还在纽约进行《吴健雄传》计画,就有人建议我写杨、李 的纷争。我把这个想法和杨振宁谈起来,他劝我不要做这件事,因为一般人会认 为我是无事挑拨。后来开始《杨振宁传》的计画,起初杨振宁还有些迟疑,不过 他很快的决定,这些事情确实应该有一个历史的交待。 《杨振宁传》中“分合李政道”那章费了很大的篇幅,细说二人合作和分手 过程。杨振宁面对这件事态度十分坦诚,他提供了许多一手资料。李政道因不来 接受访问,我也尽量引用了他公开发表文章中谈论两人关系的文字。这个工作做 得吃力,和杨振宁的沟通过程,也出现过关系紧张的时刻。 外人难断是非 现在李政道在杨传出版大半年之后,以接受访问的问答方式,正式回应传记 中提到的二人纷争。事实上,关于两人得奖工作功劳谁多,不但外人难以置喙, 就是熟悉他们那一领域知识和历史背景的少数物理学家,恐怕也难断是非。李政 道提到的几位他们芝加哥大学的同学,我都做了访问。我很清楚地了解到,他们 既不会记得当时对他们来说毫不重要的一些细节,也不愿卷入两人的纷争。 我虽然知道一些物理,也研究了一些物理历史,但是没有论断二人功劳谁多 的能力和立场。我只能说,我认识杨振宁十八年,他也有使人喜欢或不喜欢的个 性和脾气,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的,是他做人的诚信。 现在杨、李二人的纷争因《杨振宁传》再成话题,我也听到许多人不同的反 应。有人提到民族文化的问题,我不以为然,这种事情是人性的问题,科学历史 上相类似的情形也发生过,非吾人独有。 我曾经问人,也曾经自问,如果换作是我们,会为这样的事争吵吗?许多人 觉得他们不应该为这样的事再争吵,但是我们不都曾经为更小的事和亲人、朋友 争吵吗?那么,这两个坚持追求知识真理,个性又强人一截的人物,怎么会不为 这个攸关他们历史定位的事情而争吵呢? 他们为什么不能吵?让他们吵吧! (XYS200308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