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从刘宝珺院士遇上时评家郭松民看科学在中国的悲哀   作者:陶世龙   近日有一篇郭松民写的《院士别成了算命先生》(以下简称郭文)在网上流 传,初以为是有谁又在将什么东方的“神秘文化”吹为科学,因为类似的事件是 发生过的,如将风水说成是综合了多门学科,“科学中的科学”云云,但似乎还 没有那一个院士支持。看后才知道他说的是刘宝珺院士,碰巧我了解刘宝珺教授, 知道他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地质学家,而且很严谨认真,不知郭松民是从何说起?   经查,郭松民的根据应该就是四川新闻网2008年6月16日发出的《中科院院 士刘宝珺:大地震后成都将安全两百年》(或作院士:大地震后成都将安全200 年),作者为记者蒋亮,这是对前一天在成都举行的汶川大地震与成都地质环境 论坛的报道。对照蒋亮的报道和郭松民的评论,发现郭松民大概是没有看懂,或 者没有仔细看记者的报道。毫无事实根据,也讲不出道理,就自以为是,横加指 责。而这样一篇轻慢科学,嘲弄科学家的狂言,却被作为新华网评发出,并被多 家网站包括中国科学院下属网站所转发,(院士别成算命先生 评“震后成都将 安全两百年” 作者:郭松民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8-6-17 9:23:38 作 者系著名时事评论员。见科学网首页)却未见 纠正其谬误,故不能不予以关注。 即将其全文转发于下,逐段点评,如有不当、不到之处,欢迎指正补充。   [郭文]院士别成了算命先生   2008年06月17日 00:00:30  来源:新华网   郭松民 作者文集   【案】这是新华网文本,作为新华网评发出,其他网站纷纷据此转发可以理 解。据【郭松民博客中国专栏】中的自我介绍,作者是原空军航空兵部队飞行员, 法学硕士。退役后曾在多家媒体任职。2003年获《南方周末》和搜狐网站联合举 办的“2003全国首届时评比赛一等奖”,2005年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 奖”。又查知,他就是那个“在6月7日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范美忠就自己 ‘先跑事件’与嘉宾郭松民展开辩论。”中的那个郭松民,因用“畜牲”、“杂 种”之类字眼对范美忠进行了辱骂而名噪一时。([麻辣社区] --四川新闻网) 由此可见,郭先生仅将刘院士比拟为“算命先生”,而且没有直接说出,算是对 科学家比较客气了。而从他的学历来看,虽语焉不详,但可以肯定他不懂得地质 学和地震学,甚至基础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也缺乏,这在下文中就有清楚的表 现。   [郭文]6 月15日,在汶川大地震与成都地质环境论坛上,著名地质科学家、 中科院院士刘宝珺教授明确指出,成都所在的上扬子地块刚性十足,成都主要城 区就好像坐在钢盆子里一样安全。“由于汶川地震使地壳聚集起来的能量得到释 放,因此未来两百年内成都不会再发生八级以上的大地震,成都至少可以安全两 百年以上。”(6月 15日 四川新闻网)   【案】郭松民引的这段话出自蒋亮的报道,我查到的发表 日期是6月16日。 这是个结论,报道出来还有对结论的解释,四川新闻网同一天还发有成都日报记 者李凌翌张鸣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后 成都将安全200年 》,其中的解释更为 具体充实。但郭松民似乎没有看见,而是首先联想到楼市(见下)。   [郭文]记得前两天收到这么一条调侃楼市的短信:“不动产原来也是会动的, 而且动起来很吓人。”再加上不断收到推销楼盘的短信,给我的印象是房地产开 发商已经撑不住了——地震击碎了房子永远保值升值的神话,楼市泡沫破裂在即。 而刘院士的这样一个“铁口直断”,无论动机如何,客观上都会起到为楼市“托 盘”的作用,并成为当地开发商继续忽悠房价的绝好借口。   【案】郭松民不惜篇幅,加上了这一段不相干的话,是用了含沙射影并逃避 言责的手法,加一个“无论动机如何”恰恰是在将读者引向怀疑刘院士的动机, 也能迎合震后人们的情绪。