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厦大本色 南方之强   ——《大学之道》序   刘海峰   大凡名牌大学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种底蕴往往体现在学术传统和校风校 貌上,也体现在学校的个性和气质上。厦门大学是一所很有人文气质的大学,这 从她的校训和校歌中便可看出来。1921年4月开办厦门大学时定下的校训是“自 强不息”,7月新校长林文庆上任后将校训改为“止于至善”。后来又演变为两 者的结合。“自强不息”容易理解,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 “止于至善”则较为深奥,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世间 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那么这种追求和努力就永不停息。而且, “止于至善”这四个字还隐含着“大学之道”的意蕴,因为“止于至善”语出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 最高境界或最终目的在止于至善,因此,厦大的校训中实际上就有“大学之道” 的含义在内。   现今又提倡唱厦大校歌了。厦大在建校之初便定下了校歌:“自强,自强, 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吁嗟乎南方之强! 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驾慈航?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吁嗟 乎南方之强!”由郑贞文作词、著名音乐家赵元任谱曲的厦大校歌,旋律悠远高 洁而又深沉豪迈,唱之闻之令人回肠荡气,我甚至还可以从中感觉到一种超凡脱 俗的禅意。这实在是一首很美的校歌,有一种激励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校歌中“南方之强”四个字,十分通俗,一看就懂,意思是地处南方的强校。 但“南方之强”还有另外一重含义,即“宽柔以教”之意,这是连厦大人都很少 了解,也很少人知道这句话是有经典来历的。《中庸》第十章载:“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孔子在回答子路关 于“强”的问题时,对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的不同表现作了辨析。朱熹在《四书 章句集注》中对此“南方之强”注释说:“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 强,君子之道也。”这与北方风气刚劲、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颇为不同。地处美 丽温馨的南方城市厦门,厦大也具有温和、沉稳的个性,她的强大往往体现在以 柔克刚、“宽柔以教”上。确实,偏踞东南一隅的厦大,其强大一方面表现在通 常各大学可比的指标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以特色取胜上。   厦大是一所很有特色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她是中 国第一所由华侨独资创办的大学,在筹办和开学之初,曾引起中国教育界的震动。 陈嘉庚在创办厦大时就期望将其办成“南方之强”。在后来历经曲折的办学过程 中,厦大人恪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并逐 步实现“南强”之梦。厦大曾有过辉煌的办学历史,发展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 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与20世纪40年代以前不同,现在中国的大学数 量众多,群雄竞起。在争当或保持一流大学的角逐中,譬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中,近年来厦大的发展仍然延续和发扬了厦大的传统和特 色。   独立发展、自强不息是厦大发展的一大特色。英国高等教育家阿什比在《科 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中有句名言:“大学的进化很像有机体的进化,是通过 继续不断的小改革来完成的。大规模的突变往往会导致毁灭。”(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3年版,20页)这句话用在中国只对了一半,因为20世纪50年代初和90年 代的院校调整与合并,对这些大学而言都可以说是大规模的突变,但一些大学消 亡了,一些大学在合并后却增强了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获得了新生。而厦门大学 在90年代后期的合并风潮中无校可并,只有自强不息。通过苦练“内功”,厦大 的实力也大为增强。虽然规模不如有些航空母舰式的大学,然而一旦以人均排名 来考察,厦大的实力在全国是相当靠前的。主要是因为远离京城并且不在省会, 厦大游离于新一轮院校合并风潮之外,成为“孤独的另类”。不过,无校可并或 不愿合并一些小的高校,在一定意义上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至少可以免去并 校过程中的强烈震荡和磨合成本,可以较为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科研,也不会出 现院校更名带来的负面影响。   多年来,我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近两年还负责研究教育部委托的关于 中国高等学校校史追溯、院校更名的两个课题,对跌宕起伏变化多端、聚散离合 变动频仍的中国高等学校变迁史颇为熟悉。在一些有关高校校史追溯和更名的全 国性会议上,我多次宣称:除了厦大,没有任何一所校龄超过80年的中国大学从 未改过名的。一开始其他专家都不相信,结果列举的著名大学我都能指出其改过 的名称。我认为,厦大的确是中国高校中的一条“好汉”,即“行不改名,坐不 改姓”。   在厦大80多年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改名风波。1940年初,民国政府教育部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的意见,将新办的福建大学并入当时搬迁到长汀的厦门大学, 拟将厦大改名为福建大学。