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我眼中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   天涯刀客   在来日本以前,我读过一篇文章《中日大学对比》,这篇文章详细对比了中 日大学在世界排名,以及几个主要学科的排名,当然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但是 令人惊讶的地方在于,日本科研经费第一的东京大学一年的经费也只有147亿日 元,折人民币不过11亿左右。 而我们中国的老大,清华大学2000年的科研经费 即达到7亿。作者由此提出的问题是发人深省的。来日本以前,通过网络了解到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性研究所,类似于中国科学院。所以作为科 学院派出的访问学者,我自然很想看看它与我所在的研究所有什么差异,而它是 依靠什么拥有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理研的总部在和光市,一个距离东京20公里的小城镇,在我的想象里,一个 世界知名的研究所,在一个小城市里,那么它定是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可是 日本理研则是静静地躺在和光的怀中,依靠低矮的铁栅栏把它与道路与周围的建 筑隔开;不起眼的所门以及分布得有些杂乱的参差不齐的建筑,是理研留给我的 第一印象。日本同事问我对理研的第一印象,我的确有些不好回答,那么多所在 一起,面积是如此之小;说它整齐与美丽吧,确实不如我所工作的上海硅酸盐研 究所。我只好礼貌地答道,很好,很宁静。   来日本之前,同事和亲人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注意身体,说日本工作时间长, 工作任务重,要注意身体。但是理研并不是这样,你可以每天朝九晚五,也可以 中间出去办些私事,和中国没有什么区别,只要你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周末,因 为住在所内,自己按照在中国的习惯,去了实验室,整个大楼是空荡荡的,没有 几个人,完全没有自己在中国的那种感觉。不曾想到自己由于周末去实验室,还 受到了日本同事的善意批评,他们告诉我,为了实验室的安全考虑,我还没有进 入实验工作,不要在夜晚和周末呆在实验室;而即使进入实验工作,确实需要在 周末作实验,这些实验也需要有至少两人参与。十足地安全第一,以人为本。   在日本,意想不到地享受了超乎国内的休息时间,百无聊赖的我最好的选择 自然是拜访住在一起的一个中国人,他在这里呆了十多年。当我谈起对理研的诧 异时,他对中国更诧异。他最为不解的是你们经常加班,可是为什么你们的文章 基本上是由研究生完成,难道二十岁人作实验写文章比你们这些三四十岁的人更 出色吗?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本来研究生应该是实验室的辅助人员,是我们 工作的助手,而实际的演变则是我们成了他们的助手。这个原因很复杂,因为科 学院有这样的潜规则,如果这个工作是工作人员和研究生一起完成的,文章一般 由研究生来完成。当然其中复杂的理由我都不能理解透彻,他当然更理解不了。 我只好轻描淡写地说,年轻人精力旺盛,可以多写几篇文章。不曾想又被他抓住 了把柄。他认为一个博士生在两三年时间内写20多篇文章正常吗?一个教授一年 发表近一百篇文章正常吗?日本理研也追求文章,都是追求的不是文章的数量, 而是文章的质量。理研的文章数量在世界排名不太领先,但是如果查找在各个领 域排名前5%或者1%的文章,理研则处于世界前列。我问为什么?他告诉我理研没 有学位授予权,这里的所有研究生都是来自各个大学,他们是助手,只是实验的 助手,这里的实验工作都是由工作人员亲自完成,文章也自然由工作人员完成, 所以理研的文章不是太多,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却不少。   渐渐地认识了更多的中国人,尤其是科学院的人。我们这些人有个共识,把 理研在研究组工作的博士称为小老板,大家一致认为理研的小老板比较舒服。他 们不需要为经费乃至工资发愁,因为这一切都由大老板(课题组长)解决,而他 们由都有自己的课题,自由支配着经费,这一点,对于我们科学院而言是不可想 象的。科学院在这里的人,许多和我类似,但是我们在自己的所里,却没有这个 自由。我所在的研究组,老板的研究方向是激光器,下面有两个博士,他们都有 自己的课题,也正是他们都拥有各自的科研空间,才使这个课题组的研究内容从 激光材料的制备,到激光器的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的内容甚至包括激光在分 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而整个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却只有5个人。仔细想想,这些 小老板拥有自己的研究空间是再应该也不过的了,因为大老板是把科研当作事业 来干的,自然应该解决所有人员的经费与工资;其他人员完成必要的工作之余, 有自己的空间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对整个课题组研究内容的丰 富。