有的论坛上的帖子就说得直白了:“中科院士院士被 成都开发商人买通?”;还有破口大骂的:“专家!老狗吧!被开发商喂了点屎 就出来叫了!”那些地方对刘院士的评价多是负面的。其实只要好好看看报道的 全文,就不致有这些联想和愤懑。这里将成都日报记者李凌翌张鸣的报道引出几 段,我估计许多人看后就能明白。   他们的报道说:   在昨日的论坛(汶川大地震与成都地质环境论坛上,中国著名地质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刘宝珺院士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了成都处于一个有着8—9亿年稳 定历史的扬子板块上,而龙门山断裂带就像一堵墙一样,将成都与地震牢牢隔开。 刘宝珺指出,尽管相距甚近,但成都所在的扬子地台与周边的造山带是完全不同 的地质构造单元,边缘的龙门山断裂带就像一堵墙,把地震和成都隔开,因此即 使那边发生再大的地震,对于成都主城区和德阳、绵阳以及广元来说都是地震安 全区。   “扬子地台已经稳定了八九亿年了,固结的稳定地体,地壳厚度平均约30公 里,对于成都来说就好像坐在钢盆子里一样安全。”一直从事地质研究的刘宝珺 院士,话语中流露出肯定:“因为完全不同的地质结构,即使像龙门山断裂带这 样的造山带再发生大地震,成都主要城区最多也只会摇摇而不会造成大破坏。”   从网上找到美国地质调查所一幅图,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图中的圆圈表示 1990年到现在发生过的有明显影响的地震震中。其中的星形标志是汶川5.12大地 震震中所在。   http://node3.foto.ycstatic.com/200806/23/c/26591292.jpg   须知对扬子地台的这些认识,是中国几代地质学家跋山涉水,不知走了多路, 采集了多少标本,做了多少实验,才取得的,包括刘院士的工作,他当然能很有 自信的明确指出,岂是坐在沙发上对科学无知的”时评家“拍拍脑瓜,发点奇想, 就可以否定掉的。报道说刘院士配有图件说明,使用的是什么图件,没有介绍, 但在网上关于龙门山断裂的图片很多,因为这是个著名的地震活动带,在 5.12 汶川大地震后,传到网上的特别多。找到一幅剖面图,把成都这边和另一边是两 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表现得很清楚,虽未注明出处,但作为示意图是能帮助我 们得到正确认识的。请看下面:   http://node0.foto.ycstatic.com/200806/23/1/26591473.jpg   上图左边是青藏高原,右边是四川盆地,中间是龙门山,红色箭头所指示的 是断层(fault)。在这次论坛上,成都理工大学的倪师军等说,“成都和龙门 山尽管近在咫尺,但成都和龙门山之间有个由相对松软的沉积物填充的坳陷,能 有效衰减来自龙门山地震波对成都的冲击。”进一步作了使人信服的解释。 (Mesozoic sediments 中生代沉积物,图中淡绿棕色所表示)。他们说:“由 松软沉积物填充的坳陷就好像天然的护城河,可以大大减轻龙门山地震波对成都 主城区的冲击。这也是为什么成都虽然距汶川地震震中仅七十多公里,却没有遭 受大破坏的重要原因。   在科学中,事实就是事实,不以有无开发商而改变,所以刘院士的观点在会 上得到其他专家的肯定和补充,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特派员张晓中发出的《中国地 质学家:地震充分释放能量 成都已成“安全岛”》(2008-06-18)也是从正面作 报道。也许郭松民先生已习惯于这种思维方式, 而且有开发商不断向他推销, 但刘院士未必有此荣幸。郭松民对刘院士不能理解,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发表 出来,就应有负责的态度。不过他已作了预防,别人也无法追究,但也无法不让 人倒过来怀疑他的用心。   [郭文]只是我感到不解的是,成都安全的时间为什么刚好是200年而不是201 年或199年?如果8级以上的大地震不可能发生,8级以下的大地震可不可能发生 呢?