当拟将厦大改为福建大学的消息传到长汀时,厦大师 生群情激愤,旅汀毕业同学会和新加坡校友都召开大会,强烈要求教育部收回成 命。他们认为“厦门大学创办迄今,已历廿载,负有国际上、学术上之荣誉,苟 予轻易改名,过去光荣历史,势将付诸东流,可惜孰甚?”(《厦门大学校史》 第1卷187页)而且,厦大毕业生留学者不少,在校成绩早被欧美大学正式承认, 一旦改名,将来同学进修及学校行政必多困难。经过多方努力,特别是陈嘉庚先 生于1940年3月底在重庆,明确反对当时行政院长孔祥熙和教育部长陈立夫关于 厦大改为福建大学的意见,迫使民国政府改变决定,厦门大学的校名幸而得以保 存。   过了半个世纪后,作为厦大的一员,我初读《厦门大学校史》时,对当年福 建省教育厅和民国政府将厦大改为福建大学的计划也相当有看法。不过,近年来 转念一想,觉得省厅和教育部的动议也是事出有因的。由于当时大半个中国已沦 陷,抗日战争处于最严酷的阶段,厦大已搬迁到长汀两年多,在有些人看来,抗 日战争何时能够胜利甚至是否能最后胜利都还是个未知数,既然大学已不在厦门, 长期仍称厦门大学是否名不副实?而用“福建大学”之名,名称似乎更大,涵盖 面更广,无论是一直在长汀或将来回厦门办学都无不可。而且,厦门大学既然已 在1937年抗战前夕改为国立,政府根据需要将其改名也是不足为奇的事。然而, 就是在当时那样特殊的情况下,热爱厦大的人士仍然执着地怀抱着海的向往,坚 守着“厦门”的名称,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通过陈嘉庚先生的影响,硬是 使国民政府收回成命。行到长汀偏不改名,坐在厦门永不改姓,最终成就了厦大 这个中国老牌大学中唯一的“好汉”。   秉承厦大的“大学之道”,陈传鸿校长在其任内励精图治,不遗余力地推动 厦大发展。本书的内容便是他领导厦大期间的理论思考和改革实践的历史纪录, 这些文章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涉及大学的精神文明建设、政 治思想教育、学校发展规划、教学质量评价、科研体制改革、科技成果应用、现 代远程教育、后勤体制改革等方方面面。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则有以下三点。   一是加强学科建设,构筑竞争实力。“自强”是厦大的一个光荣传统,在没 有并校资源的情况下,要使厦大获得长足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核心, 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厦大历史上曾发生过因文理科地位轻重和经费使用倾斜而 导致的学潮,如何处理或平衡文理科的关系,使各学科协调发展经常是综合大学 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陈校长的任内,在学科建设方面,文理并重,注意扶助人 文社会科学,使文理科比翼齐飞。作为一位理科出身的校长,陈校长对文科仍然 十分重视。确实,较少的投入便可能见效,综合大学重视文科的发展对学校的综 合实力和大学排名的提高都有明显的作用。厦门大学近年来文科实力不断增强、 名列中国大学前茅是与历史积淀及近年来学校的政策分不开的。   二是追求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厦大的特色是“侨、台、特、海”。近 年来南洋华侨和校友一如既往地支持厦大的发展,建校80周年时落成的嘉庚楼群 和更新后的芙蓉园,使厦大的校园更加美丽独特更有南国风韵。而面向特区、面 向台湾、面向海洋、面向东南亚,则使厦大的优长学科独具特色。“不求最大, 但求最好”是厦大曾经提出过的奋斗目标,我以为这是非常好的一句话。世界一 流大学规模多不很大,学生数通常在一两万人之间。真要办出高水平有特色的大 学,规模一定不能太大。然而,正如陈校长在卸任讲话中所说,这些年来厦大一 直面临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水平的双重压力。如何解脱此两难状况,值得学校领 导和地方政府的全面考量与政策调整。   三是抓住历史机遇,推动省市共建。作为一所不在京城或省会的重点大学, 厦大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在获取各种资源上有诸多不利之处,所幸多年来受到省 市政府尤其是厦门市政府和人民的巨大支持。福建省和厦门市从共建经费等方面 给予厦大巨大的支持,厦大通过输送人才、科技服务、出谋划策、文化熏陶等有 形无形的方式回馈地方,这是一种水乳交融、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学是一座城市、 一个省份的品牌和名片之一。一所名牌大学,可以提高城市的声誉和品位,提高 城市的知名度,改善城市的人文环境甚至投资环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 无声的过程。近年来教育部与省市共建厦门大学,是将厦大办成国内外著名的高 水平的重要动力。   陈校长在任内与其他校领导一道,为厦大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努力,厦大的 实力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从本书附录一《厦门大学近年来发展状况统计》 的比较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当然是厦大领导集体和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结果, 但不可否认与一校之长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本书的构成有不少是理论研究文章, 而更多的是报告和讲话,这些篇章客观地反映出近年来厦大发展的实际轨迹,或 者说本身就是厦大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部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从厦大的实际 出发推动学校改革,在本书的内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因此,本书不仅对关心 厦大和想了解、研究厦大的人有特别意义,对中国的高校领导人从事高教管理也 有参考价值。   我在厦大高教所担任9年副所长之后,于1996年6月起担任所长。而陈校长也 在1996年6月开始主持学校工作,直至2003年6月其任厦大校长届满到龄致仕,7 年中我一直是其下属之一,对其主政的情况从一个侧面有为较直接的了解。如今 陈校长礼贤下士问序于我,再三推辞未果,于是恭敬不如从命,引发我写出以上 文字。是耶非耶,姑妄言之,谨以为序。 (XYS200401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