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从哈佛的改革说起 沈致远 文汇报2003.9.3. 最近北京大学的改革引起校内争论和社会关注。无独有偶,哈佛大学近两年来的改革 也争议不断、风波迭起。 哈佛大学是早期从英国移民来美的清教徒在1636年创办的,比美利坚合众国立国还早 140年,人称:“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大学是长春藤盟校之首,其医学院、商学 院、法学院、政治学院、艺术及科学学院以及东亚研究中心等均称雄于学界,历届毕业生 在美国各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1年3月哈佛大学董事会着眼于改革,经过认真遴选甄别,任命46岁的申默斯为校 长。 申默斯是哈佛经济学博士,28岁成为母校教授,年轻气盛,雄心勃勃。1995年担任克 林顿政府财政部副部长,负责国际事务,在处理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东南亚经 济危机等事件中,均有令人瞩目的政绩。1999年申默斯接替鲁宾任部长。鲁宾对他的评语 是:“棱角分明”,“在财政部任内变得更为成熟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申默斯一上任就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首先明确宣布:“哈佛的权 力平衡应该趋向中心。”哈佛大学的各学院一向在财政和人事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 权,申默斯的集权与这种分权传统格格不入。他到任后不久,法学院院长出缺。该院成立 一个负责寻找继任者的延聘委员会,当天申默斯就到法学院向全体教职员讲话说:“任命 院长的权力只属于校长。”此言一出,会场陷入混乱。一位资深教授谴责他是“控制人的 怪物”。另一位教授抱怨:“申默斯从来不把任何人的意见当一回事。”结局是,申默斯 重组了延聘委员会,任命的一位女院长尚能为各方所接受。 在前任校长精心培育下,哈佛大学拥有美国最著名的美国黑人学系。2001年7月,申 默斯会见哈佛的七位著名黑人教授,其中一位法学教授问他对保障种族平等之“平权法案 ”的看法;大家都知道前任校长是平权法案的热烈拥护者。而申默斯却回答道:“陪审团 走了!我按自己的主意行事。”于是流言四起,说申默斯反对平权法案,使得他与黑人教 授的关系一开始就很紧张。次年,申默斯和黑人教授们为了美国黑人学系的事又闹翻了, 一位黑人“学校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全哈佛仅17位)和另一位著名黑人教授 愤而辞职,投奔普林斯顿大学。该系黑人系主任也挂冠求去,被挽留下来,否则苦心经营 起来的这个著名学系面临解体。风波过后,这位系主任和申默斯共商改革大计,两人关系 变得很融洽,最近他说:“申默斯胸怀全局,不畏艰难,十分自信,他将成为一位伟大的 校长。” 申默斯力主改革本科教材。哈佛采用的是所谓核心教材,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认为 这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申默斯则认为教材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应增添新内容,数量化知 识应与传统人文知识并重。他主张本科学生应专注于学习实际知识,而不是注重获取知识 的方法。哈佛原有的核心教材已沿用多年,师生均感到满意,认为没有必要大改。对申默 斯改革教材的意见也是见仁见智,阻力就难免了。 申默斯人非常聪明,担任经济学教授时,优秀的研究生都找他。他能和二十个人分别 研究二十个不同的课题。申默斯好辩,他认为获得同事尊敬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辩论,直到 一方承认错误。申默斯在改革中几次碰壁,与他特立独行的性格有关。 《纽约时报周刊》作者曲劳伯说:“申默斯得罪过哈佛几乎所有的院长和教授,但如 志在改革一所精英荟萃的大学,你就不在意是否为人所喜欢。”申默斯不修边幅、不拘小 节,课后常和学生聊天。学生喜欢他思维敏锐、说话风趣直率。 美国大学校长的首要任务是筹集资金,要求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高超的交际手腕; 校长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是管理好学校,能在各院系教授和学生之间折中,以平衡各方利益 。当然,这是就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校长而言,如志在改革,则又当别论。 中国大学的历史比美国短得多,但也经历过一些重大的改革,最出色的改革者是蔡元 培。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原为清朝废科举后官僚们混出身的场所。蔡元培就任校 长后锐意改革,目标是使北大成为培养精英、研究学问的最高学府。蔡元培虽为科举出身 ,但他两次游学欧洲,旁征博采,致力于提倡新学。他为北大多方延聘人才,兼容并包, 让不同学派自由竞争。正因为蔡元培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北大才脱胎换骨,成为五四 运动的发源地。蔡元培能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成为中国大学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者,个中道理 很值得深思。 另一位出色的大学校长是竺可桢。1936年浙江大学发生学潮,国民党当局穷于应付。 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向蒋建议应该派一位德才兼备的学者去担任浙大校长,并推荐了 留美回国的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蒋介石让陈布雷去找竺可桢谈,竺可桢说:要我担任浙 大校长必须依我三个条件:1,校政由我全权负责,外人不得干预;2,所需经费必须保证 供给;3,只担任一年。陈布雷回去向蒋介石报告,蒋答应了前两条,对第三条面有难色 ,经陈布雷劝说,竺可桢不再坚持。 竺可桢就任浙大校长,聘请数学家苏步青、陈建功,物理学家王淦昌,遗传学家谈家 桢,地质学家李四光,经济学家马寅初,文史哲名家马一浮,古诗词专家夏承焘等人担任 浙大教授。这些人均为学界一时之选,对提高浙大学术水平起到关键作用,浙大成为全国 著名大学。 1939年,浙大在西迁途中接到国民党政府密电,令浙江大学就地解散并入中央大学。 竺可桢在师生支持下抗命不从,继续西进到贵州建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许多高 水平的研究成果。从英国专程来访的中国科学史著名专家李约瑟大为赞赏,称浙江大学为 “东方剑桥”。浙大从一所地区性大学变为东方剑桥,竺可桢不阿权贵的学者风骨和高瞻 远瞩的办学思想贡献良多。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老校长”至今仍为浙大人所津津乐道 。 看来,大学改革的决定因素是人,其中最关键的是校长。但愿蔡元培竺可桢那样具有 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的校长后继有人。 (XYS200309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