假如在200年以内的某一个时间,发生了7.9的大地震,这固然没有推翻刘院 士的“直断”,可是对当地民众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案】什么刚好是200年而不是201年或199年?有这样提问的吗?在李凌翌 张鸣的报道中的原话是:“未来两三百年之内,成都都不会发生八级以上的大地 震!”,明明是个概略的表示。当然不精确,但告诉大家在现阶段用不着惊慌, 是完全有把握的。有人怀疑也难怪,因为他不知道有什么根据。有人还骂开了: “这是我们的院士吗?难道国家秘密成立了周易研究院?能掐会算,前500年后 500年,地震前怎么不见你预测?一个趋炎附势的货色,继续趴在你的院士灵位 上尸位素餐吧”(作者:summerdaydream2 回复日期:2008-6-16 11:15:48) 这位网友反对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搞伪科学,精神可嘉,但不应骂人,而且这回 还骂错了。   能够提出我国一些地区地震活动有周期性和大致的时间跨度,是因为我国从 两千多年前开始,就有了地震记录,越往后记载越多越详细。如果没有这么长久 的记载,是无法统计分析出其周期性,所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贵历史资源。 而今天能得出这些认识,又经过了当代众多学者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 的方法整理研究的结果,成为很有科学价值的资源。我与同事在三十多年前编写 的《地震问答》中,列有《研究历史地震记录可以预报地震吗?》一题,作了简 略介绍。6月11日,前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先生发表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的 古为今用》,说的更清楚详细。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的李四光和竺可桢先生倡议和领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组织研究地 震与研究历史的多个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学者通力合作,查阅包括正史、别史、 方志、政府档案、笔记、杂录和诗文集等8000 余种文献,从15000余条原始记录 中,整理出可以确定的地震9000余次(其中破坏性地震占6-7%),编成《中国地 震资料年表》计250余万字。在此基础上,复经地震学家整理,编出《中国历史 上地震烈度分布图》 、《中国地震目录》等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工具书;并结 合地质构造理论和地震仪器所测数据,编制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为建设选址和 防震抗震提供指南,得到社会广泛应用。所以不仅是对成都刘院士能作出两三百 年内不会发生大地震的判断,日前中国地质大学构造地质学专家万天丰教授在接 受北京和上海的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这些地方近期不会发生大地震,都是根 据当地的地质构造特点和历史地震记录反映出来的周期性为依据。[附图,见下] (万天丰教授提供)   http://node1.foto.ycstatic.com/200805/27/a/26456954.jpg   说了这些,后面郭松民所提什么地方“不地震”,已得到回答。科学家已能 确定哪些地方是安全或比较安全,而按郭先生的要求,科学家只好不说话,否则 就有得到开发商好处之嫌,难道科学家放弃自己的责任,让各城市天天都得提心 吊胆,一见蛤蟆成群出来就惊呼要地震了,到处人心惶惶, 这才算作得对吗。   何况一个地区有地震危险,并不一定就会房价下落,加拿大的温哥华是公认 的有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城市,但房价比我现住这城市要高三倍还多。而我这里是 绝对不会有地震发生的,因为它的基础是地球表层最先固结的古陆。