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真假地震糖尿病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金煜 2008-7-27新京报   地震会引发糖尿病?汶川地震之后,一场围绕“地震糖尿病”的争论正在网 络论坛上展开。在日华人施海潮认为地震灾民可能由于特殊的环境与压力而患上 糖尿病,在参与震后救灾工作中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在灾民中展开糖尿病普查。随 后,部分媒体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然而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现实之中, 医学专家都并不认可他的说法,认为这不过是“无稽之谈”。中华医学会组织的 专家讨论会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存在“地震糖尿病”这个分类。   地震之后的身体检查可能让一些原本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的人成为糖尿病 患者。   ■ 起因   “施博士”奔走呼吁   据日本华文报纸《关西华文时报》称,施海潮是大阪府立大学学术博士,5 月18日被四川抗震救灾总部任命为疫情防治负责人。上海侨务网称,施海潮在 “华侨华人与抗震救灾座谈会”上提出,根据阪神大地震经验,“受灾民众由于 超负荷心理负担和刺激令胰岛分泌了超出处理能力的高血糖素,从而引起糖尿病。 这种”地震糖尿病“如及时治疗,一至两个月就可以治愈,否则终身难愈。”他 建议,对灾后糖尿病进行一次普查,并尽快启动地方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 作体系。   “糖尿病有三个原因,一个是自我免疫破坏,一个是生活习惯不好,一个是 环境因子,那导致灾害后糖尿病的主要因素就是环境因子。”施海潮对本报记者 进行了解释,但他却不愿意多谈此事,“我不知道国内情况,不知道讲这个是不 是时候”。   施海潮已经在自己的博客上详细介绍了这个理论:环境因子影响引发细胞组 织的机能异常、人以及动物的细胞遗传基因水平的组织变异、持续性的高血糖素 血症等疾病。   这一理论的现实基础是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经验,在他提交给上级部门的报告 中写道,阪神大地震后,原来没有糖尿病的受灾人员,震后检出了糖尿病。按照 此比例,汶川地震后可能会出现9000人的“地震糖尿病”患者。   就此,施海潮急切地呼吁卫生部和政府能对灾后糖尿病进行一次普查。同时, 施海潮也在推广一种叫“抗糖薯”的药物,称灾区早期病人只要吃了这种药,病 情就可以好转。   ■ 调查   血糖普查极其困难   “我和他聊了两个小时的天,他跟我谈这件事情,但没有和我讲原理是怎么 回事,可能因为地震这事,也没太多机会做研究吧。”四川疾控中心教授张建新 回忆。这是他第一次听说了“地震糖尿病”这回事,“我没法评论,因为我没有 任何证据。”   那是否可以借这次四川地震,在灾区展开调查研究以论证到底存不存在“地 震糖尿病”呢?在很多搞流行病学研究的学者看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要搞研究,必须回答两个东西,一,是不是这样的?二,为什么是这样?两 者都需要证据。”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郭岩说。没有证据,什么都不用说。 地震后,灾区是否出现了比地震前多得多的糖尿病患者,这些人必须原来不是糖 尿病患者,这就需要提前做普查,而别说偏远的四川灾区了,就全中国范围来看, 如此细致的普查根本就没有,所以从实践来说,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灾后医疗普查可能检查出更多的糖尿病患者,这可能是因为很多灾民事先 就已经处于糖尿病早期,但一直不知情,直到灾后检查才测出来———和地震就 没有关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刘勇研究员说,因为糖尿病早 期病情不明显,潜在的患者群并不知道已经得病。这样的调查还需要安排对照组 测试。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杨文英解释说:“看地震是否是诱发糖尿病 的风险之一,先对地震带和非地震带追上十年,此外还得矫正年龄、家族史等其 他风险,只剩地震这一个变量因素。”   即使单纯对灾区做糖尿病的普检,这都不是简单的事。它需要各种资源:人 力如医生志愿者、物力如上万台血糖检测仪。同时,要知道说服灾民在不同时间 段里反复测量血糖,也并非易事。何况,现在灾区毫无疑问最紧迫的卫生工作还 在于传染病的防治。   在张建新与施海潮见面的两个小时里,张明确地和施海潮说,“我没有这些 资源,如果你找到了这些资源我可以想办法动员灾民来检查。”他回忆说,当时 施海潮称可以找到这些资源。在自己的博客中,施海潮称,已经在几个灾民安置 点对受灾群众进行了随机抽样尿糖检测,结果“大大出乎我们预想”,“灾后糖 尿病普查刻不容缓”。   ■ 评价   或许只是“无稽之谈”   在施博士与政府机构、卫生部门奔走呼吁的同时,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很多糖尿病研究者或医生在听说“地震糖尿病”一说时一笑了之,也有人直接就 称,“无稽之谈”。   “根本不存在‘地震糖尿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李长红博士说, 自己曾收到施海潮的长信,希望向政府推广这个概念,得到普查的资金。而李长 红则坚决反对这个概念,并成了这场争论的主要参与者。   “只有他自己提出这个概念,日本、台湾地震,此前的文献也没提过这个概 念。美国糖尿病学会每年都出的诊断指南,也从来没有这一说法。”   事实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最新透露,一两周前中华医学会因卫生 部的要求,召集了北京市几位专家,专门讨论过“地震糖尿病”的问题,结论大 致有两点:一、目前糖尿病分类上不存在“地震糖尿病”这个类型;二、即使要 提“地震糖尿病”也必须给予证明,比如糖尿病患者,在震后病情加重,或血糖 虽不正常,但未诊断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在应激状态下血糖升高等等。   “在地震和糖尿病的关系上,如果要说有什么是公认确定的,那可能是地震 导致血糖升高。”李长红说,“地震后在应激状态下,人的血糖可能会上升。”   应激状态下的血糖升高不等于发病。“压力可能引起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的 升高,血糖也会升高,但这不会引起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损坏。”上海交大附属瑞 金医院的陈名道博士说。“如果有‘地震糖尿病’,那世界大战时糖尿病患者应 该增加,但实际上患者却减少了,因为食品供应减少了。”他解释。   健康人不会无缘无故就因为地震而产生糖尿病。“环境因素不是诱发因素, 而是加重因素。”杨文英认为确实应该关注灾区的糖尿病问题,但这与“地震糖 尿病”无关。   ■ 延伸   糖尿病究竟是什么?   健康人体的血糖范围是空腹小于5.6摩尔/升,饭后两小时不超过7.8摩尔/升, 饭后两小时血糖浓度在7.8摩尔/升与11.1摩尔/升之间的,被称为“糖耐量受 损”,属于糖尿病前期,超过11.1摩尔/升的,就属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   人在进食,紧张,高压等状态下,血糖都会升高,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自 然生成了一定的调节方式,靠的就是胰岛素。   如果把葡萄糖比喻成做菜的原料,那么胰岛素就是厨师。如果厨师不够或者 厨师根本就没来上班,做菜的原料却源源不断地送来,那血糖就增高———这就 是Ⅰ型糖尿病。它主要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治疗方法就是直接注射胰岛素。   如果厨师并不少,但却很懒惰,出工不出力,那么原料也会积累起来。90% 的糖尿病患者得的都是Ⅱ型糖尿病。   关于糖尿病起因的说法有很多,如今,“勤俭基因(Thrifty gene)”的假 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人类的祖先生产技能低下,终日忍饥挨饿,好不容易 得到了食物就必须像骆驼一样存储到脂肪里去,等到没有食物的时候就可以维持 一段时间生存。   近代以来,人类的物质越来越富足,当人类的饮食不愁的时候,这个勤劳的 基因却一直没有变,一直不遗余力地帮助人类储藏能量,结果一旦吃多了就成了 负担。   当厨师做不出菜来,等着进食的人体器官没吃的。它们饿急了就啃别的—— —啃脂肪,啃蛋白,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就出来了。   糖尿病本身并不致死,但它对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等各方面带来 的并发症却一个比一个危险,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患糖尿病15年后,大约 2% 的患者会失明,10%左右的患者视力严重下降,10%-20%的糖尿病患者会死于肾衰 竭,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在世界上,每10秒钟就有一个人患上糖 尿病,同时,1个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如今,印度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总数超过4千万。中国则居次 席,患者接近4千万。中国正在面临一场糖尿病危机。   比患者数量更多的,是更庞大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队伍,比前期队伍更多的, 是更庞大的糖尿病高危患者,这些高危人群,或者属于“糖耐量受损”人群,或 者是肥胖人群,或者是现有生活方式极容易导致糖尿病,或者有着易感的遗传基 因,或者已经患了早期糖尿病,但还未被诊断出来,杨文英将这批人称为“庞大 的后备军”。 (XYS20080809)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