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论社科基金应当改进   杨曾宪   易中天先生的《现行学术体制与非典型腐败》(原载《中华读书报》200 3-06-18),快人快语,对眼下学界“非典型腐败”之揭露,令人抚掌称 快,但关于彻底取消基金制度的主张,我却不赞同,算是六分支持四分修正吧!      易先生所谓“非典型腐败”,其实就是所谓“面子”腐败,它按国人共识的 “潜规则”行事,最大特点是法外徇情,按情说理,能堂而皇之地进行。西方腐 败是交易,咱这腐败是交情。只要扯上情缘关系,情字当头,万夫莫当。譬如, 哪个评委没有母校,母校的事就是“娘家”的事,娘家无小事,关键时刻你能不 给面子吗?问题还有妻子那头呢,如果也学士、硕士、博士出身,那就又可能有 一、二、三个“岳母校”了,如果先生不幸惧内,这“岳母校”的事就更大了。 何况,人家还有些小意思呢!(咱中国文化中的“小意思”,意思可大了,外国 人不拿下汉语博士,是绝对搞不懂的。)因此,易先生说“防不胜防”,其实质 是国人根本就不能或不敢防。这便是评审制度设到哪里,“非典型腐败”解构到 那里的缘故。笔者曾莫名其妙地接到一些拜托电话,称我是某某评委希望照顾云 云。事后知道,那其实是高人为转移注意力而使出的虚招。但我却不能不接招, 扪心自问,到了关口上,恐怕也是一愤世嫉俗的同流合污者。既然大家彼此彼此, 我对易先生之悲观便十二分地理解了。因此,与其大家这么绝望地牢骚着,不如 “干脆取消”社科基金来得痛快,这也算是对评委良知的一种救赎吧!   但我三思而又六想,却终觉不妥。理由有二:其一,就形式而言,完善社科 基金制度事关学术民主建设。毕竟评者或被评者都是学人,且多是高级知识分子, 是民族之精英。如果这样一批人连一个基金评审都搞不好,今后还何言科学民主 精神呢?因此,就算一种民主制度试验吧,我们理应支持并把它搞好。其二,就 实质而言,完善的社科基金制度对于学术具有积极促进功能。易先生是根据顾海 兵或郑也夫先生的结论推理:既然“‘没有经费仍然可以从事研究’,甚至更好 (比如可以“永远听凭我的兴趣的指引”);既然‘社会科学史上的重大理论成 果几乎都不是在资助下完成的’,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了这么多年来,没听说 过有什么重大突破’,”提出取消建议的。但这两条,都有商量的余地。   我算是凭兴趣指引进入社科领域的一个,获取专业身份也25年了。我切身 体会,献身学术要依赖三个环节:一是保证生活体面、二是保证成果出版、三是 获得社会评价。前两项都是需要经费的。目前国内名校教授分三、六、九等,这 些已不成问题了,但对普通大学教授和我这样大学体制外的学者来说,经费依然 是大问题。我的系统美学写了十几年,系统价值学写了六七年,都遇到许多困难。 因此,当价值专著获得山东省社科基金2万元资助时,便非常高兴。而完善的社 科基金及社科评奖还起到学术评价激励功能,这更是繁荣学术不可或缺的环节。 至于说目前基金成果不尽人意,问题是出在制度设计上。因此,关键是改进制度, 使面子法则失灵,使学术泡沫无法膨胀,使基金发挥其正面的促进学术繁荣的功 能。   这就要分析社科基金制度的症结所在了。我认为,目前的评审制度,基本属 计划经济思维产物。它先列出指导性目录,然后就上报的课题大纲进行评审。既 然大纲无法反映真实成果水平,结果就往往从评“项目”变成评“人头”--评 作者。对此,我有两比:评题目,好比评“种子”,种子将来能不能发芽,能不 能结出硕果,基本靠作者自吹。结果,就吹出一批大学术泡沫来。评人头,好比 评“老子”,认为老子过去养的儿子厉害,听他拍拍肚子,便认定他今后养的儿 子照样厉害。结果,便造就了一批挺大肚子的泡沫教授。而在这种评审过程中, 由于缺少具体对象、缺少刚性尺度,自然难免“非典型腐败”猖獗了。   因此,关键是改变原有制度。