而且即使是 在温哥华,有断裂通过的地带,只要讲清楚了,有预防,并不是不能住。问题在 于如果总是封锁消息,公众又缺乏科学知识,各种谣言就会满天飞。所以刘院士 能出来对社会讲一讲,有助稳定人心,大家也免得担惊受怕,无谓的劳累,应该 欢迎才是,郭松民先生要有不懂的地方,多了解一下再评论也不迟,这样急急忙 忙出来,冷嘲热讽,实在不知是为了什么。   [郭文] 更为重要的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学界主流的声音是 “地震不可预测”。但从刘院士的发言看,我们现在虽然不能预测地震,但却可 以预测“不地震”,这也不错。刘院士使用的理论工具“能量与地应力的长期积 累学说”属于地质理论中的常识,并无特别艰深之处,既然可以用来推测成都地 区,当然也可以用来推测其他地区。我们不妨以此为据,把960万平方公里过上 一遍,虽然不能知道哪些地方在200年以内将会发生地震,但却能够知道200年内 哪些地方不会发生几级地震,如此,则可以挽救无数生命财产于未来的不测之中, 其功不在禹下。   【案】可不可以预测“不地震”,事实上前面已回答了。单说“中国地质学 界主流的声音是‘地震不可预测’”,既然中国地质学界主流应该是大多数中国 地质学家的观点,我不知 郭先生作过多少调查研究,得此结论,需要拿出证据 来。我这里倒是发过地球物理勘探专家,原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许宝文先生的 《我也来谈谈地震能不能预报》,他认为“‘至少就已有的知识而言,要可靠而 准确地对地震做出确定性预测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某一个地方,某一种特定 性质的地震,在严密的和科学的监测下,做出具有一定准确程度的预报或许是可 能的,因此,也应该是我们去争取的目标” 。据我所知也是许多中国地质学家 的意见;构造地质学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天丰教授在《五柳村之友园 地》发出的《近期内北京会不会发生大地震?》, 文如其题,就是对一个地区在 一个时间跨度内是否会发生大地震的评估;另外,2008年6月10日《瞭望》发出 的《李四光牵动的思绪: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部分专家的 意见,对地震预报的态度更是积极观点类似。   这里面有个对地震预报如何理解的问题。如果指的是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 和大小都能准确报出,没有几个人说现在能做到;但将来能不能做到?是不是应 该努力争取做到?恐怕只能说是众说纷纭,什么是主流意见,我不敢说,但我知 道不断探索是科学的特点,而意见不可能也不必要求一律。高庆华先生说,“地 震预测与地震预报是两个不同的观念,地震预报是严肃的社会行为,必须坚持由 政府和地震主管部门发布或通报;而地震预测是重大科学研究课题,包括地震事 件预测、地震灾害预测、地震发展趋势预测、地震风险区预测等,需要广开思路, 勇于探索,才能逐步解决这一个世界性难题。”(高庆华:发展地震科学体系 推动地震综合减灾),讲的有道理,网上有许多争论,实与没能将两者区分有关。   [郭文] 可能导致地震的原因,绝不仅仅是“能量和地应力积累”这么一个 原因,更何况,在目前地应力积累的测定尚属于一个无法精确度量的学科。而且, 即便是“能量和地应力积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得到了释放,但可能导致地震 的其他因素,如“天文潮汐”等仍然存在,刘院士并没有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如何就能够断言地震不会再发生呢?   【案】刘院士说的是“八级以上级地震”,郭松民却以“地震”来提问,这 是论辩中偷换对方的概念,再反过来予以批判的一种手法,本来没有回答的必要。 只是提一下,请郭松民先生先去了解一下什么是构造地震和这种震级达到8级的 地震有多大的能量,“其他因素”能不能造成个“八级以上级地震”,自然就清 楚了。   [郭文] 实际上,刘院士在随后的发言中,其实已经推翻了自己的结论,比 如他认为四川西部的“六七千座水库”就可能会对“成都周边的地质环境”产生 不良影响,并质疑“这样下去受得了不?”