突然,我感到不明白了,科学院为什么一个课题组的研究方向、研究经费都 由课题组长去决定与支配。   国外的实验室都需要自己去做测试,这一点是早有耳闻,觉得这也没有什么? 看一遍就可以自己操作了。仪器需要预约和排队,首先室里的一位同事做测试带 我过去,我观看了他操作仪器的整个过程,并作了详细记录,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这位同事帮我预约了实验时间,是两周后。当两周后,我准备去作实验时,同事 忽然问我,实验的附件我准备没有。这使我很惊讶,做实验还要什么附件,不就 是在仪器上读取数据吧。后来同事的解释我才明白,这个设备是公用的设备,而 我们所测试的晶体样品一来比较小,另外晶体是各向异性的,所以必须在设备上 加上我们特有的附件,才能够测出完备的数据。最后我只好借用他的附件,并且 麻烦他在我作测试时,帮助安装附件。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科学院,测试 设备属于测试中心或归某个课题组占有,我们不亲自操作设备,失去的不仅是一 种技能,同时也使得公共的实验平台失去了拓展的机会。在所里,时常遇到这样 的情况,因为我们所以陶瓷研究为主,所以想利用重点实验室的某些设备,往往 会遭遇这是测陶瓷的,不能测晶体的尴尬。测试中心就更不用讲,对于晶体生长 而言,确定物质的熔点尤其重要,但是我们的测试中心没有给我测过一个熔点, 测试人员担心的理由是害怕熔体溢出,损坏设备。所有的这些问题,我想如果我 们能够参与到测试过程中的话,也可能增加几个附件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在日本 的第一次实验,就使我感到科学院设备使用的弊病不仅仅是效率低下,更为严重 的是它严重制约了平台的使用范围,也使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失去了创新的契机。   在理研的另一个感觉是seminar多,当然所级的旧不用讲了,而光是组里的 seminar就比我在所里相同时间遇到的多。因为老板有他的客人,每个工作人员 也有自己的客人,每个客人来都会组织各seminar,当然时间长短不一。普通工 作人员的客人也作报告,这在科学院似乎没有这种特例,更为特殊的是谁的朋友 来就是谁主持这个seminar,而老板也和我们乃至研究生一样作个普通听众。这 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在所内的情况,seminar是院士和教授的专利,从内容的 丰富而言,他们的报告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就某个专门领域而言,也许某个普通 工作人员的普通朋友的工作会更有特色,可是他有这样的机会吗?   在科学院的课题组,定期的汇报是必不可少的。那个时候,无论是研究生还 是工作人员,都要整理近期的工作,使其自成体系。当然理研也有汇报,不过我 来这里近三个月,这个组只进行了一次。但是这里使我感受到了真切的沙龙,午 饭后大家坐在一起喝咖啡,这个谈话至少持续一个小时,同时在喝咖啡的沙发旁 边是一块黑板,使为了方便我们这些外国人语言交流不便时使用的。我来的时间 不长,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这个群体中去,而那个俄罗斯人就不一样,每每读到他 感兴趣的文章,这个黑板就成了他的领地。如果读到的是俄文文章,那么黑板是 绝对不够用的,喝完咖啡后,一定要到会议室来个简短的seminar,他会把文章 中的图表详细地加以解释。不管怎样,我还是认同这样的形式,认为他比我们所 实行的汇报制度更有效,更能够激发创造力。但是中国的老板都比较忙,这种形 式不符合中国国情。想想所里,偶尔也会组织一次喝咖啡,抑或青年沙龙,对比 这里的沙龙,似乎真有点象做秀。   我不知道理研所的经费是多少,我也不会去查找科学院一年有多少的经费, 我更不会去品评两个研究机构在世界上的研究排名。而我所感受到的这些,也可 能有人觉得如果科学院要改进的话,也只是举手投足的事情。但是我知道,在中 国实行举手投足的事情往往十分困难。我有幸在99年入学到北京科技大学读博士, 那时,柯俊先生提出大材料的概念,要求博士应该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知识 广度。为此我们的专业课是863专家组所编著的一本新材料概要,并且闭卷考试; 另外要写一篇博士开题报告,与本专业相关度越低则成绩越高,如果与所学专业 过于接近,将以不及格处理。为此,我们这届学生都花了足足半年时间,结果所 有导师一致反对,认为耽误了学生作课题的时间,其最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柯 先生,学界泰斗,况且如此。其他人,就更难了。   不过,自己觉得在理研收获颇多。理研的小老板颇为舒服,却是一个流动性 很大的团体;科学院的许多类似的人到最后似乎只有守着课题组这块阵地,不管 这个方向是否已经陈旧。因为多年围绕着这个方向,不死守哪里能有更好的出路。 也可能自己的收获就在这里,多学些一技之长,使自己多一些选择的空间。 (XYS200611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