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院士制度是否需要反思? 盛大林 2003年09月18日新浪观察   两院院士的“味道”越来越让人感觉“不对”了。一是当选后的院士越来越 像“明星”。一些人一旦成了院士,便不再搞科研,或坐吃老本、不思进取,或 待价而沽、到处走穴……一是院士的评选越来越像“竞选”。很多人为了当上院 士,不是在科研上下工夫,或到处活动、请客送礼,或大肆抄袭、弄虚作假……   “院士”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若能当选,那就成了某一领域的权威。 更诱人的是,院士意味着巨大的利益。首先是副部级待遇,得之可谓平步青云。 其次是经济利益。除了国家给的每年十万元的科研经费,各地政府或单位还会提 供极其优厚的待遇,有些单位或地方为了招揽院士,更是常常开出“天价”…… 总之,院士就意味着功成名就,就意味着身价倍增——如此了得的“入场券”怎 能不让人趋之若鹜呢?   所以,一味地指责那些当选院士或候选的人,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从院士 评选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中,我们倒不妨重新审视一下院士制度本身——   第一,“官本位”使科学研究带上了行政化的色彩。“官本位”本来是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而院士制度偏偏规定院士享受副部级待遇。科研与政治是两 条道上的事儿,但这种规定却使院士的科学研究者的身份变得很不纯粹。   第二,“造权威”不太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突破、 打破权威的过程,而评院士则有“造权威”之嫌。尽管院士的当选不是政府“决 定”的,但科学院“官方”的性质,使院士不可避免的带有“钦定”的影子。   第三,“终身制”不利于科技创新。评选院士是对过去科研成果的肯定,而 不是对继续创新的鼓励。换句话说,这种政策的指向是“向后”的,而不是“向 前”的。王选院士曾说,院士当选时,其科研水平在领域内一般就已经落后了。 由于当选院士已经到达“最辉煌的顶点”,即使再有更大的成果,也不过如此, 所以,院士当选后,大都不再进取,也鲜有新的成果。中国科技大学院士云集, 但该校的发明一等奖已经连续六年空缺,就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院士制”使科研资源过分集中。我国的科研经费本来就非常有限, 而这其中的相当一部分集中到院士那里。中央给的、地方出的,加上企业等单位 赞助的,院士掌握的科研资源相当丰富,而其他方面的科研支出则非常紧张。笔 者前不久看到一份关于河南省发明专利奖励方面的材料,原来该省规定对发明专 利的奖励经费从各自项目的科研经费中出,这等于没有奖励,以至于该省近几年 申请专利的数量越来越少。   毫无疑问,国家实行院士制度是为了提高科学家的社会地位,促进科学技术 的大发展,是尊重和重视科技的表现。但重视科学,就必须实行院士制度吗?并 不一定。从十几年的实践来看,中国院士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而且难以从根本 上克服;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只有中国和俄罗斯等极少数国家实行“官办”科 学院,而绝大多数国家的科学院都是民间组织,包括诺贝尔奖的评选机构——瑞 典皇家科学院。   其实,从尊重科学、推动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院士制度的作用远不如奖励 制度和专利制度好。院士是“一评定终身”,而奖励则可以多次获得,这就可以 激励科学家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我国的国家科技大奖已评选了两次,仅四人 受奖,完全可以继续扩大规模。各地方政府也不妨实行类似的制度,扩大奖励面。 相比之下,我国的专利制度则更不理想。一方面是对专利的保护不力,一方面是 奖励的力度不够——这都与政府重视的程度有关。   我国的院士制度本来就不完整。理科(中国科学院)和工科(中国工程院)设有 院士,但文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却没有设院士。多年来,社科界一直强烈要求与 自然科学界享受同等的待遇,但政府一直没有动作。是增设社会科学院士?还是 逐步淡化直至最后取消自然科学院士?对政府来说,这可能是个更值得考虑的问 题。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国科学院恢复学部(“院士”的 前身)其实是我国在“拨乱反正”之后为了振兴科技而实行的一项重大决策。它 的初衷以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都是不可否认的。在院士制度问题上,对政府来说, 其实是一个技术问题,即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笔者觉得,在这一点上, 政府最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人尽其才的大环境,依法保护好科技工作者的研究 成果,同时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能做到这个份儿上,也就够了! (XYS2003092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