我设计的基金评审新方案,其一,将评审项目 大纲变成评审项目论文;其二,将内部评审变成网上公开评审;其三,将社科基 金与社科评奖从机制上合一,学术批评论文可直接参评。这三条的要害,是设立 网上公共平台,以论文评审为重点,鼓励学术交锋,把评审和评奖活动,变成公 开的学术竞争过程。一篇论文未必能构成学术专著,但一部学术专著,如果提炼 不出几篇好论文,则八成是泡沫。因此,基金评审只要把住论文关,这学术泡沫 就很难肆意膨胀。同时,在学术评奖中,对批评论文重点鼓励,这就等于用制度 形式撕下学者们的面子。中国人的面子其实是极脆弱的,文革中“阶级斗争弦” 一紧,不就全“绷破”了吗?但我“挑动教授斗教授”的动机,却是为了培育适 合大师成长的学术生态环境。   言下中国学术界,几乎患上“大师焦虑症”了。问题是,真正的大师,决不 是从温室中的绿苗拔出来的,更不是靠一头白发熬出来的,而多是在学术交锋中 脱颖冒出来的。只要我这一设计得以实施,今后重点大学聘请研究型教授必然要 以国家基金课题和国家社科奖为硬件。这样,谁也不能自封权威或靠与西方大师 合影的照片唬人了:要么你得承认某同行是权威,自己老老实实当个讲师或教学 型副教授也就算了;要么你就得出手批评。如果你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自己再 出成果、拿大奖,那你是权威。由于这既需要真本领,还要花时间--这一整套 程序下来,少说也得七、八年,学者们便被按到冷板凳上,想浮也浮不起来了。 到那时,咱学界该出的大师自然就出来了,许多学术顽症也可不清自除,中国文 科大学校长也就好当多了。   (该文已在《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16日发表)   附录:社科基金及社科成果评选制度设计概要   1、将基金立项范围缩小,以基础性人文社科专著或重要文献整理项目为 限,每年总数不超过200项,且宁缺毋滥。政治宣传类课题建议另设宣传理论 研究基金,应用性课题建议另设政府对策研究基金。因宣传和对策研究带有时效 性且性质特殊,难与学术项目提同质要求。(同时,某些对策研究含有机密性质, 不易提前公开)。严格控制数量,目的是刺激学术竞争,好中选优,否则又会变 成“排排坐吃果果”。   2、将基金申请条件提高,以前期准备的论文为主。换句话说,今后评审 不看“新种”,看“新苗”;不看“老子”,看“儿子”。具体要求是,专著需 先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个别专业刊物极少的领域,可酌减)。不必强调核心 期刊,刊物级别高下,一目瞭然;也不怕作者“腐败”刊物,去买版面,关键看 这些论文能否支撑起新的理论或学术架构。   3、将基金评审条件刚性化,提出“学”、“术”、“德”的具体要求。 其中,“学”的标准,属社科理论的,我对自己的著作有四项要求:广泛包容性、 充分阐释性、发现预测性、理论硬核不可证伪性(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创新理论 才有价值),供参考。人文尺度应有所区别,需另议。作为“术”的要求应包括: 方法论自觉、学科史检讨、概念规范、理路清晰等(把住这几条,便能杜绝眼下 哪种横空出世如同天书的伪思辨体)。关于“德”要求不需多说。目前,“术” 与“德”的要求已有,但主要靠作者自己打保票;有了论文,则可由舆论、由评 委客观评价,情况便不同了。有关评审条件确定后,还要根据权重,设计不同分 值,以便科学评审。   4、将基金申请方式改变,在网上公开进行。以国家基金办为主,与省市 联办中国“社科基金、社科奖申评网”。中国公民都可凭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课题 设计大纲、写作构想等申请“基金申报网页”。然后,就不断发表并张贴文章, 同行不断实名提出质疑、批评意见或张贴公开发表的批评文章,作者不断答辩。 