然而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质疑和 自己此前的“直断”是相互矛盾的。   【案】看一看刘宝珺院士是怎样讲的,就知道是又一个偷换概念,也只有郭 先生这种思维方式才看得出刘院士的说法前后矛盾。对地质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就 是地震吗?   [郭文]这次汶川大地震造成惨重损失,让中国的地质地震学界产生了不小的 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地质地震学界最需要的是痛定思痛,以知耻后勇的精 神认真总结教训,提高地震研究水平,这才是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态度。   【案】 我不知道有什么地质地震学界。地质学、地震学是有的,还有地震 地质学,但没有什么地质地震学。地质学与地震学联系密切,但都是独立的学科, 地质学家当然要研究地震,而且一直在研究,不然哪能有2007年的《地壳》杂志 上讨论北川断层和彭灌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的文章被误会为预报了汶川大地震。但 他的研究是为预报地震打基础并不等于做地震预报。至于由于行政上的分工,某 个地质学家去管了地震工作,那是另一回事。郭先生这些教训“中国地质地震学 界”的话,恰是简超先生在《郭松民的失态和时评家的缺憾》(光明网-光明观察 刊发时间:2008-06-12 10:16:32)中所指出的"以真理自居,以道德绑架,以大 棒出击"的又一次表演。亦如那里有的网友所说:“郭跳跳好象还在沿袭着文化 大革命的作风,以极左的面目出现,训斥别人,辱骂别人,不尊重别人,孰不知这种 作风是现代人们最反感的.切记要尊重别人,以理服人.”(2008 年06月23日 15:24:24 光明网友 发表评论 IP:58.242.88.*)看一看他在《乌有之乡》将文 革的大字报赞颂为真正的民主,也就不难看出,郭松民先生的表现,实非偶然, 也不是孤立的现象,他能得到《南方周末》和搜狐网站联合举办的“2003全国首 届时评比赛一等奖”和2005年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被奉为著名的 时评家 ,就说明在网上出现下面这些针对刘宝珺教授的话语也就不奇怪了。   晕,搞物理的吧,怎么成了地质学家,难道他要学何院士?(作者:dspyu  回复日期:2008-6-16 0:10:22)   估计这这个老头也快入土了,200年,他一入土,没到200年成都如果再来一 次,我们找谁算帐?(作者:scluoyang 回复日期:2008-6-16 0:26:54 )   如果能找出一篇帖子证明他在8级强震前10秒钟前预测出来了,我就信他说 的话。否则不要在这绷砖家。   只有蟾蜍开口说这句话我才信。(作者:日尔曼马甲 回复日期: 2008-6-16 6:59:21)   晕,这种傻X话都能说出来,鬼才信,你200年的根据明显建立在信口雌黄上 (作者:帆孤 回复日期:2008-6-16 7:30:19)   妈的又被忽悠了,zf说地震不可预测,原来不震是可以预测的。。。(作者: whatido 回复日期:2008-6-16 11:42:07   老不死的,还不进棺材,就是要出来害人.(作者:xlnp 回复日期: 2008-6-16 23:23:14)   中科院士连个癞蛤蟆都不如(作者:阳光海 回复日期:2008-6-17  10:08:04 )   究竟有多少人对科学和科学家是如此态度,我不知道,但从网上可以看出为 数不会很少。   何院士是指何祚庥先生,被一些人恨得要死,只要能有诋毁科学的机会,不 管与他是否相关,都要拉出来骂一通。   你认为何先生什么地方不对,完全可以提出,即使不是与人为善,也总得拿 出点实在的东西。可他们不是,有人号召“碰见何祚庥就乱棒打死”;这里的 “老不死的,还不进棺材,就是要出来害人.”似乎温和一点但也不过是五十步笑 百步。当然, 也有理性的声音,但要小得多。   我是学地理专业的   这个教授说的没错   成都离汶川不过70公里,为什么受伤这么小?