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地震科学预报的瓶颈在于地球深部结构探测   作者:Wolfgang   适逢汶川地震周年,看到新语丝上5月12日的一些关于地震预报的文章,想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一下对地震预报研究的看法。由于地震学并非本人专攻方向, 如有不当之处,欢迎讨论。   目前对很多自然现象的研究其基本思路都是首先进行科学观测,然后基于观 测数据提出模型或假说,再用理论模型预测新的或未来的观测数据,研究理论预 测和实际观测的差异,再升级改造已有模型。这一流程反复循环,人类对自然的 认识则逐渐深入。任何脱离观测实践而产生的理论,任何无法对新数据进行有效 预测(至少要比随机预测命中率高)的理论都是不科学的,或者说不能纳入科学 讨论的范畴。   在上述科学研究的步骤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精确的科学观测。没有可靠的和 能反映物质能量运动真相的数据,就谈不上科学的理论。我个人认为地震预报之 所以成为一个难题,目前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无法获得精确的、有效的关于地下物 质运动的信息;因此就谈不上建立什么可以用数学语言(如偏微分方程)描述的 理论;而有减灾意义的地震预报(临震预报)必须依赖精确的数学模型,仅仅靠 定性地指出地震带是远远不够的。这个观点可以借鉴气象卫星之于天气预报、射 电望远镜之于天体物理、扫描隧道显微镜之于材料学研究来理解。所谓“工欲善 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观测水平低下的条件下研究只可能催生一些牵强附会、 胡思乱想的理论,或者徘徊在经验的总结上,而非机制的分析。   经验的总结并非总是错误的,因为总有一些目前尚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 但通过总结经验(比如所谓的可公度法、旱震关系法)来研究地球系统(尤其是 研究地壳运动)却并不可靠。首先这类理论是绝对无法实质性地推动机制研究的; 其次在地震预报实用性的角度来看,“经验总结”所归纳的数据仅仅是人类在地 表观测到的、远离地质事件发生现场的有限的观测资料或者现象。如果将地球考 虑成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人类目前所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大尺度事件的局部起伏 或者是真实效应模糊化的体现。即使假设地球系统的运动是可以被定量描述的 (即地震在理论上可以被预报),人类目前的观测水平还远不足以发展相应的理 论。即使我们今天有先进的数字化地震台网、有超强感知能力的虎皮鹦鹉,即使 真的能跟地壳运动发生联系,它们所侦测到的已经是被歪曲和模糊的信息,有时 甚至完全是噪声。这一点跟中医望闻问切看病的方法很像,没有CT、X-Ray、MRI、 超声波,没有实验室血样尿样化验,没有开颅开胸,永远不可能知道病人体内到 底发生了什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地震局所布设的观测仪器站点的确是定量的 科学测量,比动物监测靠谱得多,但是其监测对象只是地表有限的几个物理量, 用这些数据研究地球的物质运动存在固有的“欠定”的问题,见后续段落的评论。   应该承认,地球科学相比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发展还很落后,人们对很多 地球现象还处于猜测阶段,有时近乎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其研究的困难主要来自 于地球这个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具有特别巨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远远超出了 人类所控制和理解的范畴。比如生物学研究,人类可以解剖,可以在实验室控制 温度浓度,可以在几个月内繁殖好几代观察遗传性状。然而这些对于地球科学而 言往往是很难的,地球科学家不像天文学家,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几亿光年以外的 东西,目前对地球直接观测最深的仅仅是科拉半岛12千米的超深钻,再深就只能 靠物理探测;地球科学家也不可能将地震、飓风等现象控制在实验室里研究,谁 也不知道影响地震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地球演化的时间尺度也大得惊人,某些地 质现象的周期远远大于人类文明的长度。所以要想像生命科学等其他学科一样走 “观测-理论-再观测-理论升级”的路子发展科学的地震预报方法,基本上是非 常非常困难的。如果非要迎难而上,则首先非要解决观测问题不可。   地震是地球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所以要想从根本上理解地震、科学地预报 地震,需要彻底了解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或能量传递的方式。在这方面,目前的科 技水平还很欠缺。上天容易,入地难。人类唯一的直接对地观测手段就是钻井, 正如前面所说,世界上最深的科学钻井仅仅12千米深,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相对于 整个地球来说基本上是沧海一粟(地壳平均厚度就有30-40千米),而且钻井的 成本相当昂贵。除此之外就是用所谓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遥测”,即通过地球 表面的物理场观测来推测地下物质的存在状态,虽然不如开刀(钻井)来得直接, 但是可以“看”得更深更广,而且费用要便宜得多。人类现在已知的物理场,包 括磁场、引力场、电场、机械波场、温度场等都已被开发用作探测地下空间的手 段。其中最成功的要数地震层析成像法,该方法利用天然地震产生的振动作为观 测数据,建立弹性波传播模型,通过计算得到地球内部不同位置的波速差异(通 常与密度等参数联系起来)。由于弹性波在固体内传播衰减很慢,地震层析方法 可以给出几百、上千千米深的速度图像。然而地球物理方法固有的问题是,随着 探测深度的增加,分辨率急剧下降。在物理上,机械能或电磁能在地球介质中传 播会衰减,因此深部信息到达地面以后很可能已经小于观测的环境噪声。在数学 上,由于地面观测数据有限而地下需要确定的属性很多,导致欠定问题的出现, 仅从地表观测信息进行推断的话,解会出现不稳定、不唯一的病态现象。此外, 地球物理方法仅仅能针对某一个物理属性进行描述,要想彻底理解地球的运动规 律还远得很(又涉及到地球动力学、岩石学的研究,比如多场耦合的数值模拟、 模拟地球深部环境的高温高压实验)。从这几点上来看,走科学预报地震的路, 实际上是非常艰难的,虽不至于毫无可能,但在近几十年估计难有实质性进展。 如果一定要研究,我想第一阶段需要集中精力在地球结构精确探测的技术上。地 球的物质结构都弄不清楚,只能是瞎猜。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政府或科研机构在现阶段(地球探测取得进展前)应该 收缩地震预报的科研投入,转而进行建筑防震、灾害预警与营救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比直接搞地震预报现实得多,也容易得多。建筑科技的发展可以降低地 震的破坏力。如果有一天房屋、桥梁、铁路都坚固到面临8级地震如同清风拂面, 地震能否预报又有什么关系呢? (XYS20090516)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