第5篇论文发表后的第二个年度(但距第1篇论文发表时间不少于四年),如果 前期成果反响尚可,作者就可交评审费,正式提出书面申请,该网页便升级为 “基金评审网页”。凡评审过关者,网页再升级为“基金管理网页”,继续贴后 续成果或批判评价文章(但专著不一定上网)。没评上的成果,则回到申请序列 中,不能再申请国家基金,但可申请省市级基金,或进入社科评奖申请网。   5、将基金评委组成方式改变,改变权威评委会的模式。在民主程序下, 选举人的地位未必高于被选人。学术评选,关键一是公正,二是有基本学术判断 力,三是有责任心。因此,讲师或硕士以上职称学历者,只要学德好,专业训练 有素,有“业余时间”,皆可任评委。基金办可委托各高校和地方社科院,按学 科分类并按一定比例推举评委候选人,其中,50岁以下人选不少于50%。全 国可公布4000候选人名单,接受质询,如无异议,按相近专业分为五个大组。   6、将基金评审方式改变,同样在网上进行。评审分两轮。第一轮属选拔 性质。国家基金办通知全体评委关注本年度参评成果,根据评分标准并参考网上 意见对本组课题打分。两个月后,同一时间将分数上报,电脑去掉每项成果的前 后20个高低分,然后分组公布按总分排位结果,各组取前50项。同时公布全 体评委分数情况,接受质询和监督。发现有问题的成果(如重复他人研究),取 消评审资格;发现犯规评委,取消评委资格。为保护弱小学科,对大学科采取数 量封顶办法,给小学科留下名额。第二轮属资格评审性质。基金办在网上随机抽 取1000名评委,进行限时投票。第二轮为终审,各项成果按“学”、“术”、 “德”各项算出平均分值,各项分值设及格分,凡有一项不及格(如学术创新价 值不大),便不能入选。如果通过数量超过规定名额,则按总分进行末位淘汰。 这个过程对任何学科都不照顾。同时,各评委事后需对自己所评的前十名写出简 要评语或期望,在网上公布,激励课题承担者出优秀成果。   7、将基金管理方式改变,从项目管理变成对基金网的全面管理。基金网 等于一个大的学术信息网,同行可知道彼此都在研究什么,要么你避免重复他人 劳动,要么你与他人打擂台,这可促使学者们炼内功,谁也不能凭一个冷僻题目 打天下了。社科基金办依然可提出重大项目指南,以增加经费方式吸引学者参与, 但程序不能省略。譬如劳动价值论,可以拿出50万元招标,这便可能有上百人 参与竞争。但大家一篇篇论文贴下来,彼此互相检讨论争,多数人很快就被淘汰 出局了,这便不会出现易先生说的“人才淘汰律”了。   8、将社科成果奖励与社科基金衔接,作为社科基金的延续和补充。国家 级评奖数量每年不超过100项,专著、论文各50项。只有控制数量才能刺激 学术竞争。奖励对象包括四种:A是出版后反响极佳的基金成果,给予再奖励。 B是基金评选落选的,但出版后评价极佳,也应给予奖励。这算一种纠错机制。 C是优秀的学术批评论文。优秀的标准,是能将某一权威理论(包括西方理论, 包括各基金项目)系统解构,对于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D是优秀的具有 重大价值的论文。优秀标准是对学界公认理论难题给予有效破解,对学科建设具 有重要奠基意义。譬如劳动价值论,如果谁一篇论文就阐释清楚了,便给予重奖; 申请该课题的各家观点,如果不能证伪该论文,便失去立项资格,这就可避免盲 目写专著了。以上无论哪一项,都要出版、发表三年后才有参评的资格,以便留 出足够检验成果价值的时间。社科评奖的申请评审程序办法同上,结果同样在网 上公开(省级评审,可网上邀请外省评委参与)。由于网上评选,即便招集两组 评委也不成问题,总成本也低于目前水平,完全可以操作。   以上制度关键在软件规范的设计,一旦设计完成,可立即进入试验阶段,申 请参评者可将3年以内的论文贴出,进入既定程序。初期评选,数量不怕少。然 后,再进入国家社科奖评选试验程序。我想,有3年时间就可基本完善。 (XYS200307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