因为地质结构的原因,换了其 他地方,估计没准成都要成废墟了   这次8.0级地震,外带其他余震上万,其实等于消耗瓦解疏通了积蓄已久的 地壳能量   而且这次地震也给全国的地壳能量来了一次大疏通,内蒙,北京,上海也连 带着有一些地震   高压锅的压力,释放释放,比一直憋着强(作者:格言王子 回复日期: 2008-6-16 12:37:59)   这不奇怪,全国学地理专业的能有多少呢?由于高考不考地理,听说许多人 学了也忘了。再如本是以向中小学地理教师普及地理科学知识为主的《地理知识》 在华丽转身后,许多老师买不起了,而风水居然在那里得到宣扬。   有人会说,现在郭松民不是在网上正被网民们口诛笔伐吗?那是因为在凤凰 卫视《一虎一席谈》PK范跑跑引起。而他妄论科学表现出来的无知无畏,似尚未 为人所注意。因此,我不能不为科学在中国的如此遭遇感到悲哀,于是编发了这 份材料。   2008年6月24日。   [附]郭松民的失态和时评家的缺憾   作者:简超   刊发时间:2008-06-1210:16:32光明网-光明观察   因为知名时评家的身份,郭松民在6月7日《一虎一席谈》上的“气急败坏”, 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时评界之辱。但松民先生的表现仍有意义,照见了或许是相当 多时评人共性的某些缺憾。   其一是一厢情愿的臆断。臆断是松民先生在《一虎一席谈》现场走向被动的 主因。当松民先生臆断范美忠的率先而逃是防止学生阻挡他的出路,臆断卿光亚 校长的述说是强奸民意的时候,之前因为强烈的正义表态赢来的掌声,慢慢转移 到对方去了。松民先生输的不光是风度,还输在态度,输在角度,输在断章取义 的解读和一厢情愿的臆断。这个缺憾,在那些第一时间发出的时评言论中屡见不 鲜,并不为松民先生专有,而所谓“时效性要求”,对论据的充分掌握和思考的 深入的限制,也加重了时评言论这种天生的缺陷。但松民先生此次的臆断显然不 是因为时效。   其二是以真理自居,以道德绑架,以大棒出击。真理和道德的代言人,总会 在第一时间赢得掌声。但是以真理自居,却只能以一己之见证明自己的真理性; 以道德绑架,却只能把自认为“应该如何”作为对人的道德约束,一者不客观, 一者无公信,这很难糊弄得了受众的理性。而大棒出击的招数,杀伤力固然严重, 反击力度也会让人自伤。这是时评人惯用的也是屡遭诟病的手法。而反击也终于 出现了,在《一虎一席谈》现场,表现为松民先生的被激怒:开始是出于天生的 正义和善良,而当他正义的表达被视为叶公好龙,这才是真正愤怒,或者说恼羞 成怒了。   其三是重观点轻论证。时评重在观点,而观点的表达缺乏理性分析、严密逻 辑和表达技巧,也是相当多时评文章的特色。所以,占据正义高地而有失败之局, 发乎情而不能止乎礼,反倒说自己“无悔愤怒”,当松民先生难以招架范美忠的 “诡辩术”之时,应该发思的,其实是他辩论的角度和技术,是他绝对正义的观 点有否和如何获得理性支持。这不仅是松民先生,也是诸多善于冠冕堂皇的时评 家们需要思考的。   其四是自认万能,习惯批评。时评人以批评为天职,善于发现任何事物现象 存在的批评视角,于是自认万能,不肯承认隔行如隔山,不肯承认自己也会产生 误解。比如松民先生以曾经的军人经历来看待范美忠的教师角色,进而把对方领 导和学生的表达视为“是非不分”,强词夺理一至于此,除去时评名家习惯的强 势发言者心理,改造社会的“万金油”姿态也宛然可见。然而态度是双向的,如 果时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盲区,不肯放下一味批评的态度,不能够客观地看待 其他社会个体,其他社会个体也将对时评人敬而远之。这样的隔阂,其实不利于 时评的繁荣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   马少华先生说,“如果只是用笔,我想松民的效果会好得多。”我并不认为 松民先生张开嘴失去理智,拿起笔就能冷静万分。所以当松民先生存在着如上的 缺陷,马少华先生的话大概也可以理解为:当失去了媒体发言人居高临下的形势, 脱离了自说自话的语境而遭遇当面质对,高屋建瓴的评论变成了平等辩论,不失 态反倒不正常了。这或许是其他时评人也存在的问题。 (XYS20080625)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