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关于折柳《有感于〈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的一点想法   HY   对于折柳《有感于〈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中提到的两个问题,笔者想谈 谈拙见,望不吝教。   首先,以“东方(亚洲)比西方(欧美)先见阳光”而大做文章,笔者以为 是无聊之辈之所为。这里只想谈谈为何有目前的东西方概念的约定俗成。   人们似乎都以自己所处的地方为中心,来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这或许就是 “地心说”和“中国”的来源。另一点相似之处是,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古人, 都认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事实上,就是定义了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而(靠近)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方。中国古人称比自己看到太阳更早的地方为 “日本”。一方面那是比中国大陆小得多的海岛,另一方面当时(东西方概念形 成的时候)的古人尚无法跨越太平洋,发现美洲大陆。中国古人或许知道自己的 西边(太阳落山的一边)大陆,但或许意识不到一直往东走也能走到那个地方。 因而除了大海以外,也就没有比日本更“日出本原”的地方了。中国古人也就承 认(或定义)自己的地方是东方(日本太小了,不过是几个海岛。当然它也是东 方的一部分)。而把遥远的太阳落山的地方称做西方。   对于西方古人(这里指欧洲)来说,顺着太阳升起方向,看到大片的陆地。 该陆地的尽头就是日本海岛。因而就有了“近东”(西亚) “远东”(东亚) 之说。当时(东西方概念形成的时候)或许还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西方古人把亚 洲称做东方,把自己的地方(欧洲)称做西方,也就顺理成章了。   东西方文化(指来源于亚洲和欧洲的文化)在东西方概念上并无矛盾之处, 因而东西方概念就为全世界所接受。   至于将全球分为360度,并以英国的格林威治为0度线,都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对于近现代中国来说,东方西方有一定的政治含义。一般认为美洲大陆(地 理上和政治上)属西方。   关于神州飞船驾驶员,研制人员谁功劳更大,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也是 勿用置疑的。但为什么有折柳《有感于〈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文中现象发生 (其实并不为中国所特有),这里想谈谈看法。   飞船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直接参与的人员成千上万:飞船总体,各分系统, 地面海洋测控系统,宇航员生保系统等等。这里面非要选出一个最重要的人,根 据中国国情,那就是载人航天工程(又名九二一工程----因中央于九二年一 月批准立项而得名)的总设计师了。事实上,该总设计师,国防科工委的一名官 员,也经常在媒体露面。当然其风光程度比那位神州飞船驾驶员差远了,尽管神 州飞船驾驶员的人选是由他或他的下属决定的。   其实不要飞船驾驶员,神州飞船同样能完成任务,返回地面。而且前几次飞 行实验也都是无人的。载人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这个人就代表中国,就象BUSH 被选上美国总统而代表美国一样。其实美国的强大是由历代全体美国人创造的, 但BUSH却风光无限。另外宇航员可能承担一定风险。比如前苏联和美国的宇航员 不乏因此牺牲的。而且美苏均对牺牲的宇航员举行国葬,其隆重不亚于国家领导 人。宇航员在距地面几百公里的轨道上,其环境与地面大不相同,一般人未经特 殊训练无法适应。   总的来说,航天是人类为走出地球摇篮,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 代表了全人类的利益。同时航天也是一个国家国力的显示。宇航员(尤其是第一 个宇航员,正如第一个为中国夺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作为代表而风光无限, 就不奇怪了。   上文谈到载人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但也有实际意义。在飞船上进行科学试 验,利用其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等地面上难以实现的环境,更需要宇航员的 参与。这些宇航员绝非飞船驾驶员,实际上飞船基本上都是自动驾驶的,这与大 型客机一样。当然在危急时,可以切换到人工控制。这些宇航员包括载荷专家, 飞船故障专家等。建立空间站,登陆月球也需要载人飞船的技术储备。还有太空 医学研究也需要载人飞行。   笔者曾在神州飞船的研制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笔者所在的北京控 制工程研究所(又名航天部502所)是专门研制航天器(卫星,飞船等)控制系 统的。记得九十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到所里拍专题片,片名是“研制卫星司机的 人”。名字挺土,而且不伦不类,对吧?那是我的第一印象。但细想起来,对一 般老百姓也许挺合适。   至于神州飞船的技术突破,并不象媒体报道的那样。前苏联和美国均在六十 年代即拥有载人飞船。中国的返回式卫星早在七十年代中期也已经成功,并进行 过成功的载狗实验。而返回式卫星技术与载人飞船技术大同小异。资金问题是神 州飞船在二十多年后上天的主要原因。   几句题外话。方舟子的《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一文不仅解除了笔者关于向 日葵的诸多疑惑,而且对方文中指出的普通人的一些弊病深有同感:“……观察 既不系统也不细致,又没能查阅足够的专业资料,因此疑惑不解,……在科学问 题上,仅有探索、怀疑精神是不够的。” 笔者是新语丝的忠实读者,以前认为 方舟子尽管才华横溢,但过于锋芒毕露,得理不饶人。但方舟子的这篇文章,既 有科学的实证精神,也不乏人文的宽容精神。或许是方舟子更成熟了,也许是笔 者原来的印象不正确? (XYS200410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