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华人大学的理念与实践 本刊特约记者/ 周志轶 《中关村》2003.8. 7月份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的论战中,远在香港的甘阳先生是旗帜鲜明的反对 派,但是反对的层面却颇为形而上。他对北大教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出了置疑, 以“华人大学理念”为指导来审视北大改革,并预言这场改革将有可能使北大的 人文社会科学沦为西方大学的“附庸藩属”。 甘阳先生以其首创的“华人大学理念”来思考北大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改革 目标,立即遭到许多质疑和批评:对改革缺乏最基本的同情和理解,对于改革的 方案本身以及改革的出发点即中国所有大学面临的困境,比如博士留校,近亲繁 殖,低水平师资和学术退化等现象却没有给出直接和中肯的建议。 但从他寻求“华夏文化传统”所能哺育出来的独特的大学的理念的想法出发, 不难看出甘阳先生的用意和一片苦心。那么,华人大学的理念和运作在当下的处 境如何?不妨跳出北京大学,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华人世界。 华人大学的理念 西方大学的兴起最初与教会密不可分,再加上西方二元论传统,认为学术研 究和社会实践应相互独立,从而使西方的大学能够在理论上为自己争取到一定的 学术自由,使其学术活动免受政治因素的干扰。 事实上,“大学的理念”的思考经历了诸多变迁。19世纪的著名牛津学者纽 曼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其目的是传播自由的知识或哲理。19世 纪末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洪堡提出大学应该以研究为中心,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还提出大学应该具有独立性和学术自由的思想,这深刻地影响了德国大学以及 世界其他国家大学的发展。蔡元培先生当初主持北大的改革时能够大刀阔斧,不 拘一格,也是受到了他的影响。1963年,科尔提出了与传统大学观相对立的多元 化的巨型大学观,认为大学是一个是拥有若干个灵魂和多种目的的智力城。 从纽曼到科尔,大学的性质和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的内涵不断增加, 但是大学的教育功能却一直延续下来了,教师和学生为着知识的目的聚集在一起 的事实却没有改变。他们从事知识探索的根本保障是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在学 术自由之中,他们坚守着社会的良心和学术的责任,使大学成为满足社会需要和 个人需要的机构,又成为一种捍卫理念和正义、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殿堂。 这也正是大学的理念里面千古不变的真理。 全球化的时代,华人大学是否继承了如此高贵、独立的西方血统? 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教授在他新版《大学之理念》的“现代性、全 球化和华人高等教育”一文指出,“华人的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同时,在担负现 代大学的普遍的功能之外,如何使它在传承和发展华族文化上扮演一个角色,乃 至于对建构华族的现代文明秩序有所贡献,实在是对今日从事华人高等教育者的 智慧和想像力的重大挑战”。 香港中文大学丁邦新教授曾在评论中提到:“就今日华人社会例如中国大陆、 港、台的所有大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乃是华人的大学基本谈不上有文化自信和文 化自觉,亦即远未确立华人大学的理念。” 甘阳先生解释说,华人大学一方面必须学习西方大学的优良制度和成果,但 另一方面,这种学习的目的是要加强中国人在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独立自 主,而绝不是要使华人大学成为西方大学的“附庸藩属”。“大学的理念”前面 加上“华人”这个族群的限定,暗示着华人大学所承载华夏文化的含义。 这个提法颇有一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味,但甘阳先生在这里套用的是 源自西方知识传统的大学的理念。华人大学理念这一提法自身不论是在华人大学 在形成背景还是华人大学运作过程上都无法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港台的大学之路 回顾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过去香港英式大学的高层教学和行政人员, 十有其九来自英联邦国家。香港大学作为港英政府建立以后的第一所高等学府, 办学宗旨是培养通晓西方文化知识,能在治理与建设香港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 社会精英。在香港的高等学府中,通行的学术语言是英语,教授讲课的语言是英 语或包括粤语的双语;学术成果的评价使用的是西方学术统计指标如SCI、SCII 等类的数据。一眼看去,香港的高等教育到处都是西方统治时留下的痕迹。这种 全盘移植英国教育制度的状况直到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的成立才被打破。 香港中文大学包括由钱穆先生在1949年所创立的新亚书院,1951年创立的崇 基书院和1956年创立的联合书院。中文大学有意识地一方面要成为一个国际性的 大学,一方面又要是一个中国人的大学。它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强调中国文化 的传统与创新,从1997年起,每年入学的新生都必须接受严格的语文精修训练。 金耀基教授作为新亚书院的院长曾对中文大学做过这样的肯定:“在一定意义上, 中文大学所做的是一所华人大学在现代教育所面对挑战中的一个回应。”在全球 化的背景下,中文大学作为一所华文大学所做的有意识的努力可以让我们反省国 内大学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台湾的大学被认为是较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注重德育和通识 教育的。中原大学算得上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所。它是一所私立大学,由一群热心 教育的基督徒会同当地的地方绅士,着眼于当时台湾经济发展需要于1955年建立。 中原大学所信奉的“全人教育理念”特别注重“揭示自然与人性的尊严,寻求天 人物我间的和谐,以智慧慎用科技与人文的专业知识,造福人群”。他们不仅把 教育当作是探索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也致力于以此塑造人格,追寻自我生命意义。 课程领域涵盖了文学、音乐、艺术、舞蹈、戏剧、电影、哲学、婚姻、交友、恋 爱、生死学诸多方面,学生可以自由选修。这所私立大学因其办学者为基督徒而 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其倡导的全人教育理念所囊括的教育内容却使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得以自然地传扬。 理念驱动,还是国情优先 大学的理念本是西方的土产,昭示了大学的一种求知求真的精神,它的实际 内容却是因不同类型的大学而千差万别的。因此在讨论我们的本土教育时,应该 更脚踏实地地深入社会现实之中。 大学的理念在中国大陆遭遇到的尴尬是不言自明的。1949年以后大陆的高等 教育,最开始是接管和改造旧教育;1952年开始,照搬苏联经验,以培养工业建 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进行院系调整;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大陆的 大学带来灭顶之灾,大学教育同整个教育一起陷入瘫痪。 时至今日,国内大学虽然在组织结构上仍然留有计划体制的残余,被称为 “计划经济体制最顽固的一个堡垒”,但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制度上都 是向西方大学靠拢的。许多大学实行学分制,开设通选课,进行通识教育,都是 一些很好的尝试。然而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甚至是几千年来文化传统所产生的 积弊却无法在制度安排上自动消除,比如官本位,官僚作风,讲人情,走关系等。 国内的大学经过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一个复杂的转变,中间几经波折, 学习西方大学的一些制度,但也未完全地建立起来。作为高深学问的研究之地的 大学,并没有太多的可以引以为傲的资本了,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北大现在也似 乎淡漠了原有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蔡元培时代北大的思想自 由、兼容并包和教授治校似乎已经成为今日人们缅怀过去的谈资。北大这次人事 改革所掀起的波澜也正好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大学现在所面临的困境。 港台因为地域政治的原因,经历了种种曲折和坎坷后,逐渐回归到重视华人 身份和文化传统的轨道上,而大陆在国际化潮流中向西方并轨的呼声仍然不绝于 耳。北大的这次教改就是一例,而华人身份的自信和自觉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之 事,能否找到合适的路径并坚持下去是我们今后应持续关注的对象。 (XYS200309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